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悟空科學

    為什麼剛地震過的地方更容易下雨呢?每當震級較大、或破壞力較強的地震發生之後,救援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時間的緊迫性之外,連續性的強降雨便成為了該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似乎剛剛發生過地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但是,地震和下雨這兩種自然現象之間,是否就真的存在什麼密切關聯呢?

    關於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發洪澇的強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之外,其實也並無其他太大的影響,因而也並無多少人會對其特別在意。但是,這對於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就有所不同了,雨水會導致泥土鬆懈(尤其是山地偏多的地方),而發生過較大地震的地方又本就容易發生泥石流,這對於被困的地下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風險因素。

    客觀而言,不管是地震,還是下雨,其實都不過是地球上在再常見不過的自然現象。全球各地每天會發生的地震次數都是過萬級別,只是因為我們同一時刻總是身處一地,並且,那些震級較小的地震也很難被我們主觀感受到,所以,地震(直接感知到的震級相對更大)才成為了很多人心裡的自然災難。而下雨似乎很常見,就不說那些有梅雨季節的地方,只要沒有遇到乾旱,通常來說,下雨就是隔三岔五的事兒。

    如果要清晰的知道地震和下雨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那麼,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地震和下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降雨的形成始於大氣迴圈,地震的本質則是地殼在釋放能量的時候導致了地震波的產生,並引起了地面震動的現象。簡而言之,地震和降雨的形成地點和形成原理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屬於地球的岩石圈層(內部圈層),後者則始於地球的大氣圈層(外部圈層)。

    從地球水迴圈的角度來說,降雨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那些與河流相距較遠的陸地上的植物而言,降水便成為了它們給自己補充淡水的唯一方式。為什麼雨一直下,地球上的水資源並不會因此而增加?這是因為雨水本身就是地表蒸發的水蒸氣由於遇冷而形成,而自然降水更是人類最重要的淡水資源迴圈方式。

    雖然,雨也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和颱風雨這幾種主要的形式,表現形態也存在傾盆大雨和毛毛細雨之別,但它們的形成過程都需要經歷凝結和凝華增大、又或是雲滴的碰並增大這兩個主要過程。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雨水,其實不僅包含了主要的成分水,其實還存在一定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物質。如果降雨的過程中還伴有雷電的現象,那麼,水中還可能存在少量的臭氧分子、雜質和各種浮塵。

    相信大家對天氣預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出行的人最關注的一個資訊應該就是天氣。而我們對未來一段時間天氣資訊的瞭解,則主要是透過天氣預報的方式。但是,你聽說過地震可以提前預警嗎?就人類目前的科學水平來說,依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地震的提前預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建築的防震等級提高,平時多瞭解地震的防禦方式,而不是寄託於地震的預測。

    簡而言之,地震和下雨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關聯,一個是地球水迴圈系統的工作部分,一個是地殼釋放能量的活動過程。不管是從形成位置,還是形成原理的角度來說,這兩者之間都不存在什麼必然的關聯。下雨和地震都很常見,只有它們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成為自然災難。下雨我們可以透過天氣預報的方式來提前預防,但地震只有學習相關知識才能更科學地應對它的發生。不是地震後的地方更容易下雨,而是有災難的地方才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罷了。

  • 2 # 情緣1314

    因為蒼天也愛憐眾生,看到人民遭受地震帶來的房倒屋塌,死傷殘疾。痛苦悲慘情景,所流下了難過慈祥的眼淚。(對不起,我是比喻上蒼有好生之德。)

  • 3 # JIAXL

    可以用個打比方的方式告訴你,地震後為什麼會容易下雨。就像鍋裡炒菜,地震前就像蓋上鍋蓋,那一地震區域都是有大量的能力想要爆發,包括大量的水蒸氣。然後地震了就是揭開鍋蓋就會有大量的水滴落下,用鏟子在鍋裡翻炒,熱氣騰騰菜味飄散,水蒸氣夾帶著地震的灰塵被地震波的力量衝擊就要落下就是下雨。

    還有地震是一種地球生病的狀態,上天看到地面災難遭殃,生靈塗炭,都忍不住落淚了,為廢墟的人和生物提供一些生命之水。

  • 4 # 金童希瑞

    地震是上地幔溢位來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爆炸。

    地下金屬態氫離子的聚合反應必然影響天空的磁場,導致太陽初級射線產生大量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反應形成雨水。

  • 5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這問題提的很好,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是地質學家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不過關於地震和雨的關係這裡要交代一下。地震並不會直接導致降雨,反而是極端降雨天氣如颶風則會在一定程度上誘導地震的產生,所以這就導致很多人誤以為地震會導致降雨。

    地震是由於大陸板塊碰撞擠壓、摩擦,達到地層應力極限時能量突然釋放而導致的,其主要特徵就是引起的地面劇烈震動。目前地球共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的接觸位置是能量最活躍的地區,就會形成地震帶。板塊移動形成的地震,都是震級很大的地震,如2008汶川8.0級地震,2018年尼泊爾發生的8.1級地震,都是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地震帶上。

    地震和下雨沒有直接聯絡

    地震主要是地面以下能量的活動,大部分震源深度都在幾十到上百公里,而且能量的釋放時間非常短,多在幾秒或幾十秒之間;而降雨則是大氣活動造成的,兩者之間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有直接聯絡的證據。

    大家對一有地震就下雨更多的是一種感官印象。以中國為例,在震級7.0以上的地震中,1966年河北邢臺大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出現了降雨天氣。

    而1973年四川爐霍地震,震後7天幾乎沒有出現降雨,1975遼寧海城地震,震後7天只有兩天微量小雨天氣。2010青海玉樹地震,震後6天內都無降雨。

    所以地震與降雨僅從統計上分析,並沒有明顯的關係,只是地震後降雨會增加救援難度,加深了大家對地震時這種天氣的印象。

    極端天氣或許會誘導地震產生

    地質學家透過研究1999年發生在臺灣的7.6地震和2010年發生在海地的7.0級地震發現,臺灣地震發生前的1996年臺風河伯襲擊了臺灣。海地地震發生前的2008年颶風”費伊”、“古斯塔夫”和“漢娜”先後襲擊了海地。

    這些極端天氣帶來大量的降水,並且都是由於氣壓改變導致的。大量降雨導致大量的山體滑坡和地面侵蝕,並進一步導致地面侵蝕加快。地面沉積物被大量沖刷到大洋中,導致斷層一側應力解除安裝(如誘發海地地震的Léogâne 斷層一層受壓力減少),從而加速地層的斷裂的形成進而誘發地震。

    美國的地質學家透過對地震高發的加利福尼亞州研究發現,大量的雨水同時會攜帶大量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抵達斷層面後會加速斷層面的侵蝕(如礦化作用),從而導致斷層加速達到應力極限,發生移動誘發地震。

    結語

    地震並不會誘發降雨,兩者沒有直接的關係,理論上地震可以發生在任何天氣條件下。地震下雨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官作用。

    極端天氣帶來的大量降水有可能會誘發地震,因為降水導致山體滑坡和地面侵蝕,導致斷層一側應力解除安裝,加速達到其應力極限發生斷層。

    降雨會將大量的礦物質帶入斷層面,加速斷層的斷裂過程,從而誘發地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就要休學結束回去上學了,我該怎麼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