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薄荷紅茶007

    那年的事兒或大或小,或許從某種意義上影響了中國後來的程序,但是我看那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以看故事的方式去看當時的一些真事兒(黃仁宇的學術背景我還是信任的),不戴著任何有色眼鏡。

  • 2 # 山顛一壺清酒r

    1587年萬曆十五年,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為什麼會變成明朝滅亡的開端呢,黃仁宇說:

    中國的癥結無非是用道德代替技術。而要進行這樣的改造,皇帝、首輔、軍將、地方官員、哲學家、鄉紳等等各個層面,都需要一場大的改變,而非區域性的改造可以完成。

    當權者不作為萬曆帝消極怠工對抗文官集團,張居正死後真相大白對顛覆了萬曆世界觀,立嫡立長圈住了他與鄭貴妃的愛情,國家統治者不能立自己喜歡的孩子當太子。一切的一切深深刺痛著萬曆。

    當時大明清官海瑞病死,戚繼光老死。建州首領發動統一女真戰爭。但大明絲毫沒有注意。直到1616年。1619年大明已經註定滅亡。

    這本書多方面的寫出了明朝為什麼滅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從萬曆帝到申時行似乎被什麼控制了一樣。道德鎖住了不能想做自己的事情。

    在當時微乎其微的小事但是在現在看來是可以導致王朝滅亡的事情。

    除開明朝開國草創時期的洪武、永樂兩朝外,這個帝國的實質主人,一直是文官集團。

  • 3 # 老賈先聲

    首先是作者黃仁宇先生獨特的人生經歷

    黃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1918年6月25日出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8日病逝於紐約上州的醫院中,享年82歲。

    1936年黃仁宇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電機工程系。抗日戰爭爆發後,黃仁宇輟學參軍,1940年自成都中央軍校畢業後,任陸軍第十四師排長及代理連長,1943年加入駐印遠征軍,任新一軍上尉參謀。1946年赴美求學,獲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余英時),以歷史學家、中國歷史明史專家,大歷史觀的倡導者而為世人所知。

    黃仁宇本人曾這樣解釋他的歷史觀的來源:“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我的經驗,是幾十年遍遊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說,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體現出來的。”因此這本書不是一個書齋學者所寫出來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經歷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和黃仁宇這樣有豐富人生經歷的作家,還有羅貫中,為什麼三國演義描寫戰爭,謀略這麼好?是因為羅貫中親身經歷過元末明初的農民戰爭,並曾經擔任張士誠的幕僚,很多事情耳渲目染,身臨其境,所以寫出來的東西特別真實深刻,富有生命力。

    很多東西都是感同身受,透過自身的閱歷及人生感悟得出,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有穿透力,和坐在書齋裡做學問的學者憑理論以及想象得出的經驗寫出來的東西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這本書獨特的敘述方式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是

    第一章萬曆皇帝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第七章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

    但是隻寫了6個人物,其中第一章萬曆皇帝和第四章活著的祖宗都是寫的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黃仁宇在活著的祖宗這樣評價萬曆皇帝:“由於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了活著的祖宗。”

    另外還寫了5位大臣,分別是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範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僚,是將軍還是知識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侷限,最終在相互制衡衝突中彼此消耗,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全面平庸與危機,整個中國社會逐漸走向衰亡的趨向似乎不可避免。

    本書是歷史書籍,但是不同於司馬遷史記那樣的紀傳體敘述方式,也不同於司馬光資治通鑑那樣編年體通史的寫法,這本書的寫作方式過於文學化,既不像一部斷代史,也不像一篇專題論文。而是將一件件去一個歷史鏡頭,將一件件看起來比較平常的瑣事加以敘述,並加上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評論。雖然是橫斷面,但是非常嚴謹。另一方面,作者又用“夢幻般”的筆觸,既敏感又客觀冷靜地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使讀者彷彿能夠觸控到歷史真實的脈搏,感受到一個朝代的呼吸。

    本書出版的特殊時期背景

    2018年6月25日,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百年誕辰。其作品《萬曆十五年》,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暢銷多達300萬冊,幾乎成為大陸史學界最暢銷的讀物之一。但是,這本書在80年代談不上特別暢銷。直到90年代後期,三聯書店版的《萬曆十五年》出版以後,才真正成為了暢銷書,而黃仁宇的聲譽才開始更大範圍傳播。這部偉大作品誕生之前,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曲折故事。

