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到文化
-
2 # 夷水行舟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所寫,其實從某種角度來,這兩首詩不是蘇東坡應時景有感而發,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叫惠崇的禪師。
惠崇禪師生於965年,逝於1017年,福建建陽人,擅長詩畫,現在還有部分詩畫作傳世,詩作如《九僧詩集》,畫作存世的有《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
惠崇禪師的畫得到很多後來名家的賞識,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董其昌等。不僅如此,很多名家還在其畫作上題詩,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人。
惠崇禪師曾經有一幅畫作叫《春江晚景》,很得蘇東坡的賞識,遂題詩二首,這就是本文所要簡的蘇軾題《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由於這兩首詩是題畫作詩,因此說不是蘇東坡應時景有感而發。雖然不是應時景而作,但絲毫不影響詩作的意境。
先來看第一首詩。蔞蒿:是指一類草,如青蒿、白蒿等;蘆芽:指蘆葦的幼芽。河豚:一種卵巢和肝臟帶有劇毒的魚,產於中國沿海和一些內河,但肉質鮮美,很是吸引美食家們,因此民間有“拼死吃河豚”一說。
整首詩的大意是:竹林外的桃花已開始三三兩兩綻放,水中覓食的鴨子已先人一步感覺到回曖的春江之水。河灘上的蔞蒿、水中的蘆葦也都長出了短短的新芽,而此時的河豚也將要從大海迴游到江中了。
這首詩中,透過“三兩枝”、“鴨先知”、“芽短”、“欲上”等系列詞語,一派略帶寒意的早春景象躍然紙上。“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詩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這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想象凝練了詩人的哲理思索,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實踐出真知”。還有整首詩都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細緻如微的觀察和體驗,可以這樣說,好的作品一定源於生活,只有源於生活的作品,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再來看第二首詩。歸鴻:指到南方過冬歸來的大雁;破群:離開排隊飛行雁群;依依:不捨的樣子。歸人:回家的行人;朔漠:北方的沙漠。
這首詩的大意是:正欲北飛的數只大雁好像要離群一樣,其實它們就像北歸的人一樣是對南方溫暖的天氣依依不捨,因為它們知道在遙遠的北方大漠裡,現在的天氣多半是風雪寒冷,那裡的天氣要回曖至少與江南時差半月之多。
整首詩透過對大雁這種候鳥採取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一幅初春大雁北歸前對南方依依不捨的景象,也許這就是惠崇禪師《春江晚景》的場景,可惜的是惠崇禪師的原畫已迷失不知下落,人們已無法透過畫作來體會蘇軾的這首詩了,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透過詩作來感受畫面,腦補惠崇禪師原畫的場景。
-
3 # 南宸溪
這兩首詩是蘇軾為描寫兩幅畫而作的詩,這兩幅畫分別是《鴨戲圖》和《雁歸圖》,作者為蘇軾的友人惠崇和尚所繪。
據說蘇軾和惠崇,兩個人有個小故事非常有趣,蘇軾開玩笑說惠崇看起來像牛糞,惠崇並沒有生氣,回說蘇軾看起來像如來。蘇軾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和尚這麼好脾氣,被人罵了,還以德報怨,等他回來和蘇小妹說起這件事時,才明白原來和尚棋高一招,他這是暗諷蘇軾心存牛屎,而他自己則心住如來。
嘖嘖,他們兩人應該是經常切磋才藝,惠崇是詩人,也是畫家,一個作畫,另外一個則以詩相和,最羨慕的就是一唱一和的友誼關係,心靜、純潔。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其二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雖然惠崇兩幅畫並沒有留下來,但是透過蘇軾的詩我們可以想象,惠崇的畫裡一定有詩,於是他的好友蘇軾,忍不住寫下了他心裡,畫中詩的樣子,因為這兩首詩歌的經典流傳,畫也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有了該有的模樣。
東坡以詩筆,描寫季節的轉換時,自然景物獨有的特徵,寥寥幾筆,就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副生機勃勃的早春圖。最妙的那句“春江水暖鴨先知”,透過聯想和想象,寫出了憑觸覺才能感知到的“水”之暖意,移情予知覺於鴨,讓鴨來感知春水的“暖”,絕妙之筆就在於此!
