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經驗的來說說看,幼兒園裡有哪些受益終身的好規則?
27
回覆列表
  • 1 # 小葡萄137107782

    1哪裡拿的放回哪裡去。2.對不起。3.一起玩吧。這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幾點。尤其是第二點,長大以後很少人當他意識到做錯了時能及時道歉。4自理能力,這個不用多說吧,管用終生。5人際適應能力,大白話就是:知道各種人怎麼相處,如何跟小朋友玩得來(話說,多少成年人也搞不定這個)。6抗挫折能力,說白了,就是可以直面自己不順利,不成功的能力。

  • 2 # brenda_x

    1.自理能力,這個不用多說吧,管用終生。2.人際適應能力,大白話就是:知道各種人怎麼相處,如何跟小朋友玩得來(話說,多少成年人也搞不定這個)。3.抗挫折能力,說白了,就是可以直面自己不順利,不成功的能力。以上,別以為全是老師的責任,事實上,全與家長態度和行為相關。

  • 3 # 溫馨5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一點一滴的滲透。特別是小班幼兒,常常是今天學了明天就忘記,這就需要教師耐心細緻地加以引導和鞏固。見到認識的人要有禮貌地主動打招呼,這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對於小班幼兒來講,這是接觸社會的一個開始,邁出這一步需要很大的努力。我們發現,晨間接待環節中可以很好地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幼兒來園時,不懂得向老師問好,於是,老師們就主動向孩子問好,並親切地進行撫摸,然後再與家長簡單地交流一下,讓幼兒學會來幼兒園見到老師要主動打招呼問好,並和父母說再見。時間久了,孩子們會很快樂地主動和老師、小朋友問好,養成了好的習慣。然後,教師繼續引導幼兒見到園內其他的工作人員也要主動問好。禮貌習慣就在老師的示範、鼓勵、引導下逐步形成了。

    二、注重生活活動的指導,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小班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是養成教育的重點。多數幼兒的日常生活從小被父母包辦代替,生活自理能力差,衛生習慣差,這就要求老師一切從頭開始。我運用“順口溜”等多種形式,從一點一滴做起,教給了幼兒必需的生活技能。

    幼兒剛入園時,不會獨立進餐,吃飯時灑得滿桌都是。教師以吃飯的要求編成簡單的小兒歌,邊說邊個別指導:“小腳並併攏,放在椅子前,左手扶著碗,右手拿著勺,嘴巴對著碗,一口飯來一口菜。吃飽了,低頭看,桌上米粒不要掉。吃得快,又幹淨,才是講衛生的好寶寶。”在具體形象的指導下,幼兒很快學會怎樣吃飯了。

    洗手是小班孩子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對此,在教幼兒正確洗手時,教師先示範洗手的幾個步驟,然後利用兒歌《小手真乾淨》,邊說邊讓幼兒模仿這幾個動作:“擰開龍頭沖沖手,擦擦肥皂搓一搓。搓搓手心和手背,換隻小手再搓搓。沖沖衝,衝手心,沖沖衝,衝手背。關上龍頭甩三下,擦乾手心和手背,小手洗得真乾淨。”孩子們高興地說著、學著,很快就掌握了正確洗手的方法。

    飯後漱口這一技能,看似簡單,但對小班幼兒來說,如果指導得不形象,孩子們要麼是把水嚥下去,要麼是水不會在嘴裡動。針對這一問題我又利用《漱口歌》:“手拿小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上嘴,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吐出水。”邊說邊給孩子惟妙惟肖地示範,幼兒在快樂中很快便掌握了。

    幼兒園中的毛巾、杯子都是統一的,怎樣幫幼兒認識自己的用具,保證幼兒一人一巾、一人一杯不亂用呢?教師可利用圖形和標誌,固定幼兒的用品。運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圖形貼在杯子架上、毛巾架上,幫助幼兒記住自己的杯子和毛巾的位置。這樣既保證了幼兒的衛生與健康,又促成了幼兒衛生習慣的養成,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穿衣服的技能,對小班的幼兒來說很難。教師可以在娃娃家準備一些娃娃和小衣服,讓幼兒練習給娃娃穿衣服、扣扣子,瞭解衣服的主要部分及正確的穿法,並及時鼓勵和表揚穿得正確的幼兒。在午睡起床時,嘗試由幼兒練習自己穿衣服,先分出衣服的正反,再找到前後、上下,經過反覆練習,幼兒很容易便掌握了穿衣的技巧。

