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江山js

    我推崇唐太宗李世民。

    因隋末戰爭華人口銳減,貞觀二年(628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裁併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 2 # 中華統一促進會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年一帝”。

  • 3 # 雷地文化

    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

    從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昭儀,再到皇后,再到第一任女皇帝,最後政變交出皇權,武則天的一生是個奇蹟,這都與她強硬又柔忍的矛盾性格相關,一生殺戮無數,甚至向自己親生女兒下手,又求賢若渴人盡其用,有用人之謀和容人之量,真是極富政治智慧的女人。

    1,廣佈人脈

    在唐高宗請她重新入宮後,武則天不僅與皇上皇后搞好關係,還懂得與宮女妃嬪們搞好關係,從而在後宮建立起龐大的情報網。

    在當上皇后垂簾聽政時,武則天還提升百官待遇,想百姓之所想,廣得人心。

    重視每一段關係,重視每一個人,也許以後會有幫助。

    2,利用人性

    前期把低品級官員調動上來,並官至宰相,就是利用他們的野心,讓其感恩涕零。

    3,知人善任

    完善科舉制,求賢若渴,並且依照人的性格安排任務,使人盡其用。

  • 4 # 德足歸樸

    南朝劉裕,出身極其卑微,完全憑藉軍功崛起,平定內亂,北伐建功,所統領北府兵所向無敵,一度收復中原。劉裕比朱元璋起點更低,畢竟朱元璋是郭子興義子,這是朱元璋巨大的政治資本,相比之下,劉裕沒有這個政治資本。劉裕和朱元璋,是不同時代的兩個偉大統帥。

  • 5 # 何以伴月

    大明朱元璋。

    這個最有謀略的皇帝,肯定是開國皇帝,還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

    劉邦好歹是個小幹部。

    李淵和皇帝那是老表。

    趙家那也是大戶人家。

    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都有爹的政治遺產繼承。

    只有老朱他爹孃死了棺材都沒有,只能草蓆裹身,自己呢,做和尚,做乞丐。

    然後當皇帝。

    以上,自然是朱元璋了。

    歷史上絕無僅有,最強逆襲。

  • 6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古代最有謀略的皇帝,一般開國之君謀略都是很高的,不然不可能取得天下,不過個人認為(一家之言)最有謀略的還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嘉靖帝朱厚熜。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來一一分析,其一,旁支繼位,當時才十六歲,他卻能贏得大禮儀之爭,這不能不讓人驚歎他的謀略,要知道他對付的可是大半輩子縱橫官場的老油子們,而他只是十多歲二十來歲的青年,他的能力可見一斑。其二,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朝政也沒亂,並且嘉靖時代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文臣武將,像楊廷和,徐階,張居正,高拱,戚繼光,海瑞,譚倫等,雖然晚期任用嚴嵩二十年,不過嚴嵩更多的都是為嘉靖在斂財。也沒有出現什麼大的亂子。可見嘉靖帝駕馭群臣的能力和帝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其三,嘉靖帝愛財,他把大明的財政大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有人說嘉靖帝是嘉靖朝的戶部尚書,好不為過,有財,有才,有權國家就亂不了,嘉靖帝也不耽誤自己的嗜好和副業。在嘉靖朝也沒有哪個太監弄權,嘉靖把群臣,太監平衡的明明白白的。所以說嘉靖帝的謀略不遜於開國君主,只是沒有用在正道上。如果勵精圖治,說不定會出現一個嘉靖中興呢。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7 # 壹聲平安