從畫面中蔞蒿、蘆葦等景物的描寫,又聯想到了河豚逆江而上的動態畫面,既豐富了畫意,又深化了詩情,真是絕中又絕。
第二首詩也很有情韻,把歸雁的感受與歸人的感受相比,是不是就像一切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似的。雖然都是想象,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意境就全出來了,還有餘味在其中,這就是一首好詩應該有的樣子。
-
4 # 塵埃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其二: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是蘇東坡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開封汴京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 《惠崇春江晚景》著意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已綻放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資訊。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耐不住,搶著下水嘻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微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春江水的滋潤,滿地蔞蒿長出了新枝,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
5 # 讀書分享與推薦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在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為惠崇所畫的兩幅《春江晚景》圖所寫的題畫詩。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九僧之一,善於繪畫,尤其是鵝、大雁等動物,十分擅長,惠崇的畫享譽一時,這兩幅《春江晚景》據說是他的得意之作,但是很遺憾,現在這兩幅圖已經失傳,只有蘇軾在這兩幅圖上題的詩流傳至今。
這兩首詩原文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兩首題畫詩,為我們傳神地描寫了初春時的美好景象。具體的描寫思路,總體來說如下:
詩人從身邊的景象寫起,春天來了,大地復甦,桃花開始綻放了,於是人們的視線從身邊轉到江邊,發現一群鴨子,早已經在水中嬉戲起來了,這也意味著,江春回暖,冰凍融化,春天真的來了!
之後,詩人從江中轉到了岸邊,由於江水的滋潤,岸邊的蔞蒿都已經長出了新芽,蘆葦也開始抽出了新葉,這一切都表現著春天的活力,讓人喜愛之極。接著,愛吃嘴的蘇軾聯想到,這個時候,正是河豚肥美的時節,於是將一派春景引到了一派清新濃厚的生活中,引人無限遐思。
其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還是極富哲理的名句,正所謂一葉落而知秋,最先知道水暖的,是下水嬉戲的鴨子,這也就是說:凡事都要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到事物的真切變化,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正所謂見微知著是也。
這第一首詩,蘇軾以細膩、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展現了季節轉換時的美麗景象,表現了對早春的喜悅之情,那種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機,帶給人清新、舒暢的感覺。
而第二首詩,知名度比第一首就低多了,但其實也是一首非常好的作品。
這第二首詩題在惠崇所繪的“飛雁圖”上,首二句寫得是大雁北飛,但是有幾隻大雁似乎不捨得這春天的美景,所以差點飛離了隊伍,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大雁北歸寫得非常生動形象。
後兩句也是擬人手法,原來這幾隻差點脫離隊伍的大雁,是不捨得南方的溫暖,所以想要在這美麗的江南風光中,多停留幾天。這滿載著人類情感的大雁,極具新意,令人印象深刻!
蘇軾在這裡為我們描繪的早春,第一首主要是透過順序描寫和想象,第二首主要是透過擬人的手法,將早春的勃勃生機和美好,盡皆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
6 # 武哥說文
這是蘇軾的兩首題畫詩,而這兩幅畫都是宋初名僧惠崇所繪。
關於這兩首詩,究竟是“晚景”還是“曉景”?眾說紛紜。
不過,從字形上看,“晚”和“曉”太相似,在流傳中出現混淆完全可能。而從詩意來分析看,“曉景”似乎更加貼切,所以,我採用了“曉景”一說。
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題畫詩”?
題畫詩這種藝術形式,是指在中國畫的空白處,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使其詩畫互補,使意境更加深遠。
惠崇的這兩幅畫,沒有流傳下來,而藉助了蘇軾的“題畫詩”卻使得這兩幅畫的名稱流傳了下來,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鴨戲圖》與《春江曉景》(其一)據說,《鴨戲圖》原畫早已經不在,網路上搜到的這幅畫,由於看著也很賞心悅目,就權當是真的吧!雖然也是區域性,不過依稀可見竹枝、春江、野鴨、蔞蒿等景象,桃花和蘆芽看不清了,當然,河豚本身就是“吃貨”蘇軾流著口水想象的。
(春江曉景畫)
然後,蘇軾就寫了這《春江曉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要說,這樣的早春景色,我都見過千百回了,一群鴨子在春江裡鬧騰,岸邊長長短短的野草,我願意理解是看多了,麻木了我原本敏感的詩情畫意,所以就是沒有找到類似蘇軾這個感覺。
坦誠的說,這首詩很有畫面感,撲面而來的是無法壓抑的生機,一定是惠崇的畫本身很靈動也很引人入勝,所以蘇軾在起筆的時候就已經陶醉了:
竹林斜逸江畔,躲在後面的三兩枝桃花,嬌然綻放,格外活潑。
你看,景象有遠有近,有多有少,搭配得非常完美。而且一句“三兩枝”,還從側面點明瞭時節。東坡,真是大神啊!
