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陳老師說高考
-
2 # 九鬥學生心理
1.嘗試和孩子的爺爺奶奶進行溝通,把你對孩子的教育的重點關注內容和希望他們做到的事情告訴他們,希望他們理解,並根據你的建議調整他們的教育行為,但是這點真的非常難,需要你有極強的溝通技巧,還需要有對孩子教育重視,願意配合你的老人,否則很多小事都可能演變為“婆媳矛盾”,而如果一旦矛盾產生,老人、父母、孩子三方沒有一方是受益者,都會是受害者。
2.更重要的是:父母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拿出更多的時間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這才是真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生活中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是這麼幹的,為了孩子換工作、辭職一段時間、換相對更輕鬆一些的工作,這都是無奈之舉。畢竟孩子的教育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大事,如果孩子教育不好,未來的很多年,你要用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彌補之前的“不作為”。
3.夫妻之間先要保證觀念和行動方案的一致。見過很多家庭孩子的母親的一些主張得不到孩子爸爸的支援,所以家庭的矛盾從簡單的孩子教養演變成:婆媳、夫妻的多重複雜的矛盾,搞的大家身心俱疲,在這個過程中傷害最大的是孩子。不管父母想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夫妻雙方保持統一戰線時,老人也會看在自己兒子的面上有所退讓(或者有所改變、有所行動的配合)。
自己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和老人之間的溝通,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隔代教育多多少少會存在著分歧,但也並不是說就不能解決了。發現問題,兩代人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探討一下,商量出最有利於孩子的引導方法。說實話,育兒經本來就是一邊學習一邊摸索,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格式,各自取長補短就好。關鍵是年輕人別仗著自己讀了基本育兒書籍,就開始指手畫腳,老年人也別過分固執,大家以和為貴,家和才能萬事興。
-
4 # 小宇宙調頻工作室
隔代教養確實會存在一些問題,老人的育兒觀念跟年輕有學歷的父母會有很大分歧。但在大城市裡,房貸車貸壓的人喘不上氣來,無奈中,只好請老人幫忙帶孩子。
有些老人比較開通,願意接受年輕父母的意見。有些老人,會比較強勢固執,不容易接受意見,一意孤行。同在一個屋簷下,又不想跟公婆產生很大的矛盾。在這些育兒分歧裡,是不是每個都要計較?怎麼說才更能讓老人接受呢?
1.堅持自己的底線,與老人共同溝通協商大的原則。
0-3歲時,孩子與照顧者的關係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和老人強調一些大原則,讓孩子自然地成長,堅決不退步。
我列舉一些比較重要的幾點:
□不把尿
□6個月前不加鹽
□孩子哭了立馬迴應
□不提前讓孩子做大動作,一切自然而然。
□不阻止孩子吃手
2.尊重老人,小地方能不計較就不計較。
尊重老人的經驗和做法,到不代表是認同。肯定老人的方法適合那個年代,有一定的價值。能讓老人說了算的就讓老人來做決定。這樣老人帶起孩子來,有一定的控制感和存在感,也不完全是被動的。
有些地方比如衣孩子服髒了,搭配不合適了,或者大點孩子吃零食多了,愛看電視了,這些沒有辦法阻止,只能說能少則少。
如果小地方也總計較,我們就會有很多抱怨。抱怨的情緒,一旦擴散升級,就容易造成婆媳矛盾。老人有情緒了,對孩子也不好。
3.懷有感恩之心,引導老人,信任老人。
老人能遠離家長,放棄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環境來給我們幫忙,我們應該有感恩之心,平常對老人多一些關心和感激,他們也會高興。現在看孩子條條框框這麼多,老人真的很不容易。
信任老人,能幫我們看好孩子。在一些具體育兒方法上,可以演示給老人看,引導老人,你的方法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這其中沒有輸贏,只是為了孩子。
最後,父母有時間多陪伴孩子,父母更能影響孩子。不能一味把孩子的問題歸咎到老人身上。
-
5 # 小熊快跑A
隨著80,90後的人陸續當上了父母,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有些寶爸寶媽是自己在家撫養孩子,也有的寶爸寶媽由於城市生活的壓力,不得不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來照看,這樣一來,由於孩子父輩和祖輩的代溝,導致了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衝突不斷,那麼,如何來化解衝突呢?