    1.唐太宗李世民 說起李世民,那是大名鼎鼎,史家的讚譽似光芒萬丈,千古聖君嘛。 扒一扒龍鱗,卻發現此君的“宣傳工作”做的才最好,貞觀盛世麼,細算GDP,也不是最高的,勤於朝政麼,似乎身前後世諸多帝王比他累吐血的大有人在,善於納諫麼,宋明的好多皇帝比他更有氣量,至於那不光彩的玄武門之變,更是傳得走了樣,大哥三弟全成了吃喝玩樂的浪蕩公子,親爹高祖李淵成了是非不非的老迷糊。好事放大成了大好事,壞事也塗抹成了好事,直讓人一生嘆息:歷史啊,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文治武功良可稱道,堪稱一代聖君,只是……貌似被過分浮誇了。 卻有一樣,是一點也沒浮誇的---打仗。 李世民,不僅是個好皇帝,也是位卓越的軍事家。這一點,兩千年青史,或褒或貶,卻無可否認。 說軍事,山西李家,老爹李淵造反前就是隋朝名將,在草原上把突厥追得沒處跑,大哥建成,三弟元吉,也全屬於不要命的主兒,這樣的家族傳統,身為貴族子弟,自小耳濡目染,李世民,想學不會打仗都難。 饒是如此,李世民卻是最了不起。論武藝,他未必是最能打,論戰功,哥哥弟弟也不是草包。說他最牛,卻只因倆字---境界! 何為境界?別人看不到的,他看的到,別人看得到的,他比人家看的更深更遠。這就是境界。 先說李淵造反,太原起兵後,下一步該咋辦?李淵部下紛爭不休,有說南下取東都的,有說東進的,真是公說公有理,卻是李世民,提出一個完全相左的建議:西進,奪關中! 這在好多人看來簡直是瘋了,那些個各地反軍都快當皇上了,爭著搶地盤呢,放著中原富庶之地不去打,卻往關中跑,為啥? 為啥?只因一句話:誰坐八百里秦川誰得天下。 事實證明,李世民是對的。 李淵的大軍向關中進發了,開局很順利,先滅了隋朝精銳宋老生,卻在河東城下碰了釘子。隋將屈突通把城池守得如密封一般,隋朝的增援部隊也在火速開進,企圖吃掉唐軍,內外夾困下,大家有說撤兵回家的,有說繼續猛攻的,一時間爭的面紅耳赤,連李淵本人也沒了主意。輪到李世民發言,他又拿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看法。 吵什麼吵?這有什麼難的,咱饒開他不攻,改道走不就完了。 按照今天教育學的話說:這就叫跳躍性思維。 河東,這個讓唐軍吵翻天的難題,被李世民跳躍性的解決了。 數萬唐軍自粱山與龍門進入關中平原,僅留少量部隊牽制河東守軍。唐軍,穿過幾路隋軍的縫隙,竟這樣兵不血刃的踏進了關中平原。無險可守的關中地區很快淪陷,進長安,李淵稱帝,國號大唐,年號武德。富饒而易守難攻的關中平原,至此完全變成李家的根據地,也成為李淵爭天下的最大本錢。彼時李唐,擁兵數十萬,坐擁八百里秦川,雄視中原群豪,已然成為逐鹿天下的最強力量。 根據地打下來了,後面就該爭天下了,先是隴右的薛舉父子,李世民一上來就吃了虧,被薛舉殺得大敗。不久後薛舉病逝,對手換成了兒子薛仁杲,病癒後的李世民再率重兵出擊,雙方對峙於淺水原,薛家軍重兵齊集,士氣旺盛,數次交戰都擊敗唐軍。這樣的強敵,怎麼對付? 唐軍上下倒是意見很多,種種進攻方略,說啥的都有,唧唧喳喳半天,李世民只說了一句話---不打! 眾將愣了,不打?那咱來幹啥? 不打就不打吧,任你薛軍如何挑釁,咱就是堅守不出,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李世民早就找到了對付他的最好辦法--糧食。 你不是實力強嗎?我先拖住你,然後派小部隊斷你的運輸線,拼戰鬥力我不如你,拼消耗你可不如我,等把你拖疲拖垮了,然後嘛-------- 然後就是決戰,先派小部隊出動,把薛軍的精銳引到淺水原,再派重兵合圍,薛軍果然兇悍,饒是餓著肚子,又被拖疲了倆月,卻還是死戰不退,計劃中的圍殲戰打成了相持,激戰一日,雙方都死傷慘重。 