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肛腸醫生馬秋影

    我是一名長期從事肛腸疾病診療工作的醫生,大家如果對我的醫學科普感興趣,請點選右上方關注,謝謝!

    正所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就癌症而言,未病先防,“有效預防”才是更需要重視的工作。

    但是,早期癌症幾乎難以有症狀表現,即使是常規體檢也可能發現不了什麼端倪。

    想要查出早期癌症,尤其是癌症篩查必須做專項體檢才行。

    這裡有一個高發癌症的專項檢查專案表,可做檢查參考:下面是不同年齡人群的癌症篩查清單,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專項體檢。

    1.女性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59歲

    60歲以上

    下面是男性要做的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59歲

    60歲以上

  • 2 # 守護生命光彩

    “怎樣檢查出癌症?”看到這個題目,耳邊即刻出現的是平時聽得最多的感慨:年年單位體檢,怎麼就沒有發現腫瘤?半年前體檢正常,怎麼一發現就成了晚期?臨床工作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以至於很多人群也存在這樣的誤解:“體檢不好使,癌症發現多數是晚期,也沒法治,只能聽天由命”!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首先吐槽一下,每次聽到這樣的感慨,恨不得即刻拿出一堆論據辯論幾個回合。不是體檢不好使,有可能是體檢的專案並不是針對性的;或者體檢時也發現異常建議去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患者沒有重視;當然,也有可能是該患者的腫瘤惡性度較高,生長速度較快。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樂觀的看到,有一些癌症是可以早期篩查出來的,而實際工作中,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獲得良好預後的病例不在少數。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達到90%,早期前列腺癌五年生存率更是超過98%。透過禁菸、早期篩查、注射疫苗預防感染、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美國癌症死亡率以約2%的速率持續下降,至今已挽救237.86萬生命。

    那麼,怎樣才能及時發現癌症,哪些檢查才是更加精準的呢?腫瘤篩查指南中推薦3種有效且簡便易行的篩查方式,幫助人們更好的檢查出癌症。他們是:觸診、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

    觸診是用醫生手指或觸覺來進行體格檢查的方法。透過觸、摸、按、壓被檢查區域性、以瞭解體表及臟器的物理特徵。比如在乳腺、甲狀腺檢查中,醫生可以透過觸控來判斷是否存在腫物以及腫物的性質,從而早期發現可疑病變。而直腸指檢,不但可以發現痔瘡,還能發現一些早期直腸癌。普通體檢一般是包含直腸指診的,但很多患者由於不好意思,或者害怕引起不適而主動放棄這項看起來操作很簡單的檢查專案。

    此外,醫生透過觸診還可能發現腫大的淋巴結,從而進一步檢查確診。比如頸部淋巴結可能提示頭頸部腫瘤的可能,鎖骨區域淋巴結提示肺部,腋窩淋巴結提示乳腺癌,食道或者胃的腫瘤,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提示盆腔腫瘤,還有淋巴瘤等可能出現多部位的淋巴結腫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淋巴結腫大都是腫瘤,而觸診,只是一個初篩,如果發現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

    第二大武器就很重要了,即影像學檢查,可謂是醫生的超級眼睛。如淋巴結對超聲敏感,甲狀腺、乳腺、盆腔臟器等,透過超聲能發現一些問題,超聲檢查操作方便、沒有輻射,且費用不高,可以說是物美價廉。然而,超聲檢查和操作醫生的手法以及醫生經驗也有很大的關係,也有可能有誤診或者漏診的情況。以乳腺癌為例,大多數都是先進行B超檢查,如果有需要,還要結合乳腺鉬靶和核磁檢查,綜合更多的資訊以明確診斷。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重要方法,而一些單位的常規體檢可能是拍的胸片,解析度較低,且位於肺門的病灶通常無法發現,容易出現漏診。CT、核磁、骨掃描、PET-CT等,不同的影像學檢查各有其特點,當醫生髮現可疑病灶時,也可能會結合多項檢查,儘可能提供更多的資訊幫助診斷。

    第三個要介紹的就是腫瘤標記物了,也就是抽血化驗發現癌症的蛛絲馬跡。比如甲胎蛋白 AFP 異常升高可能提示肝癌;癌胚抗原CEA可能提示直腸癌、胰腺癌、胃癌等;CA199 可能提示胰腺癌、膽管癌肝癌、宮頸癌等;PSA可能提示前列腺癌。但有些時候,即使沒有得癌,這些指標也會升高。比如 AFP 是目前肝癌臨床診斷和監測的腫瘤標誌物,但是妊娠、肝炎、肝硬化、胎兒神經管畸形等,AFP 也會顯著升高。此外,一些腫瘤患者已經得了癌,腫瘤標誌物也不一定升高。所以,單憑“腫瘤標誌物”無法確診腫瘤,需要結合身體表現和其他檢查來確認或動態觀察。從適用人群上來看,男性40歲以上、女性35歲以上,可以考慮將腫瘤標記物納入自己的體檢專案裡了。如果本人有腫瘤高危因素,或者有腫瘤家族史,就更應該提前接受這項檢查。