首先寶爸寶媽要懂的感恩,父母沒有義務幫你帶小孩,他們是在幫助你分擔帶小孩的壓力,他們也不是你們請來的保姆,他們也沒有要你一分錢,他們唯一的目的是為了能讓你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減輕家庭經濟的壓力,所以在一些衝突上,就算是有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也需要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
其次,要多和父輩溝通,首先是建議父輩育兒觀念的轉變,時代在改變,育兒方式也在進步,如果完全按照之前的方式,那整個社會不等於停滯不前了。然後,自己也不能完全聽信於現代的教育育兒經驗,父輩的經驗也可以借鑑參考,這樣雙方總共探討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然後,每個家庭根據不同的條件,可以有兩種教育方式,一種是以寶爸寶媽為主,爺爺奶奶為輔的教育方式,爺爺奶奶也參與一些簡單的日常教育,但是這種方式的話,最好劃清權責,哪些是爺爺奶奶可以干預的,哪些是寶爸寶媽直接參與的,否則還是會有一些衝突和矛盾,第二種對於家裡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可以是全職媽媽在家全身心教育孩子,祖父母只負責日常起居餵養,不負責教育,這樣的衝突可能會很小。
所以,不管是哪種教育方式,如果遇到教育理念或者一些教育方法的分歧,雙方應該可以冷靜分析,看看哪種更適合,並且分析利弊,選擇最佳的教育方式。
-
6 # 孩教圈
01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小區花園裡,老人家們推著嬰兒車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交流帶孩子的心得;幼兒園、中小學門口,他們簇擁在接孩子的人群中,呼喚孫兒的名字……這種祖輩與孫輩一起生活,並承擔撫養教育孫輩的主要責任甚至全部責任的家庭教育模式正是“隔代撫養”。
但是很多父母卻並不認同這樣的撫養模式,他們經常抱怨:
孩子會經常模仿爺爺奶奶的言行,整個人都變成“小老頭”、“小老太太”一般;
老人家的太過思想固執、怪異,又不願意接觸新事物,導致孩子變得封閉、孤僻,嚴重點還可能導致孩子人格發生偏離;
老人家遷就、溺愛、包辦一切,孩子容易缺乏獨立性和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差……
老人帶孩子有錯嗎?
不可否認,因為老一輩家長跟不上現代教育的思想,在言語表達和邏輯思考方面也不如年輕父母,甚至這樣會導致一個家庭出現兩種教育方式,這些都容易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其實這種教育衝突並非是隔代撫養的錯,而是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辦法而已。
02
超市裡,一個小男孩要買輛玩具車,父母拒絕了孩子:“家裡同樣型別的車已經有好幾輛了,不能再買了。”孩子卻不依不饒,一屁股坐地上,哭著喊著說:“爺爺奶奶說了,我要什麼他們都給買的,我不要你們管,我要爺爺奶奶!”父母氣急了,一把扯下玩具,將孩子拽走,並不停的數落著:“都是爺爺奶奶把你慣壞了!”
遇到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像這對父母一樣,覺得肯定是老人太溺愛孩子了。
真的是老人把孩子慣壞了嗎?
這個問題,我覺得要一分為二來看。老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的確會出現更多的溺愛,會讓孩子顯得毫無規矩可言。但這並不完全是老人的錯,做父母的冒然將這個罪名扣到老人的身上其實是不負責任的。
因為,父母才是孩子教養問題的第一責任人。老人對孩子更多是生活上的照顧與陪伴,而父母則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引領者、靈魂的塑造師、良好性格的培養者。
03
公司一位同事給我講述了她的故事:
我出生時候正是施行“計劃生育”最嚴厲的時候。當時為了躲避“糾察隊”的圍剿,我一出生父母就把我送到外公外婆家去了。
儘管那時外公家住農村,但卻是村裡最有文化的人了。據村裡人說,外公幼時也算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為經濟好,外公從小師從當地最有學問的老師,唸詩書,學丹青,還不斷學習進步思想……直至建國後,因為外公一家一直與人為善,倒也能獨善其身,安居在這小村落裡。
到我幼時見他,舉止談吐,依然精神熠爍,有風度,與尋常老人家自有一股不同。他教我念詩書,給我講故事,評說人情世故,教我形容舉止,都有講究。記得他常說“寧食無肉,不居無竹,無肉人瘦,無竹人俗”“賢者不受嗟來之食”;記得他讓我見識到《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中的美景;記得他那一手每年家家戶戶必求的筆墨丹青……
而外婆也是地道農村姑娘,書讀的少,但人情練達,燒得一手好菜,在學校出問題,和朋友鬧爭執,她總能教我如何處理妥帖,而至今最溫暖的飲食記憶,也依舊是那時每個星期她張羅來一家子人,雷打不動的肉釀水豆腐配白米飯。
同事說:隔代教養給予了我最需要的“家”的溫暖和關愛,以及彌足珍貴的家族記憶的傳承。
這樣的教養,給人樹的是一支沉穩深厚的根。
但回想現在,很多父母卻將教養孩子的責任全部撒手推給了老人,老人不僅包辦了育兒中的所有事項,甚至成為了孩子養育的決策者和掌控者。
而父母呢?除了一邊拼命為孩子多報幾門昂貴的補習班,一邊抱怨學費太貴了養不起孩子,真真切切教養孩子的有多少?
