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唯物主義

    1、德國的工業本來就很強,即使在二戰中被摧毀嚴重,但整體技術基礎擺在那兒了。

    2、德國完備的教育體系,人才充足,雖然在戰爭中有的逃跑到了外國,但留在國內的還是大部分。

    3、由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

    4、日耳曼人團結尚武的民族特性,即使輸了一次,也不會讓自己輸一世。

  • 2 # 文旅攬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政治、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是它依然是歐洲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擁有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科研人員、經濟建設人才、專業的軍官團隊等等。其次、雖然德國是戰敗國,但德國的國際環境並不惡劣,甚至可以說是外援強大。

    美英等戰勝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利用德國的快速恢復,來遏制蘇俄的膨脹,及法國獨自稱霸歐洲的野心,所以美英在一戰後,開始緊鑼密鼓的幫助德國的經濟發展,並且以美國為主,英國為輔,一併向戰敗的德國,提供8億馬克的貸款,這些貸款幫助了德國向戰勝國支付鉅額的賠款,而這些戰爭賠款轉了一圈,反而又回到了美英等國。

    另外,美、英政府還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這些資本在德國合理利用下,使德國工業生產趨於現代化,並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快速恢復了具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重工業尤其發展迅速。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德國也逐漸試圖對凡爾賽合約給自身的不利和束縛加以調整和修改。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德國速迅的走出了一戰戰敗陰影,發展成為了有能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強國。

  • 3 # 歷史緯度

    1914~1918年的一戰,是德國取代英國世界霸主的一次試探,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卻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強國。為什麼德國能夠迅速從一戰的戰敗國發展為二戰的強國?其原因不外乎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國內因素主要是德國的基礎雄厚,經歷過兩次工業革命的德國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高水平的科技發展水平,高素質的工人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國際因素主要是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平衡政策,英法等國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世界的控制力,以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和蘇聯的存在為德國提供了機遇。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想要重新崛起,想要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是極其困難的。那麼,為什麼德國能夠重新成為強國呢?

    從德國的國內形勢看:基礎雄厚。第一點原因:德國的教育體系完善,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德國的科技水平高超,助推了德國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國家最大的發展潛力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教育。一個教育發達的國家,必然會發展成一個全面發達的國家。教育意味著智慧的開啟,教育意味著全社會國民素質的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整體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高度。德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高素質人才基礎。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德國的科技水平高嗎?德國的科技水平當然高。二戰時期的德國製造就是德國科技水平的體現。無論是德國的虎式坦克還是德國的斯圖卡轟炸機,無論是德國的列車炮還是德國的導彈,都是德國高水平的科技展示。

    教育的發展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會推動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又會推動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越高,德國崛起為強國的基礎就越雄厚。

    第二點原因:在德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重建了一戰後受到破壞的德國工業體系。成熟的工業體系是德國血脈!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想要取代英國的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無論是英國的崛起還是德國的想要崛起靠的都是高素質的工人。為了獲得高素質的工人,德國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完善的教育體系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工人而存在。

    雖然德國在一戰爭戰敗了,雖然德國軍隊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然而,德國的工人隊伍並沒有受到削弱。只要這些高素質的工人還存在,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建立被破壞的工業體系。只要德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那麼德國就能夠重新武裝軍隊。一個擁有強大工業體系和強大軍隊的國家也必然是強國。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是工人和工業,德國在二戰戰敗後的崛起依靠的也是工人和工業。當然,工人和工業的意義不在於強大的軍隊,而在於強大的競爭能力。擁有強大的競爭能力的德國怎能不是強國?!

