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威言曉史

    中世紀的德意志是西部歐洲唯一敢自稱“羅馬皇帝”的民族,但它歷經千年依然沒有真正統一,無外乎以下幾點:

    1、分封傳統,諸侯林立;

    2、妥協貴族,皇權讓步;

    3、外國干預,維持平衡;

    4、民族眾多,離心離德;

    要說德意志為什麼不能統一成一個國家,首先我們從它的起源來看。

    諸子分封的傳統

    德意志起初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它是日耳曼人中的許多小分支,在查理曼大帝基本統一西歐後,東法蘭克第一次被一個皇帝統治,雖然這個皇帝並沒有得到東羅馬帝國的認可。可是在法蘭克帝國的傳統裡,先代君主死後,國家會由每個王子平分繼承,這就是所謂的“諸子均分”制,這直接導致西帝國重建的失敗,由於整合時間過短,西、中、東法蘭克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之後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的出現。

    諸侯割據,勢力均等

    分裂後的法蘭克帝國逐漸進入諸侯割據的時代,東法蘭克基本形成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施瓦本和圖林根五大諸侯,這些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基本相當,軍力自然也相差不大,這使得他們相互之間無法完成以吞併為目的的戰爭,這一時期,德意志地區的諸侯貴族依然沒有統一的意識,首次使他們團結在一起的還是外族入侵,當時東羅馬帝國的盟友遊牧民族馬扎爾人因遭受卡扎爾人和保加利亞人聯合攻擊而被迫西遷,但比起東部世界的戰爭,西部地區的日耳曼人明顯好欺負些,於是馬扎爾人試圖向西拓展疆土,大肆燒殺。

    共推盟主,抵禦外敵

    為了抵禦馬扎爾人,東法蘭克的諸侯們都試圖展現力量,但在戰爭中力量才是真理,最終,薩克森公爵奧托成了諸侯的領導者,他不但擊退了馬扎爾人,還迫使其他諸侯臣服於他,當即被選為德意志國王。然而必須弄清楚,雖然奧托成了德意志國王,但並不代表各大諸侯認同一個德意志王國,而是大家共推奧托為盟主,聯合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所以這個國王實際上只是盟主而已,奧托的勢力雖然大過每一個諸侯,但所有諸侯聯合起來,奧托又不是他們的對手,故而奧托也只能滿足於名義上的臣服。

    公元962年,奧托插手羅馬教會紛爭而順利進入羅馬城,在這裡,德意志國王終於被教皇加冕為“奧古斯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帝,這個時候,奧托一世的地位便遠遠超過其他德意志諸侯,“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第一次出現,但國家依然沒有真正統一,因為奧托並不能完全約束各大諸侯。

    爭奪帝位,放權貴族

    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是一個類似於羅馬帝國的政權,它依然是各大諸侯共推“盟主”抵禦外敵的鬆散聯盟。當然這以後,凡是有實力的君主都試圖當選為德意志國王並前往羅馬加冕,各大諸侯爭相競爭,但有趣的是,依然沒有一個諸侯擁有武裝統一各公國的實力,所以為了獲得皇帝的虛名,他們不惜承認諸侯的各項特權以換取被推舉,這就導致中央集權的失敗,貴族權力進一步增強。

    諸侯相互爭權奪利的時代最為混亂,這一時期甚至出現了“大空位”的奇怪現象,實際上就是誰也不服誰。到公元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被迫頒佈“金璽詔書”,規定皇帝由當時權勢最大的7個選帝侯選舉產生,由此表示皇帝不再需要羅馬教皇的塗油加冕,還規定選帝侯在其領地內政治獨立,擁有徵稅、鑄幣、鹽、鐵礦開採、司法裁判權、監督帝國等諸多權力。該詔書成了諸侯對抗帝國政府的法律依據,至此,德意志統一更是遙遙無期。

    強國崛起,干預統一

    在金璽詔書的框架內,任何一個德意志諸侯都不太可能靠武力統一帝國,於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獨樹一幟,用聯姻的方式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擴張方式,後來哈布斯堡家族成了最成功的德意志諸侯,並長期壟斷了皇帝稱號,但由於它依然無力用強權鎮壓各路諸侯,所以實際上用妥協的方式勉強維持著諸侯的聯合。

    神聖羅馬帝國錯過了統一的最佳時機,到哈布斯堡晚期,歐洲大陸上已經形成了新的強國,法蘭西、英格蘭、西班牙均是獨霸一方的大國,他們都有擴張的慾望,但都不能徹底消滅對方,最好的例子就是英法百年戰爭,所以到了後來,歐洲各大國都看透了,他們不再尋求兼併對方,而是試圖維持整個歐洲的平衡,也就是說,誰強大就打誰,在這樣的理念下,沒有一個大國會允許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出現,所以他們想方設法插手德意志事務,從而使得德意志的統一被外力阻撓而更加難以實現。

