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暮色之下

    三徵高句麗一直以來都是熱門話題,強盛的隋朝集全國之力為何打不過高句麗小國?三徵高句麗為何失敗無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有總的方面說的,也有從每一次戰爭來說的。本人是無法駕馭如此龐大的話題的,故選第一次徵高句麗來說。

    巨大的後勤壓力

    根據《隋書·卷四帝紀第四·煬帝下》記載隋朝方面一共發兵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這個數字即使放到現在也是一支大軍,要供應這隻大軍就需要龐大的後勤,根據推測,至少也需要300多萬人才能保證這隻大軍的後勤,當時隋朝人口只有5000萬,相當於帝國有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了這次遠征,更別說這還是帶國外去打,即使當時隋朝正處於鼎盛,想要供應這隻軍隊也是困難無比,更別說隨後的隋軍可謂毫無進展,強盛的隋朝也慢慢的被這隻規模空前的軍隊漫漫消耗殆盡。

    糟糕的指揮

    在這次戰爭中隋煬帝的糟糕指揮有目共睹,這裡扯些題外話,近年來網上各種翻案網文層出不窮,連隋煬帝都變成了軍事奇才,這裡也就扒一扒隋煬帝所謂滅吐谷渾的奇功,“庚辰,入長寧谷。壬午,度星嶺。甲申,宴群臣於金山之上。丙戌,梁浩亹御馬度而橋壞,斬朝散大夫黃亙及督役者九人。吐谷渾王率眾保覆袁川,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渾主伏允以數十騎遁出,遣其名王詐稱伏允,保車我真山。壬辰,詔右屯衛大將軍張定和往捕之。定和挺身挑戰,為賊所殺。亞將柳武建擊破之,斬首數百級。甲午,其仙頭王被圍窮蹙,率男女十餘萬口來降。六月丁酉,遣左光祿大夫梁默、右翊衛將軍李瓊等追渾主,皆遇賊死之。癸卯,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冥,與從官相失,士卒凍死者太半。丙午,次張掖。辛亥,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壬子,高昌王麴伯雅來朝,伊吾吐屯設等獻西域數千裡之地。上大悅。”這是關於隋煬帝徵吐谷渾的記載,可以看出面對吐谷渾這種小國,隋軍居然還會出現“士卒凍死者太半”的奇葩現象,隋煬帝的真實水平也就暴露出來了。

    隋煬帝楊廣

    在征戰高句麗的時候,隋煬帝更是下達了奇葩無比的命令,為了保持他的形象,隋煬帝下令隋軍不可以對高句麗進行劫掠,使原本就困難無比的後勤在上一層樓,圍攻遼東時又下令如果高句麗守軍要投降了,就停止進攻,並向他彙報在做決定,而高句麗守軍也鑽了這個空子,使遼東多次要被攻陷時得以守住。當然隋軍將領自身也有很多問題,如來護兒和宇文述等隋軍也多次中計,導致了隋軍的失敗。在戰術隋煬帝也是奇葩,據史書記載隋軍裡的具裝騎兵達到了喪心病狂的96000人,然而對於這隻軍隊,隋煬帝居然讓他們穿著具裝光天化日走在路上,就好比現在的美軍把所有海軍力量,空軍都調到渤海裝逼,然後被一顆核彈端了(假設),正由於隋煬帝的奇葩指揮,這些隋朝精銳在戰爭連點用處都沒有。

    具裝騎兵,主宰了幾百年的戰爭,在隋朝達到巔峰

    高句麗騎兵,這姿勢真銷魂

    薩水之戰是第一次徵高句麗的決定性戰役,此役過後隋軍就完全失敗了。此役隋軍也犯下多次錯誤,先是放走了乙支文德,後又拋棄掉糧草(不知道後勤補給的人知道後是什麼心情),一個個錯誤也導致了隋軍的失敗。高句麗軍水淹隋軍,隋軍慘敗,用隋書的話來說就是“宇文述等敗績於薩水,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死之。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

  • 2 # 沒事叨兩句

    跟希特勒打蘇聯失敗一個原因,惡劣的寒冷天氣啊,隋朝時百姓主要的衣服料子還是麻布,這東西就是織的再密實,保暖效能真不敢恭維,而且遼東之地開春冰雪消融,直接就是個爛泥塘,嚴重影響隋煬帝大軍行軍,高句麗在遼河一線鑄有好幾座城池,隋煬帝要打高麗必須一座一座攻克,再加上隋時的高句麗不是個弱小國家,相反還是東北地區相當強悍的存在,披甲之士數十萬,物阜民豐經濟也很發達。這裡加一句高句麗是殷商臣子萁子建立的萁子北韓脫胎而來,跟現在的南韓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韓粉不要沾沾自喜。接著說,隋煬帝一步一步攻克高句麗的堅城,高句麗每次都是先防守後反擊,把隋煬帝軍隊拖到寒冬來臨,趁著隋煬帝因軍隊無法禦寒,而撤退時全力騷擾,第三次更是使急功近利的隋煬帝,因第三次撤退時發生混亂而載了個大跟頭,大敗而歸使關隴勳貴李氏成功上位。這裡有個小知識隋煬帝這個諡號是唐朝加的,原來隋煬帝的諡號是隋明帝。懂諡號的一看就懂。

  • 3 # 醉裡挑燈思華年

    隋煬帝一共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戰爭,人數多達上百萬,但是卻敗給了兵力不足十萬的高句麗,這人數就足以滅掉高句麗十次有餘了,但沒想到卻三次都以慘敗收場,這是為何呢?