    從德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看:秩序崩亂。原因第一點:美國和英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歐洲採取了平衡政策。如果德國被完全壓制了,那麼法國就會控制整個歐洲。一個能夠控制歐洲的實力強大的法國是不符合美國和英國利益的。

    美國是美洲國家,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美國和英國都與歐洲大陸沒有陸上連線線,這種地理環境就決定了美國和英國必然對歐洲大陸採取平衡政策——讓德國和法國互相牽制。德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就支援法國;法國強大,英國和美國則會支援德國。一戰後的情況是法國強大,所以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是支援德國。德國成為二戰強國與英國和美國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二戰前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是想要取代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潛在強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競爭中,需要保持國際社會秩序的穩定。國際秩序如何才能穩定?各國力量保持平衡。歐洲的秩序如何才能穩定?保持法國和德國的力量平衡。所以英國和美國是不支援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削弱的,這就為德國的重新發展打開了缺口。

    法國想不想成為歐洲的霸主呢?當然是想的。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後會不會威脅英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呢?一定會。成為歐洲霸主的法國會不會與美中國產生競爭呢?必然會。如此,英國和美國就實行了有利於德國發展的平衡政策。

    原因第二點:英國和法國綜合力量的削弱降低了其對國際秩序的控制能力。英國和法國制定的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已經不能有效的控制德國的發展。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從巴黎和會的結果上看,英國和法國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能夠制定世界規則並維護世界秩序?因為英國和法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然而,一戰後的英國和法國雖然仍然保持了世界強國的地位,但其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控制力已經相對下降了。

    二戰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是美國,美國之後是德國,德國又被蘇聯取代。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和蘇聯都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英國和法國的擺佈。雖然英國和法國還是最強大的,但美國和蘇聯實力的增強決定了英國和法國處於無力狀態。雖然在一戰後建立了國聯,但美國並沒有加入。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國際秩序的分化。

    英國和法國不能控制美國,英國和法國能夠控制德國嗎?當然也不能。英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削弱,美國的力量在加強;英國和法國的影響力在下降,德國的力量卻在上升。

    原因第三點: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社會主義蘇聯的存在為德國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大蕭條讓英法等國無暇顧及德國,社會主義蘇聯又吸引了英法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和蘇聯的影響下,英法沒有能力和機會限制德國。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才會限制德國的行為?在英國和法國內部社會情況穩定的前提下。英國法國內部社會穩定嗎?當然不穩定。1929年從美國開始了遍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不可避免得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英國和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無法控制的。

    十月革命以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後改名為蘇聯。蘇聯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代表的是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且與資本主義敵對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天然的敵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必然會進行不可避免的鬥爭。在英國和法國眼中,德國力量擴張的威脅遠遠小於蘇聯存在的威脅。所以,蘇聯才是英國和法國控制的重點,英國和法國想利用德國打擊蘇聯。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就是故意的放縱德國,以期望德國進攻蘇聯。

    二戰前,英國和法國的主要目標在於蘇聯,而不在於德國;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在經濟危機,而不是進行軍事鬥爭。所以,德國獲得了發展的戰略機遇。

    總而言之,一戰後戰敗的德國能夠迅速發展成二戰強國既是因為自身的基礎雄厚,也是因為國際秩序崩壞後出現了對德國有利的國際局勢。在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使德國成為了二戰強國。任何一個強國的出現都需要自身的實力強大,都需要獲得對己有利的國際局勢。空有實力而沒有機會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獲得機會而沒有實力的國家也是不可能成為強國的。一戰後到二戰前的德國是既有實力也有機會,所以德國成為二戰強國。機會和實力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國家強大的關鍵;機會和實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4 # 西府趙王爺

    感謝希特勒吧!

    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混得卻是不怎麼樣。

    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爭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佔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華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所以這也被稱為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別是波蘭,佔據著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復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Continental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於我們自己,因為當時中國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於戰勝國。但“二十一條”將權益出賣,並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中國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衝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里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致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採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於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這筆錢來源於德國關稅、菸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換句話說,德國幾乎的所有稅收都得要拿去賠款。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於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於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只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捲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嚇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嚇人。

    此時的德國民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納粹和希特勒站了出來,他們打著“生存”的大旗,走上前臺。

    而納粹上臺後,利用民眾對於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只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著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社會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別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裡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所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製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只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內需,政府再次干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著。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麼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復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並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並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鉅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將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內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所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衝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復普遍徵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並憑藉著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

