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梅煮茶客

    歷史上,曾經有一人,因其自身原因釀成一場重大事變,直接導致50萬大軍敗北、百餘名當朝大臣被誅、當朝皇帝隻身被異族擄走,這種古今中外、聞所未聞,令人離奇萬分、瞠目結舌的事情發生。這個人,就是明英宗朝的當權大太監王振。

    王振(?——1499年),明山西蔚州人。早年曾在家鄉求學讀書,後由儒士而做教師,後因翫忽職守,依法當謫戍。剛好趕上燕王朱棣起兵,攻佔南京,即位稱帝。他便乘機自閹其身,投托太監,進入宮中,初時職責是教宮中小宦官認字。

    朱祁鎮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下來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宣宗見王振會教書,奉事殷勤,就讓他去伺奉太子,為東宮局郎。從此,王振與太子朱祁鎮朝夕相處,一面耐心地教太子認字,一面陪伴太子玩耍,逐漸取得了太子的歡心和宣宗皇帝的信賴。

    宣德十年正月,三十八歲的宣宗皇帝病故於乾清宮。太子朱祁鎮這年只有九歲,依制繼位,登上了皇帝寶座。時來運轉,這年七月,王振代替不識字的劉寧掌司禮監事。由於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的中樞機關,總管宮中的宦官,掌握著宦官各監官員升遷謫降大權,又兼管各種特務機構,還替皇帝管理各種奏章和檔案,傳達諭旨。故此王振一下子擠身到皇宮的要害部門且執掌權柄。

    王振表面上裝出一副虔誠恭順的樣子,不僅對英宗、對太皇太后,奉獻殷勤、俯首帖耳,而暗地裡卻在幹著交朋結黨,挑撥離間,干預國事的勾當。由於他身居要職,大權在握,朝中百官都不敢得罪他。一些趨炎附勢之人,乘機向他靠攏。而英宗雖然年長十六歲,但並無主見,事事依從王振。

    利用英宗對他的寵信,王振開始在朝庭內外安插親信,控制國家要害部門,以控制國家的軍政。幾年來,依恃英宗的寵愛,王振驕橫跋扈、濫施淫威,不擇手段地殘害忠良,排斥異己。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巧取豪奪,聚斂了大量的金銀財物,修建了豪華的住宅居所。

    人的貪慾是無止境的。王振在竊取了朝中大權之後,操縱英宗,不僅搞亂了明朝內政,使明朝政治更加黑暗,還把手伸向明朝的邊防。他勾結北方蒙古貴族,大搞走私活動,玩弄權術,故意製造事端,從而激化了瓦刺貴族與明朝之間的矛盾。王振為了獲得瓦刺的良馬,就唆使他的心腹、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每年製造大量的箭矢,送給瓦刺,瓦刺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同時,為了討好瓦刺,對瓦刺的貢使,加禮優待,有求必應。按明朝原來的規定,瓦刺每年到京來的貢使最多不能超過五十人。瓦刺為了多領賞物,逐漸增多貢使人數。

    正統十四年正月,瓦刺竟然派出二千人組成的使團赴京。為了多領賞賜,故意謊報使團人數為三千人。王振一改往常,一方面指示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物,另一方面故意減削付給瓦刺貢馬的馬價,每匹所給不及原來的五分之一。瓦刺使者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含怒而歸。

    瓦刺太師也先聞報大怒。這年七月,親自出馬,糾集諸部共兩萬鐵騎,如狼似虎地嚮明朝發動了大舉進犯,北部軍事重鎮大同受到嚴重威脅,請兵救援的邊報,接二連三地飛向北京。

    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王振,幻想用英宗皇帝親征的辦法,嚇倒也先,使其退兵,於是他便竭力慫恿英宗出戰。頭腦發昏的英宗也自以為這是自己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不與群臣商討,就輕率地作出親征的決定:七月十五日親駕大同前線。

    滿朝文武無不感到吃驚。兵部尚書鄺野、侍郎于謙及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懷著一片忠心,力勸英宗不要親自率軍出征。不料英宗聽了王振的攛掇,竟然力排眾議,一意孤行。為了排斥群臣進諫,公然下令:如有進諫勸阻者,概殺無赦!

