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abing6628
-
2 # 海棠知否
一、寫對聯
一直很喜歡對聯這一傳統文化,也正好給學生上了對聯課,對此專門進行過研究,願與君分享課程內容。
要寫好對聯,需明確對聯的四大特點:
其一,字數相等關於字數相等,指的是 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不多不少。比如《聲律啟蒙》裡的一對一,二對二,三對三,五對五。但也有極個別的例外情況。
民國時期,袁世凱死後,四川怪傑劉師亮給他作了一副輓聯:袁世凱千古——華人民萬歲。數一數,怎麼是五對六呢?原來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華人民”。
其二,詞性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展開就是名對名,動對動。我們來看個《聲律啟蒙》裡的句子: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其中,兩和一都是數量詞,綠和紅都是形容詞,而剩下的都是名詞,十分工整。
其三,內容相關對聯對聯,有對有聯,所以上下聯的含義要相互關聯。常見關係有三種:一、互補,又稱“正對”。如我們很熟悉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二、對立,又稱“反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看似矛盾,實則和諧統一。三、承接,又稱“流水對”。膾炙人口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典型例子。
其四,平仄相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古代和現代聲調的不同。在中古時期,漢語也有四聲:平上去入。一分為二,平是平,上去入是仄。其中,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分別對應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上聲,為普通話的三聲。去聲,為普通話的四聲。而普通話消失了一個重要的聲音:入聲,它算仄聲,但沒有規律,一二三四聲都有可能,所以很奇特。為了方便大家的記憶,善良智慧的人想了不少辦法。
明確了平仄,我們就可以標註符號了:平聲用橫線(-),仄聲用豎線(|)。比如《聲律啟蒙》裡的: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讓我輕輕地告訴你,這裡沒有入聲字。咱們來看看。上聯:平平平仄仄,下聯:平仄仄平平。做到平仄相對了嗎?似乎第一個字不對,其實,雖說要平仄相對,但還是有講究的,位置單數可放寬,偶數要分明。所以,第一個字位置是單數,也符合要求。
儘管單數可放寬,但尾字要注意,傳統習慣是“仄起平收”,也就是說上聯尾字用仄聲,下聯尾字用平聲。明確這一點,貼對聯就不會鬧笑話了。
二、貼對聯明確寫對聯的規則,貼對聯就是輕而易舉之事了。
首先,要分出上聯和下聯。上聯一般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因為,古人都是從右向左寫字、看書的。上聯最後一個字音,一般為三聲或四聲的(即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音,一般為一聲或二聲(即平聲)。
接下來,要注意,有兩種方式:傳統習慣是先右後左,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解放後,由於書寫習慣的變化,出現先左後右的對聯,相應的橫批要從左往右。
這被稱為橫批指示原則。
回覆列表
作對聯,要合於下列規律:
①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②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④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⑤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下面舉例以見一斑:
祖國山河壯;人民歲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聯的祖國、山河和下聯的人民、歲月都是名詞,上聯的末字壯和下聯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詞,上下相對,平仄協調,內容與形式都與上述的五條規律符合。
總之,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一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對上面的介紹的內容,我們可以歸結為四講,即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同時,上下聯內容要有一定的聯絡,但不能雷同或重複,雷同的對句俗稱為合掌對,如新年迎五福,春節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節、迎和接都同意,傳統上認為這樣的楹聯犯製作楹聯的大忌。
對文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是指五、七言詩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須平仄分明,不容更換。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讀音影響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調,則讀之拗口,乃律詩之大忌,用於楹聯創作,也是傳統楹聯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紹的是傳統楹聯的作法及程式,隨著對聯藝術的逐步成熟和發展,各種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斷出現,還出現了許多獨特的聯格,所謂非正宗楹聯,是指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用韻的楹聯。這種聯語作品,長期以來被斥為非正宗的楹聯作品。其實,從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楹聯的客觀實際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的句式、句法、結構是同時具備的;從貼桃符到貼楹聯這一民俗習慣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也是同時產生和發展的。不拘平仄楹聯的寫作靈活自由,可以根據實際內容量體裁衣,完全適應推廣普通話的新形勢,具備強烈的時代感,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樸實、穩重的藝術風格,在聯海中閃耀著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