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使用者2758180549465
儘管我們的飛行器已飛出太陽系,可我們對生我養我的搖籃地球,還知之甚少,目前除了深井鑽探這一最直觀的辦法外,還沒有其它更好的技術去了解地球,受鑽井技術和材料工程侷限,我們僅僅向下鑽探了十幾公里,便望球興嘆了,相對幾千公里的厚度,我們的探索簡直是微不足道,就是這點探索深度,花費了人類誕生以來百萬年的時間,破壞性探系怕毀壞了自己的家園,投鼠忌器。而無創測量,還沒有成熟的理論和技術誕生。只有寄希望於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更有能力去了解被我們形容為雞蛋的星球,大家努力!
-
3 # 科普團
地球的圈層結構,廣義上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而其中地殼和地幔的上部是由固態的岩石組成的,所以也稱之為岩石圈。
在三個圈層中,地殼的厚度從幾千米到70千米不等,平均厚度約為16km。比如大洋地殼厚度可能只有幾千米,而高山、高原地區的地殼厚度能達到幾十千米的厚度。雖然如此,地殼的厚度已經是地球三個圈層中最薄的。
地幔的平均厚度在2600千米以上。其中以650千米為分界,可以繼續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又分為外核與核心,其中5100千米到2900千米之前的是外核,厚度約為2200千米。而5100千米到7371千米為核心,厚度約2200千米。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地球的半徑約為7371千米。
對於認識地球內部深處具體結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鑽探,也就是在地面打一個洞下去,並將岩心提取出來,進行直接的觀察。
但是,目前人類能夠打的鑽孔,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前蘇聯在巴倫支海附近打的克拉超深鑽。這個在當時看來偉大的工程,深入地球了12262米,也就是12千米。雖然後來的卡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羅斯庫頁島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在長度上都超過了克拉超深鑽,但是由於是斜的,所以目前深入地球最深的還是克拉超深鑽。
12千米克拉超深鑽與地球半徑的7371千米相比,連最上層的地殼都沒有打穿,更何況地幔或者地核了。
目前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最重要的方法是地球物理的方法,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給地球做CT。在上面的內容裡面,詳細的說了地球內部各個圈層的厚度,而劃分的依據就是透過地球物理的方法。地球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對地震波的觀測,好比聲音能在空氣也能在水裡傳導一樣,地震波作為一種波能在各種介質中傳導。但是地震波在各種介質中傳導的速度和振幅是不同的。科學家根據對地震波資料的接受和觀測,給地球劃分了不同的圈層。
而對於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認識方法,主要是透過地球個圈層的密度和地震波的傳播資料,與地表的岩石相比較,進行類似的推測。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各圈層的壓力溫度等資料,用實驗模擬進行推測。第三種方法是根據來自地球深部的物質進行推斷,比如火山噴發或者岩漿侵入會把深部的物質帶到地表或者淺層。
所以來說,目前認識地球內部的結構和構造的辦法,主要是在觀測資料的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推測。
-
4 # 錦繡科學
題主問了這個問題後,可能很多人會說用鑽孔,然後透過觀看研究岩心,來了解地球內部深處具體結構。但是,這種效果微乎其微,因為現在打的最深的鑽孔還不到地球的五百分之一。只是瞭解到了地球表層岩石圈的某一區域性結構。
那麼,如何才能瞭解地球內部深處具體的結構構造呢?
其中有一種方法一直被廣泛使用——地震波。每年,地球上都會發生成千上萬次地震,而科學家則透過研究地震震源發出的彈性波,從對地球內部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就像做CT一樣。
還有一種方法,俗話說,“火山是熾熱地心的視窗”,地質學家會根據火山岩等結構構造來推斷內部岩漿的溫度、成分等資訊。當然這種方法的效果也並不是那麼好。
現在,一些科學家提出如下的想法:透過監測大氣中的中微子透地球時,地球的吸收程度,就能夠探測出地球內部的一個具體的結構。
這也正是利用了中微子攜帶資訊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穿透力強、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等特點。
所以科學家只需監測這些中微子,以及它在穿透地球時的發生的一些變化,就能夠大體的推測出地球內部深處的一些結構!