    聚合的五十萬大軍倉促起程,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等在內的一百多朝庭重臣不得不隨駕跟從。

    八月一日,隊伍從宣府抵達大同前,聽得瓦刺軍聞風而逃。故明軍到大同後,王振隨即傳令軍士繼續北進追擊。不久,王振的親信、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得到密報,瓦刺軍可能在大同以北設下巨大陷阱,專等明軍入坑。貪生怕死的王振聽後,大驚失色,急忙傳令第二天撒出大同。數十萬大軍接到撤退命令後,爭先恐後,奪路而逃,車馬軍士擁塞道路,後軍推前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也先見明軍不戰而遁,立即號令全軍奮起追擊。王振開始命令所部退軍路線取道紫荊關。他本來的打算是想借此機會,讓英宗順道去自己的家鄉蔚州,看看自己富麗堂皇的宅院,以炫耀自己的權勢。於是,大軍便向蔚州方向行進。走了約四十里,王振忽然想到,數十萬兵馬到達蔚州,難免不踏壞他家田地裡的莊稼。於是,馬上改變主意,火急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行進。瓦刺鐵騎在也先的帶領下,跟蹤追擊、日夜兼程。

    十三日,明軍退至狼山,瓦刺鐵騎也已追至。為了掩護英宗撤退,成國公朱勇率兵三萬進行阻擊。經過一番苦戰,朱勇戰死疆場,三萬士兵被殺戮殆盡。但這場戰鬥,也牽制了瓦刺軍的主力,為英宗的撤退爭取了時間。

    這天午後,英宗及軍兵行到土木堡。這裡離懷來縣城僅二十里,本應繼續前進,到懷來可憑城拒守。此時,王振發現裝載自己財物的一千多輛軍車,尚未到達,為了不使自己搜刮而來的東西受損,便不顧英宗及數十萬將士安危,傳令在土木堡宿營。眾人看出此地危險,紛紛向英宗及王振上疏,均遭到王振的拒絕。

    十四日,英宗欲行,但為時已晚,瓦刺軍隊已控制了周圍的交通要道。由於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水泉,數十萬明軍馬上便面臨飢渴難忍的困局。也先在完成對明軍的包圍後,發動了進攻,明軍在生死麵前,拚力抵抗,一時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也先心生一計,向英宗提出講和談判。王振一聽,喜出望外,滿口應允,並立即安排人前去談判協商。唯恐有變,特意吩咐前往使者,只要對方肯退兵,什麼條件都可答應。

    經過協商,也先一面答應了退兵,另一方面在遠處設伏。等瓦刺軍隊剛一撤出視線,飢渴難忍的明軍立刻便丟棄武器,向附近的河流四散奔去。也先見明軍大亂,抓住時機,命令騎兵出擊。頓時,瓦刺伏兵四起、喊聲震天,象猛虎撲入羊群,橫衝直撞、任意砍殺。數十萬明軍頃刻之間全線崩潰,各自不顧一切地四下奔逃,半數慘死在瓦刺軍的刀下。車仗輜重盡數為瓦刺軍所得。

    護衛英宗的樊忠將軍目睹這一切,怒火中燒,掄起瓜錘將王振打了個腦漿迸裂,一命嗚呼。然後,急忙扶英宗上馬,拼死突圍,瓦刺鐵騎緊追不捨。終因寡不抵眾,樊忠力竭被殺。英宗見突圍不成,頓時六神無主,索性下馬,在草地上盤膝向南而坐,聽天由命。

    此役,明朝五十萬精銳部隊全數被殲,從徵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死於戰場,英宗皇帝被俘擄。訊息傳回京師,城內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群臣在殿庭裡號啕大哭。爾後,王振家族不分老少被一律處斬,家產全數被查抄。京城百姓聽到訊息,奔走相告,人心大快。

  • 2 # 雯雯聊熱劇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同時對明朝有一點的瞭解,我來回答一下吧,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毫無疑問,王振是明英宗時期的專權宦官,同時也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也就是說從王振開始,明朝就開始流行宦官專權,雖然王振不是最有名的那個,但卻是無法忽視的一位宦官,他現在也流傳著很多關於王振的故事。

    王振是明初蔚州人,他呢略懂一點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道路對於他來說實在是有點難,於是他就自閹了,然後進入宮中,王振這個人善於洞察人意,其實每一個專權的宦官都能做到這一點,後來,宣宗皇帝非常喜歡他,於是任命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

