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姐逛歷史

    這主要是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他們的當量非常的小,在爆炸的瞬間很多的核輻射已經被消耗殆盡,所以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的汙染。再加上日本在戰爭後期進行過大規模的核汙染處理,使得核汙染的威脅越來越小,才會使得廣島長崎的老百姓繼續在這一片土地上居住。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核汙染的風險,因為這一片地區的輻射單量還是比其他未遭受原子彈打擊的地區要高一些。

    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了原子彈

    美國曾經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是他們第一批生產的原子彈。其威力遠沒有現在所生產的原子彈危害那麼大。據資料顯示投向廣島的原子彈,因為體型太笨重。只有美國的b29空中超級堡壘可以勝任成為他的轟炸機。並且到現在為止。歷史一直沒有得到證實。曾經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是真的原子彈,還是隻是一個大炸彈而已。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

    “小男孩”是一顆鈾彈,長3米,直徑0.7米,內裝60公斤高濃鈾,重約4噸,梯恩梯當量為1.5萬噸。炸彈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沖擊波的作用下,廣島市的建築全部倒塌,全市24.5萬人口中有7.813萬人當日死亡,死傷總人數達20餘萬,城市化為一片廢墟。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廣島成為第一座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美國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帶來的嚴重災難。日本人民成為戰爭的受害者,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原子彈造成的無窮遺患。據日本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0年,廣島因受原子彈傷害而死亡的人數已達26.9446萬人。

    廣島人口為 34 萬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日死者計 8.8 萬餘人,負傷和失蹤的為 5.1 萬餘人,以上數字不含軍人(據估計軍人傷亡在4萬人左右);全市 7.6 萬幢建築物全被毀壞的有 4.8 萬幢,嚴重毀壞的有 2.2 萬幢.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 10 億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 20 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

    而轟炸長崎的"胖子"爆炸當量比"小男孩"大,但長崎地形三面環山,所以損失小於廣島。據日方統計死亡近7萬人,傷6萬餘人。

    為什麼現在廣島和長崎仍然有人居住?

    原子彈爆炸後一百年不能住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的誇大成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震懾那些無核國家。除此以外,廣島長崎現在就住了人,還和很多其它的原因有關。

    首先原子彈爆炸和核洩漏產生的核輻射的量是不一樣的。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輻射量只有不到後者的百分之一,而且限於當時的原子彈水平,真實的輻射量遠遠沒有想象的那麼高,當時原子彈的殺傷力主要還是依靠高溫產生的高溫和強烈的光的灼燒。

    其次,當時的“小男孩”和“胖子”都是在空中爆炸的,這樣爆炸會使原子彈的爆炸範圍更大,大大增加它的威力,但是因為在空中爆炸,就導致產生的輻射物質大部分會隨著氣流上升散播到各地,這也一方面減少了廣島長崎本就不多的輻射。

    除了上面的這些原因,廣島長崎現在就住人,也是因為日本的國土面積說實在太小了,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約為377972平方公里,大概和我們雲南省的面積差不多,甚至還略小一點。日本面積大約是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即使日本在不斷的填海造陸,也遠遠趕不上人們對土地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讓廣島長崎這麼大的地方一直白白的空著。

    雖然廣島長崎現在已經住了很多人,而且還開始了種植一些蔬菜水果等作物,但這只是一種無奈之舉,並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廣島長崎現在的輻射量是不是適合居住。並且在這些地方每年都會有因為輻射而患有某種疾病的人,至於原子彈爆炸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兩顆原子彈,他們造成的危害其實並不是很大,這也主要是由於原子彈在當時的威力還並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這只是兩顆非常小型的原子彈罷了。所以很多核輻射在爆炸過程中已經被消耗殆盡,再加上戰後,為了讓老百姓在這一片地區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日本政府也組織了大規模的核汙染清理工作,雖然耗費了巨大的資金,但是也把輻射的危害降到了最低。

    結語

    當然我們也應該警惕現在日本的軍國主義有一些復活的傾向,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在戰後並沒有承認自己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所犯下的罪行,這也給周邊國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安全威脅,所以我們也應該警惕日本的這種思想,提前做好預判來應對日本發生各種情況。