一條春江緩緩慢慢的流淌著,幾隻瘦鴨樂在其中,把歌唱得很高昂歡快,這些小傢伙,一定是試出了水溫,沒有了昨日那樣寒磣腳丫子了。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其實,水暖沒暖,誰知道呢?可這一點都不重要啊,也沒有誰真的拿個溫度計去印證蘇軾的對錯。
而且,我以為,江裡的鴨子一定是瘦鴨,並且數量不多,三三兩兩而已,滿江肥滾滾的鴨子,哪會有這樣的美感!
春江岸邊,蔞蒿,就是南方的水艾,高高瘦瘦的遍佈岸邊,蔞蒿的下面,蘆葦偷偷冒出了芽,打量著新奇的世界。
哎呀!這個時節,不正是河豚從海洄游的時候嗎?今年的海豚,味道大抵還是有以前的一樣美味吧!
(蘆芽短)
蘇東坡畢竟是個有水平的吃貨,蔞蒿洗淨,沾點佐料,再整一盤河豚生魚片,這口水怎麼能夠控制得住呢?
從視角到味覺,從鴨的感受到自己的渴望,詩人的思維跳躍很快,搞得像“高空彈跳”一樣,一般俗人,心理還真的趕不上!
《飛雁圖》與《春江曉景》其二《飛雁圖》是真的找不到了,哪怕是看得上眼的贗品、仿品都找不到,退一步說,連有詩中這種感覺的圖畫都找不到了。
(後人的應詩畫)
現在都只能以蘇軾的詩來反推當時這幅畫的樣子,大概是上面這樣的。
而後人也只能單純的從詩歌中,去體會畫裡的春天了。
《春江曉景》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在文學史上,這首詩遠不如第一首詩那麼有名。
一方面是他描繪的實景確實不多,更多的是空想和猜度。
而且,蘇軾對春天的描繪非常非常含蓄,含蓄到有點不出來的程度,如果不是最後一句回扣點題,沒有誰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詩。
我想,蘇軾在做題畫詩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個感受。
所以要分析這首詩,就必須要使用對比的方式和聯想的方式。
一直到第三句,作者都好像是在寫秋景,而且是塞外秋景:一片蕭瑟,滿目風沙白雪。
即使有那麼一絲內在的感情,都只是詩人的想法。
(一群大雁向北飛)
一片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擺成一個人字形,一會兒擺成個人字形,而且有兩隻大雁,在擺陣的時候,由於技術要點把握不到位還差點掉隊。
當然,這樣解讀就沒有什麼意思了,所以,詩人補充說:它倆哪裡是技術不熟,分明是在戀戀不捨這南方的好景色。
詩人一想,反正都在吹了,不如吹神一點:這兩隻大雁大約是想到了遙遠的北方,寒風蕭蕭,霜雪飄零,而更願意留在這江南春景中,哪怕多呆個十天半月也好。
我固執的以為,這首詞對春景的描寫,真的不是非常好,而歷史也沒有偏頗,不知不覺就把蘇東坡的這首詩沉澱進了歷史的砂礫裡。
詩人是如何描寫春天的?對春天的描繪,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經有了一些思路,再歸納一下。
第一首詩,蘇軾對春景的描寫,勝在觀察細緻,感受敏銳,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完美結合,而且,蘇軾把簡單的春景描繪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讓一首春景詩的思想深度陡然厚了千萬倍。
第二首詩,把幾隻雁比作“北歸人”,生動貼切,善用擬人手法,想象豐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把惠崇靜態的畫,採用蒙太奇的手法轉換成了動態的“電影”。
其實,上述兩首詩對春景描繪的成功之處,首先是有畫面感,然後,最好還能夠引起讀者的哲思。
惠崇是何方神聖?他是一個和尚,而且,這個和尚好有才,好有才!
