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陵不算黑
-
2 # 皮卡te
首先在德川幕府之前豐臣秀吉就有計劃的侵略過北韓,最終在大明王朝的支援下以失敗告終,豐臣秀吉本人也因此憤恨而終。
再者豐臣秀吉死後曾經被其禁止和限制的天主教趁機發起叛亂,這一行為嚴重的影響了當時德川幕府的統治,為了阻止叛亂幕府派兵前去剿滅,起義被鎮壓之後德川幕府怕天主教聯合海外勢力威脅自身,選擇了閉關鎖國斷絕了西方天主教與日本的聯絡,幕府的鎖國政策一次比一次嚴厲,嚴禁偷渡發現者處死,嚴禁長時間呆在本國的外華人回國,發現一律處死,驅趕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若有發現一律處死,藏匿和知情不報者同罪,如此閉關鎖國下,德川幕府只能維持自身的安危沒有任何閒暇的時間去攻擊乃至於侵略他國領土。
但是明治維新不同,在明治天皇結束德川幕府統治之後頒佈了明治維新,改革了政治內容,天皇將權利集於一身,文化改革向西方學習,軍事改革陸軍參考德國軍隊,海軍參考英國軍隊,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製造技術,學習西方的法治,明治維新把日本的面貌變的煥然一新,在極短的時間裡大幅度的增加了日本的綜合國力,同時讓其沉睡的野心爆發力,早在豐臣秀吉那時就已經有意圖透過北韓進攻大明王朝然後打下蒙古和天竺乃至全世界的野心,只不過野心在北韓被大明王朝給打破了,現在發展起來的日本看著自身周邊的國家便逐漸又起想要稱霸世界的野心,而且明治維新並不完善它留下了許多殘餘,和很多負面影響。這也是日後日本走向侵略擴張的間接因素。
-
3 # hi以默
我們先來探討下自德川幕府以來的二百年間日本為何與周邊國家相安無事?
軍事實力:我們在關注德川幕府前要了解到德川幕府的前任是豐成秀吉,相信我們華人對豐臣秀吉耳熟能詳了。1592年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的前提下出兵14萬跨過日本海遠征北韓,北韓不敵請求宗主國明朝援助,拉開了明朝的抗日援朝戰爭序幕。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死,日本軍隊敗退日本,侵朝戰爭結束,明朝聯軍取得最終勝利。身為繼任者的德川幕府,在前任豐成秀吉舉全國之力都沒能成功拓展疆土的前提下,清楚的認識到了日本自身實力的不足以征服它國。
制度:使日本由中世紀封建社會轉化為幕藩體制,德川幕府以天皇為傀儡號令天下,雖各大藩王明面上莫敢不從,但各藩王實力強橫。
對外關係:德川幕府繼承了豐成秀吉的宗教政策,保護佛教,打壓天主教,迫害西方傳教士,實行禁教鎖國政策,逐漸與世界隔絕。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為何侵佔別國呢?
軍事實力:實現國家一統,明治維新後,建立新式陸海軍,軍事實力與日俱增。
制度:明治維新建立了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政令一統。
經濟:明治維新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積極引進西方先進裝置,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發展,經濟實力位居亞洲前列,日本市場消費飽和必須開拓新市場。
技術: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陸路交通、海陸交通便利,為征伐提供了便利條件。
對外關係:日本被美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封閉的國門,尤其是明治維新後思想上,向西方學習,重視世界關係局勢的變化。
世界: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強國式微,不斷遭受西方國家的侵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殖民主義思想盛行。
力量此消彼長,強大的綜合國力帶來野心蓬勃的發展,開疆拓土成為日本的既定國策。
-
4 # 江湖小曉生
德川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織田信長創立基礎,豐臣秀吉推向高峰,最終德川家康成就百年大業。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長達266年的時間,這是日本經歷戰國亂世以後,出現大一統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日本與周圍國家都保持著比較穩定和平的關係。
為何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反常態,開始了各種征伐活動呢?真的是因為日本人口爆棚的原因嗎?
