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寄暇學宮
-
2 # 綠野萍蹤01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紛紛擁兵自立,可謂天下大亂。《三國演義》中,共寫了十八路有名有姓有事蹟的諸侯。這些諸侯的名單就出現在“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這回書中。那麼,在這十八路諸侯中,誰又最聰明呢?
十八路諸侯大名單卻說曹操以獻刀計謀殺董卓不成,連夜逃回陳留,跟父親商議散家資以募義勇,舉兵討伐董卓。陳留孝廉衛弘(正史為“衛茲”)“以家資助太祖”,曹操便豎起“忠義”大旗招募義兵。沒過幾天,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來投,募集兵馬達數千人。
曹操邊募集義兵,便假借獻帝之名釋出詔令,動員天下諸侯一起討伐董卓(正史為東郡太守橋瑁假借“三公”之名傳書諸州郡)。最先接到矯詔的,正是當時最大的一鎮諸侯渤海太守袁紹。袁本初立即與田豐、沮授、審配、郭圖等謀士商議,決定起兵三萬,與曹操會盟,討伐董卓。有了袁紹的支援,曹操立即釋出討伐董卓檄文,傳達到諸州郡。於是,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十八路諸侯完成會盟。這十八鎮諸侯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殺奔投洛陽而去。
諸侯中的第一個聰明人十八鎮諸侯全部到齊後,公推袁紹為盟主。盟誓已畢,袁紹問道:誰原為前部先鋒,直抵汜水關?長沙太守孫堅應聲答道:孫堅不才,願為前部。於是,孫文臺率領大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及萬餘兵馬,大刀闊斧,殺往汜水關。
孫堅以勇烈聞名天下,此番又有十八鎮諸侯數十萬兵馬,對董卓形成了碾壓之勢。何況,曹操又是以天子名義釋出詔令,一旦成功,必然在亂世中佔得先機,壯大勢力,搶奪地盤。因而,“聰明人”便暗中打算盤了。
第九鎮諸侯河北相鮑信盤算道,孫堅此去必建頭功,何不暗中出兵搶了這件蓋世奇功?於是,遣兄弟鮑忠引兵三千,抄小路到達汜水關,挑戰董卓所部。
鎮守汜水關的,正是董卓手下大將華雄。鮑忠在關下搦戰,華雄引五百鐵騎飛出關來,大喝一聲“賊將休走”。鮑忠一見華雄威武,趕緊引兵撤退。豈料華雄飛馬趕到,一刀將鮑忠斬於馬下。華雄繼續驅兵掩殺,鮑信三千軍馬被殺死者極多。華雄提了鮑忠首級請功,董卓大喜,又調撥一千鐵甲軍馬加強沂水關防禦。
鮑信自作聰明,不僅葬送了親弟弟的性命,折損許多兵馬。而且,鼓舞了華雄鬥志,強化了汜水關防禦,給諸侯攻打汜水關帶來了難度。更為嚴重的是,十八鎮諸侯自此開始產生裂痕,導致這場正義戰爭最終草草收場。
孫堅也學聰明瞭鮑信自作自受,再也不敢露頭,孫堅卻帶著四員大將抵達汜水關,與華雄交戰。此時的孫文臺堅定的執行諸侯盟誓,不惜實力挑戰董卓。剛一見陣,程普就斬殺華雄副將胡軫,彈壓了華雄的囂張氣焰。
華雄見孫堅勇猛,不敢出戰,龜縮關中,以弓箭抵禦孫堅的進攻。孫堅得勝,但糧草跟不上,便派人到主管糧草的袁術那裡催糧。袁術手下進讒言道:“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散。”
袁術原本就是奸詐小人,果然採納了這個建議,拒不給孫堅撥付糧草。孫堅軍中斷糧,內部出現混亂。這個情報早被細作報告給華雄,華雄便與李肅商議,乘夜偷襲孫堅大營。
華雄悄然進兵,孫堅沒有防備,混戰中,差點不能脫身,幸虧大將祖茂與孫堅換了頭盔,才擺脫華雄的追趕。而祖茂卻在這場戰鬥中被華雄所殺,孫堅由勝轉敗。經此一戰,孫堅非常傷感,也不再捨命向前了。
兩軍僵持在汜水關,都不再輕易用兵。袁紹催促孫堅進兵,孫堅沒有答應,而是直接帶著程普、黃蓋、韓當到了袁術大營興師問罪。袁術惶恐無言,斬了進讒之人向孫堅謝罪。但孫堅雖然依然作為前部,據守在汜水關外,但卻不再親冒矢石,主動進兵了。
袁術奸詐偏私、狂妄自大如果袁術按時給孫堅調撥糧草,便不會有大將祖茂的陣亡,孫江肯定會繼續努力攻打汜水關。以孫堅的戰力,打贏華雄不成問題,也不至於讓華雄接連斬殺諸侯大將。袁術的奸詐偏私和狹隘,導致孫堅兵敗心寒,這場戰爭被拖了下來。十八鎮諸侯本來各懷異志,遷延時日,必然生變。
孫堅兵敗,諸侯震驚。正在此時,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袁紹無奈,值得派將應戰。十八鎮諸侯中,袁術驍將俞涉三合回合便被華雄斬殺。冀州刺史韓復舉薦上將潘鳳出陣,又被華雄所殺。華雄連斬兩將,嚇得誰也不敢出戰。此時,關雲長毛遂自薦,願意出戰斬殺華雄。
袁紹一見,便問公孫瓚,這是何人,現居何職。公孫瓚答道: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
袁術一聽,當場大喝道:“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
