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人生認知方法論

    心理學實驗證明:壓力是否影響健康,取決於我們如何解讀它!

    壓力實驗:

    美國有一個花了八年時間做的大型研究,得到一個很有趣的發現:生活在高壓之下的人,死亡率比沒有那麼高壓力的人高出43% 。但是這個死亡率的提高只發生在那些覺得壓力是有害的人群中,那些不認為壓力是有害的人,他們的死亡率反而是最低的,甚至低過那些客觀壓力都很少的人。

    升級版實驗:

    哈佛大學做了一個升級版的實驗:將受試者分成三組。這三組都必須要完成公開說話的任務。對於這三組的受試者來說,公開說話就是一個客觀壓力。同時這三組當中也有不同的設定:第一組僅是完成任務,不去做任何的干預。第二組則被告知,可嘗試忽略身體上的緊張感覺,不要害怕,不管它就行了。第三組的受試者則被告知,心跳加速是為了幫助他們吸入更多氧氣,讓大腦更清晰。明確指出,壓力是來幫助他們的。

    研究結果:

    相較於第一和第二組,第三組的受試者更有自信,應付壓力。更神奇的是,他們的血管是放鬆的,在一般的抗壓反應中人的血管是收縮的,這樣的收縮情況對健康確實有害,容易造成心血管的疾病。

    結論:

    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即便在客觀壓力下,當你在主觀上認為壓力是來幫助你的,是無害的。儘管你的心跳加速,你的呼吸加快,但是你的血管是放鬆的,你就不容易得到心血管的疾病。壓力是否有害身心取決於如何解讀它。

    透過以上實驗,你可以看到認知的力量有多強,思想的力量有多大。我們怎麼看待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原本這件事情在你舊有的認知裡是負向的刺激,但現在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一個正向的刺激,它就會產生正能量。

  • 2 # 心理老師左叔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在高校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對你提出的“心理壓力對健康有哪些影響?”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做心理諮詢工作中,有時大學生會提到的問題,我根據自己心理諮詢的經驗來回答你的提問。同時,也藉此機會普及一下心理健康的知識,糾正社會上對心理健康認識的誤區,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什麼是心理壓力?

    心理壓力是外部生活事件對人的刺激,而引起人的主觀情緒緊張和軀體的喚醒。心理壓力是一種外力,而“緊張”和“喚醒”則是身體和心理適應壓力產生的後果。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時常會遇到某種能夠引起我們心理“緊張”的壓力事件,通常是這些事件給我們帶來心理或精神上的壓力。

    生活壓力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是客觀存在著的,任何人都無法避開,與我們每日相伴,可以說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大的方面看,戰爭、地震、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都會給我們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從小的方面看,一次考試或求職、自己生病或親友生病、失業或改變環境、親人故去等,也都會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衝擊和干擾,都會成為我們“心理壓力”的來源(即壓力源)。

    如果我們應付壓力不當,這個後果就會使我們產生焦慮、煩躁或者恐懼,引起內心緊張,形成心理上的挫折,同時還會導致軀體上出現一些功能性障礙。

    第二,心理壓力對健康有哪些影響?

    個人對心理壓力管理不好,就會出現身心方面的不適,調節不當,也就是說個人心理自控能力不好,就會導致身心方面的不適,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後果,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疾病。長期的、未能應對的刺激可以影響身體的各個部分,導致慢性的、經常性發作的疾病。 也就是說,在我們面對生活事件時,如果應對不當,錯誤的評價生活事件,採取非理性的行為,不但會造成不良後果,還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具體來說,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長期的壓力反應(抗拒)對個體而言會導致身心疾病。二是對個人工作的影響;工作缺勤率增加,個人工作的積極性降低,工作效率低下,例如拖延工作、病假、缺勤增加;三是身體不適增加,疲勞、易怒、易病;四是在心理和情緒上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感淡漠、情緒低落、沮喪、情感脆弱、易受挫折、消極等消極情緒增加;五是開始出現或增加不良生活行為,個人自行服用藥物,例如鎮定劑、酒精、藥物、菸草等;六是人際關係不良,上下級、內部衝突、同伴、同學、知己等人際交往不暢或出現衝突。