  • 2 # 浩哥說影片

    核汙染的危害,事實是被嚴重誇大了

    原子彈爆炸造成核汙染,使人類無法居住,只限於地面核爆炸和超低空核爆炸的情況

    但是實際攻擊城市時,地面核爆炸將使原子彈的破壞範圍大大下降

    因此,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高度都在數百米,甚至上千米

    這樣,原子彈的殺傷範圍可以大大擴大,而對地面的汙染就很小,更多的是汙染大氣

    透過風的吹動,大氣的稀釋作用,危害已經基本可以忽略了

  • 3 # F高山松

    投過原子彈的廣島長崎為什麼有人居住?這毫無疑問,與日本國土面積太小有關。因為面積太小,所以浪費不起。窮人的生活與富人的生活肯定不一樣。在土地面積上日本是窮人,俄羅斯是富人。窮人一毛錢也算計半天,究竟買什麼好。而富人花一百萬一千萬與窮人花一百塊一千塊差不多。其次,日本民族是一個不怕死的民族。這一點可以從美國扔了第一顆原子彈仍不願投降仍頑強地戰鬥喊出一億玉碎的口號可以得到驗證。很多人說俄羅斯民族是戰鬥民族。但如果說沒有經過原子彈考驗的民族是戰鬥民族,那經過原子彈考驗的民族是什麼民族呢?沒有經過火煉的或經不起火煉的黃金是黃金嗎?經不起火煉的黃金人們都叫黃銅。當年原子彈嚇不倒的人還怕死嗎?再其次,原子彈爆炸過去七十年了。有人說原子彈燃燒過的土地一百年不長草和樹,一百年不能住人,一百年沒有鳥飛沒有耗子。有人說這樣的話絲毫不奇怪,因為從原子彈研製成功到現在不到一百年。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沒有原子彈,只有百分之五的國家擁有核彈。而且,原子彈問世以來幾乎沒用過。因為自原子彈問世以來幾乎沒打過什麼仗,沒爆發過大戰。有鑑於此,說原子彈爆炸過的土地一百年不長草就不奇怪了。不要說有草有樹有鳥的地方可以住人,寸草不長的戈壁灘也有人住呢?事實上核彈光輻射衝擊波核輻射沒那麼可怕。

  • 4 # 孔乙己亂彈

    日本廣島和長琦是人類唯一被核武器/原子彈轟炸的兩座城市!

    Atomic.bomb/原子彈,核武器的一種。

    原子彈的危害在於核裂變產生熱核爆炸、衝擊波、破壞力、恐怖的持續性核汙染(無藥可治)。

    1945年8月初、二戰後期、美國為了儘快結束亞洲地區戰事、向日本發出《菠茨坦公告》奉勸日本投降……然而,日本人負隅頑抗、拒絕投降!

    (向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的美軍/B-29轟炸機以及機組成員)

    1945年8月6日美國盟軍被迫無奈向日本廣島投放了第一枚原子彈“小男孩”(原子彈/Atomic.bomb資料圖片)(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衝擊波以及形成的蘑菇雲)(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場景之一)

    一瞬間廣島一片火海、所有的建築物化為廢墟、2萬餘人雙目失明、10餘人死亡(迄今為止、日本政府以及美國政府仍然隱瞞真實傷亡數字!)

    廣島遭遇原子彈轟炸後、日本人仍然拒絕投降、認為,美華人不可能有第二枚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美軍又被迫向日本長琦投放了第二顆原子彈(代號:/胖子)當時就造成6萬餘人死亡、長琦也變成了一堆廢墟……(廣島、長琦被原子彈轟炸後的真實記錄資料)

    今天,原子彈爆炸後的危害(尤其是持續性核汙染)可以說婦孺皆知。

    然而!1945年8月6日廣島被第一顆原子彈轟炸後、日本政府開動一切宣傳機器欺騙日本民眾,說是廣島遭受了“隕石”襲擊、要求廣島倖存下來的市民和日本國民保持平靜……

    當長琦市被第二顆原子彈轟炸後、日本政府才徹底崩潰接受了失敗了現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及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

    然而!原子彈爆炸後的真實毀滅和損失情況是什麼?

    美華人急於想知道真實戰果、日本極力隱瞞真像……

    次後!美國、日本為了各自不同目的和需要廣島、長琦原子彈爆炸後真實危害程度成為了……美、日雙方的最高“機密㊙”!

    美、日雙方各懷鬼胎“密而不宣”!

    第一、迄今為止日本政府仍然無法統計出原子彈爆炸後廣島、長琦死亡的準確人數(因為,所有人口檔案檔案)全部化為灰燼……

    第二、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危害日本政府禁止美華人的參與救援和幫助、日本政府要求儘快優先恢復廣島和長琦的戰後恢復重建、舉全國之力支援廣島和長琦恢復重建、從日本各地移植了大量的植物恢復廣島和長琦的綠化(事後統計大量植物死亡)。

    第三、當時、美軍投向廣島和長琦的原子彈採取高空爆炸方式、部分汙染物被吹散、衰減了核汙染的濃度?美國投放的原子彈是初期產品部分核物質並沒有完全釋放最大能量??(核爆炸75年後的今天廣島)

    日本廣島、長琦原子彈爆炸後的真實環境究竟如何?