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
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德川家族本身就是日本豪族,在經歷了一場政變以後,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又被稱為江戶幕府。
和同時期的中國十分類似的是,清王朝入關以後,也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不過清王朝並沒有將明朝皇帝奉若君主,而是取而代之,成為帝國新的主人。
丙戌,見日本侯爵伊藤博文、署使林權助於勤政殿。賑射洪等縣水災,略陽等縣水災雹災。丁亥,皇太后復垂簾於便殿訓政。詔以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褫其職,與其弟廣仁皆逮下獄。有為走免。戊子,詔捕康有為與梁啟超。庚寅,戶部侍郎張蔭桓、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御史楊深秀暨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並坐康有為黨逮下獄。---《清史稿》
可是西方世界已經逐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的航海技術強大以後,逐漸開始向東方滲透。
比如說葡萄牙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強行佔領了臺灣島。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德川幕府和清政府,幾乎異口同聲地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因為地方力量,可以透過與西方的貿易中,獲得大量先進的武器。
尤其是在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上臺以後,基本上斷絕和西方世界的一切來往,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統治。
首先,德川幕府禁止日本船隻出海貿易,尤其是禁止西班牙人的船隻前往日本。但凡有偷渡者,不管是出去還是進來的,被抓到都要處以死刑。其次,德川幕府取締了一切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在日本境內,任何傳教士,都會被德川幕府逮捕,有效地阻止了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再者,其他國家前往日本貿易的船隻,會受到德川幕府的嚴密監視。整個貿易活動,雖然幕府不參與,卻需要全程監督。1633年到1639年,這個時候是明王朝接近滅亡的時期。德川幕府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閉關鎖國體制。
由於對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日本對北韓以及清朝的政策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可以說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的日本,基本斷絕了和外界的所有交流。沒有與外界發生戰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02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和清政府一樣,到了近現代時期,也體現出了自身統治的疲軟狀態。
第一,德川幕府森嚴的等級制度,雖然對封建統治有非常好的幫助,可是卻導致從幕府到武士一系列的貪腐行徑,搞得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第二,日本和清朝一樣,經歷了兩百多年閉關鎖國的歷史,已經完完全全落後於西方國家。而德川幕府不思進取,只想著將老百姓封閉起來統治,這已經無法奏效。第三,和清朝一樣,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也是農業大國,百姓都依靠土地莊家生活。可是封建地主卻成為了剝削農民的重要成員,中下級武士的生計都成了一個問題。其實19世紀的日本,和當時的清朝非常類似,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樣子。1853年,美國的海軍兩次強行進入江戶灣,迫使日本與之通商。
用大炮強行開啟的國門,自然是後來者絡繹不絕。所以當時的德川幕府,根本無力對付強大的西方霸權國家,只能與這些列強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