    如何檢查出癌症?以上就是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三大易行且有效的方法。此外,內鏡檢查,如胃腸鏡、鼻咽鏡等,也是發現癌症的好方法,最後要強調,確診癌症的金標準還是病理,即便其他檢查已經發現腫瘤,依然需要病理來證實,並根據病理結果來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大家都知道諱疾忌醫是不可取的,癌症並不會因為主觀迴避而停止發展,只有正確的看待,積極的預防癌症,同時做好癌症的早期篩查,才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旦發現癌症的苗頭,也能在第一時間明確診斷並積極治療,從而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重視癌症的預防及篩查才是硬道理。

  • 3 # believe2193

    當你的身體某個部位出現不適的時候,就要趕快去醫院做一個很精細的檢查排除癌症的可能,如果醫院檢查沒有問題,就需要做基因檢測來進一步更精準檢查,來在疾病的萌芽狀態把它扼殺掉

  • 4 # 李鴻政醫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都害怕癌症,你怕,我也怕。怕歸怕,怕也沒有用,關鍵還是要治療啊,一旦發現癌症,得抓緊治療。問題是,很多人發現癌症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失去了手術機會,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機會,最終鬍子眉毛一把抓,人財兩空。

    問題出在哪裡了?

    問題就在於:我們沒有能夠更早期地發現癌症!

    如果我們足夠早的發現癌症,那麼絕大多數癌症都是不恐懼的。舉個例子,一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最怕什麼?最怕肝硬化、肝癌啊。為什麼,因為醫生天天都在科普,中國那麼多肝硬化、肝癌的患者,大多數都是由於乙肝導致的,所以乙肝患者最害怕哪一天自己也肝癌了。一個事實是,如果早期能發現肝癌,那麼手術機會是有的,透過手術完整地把腫瘤切掉,5年生存率還是相當高的,不至於悲慘。關鍵是,很多乙肝病人,根本沒有複查,沒有關注,以至於一發現肝癌就是晚期巨大肝癌,沒有手術機會,沒有治療的方法,只能聽天由命。如何早期發現肝癌呢?對於一個乙肝患者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複查:比如每半年或者3個月就檢查一遍乙肝兩對半、肝功能、乙肝DNA、腹部B超、甲胎蛋白等,這幾個檢查一次性做下來大概400元,部分可以半年做一次,那麼一年的費用大概也就是1000元左右。這個費用的付出,能夠讓乙肝患者最大程度地、儘早地發現問題,效益比相當高。比如今年5月份複查沒問題,9月份複查的時候好像發現了問題,比如肝臟好像有小腫塊,這時候再做個CT看清楚一點,如果真的是肝癌,這個時候切掉它,基本上都可以痊癒的。但如果好幾年沒複查,那麼肝癌可能把周圍的組織都侵犯了,甚至轉移了,那就沒辦法了。

    對於乙肝患者來說,定期複查腹部B超、甲胎蛋白等就能及早地發現肝癌。

    再舉個例子:老年人,便秘,去醫院檢查,醫生做個直腸指檢,發現肛門直腸有腫塊,醫生認為不像痔瘡,像直腸癌的可能性大,建議做個腸鏡看看,鏡子從肛門進去,就看到了腫物,鉗夾一部分組織化驗,證明是直腸癌,早期的,儘早手術,還獲得很好的療效,肛門還能保留。如果中老年人長期便秘,尤其是這幾個月加重,還有一些便血,不痛,不要以為這肯定是痔瘡,也有可能是結腸癌、直腸癌。怎麼發現呢?肯定是去醫院做個簡單的檢查,直腸指檢,配合結腸鏡。關鍵是要有健康意識,而且經濟條件還可以,如果患者經濟條件一般,很可能就會有忍一忍的想法,這一忍,病情就耽誤了。所以,疾病無處不在,癌症也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對於高危人群,自己多留個心眼,每年都安排針對性的檢查是必要的。

    再比如吧,呼吸科有一個40多歲的高管,胸痛10天來的,以為是肺炎,但是治療效果不好,後面做了個CT,考慮是肺癌。而且還不早期了,已經有區域性轉移了。回過頭再看,這個高管每天要吸菸2包,已經持續了10多年,這不是自己把頭往槍口上撞麼?誰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吸菸會引起慢阻肺、肺癌等讓人驚悚的疾病,但就是有人願意冒險,沒辦法,國家會感激這部分人,因為他們交了幾十年的社保,然後快退休了就早早離開了人世,緩解了社保局的壓力。可就可憐了他的家人。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老想著為國家貢獻,多想想自己和家庭,戒不了煙麼?不戒菸的話,每年都要有常規體檢吧,最起碼能夠早期發現問題。一旦長期有咳嗽、胸痛等不舒服,儘早看醫生,不要拖。

    總的來說,要發現癌症,關鍵3個因素:

    第一:有高危的人群,比如有乙肝的,長期便秘的,要警惕身體一些異常的體徵和臨床表現,及早就醫。

    第二:定期體檢,針對性檢查。乙肝要檢查甲胎蛋白、腹部B超。便秘的要檢查腸鏡。吸菸的要拍攝胸片和胃鏡。婦女到一定年紀之後要定期乳房B超或鉬靶檢查,為早期發現乳腺癌;還要定期檢查婦科,早期發現宮頸癌。等等。

    第三:戒掉那些惡習。

  • 5 # 影像科豪大夫

    癌症很可怕,並且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但如果能早期發現,很多癌症都可以根治!比如最常見的胃癌、肝癌、肺癌,因為早期發現而治癒的病人有好多。

    如何檢查出早期癌症?

