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採青梅淡煮酒
-
2 # 雲中樓閣1949
謝邀:郭用俗的語言以於為立體構畫出們場面為的是讓觀眾領悟到他譏諷的偷情,撬人妻,及一切不道德的行為,說的就是低俗了,把它編成電視劇是不是編劇也低俗哇?我認為聽的人往低俗上想那是聽者自己低俗,郭只是把現象擺出來,觀眾自己悟出什麼是觀眾自己著眼點向題,郭的單口和評書低俗嗎?這是甲來打壓郭的一個手段,因為他俗所以接地氣,通俗在笑聲中悟出各取所需後東西,所以普通俗人百姓就喜歡,他就受歡迎!.
-
3 # 穿插游擊隊
郭德綱和德雲社造就了一個新的相聲生產流水線,“網路段子+倫理哏+葷段子+傳統底本”這一模式使相聲作品的生產變得短平快的同時,也密切地切合了今天普遍的“世俗化”甚至“民粹化”的民情與政治生態。
——孟慶延
咱們平時聽郭德綱,更多是把他和德雲社的相聲當成搞笑段子或人生哲理來看的。
搞笑之處在於,郭德綱在相聲中抖的各種包袱,金句頻出的“墊話兒”部分以及讓人直呼過癮的各種葷段子和倫理哏。富有哲理之處在於,郭德綱的金句中,處處道盡了人生百態和世間百味。
除了相聲內容本身之外,還有哪些因素造就了郭德綱和德雲社今天的成就呢?
在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孟慶延看來,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密切地切合了今天普遍的“世俗化”甚至“民粹化”的民情與政治生態,這實質上也是“國家、社會與市場”三者在轉型社會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作為載體的相聲文字被重置的結果。
郭德綱相聲背後的民情與政治的關係,在具體的作品中是如何呈現的呢?
下文會一邊以郭德綱的成名作《我是黑社會》為例,分析德雲社相聲的生產模式;一邊從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分析郭德綱相聲作品中蘊含的時代要素。
誰在舞臺中央:相聲中的民情與政治
源於《社會》2019年第4期(節選)
非得讓相聲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義?我不服!知道麼?(觀眾喝彩掌聲)讓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聲吧!饒了它吧!它也沒害任何人,就讓它給大夥兒帶來點快樂,我覺得很好啦已經!
——參見郭德綱、于謙相聲《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
郭德綱是演藝界頗具爭議的人物,同時客觀上也是促使相聲重新煥發活力與生機的相聲藝人。
儘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政權和民眾普遍以“創新”、“求新”作為重要的價值觀念,但恰恰在這樣的形勢下,郭德綱選擇了以堅持“傳統”乃至“復古”作為自身相聲作品的核心特徵。
在2005年至2007年前後,郭德綱以《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和《我要反三俗》等作品揭竿而起,對當時承擔著政治教化功能的主流相聲進行反思,尤其還針對以“歌頌”和“教育”為特色的相聲予以討伐。
另外,郭德綱在堅持“復歸傳統”的同時,又不斷結合時代變遷特徵與社會熱點展開相聲創作,完成了“我”字系列和“你”字系列兩個系列的經典相聲作品創作,且以公司化的方式將原本艱難維持的民間相聲社團德雲社運營得風生水起。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看待郭德綱的相聲風格,以及其中呈現的民情與政治的關係呢?
01.
