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若愛曦福

    我覺得延時滿足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父母反而會在孩子心裡失去信任。現在的孩子都特別的聰明,在教育他們的時候應該特別的小心、謹慎。關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我覺得應該耐心的說服教育,要細心的說給孩子聽,而不是一味的用東西來控制。把潛在其中的因果關係說給他聽,我相信慢慢的孩子會接受的,也會很好的控制自己。小孩子都很貪心,延時滿足只能控制一時,卻控制不了一世。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適當的跟孩子講道理,透過我們的說服教育,讓孩子自己獨立的去完善自己的自控能力。而不是利用東西的誘惑來限制孩子。

  • 2 # jessica宣

    延遲滿足對自控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培養自控力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就能達到的。記得在哪裡看到的,同時給幾個小朋友一個好吃的,告訴他們20分鐘以後吃就能吃到更多,如果馬上吃就只能吃1個,大部分小朋友馬上就吃掉了,有一個小朋友等待了20分鐘,一直跟蹤記錄這個能夠自控的孩子做事情要比其他幾個小朋友成功率高。所以說延遲滿足對孩子是有一定作用的。

    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孩子只有具備了規則意識,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長可以現在生活常規方面著手,制定規則如按時起床、睡覺,不挑食等。家長要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孩子就會逐步約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規,爸爸媽媽還可以給孩子訂立一些規矩並堅決執行。如帶孩子出去玩,我每次出門前都會告訴孩子,出去不可以和小朋友搶玩具,開始一兩次還會發生搶玩具的現象,只要他有搶玩具我就會帶著他回家不和小朋友玩,下次出門繼續囑咐他,後來慢慢的不再搶玩具了。

    透過遊戲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我家寶喜歡玩磁力片,記得開始的時候總是拼不好,自己會嗷嗷的大叫,甚至還會摔玩具,我在旁邊也會協助,慢慢好多了,不會再摔玩具,拼不好重新再來,儘管偶爾還是會叫一兩聲。遊戲中常常蘊含著規則。

    家長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爸爸媽媽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好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如帶孩子外出,遇到堵車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遊戲消磨時光,避免把焦躁情緒傳染給孩子,讓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深呼吸並說:“我要冷靜,不能發火。”這些言行都會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只有與孩子經常性的溝通,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從心底裡感覺幸福,促成好的習慣的養成。

    循序漸進,及時表揚。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爸爸媽媽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內心世界,與孩子之間建起了絕對的信任,以便於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效地增強了父母的教育影響,對於孩子的不良表現,要給予耐心的說服教育,切忌一味地訓斥、壓制。再有,對於孩子表現良好的自控行為,要給與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 3 # 深深的呼吸淺淺的笑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民族。他們認為延遲滿足是自控力形成的最好方法。在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孩子,請先別動你的棉花糖》的跟蹤研究中,也認為延遲滿足是後天訓練自控力的最好方法。延遲滿足是控制慾望的即時滿足,學會等待,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延遲滿足訓練給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是有前提的,切忌刻意訓練,避免成為家長控制孩子的工具。

    延遲滿足訓練的前提是:

    1.誰是控制者?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反之延遲縮短,而且被動感會激發憤怒情緒,進而干擾了自控能力。所以家長要訓練延遲滿足也要和孩子商量,孩子同意後方可進行。

    2.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是在物質層面而非心理層面,是在有愛的、安全感很足的情況下使用。

    3.切忌訓練過度,給孩子匱乏感。避免孩子在某一方面很欠缺,把眼前的誘惑看得過重。一旦沒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馬上佔有這一稀缺物品。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在場時,孩子顯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會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巧克力,並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 4 # 梅小主3

    及時滿足和延遲滿足,到底有什麼不同?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處於一種被動和波動的局面,對孩子付出一片的愛心,到頭來卻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有些孩子甚至會憎恨他們的父母,導致很多家庭悲劇的發生。為什麼家長越理解孩子,越體恤孩子,越滿足孩子,孩子反而更不理解家長,更不體恤家長,甚至是折磨家長呢?因為許多父母總是給孩子們

    “即時滿足”的狀態,他們總認為孩子還小,只要孩子們有需要就會盡量滿足他們。不但是這樣儘量滿足他們,而且還要事事幫他們做好,做完,最後導致孩子越大,能力就越差。父母從小就給予孩子更多的“即時滿足”,這對孩子是無益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

    在我的教育、心理和潛能培訓的職業生涯裡,家長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

    “孩子性格急躁,要是沒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喜歡摔東西,不理人,甚至還會打人”。

    “孩子動不動就哭,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去說,越哄哭得就厲害。”

    “孩子從來都不和我講任何事情,每次一問他,就和我急,甚至幾天都不理我。”

    “孩子說謊越來越嚴重,我們應該怎麼辦?”

