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飈

    《三國演義》對其中的主角都有很到位的描寫。劉備是個雙臂過膝,大耳垂肩的相貌這其實就是猴子和豬的結合,事實上這種相貌的人很少見,這樣寫也為這個長坂坡趙雲救劉禪,在曹操百萬軍殺了個七進七出,劉備為了對趙雲表示自己的愛惜之情,把孩子撂到地上埋下伏筆,上臂過膝,把孩子撂到地上也摔不壞。古人認為劉備這樣的相貌是富貴之相,後來在甘露寺相親的時候,喬國老認為劉備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至於曹操,從作者角度看就是個奸臣,京劇裡曹操是個大白臉,就是說曹操是個奸臣。者和作者的立場有關。再說孫權,他的家庭出身是錢塘小吏之子,但是他的相貌很是不同一般,碧眼紫髯,身材魁梧。這樣的相貌也是很少見。眼睛是綠的或者藍的,鬍子是紫色的,這太牛逼了。就算現在世界各華人民之間交流廣泛,也很少有這樣相貌的外華人,在華人中那就更少了。

    這可能是基因突變,一下子孫權變成了一個胡人模樣。孫權其實是個很有韜略的人,很有領導才能,孫策死後,孫權很悲哀,但是大臣一勸,他就不哭了,立即著手治國理政。這很厲害。你看劉備,為了關羽被害一事,茶飯不思,不理朝政,大臣們怎麼勸都不聽,完全不具備開疆擴土,掃平四海的王者氣概。孫權往往能在觀前時刻啟用扭轉乾坤的人才,而且這些人大都是不太著名的人。比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這些人為了東吳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人都是獲得孫權上是而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

    孫權有英雄氣概,有感於鬥爭的一面,比如赤壁之戰抗擊曹操,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比如後來投降曹操,但是無論如何都不送人質。這體現了他鬥爭策略的靈活性還有鬥爭原則的堅定性。絕不吞下損害東吳核心利益的苦果。這很堅決,不管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是如此,所以,東吳的存在實踐比蜀漢還長。

  • 2 # 泊圖泊途

    《三國演義》互相噴、互相罵是常有的事,三國題材相互謾罵的情節也是相當搞笑。

    其中曹操的惡名最多,奸賊算是比較好聽的,還有漢賊或者直接叫小名曹阿瞞的。劉備雙手過膝,雙耳垂肩,這種異相能讓人聯想到猩猩,大耳賊就成了劉備的外號,皇叔成了尊稱,大耳賊呂布罵得最痛苦。孫權年紀小,和曹操、劉備不平輩,所以有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不是罵人的話,罵得比較入木三分的是“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這是關羽附在呂蒙身上罵的,之後呂蒙就被關羽奪了性命。

    (《三國演義》孫權)

    其實三國相關作品裡面也有諸多對噴情節,比如《三國》曹仁和周瑜對戰,周瑜本來身體就不行,而且天天受氣,這回曹仁出去求戰,恰好是周瑜養病的時候。曹仁不停的罵,大意是:你只配曹丞相當馬伕,給我曹仁端尿壺,你投降以後,大喬歸丞相,小喬歸我。這一罵氣得周瑜當場噴血。

    (《三國》魔鬼筋肉仁)

    劉備為了關羽和荊州攻打孫權,孫權不出戰,劉備計程車兵就罵:你們家主公叫孫權,還不如反過來叫“全孫”,東吳計程車兵全是孫子。氣得守將直接不遵守陸遜的命令,出城進攻。

    諸葛亮罵人可以說相當厲害,直接把人給罵死了。被罵死這位就是王朗,王朗在諸葛亮口中就是阿諛奉承的小人,委屈求生的官員,世代受大漢國恩,卻不報恩還助紂為虐。“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見二十四代先帝乎!”直接把王朗噴死在馬上。

    (《三國演義》經典王朗)

    要說這些人,司馬懿心態算是最好的,他壽命很高,也不生氣。諸葛亮曾經給司馬懿弄個女裝,讓他打扮成女裝大佬,司馬懿還穿上了,所以這心態就很重要了。尤其不要被敵人激怒,假如現實中有人故意激怒你,不讓他得逞就是最大的成功。

  • 3 # 種豆的麻瓜

    根據《江表傳》中對孫權的記載:“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骨骼非常,形貌奇偉異於常人。”於是大家就叫孫權碧眼兒、紫髯郎、紫髯將軍等外號,當然這些外號都來自於小說《三國演義》。

  • 4 # 老劉侃三國

    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賊,劉備被稱為大耳賊,孫權被稱為碧眼小兒!