    宣德十年,明英宗繼承皇位,改元正統,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她雖然掌管權勢,卻並不處理朝政,那時的國事都是交給內閣大臣共同商議處理。等到明英宗掌權後,王振作為明英中的貼身宦官,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裡太監,替皇上掌管內外一切事宜,因為王振長期跟在明英宗身邊,善於察言觀色,他甚至討好皇帝的重要性,便投其所好,使得明英宗越來越離不開王振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覺得時機成熟,明英宗又非常信任他。朝政逐漸被王振抓在了手中。

    明正統14年2月,蒙古族的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進貢明朝廷,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也先就製造了挑釁,大舉進攻大明,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的起由,面對這種情形,宦官王振倉促發兵50萬,挾持明英宗親征,然而兵至大同未交鋒就撤退。王振又想炫耀自己,想讓英宗“臨幸”他的家鄉蔚州,致使軍隊疲於奔命,勞累不堪,在土木堡被也先率軍圍住,明軍大潰,王振及各大臣死於亂軍,英宗被俘,瓦剌軍進逼北京。看來王振最終死於自己作啊!

  • 3 # 日慕鄉關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個一己之力改變國運的小人物,王振絕對算一號!

    王振是河北蔚縣人,小時候讀過幾年書,中過秀才,但他的才能也就到這,舉人進士與他完全絕緣,但這位老兄對自己的人生非常不甘心,在結婚生子後自宮做了太監,這點和後輩魏忠賢有一比。

    正因為王振的目的性很強,才有了後續一系列荒誕事情的發生。

    王振識字,所以被朱詹基看中,讓他做兒子的伴讀,這個兒子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當然,王振也沒能瞞過所有人,朱祁鎮剛上臺的時候老孃就狠狠整過王振,嚇的他多年不敢造次,直到太后過世。

    從歷史記載來看,朱祁鎮不是個壞人,也不是昏君,但卻是個不大有主見的人,這就給了王振攬權的機會,當也先進犯,王振提議御駕親征的時候,朱祁鎮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答應了。

    土木之變後,京城震動,王振的家人被屠戮的一乾二淨,專權七年攢的家業被全部收繳。

    人死了,錢沒花了。

    據說朱祁鎮復位後依舊十分想念王振,為此專門給王振賜祭,將他招魂下葬,供在智化寺祭祀,賜祠堂名“精忠”。皇帝都不是傻瓜,縱然王振遺臭萬年,但朱祁鎮對一切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可見王振對朱祁鎮還是忠心耿耿的。

    在日慕君看來,王振是個典型的小暴發戶,為了賺錢不擇手段,自宮也在所不惜,毫無羞恥感,縱然讀書卻沒有一點讀書人氣節,讀書不過是他謀生的一種手段,也難怪屢試不中。而他本身貪婪又膽小,一旦得勢後扭曲多年的心裡得到釋放,一發不可收拾,死到臨頭全然不知,還想著顯擺要面子,為了不在家鄉父老面前出醜,竟然不讓撤退的大軍踐踏莊稼,荒唐到極致!

  • 4 # 鄧海春

    《明經世文編》記載:“太監王振,山西大同人。英宗登極,即侍左右,有劫主之威,言無不從”。王振與英宗的關係非比尋常,從小陪伴英宗長大,一定程度上可稱得上是英宗的啟蒙老師。英宗即位,王振得任司禮監太監、提督東廠,替皇帝掌管一切奏章和檔案,代傳皇帝諭旨,實際上就是皇帝的代言人。

    王振的籍貫蔚州,在明代屬於山西大同府。雍正六年(1728)四月,因蔚州與直隸蔚縣界址交錯,不便管理,往屬直隸。乾隆二十二(1757)年,州縣合併,屬於直隸省宣化府。因此,說王振是山西人還是河北人,都有各自語境下的道理。上圖明代大同府地圖

    正統初年,由於張太皇太后掌握著政權,英宗還很幼小,王振難以透過影響皇帝而迅速掌握中樞權力。正統七年(1442),張太皇太后去世,英宗也已十六歲,經過多年的經筵教導和政事歷練,已具備了處理政務的能力。由於沒有了張太皇太后的制約,王振的權勢迅速上升。百官中,只要王振心中所恨,便可輒加罪謫。內侍張環、顧忠等任看不慣王振的所作所為,以匿名信的方式揭發王振的罪狀查出後被磔於市,而根本不向朝廷奏報。上圖北京智化寺,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建

