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李子講電影

    優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他們合群的人裡面沒有你。

    你理解的越多,理解你的人越少

    應該是:優秀的人沒有必要合群。因為一個人就足夠了,合不合群可以看心情。

    要是普通人的話,合群可以幫你減少很多煩惱,因為合群了就不需要自己主動去思考了。

    我和韓寒是一屆的,所以讀大學的時候,班上有兩個同學是松江二中的,韓寒的高中同學。有一次,一個班上的女生問那兩個松江二中的同學關於韓寒的情況,他們說,韓寒在松江二中讀書期間,班上沒有人睬他,沒有人和他說話。因為他乾的事和別人不一樣。別人在上數學課,學數學,韓寒在寫小說;別人在上外語課,在學英語,韓寒在寫小說。然後下了課,拿著小說對別人說:”你看,這是我上課寫的小說,寫的很好的。你看一下。“同學們一頭霧水,大哥,你這樣能考上大學嗎?於是大家都不理韓寒。

    和韓寒相比,韓寒的同學,已經被社會所塑造,成為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合群的人,大多數都最終成為了普通人。

    大多數人走的道路並不會使你出類拔萃,他們最終成為了另一個路人,而不合群使韓寒成為了自己。

    人是群居性的動物,是要在社會中尋找歸屬感的,優秀的人不是不想合群,而是鶴立雞群沒有辦法。

    優秀的人沒必要花精力迎合別人,花心思經營人際關係,需要的時候自然有人湊上去。至於“朋友”,一般人合的“群”裡有幾個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 2 # 大話精神

    在成長的各個階段,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獨來獨往不合群的人,甚至我們自己也在某個時期做過他人眼中那個不合群的人。我來說說我的看法,不合群作為一個現象和結果,其主體在主觀意願上存在主動和被動之分。

    主動方面,由於階層懸殊或觀念差異等原因,這類人可能有著自己其他的交際圈子,感到時間精力有限所以進行選擇性的交友,又或許是因為恃才傲物或過分勢力而不屑與身邊人交往,只在目標圈子進行深度交流,其他均保持距離甚至不予理睬;還有一種是沒有任何交際,只有學習或者工作,只為讓自己達到心中設定的目標;第三種可能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脫俗吧。回到現實中,我還記得有個遠房表弟,初中時期不喜歡和同齡孩子玩,開家長會老師反映他比較“高冷”,可他的父母一點兒也不擔心他,因為他喜歡到父親所在的大學裡面找大哥哥們玩。高中時期的一名同學,他的生活節奏讓人感到窒息,為了節省時間,他選擇脫離集體獨來獨往,上學放學路上行色匆匆跟同學連招呼都不打,其實也不怪他,當時班裡面幾乎沒有人能跟得上他的快節奏。

    被動方面,這類人可能有著非常強烈的結交朋友融入集體的願望,但卻由於某些心理障礙,飽受巨大的心理負擔,從而無法讓自己輕鬆愉快地正確表達和展示自己,常常會發生一些尷尬,內心又無法強大到可以承受來自他人的白眼、指責甚至誤會造成的壓力,於是便索性選擇獨來獨往。