    曹劉孫三人,只有孫權一個人太在意自己的別稱,其實也不怪,畢竟這三人中孫權的外號更難聽一點,而孫權本又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自然會十分在意這些稱呼。

    曹操被稱為奸賊: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大的梟雄,曹操被人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他靠著自己家族的幾千家兵逐漸成為了當世最厲害的梟雄。

    當然,在崛起的路上,曹操推行了一個策略,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讓曹操在征服天下的時候找到了出師的理由,但也因為這樣,曹操被人稱為奸雄,漢室奸賊等,但曹操似乎對這個別稱很滿意,他認為在亂世當中,只有奸雄才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人。

    劉備被人罵為“大耳賊”

    劉備是因為他的耳朵很長,根據原著描述是“雙耳垂肩,雙手過膝”。大耳賊這個稱呼最先是呂布說出來的,呂布被曹操俘虜的時候,求劉備為他說情,可劉備非但不幫他說情,反而勸曹操殺掉他,呂布看到劉備這麼說非常生氣,就罵他“大耳賊”。

    從此以後劉備就一直掛著這個外號了,想丟也丟不掉。

    孫權被稱為碧眼小兒:

    孫權為何被稱為“碧眼小兒”呢?原著中這樣描述孫權,說他“碧眼紫髯”,其中有一節叫“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獨坐江東”。

    其實孫權這個外號是關羽發明的,關羽一直看不起孫權,傲視天下群雄。 因此他經常羞辱孫權,稱他為“碧眼小兒”或者是“紫髯鼠輩”,孫權是一方霸主,怎麼能夠忍受得了關羽這般羞辱呢?他只要一聽到有人提這個外號就會大發雷霆,認為這是在羞辱自己。

    其實也不怪,當時東吳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敗了曹操,準備拿下荊州,卻沒想到讓劉備佔了一個大便宜,這本來就讓孫權夠惱火的了,更何況關羽守荊州的時候根本不把東吳放在眼裡,東吳只要派出特使前去索要荊州,都會被關羽驅趕並且羞辱一番。

    時間一久,孫權即使脾氣再好也會生氣。

  • 5 # 軒轅凌霄

    叫孫權海賊王豈不是很合適嘛!

    曹操靠北方騎兵威震天下

    劉備靠木牛流馬諸葛連弩才能六出祁山

    孫權水軍天下第一

    搞笑一下

    海賊王

    12.23

  • 6 # 又見小李vlog

    在《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中,羅老對孫權這個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劉備有鮮明的個性,也沒有歷史上真實孫權的那種英雄氣概。給人的感覺是幸運兒,還有些優柔寡斷和反覆無常。讀完三國,人們對這個人物的興趣並不是很大,所以寫孫權的文章相對其他三華人物就少了許多。

    說實話,不管是《演義》中的孫權,還是歷史上的孫權,都沒有其父“江東猛虎”孫堅的勇敢剛毅,沒有其兄“小霸王”孫策的蓋世銳氣,沒有一代奸雄曹操橫掃北方、詩蓋寰宇的震撼氣魄、沒有亂世梟雄劉備艱難創業、布衣起家的傳奇經歷。可能唯一使他顯得卓爾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類相貌。其實,若仔細透視這個歷史人物,就可發現,作為“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的一代亂世君王,孫權是一個擁有非凡政治才華的大英雄!

    首先,孫權用人當屬一絕。他繼承父兄基業,缺乏沙場磨礪,算得上在鬥爭中學會鬥爭的人。他以容納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將為自己盡忠,讓江東真正做到了人才濟濟。他撒手放權放得很厲害,因為他確實沒有軍事才能,所以周瑜、呂蒙、陸遜都曾掌握著巨大的軍事統帥權利,而孫權是非常放心,為什麼?因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這些人才對自己是萬分的忠心耿耿,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相當於自己的兄長,呂蒙、陸遜是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都對自己感恩戴德。正因為有這些精英人才的輔助,孫權才能雄距江東,爭霸天下。

    孫權不是軍事家,沒有統領三軍、馳騁疆場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樣樣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為一國之主,他在戰前的表現絕對是個最佳君王。赤壁戰前,曹操強兵壓境,孫權大喊: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當即揮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決心。於是,江東上下同仇敵愾,取得了赤壁之戰——這一奠定鼎足之勢的經典戰役的輝煌勝利。當時,孫權還不到30歲。此後,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親自乘舟檢視曹營情況,後寫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給曹操,如此膽略,確為豪傑!再往後,孫權重用呂蒙,奪取荊州,襲殺關羽;重用陸遜,不畏劉備龐大蜀軍,火燒聯營,再奪勝利。雖不少人為關羽之死和劉備之敗嘆息,也有些三國迷因此恨透孫權,但從歷史角度看,孫權的一系列行動一再地表現出他是亂世的豪傑!曹操、劉備,一奸一梟,怎會想到,他們一生最慘重的失敗,是孫權——這個他們的晚輩人物(因為他們與孫堅屬於同輩)賜予的!

