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其最初的“導火索”無疑是阿拉伯帝國對“聖城”耶路撒冷的佔領,以及對境內基督徒進行的奴役和迫害。為了奪回耶路撒冷,在1096-1291年間,西歐各國在教皇的號召下,曾先後發動九次針對伊斯蘭國家的宗教性軍事行動,史稱“十字軍東征”。

    在此期間,西歐聯軍曾收復耶路撒冷,並在中東建立起數十個基督教國家,存續時間長達百餘年。然而,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等人的領導下,穆斯林世界對十字軍展開反攻,最終再度攻陷耶路撒冷,並將中東所有的基督教國家悉數消滅。等到奧斯曼帝國興起後,伊斯蘭世界進一步擴大戰果,並在1453年攻滅拜占庭帝國,使得基督教世界遭受重創。

    然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並不滿足於現狀,吞併所有的異教徒國家,讓安拉的榮光照耀整個歐洲,是他們矢志不渝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就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不久,土耳其鐵騎繼續深入東歐、南歐作戰,陸續佔領巴爾幹半島、黑海、烏克蘭、匈牙利等地,勢頭無人能擋。等到17世紀中期時,奧斯曼帝國的兵鋒已經直抵維也納城下,並期望能將其一舉攻佔。

    當時的維也納,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都城,而且是僅次於羅馬的天主教中心,一旦被穆斯林國家佔領,對歐洲各國來講無疑是災難性的。毫不誇張的說,維也納若淪陷,維繫歐洲各國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意志將會土崩瓦解,用不了多久,整個歐羅巴大陸都將遭到土耳其人鐵騎的踐踏,而基督教文明也會因此泯滅。所以,維也納無論如何也不能丟。

    所以,當1683年7月底,17萬裝備精良的土耳其大軍圍攻只有1.3萬名守軍的維也納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立刻行動起來,組建起一支以波蘭騎兵為主,包括法國、奧地利、薩克森援軍為輔的聯軍,併火速趕往維也納。約翰三世來的恰逢其時,因為此時的維也納已是彈盡糧絕、傷亡慘重,淪陷只在旦夕之間。9月11日凌晨,約翰三世率領的聯軍到達維也納城下,隨即對土耳其軍隊展開進攻。

    約翰三世之前長期跟奧斯曼帝國交戰,很熟悉他們的戰術陣法,所以戰事一開始,便擺出弧線陣法迎敵,由自己親率波蘭主力軍組成右翼,奧地利將軍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揚·喬治率軍組成左翼,其他國家的軍隊則組成中軍。戰事開打後,約翰三世率先從右翼進攻敵軍,經過一番血戰後成功地擊退土耳其軍隊的攻勢,隨即下令左翼、中路軍同時進攻敵軍防守薄弱的右翼。

    面對聯軍凌厲的攻勢,土耳其軍隊在勉強支撐半天后,終於在下午開始崩潰,數道防線被撕破,許多軍團被分割包圍、悉數殲滅。眼見敗局已定,主帥巴沙被迫在日暮時分做出撤軍令,倉皇逃回國內。經此一戰,奧斯曼帝國陣亡1.5萬人、被俘5千餘人,丟失大炮300餘門,其他武器、糧草、牲畜難以計數。不僅如此,巴沙在逃回國內的途中連遭伏擊,又接連傷亡數萬兵馬,損失可謂慘痛至極。

    維也納之戰無疑是伊斯蘭教世界、基督教世界各自命運的“分水嶺”,自此之後,歐洲國家擺脫了對奧斯曼帝國的畏懼,並聯手展開反攻。此後300餘年間,英、法、德、美等大國不斷崛起,並持續不斷地在伊斯蘭世界(西亞、北非、東南亞)進行滲透和控制,從而使基督教世界獲得對伊斯蘭世界的絕對優勢。

    反觀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不僅精銳盡失,再無力發動對歐洲的攻勢,而且在此後數年間相繼丟失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上大片土地,實力一落千丈。更糟糕的是,從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遭受英、法、德、俄等國的侵略與瓜分,最終走向瓦解。由於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它的崩潰無疑也是穆斯林世界衰落的象徵。

    由於對上述現象不滿,因此從二戰結束以來,伊斯蘭極端組織扎堆出現,並大肆鼓吹針對基督教世界的“聖戰”,以求驅逐異教徒、重振伊斯蘭世界的輝煌,其中便包括由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在拉登看來,選擇在維也納之戰的紀念日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無疑是伊斯蘭世界對基督教世界最完美的“復仇”,而這,也是“911事件”爆發的主要誘因。

