回覆列表
-
1 # 趁東風學數學
-
2 # 花香如歌
我引導孩子刷牙,首先是透過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
繪本講了兩隻小蚜蟲準備建造牙齒大街的故事。兒子每次聽完故事,他都張開大嘴巴讓我檢查裡面有沒有蚜蟲在他牙齒上安家。而我也很老實的張開嘴巴讓他看我的蛀牙,並告訴他:“媽媽由於沒有認真刷牙,讓蚜蟲有機可乘,神不知鬼不覺的到我牙齒上安家,媽媽疼的受不了了,就到醫院,醫生用鉤子把蚜蟲勾出來,並把他的家堵上。”他同情的看著我說媽媽真可憐。
如果僅僅直白的告訴孩子:“你要刷牙,不然會有蛀牙”,孩子並不能理解和接受。而繪本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語言把這個枯燥的理論講的清清楚楚,讓孩子很輕鬆的就理解為啥要刷牙如何保護牙齒等。這就是繪本的魔力吧!
然後就是與他一起挑選牙具,讓他有刷牙的熱情。當孩子刷牙新鮮感過去想懈怠不想刷時,我會說:“太好了,牛牛每次牙齒刷的亮晶晶的,太刺眼了,媽媽眼睛受不了。”他一聽來勁了,立刻要求刷牙,然後亮著一口白牙到我們面前要亮我們的眼睛,我們每次都是害怕的緊緊閉上眼睛,並向他求饒,他哈哈大笑開心不已。在遊戲中輕鬆讓孩子刷牙。
『 一個小故事 』
以往每天晚上刷牙的時候,糖糖小朋友都得磨蹭好一會兒。
有時她會說“媽媽,先到床上給我講完這幾個故事,我再起來刷牙”,
但是往往等唸完故事時就說太困了實在起不來了。
有時乾脆一開始就耍賴不刷,長期以往,牙疼慢慢就找上了糖糖。
週末媽媽帶糖糖去牙醫,牙醫叔叔告訴糖糖,如果再不好好刷牙,不僅牙齒會疼,臉型都會變的。
醫院出來,糖糖和媽媽一起逛超市,糖糖自己挑了一支智慧牙刷和一支橙子味的牙膏。
剛洗完澡,糖糖對媽媽說:"媽媽說我們一起刷牙吧。"
媽媽準備好ipad,切換出糖糖喜歡的音樂,跟著影片裡的小姐姐刷啊刷,
智慧牙刷刷出了橙色的泡沫和清香的橙子味,嘴巴還涼絲絲的。
刷完牙之後,“讓媽媽看看,今天有什麼不一樣”糖糖張開嘴,“哇,牙齒這麼亮啊”,
媽媽的眼睛咪起來睜不開眼的樣子,好像被牙齒的亮光閃到一樣。
“還這麼清香呢,給爸爸聞聞去”。
媽媽偷偷小聲說“去聞聞爸爸的嘴臭不臭”。
糖糖笑呵呵地跑去書房,嚷道“爸爸,聞聞我的嘴”“你嘴巴里有一股清香的橙子味,牙還這麼亮!”爸爸很驚訝。
“讓我聞聞你的”糖糖得意地說
“我還沒刷牙呢”,爸爸不好意思地一邊說一邊躲。
“給我聞!”“不行,真的不行”“給我聞看看嘛”
最後爸爸很勉強地張開嘴——
“哇,好臭”,糖糖聞了一下,露出預料之中的嫌棄表情,
又笑著去報告媽媽“爸爸沒刷牙,嘴好臭哦”
“是嗎?不刷牙就是會臭的,而且還要爛牙齒,要看醫生。"
"爸爸快去刷牙,跟小姐姐一樣,要把裡面的牙齒也要刷到
"糖糖表現的前所未有的主動。
“ 來,糖糖自己來砸開寶箱,看看有什麼獎勵。”
“ 耶,是我最喜歡的超人卡片耶!”
“ 露出你閃人的牙齒,拍張照片!”
糖糖燦爛的露齒微笑定格了。
第二天媽媽把照片洗出來貼在了盥洗鏡旁。
糖糖主動提出洗澡完就一起刷牙,誰先把牙齒刷乾淨了就可以先閃對方,他刷完牙總要讓媽媽閃到一下,再得意地要和爸爸比。
一天媽媽去接幼兒園糖糖放學,
出來時,同學小剛媽媽埋怨捂著嘴嚷痛的小剛說“看你不刷牙惹的,牙這麼黑,以後再也不許吃糖了!”
媽媽在路上說:“其實,小剛每天不刷牙,他牙齒裡的蛀牙菌可高興著呢!”
“為什麼?”
“因為吃完甜食不刷牙,他嘴裡的蛀牙菌可以飽餐一頓啊”
“那我的呢?”
“你刷牙,蛀牙菌就可憐嘍,剛想爬上去吃,就被牙膏嗤溜一下滑倒,又被防蛀小牙刷刷出來,泡沫裹著細菌衝到下水道了”
糖糖哈哈大笑,“對,就是要把蛀牙菌沖走!糖糖再也不想看牙醫啦!”
感謝故事的原型豆豆小朋友。
上一期以童趣的眼光解釋了為啥會得蛀牙,那這一期我們接下去講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秘密在哪裡?
——在於懲罰?懲罰更多的是阻住孩子不要做什麼,想到達到教會孩子怎麼去做卻收穫甚微,更無法讓孩子主動去做。相反的,經常性懲罰會影響親子間的親密感,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感。
——在於告知不良生活習慣的後果嗎?家長們肯定沒少灌輸刷牙的“可怕”後果,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對孩子來說,孩子不能夠理解將來會發生什麼,而眼前的好處是邊玩邊吃,累了就可以睡。
——在於要求孩子堅持?堅持當然是必要的,但一味的去要求去強迫,過程中就會缺少樂趣和成就感,孩子失去堅持下去的動力。
——在於獎賞?像刷牙這種日常的生活習慣都要依賴物質獎勵?一旦將來獎勵撤除了,行為習慣還能維持嗎?其實,最好的獎勵來自孩子行為本身!亮得閃到媽媽的成就感和趣味性,就是對糖糖刷牙最好的獎勵!
那家長在培養小朋友行為習慣的過程中,究竟需要做什麼呢?
1、減少環節養成固定順序的日常作息對孩子的習慣養成很有幫助。如果是糖糖洗了澡,先聽完繪本,再從床上爬起來刷牙,大家可以猜到有多難!
3、增加親子溝通中的遊戲性和趣味效能增加孩子的配合度孩子們天性喜歡有趣的東西,刷牙這樣的日常生活習慣如果加上一點風味,孩子們也會更樂於一起去“玩”,而不會把它當做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慢慢地,可能就“玩”成了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