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經的姜老師
-
2 # 峰哥學情商
我們從這個問題本身就行分析:
你提出了三個詞語:鼓勵,獨立做事,自主決定。
我們做事之前,先要對這些詞語進行定義:就是你說的這個詞的意思,和我理解的是否一樣。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心照不宣的。你大概表達出來了,我們也差不多聽懂了。所以很多人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直接就會真的問題及其回答,不去思考問題的本身是否需要分析。
1、鼓勵
你需要百度一下鼓勵到底是什麼?
鼓勵和表揚的區別。情商裡有專門進行鼓勵的訓練。你也可以自己到網上學一學鼓勵的技巧。
網上真的都有。
2、獨立做事
正常情況下,我們說的獨立做事是指,洗臉,穿衣服,做家務,自己主動學習,自己收拾書包,對吧?
主動學習和主動做家務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在這裡面必須要區分開。因為這裡面涉及到責任心、獨立性和自律,涉及的內容比較多。
所以作為家長,你必須把獨立做事進行明確,就是你希望孩子都做哪些事情,然後再去問其他人,否則的話我沒法回答(當然有很多高手能直接回答)。
3、自主決定
你希望孩子能夠自主決定哪些事情,你必須給孩子定義一個最基本的範圍。
自主選擇每天晚餐吃什麼?是不是自主決定自主決定先寫語文作業還是先寫數學作業,是否是自主決定?
其實我明白,我們家長希望的是孩子能夠有獨立做事和自主決定的趨勢,但是這個趨勢是最難實現的,因為家長還沒有做到。
其實,以上全部都是廢話
關鍵在這:
家長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說明孩子缺這個能力。
實際我們最應該解決問題是:為什麼會缺失這個能力。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你上面提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孩子為什麼不能獨立做事、自主決定?
1、6歲之前,家長幫孩子做事,選擇的太多了。扼殺了孩子的這方面能力
我們都是沒有鍛鍊孩子這個能力,那麼怎麼去讓孩子在未來應有這個能力呢?
家長要做的,就是適當放手。
2、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詞語,具體內容自己百度。
不要去怪罪別人,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都是我們家長自己培養的。
3、為什麼家長,你,都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憑什麼而要求孩子有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你希望孩子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家長就努力去具備什麼樣的品質,然後示範給孩子看,就行了。
這也是我們推行的:不教的教育(無為而治)。
至於如果鼓勵等等,都是方法層面,屬於低層次思維,需要有,但不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如何提升家長自己。共勉
-
3 # 寶媽王大王
謝邀,那我就從自身經驗出發提如下幾個建議:首先,無論結果如何,只要孩子自己動手做的事情,家長不要插手也不要打擾,等他(她)做完了,一定要肯定孩子的行為,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空洞的說,你很棒!之類的很虛的話,儘可能的誇具體的事,比如,寶貝你自己完成了這個作業,說明你獨立思考了,很多厲害的人都是自己獨立思考的;寶貝這是你自己掃的地麼?寶貝知道幫媽媽做家務了,懂事了,獨立了……
其次,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體驗獨立做事的樂趣,比如獨立選擇今天自己想穿的衣服,等寶貝穿上後,表揚她搭配的很好看,類似的,慢慢的,下次她就會自己去找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了。
鼓勵獨立做事後,也要告訴孩子學會尋求幫助,不要鑽牛角尖。畢竟人是具有社會性的,適度獨立有助於自身發展,但物極必反。
-
4 # Jason躍
在鼓勵孩子獨立做事和做決定的話題上,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有獨立做事和做決定的能力,這是不需要鼓勵的。在生活中,正是父母的一些想法或行為使孩子們在獨立性方面不突出。提高孩子獨立性的關鍵不在於塑造孩子,而在於改變父母的思維。
首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怎樣才能一點一點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你自己的事情開始,學會承擔責任。當他的能力提高時,他將承擔一些家庭責任。然後,去學校承擔集體責任。這樣,責任感就可以一點一點地培養起來。將來走向社會,才能承擔起未來的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因此,孩子的責任感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沒有這一步,孩子很難在未來承擔更大的責任。很難想象一個孩子會承擔別人的責任,因為他不承擔自己和家庭的責任。而孩子做家務是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重要手段,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培養孩子做事態度,鍛鍊他們的思維。對孩子們來說穩重是非常重要的。穩重的孩子能冷靜下來,認真做事。一個衝動的孩子將來很難成功。家務勞動是培養孩子穩重的重要手段。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家長逐步提高標準,孩子也能逐步達標,孩子會越來越實際,工作也越來越耐心。
第三,培養做事的能力。做家務要培養動手能力,孩子做家務越多,他們就越靈巧;同時,一系列的做家務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透過一個行為上的改變,慢慢的會發現孩子就有了做事情的能力和信心,當他再面對未知的事情時也就能獨立的去決策了,其實這也就是最簡單的行為工程模型,人控不如技控,透過改變行為來改變人。
-
5 # 時光不棄靜待花開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常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替孩子做事剝奪了孩子透過體驗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然而,生活中卻往往出現一些嬌慣長大的孩子,特別是老人帶孩子的更明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人代辦和干預的過多,已經養成了孩子依賴的習慣,不願意自己獨立做事,自主決定了,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一、要做一個有智慧的”懶媽媽“。