    我有個小學同學,體育課自由活動時她一個人在大太陽底下觀察螞蟻,在我的印象中她獨來獨往不愛說話,一說話很容易臉紅,尤其是被其他同學開玩笑時。時隔多年再次見面她已經是醫學博士,沒變的是說話仍會臉紅,哪怕只有我一個人和她聊天,仍然能明顯感覺到她那緊繃繃的神經,她給我講,到現在參加集體場合的活動仍然緊張放不開,所以只有非去不可的才會應付一下,說這些的時候帶著一種無奈,我明白也理解。後來有次我找她玩,到她辦公室等她下班,看她情緒不高臉色不好便問她遇到什麼事情了,問了幾次都說沒事兒可能是沒休息好,在我一陣解釋下,她終於說出了原因,原來是工作上的問題,一部分病房歸她和搭檔共同負責,工作搭檔是個小姑娘,有事沒事兒愛玩手機刷微博看新聞聊微信,病房的事情根本就不上心,一到下班點立馬下班,只留下一句“姐,我有事先走了哈”,這樣除了她手裡的工作,這共同的病房工作也幾乎全部落到她一個人身上,我們知道醫務工作忙、累,還需要工作者精力集中高度認真,她又恰恰是個嚴謹自我要求嚴格的人,我每次去找她都看到她在加班,約飯遲到一兩個小時也已經習慣了。她累的快要崩潰了,我說你為什麼不跟搭檔明說?她說:我也想說,但每次都是一些小問題,話到嘴邊又覺得不值一提。我又問你為什麼不找部門領導反映一下?她一下眼圈紅了:我們領導根本不管,只管結果……別人一句話輕鬆解決的問題,在她這裡已經是亂糟糟的一團毫無頭緒的複雜怪圈,並且在這個怪圈裡持續著惡性迴圈,我感同身受,因為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當時我非常心疼,鼓勵她冷靜下來找到一個出口,不再重複這種煎熬。我想了幾種可能對應著相應的說法講給她聽,相信她聽進去了,最後她笑著跟我說:多虧你這次來了,我這心裡面好多了。後來再見面時聊起此事,她說:我一講小搭檔就趕緊道歉,現在我們把工作明確了,她人不錯,也挺好接觸的。

    所以對於不合群的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勢利眼”們我們敬而遠之,而對於那些由於某些心理因素“被迫”獨來獨往的人,大家儘量多一些包容和鼓勵吧,多一分美好,便多一分希望,我們的社會便多一分和諧!

    欣銳

  • 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不合群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最主要的是還是性格或者處事方式之類的問題。雖然我們尊重每一個人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和行事作風,但畢竟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動物,我們需要並渴望社會的連線。

    在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定義中,同時強調了一個人的內在和諧和外部和諧。所謂內部和諧,是說一個人的情感,邏輯思維,智力,行為是合乎常理,能夠正常運轉的。而外部和諧說的就是一個人能夠具有靈活性,保持個性的同時,也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通俗來講,一個人不合群,一般可能是“情商”的缺乏,心智化的水平較低。心智化,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去理解他人想法,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處境中推斷意圖和動機的能力。不是說事事都要去猜度別人的內心,完全看別人臉色行事,做個心機boy或者心機girl,心智化水平高的人,總是很容易感同身受,成為一個很容易接觸和相處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需要一定程度妥協放下自己的固有觀念,才能有空間去容納別人的想法,有動力去和別人交流和相處。保持自我的統一,但同時又很靈活,具有彈性,能夠認識自我,但又學會欣賞別人,這種充分的適應能力是最難能可貴的。

    不合群的人,可能在他們的人際交往中,總是受挫的,或者說總是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可是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和這個社會保持著聯絡也是我們的一種基本需求,也許你能夠勇於做第一個去接納那個不合群的人的人,傾聽他的人,或許你會發現,他也有很招人喜歡的一面。

  • 4 # 智聯校園

    君子慎獨,便不把無效的社交當做必需。合群,所合的群至少應當是三觀吻合,有共同志趣或相互欣賞的群體。通常的三兩人成群不能成為真正的合群。一個人不隨大流也不能稱為不合群。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優秀的人都不合群,這並不可取。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不會顧影自憐,在盲目地把不合群當做優越時不如放低姿態去欣賞別人的長處。

    合群與不合群都是相對而言,只要與周邊的人保持正常的社交就不可以說是不合群。而大部分人認為的合群是互相迎合,相較毫無意義的尬聊,獨處反而效率更高。

    合群是一種選擇,不合群同樣是一種態度。一個人更能在獨處的時間裡得到更多提升,因此便不必消磨更多時間在群體中進步。人需要看到別人的閃光點,但合群不是唯一的途徑。同樣的,如果把不合群當做一種姿態,那麼你在不合群時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更能體現出你的價值所在。

    合群或不合群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不合群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不合群不是人性中的弱點,有很多人為了融入所謂的群體,去迎合別人的喜好,漸漸成為了討好型人格。而一個沒有自己獨特閃光點的人是不被欣賞的。

    人緣好和合群是兩碼事。恰當的處理好人際關係也不需要刻意合群。而不合群的人也不意味著不好相處,不合群的人不是怪物,不合群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效率更高的生活態度。

  • 5 # 夜闌靜語

    你好!

