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五國伐齊,燕、楚、魏收貨最多,就連最遠的秦國都得到了陶邑,那麼韓國得到了什麼好處?
10
回覆列表
  • 1 # huangyuanlang

    1、韓、趙、魏、秦,以燕軍為主力,率領五國聯軍伐齊,並在濟西之戰打敗齊國主力。

    秦國佔領定陶;趙軍攻佔齊國河間之地;魏國攻宋地;楚國乘火打劫攻佔淮上之地;燕國佔領絕大部分齊國領土。

    1、對於秦國,雖然只佔領了定陶地區,但是戰略意義重大。當時在桑丘之戰、第二次函谷關之戰中,秦國兩次被齊國打敗,三晉因此轉向侍奉齊國,透過五國伐齊之戰,不僅大大削弱了齊國這一秦國最大的對手,還拆散了齊、三晉、燕之間的聯盟,秦國賺大發了。

    2、魏國佔了大便宜。齊閔王的前期,是齊國最鼎盛時期。但是齊滅宋之戰,卻是轉折點。因為當時宋國的位置非常特殊,他是齊國與趙、魏、韓之間的緩衝地帶,同時三晉對宋國也早就垂涎已久,只是相互顧忌,都沒有悍然出兵。當時齊國發兵攻打宋國之時,遭到了三晉的嚴重抗議,使得原本的同盟國一下子轉成了敵對狀態。有了這個背景,就不難理解,魏國為什麼在濟西之戰後,立刻揮師攻取宋地了。

    3、再來說趙國,趙國與齊國在河間地帶一直摩擦不斷,齊威王時期派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他爹),主要就是對付趙國。所以順理成章,趙國轉身攻取河間之地,拿取自己應得的利益。

    4、楚國就不多說了,本來就跟齊國交惡,淮上之地是雙方的重點摩擦區域,再說,之前垂沙之戰敗得那麼慘,等了那麼久,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機會,能不搶回來嗎?

    可以看到,在五國(算上楚國就是六國)伐齊之中,除了南韓之外,各國都獲得了符合自身利益的那一份兒。

  • 2 # 木木大神0111

    南韓幹瞪眼。

    五國伐齊,是因為齊滅了宋。燕怕齊太強大,遊說五國伐齊,滅齊國主力後,主帥樂毅就分任務了:秦韓回家,趙打河間,魏攻宋地,剩下的70城交給燕了。耿直哥南韓就回家了,魏冉要了陶邑也回去了。

  • 3 # 多臻貴

    對於當時的南韓而言,已經不具備稱霸的可能,自保已屬不易,術治已經在南韓形成,所以,當燕昭王聯結諸侯,有秦國參與,南韓也沒必要獨善其身。

    南韓以割讓土地人口,延緩秦國的進攻,在南韓的設想裡,東西方大國的衝突,會削弱諸侯國的實力,能夠為南韓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而南韓只有加入秦國盟友,才能免受其害!

    所以,不久後,南韓又主導了“鄭國渠”的鬧劇,不僅未能削弱秦國,反倒是加快了關中的繁華,為兩漢到盛唐,長安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 4 # 知乎子不語

    戰國時期局勢風雲變幻,戰國初期,魏國獨霸天下。魏國衰弱後,秦、齊、楚三國橫強,到了五國伐齊之前的秦昭襄王十九年,形成了秦齊“東西二帝”的格局。

    五國伐齊前,齊國經過齊宣王的鄒忌變法強國後,在齊愍王時期達到達到巔峰,能夠獨立戰勝除秦國以外的任何國家,對秦國也可以進行戰略震懾。

    齊國先是戰勝楚國得到淮泗之地。燕國內亂之際,請求齊國援助,齊國卻在50天內滅了燕國。滅宋前,齊國任用蘇秦為相,合縱六國攻秦,並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向韓魏割地才得以化解。

    尤其在齊國滅掉當時第八大國宋國時,因宋國十分富饒,宋都陶邑是當時的商業中心,齊吞宋後,國力立馬超過秦國,打波原有格局,齊國一家獨大,導致其他六國心存恐懼。

    燕國要復仇,秦國要弱齊,韓魏趙因為齊國未兌現攻秦後的承諾恨齊,楚國想要拿回淮泗之地,於是便在燕國的主要推動下形成了五國伐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帥五國軍馬,一戰將齊國打的只剩兩座城池。

    五國伐齊後,秦國佔領定陶,趙國得到齊國河間之地,魏國得到宋國土地,楚國乘機佔領淮上之地,燕國佔領絕大部分齊國領土。

    而南韓由於齊國不接壤,想要分到齊國土地很難,拿到也守不住。近一點的宋國,被魏國虎視眈眈盯著。況且,南韓國力較弱,參加五國聯盟多多少少也有點被迫的意思,想要從老虎嘴裡掏食,也不那麼容易。因此,伐齊後南韓就老老實實回家去了,不過還是為自己爭取了生存空間,削弱了一個超級大國。

  • 5 #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五國伐齊,南韓得到了什麼?

    五國伐齊,燕、趙、魏收穫最多,就連最遠的秦國都得到了陶邑,而楚國也趁機收復了淮北地區,當然五國伐齊並不包含楚國,那麼戰後南韓得到了什麼好處?

