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山文化心得

    這樣問問題,有點難回答。

    我認為“上善若水”不是在讚揚水的美德,只是在說“水的能力高”而已。而“不爭”才是水的“德”性,其境界極高,高到幾乎接近於道!這才是老子對水讚譽的重點。

    一,“上善若水”只是在說“水的能力”是最上等的而已,與美德無關。

    1、“善”字在《道德經》裡共出現51次,有兩個含義,一個跟能力有關,另一個是善待。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其中,善者和不善者,就是能力有差別的兩種人,而“善之”就是善待的意思。

    2、《道德經》裡的“善”,沒有“善良”的含義。很多人把“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理解為在談“善良與醜惡”的辯證關係,是不對的。首先是偷換了“善與不善”這對概念;其次,是不知道全書共有七對“善與不善”連用的情形,是不能置換的。而“上善若水”裡的“善”,是指能力強,“上善”是最強的意思。

    3、《道德經》不能有“善良與醜惡”的觀念及標準。因為,“道”是老子思想裡最高的、也是唯一的標準,符合道的作為,叫做德,不叫善。所以,老子只是從能力上把人分為“善者”與“不善者”,而不象儒家和現代人那樣講倫理,對人有善惡的區分。這個要特別注意,否則,很容易被非道家的觀念所幹擾,導致解讀出現偏差。

    1、老子大加讚揚的是“水不爭的德性”。

    看第一段,意思是“就拿能力最上等的水來說,它是最善於利益萬物的,卻不爭功,反而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位,這種做法是接近於道的。”整段來看,老子讚揚的是,水有極高的“不爭的德性”!而不是“水有最好的善良品性”!注意,“上善=利萬物”,就是說,水有“利萬物”的最強能力(上善),做的貢獻最大,本來是可以爭功的。但是,水不但不爭功,甚至還甘於處在低位被眾人厭惡!這才最值得讚譽的地方!因為“道”就是這樣做的。在第二章就有涉及:“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設想一下,低能力者,不善,利的功夫很小或者沒有,“不爭”是無從談起的。

    2、“七善”是在說聖人,不是在說水!

    第二段,有一些語意是缺失的,我用括號內的內容補回來,大家看下:

    在這一段裡,“七善”明顯是人事方面的內容,仍把它說成水的品性是很勉強的。而實際說的是,得道的聖人也“上善”,能力很強,做了很多有利天下的事(七善),也跟水一樣,不爭。

    3、第三段是從前面的水和聖人的例子,得出“不爭,故無尤”的結論。

    我一直說,《道德經》是未成聖的侯王的治國理念和守則。老子是經常把得道的聖人作為侯王的榜樣來談論的。這裡的意思是,能力高如“七善”的聖人,也是不爭的,要好好學習之。

    總結來看。

    1、準確地說,“上善”,不是指最好的品德或者品性,而是指最強的、最上乘的能力。

    2、不爭,才是水的德性。相對於高階能力,還處下和不爭,其境界才顯得更高,高到接近於“道”的程度。這才是老子大力讚譽的點!

    3、不要以為,反正都是讚譽水的好話,就不用細辨了。要細辨的,要落實文字的真實含義,從而排除外來觀念的影響,尤為重要。比如,以為老子也講“善良”,很容易和儒家或者現代的理念混在一起,對精確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不利的。

  • 2 # 自由小小影

    1、我們先從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寫出了水的七種品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我們總結為兩個字就是:不爭,這就是一種境界。何為“不爭”?不僅僅是我不和別人爭名奪利,爭來爭去,我連“爭”的觀念,心裡頭一點點都沒有,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連“爭”這個字都不存在。這就是水的境界。

    2、上善若水的境界就是“道”,所以我們理解了水的七種品質,再來看“上善若水”時,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上善就是道”。這也是一種境界,非常自然,完完全全符合天道。我們能做到到這一層,基本上都是聖人了,正如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上善若水還應該是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境界,大智慧。我們還是要繼續讀水的七種品質,完全奉獻自己,大公無私,而且水不居功,不管在哪裡它都自覺地處於最低處,不管任何髒東西水都不嫌棄,不拋棄,不會說某某東西很臭,有毒等,水一點都沒有感覺,它都一視同仁,同樣對待,沒有任何分別之心,正如我們常說“無心之感”,《易經》中有一卦叫鹹卦,卦中鹹感通意,鹹就是無心之感,常用來指夫婦之道和萬物感應之情。因為無心,感應之情才是最真實的,今天很多人的婚姻破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都是“有心”惹的禍。

  • 3 # 陳廣逵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是說“上等的好表現得像水一樣”。

    那這種像水一樣的好表現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水善於向萬物施利而不爭奪,處在眾人討厭的低窪的地方。”

    這種表現好在哪呢?

