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莫湊
-
2 # 鏡心談心
我是心理諮詢師鏡心。關於人性善惡的探討,幾千年來始終爭論不休。在我有限的人生閱歷裡,也曾多次思考這個問題。
可能是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深,我一直信奉著“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以“善”度人,以“善”待人,深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善”的種子,只要有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時機,就可以催生“善意”的花朵。
再後來,經歷了很多事,發現人們在慾望、利益的驅使下,會悖離他口口聲聲秉持的“善念”,催生出讓人心寒的“惡意”。身邊不斷有朋友抑鬱了,他們告訴我:
善意不能換來善待,而換來的是踐踏;
誠懇不能換來交心,而換來的是利用;
寬容不能換來感動,而換來的是不屑;
幫助不能換來謝意,而換來的是憎恨。
這個世界怎麼了?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我自己也陷入了迷惘之中。
後來,當我讀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後,這個問題終於釋然。
弗洛伊德認:人的心理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遵循“唯樂原則”,追求自我慾望的無限滿足,是人性中的“魔鬼”;
“超我”由“良心”和“道德感”組成,遵循“理想原則”,對本我慾望進行限制,是人性中的“天使”;
“自我”則介於“本我”和“超我”之間,既受到“超我”的道德指導,又在某種程度上滿足本我的合理欲求。
三者之間始處於“衝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所以,我們看到的人性善惡的種種表現,大都是在“三我”指導下的人格產物。
由於受到家庭教育、人生經歷、社會風氣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有人選擇接受道德感的約束,讓自己變得有原則、向著“真善美”的理想不斷邁進,於是,他們就變成了“愛心大使”、“道德模範”,甘於捨己為人、奉獻社會,表現出更多人性“善”的一面。
而有人則沒有發展出強大的超我道德,而是更多地受制於本我的慾望,追求一己私利的無限滿足,表現為貪婪自私、慾壑難填、損人利己,變成了這個社會的“負能量”,讓人們對追求“善”和“美”的理想遭受挫折和打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本我的魔鬼”,潛藏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我們要學會去管理它——既適當的滿足它,又嚴厲地限制它,向這個世界展示更多“善”的一面!
願每個人心中善的天使可以指引我們的人生路,讓我們向這個世界展現更多的善意,讓世界充滿愛!
-
3 # 書上沒有說
個人比較認同荀(xun)子的:人之初,性本惡。
從惡向善,是人後期成長教育經歷,與自我認識的一種選擇。
成長——教育——認識——經歷——思考——選擇(為善);
是一種個人選擇,而不是洗腦。
(圖片源於網路)
就像人性一樣,人性屬暗,孔子封建儒學的偽善教化人們戴面具;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時時處於各種偽裝之中(偽裝各種所謂的“善”——笑裡藏刀),
把生而為人最重要的自然屬性(個人獨立、思考)所摒棄,
為封建君王更好統治人民,轉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可笑陋習”。
(現代“哲學”,不是早就認識儒學的劣處了嗎 ?)
(圖片源於網路)
哲學,讓我們認識到,認識自我的必要性使人更瞭解自身、有愛的教育(顯然不是機器人教育),
有邏輯獨立思考的思維,對事物來龍去脈的探索與“疑”,
從而更好的來塑造自我,最後也能夠做出個人的一種選擇。
……純粹的“惡”,或者向善。
(圖片源於網路)
淺談個人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回覆列表
評回答
人們爭論一個問題,首先要有一致的概念。比如說,要爭論一塊布是黑色還是白色,首先對“黑”“白”的概念要一致:如雪的是白色,如煤的是黑色。假如你說煤是綠色,他說如雪的是紫色,那爭論一千年也得不出結果。“人性”問題也如此。什麼是人性?什麼是“本”?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參與爭論的人,各持己見,哪裡能爭出個大家都承認的結果!
在歷來“人性”的爭論中,有人說的是道德,有人說的是每個人的品質,有人說的是人生來的個性,有人說的是人類共有的特性,有人說的是人出生就有的生存本能,等等。
我認為,華人習慣所說的人性就是道德。過去中國話裡沒有“人性化”“很人性”之說,只有“沒人性”一語,是說某人沒有起碼的道德。道德是後天教育出來的。這教育有明顯的直接要求人如何做,有環境自然薰陶的。因此,作為特立
於一般動物之上的“人”沒有“(道德)本性”。更沒有人區別於其它動物共有的“人性(道德)”。人的道德(或曰人性)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有不同標準,沒有人類完全共同的善惡“本性(道德)”。但是,處於時代、地區、民族、階級的人是互相滲透的,沒有截然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那不同的道德標準也是交叉滲透的。有人說,餓了要吃東西,有性慾是人類共有的本性。錯了,那是所有動物共有的本能,不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本性”。
舉幾個例:匈奴單于“父死,兒子以其後母為妻”這在漢族人看來是最不孝、該天打雷劈的惡行。可是匈奴人認為,父親死了,兒子讓父親心愛的女人保持原有的地位,是大孝、是真善,比漢人的殉葬、打入冷宮更“人性”。十幾年前,電視臺記者到西藏步行幾天深入山中,看到一個漢子的刀鞘上裹著的是從他父親屍體上剝下的皮。這在漢族人看來,太慘無人道,可是他們認為,這可以使父親的勇敢智慧傳給兒子,保佑他安全。現在我們普遍實行火葬,幾十年前,人們普遍“侍死若侍生”認為火燒自己親人是太沒人性了。
結論: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
1、你所說的“人”,是某個人,還是全人類?
2、你所說的“人性”是什麼?
3、“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具體含義是什麼?
4、“本來”是什麼意思?
如果“人性”是指道德,那麼,“道德”是社會的要求;任何人都沒有從胎裡帶來的道德;從這點來說,“人性”沒有“本來”。
如果“人性”是指人求生存和延續後代的本能,那“人性”並無善,惡。這與動物、植物一樣。
只是人類為了群體的生存,定出了“道德”標準,要求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要遵守,這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標誌。在有些人(如主張性解放者)看來,這是“壓抑人性”,其實是壓抑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