    沒有真像,即便是今天,誰都不可能從廣島長琦帶走一滴水、一把土……

    廣島、長琦原子彈爆炸後倖存下來的受傷者也所剩無幾了、這些傷病員日本政府拒絕國外任何組織的參與救治(那些都是難得的真實核爆炸活標本、絕對的第一手資料)……

    廣島、長琦原子彈爆炸是武器級別的最大殺傷力的核爆炸,日本和美華人都只是承認造成了傷亡和巨大損失……具體數字成為了日本的國家級別“機密”。

    那麼!對比一下,日本福島核電站洩露事故造成的危害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消除(核電站)是民用級別的核能源!僅僅一些洩露造成的危害今天都無法消除乾淨……

    廣島長琦被武器級別的原子彈轟炸成了一片廢墟、能“平安無事”嗎?

    只有美華人、日本人知道事實真相……

  • 5 # 使用者105047338372

    應該另有原因,不知日本是間隔多長時間重建的城市,之後植物動物還有人有何普遍症狀?如果沒有太大的情況,說明另有原因:要麼是原子彈自身所用材料不同--放射週期短,要麼美國施捨了吸附放射物的東西和相關藥物。既然能造出原子彈,想必一定有解決汙染的方法。二戰結束日本不記仇恨投向美國懷抱,想必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 6 # 大國論劍

    因為用於裂變反應的鈾(廣島小男孩)和鈽(長崎胖子),反應得較徹底,沒有多少殘留。下幾場雨刮點風什麼的沖刷一下,過十幾年輻射量很快就減小到正常值了。

    實際上現在的核武器,技術很先進,反應物反應很完全,無毒無汙染無殘留,完全能做到核爆炸後幾小時就能拎包入住。

    當然,也有“髒彈”,故意把未反應的放射性物撤播出去,被沾染上的這塊地就別想住人了。

    而像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的核電站事故,裂變反應的燃料棒和各種放射物,都沒反應完,輻射危害肯定大得多。

  • 7 # lovesmall敏

    主要是那個時候的原子武器並沒有現在核武器這麼威力大,相差甚遠。但是它的衝擊波還是不容小覷的。在這個地方有很多的足球場,就是因為核爆炸寸草不生!所以我們應該警惕所有的核戰爭及核威脅。

  • 8 # 千騎營卍首席司號員

    核輻射本身就會消散,只不過過程緩慢一點而已,更何況都是空爆,再考慮到當時的地形和天氣因素,核輻射本來就沒有那麼嚴重。當然核輻射確實很厲害,導致核爆炸後的很多年中都有受到核輻射而得各種慢性疾病的患者不斷死去. 絕對沒傳說那樣的寸草不生,長崎元爆紀念館的圖片展示我們也看過很多,像一場大型火災過後,燒焦的建築,屍體。房屋倒塌很多,確實殺傷性很大,據說核輻射只存在50年。

  • 9 # 雛菊西瓜Peterpan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住人是沒問題,但爆炸後幾年時間內白血病和癌症發病機率遠超其他地方,直到最近二十年的時間才恢復到正常輻射水平。下圖是一個外國小哥在廣島原子彈爆心位置實地測量的輻射水平,大概0.3微西弗/小時,低於世界陸地輻射平均值。而我們坐飛機在1.8萬英尺高空為0.5微西弗/小時,也就是說廣島實際已經正常了。其實從廣島和長崎的例子也能看出:遭遇核武器打擊並沒有所謂“幾百年寸草不生”那麼誇張。

    首先能“居住”和“正常居住”是兩回事,其實廣島和長崎在遭受原子彈打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輻射水平並不低,受輻射地區的白血病發射率是未受輻射地區的17-30倍。在爆炸後3年也就是1948年開始,白血病的發病率開始逐年升高,到1952-1954年發病率達到高峰,直到1965年以後白血病發病率才開始逐年降低。而廣島受到原子彈爆炸後當日死亡人數在4.5萬人左右,到1945年年底死亡人數為6.4萬人。但到2007年8月,廣島因為原子彈爆炸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達到25萬人(各種各樣的死亡原因),遠遠比1945年年底的6.4萬人要多的多。所以我們說“居住”和“正常居住”是兩回事,在1945-1970年代裡,整個廣島的人都處在患白血病和癌症的風險當中。

    那麼為什麼原子彈爆炸對廣島的影響只有短短几十年而非大家想象的幾百呢?其實當地的輻射水平與原子彈型別、爆炸方式、當地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都有關係:

    1.“小男孩”槍爆式原子彈。“小男孩”本身屬於初代原子彈,而且是槍爆式結構,爆炸後核材料利用率非常低,整個64千克鈾235裝藥只有1千克真正發生裂變,利用率只有1.5%,其他部分都被炸飛。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只有1.5千克的鈾235裂變過程中釋放出高能輻射。而鈾235裂變後產生的高放射性碘131半衰期只有8.3天,也就是爆炸1個月後的碘131只有當時的6%左右,一年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另一種放射性物質銫137半衰期大概30年,經過了60年的衰變已經不足當時的25%。長崎的“胖子”雖然是內爆式鈽彈,裝藥鈽239,從效率上比槍爆式鈾彈要好,但也沒有好到很好的程度。

    2.原子彈空中爆炸。攻擊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都是距離地面600米左右爆炸,這就形成了“天女散花”的效應,放射性物質被散佈到面積很大的區域,單位面積內的放射性物質聚集沒有那麼多。所以空爆的方式比原子彈直接落地爆炸的方式殺傷能力強(衝擊波、光輻射),但事後造成的長期危害較小。

    3.廣島長崎的沿海地理位置。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地方都是日本的沿海城市,夏季易受西南季風影響,所以放射性塵埃飄散的比內陸地區要快很多。

    綜合上述三個因素,廣島和長崎核武器爆炸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恐怖,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重新居住。並且廣島是很繁華的現代都市,從GDP上看廣島排名日本第10,長崎則排名32。

    當然,很多朋友總是拿廣島原子彈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相比較,一個是繁華城市,一個是人類的禁區,但核武器爆炸和核電站事故這是兩個性質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並不是核爆炸,他是壓力容器內蒸汽壓力過大導致的純物理性爆炸,壓力容器被衝破後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

    深究切爾諾貝利為何仍是禁區,其實切爾諾貝利的放射性物質跟廣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如果說廣島原子彈只有1.5千克的鈾235發生裂變,那麼切爾諾貝利長期聚集的放射性裂變產物多達8噸,是廣島地區的5000多倍。而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原地引爆”方式加重了放射性物質在核電站周圍地區的聚集。下圖還是上面那個小哥在切爾諾貝利外圍測量的輻射值,達到5.16微西弗/小時,是廣島的將近20倍。而進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內部,這個數值又提升了上百倍。

    所以我們看,切爾諾貝利的事故包括其他核電站類的事故其實是比原子彈的爆炸危害性要大的多。日本福島核電站到現在都還是處理不了的狀態,以至於現在對海洋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這也與日本政府對待的態度有關。但不管怎麼樣,核電站一旦發生重大事故真的能形成“百年禁區”。

  • 10 # 過去即歷史

    1945年,美國造了3枚原子彈,兩枚“給了”日本的廣島長崎兩地,距今也只有76年,可這不到八十年的時間,廣島長崎又發展成兩座大城市,不是說核爆造成的核汙染短時間內消除不了;再看看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導致的核汙染,影響範圍囊括整個歐洲,比廣島長崎核爆造成的影響大得多,其距今35年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不要說爆炸的中心位置,就連周圍地區依然不適合人類居住。

    1945年,美國究竟造了幾枚原子彈?

    其實這一直有不同的傳言,3、4、5枚的說法都有,但比較一下,我還是認為美國在1945年向廣島長崎投原子彈前,只造出來三枚。

    關於說五枚的;認為1枚進行了試爆,做實驗用了;2枚投在了廣島、長崎,1枚在運輸途中,被日本海軍的潛艇炸沉了;最後那一枚是計劃投放在東京附近。

    認為美國當時造了4枚原子彈的。同樣1枚是用來做實驗了,1枚投放到了廣島,但在長崎,認為實際上是投了2枚原子彈,有1枚變成“啞彈”沒爆;說這枚沒爆的原子彈,被日軍獲取,日本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玩起了“三國殺”的套路,透過蘇聯在日本的情報部門,日軍把那枚未爆的原子彈,交給了與美國不對付的蘇聯,供其研究,希望蘇聯也製造出這種“超級炸彈”,為美國製造出敵人,這樣日本才可以獲得生存空間。也就是在日本被炸後的四年,1949年,蘇聯也造出了自己的第一枚原子彈“鐵克瓦”,這枚原子彈與美國投放長崎的“胖子”很像,也是鈽彈,似乎就是坐實了那枚沒爆的原子彈輾轉到蘇聯手中的說法。

    但根據當時任職“曼哈頓工程”的司令,美國中將萊斯利·理查德·格羅夫斯在1962年寫了本回憶錄《現在可以說了:曼哈頓工程區故事》中,回憶了美國研製原子彈前後的事以及把原子彈投放日本的事,格羅夫斯都是這些事情的重要參與者之一,這本書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格羅夫斯說在轟炸日本前,美國一共造出來3枚原子彈,1枚用於試驗,2枚投在了廣島長崎。