    正統十四年(1449),英宗御駕親征,以全軍覆沒而結束,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史籍多記載王振為明將殺死,《明史紀事本末》稱:護衛將軍樊忠者,從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明史》說:“振擅權七年,籍其家,得金銀六十餘庫,玉磬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餘株,他珍玩無算。”

    後世學者認為,雖然王振擅權,但對於土木之變的承擔者,不能完全歸咎於王振一人。從15世紀中期整個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大變化來看,瓦剌也先已經征服韃靼、兀良哈、女真、哈密等內亞勢力,統一了內陸亞洲東部。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瓦剌也不想再臣服於明朝,想和明朝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心思隨之彰顯。雖然王振作為宦官,有建立邊功、鞏固權勢的政治傾向,但在親征這種重大國事上,英宗應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 5 # 季我努學社

    現在我們每次提起王振,大都是把他作為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來批判。說他驕橫跋扈,結黨營私,利用手中的權力打擊政治對手。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曾建鑄造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懸於宮門之上。那麼宦官出身的王振為什麼能夠專權呢?這就要從明代政府執行的機制說起。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所有政事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由皇帝乾綱獨斷。朱元璋認為在這種制度下可以保證國家權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裡,也能有效防止臣下搞鬼。但是這一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要求皇帝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能夠快速有效的處理各種龐雜的事物。其次,對皇帝的精力也是一種很大的挑戰。還有,如果是幼主繼位,如何能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宣宗去世,年方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就面臨著這一問題。於是,大臣們不得不改變以前的政治執行制度,重新設計了一套制度,這就是“票擬-批答”制度。

    王振

    在新的政治執行制度中,司禮監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因為皇帝年幼,所以需要在司禮監太監的幫助下處理閣臣票擬的奏摺,即皇帝用硃筆做出批示。因此,雖然政事的處理先要聽內閣的意見,但是最終擁有決定權的還是皇帝。這一制度本來還是保證了皇帝的最高權力,但是在很多時候皇帝會授權司禮監代為批紅。這套制度的最大缺點在於決策的隱蔽化,這也給了司禮監太監在其中搞鬼留下了空間,而且內閣從此也不能拋開司禮監也獨自處理國家政事。明英宗即位後,就任命王振執掌司禮監。王振也由此掌握了協助皇帝“批紅”的大權,這也是他後來能專權的最重要的原因。

    明英宗

    除此之外,當然還與王振深得英宗皇帝的信任有關。正統十一年(1446年),英宗皇帝為了表彰王振,曾賜給他一份敕書。敕書中說:“肆我皇考,念爾為先帝所器重,特簡置朕左右。朕自春宮至登大位,前後幾二十年,而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二十多年來,朝夕陪伴,又怎麼不會取得英宗皇帝的信任呢!從平時英宗皇帝親切的稱呼王振為“大伴”也不難看出一二。

    王振(劇照)

    參考文獻:

    馬渭源著: 《景泰、天順帝卷 上》

    《明英宗實錄》

    張廷玉等:《明史》

  • 6 # 歷史秘密

    王振,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449年,出生在明朝的蔚州,也就是在現在的河北蔚縣,讀過些經書,也做過教官,但是因為看自己中舉人無望,便自閹入了宮。據歷史上記載,王振本人狡詐,善於察言觀色,伺察人意,服侍的皇帝是明英宗,王振也是大明王朝出現的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宦官。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繼承皇位,改元正統,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她雖然掌管權勢,卻並不處理朝政,那時候的政務都是交給內閣大臣共同商議處理。等到明英宗掌權後,王振作為明英宗的貼身宦官,出任宮中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他是最受器重的一個,也是替皇上掌管內外一切適宜的人,王振長時間跟在明英宗身邊,善於察言觀色的他漸漸和朝中官員接觸,他深知討好明英宗的重要性,便投其所好,明英宗本就不是賢明的君主,很快對王振信任有加,並且因為王振的相當高明的討好手段,明英宗更加離不開王振了。而王振在此同時,又故意培植自己的黨羽,贏得了部分朝中大臣的讚譽,明英宗更加寵信他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覺得時機成熟,明英宗又非常的信任他。朝政漸漸的被王振抓在了手中。