看著就要打成平手了,可別急,李世民還有後招呢。奇襲,李世民親率2000精騎,突然打擊薛軍的側翼,苦苦支撐的薛軍終於崩潰了。大勝,全殲,薛仁杲長嘆一聲:投降。甘肅青海大地,盡落李唐手中。 薛仁杲服了,淺水原一戰,非兵不利,戰不善,實在是統帥的檔次不一樣。 卻還有不服的呢,不服就滅。決定李唐統一大業的洛陽會戰打響了,李世民先敗王世充,將王世充團團圍困在洛陽城,看似中原盡在手中,可意外發生了,另一大豪強竇建德親率大軍支援王世充,兵鋒也抵到唐軍背後。彼時中原,真正能與李家爭天下的只有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家,本想滅一個再滅一個,這下可好,倆家全招來了,困於堅城,腹背受敵,這仗,怎麼打? 有說撤兵的,有說繼續攻洛陽的,可能退麼,爭天下的事,退一步就是退百步,要讓竇王兩家合夥了,還有李唐的活路麼,可繼續攻洛陽?攻下攻不下是一回事,竇建德殺過來,還不全給包餃子? 李世民,做出了第三種決定,也是決定大局的決定:留兵圍洛陽,主力回虎牢關,消滅竇建德。 虎牢關,是竇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必經之路,唐軍大部隊嚴防死守,終於阻擊住竇建德部兇猛的攻擊,接著雙方轉入了相持戰,經過一個月的拉鋸,竇建德部終於走上了薛仁杲的老路,士氣低迷,急於速戰,下面的事情就成了故技重演了,誘敵,合圍,全殲,竇建德部軍隊的戰鬥力畢竟比薛仁杲差了檔次,也用不著啥騎兵突襲,五萬敗兵當了俘虜。竇建德本人傷重後被生擒,之後王世充投降,兩大最強悍的對手,竟全部經此一戰敗亡,虎牢之戰,一箭雙鵰,天下爭霸大局,一戰定鼎。 一句話,還是他境界高。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虎牢之戰裡的獨創戰法,之後數千萬被無數名將有樣學樣,及至現代解放戰爭時期還屢試不爽,當然,它有了個更學術性的名字---圍點打援。 要是後世的宋太宗有這智慧,幽雲十六州早拿下來了。 國家一統了,江山坐穩了,按照政治學的話說,次要矛盾轉化成主要矛盾了,啥主要矛盾,爭儲。 雖然無數史家和評書對李世民的兄弟極盡嘲諷,可那和李世民爭太子的倆哥們確非省油的燈,大哥建成,三弟元吉,都是戰功赫赫的當世英雄,可建成和元吉別不服,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事,你們倆的爭位招數,不過就是造謠言加暗害麼,或是挖牆角,再狠也逃不出常規政治鬥爭的路數,可李世民看的更遠,費那勁幹嗎?打伏擊,把你倆殺了,再逼宮,這不就行了?用你想不到卻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複雜的事,這就是能耐。 他能贏,不是因為他正派,還是因為用兵境界高,所以,不服不行 大哥三弟完蛋了,李世民坐江山了,後面的事情自然讓華人驕傲,外逐突厥,內修德政,中國在他的手中繁榮富強,這是舉世公認的,就不必羅嗦了,需要羅嗦一點的,卻是他身為君主的軍事眼光與謀略。 對付遊牧民族,自古來要麼打要麼和親,李世民絕,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軟硬相合,拉一支打一支,直修理得蠻族叫他“天可汗”。邊打敵人邊建設國家,既平定了邊患,又不傷國力,別人不說,漢武帝就該叫聲佩服。 建軍,完善府兵制,寓兵於農,既鞏固中央集權,又保持軍隊強悍戰鬥力和新陳代謝。兩全其美。特別是騎兵建設,漢朝擊匈奴,經文景兩代累積,可歷經幾次大戰,軍馬儲備還是消耗殆盡,可看看李唐,軍馬儲備豐厚,為歷朝之最,騎兵之強也為歷朝罕見。