我們為孩子做的多了,孩子自己做的也就少了。相反,我們懶一點,健忘一點,孩子自然而然的有些事情自己就做了。
如果一個孩子已經養成了依賴的習慣,我們要想辦法從小事做起,或是把複雜的事情分解再分解,直到確定分解成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為止,引導他獨立完成,完成後一定要及時和真誠的讚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收穫到滿滿的自信,也許正迫不及待的再次搜尋展現機會。但如果在孩子本來就不具備能力的情況下,家長非要一口吃個胖子,讓孩子去完成沒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二、讓孩子有選擇的自主決定。
大人做決定時,往往都是在很多個可行答案中做比較和取捨。對於孩子來講,由於社會經驗和經歷的缺乏,很難對一件事情直接做出具體決定。我們要培養一個有主見的孩子,遇事需要孩子決定的時候,我們大人給出孩子幾個可能的答案,讓孩子自主選擇也許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比如你問:”孩子晚上想吃什麼?“孩子往往回答:”什麼都行!“但是如果你要問:”孩子你晚上要吃米飯還是麵條?“這時孩子就好回答了。
在家長給出問題的選擇答案時,一定要讓孩子能選擇。比如有的媽媽生氣的時候就會說:“你到底是跟我一夥兒還是跟你爸爸一夥啊!”這會讓孩子非常為難。
三、對複雜的事情要和孩子商量具體解決方案。
對生活中的複雜事情,不是馬上就能解決的,我們也不要著急,比如孩子習慣養成類的問題。這時候我們一定不要著急,在提前幾次預熱的情況下,找個合適的時間,坐下來和孩子專門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孩子玩手機和寫作業的事情:到底每天玩多少時間的手機?到底是先寫作業還是先玩手機?如果家長直接規定死,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這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提前約定時間,告訴他你的苦惱,想和他一起來討論這件事情。在討論的過程中儘量引導他多說,最後透過協商制定可行的計劃。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學會如何分析事情,解決問題,同時自己的計劃和規定也樂於去踐行。
培養孩子獨立做事,自主決定是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的過程,這個過程家長不光要用心,還要有耐心。孩子自己獨立做事時出了錯,家長的態度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不要剝奪孩子自己體驗的機會,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錯看成是學習成長的好機會,孩子才會大膽的嘗試,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能力,還會越來越自信,有主見和責任心。
-
6 # 小葉不在家
對於如何鼓勵孩子獨立,我有以下幾點: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2)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3)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覺得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但對我來說,我個人認為(加強語氣),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準”,“做了違規就要處罰”,這種傳統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勵他們,激發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情,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想追尋的理想,更鼓勵他們正面地往這邊走,負面的則才用“稍稍的”懲罰把它擋住。
-
7 # 米多放映室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動機,有了動機孩子才會想要自己做。當孩子自己完成某件事的時候應給予適當的獎勵、表揚等,同時,應對孩子進行觀念上的教育,如,家長對孩子說:“我們要心疼媽媽,媽媽很累,所以以後這件事我們要自己做。”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做才是對的。其次,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立刻給出答案,試著讓孩子自己思考該怎樣做,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句公益廣告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說明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要知行合一,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
8 # 樊心理諮詢師
孩子的獨立和自律一般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三歲以後就可以從整理自己的玩具開始了,在看護和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要讓孩子有觀察力和動手能力,可以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玩完之後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合適,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律的孩子要在升入小學開始就要培養孩子的自律了,例如早睡早起,作業獨立完成,有合理的時間安排等,如果家長們能在小學三年級前幫助孩子培養出自律的人格,那你將會在後期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上很輕鬆,自律的培養需要家長的方式方法和耐心,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時間去完成,所以家長可以多關注育兒的書籍或課程,在親子關係中失敗的育兒成長的源頭多來自於家長,我的諮詢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孩子都會說,爸媽不理解自己,如果能像你這麼和我談心該多好,孩子們並非都是魔王,孩子自信和獨立Sunny多來自於父母的教誨。
-
9 # 熱榜書單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最終都會走上獨立的道路。
那麼如何鼓勵孩子獨立做事,自主決定?