    一句話,現代繁忙的生活中,完全沒有壓力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壓力,懂得生活壓力是可以管理的,只要我們應激得當,在生活中不迷惑,在遇到問題時不猶豫不決,學會解決問題和調適精神,不做完美主義者,積極投入生活的懷抱,有什麼困難不能戰勝?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醫生,要時時注意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承受狀況,學會對生活壓力進行管理。

  • 3 # 知始

    當我們應對事情時,一般有兩個過程:首先,你會對事情進行一個基本評價,也就是“這件事和我有什麼關係”,是有利還是有害。接著,你會進行二次評價,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能做什麼?”經過這兩個過程,事情基本可以打上“挑戰”或“威脅”的標籤。而這直接就決定了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效果。

    心理壓力,指的是人在應對或適應環境時所產生的一種身心狀態。

    舉個例子,如果讓你在幾百人面前做場演講,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透過對這件事進行一個評估後,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會很緊張,害怕犯錯,而這直接就導致了很重的心理壓力。而如果你把這件事評估為一次挑戰,或者說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即便你依舊會緊張,但壓力卻很小。你害怕,只會讓你越來越怕。你勇敢,只會讓你越挫越勇。

    心理壓力對你有沒有害,取決於你的心態

    如果你把壓力當做挑戰,而不是威脅,壓力就不會對你有危害。正如尼采所說,“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壓力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 4 # 胡文生心理

    《壓力影響健康,不知不覺中就病了。》

    心理學對壓力是這樣定義的,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的體驗過程。

    也就是說壓力來自壓力源,壓力源有三種,一是生物壓力源,如疾病、睡眠剝奪、性剝奪、氣溫、噪音等。二是精神壓力源,如多疑、怨恨、自責、後悔等。三是社會環境壓力源,如家庭矛盾、離婚、失戀以及個的精神障礙、傳染病引起的人際交往適應問題等。

    一句話概括就是,壓力源是現實生活要求人們去適應的事件。

    壓力反應是人覺察到壓力源後,出現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的反應。

    從壓力種類來看,壓力又分為一般單一性生活壓力,疊加性壓力和破壞性壓力。一般來講一個人可以適應一般單一性的生活壓力,這也是人正常範圍內的抗壓能力,雖然這種壓力也能消耗我們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但不會導致一個人的身心崩潰而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但疊加性壓力和破壞性壓力就不一樣了,這兩類壓力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遠遠超過一個人的適應能力,所以一個人若遭遇這兩類壓力後,會嚴重破壞人的身心健康,從而產生壓力後的反應性疾病,也稱為應激性疾病。更嚴重的高壓力會導致人體免疫功能損害,從而導致白血病、皰疹、結核病等。

    另外,除了外部壓力外,過度控制、冷淡、孤獨等來自內部的壓力也可以破壞人的免役系統,從而啟用腫瘤細胞患癌。

    壓力反應性疾病是如何在壓力下形成的呢?

    這類病的發生,主要原因是人體對壓力應激的調節作用的有限性,也就是人不能無限應對壓力。壓力反應性疾病發病機制,是在大腦中樞神經調節下,透過下丘腦一一植物性神經及其所支配的相應器官和人體內分泌系統對壓力對抗的綜合防禦性的機體反應,如果因壓力過大,人體這些內環境在壓力下失去平衡又長期得不到恢復,這些器官就會轉為病理性改變,導致心身疾病。

    另外在超強壓力下,也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增強,也會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緊張性頭疼、女性內分泌紊亂而月經不調、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 5 # 掙脫枷鎖的囚徒
    壓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的?

    我們所遭遇的壓力可以分為急性壓力和長期壓力。

    壓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的?

    首先需要了解我們身體是如何來應對壓力的,這種應對被稱為應激反應,或者“戰鬥或逃跑反應”。

    急性應激反應

    我們人類並沒有從上帝那裡獲得一本類似於人體使用說明書的寶典,只能在游泳中學習游泳,摸著石頭過河,或者說見招拆招——適應於所面臨的環境和身體內部的變化。

    其中,當遭遇到緊急危險時,我們必須首先儘可能做出反應來保住小命。

    比如,當“馬大保我喝醉了酒忙把家還”(山東地方戲呂劇中的一個唱段),路邊突然躥出一隻猛虎。

    雖然都是山東人,都是喝醉了酒,馬大寶卻不是武二郎有把握三拳兩腳幹掉猛虎。

    這可讓馬大寶如何是好呢?