    不合群有很多原因,猜不透的,可能有這些原因:

    1、家庭環境影響,爸媽不愛交朋友,做兒女的接觸到的人相對較少;

    2、有自己的嗜好,沒事喜歡自己琢磨;

    3、不願輕易相信別人,朋友很少,但彼此相處很真誠;

    4、不願意被關注,讓人感覺不近人情,可事實又並非如此;

    5、樂意幫助別人,就是感覺他會故意與別人拉開距離;

    6、做事獨來獨往,看似瀟灑,實則寂寞,顯得比較成熟;

    不合群的人有利於建立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代表交際能力有問題,他們只是交際圈子較小,結交的朋友一般都是可以推心置腹的,對於他們不喜歡的人,根本就不會讓人有機會接近,拒絕的方式讓人匪夷所思。

    他們喜歡幫助別人,卻不願意給別人添一小點麻煩,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可愛之處和不被理解的地方,要想真正瞭解他們,需要耐心和真誠。

  • 6 # 女子力科學社

    1

    上週,學姐和表妹出門逛街。

    結果她只要一坐下來就拿起手機“吃雞”,跟她說什麼都是“嗯嗯哦哦”的。

    “你以前不是從不玩這種遊戲嗎?”

    “哎呀,這不是身邊同事都在玩嘛!”

    表妹今年剛畢業,進了一家外企工作。初入職場的她,為了儘快和大家打成一片,沒少下功夫。

    身邊女同事在追的熱門劇不管愛不愛看,回家馬上追起;大家聊的化妝護膚品牌,沒聽過的趕緊小紅書惡補;同事開了個無趣的玩笑,她會配合著笑得前仰後合......

    幾個月過後,把心思用在“合群”上的表妹,工作上並沒有得到同事們的認可。而那些當初跟表妹一起進公司,看起來不太“合群”小夥伴們,反而漸漸可以獨當一面了。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其實像表妹這種,在職場上、生活中、親密關係裡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很多。為了達到所謂的“合群”,他們常常忽略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上,常常用自我分化水平的高低來定義這種行為。自我分化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外界壓力下依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他們無法明確清晰的“自我”,對自己的評估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之上,所以他們很難客觀冷靜地看待事物,在做決定時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被情緒煽動,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而且以為那就是自己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她總是因著同事的言行來改變自己的言行,盲目跟風,以為那些也是自己思考之後的結論,殊不知,自己卻是在盲目迎合。

    而正是這種迎合,讓她一點點失掉自我!

    2

    表妹不單在工作中會受同事領導的影響,在和男朋友的相處中,她也會為了保持融合而去取悅男友,失掉自己的邊界。

    兩人一起出去吃飯,儘管自己有想吃的,也會遵從男友的意見;男友說想養只貓,儘管自己不喜歡,也會順從地陪男友去逛寵物店;男友說今天要回家打遊戲不能陪她逛街,她馬上就會改變路線,旁觀男友組隊王者榮耀......

    當別人問她跟男友在一起時開心嗎?