  • 2 # 任十三讀史

    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促進了西歐各國的崛起以及中東歐各國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熱潮。

    要知道在1863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戰場上的戰役從來都是勝多負少的。因此西歐各國對於這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非常恐懼。

    此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慘敗,土軍士兵戰死了十餘萬人。隨著這場戰役的失敗,他們徹底喪失了對歐洲腹地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帝國原本被隱藏的內外困局,一下子暴露無遺。

    此次大戰,不但粉碎了土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確保了基督教文明對於自己核心區域的保護,避免了伊斯蘭教在政治、軍事和思想上的侵襲。

    從此以後,西歐各國開始向強國大踏步邁進,並最終成為後幾百年地球上最重要的力量。

  • 3 # 江湖小曉生

    為什麼現在的土耳其敢這麼橫?其實你去研究他們的歷史,會發現他們曾經建立過一個長久而強大的帝國,那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這一帝國建立於1299年,滅亡於1922年,時間長達623年,在人類歷史上,這麼長久的封建帝國,是非常罕見的。

    除了長久,奧斯曼土耳其還特別強大,他們的祖先是突厥人,過去生活在中亞,後來遷徙到了小亞細亞。在滅亡拜占庭帝國以後,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成為了東西方文明的結合體。也是那六百多年裡,唯一有實力和歐洲國家叫板的伊斯蘭集團。

    蘇萊曼大帝在位期間,奧斯曼土耳其無論是領土還是軍事武裝力量,都達到了巔峰狀態。這裡提到的維也納戰役,發生於1683年,同樣也是奧斯曼帝國征伐歐洲道路上,折戟沉沙的一戰。

    1683年,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狀態都不是很好。

    其實早在1663年,奧地利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就已經爆發過一場大戰,原因是奧地利反對土耳其干涉蘭西瓦尼亞公國的事務,可是這個公國早先就已經成為了土耳其的附屬國。雙方大戰互有勝負,不過土耳其是吃了虧的,不得不選擇和解。

    當時奧地利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是一個強硬派的皇帝,他的家族是實力非常強大的哈布斯堡王室,該王室基本統治了一多半的歐洲領土。有靠山辦起事情來就直爽多了。也正因為如此,奧地利此刻其實已經引火燒身。由於皇帝的強勢,使得新教徒索科里拉起了一支義軍,甚至請來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來幫忙。除此之外,蠢蠢欲動的法國,也是奧地利的宿敵,此刻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已經達成了戰略同盟關係。腹背受敵之下,奧地利不敢輕舉妄動,只能以鎮壓匈牙利境內的新教徒為主。

    奧斯曼土耳其這邊,其實情況也不是很好。16世紀的時候,他們無疑是西亞大陸上的最強王者,多次對歐洲虎視眈眈。

    可是伴隨著歐洲各國掌握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攻城裝置以後,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根本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維也納戰役,幾乎成了穆罕默德四世挽救聲譽的最後一戰。

    這個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成了尾大不掉的狀態。過去的輝煌已經逝去,奧斯曼土耳其必須要透過戰爭挽回自己的聲譽。

    1669年,奧斯曼土耳其憑藉從西歐學來的攻城技術,打下了克里特島,而這裡是威尼斯人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因此奧斯曼土耳其徹底掌控了東地中海的海上霸權。1676年,奧斯曼土耳其以強大的態勢逼迫波蘭,使得波蘭放棄了波多利亞和烏克蘭地區,透過轉移矛盾的方式,使得國內經濟再次恢復往昔繁盛。

    雖然與奧地利此前的戰役並沒有討到什麼好處,可是穆罕默德四世沒有放棄這一次的好機會。因為只有真正打敗了奧地利,他才能再次揚眉吐氣。

    蘇丹穆罕默德四世親自出徵,17萬大軍集結以後,直奔維也納而去,期間幾個附屬國的軍隊也加入了進來,規模多達25萬人之多。

    維也納這邊的利奧波德一世皇帝慌了手腳,因為他一直都是以僱傭兵的方式來對付外地敵,一時間無法將這麼多僱傭兵召集到首都維也納,於是他帶著家眷提前離開維也納招兵買馬去了。只留下維也納守軍自己來守城。

    堅壁清野的政策,使得維也納城外的所有民居都被拆除,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與維也納守軍進行了長期的攻守戰爭,卻沒有分出勝負。不過守軍勢單力薄,糧草不足,基本是要全部犧牲了。