    三、在教育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班幼兒剛入園時,不懂得開展教育活動時的一些規範和要求,而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是學習知識的堅實基礎,我就把課堂習慣歸納為“坐、聽、站、看”四個方面。在培養良好的坐姿時,利用教兒歌“身體坐直抬起頭,小腳併攏放放好”的方式,使幼兒樂於接受、便於學習。在培養傾聽習慣時,做遊戲“猜猜我是誰”,提示幼兒不能用眼睛看,只能用耳朵聽,從而懂得耳朵的作用以及傾聽時必須安靜、全神貫注才能聽清事情的道理。在培養正確回答問題的習慣時,要求幼兒身體立正站直,雙手垂直放在身體的兩側,不準亂動,聲音響亮,從而養成良好的形體。透過採取樹立典型、正確示範、比賽等形式,引導幼兒練習並加以鞏固,最終使之成為習慣。

    四、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自我保護習慣

    孩子們是最喜歡運動的,在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時,要讓幼兒懂得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保護自己是對家庭、對幼兒園、對老師、對社會負責。教師要經常對幼兒進行安全常識教育,教育幼兒上下樓梯要有序行走,與小朋友遊戲不推拉、不擁擠,不帶尖銳的刀、剪等學習用品上幼兒園,不隨便跟陌生人走,遵守交通規則等。家長對幼兒的自我保護教育更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吃飯時要防止燙傷,不隨便接觸電源,平時上街要右側通行,去遊玩要告訴幼兒不要隨便離開家長,萬一走失要知道怎麼辦,不把小豆粒、小釦子、小珠子等物品放入口、耳、鼻內,與小寵物玩時要防止被咬傷等等,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習慣,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習慣的養成正是為幼兒修枝剪葉,為將來成為棟樑之材做準備。我深信:只要持之以恆,幼兒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4 # yy132492671

    我覺得比較好的是鍛鍊他們對於規則的遵守能力,老師要求做到的他們都能盡力去做。比如我有一次下班去接他,結果他看到我非常興奮,但是他離開座位先把小凳子推到桌肚再跑出來抱住我。雖然i也想睡懶覺但是工作日還是會按時去上學。

    還有就是對於學習的熱情,最近開展了閱讀鍛鍊,嘴巴里整天就是小謎語,雖然每個謎語只有四句話,但是五六個謎語從嘴巴里蹦出來,還是能感到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和老師的辛苦。

    還有生活習慣的培養,飯前便後洗手,咳嗽捂嘴巴,玩具歸位等等。

    他離開熟悉的家,離開父母,第一次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鍛鍊自己的社會屬性,幼兒園所培養的基礎和習慣還是很有用的。

  • 5 # Phoebecl

    記得有一位諾獎得主回答提問,說自己最有用的知識不是在大學學的,而是在幼兒園。

    學前兒童在幼兒園能學到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人際交往

    (一)願意與人交往

    1.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經常和他一起遊戲或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與成人交往的快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 2.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

    (二)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1.結合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 2.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 3.和幼兒一起談談他的好朋友,說說喜歡這個朋友的原因,引導他多發現同伴的優點、長處。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

    1.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關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則,以尊重、關心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和其他人。 2.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尊重他人勞動及成果。 3.引導幼兒學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差異。

    二、社會適應

    (一)喜歡並適應群體生活

    1. 帶領大班幼兒參觀小學,講講小學有趣的活動,喚起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好奇和嚮往,為入學做好心理準備。 2. 幼兒園組織活動時,可以經常打破班級的界限,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加不同群體的活動。 3.經常和幼兒一起參加一些群體性的活動,讓幼兒體會群體活動的樂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

    1.成人要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2.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瞭解基本行為規則或其它遊戲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 3.教育幼兒要誠實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歸屬感