甲午,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俱處斬。謫張蔭桓新疆。徐致靖禁錮。命榮祿為軍機大臣。以裕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乙未,以康有為大逆不道,構煽陰謀,頒硃諭宣示臣下。罷巡幸天津閱操。命榮祿管兵部事,兼節制北洋諸軍及宋慶軍。丁酉,籍康有為、梁啟超家。---《清史稿》
出賣主權的結果就是,日本百姓紛紛破產,中下級武士無法生存,這便是倒幕運動的起點。正因為如此,幕府集團逐漸走向了滅亡。
03明治維新使得日本遠超周圍鄰國,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明治維新:1865年12月,高杉晉作帶領農民軍奪取了藩政權,隨後四處倒幕派系紛紛林立,奪取了各地的藩政權。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開始暗地裡支援倒幕勢力。有了明治天皇的支援,再加上薩摩、長州、安藝三藩倒幕勢力的武裝力量,德川幕府終於結束了對日本長達266年的統治時期。明治天皇是日本第122代天皇,他主張君主立憲制,這是日本前所未有的進步。將部分皇權讓出來作為條件,天皇也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權力。明治維新相當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戊戌變法,唯一的不同是,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戊戌變法卻徹底失敗了。
明治維新成功以後,日本努力擺脫過去東方國家的影子,一切都朝著歐洲化的方向發展,使得日本迅速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帶來弊端:明治維新並沒有徹底擺脫封建殘餘思想,這是一場近乎畸形的變法。雖然難能可貴,卻沒有做到徹底走向近現代化。
所以陸續出現了大量軍國主義色彩的文化和組織,這使得日本的未來掌控在了一幫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人手裡。
三月壬申朔,命吳大澂回湖南巡撫任。癸酉,濟陽高家紙坊河決。乙亥,日兵陷澎湖。戊子,褫提督蔣希夷職,逮問。癸巳,命郭寶昌隨同劉坤一辦防務。己亥,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伊藤博文、陸奧宗光馬關會議。和約成,定北韓為獨立自主國,割遼南地、臺灣、澎湖各島,償軍費二萬萬,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從事工藝製造,暫行駐兵威海。--《清史稿》
他們主張對外擴張,主張將天皇的威名遠播四方。所以陸續開始了對北韓、對中國乃至對東南亞地區的征伐之路。
沒辦法,人家走在前面,比周圍國家更加先進,所以落後者必然是要捱打的。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得到了清政府的一大筆賠款,多達兩億兩白銀,從此擁有了強大的軍備資本,使得他們的野心更加猖狂。
總結:走在前面的人,不會希望你趕上來。
集體富裕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嗎?很殘酷地告訴大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人如果都富有了,誰來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誰來保證基本的社會需求?
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提前走到了前面,他看到了近現代化的好處,那他就不希望周圍的國家能夠趕得上他們。
因為他們的化工廠需要落後國家來接手,他們的資本需要落後國家來提供。如果你跟他們一樣先進了,那麼你的資源當然不會給他們,即使給也是以高昂價格賣給他們。你的地盤上當然也不允許出現化工廠,因為你的人民需要享受良好的環境。
由此可見,日本強大以後,擔心周圍的國家也會逐漸變法革新,所以提前採取了擴張之道。甲午海戰擊敗清朝,掠奪了一大批資本以後,清政府沒有能力迅速恢復,這就是當時明治天皇的目的。只要打出了時間差,那麼你永遠都很難趕上他。
參考資料:《清史稿》
-
5 # 億星文化
1600年,德川家康取得關原大戰的決定性勝利後,從此建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幕府統治。這期間,日本雖然採取閉關鎖國之策,但與周邊鄰國的貿易往來一直不斷,大家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由此打造了難能可貴的太平時期。
然而,幕府晚期,武士革命奪取政權後,其所建立的明治政府在實行維新變革過程中,卻一反常態,對周邊不斷訴諸武力,首先將蝦夷人聚居地北海道收入囊中,繼而在開港通商要求未得到響應後,便揚言要攻打北韓,1874年以琉球人被殺為由派兵攻打臺灣,1879年直接將琉球國王趕下臺,將其吞併。這一連串舉動簡直就是土匪作風,與以往德川幕府不可同日而語。那麼,明治維新開啟後,日本為何對近鄰採取野蠻政策呢?