    惡性腫瘤早期常常缺乏典型症狀,甚至沒有症狀,怎樣做出有針對性的篩查呢?我們還是以上述最多發的三種癌症為例:

    1.胃癌

    首選內鏡檢查!這個是金標準,可以診斷到病理型別,也可以篩查出早期胃癌,推薦胃癌高危人群採用。如果不能耐受胃鏡檢查的不適反應,也可以選擇飲水後胃部超聲檢查配合上消化道鋇餐,但確診還是要依賴內鏡活檢病理。這位57歲的女性患者,既往有萎縮性胃炎病史,近來症狀加重,口服藥物不能緩解,胃鏡發現胃竇癌,增強CT沒有發現周圍侵犯和明顯遠處轉移,經手術切除治癒。下面是她術後兩年複查,沒有復發徵象:

    2.肝癌

    首選超聲檢查,配合腫瘤標誌物檢測,重點是甲胎蛋白水平測定(大約70%肝癌患者伴有甲胎蛋白升高。)。如果超聲發現異常回聲,不能判斷良惡性時,可進一步選用增強CT檢查,或者核磁共振增強,可成功檢出早期小肝癌。

    3.肺癌

    首選胸部高解析度CT掃描,肺癌早期大多表現為肺結節,透過篩查高危結節,對中危結節和低危結節定期隨訪,可成功檢出早期肺癌。像上面四位患者,都沒有明確的胸部症狀,體檢發現肺部結節,成功手術切除後治癒。後面兩例還需要結合術後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測,確定是否需要配合術後化療,降低肺癌復發機率。

    要重視健康體檢!

    很多惡性腫瘤早期沒有症狀,或者具有輕微的不典型症狀,可以透過體檢發現。尤其當原有疾病(如慢性胃炎)症狀加重,口服藥物不能緩解時,要警惕!要及時就診排查!

  • 6 # 腫瘤專科醫生

    這個主要是想表達這一層意思呢?怎樣早期查出癌症,還是怎樣確診癌症?

    1、如果是問怎樣早期發現檢查出癌症?這涉及到癌症篩查的問題,也就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健康人群,主動進行相關腫瘤的篩查檢查,比如,肺癌高危人群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比如,食管癌和胃癌高危人群進行胃鏡篩查,比如,適齡和高危人群進行乳腺癌篩查,主要是鉬靶和超聲檢查,比如適齡人群進行宮頸癌篩查,主要是宮頸塗片細胞學檢查(TCT)和HPV檢測,比如適齡人群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主要是結腸鏡等檢查,比如肝癌高危人群進行肝臟超聲和AFP檢測等。

    2、如果是有了症狀,或發現某種異常,想進一步確診是不是癌症,這不是篩查,是診斷。有針對性安排相關檢查,最終確立診斷:是不是癌症,是何種病理型別的癌症,分期如何……需要透過問病史、醫生查體、血液方面的檢查,更重要的是進行影像學檢查(CT、磁共振等)定位腫瘤,也就是長在哪裡,而且影像學檢查也是分期手段,並可以在影像檢查引導下進行活檢,或透過胃鏡、腸鏡等內窺鏡檢查取活檢,取得組織標本進行病理檢查,最終確定診斷。

  • 7 # 今幸來自人參精華

    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現代醫學對癌症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診斷方法,以臨床症狀和體徵為基礎,結合各種化驗和檢查結果,做出診斷。常用的檢驗方法有如下幾種:

    (1)影像學檢查:凡大醫院檢查,一定有X線檢查專案,檢查方法有:

    1、胸部X線照相。這是運用最廣泛的X線照射,直接穿透身體,將影像記錄於底片上。最初用於檢查肺結核,後來開始用於檢測癌症。

    2、CT。1972年,英國的EMI公司開發了電腦斷層掃描裝置CT掃描器。它是以檢測器來測定、利用電腦記錄數值的身體剖面X線攝影。攝影時,X線管會在身體四周做360度迴轉。這種方法對於充滿細胞的

    實質性器官,也就是沒有內腔的器官最適合,例如腦、肝、胰,這些器官是由細胞構成的,除了血管之外,沒有其他地方可以進入顯影劑。過去,胸部X線只能獲得肺部血管、氣管重疊的照片,使用CT掃描器,能清楚地描繪出胸壁、肺和心臟的剖面圖,就連骨盆腔內的膀胱、子宮、直腸等,都能窺見其立體位置和全貌。

    3、X線血管造影。使進入血管中的顯影劑顯示靜脈、動脈等狀況,以觀察病變。可用於腦腫瘤或胰腺、肝臟的病變。另外,動脈攝影也可用於腦腫瘤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4、X線鋇餐檢查。使用鋇的造影劑檢查內臟,主要用於檢查食管、胃、小腸、大腸等部位。

