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無意間看到''量子坍塌''這個概念,翻了很多資料看了一頭霧水,越看越不明白最後在腦子總算搭建了一個模式。意思就是說,你不觀察它,也不知道它做了什麼運動,你一觀察,就只能看到它消失前的狀態,最致命的是每一次消失的狀態還不一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我想說的是這種現在會不會就是時空穿越?
79
回覆列表
  • 1 # 李淼在頭條

    近來,很多人喜歡拿量子塌縮和佛教關聯起來。

    最有名的是這麼一段話:

    “就是電子這些東西,在你沒有測量的時候,它處處都存在,也處處不存在,一旦你測量,電子就有個固定狀態出來了。意識也是這樣,如果你看到這朵花,一下子動念頭了,動念頭實質上就是作了測量。你用鼻子作了測量發現是香的,你眼睛進行測量發現是紅色的而且美麗,你動意念去測量它,發現它很令人愉快。

    於是這些測量的結果,也就是念頭的結果,一下子使你產生了進一步的念頭:這是一朵玫瑰花,就認出它來了。

    人意識的發動的過程實際上是透過動念進行測量,然後產生念頭。這時候念頭產生出來了,實質是透過測量得出的幾個我們製造出來的概念。這時意識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個概念“玫瑰花”上。因此是念頭產生了“客觀”,念頭就是測量,客觀世界是一系列複雜念頭造成的。說得更深一步,《楞嚴經》講“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覺明妙,覺明為咎”,是什麼意思呢?整個物質世界的產生,實際上在意識形成之初,宇宙本體本來是清淨本然的,一旦動了念頭想去看它了,這念頭就是一種測量,一下子就使這個“清淨本然”變成一種確定的狀態,這樣就生成為物質世界了。《楞嚴經》最早、最清楚地把意識和測量的關係說出來了。”

    這是朱清時在文章《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裡的一段話,企圖證明人的念頭是客觀世界存在的原因。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海森堡發現,所有客體,主要是微觀粒子如電子,如果你不去觀測它,它的狀態是不確定的。比如,當我們用確定電子位置的儀器去看電子之前,電子的位置是不確定的,根本不知道它在哪裡。一旦我們去看它,它瞬間就出現在某個位置,海森堡說,這是因為電子本來不確定位置的“波函式”因為人的觀測瞬間塌縮成某個確定位置的“波函式”了。

    後來,進過很長時間的發展,物理學家找到波函式塌縮真正的原因:電子和儀器,即一個宏觀體系相互作用時,和這個體系發生了糾纏。比如,如果我拿一個熒光屏去攔截這個電子,這個電子必然和熒光屏裡的大量感光分子中的一個發生了反應,讓這個分子發光,它的位置也同時確定了。這個過程可以沒有人的眼睛去看,電子的波函式也塌縮了。因此,電子突然在某個位置出現,與意識沒有關係。同樣,玫瑰花之所以是玫瑰花,只有和Sunny、土地以及周圍的空氣有關,與人是否動念去看它沒有關係。

  • 2 # hawkyu

    所謂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量子坍塌,是因為世界上存在以目前的科學水平人類還解釋不了的某些現象,對此科學家當然要想盡一切辦法給與解答,就像中國古代的人對雷電的成因不理解,雷公電母就此誕生。真相與真理早晚會浮出水面,只要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會半路夭折。

    但是不論科學如何發展,有兩個問題是永遠不會有答案的:一是人類永遠不會發現宇宙的起止、邊界,因為我們就人類就存在於宇宙之中,你不可能從一個集合內部,去了解這個集合的全貌;二是神永遠不會現身說法,給予人類明確的指示,“你們這個世界就是我造的”,否則,祂就要面對人類進一步的質詢“那麼你是誰製造的?你的起止在哪裡?”。

    所以,科學與神學的相互質疑,永遠不會停止。

  • 3 # 盧森侃大山

    我跟在李老師後面隨便說說,見笑

    1觀測。題主,包括其他很多人應該不是被機率波搞暈了,而是被觀測搞暈了。其實這裡應該用物理學思維宏觀地理解觀測二字,就像初中物理常見的質點。

    我的理解,觀測的實質是相互作用。當一個量子機率雲的時空範圍內出現其他物體時,機率坍縮為一點。也就是說量子坍縮是在互動中發生的,無法獨自發生。

    2作用。假設我對觀測的理解無誤,則量子坍縮過程不僅是空間上的,還是時間上的,這就解釋了量子糾纏。不過我想引出的不是這一點,而是另一個問題……量子糾纏態可以測量過去。

  • 4 #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量子力學中,機率的概念首當其衝,而且是實質性的。對於量子粒子的每個可能位置我們賦予一個複數,稱作波函式。測量粒子的位置,它出現在某個可能的位置;測量另一個也由這個波函式描述的粒子,它出現在某個可能的位置。這樣的過程重複很多遍,然後統計出現在每個位置上的次數,佔所有次數的比例就是粒子處於這個位置的機率,等於波函式在這個位置的大小的平方。

    現在我們問怎麼描述粒子的速度。有讀者可能會說,需要一個速度波函式,它的大小的平方就是粒子每個可能的速度的機率。正確!我們接著問,是不是可以同時描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比如粒子處在某個位置而且具有某個速度?這是經典物理和日常生活裡的常見情況。有讀者可能會說,用位置波函式描述位置,同時用速度波函式描述速度。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不能這麼做,因為速度波函式與位置波函式不是互相獨立的。當量子粒子處於某個確定的位置時,再去測量它的速度,有可能得到各種結果,反之亦然。這是著名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也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當一個量子粒子由一個連續分佈的位置波函式描述時,表現出波動性(機率波);如果我們測量它的位置,結果它必然出現於某個位置(雖然在每個位置都有可能),表現出粒子性。

    為了描述這樣的情形,我們引入量子態的概念,這是量子力學的中心概念。我們將量子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看成外部自由度,由一個外部量子態描述,它既可以表示成不同的位置態(具有確定位置)的疊加,也可表示成不同的速度態(具有確定速度)的疊加。波函式就是疊加係數。在數學上,量子態是一種向量(可以理解為一組數),疊加就是這些向量乘以疊加係數後相加。量子態服從疊加原理:同一系統的任意兩個量子態的疊加依然是它可能的量子態。

    量子力學的另一個基本假設是,當測量某個屬性時,量子態就隨機“塌縮”到明確具有這個屬性的量子態之一,機率就是波函式大小的平方。當測量位置時,原來的量子態就變為某個位置態;測量速度時,原來的量子態就變為某個速度態。

    在量子力學中,量子態實際上有兩種過程,一個是測量之前由薛定諤方程描述的量子態的演化,是個可逆過程;另一個是測量導致的量子態的塌縮,是個不可逆過程。為什麼不可逆呢?因為測量前的量子態可以塌縮到若干個態之一,根據塌縮以後的態是無法確定塌縮之前的態的。這個變化與薛定諤方程描述的量子態演化不融洽,因此被當作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讀書APP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