    拿破崙崛起,民族危機出現

    直到拿破崙的出現,德意志諸侯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強大的力量,可以說整個德意志都因為拿破崙的對外征服而戰敗,奧地利戰敗了很多次,義大利的領土也被拿破崙全部割走,普魯士更是差點王國,要不是靠皇后單獨會見拿破崙,普魯士恐怕就直接被滅了,薩克森更是主動當起了拿破崙的附庸,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甚至被封到德意志當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可見外力依然是阻止德意志統一的最大力量。

    民族多樣性,含淚放棄奧地利

    然而拿破崙試圖統一整個歐洲的壯舉,反而促使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因為這一時期能稱為強國的德意志諸侯就只剩下兩個了,一個是普魯士,另一個是奧地利,結果大家都知道,普魯士用戰爭擊敗了奧地利、法蘭西,完成了北德意志的統一,但由於奧地利轄下的民族眾多,各族之間都不能完全認同對方,特別是匈牙利完全不能接受被日耳曼人的統治,故而北德意志帝國拒絕接納奧地利加入,從而導致德意志永遠也不能實現南北統一,直到二戰才有所改變,結果給整個人類帶來了可怕的災難,直到到今天,世界各國依然不會允許統一的德意志出現,因為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會成為地區性的領導力量,這將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所以德意志永遠都不能統一。

  • 2 # 懷舊憧憬

    公元962年,史稱“第一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成立。然而,在經過短暫的統一後,曾經盛極一時的德意志帝國迅速分裂衰落,從此開啟了光榮與苦難交替的歷史。歷史的時針撥向13世紀,德國開始陷入四分五裂、諸侯混戰的漩渦之中。當資本主義席捲歐洲,帝國主義國家開啟殖民和大航海時代時,德意志仍然苦陷於分裂的泥潭,淪為400多個大大小小的邦國,遲遲不能統一。古代德國在歷史上一直四分五裂,除了像查理曼帝國,腓特烈一世等強勢人物,能憑強大無力將其一時捏合,但一旦政治強權稍微衰落,立刻又分崩離析。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其實只是連周天子都算不上的形式領袖,實際權力比較有限。為什麼會這樣?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中世紀文明發展水平低下,導致德國的山區各板塊之間難以構建緊密發達的交通體系。翻開歐洲的地圖不難發現,德國內部地緣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南面山地和北面平原兩大塊,東西兩面沒有天然疆界,可謂是一馬平川,北歐海盜、西歐法國、乃至於東部帶更多遊牧屬性的斯拉夫部族沒事兒就來打個秋風。想要往南擴張跟義大利握個手?可以,先爬上高原,翻過海拔3000米的阿爾卑斯山脈再說。從海域來看,只有西北部的北海和英吉利海峽是其出海口,這一點決定了德國在地緣區位上處於劣勢地位,遠不如隔壁鄰居法國混得開。這種長期被夾擊的格局,難以形成有效的中央強權,何況周邊鄰居(以毛熊和法國為主)也不希望隔壁出現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暗地裡沒少給德國佬使絆子。關於這一點,雲石君會在後面的德國系列中重點扒一扒。雲石在前幾節的文章中提過,早期的歐洲文明主要集中在南歐地中海一帶,大陸北部的平原基本上處於蠻荒地區,算是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受限於農耕時代落後的文明發展水平和技術積累,當時的人類對這些地區的開發能力相對受限,交通工具和設施落後,這才使得中北歐長期落後於中南歐。都知道北部平原地緣潛力巨大,可惜鋤頭不給力啊!這也就不難理解德意志的農業區相對貧乏,南部山區各諸侯國交通不便,加上諸侯國獨立性非常之強,難以建立有效的聯絡了。一句話,古代德國的地緣區位在天然上就存在著處於劣勢,難以建構便捷的交通網路,以便支撐各區域或各板塊間的經濟政治交流。