真創新,突破雙重權威結構的“我”字系列相聲
從2006年前後開始,郭德綱和于謙先後創作並表演了一系列以“我”字為開頭的相聲作品,例如《我是黑社會》《我要反三俗》《我這半輩子》《我是文學家》等。
這些相聲作品本身詼諧幽默,故事曲折,包袱眾多,結構緊湊,加之郭德綱對傳統相聲所要求的“說學逗唱”四門基本功的紮實掌握,使這些作品很快走紅,他本人也從過去苦苦支撐小劇場的相聲藝人,變成了德雲社遊刃有餘的掌門人。
以《我是黑社會》為例(《我是黑社會》中,郭德綱塑造了一個出身底層而又上升無路,想進入黑社會組織而又鬧出無數笑話最終悻悻而歸的經典人物形象)。
在文字結構上,《我是黑社會》在秉持“故事曲折”和 “人物鮮活”這兩個相聲基本要素的同時,重新在相聲中引入傳統因素——在該作品中,不僅消逝已久的傳統相聲中以葷腥話和倫理哏為主體的“墊話兒”部分“重出江湖”,而且在郭德綱及德雲社其他成員的相聲作品中這類成份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 相聲專業術語“墊話兒”
在郭德綱的相聲中,“墊話兒”特指郭德綱在進入正活敘事之前,對於謙的調侃、對時事的諷刺等暖場內容。
在傳統相聲的表演中,開頭的墊話兒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為渲染氣氛、密切與觀眾聯絡的藝術準備,有“題外話”的隨意閒談,有“題內話”的有意鋪墊,是相聲當初在“地攤”時期的演出過程中必備的內容,既起到攏神會意、安定情緒的作用,又是演員探明場子冷熱、把握觀眾愛好的“探路石子”的效用。
因為早年從事相聲的演員不得不在街頭和茶館演出,表演者要純粹靠語言和表演吸引人,讓自己站得住腳,並且讓聽眾掏錢。表演者面對的是市井舞臺,有三教九流的聽眾,故開場的墊話兒戲分一定要迎合觀眾的口味,因而也就有了大量的葷段子和倫理哏。
由此,德雲社不僅在相聲演出的場域和方式方面從作為“國家舞臺”的電視節目迴歸到“小劇場”,同時在文字結構上也重新找回了“迎合觀眾趣味”的“墊話兒”部分,並以此為基礎,重新以人物和故事為核心“生產”相聲文字。
在意義結構上,《我是黑社會》塑造的乃是一個既遠離國家正式權力結構中心且缺少正常的社會上升機會,又無法真正成為“黑社會”成員的小人物。
這樣一種人物形象,實際上“暗合”了當時普遍的民情狀態,即在孫立平(2003)所說的“斷裂”的社會結構下,社會民情總體呈現出固化的狀態:
一方面,普通人向上流動的希望渺茫,存在著諸多體制障礙;
另一方面,普通人又無法真正進入到潛規則與黑社會的狀態之中。
《我是黑社會》這一作品,刻畫的正是這樣一個同時與“黑”“白”兩個體系相疏離的人,這一作品,也成為郭德綱的成名作之一。
除了《我是黑社會》這部作品以外,郭德綱的“我”字系列中的其他作品,例如《我是文學家》《我要上春晚》等等,所刻畫的都是這樣一種渴望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而無緣,同時又不甘、不願流於純粹市井底層的市民形象。
02.