    首先說明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隋煬帝昏庸無能,其實隋煬帝被說成昏君完全就是唐朝抹黑。楊廣在跟隨楊堅打天下的時候,親自指揮過平南大戰,之前和突厥人大戰也是楊廣御駕親征,指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次失敗原因:農民起義,當初隋煬帝率百萬大軍進攻高句麗,準備的也很充足。可沒想到的是國內發生農民起義,國家內部兵力空虛,不得不派回將士,因而給高句麗反撲的機會,導致隋軍大敗。

    第二次失敗原因。在於高句麗爭奪遼東主權時,隋軍陷入僵局,畢竟高句麗易守難攻同時他們的軍隊對於周邊環境也相當瞭解,而這時楊玄感叛亂,隋煬帝又不得不分兵鎮壓,導致又一次失敗。

    第三次失敗原因:國家內部連年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前兩次都是以失敗告終,這讓隋軍的軍心渙散無力再戰,甚至出現大批逃兵,將士們也對隋煬帝失去了信心,可想而知第三次肯定又以失敗告終。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國家都沒安頓好就想著開疆擴土,只能說是隋煬帝一心想著成就千秋霸業,過於追求功利了。

  • 4 # 吸菸的達斯維達

    隱忍多年,一朝稱帝。大部分人都扛不住帝王之位的誘惑吧。另外隋煬帝的問題還在於處在深宮大院裡對貧苦百姓生活不了解,並且你平常一直不看好的人突然成為你絕對的頂頭上司且心狠手辣誰敢放肆。皇帝說什麼就著什麼唄。

  • 5 # 漢水白石言

    三徵高句麗,隋煬帝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一是難以確保100多萬隋軍水陸兵力的後勤供應。同時,隋軍行軍緩慢、消耗過重,水陸兩軍缺乏密切協同作戰。

    1.隋煬帝。網路配圖

    二是隋煬帝楊廣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上的失誤,既在選擇戰略打擊方向上不正確、戰役戰鬥上缺乏出奇制勝,又過多幹涉軍令、統軍御將過死,壓抑諸將組織指揮才能的充分發揮。

    2.高句麗。網路配圖

    隋時,高句麗已經成為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平壤城(也稱長安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三京”。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上奏:“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無可辯駁地指出自西周起遼東就為中國領土。隋大業八年(612),隋煬帝欲恢復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借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

    3.隋朝水軍。網路配圖

    第一次東征高句麗:隋大業八年(612年)二月,隋集結113萬軍隊和運輸物資民夫200-300萬人,正式進軍東征高句麗。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軍慘敗,損失慘重,隋國內也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次東征高句麗:隋大業九年(613)正月,隋煬帝御駕親征高句麗,下詔徵集天下兵馬集於涿郡。因楊玄感叛亂,隋煬帝密令撤軍。

    4.隋軍準備。網路配圖

    第三次東征高句麗:隋大業十年(614)四月,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東征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遂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遵命令入朝 ,且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

    5.隋軍。網路配圖

    三次大規模東征高句麗,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 6 # 歷史大學堂

    歷代中原王朝都面臨著周邊各小國和遊牧部落對邊境的入寇劫掠這個問題,但在發動反擊戰爭時,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中原王朝雖然擁有著遠勝於這些小國的國力,但卻不一定能夠在戰爭中取勝或者獲得戰果。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略戰術上的不足。

    比較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戰爭,可以最直觀的顯示出正確戰略戰術在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戰爭綿延近七十年,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對高句麗有所征討,戰爭的規模也都很大,但兩朝在戰爭中所取得的戰果卻截然不同。規模更大的隋朝因此戰落了個嚴重損害國力,煬帝身死國滅的下場;而唐朝卻因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在高宗時最終獲得大勝,將高句麗滅國。那麼,唐太宗、高宗父子採用了怎樣的戰略戰術才能夠取得隋煬帝百萬大軍都無法取得的戰果呢?

