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賴頭充
-
2 # 驀然相逢
所謂藝術源於生活 不如說藝術源於人對於生活的感觸 體會 思想而高於生活 正是因為創作是一個凝聚昇華的過程 是圍繞一個主題不斷髮散 而又最終聚攏的過程物件是不固定的 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的能力 而能否成為藝術則取決於其感知力與掌控力。
-
3 # 人生無簡史
我們常常說某一個藝術作品,沒有感染力、沒有代入感、沒有靈魂,作品無法從任何一個層面上,深刻的影響讀者或觀者,那麼這個作品就不能算是優秀的作品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我覺得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個作品沒有豐厚的生活底蘊,和來自於現實生活的真情實感。
-
4 # 春日之虎
人的本質具有社會屬性,人活著就得有生活,也就是說人從出身到去世都處於社會生活之中。而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屬於精神層面上的組成部分,因此說藝術創作即是生活的總結,也是生活的一種形態。
藝術創造是離不開生活的,如果做個簡單比喻的話,生活好比藝術的土壤,而藝術好比土壤中生長出的一顆顆禾苗,土壤越肥沃,禾苗就會越茁壯。
所有藝術創作都來自於生活,只是生活範圍很廣,社會有不同的生活,如果藝術只來自於個人狹隘的生活之中,甚至只是個人的一個夢而已,那麼即便是藝術天份再高,所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再豔麗,但因脫離了大眾的生活,那麼這樣的藝術作品,即便是很被少數人欣賞,也不會在廣泛的範圍內被人們認為,也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最善於深入生活,瞭解生活,特別是最善於深入廣大人民的生活之中,瞭解和體會他們的苦與樂,並誠心為人民服務,有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情懷,才可能創作出的作品讓廣大大眾真正喜歡,其藝術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有些人自命清高,追求所謂的陽春白雪,脫離大眾,鑽進小圈子裡或個人狹隘生活中搞創造,搞出的東西自以為很高大尚,殊不知這樣的東西,因脫離了大眾的生活,遲早會被歷史的潮流所淹沒。
深入生活,瞭解社會,並甘願為大眾服務,所創造的藝術作品才具有旺盛的生活力。那種只為個人或少數人生活服務的藝術作品,是得不到大眾認可的,因而也不會具有旺盛而長久的生命力。
(圖片來自於網路)
-
5 # 閉燕利
″鼎″是中國青銅藝術文化的代表,稱為國之重器,代表權力、國家,故有大禹鑄鼎置九州(古中國劃立九州)。然而此鼎與老百姓日常生話中的鼎是萬變不離其宗,都差不多,兒時我家中還有一鼎,家鄉稱之鼎鍋,用生鐵鑄,底尖,利於火的分佈,以及減少受火面積,不使飯焦得太快。底有三腳,與早期青銅器鼎一樣是三足鼎立,後青銅鼎又製成四足,喻示四平八穩。唉,傳承民間2500年的民間鼎鍋煮飯,鼎鍋煮菜,幾乎沒有了,但有些少飯店仍以鼎鍋飯為招牌來吸引客人。
傳統藝術一一象棋來源於劉邦攻楚國項羽,戰爭歷時4年,戰場在古滎陽、成皋一帶,其北臨黃河。當年劉邦西築漢王城,項羽東築霸王城,兩者之間有一寬300米的大溝,即為象棋盤中間的楚河漢界的來歷。棋盤中的敵我雙方最前面布一排兵(或卒),且行棋規定只許進不許退,這與自古至今的戰爭一樣,士兵只許衝鋒陷陣,不許向後逃跑……
故宮是建築中的偉大藝術,原本稱紫禁城,建築按″天人合一"的思想來建,″天人合一"是中國道家的偉大思想。故宮建築採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古代天文家將天上所有的星星分為三垣,紫微垣居正中,稱之紫宮,並稱天上的玉皇大帝住在那裡,那麼人間的皇帝稱為天之驕子,理應有一個好住處,故建了紫禁官(其中之禁實為禁止老百姓出入之意
)。民國時才改稱故官。故宮有9999個房間,各門的銅門釘橫豎各九顆,取意古代數學及民間把9當最大數之意。
兵馬傭藝術源自秦國士兵的原人形象來製陶傭,故形象逼真,少有雷同。
″長城"的建築藝術更是舉世聞名,但卻源於古時各城市的城牆的形狀來建的,只是沒有那麼高。最古老的長城是用泥建成,當時老百姓的房屋也是泥建成的,我家鄉尚有極少的房屋,我們叫逐牆屋,四壁用泥土逐層逐層打實,土中均勻混合稻草,小石頭,石灰、糯米粥,非常堅實。秦漢時期都是按老百姓的逐牆法了築長城的,明朝才改為磚砌長城。
因此可以名正言順地說:藝術源生話。否則藝術就是懸花一現,空中樓閣,華而不實,苗秀無果……
-
6 # 阿笙2018
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文藝的事情,平常看起來不足的小事,比如吃飯,比如與人相處,比如喝茶,比如飲酒,比如吸菸,比如對金錢的追求,比如對女人的追求,比如對權利的追求,比如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研究,比如對書本的追求等等處處透漏著學問~
文藝,不是你擁有演戲、歌唱、彈奏樂器、書法、繪畫等方面的天份決定的。它,在常人的認知裡面,有很多的藝術家、舞蹈家、武術家、魔術家等不同身份的演員。但在文人的角度,專職於研究文化和寫作的人是如何看待文藝這個詞的,從目前的我來說,是不能夠理解的。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在於,當前的我處在創作的初期,還沒有在現實的生活中接觸到文人的圈子。儘管我有常人的看法,但文人是如何看待文藝一詞的,我還真的不清楚。
回覆列表
童年的記憶
在街邊買了把舊吉他,拿回來掛著,牆上有槽鋁,鉤子和線耷拉,像睏倦的午後,魚也不愛找食。
吉他邊上早有一幅畫,黑白墨線的山水,民國三十四年,義縣孫國臣作,來人有說畫假,有說怎麼樣有說不怎麼樣,這是小店裡常有的現象,民俗老物件,其實早有定數,因為認知品性而不統一,倒也好玩。
這次掛把吉他,不定生出什麼看法,只有一次不能忽略,做幹豆腐的老朱好音樂,帶個朋友來,五十歲上下,要學吉他,想買一把舊的,又猶豫不決,我拿起吉他,沒有說什麼,彈了一首法國曲子,《童年的回憶》,結果是不用說什麼,來人決定買下這把琴。
曲子是十多歲時大謂給我照記憶畫的六線譜,我自己練習的。
幾天前又買了一把舊吉他,又掛在那兒,又來人看,一看就是喜歡琴音又懶又想學拖拉到中年的八戒,我心想樂,拿起琴,又彈了《童年的記憶》,彈後說,上次我彈了這曲子,琴就被一聽的人買走了,這次不一定,他向我尷尬一笑,待會兒,出去了。
過了二十幾分鍾,他又回來,說琴多少錢,我告訴他價格,他說我買走,回家看快手去學,我搖搖頭,快手,我咋沒有,是不是落伍了。
我學吉他的時候,一根木板釘了六根鐵絲,這也能練,是的,買不得吉他這也不錯,後來家裡給買了一把翠鳥吉他。
三十多年就過去了。
我還有一把舊吉他,自己沒事彈彈,
慢慢變老的吉他,也和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