    這部書的完成時間是1976年,此時58歲的黃仁宇正在美國六月州立大學任教授,初稿是英文版,書名叫做:《無關緊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然而,這部書剛面世的時候,卻面臨美國多家出版社退稿。各出版社認為:它更像散文或者小說,而不是歷史。他們認為用這種方式去呈現和探討歷史,根本就是錯誤的。並且這本書又夾雜有大量思辨性的內容,對普通讀者來說,有很大閱讀難度。

    禍不單行,就在這本書屢遭退稿的過程中,1979年,黃仁宇以六十一歲的“高齡”,被所在紐約州立大學辭退。就在被解聘前不久,因為在歐美出版無望,黃仁宇乾脆自己動手把這部書稿譯成中文,定名為《萬曆十五年》,託人帶到國內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出版的機會。

    中華書局的編輯傅璇琮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叫《那年,那人,那書——出版紀事》。他說,這部書稿,黃仁宇最初是託黃苗子交給他的:黃仁宇與黃苗子夫人鬱風的弟弟認識,黃苗子以漫畫家的身份知名,不是史學家,但是他和中華書局的編輯很熟。因此他在1979年5月23日給傅璇琮寫了一封信。

    很快,這本為了“統戰海外知識分子”的書上市了,想不到市場反響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萬冊,很快就銷售一光,在讀書界引起很大轟動。後來三聯書店拿過這本書的版權,將它作為“黃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種出版。雖然沒有做任何營銷,但是《萬曆十五年》還是迅速成為大陸最暢銷的歷史著作,迄今銷售已經數百萬冊,成為現象級出版物。嗅覺敏銳的臺灣出版商立刻推出臺灣版,同樣引發巨大轟動。

    從此黃仁宇的作品在兩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幾乎每本都受到熱烈追捧。在二十世紀最後十餘年間,黃仁宇成了中國海峽兩岸普通讀者心目中影響最大、名聲最著的歷史學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而《萬曆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屢屢碰壁之後,在他被大學解聘後的第二年,終於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黃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這本風格獨特的書立刻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美國著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雜誌上為這本書撰寫書評,大力推薦,他說:“儘管深富歷史學識,然而《萬曆十五年》卻也具備著卡夫卡(Kafka)的優美而又令人頓挫之故事《中國萬里長城築成之時》(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現實的虛構特質。”1982和1983年該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BookAwards)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後來又被以英、中、法、德、日等多種版本出版,在美國為一些大學被採用為教科書。

  • 4 # 澤思

    不平凡的經歷必然成就此著作的奇特性。一般的史書都是按照編年體的形式來編排的,有時間先後順序,但是《萬曆十五年》是圍繞著一個歷史時間點,把這個時間點前後的歷史事件擺上舞臺,從而使歷史事件內容生動,人物形象鮮活,個性突出。從這一點看這本書具備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性更強。這就是作品的吸引人之處。

    萬曆皇帝

    萬曆15年即1587年,這個時期的中國和世界都在幹什麼?

    1587年的前一年,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拉開歐洲史政治大洗牌的序幕,資本主義進入殖民擴張時代。

    1587年,海瑞去世。

    1587年的前一年,李贄在姚安府知府辭職。

    1587年以後,中國的西北、東北、西南,邊境不寧。

    最後,也是必須要提的,1587年,張居正去世五週年,萬曆對他的清算完畢。

    海瑞和張居正大家比較熟悉,一個清官,一個能吏。但是怎麼評價海瑞這個人呢?這個人呀,放在現在,有點“死性”,“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用來形容海瑞是再恰當不過的。所以張居正任首輔期間,也一直未給他升遷的機會,張居正需要的是能吏,不要清流。

    張居正,能幹,有手段,有魄力,是一個強權人物,要沒有他,明朝還會早滅亡十年,呵呵!