    “不爭,故無尤”,“差不多符合道的標準”。

    那麼,作為人怎樣做到像水一樣善呢?《道德經》給出了建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七善”從不同角度說怎樣做到像水一樣的上善。

    選擇適宜的居處環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選擇仁愛的人來結交才是最好的,說話保持客觀本真才是最好的,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當的時機再行動才是最好的。

    《道德經》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意在告誡身處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現就是像水一樣,善處下,善以柔勝剛,給予萬物好處而不與萬物爭利。水往下處流,處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窪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道的原則就是不爭,就是甘處其後,甘居其外,甘居下游。

    “處眾人之所惡”,本來說水,卻拿人的主觀感受說事,賦予了水人格化的內涵。

    再分析一下“七善”:

    居處以選擇環境為善。選擇什麼樣的環境,這裡沒說,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環境,大概就是利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應該是不爭之地,應該是清靜之所。“居善地”大概與孔子的“擇不處仁,焉得知”暗合。

    思想以保持沉靜深邃為善,這樣才深不可測,才可以達到“莫知其極”。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持不爭之心。

    結交仁厚之人,此仁者應該是不爭之人,與他們結交可以避免危害。

    言辭真實、真誠,恪守信用,才能讓人信服。這些言辭應該是不爭之言。“信”是道的品質,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

    為政能保持穩定秩序,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達到長治久安。什麼樣的為政才穩定?當然是不爭之政。

    處事容忍,才能不躁動,“能”的本質就是不爭,因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急功近利、貿然而動多敗。“能”即“耐”。耐是一種品質,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勞”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誘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寬容、包容、相容,就能清靜無為,置身於矛盾紛爭之外,就能“後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種堅守,是對道的一種態度,是持之以恆的精神。

    在適當的時機才行動,才會有好的效果。我們還可以透過一個比喻來解說像水一樣品格:嚴冬來臨,江河冰封;春暖花開,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嚴峻的形式下讓自己處於“冰凍”狀態,“動善時”就是隨著溫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漸流動起來。

    概括起來,這七善就是存不爭之心,處不爭之地,結交不爭之人,說不爭之話,行不爭之政,做不爭之事,因時而動,做到這些就是不爭。不爭就不會出現過失,就不會招致災難。這些都是像水一樣“上善”的品質。

  • 4 # 光的背影

    上善若水,道家至善境界。宇宙大道,日升月降,天行有常,恆變是唯一不變的永恆定律。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乃至生命,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變化當中前進。水,亦然。無論是氣體、液體、固體;雲,水,冰雖然具有千變萬化的形態,但初心不改,卻適於當下。人世間萬物,若能像水一般或柔情似水,或雲捲雲舒,或冰封亮劍,因應天下大勢與時俱進,則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歸於至善。

  • 5 # 納百川7號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這裡的意思是說做人的方法,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是不與萬物掙高下,這樣的品格。

  • 6 # 一休客

    無為,無所不為。

    無為,不惡(w u);為而不喜。

    大道無情,執行日月。。。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7 # 塵緣背影

    上善若水: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秀。你低,我便湧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你靜,我便守望,決不打擾你的安寧。你熱,我便沸騰,決不妨礙你的熱情。你冷,我便凝固,決不漠視你的冰寒。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從眾 。

  • 8 # 小福影音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善於為道之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性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善於利益萬物,不與人爭(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處在眾人所不喜的卑下之處(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所以接近於道。

    為什麼水最接近於道?根據老子的描述,道的兩點最重要特徵,同時也是水所具備的:

    第一,利益萬物。水在地球上無處不在,生命正是依賴著無處不在的水而得以生存,而道也是如此:“道生之,德畜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第二,水往低處走,永遠不與物爭,永遠處在最卑下、最不惹眼的地方,這一點最接近於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特點。

    老子說,水幾於道,而不說水同於道,原因也就在這裡。道是最低調的,低調到無形,你根本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水是有形的,無法完全表現出道的這一特徵,它所能做的,就是永遠讓自己位處最低,所以說是“幾於道”。幾是接近的意思,如:幾近,幾就是近,近就是幾。

    人們常說,道家低調。道家為什麼低調?因為道的屬性就是如此,人既然要取法於道,當然就應該低調。你看道家兩位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自己的生平就很模糊,後代子孫更是讓人無從知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哪裡像孔、孟二位,兩千多年過去了,他們子孫後代的譜系依然記載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除了以上兩點,水還有一個重要特徵,跟道幾乎相同,是老子沒有說出來的,就是水永遠不死。道是不死的(穀神不死),而自然界中的水,也永遠只在液態、氣態、固態三者之間互相轉化。你可以改變水的狀態,但你就是無法消滅它。水的這個特性也是值得人學習的:只要生命存在,精神永遠不死!

  • 9 # 一燈傳文

    最善的德行就好象水一樣,水利養萬物卻不爭,著眼點總是人們最不喜歡的低處,所以、水的德行接近道。

    以水喻道。水與萬物是一體的,不二的,水以生養萬物為利益,當然不爭,我們天天都離不開水,身體的60-70%都是水。我們就是水,水就是我們。為此,水的我很大。萬物,水都可以把稱作為我。因為萬物都有水的成份在內;相反我們的這個我、卻很小,包括父母,兒女,夫婦,兄弟,稱之為我。有的一家人都容不下,只是身體這一百多斤才是我。更有自已還和自己過不去!區別在哪裡?——德行!­

    德行象水一樣利養萬物,與之一體,究竟無爭,沒有過失。

    我有一偈:

    上善德若水,

    利養而無爭,

    原本同一體,

    不二怎麼爭。

    智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某寶上買回來的草莓穴盤苗種植之前根部要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