    (2)纖維內鏡:胃鏡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通常是在食管、胃、直腸、腹腔、膀胱、喉頭或支氣管等處,插入玻璃纖維管進行檢查,可邊看邊攝影,也可以拍攝成彩色照片。只要懷疑有癌,就用小鉗子取一小塊組織,做病理組織學的檢查。另外,內鏡通常在區域性麻醉下進行,安全性高且痛苦不大。但在檢查之前,必須先與患者充分溝通,以免患者緊張。

    (3)超聲波:利用波長極短的音波,做“超聲波”診斷。當這種聲波碰到身體時,如果軟組織中有硬塊的話,則超聲波會穿透柔軟的部分,碰到硬塊會反射回來。用超聲波檢查大腦時,超聲波可輕易穿越正常人的大腦;但是腦中有腫瘤或硬塊時,就無法穿過而發生反射。將反射的部分以圖形顯示,就可知道硬塊的大小和位置,這也就是超聲波診斷的原理。同時,超聲波對人體沒有副作用。

    (4)癌細胞採集:分自然性和人工採集。前者如病人所咳出的痰液,後者如用鹽水清理體腔,或用物體刷刮可疑腫瘤的表面而採集。子宮頸刮片檢查,就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目前沖刷或刮拭的範圍,已擴大至食管、胃、氣管等部位。

    (5)普通的血液檢查:是自手臂靜脈抽取血液,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就可知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的變化。患白血病時,白細胞數量會增加,中性粒細胞數量會減少,還會出現異常紅細胞,血液中的成分、性質會發生改變,出現異常值。

    (6)脊髓分析:在區域性麻醉下進行脊髓穿刺,運用小型導管針插入胸骨或骨盆的縫隙,從中抽取微量的脊髓,製成標本以供檢查。此種方法可適用於白血病、淋巴癌等血液及骨髓癌症的診斷。

    (7)排洩物、體液、腦脊液:尿或糞便出血,可能是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出現問題或腫瘤。腦脊液的抽取及檢查,通常可作為有無感染及患腫瘤的診斷依據。除去以上診斷方法之外,放射性核素、磁共振掃描器等醫學影像檢查,都是檢驗癌症的常用方法。

  • 8 # 海上名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醫師鄭瑩表示:

    “防癌體檢”的說法由來已久,群眾接受程度高。但這種說法存在歧義,僅透過體檢無法起到預防癌症的作用,因為體檢本身不能預防癌症。要預防癌症,必須從癌症的病因入手,從源頭上避免致癌因素的接觸和暴露。

    當然,體檢雖然無法預防癌症,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患者死於癌症。因為透過體檢可以發現早期癌症的蛛絲馬跡,可以及時採取干預措施,提高治療效果,讓患者獲得治癒癌症的機會。因此,“防癌體檢”的內涵應該是“預防死於癌症的體檢”,即透過體檢可以降低患者死於癌症的風險。國際上通行的說法是“癌症篩查”。

  • 9 # 深藍醫生

    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

    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在單個癌細胞產生後的早期或超早期階段,癌症確診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一、發病部位的不確定性

    癌症的發生,可以是人體的任何部位,從頭到腳都有癌變的可能,可以是顱內,可以是眼底、鼻腔、口腔,也可以是肺部、肝、胃腸、胰腺、膽管膽囊,還可以是乳腺、卵巢、子宮、前列腺,可以是面板可以是骨頭,甚至是全身的淋巴結、血液及造血系統,總之,你能想到的器官基本上都有患癌的可能。所以,在癌症發生的初期的時候,尤其病灶較小沒有症狀的時候,很容易漏診,或者難以檢查出來。

    二、癌症超早期,儀器裝置有時難以發現

    在癌症發生的初期階段,一些小的病灶有時難以被儀器裝置檢查發現,比如小於0.5cm的實性病灶,極容易漏診,而且這時,多半也沒有腫瘤標記物的升高。

    以上說的是早期或超早期癌症,篩查有時有難度。

    三、怎樣查出癌症

    一般來講,癌症篩查的手段主要包括影像(CT、彩超、核磁)、化驗、內窺鏡等措施,PET-CT一般不作為常規的篩查專案。

    影像(CT、彩超、核磁)檢查:主要用於實性器官的檢查,如:頭顱、肺、肝膽、胰臟、雙腎、前列腺、淋巴結等,對於這些部位的腫瘤性病變,影像檢查敏感率高,能夠發現較早期的腫瘤病灶。

    內窺鏡檢查:包括胃鏡、腸鏡等,主要用於胃腸等空腔器官的檢查,另外,支氣管鏡用於氣管、支氣管的檢查,更加直觀,對於發現的病灶可以直接取到病理組織。

    化驗檢查:有些腫瘤可以表現出血液裡某些成分的變化,俗稱腫瘤標記物,透過化驗檢查,可以作為腫瘤篩查的輔助依據,如CEA、AFP、PSA、CA-125等。如果檢查發現這些結果有較大幅度的異常或持續升高,就應該警惕腫瘤發生的可能。