中央政府廢藩置縣,行政決策更加有力幕府時期,藩政割據,各藩都有自己的軍隊,這讓幕府在調動地方兵力時,往往有心無力,甚而個別藩鎮還要與幕府對著幹,簡直不把幕府放在眼裡。
以長州、薩摩兩藩為例,1866年,他們擅自結盟,規定任何一方受到幕府打擊時,另一方都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予以鼎力相助。就在盟約訂立後不久,幕府在征討長州藩時要求各藩出兵,然而薩摩藩竟然無動於衷,拒絕了幕府的要求。
有著這樣的經歷,迫使幕府“大政奉還”的薩長聯軍,意識到藩政割據的危害性,建立維新政府後,決定廢掉藩國,重新劃分,同時降級改縣,將原先280個藩改為現在的72縣,這樣實權便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統籌排程再不像幕府軟弱無力。
中央政府剝奪藩政,並直接由政府派出官員擔任縣知事,日本的對外政策便沒有了攔路虎,為日後對外侵略製造了便利。
中央政府實行全民徵兵制,戰鬥力增強武士革命中,農民曾扮演過重要角色,1865年,高杉晉作的“奇兵隊”曾招募一批農民加入,這些農民鬥志昂揚,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表現不俗。
薩長聯軍奪取政權後,他們對軍隊有著獨到的認識,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
於是繼1871年組建天皇親兵隊之後,又在1873年喊出全民徵兵的號令,強行規定20歲以上者必須參軍,退役後還要在預備役服役4年。結果徵兵令下達後響應者寥寥,不少人甚至發動暴動,毀壞徵兵站,而政府不惜將10萬人拘捕,足見政府的意志有多堅決。
在此背景下,軍隊人員大力擴充,海陸軍建制逐漸呈規模化,明治日本的戰鬥力大為增強,為日後侵略擴張奠定了基礎。
另外,日本在亞洲率先進行維新變革,主動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便自以為聰明絕頂,有多了不起,荒唐地想要擔任亞洲的盟主,率領亞洲國家與西方一決雌雄,如果誰要是不與其步調一致,就將以武力迫使其就範,而這已然在日本的心中種下了侵略的種子。
綜上,明治政府上臺後對近鄰採取與德川幕府不一樣的政策,就是以武力代替和平,這是有因可循的,廢藩置縣,中央政府權力集中,政策實施更加有力;實行全民徵兵制,擴大軍隊規模,海外擴張就有了力量支撐。加之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內心充滿怨氣,於是隨著國家實力的逐漸強大,不斷生出傲慢狂妄之心,遂將心中不滿嫁禍於周邊近鄰,從而製造了一樁又一樁慘案。
-
6 # 有時聊人文歷史
拋磚引玉,聊一聊內部與外部原因。
一擊必殺按照自稱吳人後裔的日本劍道與兵法家宮本武藏的理論,日軍作戰追求所謂一擊必殺的效果。那麼問題來了,一擊之後對手沒掛,反而可以還擊,這時候日軍怎麼辦?
日軍戰鬥力關於日軍戰鬥力一直有爭議。按照戰爭親歷者李宗仁在回憶錄中的記載,日軍戰鬥力是優秀的。但是這種戰鬥力也受到時代與技術的侷限。說日軍具有尚武精神這一點恐怕沒有爭議,但這種尚武精神是一把雙刃劍,在賦予日軍戰鬥意志的同時,也將整個國家拖入一種無法結束的戰爭狂熱中。
外部原因日本戰國末期曾經進行過對外征服戰爭,豐臣秀吉曾經豪言——直取明朝四百州,就是為了解決戰國末期日本武力過剩的問題,將一群蠢蠢欲動的武士派往海外進行征服,目標是北韓,結果引發了萬曆援朝戰爭。但是,當戰爭拖入長期狀態,一擊必殺後對手沒掛,還找來了幫手,日軍漸漸打成僵局。豐臣秀吉死後,所有的一切都終止了。豐臣秀吉的統治也宣告瓦解。
鑑於豐臣秀吉侵朝失敗,德川幕府不得不放棄對外征服的政策。德川幕府的對外政策,也可以說是吸取了豐臣秀吉的前車之鑑。
明清易代。日軍侵朝發生在明朝末期,當時衰落中的明朝尚且可以防禦住日本。清朝入關後,客觀上講,當時清軍戰鬥力是很強大的,日軍頗為忌憚。國姓爺抗清時曾經屢次要求日本幫助南明抗清,日本都沒有同意。只是有少量浪人武士參加了抗清戰爭。