統御屬下,既恩威並施,又虛懷若谷,一干驕兵悍將無不忠心耿耿,大多功臣都得以善終,這份胸懷和御人方略,劉邦該叫聲慚愧。 李世民,或許稱不上千古第一聖君,卻有理由稱得上一位偉大的統帥,原因還是那倆字---境界! 2.清太宗皇太極 說打仗,今人談的更多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謂十三副鎧甲起兵,所謂屢敗明朝,還有薩爾滸之戰以少勝多的榮光。金庸老先生曾說努爾哈赤的軍事才略不下於成吉思汗。腦袋的光環大,但努爾哈赤的成功,說到底還是他運氣好,明朝承平日久,兵不習戰,戰鬥力退化極其嚴重,正是最虛弱又最促不及防的時候,努爾哈赤挑在這個時候下手,率領虎狼之師大鬧遼東,靠的是游擊戰加蠻力,雖不容易,卻也著實是因為時機選的好。後來明朝換了將,整了軍,一場寧遠之戰就把他打回原形,連命都賠進去了。說水分,確實不小。 但皇太極身上,卻沒有絲毫水分,論用兵,他確實是17世紀東方首屈一指的軍事家。無論是戰略眼光,還是用兵謀略,以及軍隊建設,都遠勝其父,對於滿清王朝還說,努爾哈赤是一個拓荒者,皇太極,卻是實實在在的建設者。 事實上,他上臺的時候,面臨的局面,遠比他父親難的多。 先說老對手大明,遼東丟失,女真鐵騎橫行,在捱了努爾哈赤幾悶棍後,大明這隻沉睡的老虎,終於開始甦醒過來了。啟用良將,整頓邊防,皇太極所面對的,正是元氣日益恢復的明軍,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寧錦之戰也好,松山會戰也罷,無論是勝是敗,明朝軍隊戰鬥力的強悍確是不爭的事實。何況,大明還有經濟與人口的優勢,滿清可以打敗大明一百次,但大明只要取得一到兩次大勝仗,就基本可以宣告滿清的末日。這份運氣,真可比他父親差多了。 論邊境形勢,西邊蒙古部落大多站在明朝一邊,東邊有北韓掣肘,南邊是戰鬥力日益恢復的明朝遼東軍,三股勢力的擠壓,不斷侵蝕著滿洲人的生存空間。相持戰拼不過人家,只有主動出擊拓展生存空間,可這實際上是玩火的行為,每次戰爭都是拿整個民族的命運做賭注,這份艱難,沒謀略,行嗎? 皇太極,在這種局面下,展現出了他境界上的才略。主動出擊沒錯,但要制定正確的方略。明朝的戰略很陰險,從熊廷弼到袁崇煥,執行的其實都是步步蠶食的擠壓式戰略,以寧錦防線為基地,不斷蠶食遼東土地,穩中求勝,將滿清的生存空間壓到最小。這份方略消耗巨大,卻著實管用。你滿洲人若要和我一城一地的奪,沒關係,我不怕失敗,可是你拖不起,你要是退,我就進,直到把你的領土壓扁,你的末日也就到了。 確實是雄才大略。 可皇太極,只有了一手,就化解了這一陰招:西征蒙古。 西征,漠北和漠南的草原蒙古部落,盡皆被收服,這樣一來,蒙古東部大片領土落入了滿洲人 手中,明朝北部防線甚至北京城,已然在滿清眼皮底下。這等於是開闢第二戰場,化被動為主動。明朝一心一意從正面推進防線,卻未曾想皇太極從側面打開了口子。計劃中的妙棋,登時大打折扣。 從後來的二戰德國大迂迴滅法國,到解放戰爭裡的中原突圍,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方略與皇太極的異曲同工之妙,天才,通常都是相通的。 饒是精妙,可問題其實並未解決,你滿洲人打開了突破口不假,可大明幅員萬里,丟了京城又怎樣,你滿洲人可不一樣了,你的都城盛京也在我眼皮底下呢。如果大明能夠集中國力,將相持戰繼續下去。皇太極,饒是你聰明,可終究還會是失敗者。 可皇太極也確實走運,當時的大明,內部有李自成起義,外有滿清擾邊,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對付皇太極。大明,彷彿是一頭疲憊的巨獸,被兩隻小怪物耍得團團轉,總沒個消停的時候,早就氣喘吁吁了。 