  • 10 # 道拓體檢

    我們每年進行的常規體檢,主要是為了衡量一個人的整體健康水平。 一般的檢查專案包括身高、體重、血常規、肝功、腎功等等。這些檢查能幫助大家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及重要器官的執行情況;也可以診斷出常見慢性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但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癌症在早期的時候,並不會影響到常規體檢時醫生檢查的這些生理指標。 癌細胞總是先靜悄悄地潛伏,再慢慢發展壯大、長成腫瘤,它們不會在自己比較弱小的時候就搞事情。 因此,普通的健康體檢並不能幫助我們找到早期癌症的蛛絲馬跡。

    檢查癌症其實有很多方法,但每一種癌症的檢查方式可能都不一樣,比如乳房檢查的時候可以採用超聲波,透過不同的波長檢測出乳房的病變情況。有些硬塊或者是區域性軟化等等,都能夠透過這種方法來檢測,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內臟功能,可進行內窺鏡檢查。

    癌症細胞剛一出現,甚至還沒有形成腫物時就會產生這些特殊的物質,所以,防癌檢測可以發現早期的癌症。但是,防癌檢測也會出現假陽性的結果,非癌症病人也會出現陽性,這就需要動態觀察,或者其他檢查去驗證,比如說PET-CT。

    PET-CT的機理是:有一種物質能和體內的癌細胞特異性的結合,這種帶有放射標記的物質經過靜脈注射後隨血液迴圈到達全身,如果體內沒有癌細胞,這些物質就會排出體外;如同體內有癌細胞,這些物質就會積聚到癌細胞的部位。用機器測定體內是否有放射性物質的積聚以判斷是否有癌症的存在,如果有,則表明有癌細胞,如果沒有,則基本排除。這種檢查不但發現是否有癌症,還能發現是否有轉移,轉移到什麼部位。

    腫瘤檢查我還是推薦使用petct檢查,petct目前來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檢查腫瘤的儀器之一,petct可以在腫瘤等疾病發揮出重大的優勢,如果你有腫瘤檢查方面的需求,可以上“醫生線上網”諮詢以及預約。