  • 5 # 奇文笑譚

    第一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第二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援,第三日耳曼人堅韌團結和強烈的復仇心。

    1.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一戰結束時,德國本土受到的打擊根本不值一提,雖然死傷無數(相較英法已經好很多),但工業機器和工業人口都得到了保留,這就為日後的崛起留下了基礎。只有有合適的時機這些工業機器和人口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威力。

    2.美國提供了大量貸款及技術支援

    由於德國經濟低迷,飯都吃不飽,還通貨膨脹,戰爭賠款一直很難繳完的,就造成了英法能正常的還美華人錢了。美國為了這筆錢,就搞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來主動貸款出錢扶植德國經濟。這就導致了本來應該德國給錢出去的,結果卻是越來越多的錢往德國流。這就是德國能夠經濟崛起的重要原因,為德國二戰打好了經濟基礎。

    3.德華人的團結和復仇心

    一戰後,戰勝國處置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華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很多德華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使得德華人心裡都憋著一口氣,全國都有著這樣堅定的復興德國的目標,註定發展會更加迅猛。

  • 6 # 麥田軍事觀察

    一戰時候屬於德國戰敗,按到限制雖然很嚴重,但是沒有真正打爛德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德國依然是主要的工業國,國民人口等還是很多的,一戰對德國的處置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只限制了德國的軍備發展,但是德國的軍事工業沒有被完全摧毀,德國依然具備了擴軍備戰所需的一切條件。

    德國在當時屬於歐洲第一大國了,工業基礎相當雄厚,一戰沒有在德國本土進行,破壞不大,恢復的底氣還是有的,沒有傷到德國的骨頭,一戰之後德國呢,轉入低調重新進行儲備,限制沒有讓德國落後於別人,反而讓德國在多方面成了可以領先於別人的體制東西,二戰之前,德國是重新起步,屬於從零起步,雖說還面臨許多問題,但是不受約束的地方也多,不會為以前的積累所因,更利於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念,這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德國在一戰之後,也在一直在謀求重新擴軍備戰。德國軍隊與企業等一直都是在進行這個準備,軍方搞了不少計劃,企業搞了不少研發專案,可以說,德國復興的條件從來就沒有失去過。

  • 7 # 地圖帝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但德國崛起的太晚,英法等國利用先發優勢,依舊佔據著“不恰當”的優勢地位,這引起德國精英們的強烈不滿,在這一矛盾作用下,人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華人嚴重的戰略誤判,導致一戰慘遭失敗,英法等國將報復噩夢施加於德國。德華人為自己的冒險付出了慘痛代價,殖民地被全部瓜分,連德國本土都難免被切割,還揹負沉重的戰爭賠款,德國國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人民也淪入深重的災難之中。屈辱與憤恨,在德意志人的心中種下了報復的種子。

    屋漏偏逢連夜雨,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全球又爆發了罕有的經濟危機,幾乎所有歐美強國均未倖免陷入蕭條,灰暗的現實不斷侵蝕著德華人的尊嚴與理智,困苦的人們渴求著改變。

    這個時候,希特勒走到了歷史的前臺,他以熱烈激昂的演說才能煽動迎合人民,低落黯淡的德華人民被其迷惑,希特勒一步步登上德國總理之位,併成為德國命運的主宰。

    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迅速擺脫經濟危機,並大規模臨進行軍備擴張,德國國力得到極大恢復。

    懷有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希特勒無法忍受德國的失敗,更無法忍受敵人們強加在德國身上的懲罰,希特勒決意要恢復德意志帝國的榮光。而面對德國的挑釁,英法兩國卻不斷退讓,原來此時的國際形勢對英法極為不利,俄國取得革命勝利給英法兩國帶來巨大壓力,極度擔心赤色浪潮湧向自己。於是英法兩國利用德國的崛起妄圖透過將德國的擴張方向引向東方從而使蘇、德兩虎相爭以坐收漁翁之利。