    她猶豫了一下,說:“挺好的啊,我們條件很相配,性格也很搭。”

    表妹的回答,其實是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另外一種表現:混淆“我的思考”和“我的感受”。他們常常會錯把自己的“思考”當成是“感受”,因而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

    表妹把“性格好,條件相配”這些社會婚戀市場標準,當成評判依據,卻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為了繼續保持這段“般配”的感情,她不斷勉強自己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越發失去自我。

    同樣的問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她會很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性格很合適,但我在這段關係中不快樂,因為感覺不到心動。”

    “我們性格很合適”是“思考”,“不快樂”是“感受”,而“心動”才是“真正想要的”。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在與別人的相處中,能很明確地分辨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而且有很明確的自我感,知道自己要什麼。

    他們不會因為他人失去自我,把別人的想法當成是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重要的人施加壓力,他們依舊能夠保持自我判斷。

    3

    可是要做到完全的自我分化,達到完全自我明確的狀態,又是不可能的。因為自我分化其實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目標。但只要一直在這個過程裡,也就能堅持做自我!

    1. 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在《我不是藥神》成功轉型之前,王傳君一直以“關穀神奇”式的傻白甜小生形象被市場認可。可是作為一名有藝術追求的演員,他從心裡抗拒那些沒營養無厘頭的喜劇。淹沒在市場評價裡的他,想要重新找回自己,改變現狀。

    想不受別人的影響,就要先找回自己的感受。冷靜下來的王傳君,開始察覺到自己感受是“難過”“糟糕”,而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市場的評價,違背初心,讓他對自己失望,這是他“難過”“糟糕”的源頭。

    那想要擺脫這種感受,就要學會不去在意外界的目光,迴歸自己的初心,這樣才能對自己滿意。於是,他開始拒絕再接此類影視作品,賣掉車子房子,去旅行、去學習導演、去話劇工作坊磨練演技。幾經蛻變,成就了《我不是藥神》裡的呂受益。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個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不妨試試先找回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像王傳君一樣,從“具體化”自己的感受開始。比如,你不能簡單地說“我感覺不好”、“我覺得不舒服。”你要努力去體會和分辨,是哪種情緒讓你覺得“感覺不好”“不舒服”。是內疚?是失望?還是尷尬?是什麼導致你產生這樣的情緒,然後嘗試想辦法改變這些情緒。

    但重要的是,你要確定它是你的感受,而不是父母、朋友或其他人的感受。

    2. 學會辨識“感受”和“思考”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總是不能很好地分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感受”是指一件事情落在自己身上的情緒,而“思考” 一般是指基於客觀事實做的評估分析或結論。

    比如,你的父母在老家給你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希望你一畢業就回老家。這時你覺得回去能夠滿足父母的期待,會讓他們開心,也不會像在大城市那麼累。但每當想到真的要回家時,你就會打心底裡排斥,不開心。

    你的“排斥,不開心”就是你的感受,而你想“滿足父母的期待,讓他們開心,不會像大城市一樣累”,就是你的思考。

    這樣一來,當你考慮要不要回老家時,就要分清自己是要依據“感受”還是“思考”。如果混淆了兩者,錯把“希望滿足父母的期待,他們會開心”的“思考”當成自己的“感受”,那你還是關注外界遠勝於自我!

    所以,表妹不管是想在新公司站穩腳跟,還是想跟男朋友保持穩定的親密關係,她首先應該“明確自我”,不以別人的感受來決定自己的言行,弄清什麼是“思考”,什麼是“感受”,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 並且努力提升自己。要知道,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其實,仔細想想,那些自我分化水平低,努力去迎合別人,不敢做自己的人,無非是想被人記住。

    可是,一個人之所以能被人記住,是因為他的獨特性,他不同於別人的地方。如果你成為了某個群體的一部分,卻失去了個體的獨特性,當別人想起你時,也只是個模糊的影子,這個暗影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任何人。

    那這種取悅,還有什麼意義?