    他一邊利用權力結黨營私,一面對反對自己的人大打出手,並且大肆貪汙,擾亂朝政,對外面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投機取巧,最後導致明朝受到了瓦剌的襲擊。

      王振,大明朝明英宗的貼身太監,憑藉著自己的狡猾多端和察言觀色的本領成為明英宗最信任和寵信的人,他運用自己的心機剷除異己,培植黨羽,一步步在明英宗的縱容下把持了明朝的朝政,擾亂了明朝的國政,並且大肆的斂財,讓明朝的政治一片混亂不堪,並且在“土木堡之變”中促使明英宗被俘,自己也被人殺死。可以說,王振是個歷史的罪人。鄧立民憑藉著多年精湛的演繹,將這個大惡人演繹的入木三分,同時將王振身上的狡詐和惑主發揮的淋漓盡致。

      王振專權

      王振專權,在歷史上也被稱為王振用事或者是王振擅政。主要指的就是大明王朝1436年到1449年即正統年間,王振大攬權力時期發生的事兒,這件事是仁宣之治在明英宗的身上沒有得到延續和發展,對明朝的朝政和社會的發展走向造成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

    明英宗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登基,年僅九歲的他沒有辦法管理朝政,而是讓他的祖母垂簾聽政,內閣大臣共同商議國事,王振成為司禮監太監,這件事就是王振宦官專政的開始。開始時有太皇太后在,王振並不敢十分的放肆,可是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便開始蠢蠢欲動,大肆的動起手腳。盜走明太祖的禁止宦官干政的碑,並且勾結大臣,培植黨羽盟友,他的權力越來越大,凡是討好他的都可以升官發財,而和他作對的,因為明英宗十分的信任寵愛王振,他任意打壓對手,故意打擊人才,同時王振極其愛財,貪汙並大量的收取賄賂,真金白銀,玉石寶物等。

      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也先進攻明朝,王振開始慫恿明英宗御駕出征,促使明英宗被蒙古俘獲,但與此同時,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殺死。等到明英宗被放歸來,這時候大臣們才開始上表要求族誅王振,他的一切力量和黨羽被連根拔除。

      雖然明英宗在大臣的建議下殺了王振,但是在天順元年五月,明英宗還是因為思念王振恢復了他的官職,並且招魂葬之。

  • 7 # 古風散人

    根據明史記載可以判斷,王振為人乖巧,善於察言觀色。

    王振知道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是執掌權力的核心人物,便設法討他們的喜歡。張氏篤信佛教,時常攜英宗到紫禁城外的功德寺拜佛誦經,三四日不歸,朝臣頗有非議。王振便讓英宗向張氏提出設佛堂以求冥福,這樣既方便了張氏做佛事,又可免去朝臣非議,自然受到張氏賞識。

    英宗活潑好動,常踢球玩耍。一次,他正興致勃勃地與小內使踢球,王振突然走來,他只好停止玩耍。次日清晨,王振又特地跪奏說:“先皇帝為一球子,幾誤天下,陛下復踵其好,如社稷何?”“三楊”見此情景,也為王振忠君愛國之心所感動,大加讚歎。

    其實,這是王振故意做給人看的,在他忠誠正派的面具後面,是一顆極度迷戀權力的奸詐之心。

    王振時刻窺伺著機會,借用皇帝手中的無上權力,建立自己的權威,培植自已的勢力。正統元年(1436)十二月,他唆使皇帝以會議邊情遲延為由,將兵部尚書王驥、侍郎鄺埜下獄,雖很快就被釋放,但無疑給群臣敲了一記警鐘。

    上圖張輔

    不久,右都御史陳智彈劾英國公張輔回奏稽遲,並彈劾科道官不能舉奏,王振遂藉機唆使皇帝將監察御史和給事中們各廷杖二十。這一下科道官們都知道了王振的厲害,紛紛秉承王振風旨,摭拾大臣過失,自公、侯、駙馬、伯以及尚書、都御史以下,無不被劾,或下獄,或荷校,甚至譴謫。如正統三年(1438)中,戶部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刑部尚書魏源、侍郎何文淵,都御史陳智都曾下獄,連輔政大臣之一的禮部尚書胡濙也未能倖免。