    熊召政的《張居正》寫的不錯,獲得了"矛盾文學獎"。作者是以積極的肯定的態度來評價張居正的。當然,作為文學作品,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寫作需要。如果文學作品按照史書來寫,乾巴巴地敘述歷史,銷量也上不去。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中國的封建社會進入16世紀,封建社會制度、政治、經濟、文化,已經由成熟轉為"極致",僅憑一己之力想改造這個社會,是不可能的,海瑞的失敗也是這個原因。

    評價張居正改革的成效:"給這個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張居正改革最大的貢獻是賦稅制度,推行"一條鞭法",即將原來的田賦和徭役"量地計丁,一概徵銀,官為分解,僱役應付。"觸動了以土地作為生產關係基礎的封建社會,適應了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新生產關係的萌芽在封建社會母體裡悄悄孕育。

    但是改革損害了統治集團的既有利益,甚至萬曆皇帝的外公(武清伯)也出來反對,註定不會長久的。

    張居正的繼任者潘晟和張四維,雖然也是張居正培育起來的嫡系,但是他們的手段和能力比張居正差遠了,張居正死後,萬曆新政積累的改革成果馬上消失殆盡。

    張居正

    張居正被清算後,他的追隨者戚繼光在1588年去世。

    明朝初年軍事上實行衛所和軍戶制度,我們所熟悉的"戚家軍"並不是明朝的正規軍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張戚集團的私人武裝。明朝後期,衛所和軍戶制度已經滿足不了國防戰爭的需要,導致明朝政權在農民起義和清軍的進攻下迅速土崩瓦解。

    下面再談一下本書另外兩個人物,申時行和李贄。

    申時行的知名度在歷史上不高,張居正身死名裂,對他觸動很大,乾脆奉行"蘊藉不立岸異",充當和事佬,文官集團攻擊他首鼠兩端,賣友誤君,最終選擇辭職離任。

    申時行當官不行,書法不錯,史書稱他"文藻婉麗,著述頗豐",蘇州博物館館藏他的"行草七律詩扇",或者是對這位先生心境的描寫。

    石蹬縈紆翠壑重,

    香塵絡驛枕秋峰。

    雲藏古寺三天【】,

    風落寒濤九里松。

    出井旃檀存妙相,

    開山錫笠想遺蹤。

    宰官欲聽無生法,

    野服來瞻大士容。

    最後來談一下這個離經叛道的李贄。

    中國封建社會出現新的思想,肯定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訴求。如何評價這種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認真地對待這種訴求,統治集團應該給予客觀對待。但是,大明帝國沒有。

    中國的儒學思想始於春秋,經各代不斷髮展,到漢朝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後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不斷給予補充,已經形成了具有體系的治世哲學。但是儒學思想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到了明朝中後期,主觀唯心主義已經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嚴重束縛,這時候,迫切有一個新的主張和思想出現,李贄的思想應運而生。

    為什麼萬曆十五年這麼多人喜歡,更多是站立在歷史的維度去看這本書。

  • 5 # 卜十三

    《萬曆十五年》——我們的時代沒有野蠻人,也沒有智者

    富有詩意的哲學家說,生命不過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這裡的地下玄宮,加上潮溼黴爛的絲織品和膠結的油燈所給人的感覺,卻是無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鈞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後被稱為神宗顯皇帝,而幾百年之後他帶給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是命運的殘酷。

    有兩種人最喜歡代替別人說話:政客和作家。

    歷史是一切知識的背書。

    歷史是所有學科的註腳:地理、政治、經濟、文學……等等。

    《萬曆十五年》是我近幾年送人的書的數量排第二。今天想做推薦時候,還猶豫了一會兒,因為前幾周我推薦的一本書,被系統刪除了,還扣了我的分。雖然個人感覺自己的文章內容並不敏感,但是既然刪除了,也感覺也沒什麼不妥。因為我一直希望網路對文章的稽核制度嚴一些,這也是當初選擇百家號的一個原因。近年各個平臺氾濫成災的洗稿,以及為了博眼球毫無底線的文章看得太多了。

    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段子,到處都是無中生有的是非。

    關於閱讀有幾個原則可以參考:如果可以選擇的前提下,儘量不讀本國語言的當代長篇小說。不是看不起作者的水平,或者是看多了自我炒作的各種手段。更主要的是因為在一個固定的語言框架下,如果看的書足夠多,幾乎都很瞭解哪些角度可以敘述,哪些不可以碰觸,也就沒什麼可讀性了。這裡說的很含蓄,懂了就行。