    孫權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氣概,他在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后,向魏成臣,雖被一些人說成是厚顏無恥,但確實是高超的政治計謀。幾年後,他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吳國。執政期間,他派人航海,加強對臺灣的聯絡,設定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經濟,促進江南土地開發,再次顯示出了卓越的治國才華,這也是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對於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當客觀評價,孫權晚年性格猜忌,殺戮無度,與早年判若兩人,為此後東吳政局混亂埋下了禍根。但總體來說,孫權仍不失為一代英豪,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謀略家。《三國演義》中,趙諮對孫權的一番精妙評論,可以概括孫權的傑出。他說,吳侯乃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說趙諮的話有吹捧之嫌,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評論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業。而宋朝文豪辛棄疾更是對孫權佩服的五體投地,就讓他那一首好詞結束本文吧。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7 # 星光少年

    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說他說他敢戰,識大體,知人善用。其實在三國演義當中,他沒有曹操和劉備強勢。曹操是家族勢力,身邊有一批百戰精英和知人善用,知道每一個人該怎麼用,用在什麼崗位上。劉備有皇家的招牌,並且是一位老好人,用這樣來吸引人才。老孫是父親和哥哥打下的江山,他接過來在人格魅力方面就稍弱一些。攻打荊州後,因為控制不住悍將不得不如傳說中一樣讓呂蒙毒死。周瑜的接班人,陸遜也因為老孫對他的猜疑,而讓他的後期戰鬥威力報警。

    儘管和上面兩位大英雄相比,老孫在謀略上也差了一個檔次,比如奪回荊州這一招看似佔了便宜,其實是大的敗筆。兩家交惡不說,如果劉皇叔盡全力攻佔江東的話,這是最好的對皇叔來說最好的藉口。如果當時能夠借關羽威震華夏,曹軍收縮之I你趁機攻打合肥等防守薄弱之地的話,這樣的話兩家攻打曹操很有可能會吞併曹操,將會有極大的戰略空間,也能夠為子孫留下更大的江山。

    其實曹操失敗以後,孫劉兩家避免不了一戰,如果能夠在對曹操的戰鬥中逐步吞食趁著曹劉兩家戰鬥陣猛的時候,蠶食曹操的一些因放棄無人管轄的領土,這樣在儲存實力當中不斷壯大起來,在孫劉兩家最後決戰中未免不會有成功的可能。

  • 8 # 鏟屎官阿銘

    在三國三位君主中,孫權的壽命最長,但存在感最低。曹操和劉備的專業著述都很多。但像樣的《孫權傳》至今還沒有一本。即使是東吳方面的擁躉,關注點也往往在江東文武卿相身上。孫權反倒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真正設身處地地具體的關注,並不多。舉例子說,“孫權年輕時候頗英明,可惜晚年昏庸”這是很常見的一個評價,但這個評價就忽略了孫權年輕至晚年時決策的具體環境。所以, 不能說不對,但也沒什麼用。

    以我的觀感,評價孫權,至少需先關注以下幾點。

    一、孫權的第一身份,不是東吳的帝王,而是孫家的家主。

    二、江東孫氏以武得國,素無恩義,與部分江東土居士族甚至有著深刻的難以彌合的矛盾。

    三、東吳政權是在漢末群雄割據背景下相繼淘汰後的殘存。

    四、相對曹魏和劉蜀,東吳政權天然不具有合法性。

    這四條相互作用,決定了孫權必須是生存主義和投機主義者,其他任何選擇都不足以讓他撐住孫氏的家業,並且維持東吳政權的相對穩定。從這一點出發,孫權的從少至老的行事邏輯,其實相當明確,而且極少改變。

    孫氏取江東,根源於武力的強力鎮壓,此所謂以武得國,前賢多有論述。孫權的繼位,緣於孫策的暴斃,實際上是意外。孫策死時26,而已有子。哪怕他能活到46,孫家的家主也不可能輪到孫權。所以孫權之前實際上並沒有作為江東儲君培養的過程。設若孫策不死,孫權將來的處境,只能是又一個孫靜。所以孫權繼位之初,既少核心班底,又缺乏當然的合法性。最後雖在張昭、周瑜的擁護下站穩腳跟,但仍經歷了孫翊、孫暠、孫輔等諸重競爭。正位實屬不易。而其時江東地只數郡,內外不靖,強敵環伺。居然還有陰謀論認為孫權謀害孫策只為爭位子,得是多2才想得出來?