  • 8 # 野史也是史

    王振,今河北蔚縣人,他在沒進宮之前曾讀過書,而且還做過幾年文書先生。據說在任職期間,沒有做出什麼成就,本應被謫戍(流放戍邊)。但王振為了逃避謫戍,竟然把自己給閹了,進入紫禁城做了太監。

    入宮後的王振,被分到東宮,陪太子朱祁鎮讀書。當時的朱祁鎮還很小,對王振還是比較害怕的,管他叫先生。王振心理非常清楚這位便是大明日後的皇帝,於是王振盡巴結迎合之能事,獲取了朱祁鎮的歡心。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大臣們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她為了不破壞祖制,便將朝廷要務委託給內閣處理,但軍國大事必須要上報太后。張太后重用楊士奇、楊榮、楊博三位老臣輔佐朝政,很快將朝局穩定下來。

    明英宗朱祁鎮雖然對王振非常寵愛,但此時的王振也不敢獨攬朝政。於是王振便極力玩弄兩面手法,利用偽裝的忠實、誠信來掩蓋他十惡不赦的罪行。他一方面透過嬉戲討得英宗歡心;另一方面透過表忠心騙取閣臣的好感。

    王振極其善於偽裝和表演,有一次,英宗正在與幾個小太監玩擊球,看到王振便停了下來。王振當時什麼都沒說,次日他當著閣臣的面跪著向英宗進諫道:“先帝為了擊球差點毀了江山,先皇上有重蹈覆轍,這如何是好呀?”

    英宗聽後面帶愧色,閣臣們不由得感慨道:“宦官之中竟然也有這樣好的人。”每次到內閣傳旨,王振總是裝作不敢進去,對閣臣表現的一副恭敬的樣子,有時閣臣請他進去並讓座給他,他也十分謙讓。閣臣因此對王振產生了較好的印象。

    王振透過一系列偽裝,使得英宗對他更加敬重和依戀。1641年,為了慶祝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設宴款待百官。按照祖制,宦官沒資格參加,但英宗忽然想起王振,便派人前去慰問。王振大發雷霆,責問慰問者,難道沒有他的一席之地嗎?

    英宗得知王振的抱怨後,便命人開啟東華門,請王振參加宴會,在座的百官也都前去迎接,王振才變怒為喜,神氣的參加了宴會。隨著王振權勢的膨脹,朝中能制約王振的力量卻日益消減。

    楊榮因佐露行賄一事而遭到王振的打擊,最終楊榮因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擊,憂憤過度而去世。不久,楊士奇又因兒子殺人犯罪一事被告發,他便上奏辭職,不再管理朝中之事。“三楊”中僅剩年歲已高的,隨著張太后的去世,王振更加專橫。

    朝廷中討好王振的人便可升官,而抵抗王振的人則受到打擊。在王振玩弄權勢的同時,北方蒙古瓦剌逐漸壯大起來,虎視眈眈的盯著明朝北疆,對大明構成嚴重威脅。這年七月,也先率軍進犯明境,不少城池很快被攻佔。

    英宗立即召集朝臣商量對策,王振為了邀功,勸說英宗御駕親征。但這已建議遭到兵部尚書鄺埜(kuàng yě)、侍郎于謙反對親征。鄺埜向英宗進諫說:“也先侵犯中國,隨便一名邊將就足夠打退敵軍,皇上乃一國之主,如何能親臨戰場呢?”

    但英宗崇信王振,根本聽不進去朝臣勸諫,於是令弟弟成王朱祁鈺監國,兵部侍郎侍郎于謙留京處理朝政,自己和王振則領兵親征,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人隨同出征,結果在土木堡戰敗被俘。

    也先抓獲英宗後,明軍軍心渙散,護衛將軍樊忠看到王振也在混亂的軍中,不禁從心底冒出一團怒火,他大喊一聲說:“我替天行道殺死你這該死的奸賊!”說著用鐵錘猛擊王振,將王振瞬間打死。

    王振挑唆其的這場皇帝親政,致使英宗被俘,一同出征的五十多位官員全部戰死,二十多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也是太監王振一生的“傑作”。訊息傳到京城,百官痛心疾首,群起揭露王振罪行。