北宋初年,以詩著名的共有9個和尚,而建陽惠崇,為九僧之首。不是武功第一,而是詩功、畫功第一,尤其善畫小景,人稱"惠崇小景"。
惠崇有《摘句圖》一百聯,為人傳誦,也留下了“照水千尋迥,棲煙一點明”“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禽寒時動竹,露重忽翻荷”等佳句。
北宋郭若虛評價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惠崇的畫)
從蘇軾的詩中,我們應該已經領略了一二。
惠崇是蘇東坡的朋友嗎?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惠崇去世20年後,蘇軾穿越到大宋。
顯然,他們不是朋友,蘇東坡只是惠崇的粉絲一條罷了。
-
7 # 創東時代期貨策略師莊
白話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其一》
【作者】蘇軾 【朝代】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翻譯: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原文: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此詩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
-
8 # 百般千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題寫在畫作上的詩,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第一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畫中的江南春景,融入詩人合理的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時”進一步突出了一個“春”字,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第二首詩題“飛雁圖”,對大雁北飛融入人的感情,從側面表現了江南春美。
兩首詩的切入點都是“候鳥”,把對春天比較敏感的鴨子、河豚、飛雁融入到詩中,比純粹描寫春天景色的詩作更有新意,構思更加新穎,意境更高。
-
9 # hyg陌上花開
眼中有美景,想象裡有美食;觀察細緻入微,以人之情度雁之意,豪放的蘇軾,竟有如此細密的心思
問題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怎樣描寫春天的?我們先來看看這兩首詩原文: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吹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實,這是兩首題圖詩,第一首詩題為《鴨戲圖》,桃花、江水、戲水的鴨子,蔞蒿、蘆芽,嚮往中美味的河豚。這是透過畫上的美景和畫上沒有的美食 ,來描繪春天,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其二是《飛雁圖》,則是寓情於景,透過北歸的大雁這一春天特有的景象,從側面映襯出春天。
蘇軾和惠崇什麼關係?這首詩寫於怎樣的背景之下?關於蘇軾,介紹得都爛熟了,此處不贅述。咱們說說惠崇吧,北宋九大名僧之首,善詩畫,郭若虛《圖畫見聞錄》“建陽僧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明•董其昌把他和巨然相提並論,說他們的化作“皆畫家之神品也”;王安石也對惠崇的畫技讚許有加,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裡說“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可見,這惠崇的畫工著實了得。
要說他和蘇軾的關係,那真是八竿子打不著,根本就沒關係!惠崇,生卒年965至1017,蘇軾是1037至1101,惠崇死後20年,蘇軾才出生。但要說有關係,還真是有關係,蘇軾看到惠崇畫作題了詩,千年以後,畫作早已遺失,畫中的景色卻因蘇詩而得以流傳。從這點看,惠崇該感謝蘇軾,讓他的這兩幅不存在了的畫名垂青史。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多數認為是宋神宗元豐八年即1085年,哲宗即位,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遭打壓,被謫貶的蘇軾得以復為朝奉郎知登州(現蓬萊),不久以禮部尚書奉召還朝,後升起居舍人,又升中書舍人;再後來,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所以說這兩首詩寫於蘇軾流離輾轉的一生中難得的好時光,讀起來也覺得春光無限好,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這段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四年後又被貶,讓我想到了第二首詩裡的對南方依依不捨不肯輕易離開的大雁。
此兩首詩中“晚景”還是“曉景”也一直存有爭議,《蘇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錢鍾書《宋詞選注》中用“曉景”,我倒是傾向於“曉景”,晚上,鴨子早回家了,大雁也該休息了。