新傳統,段子的運用與相聲的批次生產
2002年,郭德綱模仿1950年代“相聲改進小組”的做法,在大柵欄的廣德樓辦起了“相聲大會”。經過多年的曲折沉浮,郭德綱成為當前相聲的真正代表性人物,而其一手創辦並經營的德雲社也成為當前國內相聲界規模最大的公司化運營的相聲團體。
圖丨德雲社成員
從相聲作品的創作及表演風格上來看,郭德綱一直高舉“傳統相聲大旗”,實際上運用了“頌古諷今”的策略。
與其說他在復興傳統,不如說是“藉助”傳統來表達對當時相聲狀況的不滿,並以此將自身的相聲風格確立為“正統”。
在其自傳《我是郭德綱》中,郭德綱曾有下述具體表達:
據說出生之前父親曾做了兩個夢,一個是夢見父親在屋中時突見院中衝入一隻虎,於是關上院門留住了虎,夢也就醒了。另一個夢更離奇了,半空中祥雲繚繞,來一神仙抱一孩子遞給父親。我後來說《買金龜》時總偷著樂,總覺著說的是自己。父親是個嚴肅的人,對這兩個夢從不願提及,倒是奶奶很相信,認為這個孫子能很了不起。
施愛東(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郭德綱的上述“自述”實際上是一種“比附”《史記》的具體寫法。(在中國傳統的敘事中,大凡偉人出世,總是會有神異降臨以為先兆。比如《史記》中記載劉邦的父親叫太公,母親叫劉媼。)
當然,郭德綱與德雲社的成功並非僅僅由於希望重樹相聲正統的初衷,而是更多地緣於郭德綱創造了一種新的相聲作品的結構以及這種結構的“生產機制”。
郭德綱在去除相聲所負載的直接“教育”意義的同時,除了大量演出傳統作品之外,還真正復興了“墊話兒”,並重新將各種葷段子和倫理哏加入到了其相聲作品中。
圖丨從左至右依次為傳統相聲三大巨星侯寶林、劉寶瑞、馬季
此一型別的相聲文字又具有著下述三個層面的具體意涵:
其一,從其呈現的民情屬性上看,實質上“迎合”了改革開放以來“去政治化”與“娛樂至上”之普通民眾的喜好,並以此為基礎“復興傳統”,將觀眾重新帶回“小劇場”,並刺激了各類民間相聲社團的湧現。
其二,從其呈現的政治屬性上看,郭德綱與德雲社實質上並非獨立於“意識形態”之外:一方面,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後,改革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也是這一時期意識形態本身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儘管郭德綱早年曾專門創作《我要上春晚》這一作品來諷刺作為“國家劇場”的春節晚會上的相聲作品的“教育意義”,但他和于謙還是於2013年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演出了《敗家子》這一中規中矩的相聲作品。
其三,隨著社會轉型過程的推進,市場機制在經濟、社會與文化領域嵌入程度愈益加深。郭德綱在同時採用師徒制和公司化的方式經營德雲社的過程中,實質上回應了走向市場經濟化的演出團體對盈利的普遍追求。
隨著郭德綱和德雲社聲勢的壯大,他們越來越多地投身到電視、綜藝、主持以及電影等領域,新傳播媒介的出現,新演出方式的湧現,也意味著對在短時間內批次生產相聲作品的需求。
由此,21 世紀以來,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實質上是“國家、社會與市場”三者在轉型社會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作為載體的相聲文字被“重置”的結果。而這一文字載體的形成,又是以郭德綱所創造的全新的“相聲生產機制”為具體基礎的。