    網文和連載幾乎不看,每年出版的書太多了,沒出版的網路文學就更多了,真正能幾年後還被人推薦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我這有限的生命,實在沒有高尚的情懷和能力去從無限的作品裡去替後人淘汰精華。自己買的書還沒看完,更不要提kindle和電腦d盤裡和百度網盤近萬本書了。讀書如果不是為了打發時間(那樣的話隨便看看什麼都好,總比什麼都不看強),如果是喜歡閱讀,或者職業需要,一定要學會擇肥而噬。

    唐詩宋詞元曲流傳至今的絕對都是精品,當然也有優秀作品在歲月流逝中遺失了,但是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遺失了的大部分還是些濫竽充數的平庸之作。

    國外的小說不受前幾條限制。

    為什麼?三個原因:一、一部小說如果值得翻譯成其他國家文字,那麼這本身就是一種淘優勝劣汰的過程。畢竟從多個角度來說,翻譯過來的作品是很冒風險的,跟寫一部原著是否發表冒的風險差不多。二、學習不同的語言是對人生角度的一次拓展,如果稍微懂一點英語,再看一部英文翻譯過來的作品,是瞭解不同文化的一次冒險。三、異域的文化和風景、人物關係和社會構造,這一切都可以從一部優秀的小說裡窺見端倪。

    然後就要說到,我為什麼要推薦這部《萬曆十五年》。

    紅龍里克萊特醫生說:我們的時代沒有野蠻人,也沒有智者。

    《萬曆十五年》裡的七章裡的選的幾個主要人物是: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

    我不是研究歷史的,但我很喜歡明朝,看過這本書之後,以前我說起明朝的很多觀點都已經被我自動拋棄了。這不是像一本我在文章開始說的那種為其他學科做背書意義上的歷史書,更像是一本為歷史背書的書。不僅僅是萬曆年間,不僅僅是明史,甚至不僅僅是歷史。

    假如你以前對明史有那麼一點兒瞭解,哪怕是歷史書上學過的還有些印象,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你真切會感覺一切歷史的虛無性和從公元1587年開始這一段歷史導致的必然性。這就是黃仁宇自創的一個詞“大歷史觀”。這個詞從某種程度的顛覆了我們對歷史習慣性的定義:某某人、某某事件的在歷史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這個定義我暫時依舊不能展開說。首輔張居正也好、名將戚繼光也罷,或者其他三個大臣,無一例外的不得善終。

    《人民的名義》裡的高玉良都拿著本《萬曆十五年》研讀,但是就他後來做事的細節來看,利令智昏,三觀狹隘,看來書白看了,並沒見其真諦。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現在動輒形容某個做事不靠譜的人“三觀不正”。事實上比“三觀不正”更可怕的是“三觀狹隘”,坐井觀天。遇事用自己有限的眼界去分析現狀、解決問題,等於自己親手給自己挖坑,給別人添堵、給事態發展點火。最後輸得一塌糊塗,還滿腹委屈,就像《萬曆十五年》裡的李贄,在唯物和唯心中間掙扎,一下衝到這一端,一下又衝到另一端。他試圖融入社會,又發現了其中的劣跡。一個聰明人,在孔孟思想的理想主義和現實的殘酷矛盾中左突右衝,找不到出路時,中庸即詛咒。正如李贄的下場。

    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歷史永遠是悲劇的。這使它具有成為歷史的意義。

    當下永遠是充滿著Sunny的,未來永遠是充滿希望的。這也是歷史存在的意義。

    我們的時代沒有野蠻人,也沒有智者。但我們有歷史。

  • 6 # 林河圖

    具備學術能力,又寫的不枯燥很有趣,這類書不多。當然這本書就脫穎而出啦。相比很多學者呆在書堆裡,作者是真行伍出生,在一群歷史作者裡顯得不一樣吧

  • 7 # 小狼西行記

    這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對現代人影響很大,同時又是被清朝大量篡改歷史的朝代。而這本書的作者不但大量還原了歷史,還使用了大歷史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了這段歷史,評價自然就比較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化龍是怎樣背叛房似錦和徐姑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