    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裡說:“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你是在浪費青春。”

    與其浪費青春去取悅別人,不如好好取悅自己。畢竟只有取悅自己,敢於做自己,才能在這紛繁的世界中站穩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END

  • 7 # 有書共讀

    “僻”字涵蓋了不合群人的所有特徵,性孤僻因志高潔,居偏僻因有所避諱,話僻靜因志趣不投,情冷僻因世情可憎,行怪僻因無人能懂……

    “僻”字本義逃避、退避、迴避、躲避,避到偏僻、僻靜、安全的地方,避開繁華鬧市。為何要逃、要退、要躲?概因鬧市汙、鬧市鬧、鬧市擠,無法容身。

    清代文人王雪香說:“人不奇則不清,不僻則不淨,以知清淨法門,皆奇僻性人也。”

    一、屈原自幼好穿奇裝異服,從政主張抗秦強楚,曲高和寡,離群索居,與世不容。

    他因志向高遠而被排擠,兩次被流放。從鄂渚到沅水,從枉渚到漵浦,顛沛流離,跋山涉水,困頓憂鬱,雖遭遇險境也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主張,那顆端直的心寧折不彎。

    屈原的堅持對一些人來說無疑是冷僻而陌生的,是偏執而病態的,無法與其同行於一條路上。

    二、妙玉用孤傲來回避塵世的汙垢。

    她孤僻、孤傲、孤高但絕不孤獨,“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罕見得世人皆恨,舉世難容。

    劉姥姥貧而媚俗,所以妙玉嫌她髒,上好的成窯茶盅因她碰一碰就要被扔掉;刑岫煙貧而避富,所以妙玉親近她勝過寶、黛、釵。

    妙玉幽居櫳翠庵,大門緊閉,少為人開。

    她辛辛苦苦收集來梅花雪水,拿出讓黛玉品嚐,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令她失望。知音難覓,縱有話語萬千,能與誰言說?

    三、賈惜春用冷漠逃避塵世的虛偽。

    惜春沒有接受過愛的教育, 因賈敬只知一味地和道士胡攙,賈珍忙得忘乎所以,賈母要疼愛的人太多難免忽視她,使一個沒有體驗過溫暖的人從小面冷口冷心狠意狠。

    現實是冰冷的、虛偽的,塵世的繁華與沒落、人情的親疏與冷暖,都像她手中可有可無的一幅畫;佛門是清亮的、真實的,她寄希望於出世的解脫,向那美好的地方去。

    所以她的玩伴僅限於尼姑們,對自己的大丫頭入畫被逐絲毫也不關心,大觀園從來不是她的歸宿,“早晚都要出去的”。

    四、陶淵明以居僻地來反襯社會的“不宜生存”。

    陶淵明自幼“愛閒靜,抱孤念,不同流俗”,侍瓜弄菜,遠離仕宦,寧守困頓,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吶喊出自己的節操和志向。

    五、三毛不合群,用特立獨行躲避人情的險惡。

    三毛小時候有自閉症,每見到生人,便會逃到臥室,使勁地嘶咬枕頭。成名後,學廚藝的動機是因把西班牙婆婆想象成奸細。

    她像現代的九零後,我行我素,努力要擺脫與生俱來的人情威脅與傷害,看似灑脫超然,其實內心自卑,最終也沒有逃出宿命的追殺,還是自縊而亡。

    不合群的人,都有空谷幽蘭的君子之氣,不是不合群,是群合不上他們。

  • 8 # 千古笑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影響自己的起居飲食,沒義務也沒必要去評頭論足,更沒資格去指指點點,選擇尊重理解與關愛才是最大的福報!

  • 9 # 成氏物語

    我感覺這樣的人,比較有想法,不會隨波逐流,湮沒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從而迷失自我。他們有主見,有更重要的事等著做,不會在人情世故上過多的耗費時間。

    其實現實生活中,好多人說自己關係關係怎麼怎麼硬,門路多,一旦有事找到這些關係,發現人家對他只是點頭之交,根本不會幫你,而不合群的人,認識到關係都是對等的,我讓別人幫我,首先得自己具備讓別人幫的實力,自己也有能力幫回去,才會閉門造車,默默提升自己。

    這樣的觀點,無可厚非,也是正確的。人云亦云,堅守自己本心的真實想法就好,無謂對錯。

  • 10 # 深度讀書了嗎

    合群:一種願意與他人乃至群體在一起的傾向。

    合群是一種人類的本能,而不合群才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什麼意思,在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因為多個人或者一群人的意見而放棄自己的主見。