而皇太極,也執行了正確的方略:以戰養戰,以攻為守,不停的破關南下,擄掠人口資源,更給明朝軍民以精神和士氣的打擊,久而久之,“辮子軍”已經成了恐怖的代名詞。所到之處,多處州縣望風而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謀略上的成功。 可即便如此,大明並非沒有機會取勝。力量分散又怎麼樣,兩線作戰又怎麼樣,只要能在一兩次大戰役中重創皇太極,殺傷他的元氣,攻守立時可以易形,這件事,明朝原本有三個人可以做到,但這三個人都敗給了皇太極,既是因為皇太極才能出眾,卻也因為明朝自己蠢! 第一個人:薊遼總督袁崇煥。 這個人直到今天引起不小的爭論,說他誤國的有,對他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三件事:第一,殺毛文龍,使滿清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心的去執行西進戰略,從東蒙古草原開啟突破口,制衡明朝的寧錦推進戰略。第二:不救北韓,使北韓成為滿清的勢力範圍。第三:修築寧錦防線,虛耗大量人力物力,卻成了無用的“馬其諾工程”。事實?過正是如此嗎? 殺毛文龍,是因為遼東必須要將所有的力量捏合成整體,形成一隻拳頭。袁崇煥身為邊鎮大將,收歸所有的指揮權,這是理所應當的。袁錯就錯在皇太極太聰明,正利用這個短暫的過渡期打了一個時間差,破關南下,使惱怒的崇禎殺掉了袁崇煥。要怪,可以怪崇禎糊塗,卻也同樣是皇太極的眼光所致。 至於不救北韓,那就更搞笑了,當時滿清精銳盡出不假,可遼東軍確實也需要休整期,幾次大戰下來,恢復元氣還來不及,貿然出戰的後果是什麼?袁崇煥按兵不動,修築防線,這是他用兵特點所致。 第三個問題:寧錦防線該修嗎?都說他是“馬其諾工程”,可德華人饒過馬其諾防線,法國立刻就亡了。皇太極屢次饒過寧錦防線南下,雖然殺掠無數,可終究沒有進攻京城,總是來去匆匆,因為他知道,寧錦防線正卡在他的脖子上,隨時都可以給他致命一擊。寧錦防線不是馬其諾,正是他的存在,才無數次的救了明朝的命。 袁崇煥,功不可沒。 或許他有缺點,但他足可以稱為皇太極的勁敵,皇太極的第二戰場謀略制衡住他的鐵壁合圍,倆人在這一環節上,算是打了平手。袁崇煥整頓遼東軍,提升戰鬥力,首開野戰中明軍擊敗八旗軍的先例,但正是在失敗中,皇太極開始了對八旗軍的改革,大量先進的火器裝備八旗軍,並將原有的攻堅戰思路改為圍點打援思路,這個環節上,雙方依舊持平。從條件看,大明實力遠勝滿清,相持戰最有利。貌似袁崇煥在這點上佔優,卻其實不是。 因為,皇太極是皇帝,袁崇煥不是。在滿清內部,無人可殺皇太極,大明內部,崇禎隨時可以要袁崇煥的命。這,才是袁崇煥最大的弱點。 於是,一系列奇謀搏鬥後,皇太極使出了殺招:反間。並不是多厲害,卻恰是在烈火上澆了把油。袁崇煥死在了他誓死保衛的皇帝手中,皇太極贏了,憑運氣,也憑謀略。 袁崇煥輸了,不是他無能,而是他的領導太糊塗。 皇太極的第二個對手,是宣大總督盧象升。 這個人,在明清之戰中出場最短,犧牲最快,來去匆匆的歷史,卻無法掩蓋他的光輝。 盧象升,最大的本事就一個---野戰。 他最擅長的就是以少敵多,以眾擊寡,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主要都是在和西北農民軍作戰,數次領兵與人數多出自己幾倍的農民軍交鋒,卻奇正結合,殺得農民軍大敗,他所鎮守的宣大防線,在兩面作戰的情況下依舊堅固,皇太極屢次從蒙古草原南下,破關無數卻不敢打宣大防線的主意,說他厲害,那是毫不過分。 崇禎十一年,清軍經密雲破關南下,兵逼北京,盧象升以全國兵馬總督的身份援救京城,倆人,終於有交鋒的機會了。 結果是,皇太極贏,鉅鹿一戰,盧象升戰死,所部全軍覆沒。