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合肥之廬州,黃山之徽州,棗莊之蘭陵等
1
回覆列表
  • 1 # 巧讀札記

    轉一篇文章:被顛覆的華夏地理——你知道這些地名曾經多麼風雅嗎?(來自泉影的部落格)我曾是個對數理化無愛,卻沉迷於歷史地理的孩子,不惑之年有幸以挖掘地方文化為職業,也算是圓了兒時的夢想。但凡去過張家界的人,都會對“南天一柱”印象深刻,最近聽說因為電影《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懸浮山的原型在這裡,竟然被改名為“哈利路亞山”。真是……無言以對。古地名蘊涵著華夏文化的基因密碼,大千世界,永珍物類,無不有名。而養育一方人文的山水土地,亦各有其名。很多地方在漫長的歷史中幾經易名,不得不說,有些地名改得真的很讓人心塞!也許你看完才知道,原來在沒改名之前,她們曾經多麼風雅!以下評級按照心塞程度排列:一、忍無可忍1. 汝南——駐馬店。偶認為這是最坑爹的一個,沒有之一!要知道這可是“四世三公”袁紹的故鄉。嗯,對,就是這樣的,想象一下袁紹說“吾乃駐馬店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都覺得“汝南”這個地名很風雅,“駐馬店”則粗鄙不堪。其實在古人眼裡,汝南也只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名字:汝水之南。和現在的河南、河北一般,無非就是地理特徵加方位的命名方式。簡單直白,算不上什麼風雅。所謂“風雅”之意,都是後人將歷史文化內涵附著在地名上造成的。“駐馬店”則完全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駐馬店在明代只是汝寧府確山縣下的一個聚落名,後來重簡王在此設立驛站,逐漸發展成小鎮,稱為駐馬店。清代京漢鐵路通車後,依然在此設站,駐馬店經濟地位進一步提升。解放戰爭期間,駐馬店是中共在河南重要的指揮中心,此後又一躍成為地方行政中心,直到2000年5月撤區設市。就這樣,駐馬店市繼承了歷史上汝南郡的大部分地盤。所以說名字好不好聽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實力。琅琊——臨沂(諸葛亮的故鄉);九原——包頭(呂布的故鄉);常山——石家莊(趙雲的故鄉);幽州——保定(張飛的故鄉)……辣麼,上述幾人見面之後,腦補一下:“大家好,我是包頭的呂布。”“大家好,我是石家莊的趙雲。”“大家好,我是保定的張飛。”“大家好,我是臨沂的諸葛亮。”“大家好,我是駐馬店的袁紹……”……對不起,我實在寫不下去了,畫面太美……2. 牧野——新鄉郊外變“NewYork”,還有啥不滿意的?新鄉人也很苦惱,外地人總以為他們是鄉下人。明明牧野之戰就發生在新鄉啊,為什麼不能叫“牧野”呢?等等,有人說哪個老師教的牧野之戰的“牧野”是個地名?“牧野”是一個專門用來表達牧野大戰戰場的專用名詞好不好,牧表示一個邑,所謂牧野,是指這個邑落外面寬闊的原野。所謂牧野之戰其實就是郊外大戰。其實,新鄉這個叫法並不“新”,新鄉源於西漢獲嘉縣的新中鄉,東晉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鄉市建新樂城。《史記志疑》記載:“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即新鄉之意,也就是新的村子。說穿了,新鄉和紐約在本質上沒有分別。新鄉,新約克郡,時尚還是土氣,得看當地的人文風貌,呵呵!二、仰天長笑1. 蘭陵——棗莊。我跟你什麼仇什麼怨!畫風都不一樣了好麼……“棗莊美酒鬱金香”,“棗莊美酒夜光杯”,“棗莊笑笑生”,英俊的蘭陵王以後也要叫棗莊王了,“棗莊王入陣曲”……  為什麼那些風雅好聽的古地名,現在全被改得土掉渣?真是因為古人比現代人逼格更高更有文化嗎?答案恐怕沒那麼簡單。   “蘭陵”成“棗莊”,環境變化的錯?   最初的蘭陵叫次室,屬於魯國,後被屈原改為蘭陵。字面意思很簡單:開滿蘭花的高地。有史學家考證這個名字還帶有屈原強烈的個人主義浪漫色彩,屈原詩中,常把蘭比作“美女”、“君子”、“賢人”等崇拜之物。所以在屈原心裡,“蘭陵”就是“聖地”。   “棗莊”的起名邏輯其實跟“蘭陵”是一樣的:棗樹多而成莊。   先秦時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潤,植被茂盛。現在,“蘭花”變成了“棗樹”,這個“土生生”的例子教育我們:一定要重視環境變化啊!2. 廬州——合肥(對,就是那個“廬州月光灑心上”的廬州,請大聲念三遍“合肥月光灑心上”),是包拯、李鴻章等人的故里。改名之後,廬州才子就變成了合肥才子,還有“我是合肥包拯”……更不用說,合肥自己推出的旅遊口號就叫“兩個胖胖歡迎你”,自黑起來簡直讓人心疼……其實,合肥並不“肥”。“廬州”的叫法是從隋開皇元年開始,那之前叫啥?合淝,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不是你們想的兩個胖子什麼的……隋開皇三年,“廬州”這個地名才正式誕生,郡治合淝縣。一直用到了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才撤廬州府,更名為合肥。三、扼腕長嘆1. 徽州——黃山。據說是為了突出旅遊資源……“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就這麼沒了……還有,徽州是一系列文化符號的代表,有徽商、徽菜、徽派建築、徽州文化……安徽之所以叫安徽就是因為安慶和徽州好不好。據說,又有人吵著把池州改成九華市,建議把安慶也改成天柱山市算了,以彰顯安徽人民有三座大山;而安徽省改叫安黃或者安山省吧,徹底棄療算了。2. 長安——西安。長安,多美的名字!絲綢之路的起點,取“長治久安”之意。“買花載酒入長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長相思,在長安 ”……多少人的唐朝夢是從這個名字延伸出去的?好吧,現在改成了西安,原諒我,只能想到西安肉夾饃了……3. 雲中——托克托。是的,“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說的就是它。持節托克托……咳咳……4. 宣武區、崇文區——西城區、東城區。北京的兩個區,據說當時裁撤合併的時候,就有大把網民尤其是老北京人反對,但是還是未能阻止。這麼有歷史底蘊的兩個名字,就真的成了歷史。曾有網友抗議到:“不宣武,不崇文,只剩東西。”四、感覺差點有些地名的更改,也說不上哪兒不好,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1. 渝州——重慶。就是“思君不見下渝州”的那個渝州,改叫重慶了,似乎還是渝州更有感。2. 琴川 ——常熟。3. 永嘉——溫州。歷史上永嘉也很有名氣和文氣的,如永嘉太守謝靈運。4. 顓臾——平邑。就是《季氏將伐顓臾》裡面的那個國家,以祭祀蒙山為主要任務。改叫平邑了……5. 沔陽——仙桃。古時兵家必爭之地,屬於古“雲夢澤”,是著名的水鄉溼地。1986年,默默地變成了“仙桃市”。6. 廬陵——吉安。廬陵大家一定不陌生,“廬陵歐陽修”可是佔據了大家青春的不少時光。此外,它還是文天祥的故鄉。現在改了叫吉安,吉祥平安倒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被網友吐槽為“土地扔地上都能揚起來幾兩灰”。7. 平陽/堯都——臨汾。平陽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大司馬衛青、將軍霍去病的家鄉,漢武帝的姐姐因嫁於平陽侯故稱平陽公主。現在改叫臨汾了……最不濟你也叫個堯都啊喂!8、河東——運城。是的,就是“柳河東”那個地方,“柳運城”,嘖嘖……9、雲中——大同。是不是很眼熟?是的,除了托克托,他們也叫過雲中。你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幽雲十六州,裡面的雲就是這裡啊。幽大十六州……10、金陵——南京。南京十二釵、登南京鳳凰臺……11、廣陵——揚州。其實揚州之名也很好聽,但是還是覺得廣陵更酷炫更拽!也許是受了《廣陵散》的暗示,一曲廣陵天下知啊!12、當塗——馬鞍山。這是李白仙逝的地方,還有當塗李白墓……13、會稽——紹興。