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
2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宋朝有八位太后垂簾聽政,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是宋仁宗時期太后劉娥,執政長達11年,當然劉娥想學武則天,宰相魯道宗勸說劉娥不要學武則天,劉娥還要為劉家立七廟祭祀,古代只有皇帝家族才能立七廟,魯道宗也是堅決反對,范仲淹也多次上書要求劉太后還政給皇帝,劉太后將范仲淹下放地方作官,還是不斷上書,還政於宋仁宗,當然劉太后執政比宋仁宗執政能力要強,宋仁宗駕崩,宋英宗精神有問題,宰相韓琦為首的文官要求曹太后垂簾聽政,但是曹太后執政能力,又讓這些文官很不舒服,司馬光又說曹太后不要貪戀權勢,又要求曹太后交出權力,還政於宋英宗,這些文官可以玩弄皇帝於股掌之中,宋英宗精神有問題,還不是這些文官說啥是啥,把皇帝當擺設,堅決讓宋徽宗上位當皇帝的向太后,垂簾聽政半年就交出權力回後宮享福,多數太后都是因為當時形勢所迫垂簾聽政,形勢好轉馬上還政給皇帝。
宋朝共有十八位君主,卻出了九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章獻太后(宋真宗皇后劉氏)、慈聖太后(仁宗皇后曹氏)、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欽聖太后(神宗皇后向氏)、昭慈太后(哲宗皇后孟氏)、憲聖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吳氏)、恭仁太后(寧宗皇后楊氏)、理宗皇后謝氏、度宗淑妃楊氏。
太后親政的出現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太后自身及其家族出發,太后親政,意味著權力的掌控,會延續家族的榮耀與綿長。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慾望與攀比欲,都希望自己能夠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第二,從皇帝角度出發,宋朝中後期,政局不穩,皇帝繼位頻繁。登基時,只有幾歲,並無處理朝政、主持大局之才能。需有親近之人協助,為防止朝代的動盪,各方權力的制衡,皇帝的母親,變成為合適人選。
第三,各朝皇帝的繼位,兄死弟繼,父死子承。在其過程中,會出現皇帝從宗族中選賢繼位。為鞏固其統治和時局安定,由太后來作證繼位的合理性。
對於理學家對太后親政的態度,有以下幾點解釋:
第一,現實形勢所逼。在皇帝年幼之時,不能明辨是非。若親信一派,則會完成朝廷政局的動盪。平衡之法,歸到了太后身上。
第二,個人安危所思。皇權在古代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所以,朝廷官員並不會都是以死諫為崇高榮譽。勸諫皇帝,但皇權也會將其付出代價。電視劇所說的一些畫面,是有誤導性的。
第三,孝道的牽絆。自古重孝,皇家作為天下表率,也應該尊崇孝道。皇帝年幼,在不危急社稷的條件下,太后的旨意,等同於皇帝旨意。
第四,太后的作為。在理學的薰陶與束縛下,宋朝後妃之人選,從原則上都是符合理學家的期許。在親政期間,並沒有做危害社稷百姓的舉措,都在理學家的可容忍範圍內。在宋朝九位垂簾太后中,最多被稱之為賢后。
第四,宋朝的中央行政體制的權利約束。對太后權力有比較強的制約。在皇帝垂危之際,都會留有輔正大臣,來制衡朝政各派。太后的旨意或命令,也必須經過權力機構的商議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