日本擴張的首要方向就是北韓,按照日本人的理解,北韓半島是刺向日本列島的一把尖刀,可是清朝在入關前已經征服了北韓。這把尖刀在大清手裡。北韓是大清的藩屬,日本如果動北韓,大清就會出兵,這也是德川幕府頗為忌憚之處。所以這件事要拖到甲午年。不是德川政府比明治政府仁慈,而是大清自己洩了氣,沒有以前扛打了。
日本內部幕府的武家體制簡單地說,德川幕府不是一個華人慣常理解的如同明朝、清朝那樣的中央集權統一政府。德川幕府更像一個大的藩鎮。雖然掌握實權,但德川家的職務只是徵夷大將軍,相當於大掌櫃,日本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掌握者是天皇為代表的朝廷勢力,天皇才是少東家。不要小看名義二字,德川幕府如果不經過天皇同意就自行發動戰爭是不行的。日本最高權力核心實際上處於公家(天皇朝廷),武家(德川幕府)兩股勢力的共同掌握與爭奪中。不是清朝那種皇帝要御駕親征所有人必須同意的情況。
此外,武家內部還存在制衡關係。德川幕府比較近緣的是親藩大名,這些家族都是比較聽話的。此外在偏遠地區還有外樣大名,這些大名是一些半獨立勢力,與德川家沒有血緣關係,還掌握著當地的軍政大權,說白了就是小一些的藩鎮。德川幕府為了牽制外樣大名,耗費了大量精力物力。從這一點上說,德川幕府治下的日本並不是一個統一國家,而是諸侯國狀態的一片島嶼。德川家為了控制大名,防止他們和國外力量聯合,特地頒佈了鎖國令,完全將日本列島封鎖住。
但是,因為武家傳統。德川幕府並沒有向清朝那樣限制民間的尚武精神。整個日本雖然封鎖,但是武士階層仍然具備相當強烈的戰鬥意志。同時,因為日本的島國焦慮心態,他們很怕自己落後,對外部科技始終具有相當強烈的好奇。19世紀中期美國佩裡艦隊扣關的時候,日本德川幕府的官員上美國軍艦檢視,很快就可以指認出美國軍艦裝備的是佩克桑式火炮。說明日本雖然封鎖,但並不閉塞,對國際上的主流武器裝備有清醒的認知。這一點要比鴉片戰爭時對英軍裝備一無所知的滿清大員強得多。
從甲午到二戰——舊日本維新政府時期的外部日本明治維新後,建立了舉國動員機制。算是基本解決了內部協調問題。但是,天皇機制仍在,日本大本營實際上存在著主體責任不明的情況。發動戰爭需要經過天皇同意,但是按照傳統,天皇只能質詢,不能裁決。這就造成了最高決策層互相推諉,誰也不願意對戰爭負責的情況。也最終導致日本下克上的情況屢次發生。
從19世紀末期開始一直到二戰結束,外部世界的形勢與德川幕府時代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際上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時代。搶佔殖民地成為列強瓜分世界的潮流。日本有樣學樣,認為必須模仿列強爭奪殖民地。
具體到東亞,一個巨大的變化是沙俄南下。
清朝前期透過雅克薩戰爭將沙俄封鎖在外興安嶺以北,沙俄的領土並沒有到達東亞海域,沒有與日本接壤。而隨著清朝的衰落,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變成沙俄的海軍基地,沙俄與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戰略對手。客觀地說,當時的日本也存在著華夷之辨,認為沙俄是外夷,必須驅逐。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日本的終極目標是擊敗沙俄。當時日本存在脫亞派與興亞派,無論誰都主張對沙俄強硬,日本黑龍會因此建立,當然後來也沒幹什麼好事。
戰勝了沙俄,舊日本陷入戰爭狂熱的無限迴圈中。最終導致二戰戰敗。
強而不富的所謂帝國日本是後起資本主義國家。說白了,他們也是為了避免被瓜分才崛起的。等他們崛起了,世界上的肥肉已經全部在所謂英美鬼畜的掌握中了。人家掌握著殖民地,掌握著原材料產地和市場,財大氣粗,日本憑什麼和人家競爭?