明朝又折一員猛將。 卻實在怪不得盧象升,那一戰,他身邊滿打滿算只有五千人,對方清軍,卻有數萬,多出其十倍。 只能怪明朝政府太混蛋,盧象升名為總督,卻處處掣肘,大權其實掌握在崇禎的寵臣楊嗣昌以及太監高起潛手裡,生性梗直的盧象升又得罪了這倆個權臣,結果,分到他手裡的只有幾千老弱殘兵。分明是要把這員猛將往死路上送。然後的事情就好辦了,清軍大兵壓境,盧象升的幾千人已成孤軍,退不許退,救又不給救,很快被敵人合圍。這樣的仗,就是諸葛亮轉世也沒法打。 一個大便宜,被皇太極拾到了。 可這便宜卻拾得不容易,鉅鹿一戰,八旗軍傾其精銳,盧象升率所部殘兵與敵人激戰,明朝數十萬主力部隊在旁邊看熱鬧,坐看盧將軍被圍而不救。戰鬥從清晨打到深夜,八旗軍數次增兵,卻始終無法將這股明軍吃掉,相反卻傷亡慘重。一場看似砍瓜切菜的較量卻打得艱苦無比。盧象升確是將才,他以攻代守,數度殺退清軍進攻,直到晚上,5000士兵傷亡殆盡,終於力戰殉國。而清軍,也同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若明軍上下,都能打出鉅鹿一戰的風采,恐怕就沒有後來的清王朝了。 人數佔劣勢的清軍,卻憑藉人海戰術戰勝了明軍,這,不是諷刺麼。 盧象升之敗,不是他的無能,而是明朝的無能。 但不管怎麼說,皇太極又贏了一把,雖然不光彩。 第三個人,正是忠奸難辨的洪承疇。 平心而論,在晚明末世,洪承疇確是不世出的將才,打農民軍也好,打滿清也罷,都可圈可點。 松錦會戰,皇太極先圍錦州,洪承疇率大軍增援,雙方在錦州城外相持,互有殺傷。皇太極的謀略很清楚:圍點打援。以錦州為誘餌,聚殲洪承疇。洪承疇也針鋒相對:中心開花。用錦州牽制皇太極,用重兵在外圍拖住敵人,將其拖垮拖疲,然後一戰而定。 都是好謀略,都是將才。 可洪承疇,卻也面臨袁崇煥同樣的弱點:他不是皇帝。 所以,皇太極可以盡情的施展他的想法,洪承疇卻不能。正當戰局向著於明朝有利的方向發展時,崇禎的詔書打亂了洪承疇的部署。在決戰時機尚未到來時,強逼洪承疇決戰。皇太極,卻在這一刻敏銳的抓住了洪承疇的弱點,當洪承疇大軍迫近時,他用了最陰毒的一招:斷糧。 只有真正到過這片戰場的人,才能知道這招多厲害!松錦一線,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洪承疇,在崇禎的逼迫下被迫提前決戰,卻露出了自己防線最大的破綻,不幸,他對面是皇太極,所以,主動權立刻易形。 明軍糧草被斷,但並未失去勝機,洪承疇在最不利的局面下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全軍待命,發動總攻,處於絕境下的明軍必將爆發出強悍的力量,勝利依然有希望。 這正是背水一搏,若此,勝負依舊是五五開。 可崇禎,卻偏把這五五開的勝率也葬了,正當明軍上下厲兵秣馬準備決死一搏的時候,崇禎的催命詔書到了:撤兵,休整力量再戰! 真是瞎指揮,雙方的鋼刀都頂在對方胸膛上了,這個時候跑,不是挨斬嗎?可挨斬也要跑啊,誰叫人家是皇帝呢。 於是,明朝被斬慘了…… 數萬明軍被殺,洪承疇本人被俘,成了滿清重臣。我們說他變節也好,無恥也罷,可人家確實是力戰被俘,對於他所效力的朝廷,他似乎並不虧欠什麼。至於投降,那是他的品德問題,不能否認的,是他的才略,這般的才略卻落得做戰俘,除了皇太極太狡猾,還是隻怪明朝太無能。 此後,清朝實力大增,穩住了遼東,明朝越發混亂,終亡於李自成起義。之後,中原混戰,滿清入關,拾了歷史上最大的便宜。 皇太極,以他的聰明和運氣,成就了這一切。他的成功,有老天的眷顧,卻也是因為他以小搏大的才略了得。他的軍事才能,無庸置疑。 有句話,或許可以對皇太極的軍事成功做個形象的概括。 機會總偏愛有準備的人。