在郭德綱與德雲社的諸多相聲作品中,很多“墊話兒”部分具有高度的可替換性,而這種可替換性,又來自於他大量將自媒體時代以來的網路段子納入到相聲文字之中,這實質上造就了一個“網路段子為主的墊話兒+主體敘事(這部分主體敘事或者使用傳統相聲文字,或者進行新的創作)”的文字結構。
# 相聲的文字結構
無論是單口相聲抑或對口相聲甚至群口相聲,相聲的文字結構一般而言都可以分為“墊話兒” “瓢把兒” “正活”與“結底”這幾個固定部分。
其中,墊話兒又稱墊活,指的是在實際的表演中渲染氣氛,拉近和觀眾距離的部分;瓢把兒一般是很短的幾句話,是把作品引入到正活的部分;正活在傳統相聲中是最為主體的部分;結底則是一個相聲故事或者作品的“結局”。
實際上,正因為相聲的本質是故事與人物,所以,相聲的基本結構也和故事與小說的結構相類似,這四部分實際上與敘事文學體裁中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可以說,絕大部分相聲作品都是按照這一結構來鋪陳和展開的。
更具體地說,德雲社這樣一個起於民間的相聲演出團體,必須應對市場機制下公司化經營中批次生產作品這一要求。
由此,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造就了一個新的相聲生產流水線,即網路段子+倫理哏+葷段子+傳統底本,成為了這一時期相聲的基本結構。如今流行的相聲作品,大體上都是這樣的結構。
這一模式緊密地切合了今天普遍的“世俗化”甚至“民粹化”的民情與政治生態;同時,這一模式的重點在前半部分,即對大量網路段子的使用。
這就使得相聲作品的生產變得短平快,同時具有極強的可複製性,並且極大地降低了表演者的入門門檻。
然而,這也使相聲本身的韻味大打了折扣,不再以塑造人物為第一要義了。
由此說來,儘管郭德綱突破了既有的結構,進行了創新,但是他所宣稱的復興傳統,已然扭轉了傳統相聲作品的核心主次秩序,並且也在有意無意間消解了相聲中值得回味的東西,今天的相聲表演幾乎都深受郭德綱奠定的新傳統的影響。
-
4 # 執手青春
我從2005年大學期間,在宿舍裡接觸到了德雲社的相聲。記得那是在網上下載的鳳凰衛視的一個節目,德雲社的專題。接觸到了和各種晚會不一樣的相聲。當時節目裡收錄了西征夢,羊上樹,我是黑社會等幾個段子。
第一個感覺是時間比較長,相對於晚會10分鐘左右的時常,明顯長得多。這點比較過癮。
第二當時郭德綱比較敢說,沒有那麼多顧及。90年代的相聲小品還有不少針砭時事的,進入新千年後全部銷聲匿跡,郭德綱的出現,耳目一新。
第三郭德綱的長篇單口比較吸引人。感覺單口比對口好很多。
-
5 # 鑫寶yffs
因為‘俗’!!!而這個俗正好又是所謂主流相聲缺少的,跟趙本山的小品是同樣的道理,套用郭德綱的一句話,相聲還是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好笑了!人谷讀俗,人吃五穀豈能不俗?
-
6 # 娛力糰子醬
要說郭德綱的相聲為什麼受很多人的喜歡。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作為一名草根藝人,他的相聲接近生活,接地氣。
郭德綱蘇州巡演人氣火爆我們可以來看一個數據,今年郭德綱于謙這對老搭檔在蘇州各地舉行巡演活動,最便宜的門票200多塊,最貴的VIP好位置要上千元,但是活動現場仍座無虛席,座位還是供不應求。這說明郭德綱的相聲有很深的基層群眾,深得普通平民的喜歡,願意花錢去看。不得不說作為作為相聲界的大師級人物,郭德綱的商業價值高於普遍的相聲演員。
我們再回顧一下前幾天發生在《相聲有新人》的節目上,“博士夫妻狂懟郭德綱事件”。參賽的這對博士夫婦以自己創作的公式相聲,表演名為《好浪漫啊》的節目。在這段相聲中,博士夫妻加入了永動機,反射等原理,讓人感覺在聽學術論文,想要聽懂他們的相聲難不成還要有博士學位?但相聲是一門平民藝術!