    可就在這個時候,決定勝負的援軍波蘭大軍已經殺了過來。與此同時,東歐以及德意志各地的援軍全都已經在路上了,可奧斯曼土耳其依舊沒能拿下維也納。

    等到各路援軍相繼登場以後,其實誰也看得出來,這場戰爭的勝負到底如何了。最終25萬大軍潰不成軍,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死傷慘重,物資裝備幾乎全部被奧地利的援軍繳獲。對穆罕默德四世來說,挽救聲譽的最後一戰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蹶不振,歐洲各國暫獲安寧。

    土耳其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大概十多萬人,統帥穆斯塔法也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一場大戰,徹底改變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

    過去他們不斷學習先進的技術,強化自己的武裝,成為了擾亂歐洲大陸的主要力量。可是伴隨著國家內部的腐敗以及對外作戰的失利,使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失去了往西的本色。

    維也納一戰,本來是穆罕默德四世重振雄風的一場大戰,勝利了他們將重新主宰歐洲戰場,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

    這場戰役的失敗,使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失去了對歐洲腹地發起進攻的能力。就連穆罕默德四世都因此被趕下了臺。

    相反的是,哈布斯堡王室,在這一場大戰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他們開始反攻奧斯曼土耳其,使得他們的家族成為了歐洲戰場上一顆閃亮的明星。

    總結:維也納保衛戰的勝利,是這場戰爭的關鍵。

    其實我們回顧這一戰,會發現,奧斯曼土耳其是完全被拖死在了維也納城下。從7月14日開始,一直到同年的9月8號為止,這一段時間,奧斯曼土耳其愣是沒能打下維也納。

    打不下維也納,那麼25萬大軍就都停滯在原地,等待著對方的援軍前來剿滅。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從氣勢上,其實奧斯曼土耳其就已經輸了。

    這讓我想起了元末明初的鄱陽湖水戰,陳友諒60萬大軍猛攻洪都城,可洪都守將朱文正,僅僅帶著3萬人馬,堅守該城池足足85天之久,為朱元璋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最終扭轉戰局,朱元璋大獲全勝。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其實某一部分人的努力,真的可以改變整個歷史。如果你小瞧了自己,或許也就真的錯失了機會。

  • 4 # 桃花島工作室

    首先什麼是1683年維也納之戰?

    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圍攻哈布斯堡王朝國都維也納,對戰雙方在當時都非常強大,最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在圍困維也納的兩個月後戰敗,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約翰三世·索別斯基率領的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德意志)的聯軍打敗了大維齊爾(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領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這場戰役成功的阻止了奧斯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行動,並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

    維也納對雙方的重要性:

    維也納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都城,而且經常被視作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一旦它被穆斯林國家佔領,其對歐洲各國士氣的打擊可想而知。毫不誇張的說,維也納若淪陷,維繫歐洲各國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意志將會土崩瓦解,用不了多久,整個歐羅巴大陸都將遭到土耳其人鐵騎的踐踏。所以,維也納是歐洲大陸抵抗奧斯曼進攻的橋頭堡,歐洲保衛維也納是在保衛基督教文明。

    戰後的重要歷史意義?

    一、

    此戰結束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已無力西進,歐洲各國暫獲安寧。土耳其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大概十多萬人,統帥穆斯塔法也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一場大戰,徹底改變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從此失去了對歐洲腹地發起進攻的能力。

    二、

    相反的是,哈布斯堡王室,在這一場大戰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他們組織歐洲各國開始反攻奧斯曼土耳其,從此雙方力量發生改變,奧斯曼帝國逐漸衰弱,一步步滑向西亞病夫的境地。

    三、

    對於歐洲各國來講,維也納戰役的勝利,不僅粉碎了奧斯曼帝國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成功地保衛了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地區,使其免於被全盤伊斯蘭化,特別是減輕了後來莫斯科公國的軍事壓力使其逐漸強盛並蠶食了奧斯曼的勢力範圍和領土,為之後的列強之路奠定基礎。

    四、

    此戰過後因為代表穆斯林世界的奧斯曼帝國戰敗,伊斯蘭文明開始遭到歐洲基督教文明的進攻,整個西亞、阿拉伯地區逐漸淪為歐洲殖民地,而歐洲基督教文明勢力範圍和影響力逐漸稱霸世界,直至今日也還是首屈一指,多半歐美基督教國家都是發達國家,佔據全球最好的資源,影響力巨大。

    感謝閱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手機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