  • 11 # 柚子愛寫真

    癌症的早期檢查很火。一個基本的情況是這樣的:癌症的治療,在中晚期階段,除了少數幾種癌症,比如乳腺癌,現在還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所以,一個自然的想法,就是在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但是,癌症檢查,尤其是自體無症狀時的早期檢查,現在仍是很有爭議的領域。主要是因為早期檢查的研究難度大,現有方法的準確度低,對被檢查者的好處有限。據我所知,一般查出有癌症大多是因以下幾種情況:1. 感到有症狀,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出來。2. 因為其它病症去醫院檢查,結果附帶查出來有某種癌症。3. 常規體檢,查出有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症。4. 有針對性的癌症檢查,像常規體檢一樣定期檢查,檢出異常。(補充:第 5 種情況是,你是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遺傳,長期吸菸,肝炎病毒攜帶者等,需要定期監查,這種情況另當別論)對於4,沒有普適的檢查,只有針對具體某種癌症的專門檢查,就像@荊外提到的。最常見的,也是被普遍採納的,有針對乳腺癌的 mammograms,針對宮頸癌的 pap smear,針對前列腺癌的 PSA 抗體血檢,針對大腸癌的血檢和腸鏡等。從醫學的角度說,當然是有直接症狀的問題最嚴重;無任何異常被發現有癌症,情況最輕。所以一般對於因為有直接症狀查出的癌症都無大異議,因為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了,大部分時候是中晚期,都要立即治診。但對於 2-4,就是自身沒有異常感覺的癌症,是爭議最大的,爭議性由 2 到 4 逐步增大。爭議之大,我覺得真得沒法給大家一個推薦,只能科普一下,幫你理解問題的複雜性,知道一些關於癌症的基本知識,讓你自己作決定。現代人談癌色變,最輕也是癌啊。但是,癌症不是一個病,而是很多病。就如@jinxi 所說,同是癌症,機理可以很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腫瘤都是不一樣的。甲的肺癌和乙的肺癌就可能不一樣,它們只是有一樣或類似的顯型,但致病機理,基因型卻可以不一樣。即然是不一樣,就有可能這些癌症有著不樣的病理,不一樣的惡性程度。就舉前列腺癌為例。現在估計,有六分之一的美國男性會在這一生的某一時刻得上前列腺癌。但是,並不是所有前列腺癌都是惡性的,大部分的此癌症其實發展得很慢。比如透過對越戰時犧牲的美國士兵做解剖發現,不少士兵在 30 多歲就有了微小的前列腺癌變。考慮到大部分人到老年才得病,有理由相信這些癌變大部分也可能只是緩慢生長,甚至到死也不為人知。事實上,透過解剖,的確有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得了這癌症,他們的死也的確與它無關。40-60 歲的男性裡有 1/3 有前列腺癌,到 85 歲,3/4 的人有前列腺癌。類似的還有乳腺癌。對 80 歲去逝的女性解剖表明,2/3 的人有乳腺癌,但是,只有 4% 的人是死於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一樣,大部分人是帶病生活,其實不知道自己有癌症,也並非死於癌症。對於普通人來說,相信大部分人最終關心的其實是自己能活多久,而不是自己有沒有癌症,如果有,癌症能不能被治癒。所以,真正讓心擔心的,是那些惡性的,致死或立刻影響生活質量的腫瘤。可是,眾所周知,越惡性的癌症,發展速度越快,從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癌變到有顯著症狀,可能只有幾個月時間。對這種癌症的最佳治療時間視窗,可能只有幾星期,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等不及什麼年度體檢的。而體檢能檢查出的,很可能是發展緩慢的癌症。當然,我們可以相信科學,現在能在癌症真正早期的時候就發現它,在它還沒有開始惡化時就防患於未然。不過,以我對這個方向的瞭解,現在(2011 年)醫學能做的還很少。首先,如上面所說,癌症不是多稀罕的東西,很可能你身體裡已經有了,因為很多腫瘤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才能變成惡性腫瘤(當然也可能它們自己在這過程中掛掉了,長個瘤子也不容易)。現在檢查技術越來越靈敏,我真懷疑,想給你找你癌,你把各種檢查都做了,還真就能找到。 結果就成了,找到又怎麼樣?那就找吧。既然是檢查,一般是從早期檢查(early screening)開始。這個,真不好做。比如,現在有了血液檢查技術了,查 PSA 抗體就可以知道你有沒有前列腺癌變。從血液裡檢查癌症的想法大約是這樣的:存在癌細胞,這些癌細胞會向四周散發特定的分子,比如促進血管生長的因子(癌細胞也要血液給它們營養啊),或者癌細胞也有陣亡的(很多,畢竟癌細胞是不正常的細胞,免疫系統也不是吃白飯的,一將功成萬古枯啊),這些癌細胞被分解後可能有一些特別的分子成份被釋放。這些分子,會進入血液,這樣對血液做專門的檢查,就能找到這些癌細胞存在的蛛絲馬跡。通常做法是把癌症病人的血液和正常人的做比較,看有哪些成份上的不同,最後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分子成份。但是,這裡有一個邏輯上的問題:早期檢查的目標對像是身體處於沒有任何症狀時期但後來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所謂正常人,而用來找這癌症特症分子的樣本卻是從肯定得了癌症的人身上得來的。對於肯定得了癌症的人,癌症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這時候的腫瘤,它比起早期腫瘤來說又有了很多重要的變異,很可能讓那些早期特徵被隱沒在無數各種各樣的分子中了。比如我自己曾經拿一些大腸癌的 RNA 表達和正常細胞做比較,發現至少有 1/3 的基因表達是天壤之別,更不用說其它有區別的了。這就是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區別啊。 從這裡找出早期癌細胞裡的特有表達因子,的確有點大海撈針。更糟的是,這些早期腫瘤因為小,能釋放入血液中的分子也少得可憐,這就對檢查的靈敏度有了極高的要求。最近有一研究,把跟蹤對像中得了某特定癌症的人在數年前採集的血樣做分析,發現在早期檢查方面,最近這些年找到的各種表達特徵都不管用,最好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一個,準確率也可想而之。雪上加霜的是,這些癌細胞不是什麼天外來客,它們能釋放的分子,也是很多正常細胞會釋放的,這樣,錯誤就不可避免。就算是 PSA 這樣的檢查,也有很高的錯誤率。不過,我們知道,光一個 PSA 是不作數的,畢竟,癌症的確診,是要靠活檢的。這裡的問題是,活檢的準確度遠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高。比如前列腺癌,有二成的活檢對惡性程度的判斷是不準的(更糟的是,對於健康人,活檢本身還能增加得此癌症的機率)。類似的錯誤也發生在其它癌症裡,比如黑色素瘤。有一個實驗讓幾個病理專家拿出自己認為典型的病理切片讓其他專家檢查,結果呢,既使是這些典型的切片,也有四分之一的病例是大家無法統一認識的。在舊金山美國最頂尖的黑色素瘤治療中心,每個活檢是由三名醫生同時過目,共同決定,就是因為有些腫瘤,尤其是早期的,很難確診。所以我們關心的早期腫瘤,在診斷上就更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如果你沒有任何症狀,我建議你一定要找兩個以上的醫院/醫生來幫你診斷,確定治療/觀察方案。)有了這麼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了什麼情況呢?情況就是,這些癌症早期檢查可能對延長你的生命沒啥幫助,如果是誤診,還能讓你的生活質量大大下降。比如,上面提到的對前列腺癌的 PSA 檢查。這是一個相當常規的檢查。至今美國有超過三千萬男性做了這個檢查。一般的建議是五十年以上的男性都要定期做這個檢查。可是,美國政府的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本週就要給出關於 PSA 的新建議。在上週公佈的資料裡,它說這個檢查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平均下來不能延長你的生命,只能給你多加些診療的苦楚:在 86 年到 05 年這二十年間,有一百萬美國男性因為接受 PSA 檢查而進行了手術或化療,5000 人死於手術,1 到 7 萬人有嚴重的手術引發的其它問題,有一半人在精液中發現紅細胞,20-30萬人喪失了效能力。而前兩年,同一機構剛剛宣佈,常見的乳腺癌檢查 mammograms,也是負面效果大於正面的。那,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這麼熱衷於癌症早期檢查呢?其實,問題不止於癌症,在其它很多病也如此,比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等。換句話說,這個社會在不斷的向大家傳達一個理念,就是健康的生活是常態,任何不健康,都是危險的,要糾正。(其實呢,要我說,不健康才是常態,比如頭痛鼻塞,拉肚子崴腳,大大小小的事三天兩頭出...... )結果就是,你去看病,醫生把你的病說得越有模有樣(也許是你從未聽說過的名詞),你還越高興。如果醫生說你沒病,你可能還覺得不滿意,是吧。 (有一研究就關於這個的,特逗)但硬帀有兩面。誤診可以是有病沒查出來,也可能是沒病找病。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大部分人寧可沒病找病(抱著治治總沒壞處吧的想法),也不想有病沒查出來。醫院和製藥公司可喜歡這個了。你不是想找病麼,那就把正常的指標定低點。中間那段呢?亞健康!xx 病前期!嚇人吧?本來是有病才要治的,現在沒病的人也要定期作檢查了,亞健康人也要吃藥了(某個癌症一年才幾萬人啊,檢查可要查幾百萬上千萬人啊,全是錢啊)。結果,重要的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本身,被推後了;檢查,治療,可以賺錢的,被推前了。本來是可能發展不出來或過好多年才能被感覺到的腫瘤,現在臨床檢測的靈敏度越來越高,早早被發現了,於是你就可以早早的進行治療了。你也就成了一個癌症患者,走在爭取做一個癌症倖存者的道路上。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12 # 新氧