    不合群才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烏合之眾》這本書中說:一個很理智的人待在一個群體中,他也會喪失掉理智。一群很理智的人待在一起,就是一群不理智的人。

    合群與不合群,關鍵是怎麼樣才能讓自己舒服

    有的人選擇合群,因為與他人乃至群體在一起的生活讓他覺得活得舒服。

    有人選擇不合群,因為一個人的生活讓他覺得過得舒適。

    合群和不合群,與一個人的能力無關

    常聽人們說,這個人不合群是不是因為這個人的能力差,而不是因為這個人的能力強。

    雖然,在網上通常聽見的聲音是,獨處的人都是一群能力強的人。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待人的眼睛總是使我們心裡想的與我們看到的所想的不一樣。

    人們通常認為,不合群,這個人是不是身上哪裡有問題,是能力不行,還是人際交往方面不行。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合群的人是有超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善於與人打交道

    合群和不合群更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的評價無關

    對於身邊的不合群的人,我的評價是活得開心就好

    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個人選擇合群與不合群都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與能力無關與家庭無關與教養無關,只與自己的選擇有關。

    就像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中所寫的那樣: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無關乎人多人少,只與自己的選擇有關。合群與不合群,與其他的無關,只與自己的選擇有關。

    如何評價。我想,他們都活得很開心,畢竟那是他們自己做的選擇。能過自己選擇生活的人,都是開心的。

  • 11 # 職場火鍋

    對身邊不合群的人,為什麼要去評價別人?有什麼資格去評價別人?你知道人家有什麼本事或者有什麼苦衷?所以,對身邊不合群的人,尊重人家的行為方式,就行了。現實中,職場上,一般人對不合群的人,往往是排斥的,反而加重了那個不合群人的不合群。普通人心理,你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玩,我們也不理你。不合群的最高境界,你們理不理我,跟我有毛線關係?

    不合群的人,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可以合群,也可以不合群,在需要時合群,自己選擇時不合群。從骨子裡說,他們更喜歡不合群、更習慣不合群,享受獨來獨往的心理狀態,比較高層次的人是喜歡獨處,思考一些更深度的問題,有點曲高和寡的味道。這類人,有智慧有能力有定力。比如,一些中高層管理者,他們需要合群的時候,比如聚餐開會慰問員工,也合群,與大家談笑風生,但是能選擇獨處的時候,他更喜歡獨來獨往。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思維有深度,不需要依賴熱鬧和人群來刷存在感。

    第二種是一直不合群,這是性格原因。有人天生不合群,性格相對比較孤僻孤獨。不善於社交,也不善於與人打交道,有時候性格比較偏執,內心封閉。這種人,往往喜歡專注事務,適合獨立開展工作,比如作家、畫家、設計師、工程師、技術骨幹等等。他們喜歡獨立挑戰自己,獨立承擔單項任務,不需要別人協助,最好由他自己決定。這樣人一般不適合從事需要團隊完成的任務,他們更願意承擔團隊中一項具體的技術性工作,而不是組織協調與人打交道的工作。

    第三種是受到挫折突變,或者內心自卑的人。有的不合群的人,原來不是這樣的,因為受到別人的欺騙,不再信任人性,保持自己的獨立,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與其與人勾心鬥角,不如保持自我,平平靜靜過點小日子。還有一種人就是比較自卑,樣樣不如人,活在人群中就感到自卑不舒服,與其不舒服不如自己獨來獨往。

    綜上,不合群的行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主動性的選擇行為習慣,一種是心理性格的原因造成的被動行為。不管怎麼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如果他習慣了,就隨他好了。不議論不貶低不諷刺。你在團隊裡感到安全有快樂,他在深夜裡凝望萬家燈火,內心也有安全有快樂。這兩種人換過來,就可能都失去了安全感和快樂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優甲樂,發現包裝和之前的不一樣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