這才是問題所在。
所以,與其一味高喊“隔代教養”毀孩子一生,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究竟花了多少心思在孩子身上。
-
7 # 快樂庭院
這是一個讓無數家長傷透腦筋的問題!箇中滋味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越加複雜!
尤其是三代共處一個屋簷下,就更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婆媳矛盾(岳父母和兒女矛盾)、夫妻矛盾。
有幾點建議:
1,有條件的,儘可能分開生活,節假日可以帶孩子去看望老人。
2,夫妻一定要達成一致意見,一個家庭最主要的關係是夫妻關係,父母和子女是附從關係。
3,尤其是兒媳和公婆之間、女婿和岳父母之間保持好距離關係,如果發生了問題或者衝突,儘可能地讓老人的兒女出面溝通。
4,也是最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才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具有不可推卸的養育子女的責任,所以父母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去陪伴孩子的成長,儘可能不要找藉口把孩子推給老人帶,老人可以接個短、偶爾幫襯幫襯。
奉勸一些老人,也不要把帶孫輩做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定要記住你只是幫忙的,怎麼養育子女是孩子父母的責任。千萬不要爭著越俎代庖,一定要懂得適可而止。
就是這四個原則,實際生活中兒女和父母還是各退一步,互相尊重,遇事多溝通,多站在對方立場考慮,這樣就會減少不少矛盾,但也不可能一點矛盾都沒有。儘管如此,也一定要記住盡人事、知天命,孩子有孩子以後的道路,我們一定要盡到養育的責任,給孩子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是第一位。
回覆列表
父母忙工作,爺爺奶奶帶孩子,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的隔代教養分歧,怎麼破?看這裡
現如今,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忙於工作,基本上沒有時間親自帶孩子,如此一來帶孩子的重擔很自然的落到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這種由祖輩對孫輩帶孩子實行教養的方式,我們統稱為隔代教養。
與此同時,隔代教養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新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父母,也會越來越注意隔代教養帶來的弊端。而且,隔代教養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
對於隔代教養,是在中國特有的存在。因為在西方,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進了託兒所,18歲之後就得獨立成人。
隔代教養產生問題的一個最大原因:就是孩子父母和孩子祖輩之間的教育代溝,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父輩和祖輩在很多方面有著不同的認識,甚至有時候會因為照顧孩子的某一件小事而起衝突。我曾經聽到同事講過這麼一件事,就因為給孩子換尿布的事,她和婆婆大起衝突。婆婆說:我才是帶過孩子的,有經驗你懂什麼。兒媳婦說:這是我的孩子,我想怎麼帶就怎麼帶。所以最後導致雙方大鬧一場。
這種場景在生活中並不少見,隔代教養所帶來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影響家庭關係不和睦,很多人可能以為隔代教養帶來的問題僅僅只是對孩子有危害。其實不然,它會影響著整個家庭,試想想如果一個家庭裡整天都是緊張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還會有高質量的溝通和交流嗎?肯定不會。長期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家庭關係必然受到影響。
二是導致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隔代教養中祖輩都會對孩子比較溺愛,而且很多該堅持原則的地方不堅持原則,長期用這種方式下去,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會越來越多。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自然不強。
三是容易導致父母管教孩子難這也是隔代教養中的一個大問題。大家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爸爸或者媽媽正在教育孩子,可爺爺奶奶看不過去,馬上去護著孩子。這就對父母管教孩子造成不利影響,不利於父母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隔代教養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呢?
首先,和長輩積極的去溝通當和他們之間產生不同意見的時候,要及時的引導討論。讓老人瞭解現代的教育理念和育兒方法,不要只是使用自己的老方法。同時,給長輩足夠的空間,不要總是抱怨長輩越俎代包,因為長輩也有自己的邊界,子女需要去尊重。
其次,帶孩子要以親子教育為主父母儘量自己去帶孩子,把長輩帶孩子作為輔助。很多父母依賴心很強,以為有長輩來帶,自己就可以不管。如此下去,一旦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那個時候已經很難形成習慣很難糾正。而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應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保持主導地位,樹立權威比長輩更容易搞定孩子。
最後,父母與長輩之間要形成一致的教育觀念這是避免雙方衝突的最好方法之一。一致的教育觀念能讓孩子是非觀更明確,教育孩子也會得到更好的效果。試想想:如果因為某一件教育孩子的小事,父母與長輩意見不統一,最後產生矛盾雙方當面爭執,那麼對於父母和長輩來說,都是失敗的。因為就是這種矛盾傳達到孩子那裡的資訊——是規則的破壞,兩代人彼此在捍衛自己教育孩子的規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
隔代教養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各方面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清楚理性的認識隔代教養帶來的利與弊,同時發揮其優勢、克服不良影響,使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