    憤怒的大臣們當場打死了王振的三名死黨,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宦官毛貴和王長隨。接著,朱祁鈺下令處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並對王振一黨滅族。後來英宗復辟,下詔為王振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

    王振一生聰明機敏,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善於察言觀色與偽裝。王振可以說是對英宗絕無二心,他的擅權就是妄自尊大的表現。王振自以為是周公第二,從小啟蒙、輔佐英宗,成功的獨斷朝綱,打壓對手,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結果。

  • 9 # 關河南望

    振是明朝第一代奸宦,在他之前因為吸取前朝宦官專政導致亡國的教訓,明太祖朱元璋一早就下了禁止宦官干涉朝政的規矩。朱元璋不僅要求宦官不許干涉朝政,甚至還禁止他們讀書識字。由此可見,明朝對宦官的限制多大。

    王振專政,在於明英宗一朝。明英宗之前的明宣宗,即使有好幾個寵信的宦官,也只是給予他們恩寵,未曾讓他們涉足朝政。王政能成為明朝第一位專權的宦官,與明英宗對他無條件寵信有關,同時也與王振本人有關。

    從某個方面來講,王振算是一個有大毅力的人。王振並不像大部分宦官那樣,自幼閹割入宮。早些年的時候,王振也是讀書習文,研讀四書五經的,甚至還當過教官。但是後來他自認為自己在科舉一路上,應該不會有所成就,於是自己閹割了自己,選擇了入宮。

    那個時候,王振已經是成年人了。也不是窮苦無依,連生存都困難的情況。他選擇入宮,也許是為了博一個前程,也許是走另一個途徑,獲得權力。在佩服他能如此堅定的割掉子孫根的同時,也不禁佩服他對自己能成功的自信。

    明朝宦官不許干政,是有明確限制的。王振也不是一開始就能接觸朝政,進而專權的。實際上,因為明英宗繼承皇位年幼的關係,朝政大權被太后把持,國事由三楊處理。在雙重的壓制下,王振根本無法接觸朝政。但是王振十分聰明,或者說是狡詐。

    並沒有表現出對權利的興趣,反而盡興伺候明英宗。在明英宗走向歧路的時候,甚至會出言勸誡。當然他做這些都不是沒有目的的,他後來當著太后和三楊的面,勸諫明英宗不要沉迷於享樂,一心只知道踢球玩耍,而應該將心思更多的放在國家上面。

    王振這一番表演。直接刷爆他在太后和三楊面前的好感度。本來內閣是不允許太監進入的,後來三楊都讓王振進去了。

    在太后察覺到王振插手朝政之後,對他進行警告。王振表面上一副受教,再也不敢的模樣。他也確確實實老實了一段時間,但是不久之後又開始涉權。當然這次他更加小心,並沒有直接干預,而是透過結交大臣,培養親信,進一步獲得明英宗的寵信。在太后和三楊先後去世之後,才徹底掌握朝政。

    王振是一個十分貪婪的人,掌權之後打壓異己,收受賄賂,將國政玩弄於手掌之中。為了更徹底的掌控朝政,他一力提拔親信上臺。凡是賄賂親近他的大臣,都得以升遷。但凡稍微有點骨氣,不懼生死彈劾他,亦或是疏遠他的大臣,都受到他和其黨羽的排擠。最後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將人趕出朝廷。所以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 10 # 西府趙王爺

    王振何許人也?明朝宦官專權第一人,土木堡之變有他的的一口鍋!

    此人的“貢獻”稱的上是明朝宦官第一人,魏忠賢劉瑾等人都得恭敬的叫上一聲前輩!

    就是從王振開始,後來的君主才打破了不讓內臣專權的規定,國家也在這個過程中消耗殆盡。

    王振的發家史:

    此人祖籍是河北蔚縣,年輕的時候也曾在當地鄉學擔任教官,不過他的野心比較大,並不滿足於平淡的生活,所以在幹了幾年教育以後。

    他就果斷的把自己“閹割”了,淨身以後的王振自此進入宮中發展。

    進入宮中的太監需要重新進行分配,而王振運氣非常好的被分到了東宮之中,他服侍的人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

    英宗從小時候開始就格外“單純”,陪在他身邊的王振就盡最大努力討好主子,加上本身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起宮中其他太監也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單純的英宗很快就被拿下了,並且還非常尊重這位有文化的內臣,平時也都是以先生相稱。