-
5 # 地質知識科普中心
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所以說對於地球內部的具體結構,要是我們能真正的看到那當然是最有說服力的,因為這個結果最準確,所以現在可以說鑽探是最好的手段,但是由於現在的科技水平限制,再加上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環境,鑽探其實只能探索到地球表層的結構,再往深處,現在的科學界仍是透過地震波的特性來推測的地球內部結構呢,這個結論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所以說服了大多數的科學家,也成為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
當然,對於內部結構,最準確的當然是讓我們的探測裝置能夠接觸到深處,為我們傳回相關資訊,但是鑽探的深度畢竟現在仍然沒有新的突破,現在地球歷史上人為活動到地下最深的仍然是前蘇聯時期,施工的科拉鑽探專案,最深的鑽孔達到了地下一萬二千多米,這個鑽探專案也為人類探索地下做出了大量的貢獻,其中的一項發現是在地下深處發現大量氫沉積物,而且量非常大,再加上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環境,據記錄記載,這些從洞中挖出的泥漿都與氫沉積物一起都“沸騰”起來,足見地下深處複雜的地件,但是這個鑽孔也是我們目前接觸地下最深處的地方,還要繼續深入的話,只能另想他法。
對於現在的很多手段,其實都只能進行淺部探索,像現在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深度都很有限,但是對於現在對於地球內部構造的劃分,也是依據於此,那就是地震波的研究,屬於地震勘探的原理,但是這個震源確實需要足夠深度的自然地震才有如此大的能量,但是大地震對於人類來說又是一種災難,所以目前都是基於這些手段,但是效果其實都並不是太好,但是無奈的是鑽探克服不了地球深部高溫高壓的條件,所以現在只能是靠地震波這一種途徑。
回覆列表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咱們的地球內部有什麼東西呢?
其實,科學家們也想弄明白這個問題。不過,科學家又沒辦法把地球給切開,他們該怎麼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呢?
地球
今天這條問答就來跟你聊聊這件事。
想知道地球裡到底有什麼,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挖開來看看。
不過,挖地球這件事實在是太難了,要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徑有6371千米,目前我們最深大概挖到了12千米左右。這個深度,還不如你在蘋果表面啃了一個牙齒印,離中心還遠著呢。
那為什麼挖地球這麼難?因為挖地球和咱們挖小土坑可不一樣,越往深處挖,底下的壓力就越大、溫度就越高,要面對的情況也越複雜。
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想直接把地球給挖串可不容易。怎麼辦呢?科學家們又找了一個方法,他們想借助地震來研究。
在地震的時候,地球內部產生兩種波,縱波和橫波兩種。縱和橫就是咱們常說的縱橫那兩個字。
縱波的傳播速度快一些,可以在固態和液態中傳播,而橫波呢,只能在固態中傳播。而且,這些波在不同的東西里,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根據這些特性,科學家就可以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了。
科學家們發現,地震波從外往裡傳播的時候,在地下33千米左右的位置,橫波和縱波的速度明顯加快,所以他們認為這裡是兩個不同圈層的分界線。所以他們把最外面一層命名為地殼,裡面這一層命名為地幔。
地球構造
而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的地方,裡面往外傳的橫波會消失,縱波的速度也會快速下降。於是科學家們推測,這裡很可能又是一個圈層分界線。科學家把裡面那一層,稱作地核。
那你還記得嗎?橫波只能在固態裡傳播,科學家們進一步推測,地核外面很可能是液態的,而地核裡面則是固態的。
誒,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科學家們不用切開地球,也能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還把地球從裡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層結構。科學家還用了個比喻,我們的地球就像一顆費列羅巧克力,外面是地殼,中間是地幔,最深處的榛子就是地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