首先,在適當的時候,多鼓勵表揚孩子,給他足夠的自信心。當他搭好了一個玩具,或者是完成了一個繪畫,興高采烈的跟你說,“媽媽,你看,我做的好不好,畫的好不好”的時候,這個時候,不管你在做什麼,多忙,都可以先停下來,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迴應,比如,寶貝太棒了!寶貝真厲害!點贊等鼓勵表揚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適當的引導他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因為孩子在得到表揚的時候,自信心會增加,覺得自己已經有能力開始做一些事情了。這個時候,也更樂意再去做另外一件事。
其次,給孩子自主的空間。當有一段空閒的時間的時候,先讓孩子自主安排,哪怕是孩子想做一件可能家長看上去有點“不務正業”的事情。比如,花一下午的時間就看螞蟻搬家。然後可以在孩子自主安排的同時,給出做這件事情的建議,可以讓孩子,嘗試思考,螞蟻是怎麼進行搬家的,為什麼要搬家,或者從中有什麼小感悟。讓孩子在玩樂中學會自主思考問題。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自主決定要做什麼的時候,慢慢的,就有自主意識了。當然,給孩子自主的空間,並不是完全無節制的給孩子亂來。家長應起到前期引導作用,每件事情,引導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最後,是做孩子自主做事,獨立決定的後盾,給孩子安全感。
以上。
-
10 # 小舒麻麻
一句話,多鼓勵,培養他的自信心。
小時候自己做事總被父母說這說那,長大後做事總有點小心翼翼,有點自卑心理。有孩子之後,在培養這方面,注重心理教育,孩子遲早要學會獨立,自己做決定承擔起責任的,那麼鼓勵教育是必須的。
平時可以跟孩子玩親子游戲,多分擔點任務給他,比如幫媽媽那張紙巾,自己穿鞋,自己吃飯,從小事開始,再逐漸增加,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敢,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不敢相信他,不敢放手,不敢去嘗試,太過於寵愛。
慢慢來,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不要隨便干涉孩子的世界,除了有安全隱患之外。
-
11 # 嘻嘻啊啊
轉自網路:
父母的不可能一輩子陪伴在孩子身旁,孩子最終都會長大,面對自己的人生。
從這個意義講,從孩子出生起的那一天,就是一個逐漸漸走向獨立的過程。父母應當從孩子小時候起注意鼓勵和發展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為孩子的成長插上雙翅。
“我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己玩?”
這個問題我經常被問到,不管是多大孩子的父母,而且往往都是關於第一個孩子,因為父母有太多事務纏身,沒有時間來陪孩子玩,但面對第一個孩子,又卯足了勁要做一個好父母,於是面面俱到。因為總是有父母或其他人陪在旁邊,孩子根本沒有機會體會一個人玩耍的感覺。
但是我們的確無法保證時時刻刻都在孩子周圍,身為父母,需要做的事情還有更多。很多時候如果孩子可以自己玩一會,父母都可以處理很多事務。怎樣在我們無法陪孩子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獨自玩一會?