    南韓乃四戰之地,夾在秦、楚、趙、魏強國之間,為求得生存,採用申不害變法“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的“法”治、“術”治方略。這使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南韓,仍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然而韓昭侯去世後,法令被廢除,朝政混亂,四周強國環視。此時的南韓幾乎沒有話語權了,只同列強外交休兵,遊離於各大強國之間。

    朝夕的同盟也只是想求得國家的生存空間和時間,配合同盟國作戰也僅是從戰略上消弱對手的實力來減緩自身的生存壓力。讓強國之間的相互攻伐,消耗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從而謀求南韓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從韓昭侯去世後,南韓國策基本是向西方秦國媾和、向南方楚國媾和、向東方魏國媾和等等。

    只要每一次的媾和能滿足既定的國策,南韓對戰後分享土地或經濟賠償也是不敢提太多要求,甚至會放棄這些補償。

    基於此,南韓左右縫源,在五國伐齊中私下與楚國媾和。

    首先我們來查閱一下文獻,節選著名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五國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也;惡難,可懼也。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我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後,雖勿與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王之所見也。王苟無以五國用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圖於齊。”

    齊之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從文獻中不難看出,南韓是做了兩手準備的,既加入了五國聯軍,私下又與楚國達成協議,蛇鼠兩端的做法,聯軍都是看在眼裡的。大戰在即,聯軍總不能因為這件事而解約吧。果然,在五國聯軍的沉重打擊下,齊軍節節敗退,經“濟西之戰”後樂毅便遣還遠道參戰的秦國、南韓軍隊,令魏國軍隊分兵進攻宋國舊地(兩年前齊滅宋),令趙國軍隊去收復河澗,而樂毅則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到此,秦、韓兩國失業了,雖然如此,但戰後秦國還是如願以償了。

    首先我們來歸納一下戰後五國勝利果實的情況:

    燕國:

    作為盟主,總體燕國還是賺了的,起碼收復了失地,最後雖然功敗垂成,但還是佔領了一部分齊國土地,戰爭初期、中期把齊國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回燕國。同時燕國為二流強國能當上一把盟主,也增加國民自豪感。

    趙國:

    佔領齊國河間之地。

    魏國:

    佔領宋國故地,分設三個郡即都城睢陽(商丘)和彭城所在叫大宋郡;最富裕的郡叫陶郡;以方與為中心包含騰國舊地叫方與郡。

    秦國:

    佔領宋國故地陶邑及周邊地區,秦佔陶邑過程雖說不易,但最終還是有所收穫的。

    南韓:

    作為戰勝國也是弱國,首先南韓私下與楚國結盟,退出聯軍,違背道義!其次南韓出力也是最小的,僅派暴鳶率兵配合秦、魏兩國行動,戰後領土,經濟方面分配方案上自然被四大國排擠。

    但南韓是弱國,小國,參與五國伐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說白了就是被四強國綁上戰車的,當然,南韓還是要擺出願意同盟的架勢並派兵配合盟國作戰的,此番南韓參與五國伐齊損失並不大,也就充當群演而已。

    話雖如此,南韓始終還是戰勝國,且作為同盟國,收穫還是有的,一;戰後其它強國在短期內不會擠壓南韓的生存空間,因為戰爭開始不久,濟西之戰後,南韓就撒兵回國了,在此後的三四年時間裡處於休養生息的時間,而各大強國秦、楚、燕、趙、魏還在一線作戰。二;楚國失信於南韓,此時南韓佔領道義的制高點。自知理虧的楚國暫時也放慢擠壓南韓空間的腳步。三;人民休養生息,國內政治穩定、經濟長足發展,為今後國家生存提供有力保障。

  • 6 # 說說歷史那些事

    一、先來說五國伐齊的根源是因為齊國一枝獨大,打破了戰國七雄間的平衡關係。

    齊自齊威王時期,因推行改革、重視人才,國力強盛了起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齊國打敗了強大的魏國,“徐州相王”確立了齊國在諸侯國中的稱雄地位,更有“戰國四公子”之孟嘗君的輔助,齊國一躍而起;

    齊宣王時,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三十天攻進燕國都城,洗劫一空,還燒燬了燕國的宗廟,賴著不想走,後在秦趙聯軍壓境下才撤軍;

    齊湣王時,聯合韓、魏打敗了楚國,向西又打敗了秦國。後與秦並稱東西二帝,雖然不久後撤除了。公元前286年,齊在六國合縱攻秦時,在燕國間諜蘇秦的建議下滅掉了宋國,此時齊國已是聲名顯赫,國力達到了鼎峰,當然也為後期的衰落埋下了引線。

    二、五國攻齊的結果

    因為齊國一枝獨大,燕國欲報齊國滅燕之仇,秦國欲削弱齊國的強大,其他韓趙魏亦是如此,想借機分杯羹,於是在燕國的主導下,形成了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打著為宋國報仇的旗號,一起進攻齊國。

    五國聯軍以名將樂毅為統帥,在齊國的濟水之西進行了決戰,史稱“濟西之戰”,聯軍打敗了齊軍,樂毅讓秦和韓撤軍後,派趙軍攻取了河間,魏軍攻佔了宋地,自率燕軍攻佔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和大片土地,只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了。

    此戰後,秦國也不是一無所獲,他佔領了定陶之地。就連聯軍外的楚國也乘機佔領淮上之地,而實際上的南韓卻什麼也沒得到。

    這也有情可原,南韓在秦趙魏楚的夾縫中生存,本就焦頭爛額,再加上國力弱小,只能人云亦云,跟著壯壯聲威而已了。

    《戰國策.五國約以伐齊》中,楚國就分析了南韓的情況:“好利,可營也;惡難,可懼也”,於是,楚國以五座城池來換取南韓退出五國聯軍,南韓果然退出,之後,楚國沒有兌現承諾,南韓也就不了了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途虎保養做小保養,驗車時發現水箱漏了,如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