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從群眾,從大眾生活中吸取智慧和幽默,採取直接面向觀眾的方式進行表演。透過說唱的形式揭示現實,批判社會等,表達群眾對真善美的追求和樂觀精神,以及對生活中假醜惡的批評。觀眾在欣賞相聲的過程中,透過笑聲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所以說通俗點兒相聲的追求就是接近生活,逗樂大眾。
郭德綱的相聲藝術正好踩中了接近生活這一點。雖然博士夫婦批評現在的相聲要麼說老段子,要麼簡單搬弄網路段子,的確有點兒在理。但是這就是大眾喜歡的接地氣的相聲藝術。它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對生活場景的藝術性還原。
二十世紀晚期,一代相聲大師的相繼隕落,使得相聲事業陷入低谷。2005年,依託著新興網路媒體, 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異軍突起,他們的出現,使得瀕臨被遺忘的相聲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相聲藝術重煥青春,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們藝術,相聲得以實現二次復興。
-
7 # XqP秋平
鄙人喜新厭舊。有了小品,不喜歡相聲。有了張康、賈旭明,就不喜歡郭德綱、于謙。至今還沒完整聽過郭德綱的相聲,而張康、賈旭明的笑話趣談:中國足球,卻是百聽不厭。
郭德綱的相聲還是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否則,他也不會揮師南下,並且能在《東方衛視》《江蘇衛視》佔一席之地。特別是主持‘’相聲有新人‘’節目時,交大博士李宏燁這朵奇葩更讓郭德綱名聲大噪。
郭德綱的‘’根據地‘’是京津地區,他和他的‘’德雲社‘’穩居相聲界半壁江山。能在《東方衛視》主持‘’相聲有新人‘’,這讓上海的同行情以何堪。郭德綱相聲專場,一萬八千人的體育場座無虛席,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上海人愛聽老郭的相聲。
也難怪,上海有二千多萬人口,基數大,只要有一半人喜歡就能撐起郭德綱的舞臺。在上海能大獲成功,也證明了傳統相聲是不受‘’公式相聲‘’束縛的。有那麼多人愛聽郭德綱的相聲,肯定有出彩的地方,包袱多,笑料多,還有郭德綱一本正經的幽默,還有不露聲色的諷刺,看點還是很多的。
說點題外話。上海的海派文化日漸凋落,好不容易出個海派清口,又到美國搞砸了。幾個阿貓、阿狗的相聲演員,也沒有敲山震虎的作品,海文化要乾涸了?
-
8 # 史學先鋒
德藝雙馨
一開始郭德綱聲名鵲起之時,也是輿論焦點,他本人也確實有些火爆脾氣,可以說睚眥必報。尤其是和姜昆李金斗等人的罵戰更是硝煙瀰漫。但一直被人們推崇,是因為他的藝術水平確實高。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英雄也,可以這麼說,沒有郭德綱,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人知道相聲是什麼了,更不要說走出國門,到海外展演,從這裡說,他的貢獻是空前的。
而且他現在為人也比以前低調了不少,培養了一大批新的相聲人才,可以說非常受人尊敬了。
-
9 # 於小小
我也是“鋼絲”,非常喜歡郭老師和他的相聲!現在一提相聲我想大多數人想到的首先是郭德綱吧!我覺得郭德綱是一個遇挫折不屈服、逆境中不低頭又積極努力的人;成名後又愛才惜才,捧紅了很多年輕人,像岳雲鵬,張雲雷等等。一個人能同時做到這幾點,真的很難!但是郭老師做到了!
人無完人,但我相信,喜歡郭德綱老師的人,都是打心底裡喜歡,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幽默風趣的人,不由得你不喜歡,所以,不管外界那些噴子們怎麼黑他,喜歡就是喜歡,不會動搖的!
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人,最喜歡的是帶給自己歡樂和正能量的人。我也想這也是大多數人喜歡郭老師的原因吧!郭老師成名之前吃過很多苦,又遭人排擠,如果換作是旁人,早就知難而退了,但郭老師做的是迎難而上!他的好多往事,他都在他的作品裡以調侃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可見他是多麼大度啊!現在郭老師成名了,成大師了,依然是那麼的平易近人,!怎能讓人不喜歡!
相聲是草根藝術,能把相聲說成現在這樣“火”的,這樣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也只有郭德綱了,我都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會走向何方!從另一方面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也不為過!
郭德綱喜歡相聲,我們喜歡郭德綱!
-
10 # 崩人
同行的襯托。
很少有演員獨自稱霸一個行業這麼多年而觀眾卻沒覺得什麼不對的。
當初歌壇周杰倫紅透半邊天,人人都知道這個咬不清歌詞的男孩子,可當時還有林俊杰啊,蔡依林啊,潘瑋柏他們這些人和周杰倫一起百花爭豔。
小品行業走了一個陳佩斯還有一個趙本山出來,沒了趙本山還有馮鞏,黃宏,郭達蔡明,潘長江,年輕一輩也有沈騰賈玲他們。
相聲呢?