這樣引導孩子獨自玩耍
如果你的孩子還在襁褓中或者剛剛蹣跚學步,可以讓他自己玩一會。當孩子這麼大時,你當然會緊密監視,但是跟孩子在同一個房間和跟他一起玩耍是兩碼事。這兩件事,孩子都需要。讓孩子單獨待一會,讓他自由探索一下他的小世界。當你看到小寶寶自娛自樂並且非常投入時,不要隨便打擾。這時候,你可以在屋子裡忙其他事情,當他自己玩夠了,鬧出一些別的響動來時,也不要立刻干預,他有可能又被別的事情吸引了。如果不是這樣,也再給他一分鐘,然後再過去跟他玩,因為他正在學著自娛自樂呢。
告訴蹣跚學步的小孩你的安排。“一會兒我要去廚房做飯了,你自己玩啊。”這樣他就知道,接下來要各做各的事情了。
期望學齡前小孩能夠自己玩。3-5歲的孩子當然應該在你的監護和指導下成長學習,但他們也需要足夠的時候獨處。當他們要求跟你玩時,你可以說:“我完成工作之後就陪你玩,現在你先自己玩,一會兒我看看你自己玩得好不好。”
如果孩子小時候你總是陪他玩,孩子會認為你就應該全天候陪著他,即使他長大一些也會這麼認為。要想讓孩子日後能自己寫作業,自己參與其他活動,在他小時候讓他有自己單獨玩的機會(不是強迫),才能使這一切順利成真。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能夠自己單獨玩,無論多大年齡,都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你不能指望一直沒有跟你分開過的孩子突然能夠自己去玩,這是不合理的。他已經習慣了你陪在他身邊,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循序漸進。
試著去說:“我就坐在這裡看我的郵件,大約需要幾分鐘,你先跟布娃娃玩一會兒。”
對於還沒有適應自己單獨玩的孩子,注意不要強調“單獨”這個字。如果孩子對獨自自己玩耍很不能容忍的時候,第一次試著說個很短的時間,並且當這個時間結束後,要記得表揚他。“我看郵件的時候,你跟布娃娃玩得很好,這非常棒,你真應該為自己自豪。”然後,漸漸延長每天讓她自己玩的時間。
不要因此而生孩子的氣。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去玩,畢竟不是孩子的錯。如果您因此表現出憤怒,孩子會從你氣氛的語氣中感覺出來,那樣只會讓他更加依賴你,結果適得其反。
有些孩子試圖透過說話保持跟你的聯絡。何謂獨自玩耍?就是跟你沒有任何聯絡的玩耍。如果孩子繼續跟你講話,問你問題,或者向你展示他的作品,那麼,你可以說:“等我……後聽你慢慢講,現在我們都各自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吧。”
切忌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有些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該幹什麼,我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或者只是說一句:“我很無聊。”千萬記住,這些話都是誘餌,你千萬不要上當。孩子們會有足夠多的事情去做,只要看看他的玩具架就知道了。你可以簡單迴應他一句:“噢,我知道你肯定能找到事情做的。”然後就此打住。可能首次這樣做不會奏效,但是如此重複兩三次之後,他就會離開你獨自找些事情去做了。有時候,聽到他說無聊時,也可以試著這麼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去做。”順便說一句,在家裡一般並不存在無聊的事情,說無聊的孩子基本都是想繼續粘著你不放。關於孩子總說無聊的話題,可以閱讀這篇《孩子總說“無聊”,家長怎麼破?》
學習獨立貫穿於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就像蓋房子壘磚瓦,要一點一點來。而且每一步都是為下一步打基礎,慢慢地,孩子能夠一天天獨立起來。在修建獨立這棟房子的時候,孩子自己親手壘的磚瓦越多,他就會感到越自信,而獨立也是源自自信。
下面我們談談怎樣鼓勵孩子獨立。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
從日常事情做起。不管孩子是否願意,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孩子可以獨立完成,比如刷牙、自己玩,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睡覺,只要你能夠放手讓他自己去做。父母的堅持會告訴孩子:我對你的能力非常有信心。這點很重要。在心理上,讓他相信自己能行,那麼行動上也就一定能行。
規律的生活習慣。常規行為會規範孩子的生活並且更容易養成孩子的習慣。這樣不僅知道他自己應該做什麼,而且也會知道你希望他怎樣去做,就不再需要你天天告訴他了。很自然地,他就養成了習慣。
有所限制。可能聽起來有些奇怪,但給孩子設定限制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敢於去嘗試一些風險。禁忌反而能讓孩子產生一些自信,因為這會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是不能碰的,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知道了這些範圍,孩子就能(在範圍內)更加放心大膽地去做一些新的嘗試,而能夠做出嘗試正是獲得獨立性的重要表現。如果孩子能夠跟你商量或談判,也能促使他的思考。如果透過商量或談判,他獲得了一些許可權,那麼也意味著他將自覺地在許可權內活動,這也促進了獨立性向前邁了一大步。
善始善終。孩子往往習慣於讓家長去幫助他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父母們一定要審時度勢地堅持要求,讓孩子善始善終,不要隨意妥協。