    孫權既正位,以下就要考量他本身的素質。孫權的文治,未必過於孫策(孫策似暴虐,而孫權仁善,究其根本,均是具體實勢下不得不為之的表現。孫策以客軍侵境,攻殺大姓,不暴虐何足存身。但既已立足,欲求長遠發展,自會轉為仁善。孫策死前,已有相當程度的緩和舉措。這是政治人物自然的抉擇,非只個人性格),但軍事則遠遜孫策。本來孫氏諸子中,孫權也不是突出的將才。但孫氏以武得國,武力是孫氏權力的憑籍,要害中的要害,太阿權柄,絕不可假手於人。孫權對這一點當有深刻認識,而實際上才能又不足,這是孫權一生杯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此後數年,江東相對平穩。孫權一邊苦練內功,一邊內平山越,外打黃祖。打了N年輪了N次,其時被後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周公瑾諸人均在。可見江東“外戰外行”這帽子不能扣在孫權一人身上。是時孫權與劉表的表現,並不比兩川張魯劉璋的爭鬥更加精彩,也還看不出天命之所歸。

    而轉折在赤壁之戰。此戰的成功,有許多因素。劉備方的聯盟與輔助,曹方的輕敵,天氣、疾病乃至江東文武併力,將士用命。而戰後對孫權最顯著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極大程度夯實了孫權的統治基礎。儘管孫權沒親自上陣,赤壁是他一生最大的武功,足以壓服其他任何異見者。之前,魯肅見孫權,便以帝王大業勸之,而張昭視為狂誕。張昭還算是孫權陣營比較核心的人物,則江東本土態度不問可知。但在赤壁之後,就很少人懷疑這一點了。

    然而層次的躍升,是對能力的更大考驗。此後孫權一躍直接與曹操、劉備這等級數相較。後兩者都是久見山陵變化,人老成精的人物。經歷和閱歷都遠過孫權。孫權不是對手,也不全由才智不逮。實在是時勢所迫,不得不提前進入不對等狀態。結果在赤壁戰勝餘威之下,被劉備一連串開掛式的組合拳打得懵頭轉向。孫權和劉備,在同盟關係之外尚有互相競爭。而外交的後盾,歸根結底還是武力。

    然而孫權自己軍事不行,只能寄託於武將。其手下最有大將範兒的周瑜周公瑾建安十五年英年早逝。魯肅不長於戰陣,呂蒙還不夠成熟,一時青黃不接。以致赤壁戰後,江東並未再有規模性的大勝。期間孫權不安於室,親自領兵去打合肥,得到稱號“孫十萬”,成就了張八百的美名。這一戰對孫權心理的打擊,甚於損兵折將。此後他該親征還是親征,但對自身軍事水平的自信卻一去不復返,而轉為對呂蒙一代新興將領的期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呂蒙一代已經成型。即呂蒙對孫權陳述的呂蒙、孫皎、蔣欽、潘璋四將,年齡、能力、忠誠均可圈可點。以此為重心,集合前後新舊諸將,已成戰力。又值關羽北伐,遂襲取荊州,是為孫權一生第二大武功。然而天滅孫權,建安二十四年大瘟疫中,四將一下掛了仨。這對孫權的打擊空前絕後。即使孫登去世,兩宮爭衡,均不像這樣突如其來,孫權毫無準備。襲取荊州以後,孫權的舉措混亂投機,令人齒冷,早想什麼去了?其實就是孫權多年苦心預備好的武將班底被老天爺一下整沒了的緣故,換誰誰也受不了。

    孫權自己軍事不行,多年經營非戰之罪一朝覆沒,而劉備又大起問罪之師,無奈之下,才起用江東士族背景的陸遜。自建安五年繼位以來,孫氏以武得國的權柄,首次外假於江東士族。而陸遜偏偏獲得大勝,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東吳作為一個政權的覆亡,要到很多年以後。但孫氏的中樞權柄,從夷陵戰後就動搖了。

    此後孫權的種種看似倒行逆施,比方檢校案,比方太子失寵,比方兩宮爭衡,乃至南下夷洲,北連公孫,一切的作為都是為了把已動搖的權柄再次確立回來,而始終不得如願。孫權與陸遜的外和內爭也貫穿了陸遜的一生。而孫權的態度,也自然從前期的進取轉為後期的消極。 所謂今日之憂,不暇及遠,此子孫事也。到了東吳後期,世家大族再次崛起,江東孫氏,已不過是滿朝冠冕之上的虛景浮雲。

    所以,該如何評價孫權呢?