    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德國先後奪取了萊茵區、吞併了捷克,並統一了奧地利。德國的步步緊逼和英法的心懷鬼胎斯大林都看在眼裡,為了擺脫被動局面,蘇德兩國竟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徹底打破了英法的得意算盤。

    透過軍事擴張,德國的軍事力量已極為雄厚,再加上先前擴張的順利,希特勒終於動手了!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160萬人大軍進攻波蘭,儘管波蘭人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且蘇聯也突然發難,僅僅一個月,蘇德兩國邊瓜分了波蘭,波蘭宣告滅亡。作為波蘭的盟友,英法兩國縱然再過綏靖也退無可退了,迫不得已,只能無奈向德國宣戰,“二戰”正式爆發。

    戰爭爆發後,德國爆發出了驚人的爆發力。只用了一個月便吞併了擁有將近百萬大軍的波蘭。1940年4月9日,德國入侵丹麥,僅用了一天便吞併丹麥。而在這同一天,德國開始進攻挪威,兩個月後,德軍便佔領了整個挪威。

    在入侵挪威的同時,這年的5月10日,德國對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釋出最終通牒,僅用了五天,德國征服荷蘭。緊接著,德軍在比利時境內屢敗英法比聯軍。5月28日清晨,比利時無奈投降。34萬殘餘的聯軍幸運地從敦刻爾克撤退到了英國本土,這為盟軍的反攻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進展順利的德華人順勢南下繞過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本土,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徹底暴露除了孱弱的本質,德軍很快便佔領巴黎,6月22日,擁有三百萬大軍的法國投降,這離戰爭爆發僅僅才六個星期。

    吞併了法國,意味著整個西歐成了德華人的天下。在戰爭初期,“秋風掃落葉”怕是最能形容德國的凌冽攻勢了。

    吞併了法國,事情並未結束,英華人依舊不屈不撓,勸降不成的希特勒極為惱怒,便制定“海獅計劃”準備武力征服英國。

    順便說一下希臘,本來按照地理位置,希臘應是義大利的擴張範圍,但由於義大利軍隊表現得太過差勁,反而竟被希臘人打的狼狽不堪,不得不請德國相助,結果德軍順手便吃下了希臘。

    由於英國的頑抗,戰局事實上陷入僵局,但出乎所有人意料,就在這個時間段,德軍突襲蘇聯!

    1941年的6月22日,也就是法國投降一週年之際,希特勒出動550萬大軍分三路突襲蘇聯,蘇聯方面措手不及。德軍先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然後奪取白俄羅斯,緊接著,德軍在烏克蘭基輔會戰中消滅蘇聯60萬大軍。德國大軍勢如破竹,兵鋒直抵莫斯科,以至於蘇聯做好了退守西伯利亞的準備。

    此時的德國風光無兩,捷克、波蘭、挪威、荷蘭、丹麥、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希臘等歐洲眾多國家被德國吞併。義大利、保加利亞是親密盟友,瑞士、西班牙雖保持中立,但暗地親德,如此“盛勢”,堪稱十足的世界霸主。

    此時德國的擴張達到了巔峰,德意志帝國的榮光幾乎就要實現。奈何現實無情,由於蘇聯嚴酷的冬季和軍民強硬的抵抗意志,再加上英國拼死抵抗,美國的見機參戰,國土縱深狹小、資源極度匱乏的德國終究難以維持了,事實上德國再次走上了與一戰相似的敗亡之路。

    在蘇聯和美英的東西夾擊之下,德軍逐步回縮,如鋼鐵洪流般的蘇軍湧向柏林,大局已定,希特勒最終含恨自殺,一代戰爭狂人就此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德意志帝國的霸業也隨之煙消雲散。

    二戰廝殺完畢,勝利者既非德日亦非英法,戰後世界進入了美國與蘇聯的“兩極”時代。蘇聯解體給人無限思考,大國與大國的之間是生產力為核心的綜合較量。

  • 8 # 歷史小奴才

    應該說一戰結束後的20年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都是由德國挑起的,而挑起戰爭的德國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一戰後德國的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於1919年1-6月在法國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目的是懲治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和瓜分戰敗國殖民地,經過半年的周旋,終於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從領土、殖民地、軍事、資源等各方面對德國實行全面限制和打擊,德國遭到重創,正如一戰時法國陸軍元帥福煦所說:“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戰”!足見這個和約對德國的懲治之嚴!!如此苛刻的條約為德國復仇埋下了種子,20年後,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再一次上演!