    1. 親切地對待幼兒,關心幼兒,讓他感到長輩是可親、可近、可信賴的,家庭和幼兒園是溫暖的。 2.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3.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願意信任他人,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努力; 願意遵守社會、集體的規範,維護秩序; 為他人著想,願意付出/奉獻——表現出利他言行; 在親密關係中願意表現出真實的自我,不掩飾。

  • 6 # jollyswan

    一位名人曾說過:“一個人的優良道德和品質,是在

    幼兒

    園學到的。”現如今父母們為了孩子能有美好的未來,讓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便揹負起了莫大的學習壓力,這種觀念是十分不可取的。

    幼兒園期間,到底應該讓孩子學會什麼?

    行為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

    家庭教育

    要有意識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好奇心與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鬆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

    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

    玩具

    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獨立性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為今後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展奠定基礎。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

    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 7 # 點燈人經典童書

    孩子進入幼兒園,是從家裡邁向社會,開始獨立生活的第一步。

    在一所好的幼兒園裡,養成的一些好的習慣,可能真的會受益終生。

    作為一個家有四歲幼童的家長,我覺得以下幾點最重要:

    第一:對於規則的遵守

    規則意識對於現在的小朋友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為什麼現在熊孩子那麼多,很大程度就是家長沒有教會孩子遵守規則,孩子腦子裡沒有規則意識,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才會鬧出各種事情來。

    第二:團隊和集體意識。

    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人類就是群居動物。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協作。而孩子在家裡,都習慣於全家人都圍著自己轉,我行我素,小腦袋裡沒有他人的概念,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但是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們平等相處,就要學會有團隊和集體意識,自己只團隊的一份子,正確認識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第三呢,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在家裡,要求得不到滿足,往往就是透過哭鬧來解決問題。但是在幼兒園,則必須學會與小朋友們如何相處的本領,自己的要求,也要透過合適的途徑去滿足。這一點,則是在家庭氛圍裡,很難滿足的。

    以上三點,我覺得是孩子在幼兒園裡學到的,可以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 8 #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我覺得幼兒園好多好的習慣都很好啊,比如說自己吃飯,按時睡覺,定時起床,還有物歸原位的好習慣我覺得都非常不錯。我家寶上幼兒園之間睡覺時一大頭疼的問題,每天吃完飯菜之後都要玩耍很久,直到累得不行了,困得不行了,才去午睡,一般都到下午三點左右了。上了幼兒園之後改善好多。還有吃飯的問題,在家吃飯的時候,飯吃得很慢,但是到了幼兒園之後也變特別好。還有專注力這一塊的話,也比在家強了,專注的時間也變長了。物歸原位也比較好,自己玩完的玩具,還有小凳子都能放回原來的位置,比之前在家裡做得更好了。總之好多的習慣都不錯的。

  • 9 # 小獸媽媽

    我們幼兒園教會了孩子東西太多太多,他們的課程特別有趣,我每週都有實驗課,沒準還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有做披薩,又去菜場買菜,還要去參加博物館,這是其他幼兒園都體會不到的,活動特別的豐富。

    而這個幼兒園,教給他們最重要的是,愛!

    這個幼兒園出來的孩子能量都特別大,他們都特別有主見,一看就非常的與眾不同。

    而且,潛移默化中這些孩子就比其他的孩子優秀!

    圖片上面,嗯,英語課前小朋友們在墊子上面玩,有三雙鞋子擺放在架子上,而這三雙鞋子就是我女兒和她的兩個同學,他們來自於同一個幼兒園同一個班級,其他的鞋子來自於其他的幼兒園。

    可以看到,有個小孩他把鞋子整齊的擺放了,但他沒有觀察周圍的環境,沒有發現放鞋子的架子,還有,我女兒去的時候比較晚了,當時地上有一地鞋子,再加上那個時候又離上課非常近了,大概也就一兩分鐘的時間,我以為她會隨地亂放,但是他還是選擇把鞋子脫下來,然後把他放在了架子上再去玩,這也讓我很驚訝。

    我覺得這就是幼兒園教的好,這就是孫瑞雪教育機構和其他幼兒園的差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完試管嬰兒,整個流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