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仔中轉站

    《虎嘯龍吟》裡看到一些“日本元素”,首先肯定的是很多方面都是日本向我朝學習的,是不是日本在三國時期(或者在更久遠之前)就派使者向我朝學習?

    日本和服像郭太后的服裝

    日本和服像郭太后的服裝

    採用跪的姿勢來坐

    魏國傳令兵背後兩面旗子

    日本電影裡的古代士兵也是背後帶有旗子

    司馬懿的木屐

    日本人的木屐

  • 2 # 小鄧吖01

    這就是中國需要強調文化自信的原因 大量的古代傳統元素經過嚴密考據反映在影視作品裡,卻被觀眾下意識的認為是日本/南韓的文化元素 大萌亡了以後,北韓穿著明制朝服進貢大清,被京城百姓誤以為是戲班進京時,心態也大抵如此吧 中國古代鞋類常見的有草鞋和布鞋,但是這兩種鞋在雨天極容易潮溼,而且損耗極快。而木屐則可以憑藉其高鞋底避開水和泥,而且木質鞋底的耐磨損度也遠高於草鞋和布鞋,因此是長途跋涉時家庭條件較好的人的選擇。如李白《夢吟天姥應留別》裡“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以及下圖明代畫家孫克宏所作《東坡小像》中,蘇軾所著之物便是木屐,因此可以說明至少明朝時期中國國內還是存在著木屐的(因為藝術創作的取材來源於生活或歷史,參考不同時代清明上河圖臨摹品中橋的結構及材料的衍化) 至於傳令兵的背後,那插的是鳥的羽毛,那是傳令兵的兵種識別標誌。而日本戰國士兵背後插旗子其實是因為日本戰國時代徵兵打仗一般是自備武器盔甲服裝,所以徵召入伍時隊伍內部大家服飾各異,敵對雙方服飾裝備區分不大。為了在混戰時區分敵我而不得不背後背旗子以表明陣營。日本現代影視作品為了粉飾歷史戰爭場面/追求畫面宏大美感才統一服裝。就連日本戰國時著名的三大赤備隊(武田、井伊、真田)也是集合一些裝備精良、素質優秀的武士,在徵召後將盔甲塗上大漆染紅。這種辦法也是敵我識別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中日兩國士兵背後插的東西作用是不一樣的 。

    補充: 有的回答裡提到了日語中漢音、吳音的事情,稍微解釋一下。 日語裡漢音、吳音、唐音都是這表明這個單詞讀音傳入的時代。由於文化傳播具有時間差,這些音大多略晚於對應朝代。而這裡的“漢”“吳”“唐”都指代中國。只不過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主要交流物件是吳國(恐怕是孫十萬在接待使者騙他們他們大漢亡了),所以在古日語中將這一段時期傳來的中國文化都冠以“吳”的名號,吳服就是這段時期從大陸傳播過去的服飾制式的稱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另一半出去辦事,順便跟他的朋友吃飯,但是他不告訴你是跟誰吃,也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