    那麼德國遭受如此的打擊後憑藉什迅速崛起,又成為新的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德國工業基礎雄厚,戰迅速恢復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中心,工業基礎雄厚,一戰後德國憑藉原有的基礎迅速崛起。

    2、《凡爾賽和約》規定的賠款最後多數不了了之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對英法等戰勝國的賠款高達1320億金馬克,這麼鉅額的賠款最終都不了了之,所以為德國戰後的重建創造了條件。

    3、《諾迦諾公約》保證了德國建設的良好環境

    法國在一戰結束後力圖最大限度削弱德國,不僅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控制了德國的薩爾煤礦區,為了弄死德國,法國出兵佔領魯爾區,引發了魯爾危機!英美等過不想法國一家獨大,威脅英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因此於1925年組織歐洲主要國家簽署了《諾迦諾公約》,維護了德國的安全,為德國經濟重建提供了穩定的國際環境!

    4、英美等國對德國的扶持

    德國戰敗後,法國企圖稱霸歐洲大陸,英美不願看見法國做大,不僅放棄了德國賠款,而且對德國進行援助,以此重建德國,使德國在歐洲大陸能夠與法國形成制衡局面。所以英美等國的支援促進了法國的重建!

    5、德華人的辛勤耕耘

    德華人是一個特別勤勞的民族,戰後憑藉自身的聰明才智不斷髮展,在一戰之後,德國在高技術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很多德華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足見德國的創造力是非常驚人的!

    6、德國重視教育和科技

    德國特別重視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教育高速發展不促進了科技的不斷革新,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二十年,德國在物理學領域確定的成就另世界矚目,火箭技術的發展更是世界第一。

    所以德國在戰後迅速崛起,並一度成為世界經濟法國,最終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 9 # 半島知訊

    第一次世界大時間(1914~1918)年,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經過四年多的殘酷戰爭中,歐洲有3000多萬人死傷,有200多萬婦女無法再組建家庭,不能不說和平對我們來說真是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當下。眾所周知好戰必亡,德國戰敗後被迫割地賠款,雖然英法取得勝利,但元傷也大傷,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成為戰後世界上第一的金融強國,印證了一句名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相對短暫的和平時期出現了,德國實力得到迅速恢復,畢竟德國還是歐洲大國,當時還坐擁6000多萬的人囗,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經濟潛力依然巨大。再者一個得益於是美、英資本的扶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美、英統治集團企圖將德國變成為反對社會主義蘇聯的反動堡壘,所以多方面支援德國,就這樣德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德國在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用種種手段重整軍備,使德國一步一步地變得強大起來。

  • 10 # 探為觀指

    德國的崛起自普魯士時代就已經奠定雄厚的基礎了!

    腓特烈二世在1763年就建立了全民義務教育制度,基礎教育期為8年,教授閱讀、寫作、音樂、宗教等科目。到了19世紀初(就是18几几年)的時候,普魯士人口的識字率已經超過50%,社會動員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因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1914年至1918年),德國距離普魯士時代推行全民義務教育,已經一百五十年過去了!當時的德國哪怕戰敗,都已經成為了歐洲的科技中心。維爾納·馮·西門子誕生於1816年,他是德國電氣化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者。卡爾本茨也在1885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汽車。

    有這樣的基礎,到1914年德華人口達到6500萬(英國1914年是4500萬人口),1917年德國全年發電量120億度,英國同年只有47億度。1918年德國鋼鐵產量1409萬噸,英國只有969萬噸。這些都是德國的物質基礎

    但是最重要的,並不是鋼筋水泥或者鋼鐵石油這些硬體資源,而是高素質的勞動力和產業工人隊伍。這一點是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迅速恢復和崛起、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再度迅速恢復和崛起的核心!