紹興其實也好聽,只是《蘭亭集序》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啊!14、崇安——武夷山。又一個發展旅遊業的犧牲品,你去找徽州哭一會兒吧……15、月港——漳州。不知道為什麼,月港真是給人一種詩意靜謐的趕腳,我應該不是一個人……16、夷陵——宜昌。本來夷陵取的是“山至此而夷,水至此而陵”之意,宜昌名字也不錯,但是就少了點風韻~17、葭縣——佳縣。據說是怕大家不會讀……嚶嚶嚶,你還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啊!還有,鄠縣——戶縣;鄜州改成富縣。啊啊啊啊!就是“今夜鄜州月”的那個地方啊!18、盩厔——周至。盩厔,在古文裡,山環曰盩,水曲曰厔,山環水繞,是為盩厔。也就是說這個地名是因有山有水而得來。周至是個什麼鬼?就為了讀來方便吧……19、建寧/櫧洲——株洲。漢末時孫權在此設建寧縣,意喻“建安寧邊境”之意,所以又名“建寧”。叫櫧洲是因為這裡多有沙洲與櫧樹之故。估計也是為了好讀,就這樣慘不忍睹了……20、漾泉——陽泉。漾泉,因“有泉五處,終年湧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這是古稱的來歷。現在……21、長平——高平。長平之戰,就是《史記》當中大名鼎鼎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的地方,現在叫“高平市”了。不是說古稱多好,只是覺得,不改的話更有歷史感。22、澶淵——濮陽。襄公十二年晉齊諸侯會盟的地方,也是宋遼澶淵之盟的地方~23、醴泉——禮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出自《禮記》。就因為方便改成了現在這個。24、廣濟——武穴。廣濟天下,嘖嘖,多霸氣!為什麼要改成武穴?以及這個名字咋來的?25、均州——丹江口。26、鄖陽——十堰。27、襄陽——襄樊——襄陽。不管是從什麼渠道得知,襄陽城都是一座歷史名城,而襄樊的來歷則是因為襄陽和樊城合併。不過,現在已經改回來啦!28、江陵——荊州。大家一定知道“千里江陵一日還”!大名鼎鼎的七省通衢,無形資產那是槓槓滴~~不過荊州其實也還好~29、武陵——常德。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名聲大噪,在大家眼中完全就是“桃花源”的代名詞。為熟麼要改成一個沒這麼高美譽度的名字?30、張垣——張家口。張垣只是因為用了古稱比較文雅而已,不過如果我是張家口人,我寧可還是叫張垣。同理還有應城,現在叫平頂山。31、潯陽——九江。不為什麼,就為一想到“潯陽江頭夜送客”,就會想到一個詩人和一個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故事。32、奉天/盛京——瀋陽。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奉天名字好霸氣!瀋陽的小夥伴你們呢?!33、朝歌——淇縣。朝歌,兩朝故都!看過《封神榜》的一定知道,名字也好啊,每朝高歌。34、陳倉/鳳翔——寶雞。暗度陳倉——暗度寶雞,這……不過寶雞也萌萌噠呢,你覺得呢?35、桐丘——扶溝。這名字我就不吐槽了,同理,錦西——葫蘆島~~其實呢,也有很多小夥伴指出,很多人覺得“風雅”是因為對古稱不熟悉,有距離才產生美,就像“牧野”其實意思跟“肉聯廠大街”差不多,不過既然只是吐槽,那大家看看笑笑也就罷了。你們覺得合肥不如廬州風雅,不過是受現在“以瘦為美”的風氣影響。李鴻章還被稱為“李合肥”呢,人家也沒嫌俗氣。現代人覺得某個地名風雅,無非是能帶給自己懷古的想象空間。殊不知古人起這些地名的時候,也沒想那麼多。還是按照地標、方位的邏輯組合,了不起再加上政治寓意。所以並非古人逼格更高,而是“今夕不復往昔”的情懷是每一代人都會有的。當然現代更改的地名也有非常失敗的例子,比如徽州改“黃山市”,只突出了黃山一處名勝,卻失去了整個徽州文化,可謂得不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S:GO有什麼技巧和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