    美國在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前幾天,並沒有足夠的核裝藥,一生產出夠一枚原子彈用的核裝藥鈽-239,就立馬做了一次核爆試驗;也就是1945年7月16日進行了第一次試驗,以驗證原子彈的效果,就是那枚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試爆的那枚。接著又生產出了可供兩枚原子彈使用的核裝藥,分別是鈾-235和鈽-239,因為鈾-235的生產難度比較大,成本也很高,而鈽-239生產相對容易點,成本也低點,所以那枚試爆的原子彈使用的核裝藥就是鈽-239,也正是因為獲得高丰度的濃縮鈾難度大,成本高,時間緊等因素,只對一枚鈽彈進行了試驗,投在廣島的那枚鈾彈,之前沒有進行試驗(ps:整鈾-235太費時間,太花錢,試驗不起)。

    美國在決定核打擊日本後,美國戰鬥機並不是在航空母艦起飛,往日本投彈的;而是先把原子彈的大部分元件,透過巡洋艦,從美國運輸到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提尼安基地,這個基地位於距離日本很近的東南方向的天寧島上。從天寧島起飛打擊日本本土更近,更方便。然後等到原子彈的“心臟”-核裝藥,生產夠了,美國用C-45遠端運輸機,直接運輸到天寧島上的美軍基地,然後完成原子彈的組裝工作,這個組裝工作,是個慢活,也是個細活,需要專業人員,粗心不得,急躁也不行,光這個工作也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至於那種說被日軍炸沉的一枚原子彈的說法是,“印第安納波利司號”巡洋艦在1945年7月底,奉命運送轟炸日本的原子彈元件到天寧島,其順利完成任務,把原子彈元件運至天寧島了,完成了卸貨;隨後“印第安納波利司號”巡洋艦又從天寧島前往菲律賓執行任務的途中,被日軍的潛艇擊沉了。

    當“印第安納波利司號”巡洋艦被擊沉的時候,運送原子彈元件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日軍擊不擊沉“印第安納波利司號”巡洋艦都不影響美軍核打擊日本的計劃;退一步講,就是日軍擊沉攜帶原子彈元件的“印第安納波利司號”巡洋艦,也影響不了美軍的核打擊日本的計劃(最多晚幾天),因為最難生產的原子彈的核裝藥並不在“印第安納波利司號”巡洋艦運送之列,核裝藥是另行、單獨運輸的,都運到天寧島後組裝的。然後轟炸機從天寧島起飛去投彈的。

    美國的初選轟炸目標是4個,2個首要目標,2個備選目標;

    京都、廣島為首要轟炸目標,橫濱和小倉為備選目標。但隨後美軍擴大討論,把橫濱拿出了備選目標,把新潟添加了進去,其他的沒變,京都依然是首要轟炸目標,但後來美國為是否轟炸京都僵持不下,最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拍板拒絕轟炸京都的提議,最後美國確定廣島、小倉(是位於日本九州島北部,福岡縣東部的一個已廢除的城市。原小倉市已經成為了今天北九州市的區)為首要轟炸目標,長崎、新潟為備選目標。廣島為日軍陸軍第二中樞,其附近的宇品港口存有大量的軍需物資,還有造船廠,船舶維修廠等;小倉當時為日本重要的武器工業製造基地,擁有龐大的兵工廠和機械廠。

    接著美軍開始計劃投擲原子彈的事宜,美國選擇用飛機作為投彈方式,由改裝後的B-29轟炸機,組成特別編隊,透過多次參與對日本的常規轟炸的行動,來熟練掌握投擲原子彈的技巧,要求他們投彈高度,投彈目標準確,炸彈爆炸必須親眼看到(當然要帶上護目鏡)等,而這做的一切都是為完成投放原子彈的任務,但那些飛行編隊的成員,只有隊長先知道,其他成員最後才被告知,由於特別編隊沒人懂原子彈的構造,就帶上一個物理學家上飛機,以防出現事故;甚至美軍還考慮到投彈失敗且被日軍生俘,要求那名物理學家必須立即自盡,防止日軍獲得核技術;

    在1945年8月6日前夕,特別編隊長保羅·提貝茲空軍准將給所有編隊成員通了個氣,是完成投放原子彈的任務;這個編隊一共12名成員,出動6架B-29轟炸機,平均每架轟炸機上2名飛行員,其中攜帶原子彈的那架正是由保羅·提貝茲親自駕駛,還有一名副駕駛和那名物理學家都在上面。另外5架B-29轟炸機,自然有迷惑敵人的意思,而且2架負責“警戒偵察”,3架觀察天氣情況。