日本本土資源十分匱乏,說是個窮國一點也不誇張。大清雖然衰落了,可是人家有家底兒,憑藉老祖宗打下的天下,掌握著大量資源與人力,這些都是日本沒有的,所以日本要對大清動手。
日本有的,就是舉國動員的戰爭體制和尚武民族的傳統。但是他又沒有資源儲備,所以只能追求一擊必殺的效果,儘量不把自己拖入長期戰爭中去。二戰時日本侵華的初衷是短期內擊敗中國,但是中國的抵抗對於日本來說十分漫長,日本實際上根本承受不了這樣巨大的消耗。舉個例子,日本海軍停在港口裡不動換,每天消耗的軍用燃油是400噸。打中國時,除了淞滬和海南,日本海軍基本上乾耗油。日本的軍工業,尤其是輕武器製造能力和抗戰時全中國的軍工廠製造出的輕武器總和相比,並沒有高出多少。二戰中日本的重武器對中國軍隊的確是嚴重威脅。可是這些重武器和美蘇的重武器相比,又沒有任何優勢。日軍陸軍實際上是用一戰的武器來打二戰。
不是日本不想升級換代,而是日本換不起,沒錢買新電腦。所以只能強調——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要好過一百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二戰時美軍對日本斷油,掐住了日本的脖子。日軍準備一擊必殺,於是偷襲了珍珠港,從此和美國開戰。日軍和美軍交手時美軍用M1,兩名美軍連續射擊,日軍竟然以為對面是美軍一個班的火力,鬧了大笑話。這一點和李鴻章有點同命相連,中堂大人參觀了重機槍射擊,好是好,就是太費子彈,淮軍買不起。於是淮軍也只能是湊合著裱糊著大清。
-
7 # 萬歲1148858845
唉!建議大家讀讀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吧!當時的世界是歐洲列強在統治啊!可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啊!無論是中國,日本都是同樣的境遇,十九世紀後期的歐亞大陸的博弈就是英國遏制俄羅斯的擴張(阻止俄羅斯獲得不凍港進而成為海洋帝國威脅英國的統治地位)而日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英國的扶植下崛起為列強之一,甲午戰爭前八天英日航海通商條例簽署,日俄戰爭前兩年英日同盟條約簽署,日本舉國歡騰,輿論認為日本就是窮人家的孩子被英國這個富人收養了啊!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二百餘年,一直與周邊保持相對穩定的關係,大家貿易往來,互利共贏,從來沒有兵戎相見。然而1868年明治維新開啟後,日本相繼征討北海道、琉球等,如同換了一個人,這不禁令人費解。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首先搞清楚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與影響。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在這之前的日本一直處於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這四個字是不是很眼熟,清王朝也是如此。那麼這樣產生的影響就是生產力落後,尤其是在經歷與西方列強的“黑船事件”之後,掌權派德川幕府成為日本全社會口誅筆伐的物件,尤其是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一些改革新勢力開始了呼籲政治體制改革。
明治維新的主要改革性質其實為全面模仿西化和與現代的改革運動。從政治體制到文化教育,從軍事改革到社會規則形態的變化,幾乎涉及到各個方面,在經過了明治維新後二十多年的發展,日本充分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使得日本的綜合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盛,軍事力量也快速的強化,並迅速成為亞洲強國甚至是世界強國。
明治維新的成果是日本作為侵略擴張的基礎支撐,受限於日本本土疆域的狹小和資源的匱乏,再加上改革也留下了很多的問題,尤其是“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併、新興財閥的壟斷市場經濟等等,隨著這些社會問題逐漸的積累,這些也是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了擴張侵略的道路。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國臺灣,而在次年,即1875年,軍事武裝侵入北韓,並逼迫北韓簽訂《江華條約》,嚐到侵略甜頭的日本,侵略由此一發不可收拾,1879年吞併琉球,並改名琉球為沖繩縣。至九十年代,更是開啟了侵略擴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