袁術如此以出身論英雄,不過倚仗其高貴的門庭,心胸狹隘偏私、狂妄自大而已。幸虧曹操出面,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這才讓諸侯得以踹息之機。
關羽斬了華雄,步弓手張飛非常興奮,大叫道:“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裡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一聽張飛大叫,袁術又惱羞成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
曹操在此出面相勸,命公孫瓚帶領劉備三人回營,諸侯就此散營。倘若不是袁術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以張飛只見乘勝搶關,勢必一舉成功。袁術如此聰明的貽誤戰機,也為其後來敗亡埋下了禍根。
第一聰明之人浮出水面各路諸侯雖然進展緩慢,但還是對董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之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溫侯吃了敗仗,董卓心中更沒有底了。此時,李儒勸說董卓遷都。董卓採納李儒建議,把都城前往長安。
董卓遷都後,汜水關守將張岑獻關投降,孫堅立即引兵飛奔洛陽。孫堅進城後,見洛陽城被董卓焚燒,狼狽不堪,淚如雨下,嘆道:“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此時的孫堅,依然抱定當初會盟時的決心:奮不顧身,親冒矢石,來決死戰者,為國家討賊。但是,一次意外的收穫,讓孫堅私心萌發,成為十八鎮諸侯中最聰明的人。
孫堅身旁有一個軍士,看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孫堅便命人打撈。這一撈不要緊,一枚傳國玉璽到了孫堅的手中。得了這枚玉璽,程普建議: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於是,孫堅與眾諸侯鬧翻,帶領人馬離開了洛陽。
十八鎮諸侯攻打董卓,孫堅出力最多,但有時最大的受益者。這枚玉璽在當時而言,就是稱王稱霸的資本,擁有玉璽之人,便是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孫堅耍了一個大滑頭,藏匿玉璽,準備回江東建立霸業。
聰明人都受到了懲罰孫堅藏匿玉璽,卻遭天下諸侯追殺。孫堅離開洛陽後,袁紹寫信讓荊州劉表半途截殺。劉表按照袁紹的授意,在荊州一帶將孫堅殺敗。
後來,袁術因向劉表借糧,劉表沒有答應,袁術便寫信挑唆孫堅找劉表報仇。孫堅想起當年截殺之仇,忘記了討伐董卓時袁術對自己的暗算,帶領東吳兵馬跨江擊劉表。沒想到,一代豪傑孫文臺竟然峴山之上遭遇埋伏,被劉表部將以矢石、亂箭擊殺,落得個腦漿並列,死於非命的下場。這一年,孫堅才三十七歲。
孫堅之死,正應了當時藏匿玉璽的誓言: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這是十八鎮諸侯中第一聰明之人應了自己的誓言,提前告別了群雄逐鹿的時代。
玉璽的事情還沒有結束。孫堅長子孫策就比父親聰明得多,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當世豪傑。為恢復父親江東霸業,以玉璽做抵押,從袁術那裡借得三千精兵。就憑這三千精兵,孫策開創江東基業,為東吳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卻說袁術目光短淺,他才不管孫策借兵是有借無還。得了玉璽,便立即想做皇帝。這件連曹操都不敢幹的事情,袁術卻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早晚必為天子”。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袁術稱帝后,成為眾矢之的,招致曹操、呂布等人不斷攻打。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在兵敗將亡,元氣大傷之,在絕望中嘔血而死。
鮑信的小聰明葬送了弟弟,雖然後來戰死,但此人並非正史中人物,且不足為道。而孫堅、袁術、袁紹這等超級聰明人,都為自己的聰明埋了單。所謂聰明必為聰明誤,此言不爽。
誰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曹操為天下計,起兵討逆,發起十八鎮諸侯匡扶漢室。當董卓遷都逃往長安時,曹操強烈建議各路諸侯起兵追趕,必定要剪滅董賊。但是,以袁紹兄弟為首的各路諸侯都為了儲存實力,不願意追趕。曹操非常懊惱,大怒道:“豎子不足與謀!”遂自引兵萬餘,領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星夜來趕董卓。
然而,曹操勢單力孤,中了董卓的伏擊,身上中了一箭。滎陽太守徐榮縱兵追來,若不是曹洪揹著曹操渡過大河,曹操恐怕就沒命了。