    1945年8月6日凌晨3點,美國的B-29重型轟炸機攜帶原子彈“小男孩”,從天寧島起飛,在當日9時,在廣島上空約10千米處,投下原子彈(具體投彈位置在廣島相生橋附近);原子彈爆炸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向日本下達最後通牒,再次要求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儘快投降,否則會遭到更嚴重的打擊,當時日本內閣迴應美國倒是挺快,但不是投降,而是拒絕投降,抵抗到底。當時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出面居中調停,但蘇聯拒絕了調停的建議,認為日本仍在延續戰爭。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出兵中國東北與關東軍作戰;當然日本也認為美國不再有第二枚原子彈;並對日本民眾聲稱,廣島遭遇了隕石襲擊;但在蘇聯對日宣戰同天,美國在日本投下第二枚原子彈,如果日本遭到廣島的原子彈轟炸後,就選擇投降,美國估計不會再用第二枚原子彈了。也就是距離“小男孩”爆炸3天,8月9日,5架B-29轟炸機再次從天寧島起飛,最初選定的投彈目的地是小倉,飛行編隊飛抵小倉上空後,因為天氣不好,雲層太厚,無法辨識投彈目標。當時的飛行編隊長查理士·斯文尼少校報告了這種情況,美國又選定長崎作為轟炸目標,長崎是當時日本重要的造船基地,在重新得到攻擊目標命令後,斯文尼命令編隊改同樣位於北九州的長崎作為投彈目標。長崎的天氣依然不好,但比小倉好點,11時完成投彈,然後原子彈“胖子”在長崎上空爆炸。

    無論是投到廣島的“小男孩”的鈾彈,還是投到長崎的“胖子”鈽彈,它們對其核裝藥利用率極低。

    “小男孩”是以鈾-235作為核裝藥,據說用了約64千克鈾-235,實際釋放的能量約為15000噸TNT當量;而1千克鈾-235完全裂變,可以釋放約為18000噸TNT當量的能量,如果“小男孩”的核裝藥鈾-235完全發生裂變鏈式反應,那能夠產生約1152000噸TNT當量的能量,這麼來看,“小男孩”的核裝藥鈾-235發生裂變的不到1千克,利用的總量的2%都不到。

    “胖子”是以鈽-239作為核裝藥,用了約6.4千克的鈽-239,實際釋放的能量約為20000噸TNT當量,而1千克鈽-239完全發生裂變鏈式反應,可以釋放約為20000噸TNT當量的能量,如果“胖子”的核裝藥鈽-239完全發生裂變鏈式反應,可以釋放128000噸TNT當量的能量,“胖子”對其核裝藥僅利用了1千克,利用率不到20%;

    在那個核裝藥價值連城的年代,無論是“小男孩”,還是“胖子”,對核裝藥的利用率很低的。

    這是因為人類掌握的核裂變技術還不完善,也因為核裂變發生的時間非常快,以微秒計算。當核裝藥達到了臨界質量或臨界體積時,中子源也釋放出中子脈衝,那些核裝藥就會發生裂變反應,那前面的核裝藥發生裂變反應並釋放出能量,而後面的核裝藥還沒開始進行核裂變,就被“炸飛”了,原子彈爆炸,中子逃逸,那核裂變反應就會被終止,也就是說,原子彈爆炸那一刻就決定了對核裝藥的利用率。所以初次出現的原子彈的外殼特別堅硬,質量很大,原子彈很大一部分的重量,都來自外殼,裡面也有中子反射層材料,為了就是更大限度利用核裝藥,要更多核裝藥發生核裂變反應,才顯得原子彈被造的特別笨重,其中原子彈的核心-核裝藥,僅佔了非常小一部分;

    1945年,是核武器剛問世的年代,雖然核裝藥造價很高,核技術也不成熟,只有那麼低的利用率。不過就是對核裝藥的那麼低的利用率,其釋放出這麼大的能量,超過任何一種常規武器,已經令人十分滿意了。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核技術早已發展的很成熟,核裝藥的利用率也顯著提升,核武器也漸趨小型化。

    廣島長崎的核爆到底產生了什麼,要人覺得幾十年的時間便可居住不可思議?!

    我們先要清楚上面說的,無論是廣島的“小男孩”,還是長崎的“胖子”,對核裝藥的利用率都很低,“小男孩”只有不到2%的核裝藥鈾-235發生了裂變,“胖子”的鈽-239也僅達到20%,那剩餘的未發生核裂變反應的核裝藥,在已經完成核反應並釋放能量的核裝藥引發原子彈爆炸中,就被炸散了,被炸散那些沒發生裂變的核裝藥不再具有裂變反應的條件,他們最初的散開的樣子只能是鈾-235或者鈽-239這樣的放射性物質。那這些都沒有發生核反應的核裝藥,也不會立即生成新的原子。只能是等待它的半衰期,要其慢慢消失;如此多的高濃度的核裝藥聚集在廣島長崎,今天肯定不適合人類居住,既然沒有此影響,我覺得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這些未反應的核裝藥被各種因素疊加起來影響,在更大的空間、範圍上給“稀釋”掉了。

