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曾經介紹過,中醫認為,運動神經元病(ALS)病屬中醫痿證,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

    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如勞倦過度,飲食不節,久病失治等因素損傷脾胃肝腎,致氣血生化乏源或精血虧耗,則筋脈肌肉失之儒養,肌萎肉削,發為本病。臨床三大表現,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束震顫,主要是從中醫臟腑學說的腎、肝、脾三髒考慮。

    1、腎

    中醫痿證,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先天稟賦不足,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骨,逐漸出現肌肉無力、萎縮。因此,不論肝腎陰虛,或脾腎虛損,都可發為本病。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

    先天稟賦不足,精虧髓少,或勞倦傷腎,腎氣虧虛,不能溫煦脾陽,則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濡養肌肉筋脈,即出現四肢肌肉萎縮、肢體無力。

    同時,腎精虧虛,則陰損陽浮,虛陽浮動,肝血不能濡養筋脈,虛風內動,故見肌束顫動,肢體痙攣。但凡肌肉震顫跳動,腰反射亢進者,多責之於肝。

    所以,腎的問題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大根源。

    2、肝

    肝藏血,主筋,主風,主動。肝的陰血不足,不能制約肝的陽氣升動,則易導致肝風內動等病理變化。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肝為風木之髒,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舒之性。”

    《醫學真傳》說:“蓋衝任之血,肝所主也。”若肝藏血不足,不能滿足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則會表現出一系列血虛的病理變化;如血不養目,則兩目昏花、乾澀,甚至夜盲;血不養筋,則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肢體麻木。

    3、脾

    脾為後天之本,化生氣血,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或因病致虛,由虛致損、損傷脾胃,使脾胃受納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無以生肌,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無以為用,故出現四肢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甚至吞嚥困難,咀嚼無力,口張流涎。

    當然,運動神經元病的發病,不是單純某一髒的事,何況各臟腑互有關聯。因此,現實中疾病表現,多為互相影響,虛實夾雜,有很多情況還陷入了惡性迴圈,這也是運動神經元病難以治癒的原因。

    按照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方法,運動神經元病病的證型分為:

    1、肝腎陰虛——症見肌束震顫,肌萎肉削,大肉瘦脫,形體消瘦。筋骨拘攣,動作益衰,甚至步履全廢。大便秘結。舌紅,舌體萎軟、薄瘦。苔少,脈細數。治當滋肝補腎。

    2、脾腎虧虛——症見肌肉萎縮。肢體萎軟無力,肌肉時有顫動,腰痠頸垂,畏寒肢冷,呼吸氣短,精神疲憊。語音含糊,吞嚥困難,咳嗽無力,小便清長,性功能低下或月經失調。舌嫩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治當補益脾腎,強肌健力。

    3、溼熱浸淫,虛實夾雜——症見四肢萎軟乏力,身體睏倦沉重,肌肉跳動,肢體麻木,身熱口乾,胸痞院悶,小便短赤澀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治當清熱利溼,補虛瀉實。

    4、脾胃虛損——症見肌肉萎縮,肢體萎軟無力,或有肌肉顫動,少氣懶言,語音低弱,咀嚼無力,吞嚥不順利,口張流涎,食少,便溏,腹脹,面色淡白無華。舌體胖嫩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治當補脾益損,強肌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28計劃日本留學,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