    第一,這是一個苦命的人。第二,這是一個杯具的人。第三,這是半個英雄。

    倉促繼位,處危難之境,居嫌疑之地。有英雄之志,處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倘在承平之世,從容繼位,亦可成為明主。但肩負重任,無法選擇,面對強敵,屢敗屢戰。人只見其敗於軍事,而不見其敗於內政。愛醇酒,愛行獵,愛繁華,而實虛弱,實無助、實孤獨。赤壁之後,每次奮鬥都歸無用,每次努力都成笑話。不肯當配角,又沒主角命。後世一曰孫渣,一曰孫十萬。

    這就是孫權了……

  • 9 # 博超簡談

    《三國演義》中,孫權雖然沒有曹操和劉備那樣搶鏡,但孫權實際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在政治方面不比曹操和劉備差,他自己有謀略,而且還能聽從別人的意見,用人方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才能穩固江東,百姓富足。“養子須若孫仲謀”這句話充分說明孫權的實力。

  • 10 # 漁人影視

    孫權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東吳的建立者。前期的孫權,備受各方豪傑的推崇,周瑜曾贊他擁有“神武之才。曹操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慨,劉備有“吾不可以再見之”的讚歎。按照歷史描述早起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作為上位者除了擁有深謀遠慮外,還能審時度勢,下聽臣辯,極具君王之才。

    孫權接手的江東是個亂攤子:本土豪族不服叛亂不斷;周瑜、程普等老將功高震主;江東缺少開發人口極少實力很弱;而外敵確是已經統一中原幾乎無敵於天下的曹操。

    孫權的政治手腕很厲害,透過政治妥協和聯姻等手段,虞、魏、顧、陸四大家族陸續開始有人出仕孫家,其中虞翻、陸遜、陸績、顧雍等人甚至成為吳國的中堅棟樑。穩定了本土勢力的吳國才有能力角逐中原。 這是其堪稱勇猛的父親和哥哥做不到的。 對於周瑜程普等老臣,孫權則是一方面信任之,用人不疑,另一方面試圖創造像自己父兄那樣的軍事功績來壓得住他們。 不過孫權確實不是軍事天才,合肥大敗給張遼之後孫權再也沒有親自統兵,也算比較清醒地認識了自己。 不過與此同時也迅速培養了自己的親信周泰、淩統、丁奉、徐盛等人,借周瑜意外死亡的機會牢牢地把軍權握在手中,完成了權力過渡。

    孫權是個不錯的民政戰略家。三國之中的江東是最為“蠻夷之地”的,人口少,開發落後,沒什麼經濟潛力。 孫權採用魯肅、賀齊的建議,向南征討山越(現在的浙南、福建)逼山越人出山來到漢人居住區生活,並加以漢化。此舉迅速增加了轄區人口,壯大了國力。同時擅長從山越人那裡學習生產技術,推廣了雙季水稻,並開闢了很多軍屯區,穩定了糧食供應。

    但晚年的孫權,性情大變,言行舉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極度敏感、猜疑成性,並十分容易產生焦慮和妄想,由此他越來越獨斷專權,使東吳的穩固局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誤信公孫淵、又好神仙術,先後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賜死了四子魯王孫霸,這些都與早期的他有天壤之別。總體說來,孫權是個雄主。 但是不少雄主到了後期都會昏庸,孫權也是如此。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各有各的優勢,不過從三國鼎立最後的結局看來,最厲害的,其實應該是魏國的司馬家啊!

  • 11 # 三思堂

    曹操是白臉,挾天子以令諸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曹操打破了劉邦不封異姓王的禁令,封魏王。

    曹操雖未稱帝,無疑為兒孫稱帝打下了基礎。曹操雖有,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名言。但顯然是隻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道思想。

    劉備,為天子皇叔,織蓆販履之輩,但身懷匡扶漢室之志。

    在曹操眼中,劉備才是人中龍鳳,視為唯一的敵手。

    曹操嫉妒劉備的出身,所以罵其為假仁假義的大耳賊。

    實際上,劉備稱帝就是匡扶了漢室,都是劉家江山嘛。

    難怪曹操要罵其大耳賊!

    孫權,被稱為黃冉小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擺脫僵羊只吃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