其一:從美景聯想到美食,一不小心暴露了蘇軾吃貨本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早春的象徵,唐•周樸有詩云“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清•袁枚亦有詩曰“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樹下感流年”,說明這桃花二三月就開放了,可以說是報春花。“三兩隻”,言其未繁盛,可見是春之初;春水初生,鴨子嬉戲,首先感到了水裡的暖意。可見畫和詩的作者都有親身體驗,觀察細緻入微,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畫面上有剛長出的蔞蒿和蘆芽,作為美食家的蘇軾就想到了這正是吃河豚的好時候啊!為什麼呢?河豚味道鮮美,鮮嫩無刺,被譽為“菜餚之冠”,民間素有“不吃河,焉知魚味?吃了河豚,百味皆無”的說法,作為老餮的蘇軾,當然亦是此中擁躉,曾留下為吃河豚“值得一死”的感嘆;所以現代大文豪汪曾祺才會有“六十年來餘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的遺憾。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記載長江一帶土人吃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崧菜三物烹煮”,梅俞也曾有“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魚蝦”的詩句,所以蘇軾一看到畫上的蔞蒿和蘆芽,就想到了河豚,用想象,以虛入實,硬是在春天的清新氣息里加上了煮河豚的香味!而且加得如此自然而然,引人共鳴,彷彿看到了美食在桌,情不自禁,吞嚥一下口水。
其二:從物入手,寓情於物,由物及人,打動人心“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裡的“鴻”就是大雁,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大家知道,為了帶動氣流,讓後面的同伴飛起來省力,大雁飛的時候要麼“一”字形,要麼“之”字形,並且不停地變換隊形。而惠崇的畫上就是雁陣飛行,蘇軾不只從鴻雁北歸中看出這是春天,而且還發現有幾隻依依不捨地差點掉了隊!不能不說他的觀察力驚人。他又想到大雁是不是想到了北方還有些寒冷,想在春天的溫暖南方多待半個月呢?其實雁哪裡會想,人把自己的情感賦予雁身上罷了。
所以說,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第一首是寫景為主,加上合理聯想;第二首是融情於物,有感而發。都是以點帶面,刪繁就簡,簡潔又形象地刻畫出了早春的景色。
回覆列表
我將根據蘇軾寫這兩首詩時所處人生階段、心理變化以及詩的內容來分析這兩首詩中描寫春天的內涵。
這兩首詩寫於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後,正值東山再起之時據考,這兩首詩是蘇軾于于1085年在京都,為惠崇所畫的兩幅畫題的詩。
蘇軾此時是48歲,而蘇軾42歲時(1079年)經歷了“烏臺詩案”,這對他的詩詞作品風格有較大的影響。
此後,他的詩詞風格由年輕時的奔放豪壯,逐漸轉變為淡泊豁達,內容也從抒發政治意見逐步轉變為寫景抒情為主。
但1085年,蘇軾處於東山再起階段,人生從谷底觸底反彈,到達了另一個高峰。因此,蘇軾這時候的的心態必然是比較輕鬆愉悅的。
蘇軾此時對佛教有較為深厚的興趣,他的詩裡應該藏有禪機受到“烏臺詩案”的影響,蘇軾曾被貶到黃州。在這裡蘇軾經常上金山寺尋師問禪,對佛教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
惠崇是北宋高僧,擅長詩畫,但他早與蘇軾出生前就已坐化了。
從蘇軾主動為惠崇的畫題詩來看,他必定是從惠崇的這兩幅畫中領悟到了什麼禪理。
所以,蘇軾這兩首詩看似為畫題詞,實則應該是暗帶禪機的,也是他自己內心的寫照。
我們再來看看詩的內容這兩首詩的內容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前面三句均是寫景,最後一句寫的是作者的想象。整首詩的感情非常的輕鬆寫意,符合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首詩前兩句寫的是北歸的鴻雁,後兩句卻是借大雁的依依不捨表達了對這裡春天的嚮往和留戀。
這兩首詩的內容很簡單,然而裡面卻充滿了蘇軾的情感、人生閱歷、對禪的領悟和哲理。
如:“正是河豚欲上時”、“遙知朔漠多風雪”這都是蘇軾的人生閱歷豐富,才能聯想到的事情。
如:“依依還似北歸人”、“更待江南半月春”其實是表達了蘇軾自己對美好春天的嚮往與珍惜。
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則是體現了“只有親自體驗,才能知其奧妙”的哲理與禪意。而“正是河豚欲上時”卻是寫出了春天萬物萌動的天道恆常。
綜上所述,蘇軾在寫這兩首詩時,人生經歷了“中年危機”,心境趨於淡泊,而且又是鹹魚翻身階段,心情還算愜意。
在遇到了惠崇禪師的畫後,心中又有所感悟,於是借為畫題詩,透過對春天的描寫,寫出了他自己這時的心理感受——
春天之所以美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寒冬的考驗。而此時,自己的內心經過寒冬的蟄伏,在春天裡,也如其他萬物那般開始萌動,準備要有所作為了。到底行不行得通,必須自己嘗試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