    我們華人都非常清楚,我們今天造一座新城,可能只要三五年的時間。物質的生產建設,速度是極其快的。但是,一支高素質的熟練的產業工人隊伍的培養和教育,是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的,也就是至少二十年以上的時間。

    德國自腓特烈二世時代開始強制全民教育,持續一百多年的積累,人的素質就已經和歐洲其他國家拉開了差距。因此,即使物質基礎被消滅,只要這批人還在,恢復生產是非常迅速的。

    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歐洲各個戰勝國對德國索取的賠償,恰好為德國恢復工業生產能力提供了絕對好的機會。即便歐洲列強各種限制德國的武器裝備生產,但是德國的科技研發實力還在,甚至世界領先;德國的大工業生產能力還在,僅次於美國。這樣的國家,給十年就足以翻盤了。

    德國給每一個國家的啟示就是:教育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工業生產能力是現代國家的命脈。

  • 11 # 漢史趣聞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英國和法國是一戰的最大受益者,他們瓜分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把德國也給一分為二了。

    英國和法國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怕德國崛起對他們不利,盡最大的努力來削弱德國。

    但是,德國還是發展起來了,他們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差點把整個歐洲都給吞併了。

    那麼,德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這裡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國,之所以敢發動戰爭是因為他們發展的本來就不錯。

    一戰之前德國的綜合實力,肯定是超過英國和法國這種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也就是說德國是有人才和技術的。

    若是有人才和技術,想要發展就不難了。可以說對於德國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錢財,只要有足夠的資源,他們就不怕發展不起來。

    最重要的是,當時各個帝國之間,他們還不是一條心。就好比當時的蘇聯,他們一直都是在擴大自己的地盤,在向東擴張領土,這讓英法感到了威脅。

    英國和法國,肯定是不希望蘇聯這樣做的。這個時候英國和法國,有必要讓德國強大一點來限制蘇聯。

    所以,在德國崛起的過程中,即便是德國發展軍隊,發展軍用物品,他們也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等於是英國和法國,默認了德國發展軍備用品。

    正是因為每一個國家各懷鬼胎,給了德國儲備軍備用品的機會。

    在這期間希特勒利用德國戰敗的心裡,煽動德國民眾對英法等國的仇恨,想要讓德國團結起來,進塊的搞發展,一雪前恥。

    為了發展德國的經濟,希特勒做了兩個決定。

    1、整合國內的企業,當時猶太人掌管著國內的大部分企業,希特勒就把所有的猶太人都給抓了,然後讓他們的財產歸為國有。

    等於是私人的企業,都充公了。

    這樣國家就有錢了,有錢了就可以用這些錢投入到民生當中發展他們想要發展的經濟了。德國民眾的生活,開始逐步提高了,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的統治還是十分的滿意的。

    2、向美國貸款發展德國的經濟。

    當時的美國也在關注著歐洲的動態,它也在想著如何讓自己更加的強大,最好是超越英法等國。

    當時英法國家的強敵就是德國,所以,扶持德國強大,就是變相的削弱英法國家。德國又從美國這裡貸了很多款,這也是美國最想做的事情。

    希特勒有錢了,他們本身就有技術有人才。在這個情況下,不管是搞經濟,還是搞軍事,都是遊刃有餘的。

    到了德國知道自己具備了打敗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實力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侵略周邊的國家,發動二次世界大戰了。

    可以說德國的崛起是和英法的漠視,蘇聯的強悍已經美國的支援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一開始美國就想靠著其他國家的戰爭,讓自己發一筆橫財,沒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夢想成真了,他們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考考完試後沒有去上高中第二年還可以去私立高中上嗎?需要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