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涯規劃師方文波
-
2 # 戰拖成長學院
從上世紀7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就強調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感覺。從這個理論發展出來的認知療法,主要改變抑鬱症患者對於失敗、打擊、輸贏以及無助的思考方式。
認知療法透過五種策略來對抑鬱症進行徹底的治療。
第一, 學會認識在情緒低落時自動冒出來的想法。
例如,有位脾氣急躁的母親經常會對孩子大吼大叫,過後又很懊悔這種行為,因為對自己的這種行為難以控制而覺得非常沮喪。在接受認知療法時,這位母親要學著感知自己的想法(因為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覺得自己表現很糟,感到沮喪)的出現,知道自己的解釋是普遍的、人格化的。
第二, 學會與這個自動冒出來的想法抗爭,並舉出與之相反的例子。
每當“我是個很糟糕的媽媽”的念頭出現時,這位母親就集中注意力去想自己是好媽媽的例子來替代那個念頭。
第三, 學會用重新歸因來對抗原有的想法。
這個母親對自己說,“我總是習慣把工作中的壓力帶到家裡,或許我應該把工作和家庭生活區分開,這樣就不會把情緒發到孩子身上了”。這樣的解釋方法就不具有普遍性,她學會了用新的、正面的證據去瓦解原來的消極的解釋方法。
第四, 學會如何把自己從抑鬱的思緒中引開。
這位母親意識到消極的想法還是會時常出現的,想立馬不讓消極的想法出現不太現實,最好的做法就是先不要去想它。
第五, 學會認識並質疑那些控制你,引起你抑鬱的假設。
“除非每件事都做的完美,否則我就是失敗者。”
“沒有人愛我,我活不下去。”
這樣的假設都會導致抑鬱症,要去選擇一些新的、正確的假設來生活。比如,“努力過,敢於嘗試就是成功。”,“愛情很美好、珍貴,但是卻不是那麼輕易能來身邊。”
在機制的層面,認知療法有效是因為它將人的悲觀解釋風格改變成樂觀解釋風格,而且這個改變是永久性的。
在哲學層面,認知療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利用了自我內部的力量。為了改善自己,我們願意改變思維習慣。
——
-
3 # 鵜鶘心理
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認知有關。認知療法常採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其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認知治療認為人只是情感和行為反應的中介,引起人們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原因,而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同時認知、情感和行為相互聯絡互相影響。負性認知和情感行為障礙相互加強形成惡性迴圈是情感行為障礙拖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打破這種迴圈是治療的關鍵。在抑鬱症患者中,他們往往存在重大的認知曲解,這些認知曲解是他們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得到識別和矯正,他們的情緒障礙機會得到迅速改變。
抑鬱症基本上都存在認知三聯徵,即他們消極地看待自我、自己的經驗和未來。這種消極的認知方式,影響著抑鬱症的產生維持和發展。如何破壞患者的這種認知圖式,切斷這種認知與日常行為情感的連結,是治療的重中之重。在治療中我感覺要結合運用埃里斯的ABC理論和羅斯的重建理論來指導。
首先我們要讓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曲解。所以在治療中還是需要他們羅列出自己的行為和自動思維。確認出他們所存在的認知曲解存在哪些種類;
其次埃里斯認為每個人天生就具有歪曲現實的傾向,造成問題的不是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判斷和解釋。所以治療師要引導他們認識到對每件事是如何去判讀的,並且,這些認知曲解是如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的。相信人也是能夠接受理性,改變自己的不合理思考和自我挫敗行為的。
其三是重建認知。我們可以協同去檢驗這些認知的正確性,同時可以採用置換的方式幫助他們賦予事件積極的意義,讓患者能夠清楚認識到自己存在這種心理的內在本質。
-
4 # 一境心理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認知專家,都很清晰自己狹隘固執蠻不講理,可偏要煮熟的鴨子嘴硬,揣著清醒裝糊塗,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認知的後面有擔心有恐懼有憤怒有慾望,它們代表了主人生死攸關的體驗,所以被主人採用各種方法(包括認知)堅決地保護著,避免被再傷害。
因此,被保護的體驗有多深刻,認知的圍欄就會有多堅固,而這樣的圍欄用得多了就叫自動化思維或成信念了,以致後來外邊是貓不是老虎,圍欄也照樣工作。
所以抑鬱症的認知治療目的不是要跟當事人辯出個好壞對錯,而是刺激喚醒他的意識走出歷史感受來到當下。
希望以上答案對您有用。
回覆列表
突破抑鬱的認知行為療法(ABCDE)
a》識別自動思維
b》反駁自動思維(證據,其他可能,暗示,用處)
c》重新歸因---新的解釋
d》學會引開抑鬱情緒
e》認識並質疑引起抑鬱的假設---不合理信念。
在實際諮詢中的做法是,先跟來訪者建立聯絡,產生信任,信任才能聽你繼續說。 之後在介紹埃利斯的abc情緒理論,向來訪者說明情緒不是來自於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於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不同的看法產生了不同的情緒。然後再舉例說出,一個生活中常發生的案例,比如,出門時被人撞了下,手機掉地上摔碎,第一反應是很憤怒, 覺得自己被冒犯,但當發現撞自己的人一個抱著嬰兒的父親,正在為嬰兒的生命爭取時間不小心撞了自己,就不會恨憤怒,甚至會心疼。
同樣一件事,看法不同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情緒,而不同的情緒又會引發個人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對應的是不同的結果。從這個層面來說,認知的升級確實會改變人生的軌跡,對很多事情的看法疊加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三觀,三觀更新之後整個人的格局,氣度,視野都會不同。隨之帶來的是情緒反應,行為反應的不同,最終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威斯敏特大教堂裡的碑文,從最開始的改變世界,改變國家,改變家庭,到改變自己, 一路碰壁,最後發現,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當自己改變了,隨之而來的可能都會改變,最終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局。最後作者又明確了一點,任何事物都有個度,任何方法也都有它的使用邊界,樂觀的作用很大,但是也不是萬能的,盲目的樂觀也會讓人死的很慘,如果在工作中過於樂觀,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低估了專案的難度,週期,成本,最後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專案失敗,而一次次的專案失敗,最終會讓自己失去立足之地。
關注“文波諮詢”,提供專業心理諮詢和生涯諮詢,助您幸福生活,快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