以前是侯寶林,馬季,劉寶瑞他們,如今,能叫的誰名字的也就姜昆和郭德綱。
遺憾的是姜老師好像並不是很受大眾喜歡。
說相聲的演員不少,青曲社啊聽雲軒啊這個那個的很多,但都跟郭德綱差的遠了,就算是德雲社的當紅後輩岳雲鵬張鶴倫他們,跟老郭水平差的也不是一個檔次。
郭德綱好比一個運動員,百米衝刺他跑了個11秒,不算高也不算低,而跟他一個專案的別人都跑20秒,不是郭德綱真的是飛人,而是同行太垃圾了。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郭德綱他自己說的,為什麼觀眾這麼捧他,不是他自己多優秀,而是,同行……那啥。
-
11 # 港人港事
其實我覺得,坑徒弟也好,他罵小孩兒也好,反正我這種吃瓜笑點覺得聽他的相聲可樂,他說話好玩兒。至於什麼藝術不藝術的,道德不道德的,關我什麼事。是,要重視本土藝術發展,要有內涵。那好了,電影是藝術,音樂是藝術,畫畫也是藝術。那麼多藝術都要發展,都要我們這群啥也不懂的吃瓜群眾負責?
相聲這門藝術是要發展,是要整治風氣,可這不是普通觀眾該去擔心的吧。
這心態算不負責任?我這一輩子就幾十年,為了個跟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相聲藝術去花錢買票聽那些我壓根都樂不出來的藝術?我圖個啥。
我就很費解什麼剛黑鋼絲的,他的節目你願意看就看,不看你就換臺。搞得好像你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一定要買他的票一樣,拜託遙控器在你手裡,他又沒逼你。那你們不愛看,憑啥不讓我看啊,有病吧。
我不覺得郭德綱是什麼好人,我也不覺得他是什麼壞人。就算他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那是他自己的事兒。在臺上那十幾分鍾他不過就是個演員,就好比科比私生活那麼糜爛可我就是愛看他打球一樣。我愛看的無非是他在臺上那一會兒,和他平時啥樣沒關係。
-
12 # 8090喜劇電影
一個把傳承中華文化傳統藝術表演作為使命和自己飯碗的人。
一個人如果真正把某樣東西當作自己的飯碗,那麼他會格外珍惜,他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飯碗捧的更牢,飯菜吃的更好。在今時今日的社會里,像郭德綱這樣的人太少了,尤其在相聲行業。
相聲在過去曾經有過輝煌,大量的人員湧進這個行業,他們中有不少人藉助相聲獲得了各種名譽和利益。但是當相聲沒落的時候,這些曾經獲得名利地位的相聲人士,卻拋棄了相聲,轉而幹起了小品、影視、主持……。甚至有業內人士提出了“相聲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觀點,認為相聲該放進博物館去保護。
在大家都不看好的行業背景下,郭德綱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重新讓相聲有綻放出魅力,讓觀眾重新回到劇場聽相聲。郭德綱有什麼獨特的訣竅嗎?其實並沒有,他只不過是還原了相聲的本來面目。
相聲來自民間,相聲的好與不好應該由觀眾判斷,而不是讓某些專家去下定義。相聲演員面對的是普通觀眾,而不是某些專家評委,演員的一切考量應該站在觀眾角度,而不是去討好那些掌握權力的專家評委。
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但不是每個相聲演員都能看明白。
-
13 # AI一直被誤解