    馬大寶的反應一:老虎老虎莫著急來把我吃,你且在一旁請稍息,容我慢慢想仔細,(從老虎肚子裡傳出)我……

    馬大寶本能的反應:

    人類在遭遇緊急危險時,所做出的反應根本不容你有時間“過腦子”,即不需要我們的意識來做出判斷和決定,只能表現出一種本能反應。

    這主要由一個被稱為杏仁核的負責情緒反應的腦組織接受危險資訊,進行整合後傳遞到負責很多生命活動控制的中樞下丘腦。

    下丘腦猶如一個指揮中心,透過快捷的資訊傳遞系統,即自主神經系統與身體其他系統發生聯絡,控制著我們身體如呼吸、心跳、血壓、呼吸、出汗等與身體組織血液氧氣供應,能量代謝為主的生命活動,以及瞳孔,立毛肌等警覺性有關的活動。

    自主神經系統有兩個組成部分,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猶如汽車中的油門,踩下去,可以加大馬力,在人體就是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手心腳心和頭部出汗,以及瞳孔擴大,汗毛直立,這一切都是為了調動一切能量來應對接下來的或者戰鬥或者逃跑的高能量消耗過程;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就像汽車的制動器,踩下去,就可以讓身體“休息和消化”,增加儲備。

    當人遭遇危急,杏仁核發送求救訊號,下丘腦首先是透過啟用交感神經,並將訊號傳遞到腎上腺,由後者泵送腎上腺素激素(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等)進入血液,經過血液迴圈達到心臟、肺、肌肉、瞳孔、汗腺和立毛肌等效應器官,以應對戰鬥或者逃跑反應所需,這就是急性應激反應。

    所有這一切反應是如此之快,根本不需要大腦考慮,而是由杏仁核、下丘腦,並透過交感神經與身體效應器發生自動聯級反應,可以說就在電光火石之間,這也是我們遭遇迎面疾馳而來的汽車,有時能一躍躲開的原因。

    如果危急解除,交感神經-腎上腺素介導的急性應激反應會逐步消退,約1小時完全消退。

    如果危急僅僅是緩解而沒有完全解除,下丘腦會啟用應激反應體系的第二組分,即 被稱為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體系,觸發皮質分泌腎上腺皮質醇,來維持持續的高警覺性和能量代謝狀態。

    長期壓力反應

    如果我們遭遇到長期的壓力,比如,工作緊張,被社會孤立,貧窮,長期的虐待等,身體的反應就如同急性應激反應的後期,透過HPA軸形成慢性應激反應。

    急慢性應激反應對身心健康的危害

    如上所述,急性應激反應主要是由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激素釋放導致的心跳呼吸加快,血壓升高,出汗等身體高度動員狀態。

    在心臟存在隱匿性心臟病,特別是可以導致致死性心律失常心臟病的人,急性應激反應就可能會觸發這種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驟停,如果得不到救治結局就是死亡,即心源性猝死。

    這也是我們說的劇烈的情緒波動可以誘發猝死的原因,當然前提是在存在發生心跳驟停基礎心臟病的個體。

    另外,血壓的突然飆升,也有可能誘發腦出血等急性甚至致死性疾病發作。

    如果長期經常性經歷這種急性應激反應,則會極大增加心腦血管病發生和發作的風險。

    如果長期經歷慢性壓力,皮質醇水平的持續升高也會帶來系列生理變化,主要是一些涉及應激反應增加耗盡後體內能量的補充和儲備。

    包括像增加食慾,增加進食量,嗜好高能量垃圾食物,以及增加脂肪和水電解質的儲存,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以及誘發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所謂代謝綜合徵,增加心腦血管病的風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在戰國挑五名將領,一位軍師,一座城池,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