    “孩子不吃飯,我們天天要追著他們去喂,好累啊!”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就是不願意學習,一讓他學習就像要他命一樣。”

    ……

    那麼,孩子們的這些行為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過度的父母關愛,給孩子足夠的“即時滿足”,他們只考慮到孩子現時的需求,並沒有考慮到孩子以後的不足,所以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階段的問題就會一湧而出,最後就會發現不同型別的教育成長問題。既然父母給予了錯誤的“即時滿足”,我們不防嘗試一下適度的“延時滿足”。

    一般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予,經常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的動作稍慢一點,孩子就會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在他們今後的為人處事上也容易有始無終。錦衣玉食的孩子被“超前滿足”、“超量滿足”、“即時滿足”久了,更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深愛自己的父母做這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從而產生理所當然的唯我獨尊心理,你再給他定什麼家規,都是亡羊補牢。所以,“延遲滿足”是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延遲滿足”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在孩子身上可以表現出當他們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了更有價值的東西而控制自己的即使衝動,換種簡單的表達方式就是培養孩子的“逆境商”和“減壓能力”。“延遲滿足”的作用不僅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而且更是一種情緒調節的重要方法,它還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準。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棉花糖的實驗,提示出自我控制能力對獲得成功的重要性。

    對於當時的這個實驗,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是否願意等待取決於是什麼決定了自我控制能力。透過對孩子們行為的反覆觀察,米歇爾得出結論,秘訣就在於“轉移注意力”。

    此外,米歇爾和同事們還發現,甚至在19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也可以看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差異。把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走,觀察不同嬰兒的反應。結果,有些嬰兒立刻哇哇大哭,另一些則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來克服母親離開的焦慮情緒,比如玩玩具。當等到這些嬰兒5歲大時,研究人員給他們做了同樣的棉花糖實驗,實驗顯示,當初哇哇大哭的孩子長大後依然無法抵擋棉花糖的誘惑。

    不難得出,“延遲滿足”能力有基因因素的影響。他認為先天因素和後天的培養同樣重要。其實現自我自控能力的關鍵就是要學會轉移注意力。

    那麼,如何讓不同年齡的寶寶學會等待呢?

    先說說0~1歲的寶寶的延時滿足:

    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喜歡亂扔東西。有些寶寶過了六個月,更喜歡把一些東西或者玩具放進嘴裡,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多數正處於長牙時期。當一件小玩具扔出去又夠不著時,小寶寶就會大哭大鬧。這時,家長可以嘗試一邊跟寶寶說:“寶寶,等一下啊,往這裡看啊”,同時一邊去幫他撿玩具,然後停頓幾秒,把玩具在寶寶的面前晃幾下後,再把玩具遞給寶寶。在整個過程中,動作要慢,要有緩衝,讓寶寶的視線學會轉移和專注。

    1~2歲的寶寶的延時滿足: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無法用完整的語言語句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很多詞語,大人們已經能夠大概明白它的意思。因此,邊做邊說邊引導寶寶是必要的。同時,要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雖然他們未必能夠理解,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用肢體語言來給孩子做動作,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等待的時間增長到幾分鐘。如果遇到對寶寶比較好奇的動作或表情時,可能他們的等待時間和專注力的關注時間會更長。

    2~3歲的寶寶的延時滿足: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之前的父母給予的是“即時滿足”,那麼從現在開始,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教育引導方式,要立即從“即時滿足”轉為“延時滿足”。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也會發展,他們更能夠理解和複述一些簡單的詞語和含義,但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和專注力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們很容易會不耐煩。必要時父母可以讓寶寶們等待的時間從幾分鐘延長至半天或者是一天。但是在這個延長中,如果孩子的“延時滿足”效果不佳的時候,家長可以轉換新的“延時滿足”模式,之後再回到原來的引導模式中。

    3歲以上的寶寶

    一般孩子3歲以後,很多事情和道理都非常明白了,這時候不僅要繼續適當的延長延遲滿足的時間,而且要開始給孩子設立界限。例如:孩子要想得到一樣東西,不僅不能立即滿足他,而且要懂得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這樣孩子就會對得到的東西更加珍惜,也會體會到獲得東西到滿足感。

    現在很多孩子在兒童期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貪玩、不守規矩和不聽老師的指令安排、做事散漫等;到了青春期這些孩子就容易變得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膽怯、固執、優柔寡斷、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等。這些都與家長沒有跟孩子立界限,即使滿足孩子對需求有一定對關係。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信心,能更好的融入社會,更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