首先堅持一個觀點,他是有真功夫的,他有真本事。評劇,京劇,梆子,評書等等,曲藝界的多種藝術形式人家都會,而且不僅會,水平還挺高。嗓子也好,嗓音清亮,高腔信手拈來,那一句《叫小番》成了他的招牌了。郭德綱不僅能唱的很高,而且唱起來確實很好聽,太平歌詞《白蛇傳》的前四句,很多人都跟著他學會了。還有《送情郎》以及北京小曲《探清水河》等等,他在臺上唱的很多很多,韻味十足,嗓音也好聽,換了其他相聲演員貌似就算會唱也沒法唱的這麼好聽,也唱不來那個高腔。所以郭德綱的嗓子獨一份。
除了唱得好,他還說過很多傳統相聲,正活都不錯的。《報菜名》裡的貫口,《學叫賣》裡的吆喝,相聲演員拼的就是基本功,我們從郭德綱的傳統相聲裡可以看出他的基本功非常好。雖然《大保鏢》《白事會》裡故意把一些貫口換成了包袱,不過我覺得改的很好。我記得以前看過天津臺的一個節目,採訪相聲演員楊儀,問他怎麼看待郭德綱很火,楊儀說他以前見過郭德綱,聽過他的相聲,當時就覺得這個演員必火,為什麼呢,因為他有真本事,而現在的很多相聲演員不具備這樣過硬的基本功。
光有好的基本功,還不一定火,要想火遍全國,還需要一些運作,這就離不開北京臺了。當時北京臺對郭德綱的宣傳力度非常大,讓郭德綱有了足夠的曝光度,滿北京的廣播都是郭德綱的相聲,而且除此之外還讓他和徒弟上綜藝節目,印象最深的是和北京臺當家花旦一起主持的《星夜故事秀》,這就大大提高了郭德綱的曝光度。而且北京臺的春晚郭德綱還擔任過主持。
娛樂百變大咖覺得除了過硬的基本功和媒體的力捧,觀眾喜歡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作為老一代的人,傳統相聲他們早就聽過,但是到了牛群馮鞏那一代,說的都是舞臺相聲,傳統相聲大家在電視上雖然也能看見,但是太少了,這就導致了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沒聽過傳統相聲。傳統相聲對於年輕人來說倒成了新鮮的東西。突然間郭德綱一說傳統相聲,媒體還那麼捧,而且寬頻又普及了,所以很多年輕人都開始聽傳統相聲,郭德綱的相聲也火遍全國。而且郭德綱這個人官司也多,仇家也多,時不時就出個大事,讓觀眾想忘了他都難,一會代言藏秘排油,一會又跟北京臺鬧翻了,徒弟有打人了之類的,讓他也能新聞不斷。所以郭德綱自然救火了,他火了,他的相聲也自然更火了。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相聲無謂雅與俗,主流與非主流,更不能以此為標準去定義或是區別對待,他們都是相聲藝術的表現形式,郭的相聲大部分不能上春晚,因為作為國家級媒體平臺,勢必要注意言辭及社會影響,注意主題和諧及說教意義,這個很難,從這個角度說,姜等的相聲實屬不易,畢竟框架太多,郭上春晚的相聲同樣也不搞笑,如果只是作為民間藝人的表演,任何都行,只要不違法,你跳鋼管舞只要有人喜歡都可以,但這不是作為相聲,至少作為相聲這種表現形式的定義,本來,兩種形式出發點不同,條件不同,就難免有表現上的不同,但郭發展小劇場這個方式上還是比較成功的,確實也提高了相聲的關注度,有一定貢獻,但一定把郭的相聲捧到一個高度,我覺得有點過,當然,體制內的相聲也得找出路。還有,說句不該說的,我們當今國民素質真不咋樣,郭的相聲有的真不是通俗,是真低俗,可有人喜歡呀,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有人喜歡不代表這個就一定是大師,就好像毛片一樣,大部分人喜歡,可就是符合低俗的定義,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因為他低俗,所以受歡迎。至於為什麼大家喜歡低俗的,這就是另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