    最近癌症的話題好像意外的活躍在人們的視野。

    比如,今天熱搜裡因胃癌停工的廖啟智。

    前陣子患上肝癌離開的達叔。

    還有同樣因為肝癌去世的趙英俊。

    大人的相簿裡至今存著趙英俊離世後,定時傳送的那條微博。

    等待一場初春的大雨。

    大家身邊有得癌症的人嗎?

    這麼問或許有些冒昧。

    畢竟癌症在我們的文化裡像死亡一樣令人忌諱。

    但是女性一生得癌症得機率是34%,男性的機率是42%。

    一個三口之家,再算上雙方的父母,一個家庭裡出現癌症的機率實際上高的出奇。

    講一個切身體會,大人以前沒怎麼關注過癌症。

    生活中接觸過的最高級別,也不過是感冒發燒咳嗽大姨媽離家出走。

    但自從踏入20歲,身邊出現第一個得癌的人後,周圍突然冒出許許多多的癌症病人。

    他們來的突然,走的猝不及防,讓你錯覺20歲是不是一個頻繁告別的年紀。

    但生活只有青春疼痛文學是沒用的。

    真相是當我們踏入20歲時,父母以及身邊的長輩也紛紛進入了癌前病變的階段。

    甚至於我們的同齡人,在體檢時發現乳腺、前列腺、宮頸等部位出現早期癌症的也不在少數。

    並建立了檢查-手術-痊癒-在影片網站發vlog的成熟模式。

    這其實是件好事,可以引起大家對早癌篩查的重視,因為40%的癌症在早期有非常好的療效。

    醫學界對此有個專業的說法叫5年生存率

    意即癌症患者經過治療能生存5年以上,即可認為癌症基本被治癒

    比如,在中國癌症患病率第一的肺癌。

    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是可以達到90%的,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也有40%~70%。

    而這兩種癌症在晚期時,傾家蕩產、用盡治療手段後,生存期為半年

    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治療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早預防、早篩查、早治療

    但要怎麼預防呢?熬夜得癌、吃多得癌、心情不好得癌……癌症不講武德。

    篩查癌症又要篩查什麼?每年都體檢,一得病就是晚期, 檢了個寂寞嗎?

    今天我就來聊一聊癌症是什麼?與什麼有關?早癌篩查要查什麼?

    癌症是什麼?

    ● 癌症是永生還是自毀

    癌症簡單來說就是細胞的失控

    一個正常的細胞,內部會有一套凋亡裝置。當它完成工作後,會自主啟動凋亡,這種凋亡對於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每分每秒,我們的身體裡都有數萬億個細胞在經歷著新生和凋亡。但總會有某些細胞出現分裂錯誤——它不會凋亡

    並且無限的增殖、分裂出同樣的不死細胞,這就是癌細胞

    195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提取了一位宮頸癌患者的癌細胞進行體外培養。

    70年後的今天,這一小組細胞已經複製分裂成為了5000萬噸的細胞系,體積相當於100多棟紐約帝國大廈。

    且仍沒有死亡和衰老的跡象,還在繼續增殖中,它就是著名的“海拉”細胞

    所以也有人把癌解釋為,細胞希望你永生。

    然而這是一廂情願。

    因為癌細胞不具有正常細胞的功能繁殖時還需要大量的營養。

    也就是說你的身體裡養了一個掠奪者。

    它欺騙大腦,搭建連線自己的血管,強行奪走營養,長成一個沒用的肉瘤。

    不僅擠壓正常血管神經的生存空間,還令器官遭受疼痛和病變。

    它讓你供養,能殺死你自己的東西。

    化療、放療的出現,就是藉助外力手段,去關掉細胞無限增殖的開關。

    但副作用也是明顯的,化療放療不止殺癌細胞,也會殺死正常細胞。

    癌症寫在基因裡

    於是人們繼續研究,為什麼細胞會出現分裂錯誤、轉變成癌細胞?