    其次,民族成分複雜,難以形成統一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心理。我們都知道,德國有時也被叫做日耳曼民族,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但實際上,即便是日耳曼人也是要分好幾支的,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遍佈多瑙河以北和萊茵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的日耳曼人就有五支:1、溫底爾人,居住在現在德國的西北部,說哥特語;2、印蓋窩內人,他們是最早進入大日耳曼尼亞德日耳曼支,居住在今德國北部日德蘭半島和北海沿岸;3、伊斯泰窩內人,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右岸到威悉河;4、厄爾米諾內人,居住在易北河畔;5、佩夫金人,居住在易北河地區東面,現已絕跡。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德意志人也是不同種族的混合體,其民族的形成是很複雜的,民族思維也不是完全統一的。我們很難想象,被希特勒吹噓為最高貴、最純粹血統的德意志民族,其淵源竟是如此龐雜多樣;我們也很難想象,這種民族的“分崩離析”會對德意志人的民族心理、文化認同產生多大的影響。正如尼采說:“德意志人的靈魂首先是多重性的,多源頭的,混合重疊的,而不是實實在在建立起來的,這是由於它的起源:德意志民族是多種族民的最特殊混合體……”舉個栗子:阿爾薩斯和洛林雖然大部分人說德語,但是經過了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洗禮,對封建等級森嚴的普魯士並不感冒,一度想獨立,喊出“我們既不是不是德華人,也不是法華人,我們是阿爾薩斯人、洛林人!”從中世紀算起,一直到俾斯麥統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實際上也是不完全統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種族都有自己的邦國,種族邦國之間也僅僅是邦聯關係,鬆散、獨立,各邦國與歐洲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關係,國際地位也不盡相同。總之,民族成分的複雜,是德意志統一的一個重要阻礙。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王權與教權的相互鉗制,使得各諸侯國趁機坐大,形成了內部穩定的邦國制。再想打破二次元壁壘搞聯合統一,難度係數堪比指數函式。由於德國政治的天然分裂性比較強,離心率較大,突出表現在各公國的BOSS都握有很大的自治權利。長期的內外戰爭致使事實上獨立的封建主鍛鍊得十分強大,實力可與國王權力不相上下。王權這種世俗權力,不足以強大到能夠壓制各地的次級地緣勢力,混得比中國古代的周天子還不如。那麼,王權該如何扳回這一局呢?很簡單,找幫手,結盟。其實也不用找,幫手自己主動找上門來了。公元962年,教皇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為奧托一世加冕稱帝。從這一時刻起,這個帝國就將其存在的基礎置於基督教及教會關係的宗教使命之上。同時,這一事件又是教權與世俗權相互依託的明證。雲石君曾經說過,中世紀歐洲天主教的影響力十分強大,甚至壓過世俗治權,成為歐洲權力架構的第一等級。而羅馬教廷,以及教皇作為天主教的直接領導機構,更是站在歐洲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教會有錢有勢,控制民眾思想,奧托需要羅馬帝國CROWN的光環,以此證明他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教皇需要皇帝的保護,雙方時相互需要又相互借重的。只要教權支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那王權在面對公國、侯國時不就更有底氣了?就這樣,奧托一世順利和教權實現了短暫的結盟。教權與皇權之間雖有矛盾,但是體現的多為合作的一面。德意志王權集權的理論是君權神授思想,表現形式就是由聖彼得的代表羅馬教皇為國王主持加冕禮,這種加冕禮是對普世的一種宣言,是表明皇帝權威必不可少的形式。因此,德意志國王和皇帝都與教皇保持著緊密的聯絡。國王透過掌握對主教和修道院長任命權控制教會,主教如同伯爵一樣隸屬於國家政權甚至比伯爵的隸屬程度更大。隨著教權的不斷擴大,教會的凝聚力和實力在不斷的增強,甚至有了自己的軍隊,這進一步增強了教皇建立教會神權政治統治的野心。哥里格利七世甚至鼓吹教權至上,教皇高於皇帝的論調,而這一點時德皇絕對無法容忍的,雙方就此開撕。圍繞主教授職權的問題,德皇與教皇開始正面PK。關鍵時刻,德意志貴族給教皇打了一次輔助,教皇與德意志貴族相勾結,迫使亨利四世踏上了向教皇認罪的“卡諾莎”之路,其內心的悲慘可想而知。這件事一直被認為是中世紀皇帝在教權面前的最大恥辱,德意志皇權隨後也逐漸沒落。伴隨著皇權和教權的權力爭奪陷入白熱化,帝國政治也動盪不安。各大公爵為了擴大本邦的獨立性,暗中努力發展他們在帝國內部的勢力和影響。他們反對一個強有力的王權,反對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這種割據勢力的成型也是導致德意志長期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此,中歐大地一片廢墟,德意志諸邦永久性地分裂為數百個小國,陷入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境地。

    德意志的地理原因,A.南德意志是山地,丘陵地貌,農業不發達,人口還少,小國寡民,沒有誰有很強的實力去統一,稍微大一點的巴伐利亞就算再努力,也不過是維持自己統治。

    B,北德意志,北德意志在萊茵河,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雖然是平原地區,不過他們三面都是強鄰,北方丹麥這個國家現在看起來弱不禁風,在中世紀是北方大國。西邊法國,東邊波蘭,俄羅斯,東南的匈牙利,幾個勢力相互角逐在中歐,由於是平原河流地區,易攻難守各個諸侯國不得不依附各個勢力,即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皇帝也是個虛職。這是地理原因