考慮年齡、發展狀況及脾氣。對於還怕黑的孩子,讓他獨自去上樓就有點過了,但是你可以嘗試告訴他你會一直站在樓梯口看著他並且跟他說話,這將會幫助他邁出第一步。
父母們平時做的很多事都可以起到培養孩子獨立的作用,比如:懂得表揚、當孩子遇到矛盾衝突時,教他具體怎樣處理、支援他的興趣、善於啟迪而不總是直接給出答案等。
父母給了孩子身體和翅膀,給予身體很容易,插上翅膀難。而根據孩子的特點,適時鼓勵和發展孩子的獨立性,正是在給孩子插上翅膀。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2 # 小寶育兒018
簡單的來說,如果你想塑造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品格或者是希望孩子擁有怎樣好的習慣,
那麼一定是在孩子做完正確事情的時候,抓住這個黃金機會,立刻對孩子進行表揚和肯定,並且最關鍵的是告訴孩子為什麼。
例如題主想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這種性格,
舉個例子,在孩子某一次沒有催促,也沒有餵飯,自己就把飯吃完了,
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抓住這個黃金的機會對孩子進行表揚,
你可以對孩子說:寶寶真棒,剛才自己一個人把飯吃完了,沒有讓媽媽來喂,這個行為就叫做獨立,寶寶長大了,真是個獨立的寶寶。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的某一次自己把衣服穿好了或是自己一個人把鞋子穿好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看到這樣的情形後,蹲下來認真的對孩子剛才的行為進行肯定和表揚:孩子你真棒!你自己一個人就把衣服鞋子穿好了,這個行為就叫做獨立,你是個獨立的寶寶。
當家長用這樣一次一次正確的肯定和表揚的方式,把孩子一個一個正確的行為給固定下來,這樣孩子會擁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品質,並且他的自尊水平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很多家長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經常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自律啊,你怎麼這麼不獨立呀?卻從未告訴孩子他的哪些行為叫做自律,他的哪些行為叫做獨立。
-
13 # 找到自己的一束光
有幸看到了尹建立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三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說到自由獨立這個話題,任何關係都需要得體,親子關係亦是如此,大人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不要在任何事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管的越少越好,一定要意識到我們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人,而信任和欣賞是最大的支援,也是最真摯的愛,不管遇到什麼事,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他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哪怕有些事情他做的不那麼精彩,允許他去犯錯,平和的接受他的不精彩,鼓勵他不要害怕失敗,經常失敗是有價值的,尤其是對青少年,不去犯些錯,哪裡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呢,如何去劃清和孩子的界限,是我們為人父母一生都要去思考的問題。好的關係才能有好的教育。
-
14 # 米兜兒的爸爸
其實孩子從小就應該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家長們要敢於放手。不要什麼事情都包辦,適當的分配一些家務活,讓孩子自己去買一些小東西。獨立完成洗漱,穿衣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問題父母要去引導孩子獨立的去解決問題,對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等。其實不用去刻意尋找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鍛鍊到孩子。
-
15 # 雄鷹少年旅
這是很多家長都會問,都會想,但捨不得去做的問題。
我從部隊退役後,工作之餘會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已堅持六年了。這幾年有些現象還是值得家長思考,如:在外面體能活動時,家長像保姆拿著水等著,活動一停水就送上去;四年級的孩子鞋帶還得媽媽幫忙系;帶孩子露營,總有媽媽爸爸晚上十二點多還來電話問睡覺了沒,熱不熱?冷不冷……
我自己的孩子,二年級,襪子內褲自己洗,會煮麵條,煎餅,雞蛋,炒簡單的菜,週末有一頓全家早餐由他負責。我的心得與建議供您參考:
1.家長要相有容錯心理,要允許孩子做錯做不好,讓他們在錯中學習。如襪子沒洗乾淨,可以不當面指出來,而是等他洗好後晾曬時拿下來偷偷回“回爐”,保護孩子積極性與成就感。
2.帶孩子一起做事,這事可以是家務,可以是全家的活動,也可以是一個團隊活動.讓孩子在團隊活動中有個專項任務,提高他的責任意識讓他感覺在團隊中的重要性。