    由此發現了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寫在每個細胞的基因組裡,它是我們打孃胎出生就有的東西。一般情況下處於低表達或不表達狀態

    受到病毒感染、致癌物影響或者輻射,這種基因會被啟用,細胞轉變為癌細胞。

    抑癌基因同樣生存在基因組裡,它制約著細胞的增殖和生長,與原癌基因相互牽制。

    人們據此研究出了靶向藥

    它可以針對身體裡基因突變裡的癌細胞,限定物件發揮作用,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如果說化療是掃射,靶向藥就是狙擊。

    ● 癌症是免疫系統的衰老

    既然癌細胞寫在我們的基因裡,隨時都可能出現,那為什麼年輕時很少有事,晚年卻集體爆發?

    這是因為年輕時免疫系統強大,會自動清除癌變的細胞。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免疫功能勢微,癌細胞卻仍舊是那個不老不死的東西。

    因此,免疫療法出現,依靠啟用身體的免疫系統去殺死癌細胞。

    這就是目前人們對於癌症的認知,以及基於此研究出的三種治療方法——化療放療、靶向藥、免疫療法。

    癌症與什麼有關?

    原癌基因每個人都有,但有的人會發展為癌症,有的人卻不會?

    目前可以確定的原因有三點:

    1.啟用癌變的條件

    對於癌症的誘發原因一直是正在進行中,因為太——多——了——

    目前明確與癌症有關的是一級致癌物

    比如我們熟悉的致癌三件套,吸菸喝酒嚼檳榔。

    還有“一杯紅酒,延年益壽”的傳言,你悟了嗎?

    減少癌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表上名單熟讀然後遠離。

    如果做不到,那至少要清楚身體可能會在哪些方面有問題,並把相關部位的癌症篩查專案加入體檢單。

    比如吸菸查肺部、喝酒查肝臟、檳榔查口腔器官。

    2.免疫失調

    一級致癌物之後,即是“可能增加患癌機率”的條件。

    憑什麼來判斷患癌機率?很大一部分是參考了對於免疫系統的損害

    我們經常說提高免疫力,但其實免疫系統自有免疫穩態

    正常人不需要提高免疫力,但要提防免疫失調,這會影響到免疫系統對癌細胞對監視及清楚功能。

    預防免疫失調,一句話總結就是:減少不良生活習慣。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熬夜

    在2007年,世衛組織把熬夜列入了2A類致癌因素

    熬夜會使體內的自然殺傷細胞減少,即使只是一個晚上的缺乏睡眠,也會危害身體的免疫能力。

    補救的方法也很簡單,及時補覺

    心情不好會得癌,也是基於對免疫系統的損害。

    人在生氣時分泌的激素會使人體免疫球蛋白A抗體的水平下降,造成免疫功能削弱將近六小時。

    同時損害身體的許多器官,想具體瞭解生氣對我們幹了什麼,可以戳這裡生氣時身體經歷了一場謀殺。

    高脂飲食,同樣被認定為2A類致癌因素。

    高脂飲食最直接的結果是肥胖

    研究證明人體的BMI指數每增加5%,身體各個器官的患癌風險會增加5%~50%。

    這是因為多餘的脂肪會改變身體內激素的分泌水平,造成慢性炎症,持續消耗免疫系統的功能。

    3.年齡增長

    癌症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40歲是關鍵轉折點。

    可以看出癌症發病率在40歲時,像屁股上綁了火箭一路躥高。

    這是因為癌細胞發展成為癌症需要20-30年的時間

    換句話說,我們年輕時因透支健康而潛伏下的癌細胞,經過20年的潛伏,在40歲露出了反撲的勢頭。

    因此,40歲以後的癌症篩查顯得尤為必要。

    早癌篩查

    很多人年年做體檢,但一查到癌症,就是晚期。

    這是因為正常體檢裡不包含癌症篩查專案,而癌症篩查一貫有難度高、潛伏性強的特點,一般檢查很難測出癌症。

    目前針對八種常見癌症,有八大篩查方法,是癌症篩查的金標準。

    部分檢查的價格不低,且方式一般人可能有些抗拒(腸鏡、胃鏡),因此大人標註了重點篩查人群,可以有針對性的檢查。

    但更建議的還是全面檢查,因為部分檢查做一次後,幾年內無需再查。

    腫瘤標誌物檢查是目前我們接觸較多的一種篩查方式,臨床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準確率不算高,存在假陰性和假陽性的可能

    簡單來說,腫瘤標誌物高不代表一定有癌症,腫瘤標誌物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癌症。

    表內的八項檢查優先順序都遠高於腫瘤標誌物檢查,自己檢查可以不用花這份兒錢。

    請看到這裡的同學,把表上的內容存下來,在年內為父母安排一次全面檢查。

    這件事遠比你手頭正在做的任何事都重要。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告別。

    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短暫交集的搭檔、親同手足的友人、陪伴成長的親屬。

    希望每一場告別都沒有遺憾,能來的晚一些、再晚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什麼鴛鴦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