    雖然這時候的王振已經掌控了英宗,但是英宗繼位的時候不過九歲,朝廷權利還都由其母張太后把控,王振也一直沒什麼機會干政。

    不過這個階段的他並不著急,而是在英宗面前更加“殷勤”的表現,以至於英宗再也離不開他。

    英宗繼位後九年,英明的太后年邁去世,所有的權利也都交給了年輕的君主。

    而已經完全把控英宗的王振,在這個時候也迎來了自己的機會,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他首先利用自己的職權方便掌控了整個內庭,而後又安插親信進入吏部安排自己的官僚實力,沒過多久整個外庭也全部“淪陷”了,這個因生活平淡而“投機”的宦官,自此來到了最巔峰的時刻。

    王振的過錯:

    此人在得權以後就暴露出了“小人”嘴臉,把整個朝堂搞得混亂不堪,所有官職的任用都必須經過他的同意,外官回京述職也需要給他帶上“土特產”。

    不過這些行為並沒有給國家帶來致命的影響,畢竟明朝的那些權臣很多都這樣,他最大的過錯就是促成了土木堡之戰的慘敗。

    在英宗時期,明朝北方的瓦剌民族已經崛起,不過雙方的相處也比較愉快,對方每年也都會派出使者參拜明朝皇帝。

    等到王振掌權以後,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大方和實力,竟然讓前來的使者隨便拿喜歡的東西,這樣一來瓦剌派出的使者就越來越多,每年都能“採購”回國很大一批物資。

    但是王振這個人做事沒有準則,賞賜使者也需要看自己心情,等到對方派出兩千人的“巨型使團”進京參拜之時,卻被王振當場“打發”了回去。

    這樣的行為激怒了瓦剌首領,加上人家早就覬覦中原,所以對方就以這個理由開戰了。

    明朝在這場戰爭在開始之前幾乎佔盡了優勢,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不“虛”對方,但是這次行動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主要行動都是由王振安排的。

    當時行動倉促,雖然王振緊急從京城周圍集合了所有兵力,但是他在糧草運輸未安排妥當的情況下貿然出兵,整個隊伍鬆散動亂,和瓦剌接觸之後就慘敗而歸。在第一戰失敗以後,王振又作主制訂了錯誤的撤兵路線,讓對方騎兵及時形成了包圍之勢,明朝近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大臣們也死傷大半,整個明朝被他一手推向滅亡的邊緣。

  • 11 # hawking4769

    我說說,關於王振的說法很多。其實王振就是皇家的鷹犬。作為宦官,他唯一效忠的就是皇帝,而非國家。因此他的所作所為,基本都是執行皇帝的命令,自己藏私當然很正常,但大部分都是皇帝的想法。在皇帝不能出錯的時代,他就是一個最好的替罪羊。

    1 王振大部分想法都是執行皇帝的旨意,明朝的時候,皇帝不相信任何人,除了太監。這是傳統,而王振本身對皇帝忠心耿耿。因此反對他就是反對皇帝,下場自然很難看。

    2王振是皇帝的玩伴,多年的感情,在古代皇宮,可能是皇帝唯一的朋友了,對皇帝來說簡直就是精神寄託。

    3土木堡之變更像是個皇帝的鬧劇,皇帝想出去抖抖威風,這個很正常。歷來被圈養的皇帝多有驚人的舉動,更像是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年輕人想法。靠說教是解決不了的,這是歷代皇帝教育的問題,這也是歷代皇朝一代比一代差的原因,就是都沒出去看看,經歷一下的。

    4客觀原因是當時的瓦剌很強大,沒有王振不見得能夠勝利,也說不定很慘。就像當年的南宋,蒙古快打遍全球無敵手了,南宋一定能夠守住,這個好像也很難,感覺上這些問題得仔細思考,當然腐敗無能是原因,但是清明廉潔是不是一定能解決問題。這個只能猜想一下。

    可以總結

    1王振是個聰明人,完全執行皇帝的旨意,並背黑鍋。

    2王振本身也被圈養,軍國能力較弱,但熟悉宮廷鬥爭。

    3大家對太監的歧視決定他只能是替罪羊。按照歷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沒幾個好太監。這種歧視本身就是帶眼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力量型運動一天練幾次,一次練幾個小時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