    從小就給予孩子“即時滿足”的父母,其父母本人也是漫不經心的做事風格和態度,從來不會關注他人的感受及其身邊的事物。當“即時滿足”出現不良的後果時,所有的一切問題和責任全都是他人和周遭的一切造成的,不願意去了解過程的原由,因為他們自身就是在“即時滿足”地逃避一切。這樣的家長,最後給孩子帶來的只會是更多的傷害和無禮。孩子越大,就越會被周遭的人和事所排斥和獨立。家長只知道“即時滿足”地去愛,而不知道“延時滿足”的教導。這樣的家庭教育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沒有重視從小給孩子建立家庭規範。要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家庭規範、尊重家長,這就要父母們在配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時,要讓孩子觀察和體諒父母持家的不易,從而學會珍惜和責任。

    比如:有些家長就聽自己孩子的,只要他們說好的,他們就一味的給予孩子不同層次的“即時滿足”。如果聽到自己孩子說不好的,問都不問其原因,立即給予停止性的“即時滿足”。這樣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後果是:當孩子在外面遇到麻煩的事情,或者是受到傷害了,他們首先是不想要去了解過程,而是把責任和問題都推出去,讓別人來給他滿意的結果。這樣的父母本身就沒有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的不是如何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和承擔責任;而是讓他們學會了在任何時候自己做的都是對了,別人都是錯的,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最終的惡果還是要父母和孩子來承擔的。不要等到這一天,父母才後悔終身。

    建議父母們,從小要給孩子設一些有意義的“障礙教育”,沒有條件也創造條件。他們要創造什麼條件呢?不論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父母們要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磨練孩子的意志和逆境商。比如,孩子挑食、厭食等,這時,家長應該及時給孩子一個“飢餓體驗”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別陷到“超量滿足”、“超前滿足”的甜蜜陷阱中。

    實踐證明,正確的“延時滿足”,不但會讓孩子們學會思考的,體諒他人的感受和尊重他人,還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和他人相處。從性格上來講,這樣的孩子多數都是Sunny型的、開朗型的、自信型的、正義型的、責任型的等等。他們的父母,多數也是講道德、明事理、懂得尊重和有責任感的。

  • 5 # 快樂媽媽Maggie

    我們知道延時滿足這個詞,應該都是看過一個心理學上的實驗,我也曾經這麼相信來著。但是在用的過程中我發現並不是很靠譜。

    特別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比如3歲左右,他就是想要當下立即滿足。你如果讓他延時滿足,他會反彈地更厲害知道嗎?

    所以我覺得延時滿足不是方法和手段,而是一個結果。

    我們得先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我的東西都是我的,誰也不會搶走。比如我給樂樂分了幾塊餅乾,小的時候他就會特別擔心有人會拿走,那我就會肯定地告訴他:這是你的餅乾,你有完全的支配權,誰也沒有權利從你這裡拿走。

    其次,我們要允許孩子馬上立即滿足。孩子只有享受過完全擁有的感覺,只有得到過完全滿足的感覺,他們才能願意等待。如果一個孩子從來都沒有被滿足過,你讓他去等待,這都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們家兒子,在3歲左右吃東西,一秒都不能等,你給他剝葡萄,一顆還沒弄完,那邊又在催了。但是現在你讓他等待一下,或者這顆糖等到週末再吃,他都可以做到。

    所以,我認為,當孩子小時候得到了足夠的當下的滿足,延時滿足就是順其自然的事兒。

  • 6 # 點燈人經典童書

    我覺得,對於小孩子,真的沒有必要刻意的去嘗試那些所謂的育兒理念和方法。

    本身來說,我們作為普通人,瞭解到的這種所謂的“延時滿足”理論,都是透過一些二手渠道得到的一些資訊。這些實驗的真偽性,前提條件以及真實的結果,我們並不清楚。

    所以成熟的理論,都是有前面有設定條件,後續還要需要經過反覆的驗證。

    而這種基本屬於道聽途說的理論,不能完全當真的。

    至於題主所說的培養自控能力的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重點還是在於平時日常生活中,透過一言一行逐步培養。

    我總是覺得,刻意的去做這種所謂的“延時滿足”,對孩子是很殘忍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用來做實驗的,而且我們作為家長,也無法承擔失敗的後果。

    在養育孩子方面,我個人還是覺得,稍微保守一點,比過於激進,更安全一些。

  • 7 # 落葉無聲new

    棉花糖實驗:

    大腦發育

    五歲是孩子發展自控力的分界線。

    一般來說,三歲左右大腦中跟自控力相關的系統才開始形成,三到五歲會發展迅速,五歲以後大腦中相關係統發展會慢下來,直至青春期大腦的第二次爆發式發育。

    我們如果在孩子四到五歲的時候發展其自我延遲滿足的能力,長大以後孩子取得成就的機率就會更大!