曹操這樣幹,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十八鎮諸侯中,只有曹操是真心前來討伐董卓的。胸懷大志的曹操雖然在十八鎮諸侯中顯得很實在,實在得幾乎有點蠢,但是,最終成大事者,就是曹操。呂布、袁術、袁紹,等等各路諸侯均被曹操掃滅,北方統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建立了王霸之業。
其實,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不臣的人,卻是袁紹的謀士沮授,但是,袁紹卻沒有采納。失掉這個機會,袁紹等於把“天時”、人心拱手讓給了曹操。十八鎮諸侯伐董卓時的盟主自作聰明,把手下最得力的大將顏良、文丑藏了起來,儲存實力又想爭奪天下,最終卻被曹操所滅。
十八鎮諸侯中,只有曹操一人成就了霸業。曹操也是非常聰明之人,但卻不是狹隘偏私的小聰明而是大智慧。雖然孫堅的後人建立了東吳霸業,但若不是孫策審時度勢,果斷放棄並不屬於自己的傳國玉璽,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三足鼎立。
劉備雖然也建立了蜀漢政權,但在討伐董卓時,並不能算作一鎮諸侯。劉備的聰明另當別論。
-
3 # 六菠蘿說經緯2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另一枚。
既然說到了誰最聰明,且侷限於《三國演義》,那麼本人不才,列舉一人,淺談一下。
趙雲,也就是常山趙子龍。這個人如果你看《三國演義》的話,他可能屬於“三號配角之一”。
舉例來說,在電視劇開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趙雲這個角色在何方?在劉備和呂布爭奪荊州時,又在哪裡。
那麼,這樣一個人,為什麼說他最聰明呢?因為他這個人放到現在,是一個職場老手!
首先,趙雲沒有什麼大的背景,也沒有大的脾氣。有句話不是說的好嗎:優秀的人,本事大脾氣小。
其次,趙子龍不選邊站。它既沒有和關羽張飛走的很近,也沒有倚仗某某作威作福。
最後,趙子龍非常鍾勇。無論是軍事諸葛亮,還是主公劉備,亦或是張飛等人,無論內部怎麼爭鬥,但對於子龍都比較欽佩。
所以子龍既不會陷入如楊儀之流的爭鬥,也不會落得劉備的猜忌。武將文臣都讚揚之,可見趙雲算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三國故事裡的一場重頭戲。
在這場討伐董卓的戰鬥之中,眾諸侯之間也是充滿了權謀。絲毫不亞於三國裡面其它的權謀,也是十分得精彩。
這十八路諸侯除了曹操之外,分別是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北平太守公孫瓚、河內郡太守王匡、東郡太守喬瑁、濟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北海太守孔融、上黨太守張楊、徐州刺史陶謙、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西涼太守馬騰、長沙太守孫堅。
劉備雖然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行動,但是劉備卻不算在十八路諸侯裡面。劉備當時是被袁紹他們看成是公孫瓚的人。
袁紹被推舉為盟主之後,隨即任命袁術總督糧草,任命孫堅為先鋒。
由於袁術在背後掣肘,孫堅被華雄所敗。華雄隨即打到了十八路諸侯的門口。
在這一戰中,袁術折了驍將俞涉,韓馥折了上將潘鳳,全都是被華雄秒殺的。
當眾人都不願再派人出戰的時候,袁紹卻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孫堅來時可是把程普、黃蓋、韓當、祖茂都帶來了,怎麼袁紹就沒有帶將領來?袁紹手下的顏良文丑,此時正在幹什麼?
關羽之所以能夠出戰,其實還是被當成是公孫瓚的人。反正在這一戰中,袁紹是一將未出。
當面對呂布率領的大軍時,袁紹立刻安排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前去迎敵。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他們之間的位置,就會發現這八個人的位置,都是與袁紹非常接近。
在這一戰之中,王匡折了河內名將方悅,張楊折了部將穆順,孔融折了部將武安國。最後公孫瓚親自出戰,也險些折在呂布手上。
曹操獨自前去追擊董卓,遭到了董卓的伏兵打擊,也損失了不少。
孫堅雖然折了祖茂,卻得到了玉璽。袁紹寫信給劉表,孫堅在回去的路上又和劉表打了起來。
討伐董卓的最後結果,袁紹沒有受到任何損失,袁術只損失了一員將領,韓馥、王匡、張楊、孔融損兵折將。
在討伐董卓結束之後,損失了上將潘鳳的韓馥,地盤就被袁紹所佔。險些折在呂布手中的公孫瓚,緊跟在韓馥後面被袁紹打敗身亡。
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後,袁紹的勢力就迅速地擴大。這與袁紹的佈局是分不開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