    當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時候,都是在幾百米的高空,那些未發生反應的核裝藥被炸散,再憑藉爆炸產生的強大沖擊波飛向了四面八方,往下去的直接與地面塵埃結合在一起,沉積在地表;往其他方向的,部分被推向大氣層,被在更大範圍上“稀釋”,更大的部分是直接與上空的雲層中的水汽結合(投彈的時候,廣島長崎都有許多積雲,雲中水汽比較重),變成降雨落回了地面 ,廣島的核爆炸後,就曾降下“黑雨”,雨水中就含有放射性物質;還有就是在原子彈爆炸,被臨近廣島長崎的水體吸收了這些未被利用的核物質,最後就是被核爆附近的倖存者吸收到了體內了。

    那些參與核裂變鏈式反應的產物很多,多達幾百種,但都會由一個最初的重核原子,裂變成兩個質量接近的輕核原子,因為這些裂變反應的產物含有過多中子,它們不再發生裂變反應,而是發生β衰變,最終都會衰變成有穩定原子核的原子。在β衰變過程中,也會產生放射性。

    而這些核裂變的產物的擴散途徑基本與沒發生核反應的放射物質類似,所以現在可以清楚,廣島長崎的核爆炸威力來自於發生核裂變反應的核裝藥釋放的能量,其瞬間產生的巨大能量,高溫高壓強光,迅速壓縮附近的空氣,然後形成強大的氣浪和高溫衝擊波向四周擴散,形成巨大的破壞力,要人出現失明,甚至整個人被氣化掉。這種破壞力來得最突然(但這不是最快的,當人眼看到爆炸的強光,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核輻射了),夾雜在衝擊波中的還有中子流;當能量消失後,核爆產生的核物質獨有的放射性會繼續起作用,產生持續性的破壞效果。令人對原子彈產生恐懼的是那種巨大的能量+核放射,而要人後怕的就是在於它的核物質放射性。

    如果不是遭遇大劑量的核輻射,一般不會像那種巨大沖擊波那樣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有的需要等數年,才會顯現核輻射的後果。1955年,被日本官方承認的廣島長崎核爆最後一位倖存者佐佐木禎子因白血病離世。(核爆時,她才兩歲)

    為什麼核爆之後廣島長崎的核輻射不高?

    因為日本附近的大氣環流自西往東吹,長崎廣島空中的核物質碎片會隨著大氣洋流,從太平洋西岸往太平洋東岸吹。再加上核物質的放射性有這麼個特點:放射性強的核物質半衰期很短,甚至只有幾秒鐘;像鈽-239的半衰期是24100年,鈾-235的半衰期是7億年,半衰期足夠的長,它們就喜歡“細水長流”,產生的射線是相對比較弱的。

    再者我們看一下廣島長崎的地圖,今天的廣島和長崎核爆附近幾乎被公園佔去了很大部分,廣島建有和平公園(原爆遺址),長崎建有平和公園(和平的意思),這兩所公園都建立在核爆中心地帶,且佔據了很大面積;這兩所公園都成為旅遊景點,不能說明沒有核輻射,但應該都在對人體影響的安全範圍內。

    總之,今天的廣島長崎核爆不到一百年又成了宜居之地,是多種因素的疊加促成的;

    一是兩枚原子彈都是在幾百米的高空爆炸,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向四周擴散,而不是隻往下,這樣就減少了放射性物質沉積在廣島長崎的總量。

    二是部分放射性物質被擴散到大氣層,與水汽結合,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回地面,而還有一部分,因為大氣環流的緣故,廣島長崎上空的放射性物質被帶到太平洋上空;

    三是廣島、長崎都臨近海洋,核爆的時候,水體不僅可以吸收部分能量和放射性物質,而且海陸風也會把廣島長崎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吹走,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

    四是人為干預,不計成本的嘗試清除沉積地表的放射性物質,使得核輻射量降低。

    五是由於這兩枚原子彈的核裝藥利用率都不高,所以放射性物質最多的還是鈾-235和鈽-239,而它們的半衰期太長,放射性物質半衰期過長,一般單位時間內的輻射能不高,就是最後有殘留,只要把這種核輻射控制在人體承受範圍內就不會有事。

    我們去醫院放射科做檢查,也需要接受一定量的輻射的。我以前好像看過一個新聞,好像是把裝有放射性的膠囊放入腫瘤中,好像是在治療癌症,時間長了記不清了。

    說到廣島長崎的核爆炸,都會自然聯想到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機組爆炸出現的放射物質洩漏事件。