  • 8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三國志.武帝紀》中講了一個故事: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7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叔父:“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是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曹操的狡詐多端!

  • 9 # 雪無痕3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由於所處環境比較險惡,所以他們大多是謀略頗深的強人。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康熙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第一件事就是智擒敖拜,剷除權臣,讓人們對這個少年皇帝有了初步認識,再也無人敢欺負他年幼無知了。但是吳三桂浪子野心,在雲南積蓄力量,慢慢坐大。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康熙帝決定削藩。有人指出吳三桂勢力強大,不能操之過急,恐急則生變。康熙果斷地說:“削藩他要反,不削藩他也要反,不如先發制人。”平定三藩歷經八年時間,期間幾度形勢危急。康熙帝集中力量對付主要矛盾,先後恢復耿精忠、尚之信的爵位,分化瓦解敵陣營,終於打敗了吳三桂。然後他又頒佈海禁條令,圍困孤島臺灣,鄭克塽在強大政治經濟軍事壓力下,乞降請歸,臺灣終於回到祖國懷抱。接著他又三次親征,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穩定了西北邊疆。面對沙俄的侵犯,康熙帝御駕親征,逼迫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可以說他一生未嘗一敗,而建樹頗多,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這些與他高深的謀略是分不開的!

  • 10 # 周鷹

    中國古代最有謀略的皇帝中國古代最有謀略的皇帝應該是被尊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宗李淵和竇皇后次子,他的名字"世民"是李淵根據“濟世安民”之義而取。他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是唐朝第二位皇帝,被尊稱為"天可汗"。他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率部破薛舉,平定薛仁杲,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了唐朝的北方;殲滅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後,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最終統一大唐。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諸子。隨後被立為太子,時間不久唐高祖李淵讓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司馬光稱讚李世民:“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成吉思汗稱讚李世民:“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稱讚李世民:“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毛澤東稱讚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綜上所述,我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最有謀略的皇帝。

  • 11 # 忘離虛

    如果要我說,古代最具謀略的皇帝一定是宋仁宗。

    他大智若愚,胸襟開闊,虛懷若谷,志慮高遠,潤物無聲。

    從開始的不被臣民看好,默默無聞,不動聲色的使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

    在他的時代人才輩出,人盡其能。而身後也贏得了舉國臣民,乃至敵邦的一致盛讚。

    這是大智慧,大謀略,他所謀的是帝王謀略的最頂點,是最終極的目標。

    “為人君,止於仁”

    “廟號獨稱仁”便是對他最高的肯定!

  • 12 # SKU2018

    唐太宗,皇帝是最危險的職業,但是唐太宗把皇帝當活了,亦正亦邪,有正兵有奇兵,能夠重用大臣,也能夠利用小人,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也能開創貞觀之治。可以說是人生贏家,是皇帝中的楷模。

  • 13 # 使用者1655495563825

    漢宣帝劉詢,定胡碑:凡日月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文治武功兩漢最鼎盛。治大國如烹小鮮,遊刃有餘。手段無聲無息,以致人們健忘。

  • 14 # DER284638206

    唐朝李世民,能打仗,能治國,在他領導下,統一全國,之後開啟貞觀之治。眀朝朱元璋,從乞丐成為皇帝,文能治國,武能安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仿造的寶馬車究竟是假汽車嗎?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