3.讓孩子獨立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活外活動能激發孩子的潛能,磨鍊意志,久而久之能夠獨擋一面。
-
16 # 豫章學堂
孩子獨立、自主性是後天環境養成的,所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
現在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喜歡接觸新生事物,我的育兒理念是最要不存在危險,就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哪怕搞壞了也無妨,別看有的孩子表面喜歡拆東西搞破壞,實則他想透過這種方式來探究奧秘。
大人在做事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洗衣服這件事,可以讓孩子洗自己的衣服,洗的不好不用責怪,先養成自主的習慣。
在選擇判斷上儘量讓孩子提建議,比如明天打算出去玩,聽聽孩子的想法,如果大家覺得可行就採納,讓孩子也感覺到獨立思考帶來的好處。
孩子自己的衣服、玩具等自己收拾,給他一些存放的空間,如何擺放如何規劃自己做決定,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孩子。
如果孩子透過自己決定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麼家長要即時鼓勵,鼓勵的話語不能太籠統,要就事論事,直接告訴孩子在某件事上做的如何,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有很好的幫助。
我就是透過一件件小事讓孩子自己思考,來培養他的獨立自主,所以到現在他很多事情都知道該如何自己去面對,而不是先想著爸媽來幫忙。
-
17 # 紫萱樂園
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我自認為是自己在教育自家孩子的過程當中,做得最好的一點,以至於目前孩子在國外留學,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非常放心。一點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分享給大家,僅供參考。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應該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將貫穿孩子整個成長過程。
一.行為習慣上獨立意識培養。
家長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從小時候開始,孩子能獨立做的事,讓他自己做,家長絕不能代勞。家長只需要在這個過程當中給孩子指導方法,讓他更快的掌握生活技能。
比如,當孩子可以動手拿東西的時候,儘量創造機會讓他自己去拿。
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如果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吃飯的時候,儘可能早的讓他自己動手,不要一直餵給他吃。有的孩子到幼兒園都不能自己吃飯,老師稍不注意,就會餓著肚子回家。
讓孩子自己動手洗臉,動手洗澡,給自己穿衣服穿鞋襪,整理自己的房間,這些事情儘可能早的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
很多家長沒有這樣的意識,等小孩長大了越來越難教。
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獨生子女,一家老小對孩子寶貝得不得了。從小沒有注意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一直嬌生慣養,大事小情基本都是父母代勞。
一直到高中,還是媽媽每天安排一切,甚至每天早晨都是媽媽給他準備衣服,有的時候還幫他穿衣服繫鞋帶。
這個孩子到了高中之後,完全吃不了學習上的苦,待在家裡不肯上學,父母稍微批評一下,話說重一點,就不吃飯,甚至離家出走,最後連高中都沒有讀完。
這一家人家境富裕,但是因為孩子沒有教育好,給整個家庭帶來陰影。可見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多麼重要。
二.注重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從孩子入學的第1天開始。
家長要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意識: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是不能代勞的。
首先,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作業不會做,或者是有畏難情緒,就會包辦代替,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的甚至直接幫孩子做,這樣的愚蠢行為,直接導致孩子後期的學習比登天還難。在這一點上國外的很多家長比我們中國的家長要理智。
孩子家庭作業的正確處理方式是,給孩子規定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獨立完成。
遇到不會做的題,可以提醒孩子先複習一下課本,看一看當天所學的知識,然後再讓孩子獨立思考,實在有太難的問題,家長可以點撥,可以分析一下思路,然後讓孩子獨立去做完,讓孩子把同類型題目再練習一次,保證真正的攻克難題。
孩子作業做完之後,提醒他自己檢查一遍,或者兩遍,保證作業準確無誤。