    這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當時有1、2、3、4號機組在執行發電,5、6號機組正在建設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主要供應基輔及其周邊地區的電力。爆炸的只是4號機組,1、2、3號機組還在正常執行。而且4號機組發生的爆炸也不是核爆炸,而遠小於核爆炸,是反應堆的壓力殼承壓過高,導致了爆炸。不確定是4號反應堆的設計缺陷還是核電站工作人員的一系列失誤操作,因為這兩種都是前後源自官方的說法,或者說二者兼有吧;目前俄羅斯的核電站還有多臺機組使用這個四號機組反應堆設計模式,但不過是改進的,並把操作規定要求的死死的。

    如果來個形象的比喻,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爆炸就是俗稱的“髒彈”,而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是名副其實的核爆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的爆炸是裝有核燃料的堆芯出現了失控的裂變反應,驟然增加的能量無法及時釋放,導致反應堆的壓力超過了壓力外殼承受的極限,發生了爆炸,房頂立馬被掀開,堆芯還有控制棒在超高溫度下開始熔化,那些放射性物質迅速往外擴散,再隨著爆炸力量,被釋放的空氣中。這種不是核電站設計的初衷;而廣島長崎的核爆炸,本來就是利用的核物質不加控制的裂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的特點,造成巨大的破壞力。

    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使用了60千克之多的鈾-235,長崎的原子彈“胖子”使用了6千克之多的鈽-239,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的反應堆中有多達數百噸的核燃料和已經利用完的核廢料的放射性物質,雖然核電站發電利用核物質的丰度很低(鈾-235達到3%的丰度就可以了),而核物質丰度達到90%以上,才具有製造核武器的可能,這麼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爆炸未必比廣島長崎核爆嚴重,但還有一點,放射性元素鈾在自然界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這三種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鈾-235是唯一可控的裂變反應的放射性元素,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也只能利用鈾-235的裂變反應發電,又因為鈾-235在鈾元素中含量很低,只有0.7%,鈾-238卻佔了大多數,要達到核電站發電的標準,鈾-235必然要達到3%的丰度,那剩餘的鈾同位素是不可能剔除的,否則拿高濃縮的鈾-235去發電,腦袋肯定進水了,那就不如多整點煤去發電划算。所以廣島的原子彈雖有六十多千克的高濃縮鈾-235以及多種核裂變產物,但不可能多於反應堆中的放射性物質種類。

    切爾諾貝利用的核燃料,既有鈾-235,還有其他兩種同位素,而這都具有放射性,其他產生的放射性元素都是鈾-235裂變反應的產物以及產物的衰變後的產物。這麼看,切爾諾貝利核汙染比廣島長崎核爆嚴重的多。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處於歐洲東部,亞洲西邊,是在亞歐大陸內部,被爆炸釋放出來的核物質無論往哪個方向飄,都會影響人類;而廣島是本州島的西部沿海城市,長崎是九州島的西部沿海城市,核爆產生的放射性物質許多可以由海洋來接納,這樣廣島長崎的核汙染程度更小。且長崎廣島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降水較多,空氣中塵埃相對較少,其核爆發生在8月份,核爆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會被所處位置的大氣洋流不斷地吹散、“稀釋”;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溫帶大陸性氣候,4號機組發生爆炸時是在4月份,這之前的幾個月降水都很少,空氣比較乾燥,空氣中含有的塵埃顆粒比較多,那些擴散到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與這些塵埃結合,就能飄到很遠的地方。造成的核汙染更嚴重。

    有意思的是,當切爾諾貝利4號機組發生爆炸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並沒有全部廢棄,1、2、3號機組依然在執行發電,在4號機組爆炸後,找不到可以代替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替代品,來供應基輔地區的電力。當時只是建了一堵厚厚的水泥牆還有蘇聯當局建的一個“石棺”,就這樣把4號機組與1、2、3號機組隔開。1991年,2號機組壞掉且無法修復,遂被終止運作。1996年,烏克蘭關閉1號機組;到了2000年,3號機組也被終止運作,至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才徹底被關停。

    更有意思的是,2011年,烏克蘭官方宣佈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整成一個旅遊景點,起到教育,警醒世人的作用;這麼看烏克蘭是考慮到了核輻射對遊客的影響的,烏克蘭為此特別制定了一條遊覽路線,只要不亂跑,烏克蘭認為是安全的。當然不要認為烏克蘭欲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打造成一個旅遊景點就意味著是開放爆炸的中心位置,雖然有了新的防護罩,但輻射值依舊很高,接近也不行,估計只能遙遙的望它一眼,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切爾諾貝利周圍植被繁茂,野生動物成群,看似生態恢復了,但核輻射這種東西,肉眼看不到摸不著,目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30公里之內依然無人居住,直到今天,都沒有人給出切爾諾貝利核汙染事件,到底給人類到底帶來了哪些明確且全面的影響。在不能絕對保證遊客安全的前提下,開發切爾諾貝利為時尚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觀造型上華為p30pro好還是mate30pro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