    這是著名的自我延遲滿足實驗——棉花糖實驗。

    及時滿足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三歲以前是兒童情緒發展的關鍵期,家長應該及時充分的滿足孩子的需求以打好情感基礎。這是非常必要的!

    信任與關愛

    當家長對孩子做到三歲以前及時滿足,三歲至五歲給予信任與關愛,你會欣喜的發現,在孩子成長到五至六歲的時候,家長向孩子傳達生活及學習上的明確要求,這時候,孩子更容易聽話並接受家長的要求。因為在五歲以前孩子充分得到家長的關愛和滿足,家長能對孩子的承諾及時兌現或者給出坦誠的解釋,孩子信任家長,從而到了五歲以後孩子逐漸會養成控制自己的行為及情緒的能力。

    自控力

    孩子對大人越信任,自我滿足的時間就越長。

    在孩子小時候越受到家長的關愛,將來,家長處理孩子的需求就越靈活。

    自控力需要孩子自我主動去養成,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給予充分的信任和關愛,耐心陪伴孩子去培養自控力。家長們,你學到了嗎?

  • 8 # 夏目本目

    迴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絕大多數人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透過自律,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堅定不移,並能從痛苦中獲取智慧。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自律呢?如何才能透過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

    簡單地說,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有4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所以,推遲滿足感的重要性是在這裡,它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更是解決人生所有會遇到的問題的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些故意唱反調的答案希望不要再去誤導大家來。

    早在童年時,從五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學習這個自律的原則(推遲滿足感):先承受痛苦,在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如果一個4歲多的小男孩多一點耐心,讓同伴先玩遊戲,自己等到最後,就可以在沒有人催促的情況下,享受到更多的樂趣。對於6歲的孩子而言,學會吃蛋糕時不先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是先吃蛋糕,後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讓上來小學的孩子正確地對待家庭作業,是培養“先苦後甜”原則的最佳時機。當孩子滿12歲時,應該已經無須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如果是這樣,到了十五六歲以後,他們就會把這個原則內化為一種習慣,成為自己的一種常態。

    但是,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很多青少年都缺少這種健康的習慣,沒有體會到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不少孩子長到十五六歲,仍舊不懂得“先吃苦,後享受”的原則,而是將次序顛倒過來。所以,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這些孩子的智商與別人相比毫不遜色,但卻不肯用功學習,成績遠遠落後與別人。他們說話做事全憑一時衝動,只要心血來潮,不是曠課逃學,就是打架鬥毆;他們不願思考,缺乏耐心,很容易與酒精香菸為伴,故意與人發生衝突是他們的家常便飯。

    “先享受,後復出”成了他們的座右銘。這時候,這些孩子已經很難糾正過來了,因為意氣用事又叛逆的青少年通常不喜歡被人干涉。

    最終,這些孩子要麼被迫退學,浪跡社會,繼續他們失敗的生活方式;要麼就極度厭學,學習一落千丈。他們的成年生活也極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容易遭受意外事故,而精神病院或者監獄可能成為他們的最後歸宿。

  • 9 # 賽老爺子的研究

    不對,能做到延時滿足是孩子自控力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舉個例子,我們如果經常鍛鍊身體,身體很好就能做到不生病吃藥。但如果有個人說,我能不能透過“不吃藥”來讓自己身體變好,那就是邪教。

    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其他人的答案也說了,實驗表明能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前途會更好。

    但大家沒有提到另一個實驗,說的是在孩子本身匱乏感很強的孩子,如果還堅持讓他延遲滿足,他會對社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性格也會變得怯懦。

    如何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問題,我有另一個答案總結了。可以翻一下。

  • 10 # 丫丫球球

    首先搞清一個概念。延時滿足,本身並不是一種方法,它是一個實驗,一個結果,一種能力。

    延遲滿足的實驗中,實驗者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棉花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延遲滿足能力越強,更容易取得成功。

    關於如何提高自控力,講道理,講故事是一種方法。適當採取獎懲措施也是一種方法。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孩子生來就是不同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育方式。

  • 11 # salight

    方法用對了,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但現在延遲滿足的方法被濫用了。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我們能夠滿足孩子需求時,要馬上立刻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建立在及時滿足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孩子知道,有信心她的要求可以被滿足,只是需要等待。如果孩子沒有或被及時滿足的經歷,總是被延遲,就會使孩子恐懼,不停的索取,貪婪。其實,我感覺這不是個刻意訓練的東西,根據自身條件,能夠滿足的就馬上滿足,沒有條件滿足的給孩子也可可預期的一定會兌現的承諾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飲料到底裡面有多少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