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滄浪99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思想核心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 [11] 

    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這種累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大量書面文獻資料;二是眾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蹟、遺址等。前者如歷史文獻,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等。中華文明就在這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儲存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現象。後者如考古資料,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使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文化傳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等。

    文明特徵

    華夏文明的主要特徵是獨特的道德禮儀。《唐律疏議》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15]  “習俗孝悌”是指的《孝經》。《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中又云:“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即中原地方,是聰明有遠見的人居住之地,是萬物財用聚積之地,是賢聖實行教化之地,是仁義施行之地,是《詩》、《書》《禮》、《樂》運用之地,是奇異精巧技能試行之地,是遠方國家觀摩嚮往之地,是四方少數民族效法之地。 [16] 

    《史記·秦本紀》裡面,秦穆公親口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晉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禮樂刑政之綱,華夏文明之教,將復見於今日矣。”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雲:“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因此,六經、六藝、五常以及其主張的詩書禮樂之道是華夏文明的本質。

    中華文明一經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會中更新自身。縱觀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並不是沒有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時候,但總體上呈現開放態勢。這種開放不像古希臘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那樣是全天候的開放。那種全天候的開放往往伴隨著對外擴張,結果是發生大變異,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毀滅。中華文明的開放是在保證自我生命機體存活基礎上的適度開放,只要對自身不構成傷害,都能兼收幷蓄。有所堅守而又通達,這是中華文明形態雖變而生命恆久的重要原因。在中華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無論宗派流派如何眾多歧異,都能經過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綜和合、融會貫通,最終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的思想文化體系,化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 2 # 飛魚蝸牛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內容很多,隨著時代變遷,發揚光大,創新傳承,以史為鑑,就具有時代意義。

    從小處著眼,讀懂歷史,洞穿文明,才會有真知灼見。

    透過一顆雞蛋,簡談“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小小的一顆雞蛋,若奮力衝破厚重的軀殼,積蓄力量,自我萌發,奮力一擊,探出頭顱,挺起胸膛,甩開軀殼,獲得新生,有朝一日方可一鳴天下知。

    明朝的興旺如破殼的雞蛋,積蓄力量,有朝一日,一鳴天下知。

    明朝開國,明太祖朱元璋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推行新政,各行各業得到蓬勃的發展,南方造船業空前發達,為鄭和走出國門七次下西洋做了有力的支撐。

    在明太祖的治理下,國家的內生力量得到大發展。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多民族 融合發展,解決了戰亂紛爭,人民安居樂業。經濟上,農業採用輕徭薄賦政策,農民有餘糧,衣食無憂,同時帶動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瓷器、茶葉、絲織品等行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了起來,銀行業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著名的晉商、徽商、閩商等都有了雛形。文化上,小說、繪畫、書法和音樂空前活躍,大家輩出,有許多珍品也是鄭和下西洋饋贈的佳品。

    經濟繁榮,商品豐富,同時南方造船業發達,可以造出抵禦風浪的大船,羅盤也發明出來,走出國門只是時間問題,這一切都等待著一個人的出現。

    這個人就是鄭和,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帶著明太祖“不侵佔”友好邦交對外思想,走訪各國,交流資訊。用瓷器、茶葉和絲綢等物品交換香料和農產品等,互通有無,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流傳久遠,以至於對當下都有借鑑意義。

    我們現在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繁榮發達,向世界主張和平外交政策,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請進來走出去”,開啟國門,改革開放,召開進博會,邀四海賓朋;走出去,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共同發展,這是大國的擔當,歷史的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個人,要居安思危,明確目標,幹好自己的事業,料理好自己的家庭。走到2020年,疫情來臨,我們成功挺過,開工在即,擼起袖子,加油幹。

  • 3 # 雲遊龍鄉

    中華文明就是黃帝文明,黃帝創造指南車,大臣玄創造記裡鼓車,平足蚩尤,統一華夏;黃帝之妻嫘祖發明養蠶製衣,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燧人氏鑽木取火,開始食用熟食,告結茹毛飲血時代;倉頡造字,讓華夏文明源遠不斷;伶倫造音樂讓類有了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這是中華文明的基礎,才會有孔孟之道,百家爭鳴,文藝復興不斷的中華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金分為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混合基金,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