    第二點,在於教皇不想他們統一,義大利天主教勢力在南部,北部地區尤其是丹麥,波蘭影響比較弱,在東部又是東正教的屬地,在馬丁路德推動宗教改革以後,就更需要德意志地區分裂而不能和羅馬教會對抗了。

    第三點,後期奧地利人長期自居日耳曼人的領袖,他們絕對不會讓另一個領袖爬出來的。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和奧地利打一仗的原因。奧地利人長期壓制也不會讓他們統一。

    最後就是他們自己內部矛盾也一大堆,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德華人是不團結的,主要是各個諸侯國都太窮了,農業根本生產不出來什麼東西,北方往往會出現大的戰爭,南方山地又沒地方種植,主要是依賴從威尼斯,米蘭等地北上的商隊的稅收,而各個諸侯國稅務不同,設定的關卡又形式各異,而且劫掠搶稅問題嚴重,(例如今天上游國家收了中游下游國家的稅,告訴商隊,不交稅就不讓過關,都繳了才能走,而商隊到了中游國家說錢繳了但是中游國家又不認還要重複交稅,政商之間會出現很大的財政矛盾)各國還互相起刀兵。

    所以在本來經濟情況又不好,地理位置又夾在中間,各大勢力互相打壓自己還窩裡斗的情況下,能出現統一德意志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後面普魯士人透過完全軍事化管理,軍國主義道路和極權政治才能武力解決上述問題。

  • 3 # 歷史的小喇叭

    德意志境內雖然有優良的水路運輸和豐富的礦產,但是在德意志農民戰爭,三十年戰爭等等的衝突下不但讓德意志的人口大幅度減少,而且也摧垮了神聖羅馬帝國最後的皇權.這直接後果就是分裂了德意志地區.德意志地區諸侯林立,並且互相牽制誰都無法消滅對手,進一步限制了經濟的發展.統治者的精力主要放在無意義的領土爭奪上,並沒有在經濟上有什麼突出的改變,所以在周圍鄰國紛紛開始脫下封建外衣時德意志境內還是一副中世紀小農經濟的模樣.

    經濟上的落後就導致了德意志在國力和政治地位上的落後.神聖羅馬帝國的代言人奧地利雖然是歐洲列強,卻始終無法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來受德意志境內其他國家的牽制,二來是自身的封建經濟導致領土內各個異民族之間的矛盾,三來是外部列強如法國和沙俄的干涉.

    最後不得不提的原因是神聖羅馬帝國諸侯與羅馬教廷之間的糾葛而產生的宗教分歧,是中世紀晚期德意志境內整體大分裂的元兇之一,也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 4 # 帝國的餘暉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巴黎20公里外的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普魯士經過幾代君主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實現了日耳曼民族近千年的夢想。然而回顧德意志近千年的歷史,你不由地發現德意志歷史就是一部分裂的歷史。法蘭西、英吉利早已形成統一的國家,為何德意志長期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家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德意志地緣政治環境差 德意志地區位於歐洲大陸的中部,素有“中央王國”之稱。德意志北臨波羅的海,東西南三面都被歐洲國家包圍,且國內地勢一馬平川,基本上沒有崇山峻嶺當做天然屏障來抵禦外敵的入侵,同時周圍強國林立,國家安全常常受到威脅。德意志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領土安全,經常整軍備戰,逐漸形成了對外擴張的傳統。這其實加大了德意志地區的財政負擔。德意志周圍的國家出於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考量,都不希望德意志統一來威脅自己的安全,因此極力阻止德意志的統一。

    二:德意志地區民族多樣性 在中世紀的德意志地區,汪達爾人、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等都生活在這裡。同時北歐的波美拉尼亞人,阿爾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亞人、普魯士人、西里西亞人等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由於這些民族在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整體上對國家缺乏認同感,阻礙了德意志內部的迅速融合。

    三、德意志的統治者熱衷對外侵略擴張,忽視內政 中世紀德意志的歷代統治者,喜歡軍事掠奪經濟繁榮富庶的義大利,以此來增強財富和個人威望。為了在國內獲得各個封建領主的支援,便在政治上給國內的封建領主放權,導致封建領主的獨立性大大增強,嚴重破壞了德意志的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四、德意志的皇權與教權之爭 在神聖羅馬帝國初期,德意志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扶持教會壓制世俗封建主的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廷開始與統治者爭奪國家的統治權和領導權。由於封建領主反對中央集權,在鬥爭中往往支援教皇。就這樣在長期的皇權和教權的鬥爭中,逐漸消耗了德意志王國的國力,各地封建主勢力逐漸做大,加深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

    由於中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逐漸形成,導致了德意志各地諸侯成為了周圍強國相互爭鬥的棋子,德意志地區也淪為了各國的戰場,給德意志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唯有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國家才能有富強的可能,人民才有可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看門狗2裡駭客空間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