    圖1 隋朝三徵高句麗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先介紹一下高句麗。高句麗是建立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小國,主要由部分扶余人和其他小部族組成,歷史悠久,漢朝時便已存在。高句麗人有著農業和遊牧業想結合的生產方式,有擴張的野心,對當時漢朝在遼東和北韓半島設立的漢四郡的肥沃土地很是垂涎,屢次入侵漢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範圍。

    現實很殘酷,有擴張野心的高句麗受到了包括漢朝,和後來遼東漢人軍閥公孫度,曹魏幽州刺史毋丘儉等人的打擊,國都被多次焚燬。但高句麗賊心不死,最終在中原混亂的情況下,逐漸壯大,吞併了原來在遼東和北韓半島的漢四郡。

    當隋朝建立時,高句麗已經成為了東北亞地區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它擁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比肩多個關中,文化也是一如中原。更為誇張的是,高句麗還修築長城。高句麗對於隋朝而言,就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隨時有可能給隋朝插上一刀,甚至逐鹿中原。

    於是隋文帝在剛滅陳後,便遣使恐嚇告誡高句麗王要老實些。但高句麗人沒有把隋文帝的告誡放在心上,反而多次遣使與突厥眉來眼去,相互勾結。隋文帝得知訊息後,便立馬組織隋軍三十萬進攻高句麗,然而,隋文帝的這次征討卻因極端的天氣和軍中疫疾沒有取得什麼戰國,浪費了很多財力和人力。

    圖2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煬帝剛即位時,隋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國內有戶八百七十萬,原本的勁敵突厥也已臣服。估計隋煬帝認為他父親隋文帝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之所以沒有取得戰果,是因為動員的兵力太少,自己繼承的國力如此強大,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暴殄天物,於是,隋煬帝下了一道在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動員令。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令天下兵馬不分南北遠近,皆集結於涿郡,共百萬軍,隋煬帝親自指揮,出征時隊伍旌旗相連長達千餘里。這支靠動員全國才組織起來的龐大軍隊卻因隋煬帝的錯誤指揮而慘敗。隋煬帝令隋軍分道前進,且下令如果高句麗軍投降則進行安撫,這使得隋軍往往在將要攻破城池時,高句麗假裝投降,而在對城池進行修理後繼續抵抗,讓隋軍傷亡慘重。潰敗回國後的隋煬帝並不甘心,旋即組織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六十萬大軍剛開赴戰場沒多久,國內便因無法承受大軍出征所帶來的巨大消耗而動盪不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煬帝只得班師回國,沒多久便身死國滅。

    圖3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經歷了隋末的天下大亂,唐朝建立了起來。唐太宗時,因為隋末內戰帶來的巨大消耗,國內也不過有戶三百萬,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進攻高句麗所能利用的國力和資源遠遠地不如隋煬帝時期。但唐太宗認為,遼東本中國故土,且高句麗對後世子孫危害極大,如果不能及時剷除,日後必然成為大患。

    於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繼隋文,隋煬之後,再起遼東之役。唐太宗御駕親征,唐軍水陸並進,初戰即收復遼東城,斬俘高句麗軍兩萬,緊接著唐太宗又擊敗了前來救援安市城的高句麗15萬援軍,使高句麗舉國震恐。後來因糧草供應和天氣轉涼,唐軍開始回撤,儘管此役中唐太宗率領下的唐軍連破十城,陣斬四萬餘人,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卻仍沒有達到唐太宗將高句麗徹底滅國的戰略目標。

    圖4 唐太宗

    回國後的唐太宗君臣從歷代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作戰中總結經驗,尤其對隋煬帝三次出征失敗的教訓進行了借鑑,終於制定了之前從未實行過的新的戰術。即高句麗雖然體格不小,但國力終歸還是不如唐朝,於是唐太宗不再發動大規模征討,反而組織小股偏師進行襲擾,深入其國境,在其進行生產的關鍵時刻進行大規模的殺傷,不斷地消耗其國力,讓高句麗疲於應對,卻又後顧不暇。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襲擾戰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從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軍多次進攻高句麗,均取得大勝。慢慢的,高句麗國力變得越來越弱,而唐軍則愈戰愈強。到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滅高句麗的時機成熟,唐高宗下令各路唐軍分道合擊進攻高句麗,這次的進攻異常順利,唐軍所向披靡,當年九月十二日,唐軍攻破高句麗國都,將其地分為九都督府,由薛仁貴領兩萬唐軍鎮守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高句麗徹底被滅。

    圖5 唐徵高句麗百濟之戰

    透過比較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進攻,可以看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兩朝四位帝王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組織軍隊進攻高句麗,掌握著巨大國力和軍力的隋煬帝因沒有正確的戰略戰術,使得三次出征均無戰果,白白損耗了國力,導致國家的崩潰。而唐太宗則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不斷消耗其國力,使得高句麗疲於應付。最終在高宗時被滅國。由此觀之,戰略戰術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這場對高句麗征伐戰爭的勝負。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新唐書》《隋史》

  • 7 # 王力142414096

    現在總議論這事兒有意義嗎?!無論隋煬帝還是唐太宗、唐高宗他們打的都是統一戰爭!高句麗本就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東北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住一樓,隔壁家的兩條狗晚上總叫,嚴重影響睡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