現在國內的很多老師,要求家長給孩子的家庭作業簽字。在簽字之前,家長可以在孩子充分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再檢查一遍孩子的作業。發現有問題的,可以提醒孩子第幾頁第幾道題出錯,讓孩子自己再去獨立的思考把它訂正過來。
要記住一點,父母給孩子的幫助永遠只是點撥,提醒,絕對不是代勞,給答案。
有的父母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當中,一遇到孩子不會做的題,馬上把答案寫下來,或者是自己從網上找到答案,發給孩子,讓他從頭至尾的照抄或者自己看。
有的孩子能夠獨立看完,並且思考解題過程,對學習還是有用的;但是有的孩子往往因為懶惰,直接抄答案,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掌握,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有害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自主閱讀習慣的養成。養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是許多父母夢寐以求的。需要家長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要給孩子很好的啟蒙教育。
我們都聽說過猶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把蜂蜜塗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舔,讓他從小就意識到書是甜的,給孩子先入為主的印象,讓他們愛上書籍。
很多智慧的家長,有很多好的做法。如給孩子講童話故事,讓他養成睡前讀書的習慣。最開始父母念給孩子聽,等孩子識字之後讓他自己來讀。
家長儘可能多抽時間和孩子一起看書。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定期的跟孩子交流書中所看到的故事。
孩子在閱讀當中吸收的知識越來越多,在學習其他功課中都會表現出很強的優勢,後期的作文寫作都不是問題了。
我們國家現在對閱讀越來越重視,所以家長必須配合老師做好這方面工作,讓孩子養成自主閱讀習慣。老師和家長都要給孩子以充分的鼓勵,讓他們樹立閱讀自信心,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和成就感。
閱讀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洗心”的過程。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倫理觀念,崇高的意志品質在閱讀中慢慢形成,勝過老師和家長的千言萬語,它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讓孩子終身受益。
三.在生活中樹立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那麼在生活當中要時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首先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
比如買衣服,帶孩子一起去買衣服,讓他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穿出他自己的個性。這樣孩子走在人前會覺得自己很帥氣,很漂亮,也會神采奕奕,更加自信。
比如在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方面,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孩子在哪方面有興趣,就朝哪個方面發展,家長在這個過程當中,只需要對孩子起一個引導規範的作用,防止孩子誤入歧途就可以。
帶孩子出去吃飯,讓孩子點餐,讓孩子結賬,給孩子提供一切跟人交流的機會。
帶孩子到超市買東西,讓孩子找貨區,讓孩子去取東西,讓他提籃子,讓他去結賬。你只需要在旁邊提醒他,給他建議。然後變著法兒地讚揚他,鼓勵他,讓孩子高高興興地過好每一天。
四.讓孩子走出去,給他獨當一面的機會。
我家孩子在14歲之前,都是我陪著他到外面去旅遊。但是從他14歲之後,我便沒有再陪他出去。
他有時候是和朋友一起去,有時候是和熟人一起去,有的時候是他自己一個人出去。從14歲到17歲出國留學之前,他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南京、黃山等許多城市和景點都一一打卡。
每次出行之前他都會自己做好攻略,弄清楚那個地方的主要景點,乘車線路,提前預定旅館,跟當地的朋友約好見面,我只是提醒他出門注意安全即可。
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也追星,他特別喜歡TFBOYS當中的王源。跟著他們的粉絲團,他去過不少地方,北京,上海,重慶,甚至王源上的學校----南開中學,他都親自去過。
我沒有過多的去限制,因為覺得孩子走出去,都是在體驗生活,體驗社會,無論是好的壞的,對他的成長來說都是有幫助的。
在獨自外出旅行的過程中,他經歷了許多事情,長了很多見識,也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很顯然孩子在整個過程當中是很愉快的,他積累了很多的生活經驗。
我個人認為很多事情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才能夠明辨是非,比家長說破嘴還有效。比如在追星的過程中,他們粉絲團中有一些孩子是比較狂熱的,但是過了一兩年之後,他自己都慢慢發現,其實偶像明星也只是很平凡的人,他們也會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種種問題,有些方面甚至不如自己,孩子的追星熱度也就漸漸淡了,反而是能夠吸收他們身上的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他每次旅行回來,會跟我交流自己在旅途中的一些見聞,跟他交往的一些人的優點和缺點,哪些方面做得對,哪些方面做的不對,我都會跟他一一交流。
我至今認為這些生活經歷,對他17歲獨自出國上學,在異國他鄉獨自解決生活當中的一切問題,都提供了經驗支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在國內就已經把自己在國外住的房子都租好了,而且找好了室友;提前買好飛機票,並且選好最優惠的時候購買。
話有點多了,就此打住。與君共勉:適時適度地“放養”孩子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法寶。
-
18 # gbcd睿子
鼓勵孩子獨立做事,自主決定,要從出生即開始進行,而且七歲以前最關鍵。
一、理解孩子行為和情緒的合理性,比如嬰幼兒亂抓亂吼,摔打玩具,將飯四處拋撒,父母都能理解和接納。因為孩子還沒有對錯分辯能力,只是在練習和體會對身體的掌控,摔打後看對方或父母的反應,以便調控摔打尺度。哭叫可能是情緒宣洩,也可能是引起關注。僅管父母不批評,但說教太多,孩子也會認為是自己不好,父母不喜歡,一會對父母產生憤怒,但又不能對父母表達,會把攻擊指向自己,以後不敢輕易採取向外的行為,而是把憤怒和委屈壓抑在心裡,不敢表現出來,情緒將會困撓他,不敢行動。
二、表揚要落到孩子能感知和重複的行為上。如孩子能將湯匙放入碗中,容許孩子繼續做,也是表揚。孩子把飯撒到地,叫孩子與你一起將飯粒撿起來,表揚他的參與,孩子將果皮放入拉圾箱,表揚孩子尊守規則,而不是表揚孩子聽大人的話。
三、孩子摔倒哭泣,不要說不準哭泣,要接納他用哭泣處理自己挫敗後的悲傷情緒,擁抱孩子即可。孩子自己爬起來,更要抱抱孩子以示鼓勵。最忌諱孩子挫敗後父母指責,怪孩子不小心還要哭。
有了父母的全面理解和接納,孩子會有自信,相信自己,敢於想,敢去做。做錯了,失敗後也不擔心被指責,孩子就能較快處理好失敗後的失落情緒。心情一好,孩子就有精力去尋找失敗的原因,然後再去嘗試,最後形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自主模式。
-
19 # 穴位按摩養生
從孩子出生起,不用將他當幼兒看,從一開始就拿他當一個能聽懂話的孩子交談,從幼兒期(2歲以後)開始,他自己的事,鼓勵他(她)自己去做,如拿碗筷,拿水喝,洗澡拿衣服,大小便…,做父母的,只需事後表揚他即可,特別是內向的孩子,當他見人害羞時,需多多鼓勵他,而不是打擊他,傷害他的自尊心。有時孩子出現耍賴及耍小脾氣,當時不理他,事後再告訴他不對的地方即可。幫他分析,指導他去做即可。如此這般,隨著他逐漸長大,於不知不覺間,孩子從心到身都會變得獨立,自強,自主!家庭中父子也好,母子也好,既無隔閡,也無代溝,還會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
20 # 小燊燊愛燊燊小
你好,我是燊燊小,現在一個孩子有6位家長,是教育嗎?不是,而是為孩子服務。怎麼這樣說,家長越多越亂,因為媽媽有好的教育方法,是購買的0歲方案,從小就開始了使用,但是,其他幾位是否導向一致,絕對不一致,爸爸媽媽一致的可能性很大,要想讓奶奶、爺爺、姥姥、姥爺一致很難。所以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媽媽是主要帶孩子(一般情況),其他幾位要有不同的分工,其他幾位要聽從媽媽的建議。
二、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言教不如身教,所以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
三、孩子能幹的事,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不要包辦。例如:孩子會吃飯,家長為了快,怕髒了衣服,就去喂孩子,這完全是錯誤的。所以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四、孩子讀書認字的習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家長千萬不要強求,一定要製造氛圍,家長書不離手,讀給孩子聽,慢慢孩子就感興趣,有時候就自己拿起書讓家長去讀,媽媽一定要抓著機會,陪孩子讀書,練習認字。
五、家長千萬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或者長時間的看電視。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六、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有序的擺放孩子的玩具,擺放孩子的書籍。這點是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關鍵。進了自己的小天地,自己去玩玩具,或者去看畫冊。玩完後,家長要引導孩子收拾好,也就是放回原位。這樣慢慢習慣就養成了,獨自性就強了。
回覆列表
這個事情,不需要鼓勵。家長只要能做到合適的引導,不插手即可。
孩子摔倒了,讓他自己站起來。他遇到問題,作為家長心裡衡量這是他可以解決的問題,那就狠心不管。
時間長了,自然而然養成了獨立的習慣。
說白點,不能慣著。就比如說洗襪子這種事情,他自己洗了兩年,當家長的哪天心一軟,幫他洗了一天。這自己洗襪子的習慣就沒了。
更多的是平時生活瑣碎細節的一種養成。
還有一點很重要,不要打擊他的自信心,即使獨立沒做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