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驅虎吞狼(荀彧)
計出三國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意謂令此攻彼也。使之兩相殘殺,以讓第三方坐收漁人之利。類似於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但不盡相同。
出處:《三國演義》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虛許都
操問荀彧曰:“此計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計,名曰驅虎吞狼之計。”操曰:“其計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詔劉備討袁術。兩邊相併,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之計也。”
2.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在《三國演義》中也有章回敘述。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司馬微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
3.七擒七縱(諸葛亮)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三國演義》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三國演義》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三國演義》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三國演義》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4.舌戰群儒(諸葛亮)
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5.老驥伏櫪(曹操)
比喻人雖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曹操《步出夏門行》第四章《龜雖壽》
1.驅虎吞狼(荀彧)
計出三國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意謂令此攻彼也。使之兩相殘殺,以讓第三方坐收漁人之利。類似於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但不盡相同。
出處:《三國演義》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虛許都
操問荀彧曰:“此計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計,名曰驅虎吞狼之計。”操曰:“其計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詔劉備討袁術。兩邊相併,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之計也。”
2.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在《三國演義》中也有章回敘述。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司馬微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
3.七擒七縱(諸葛亮)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三國演義》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三國演義》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三國演義》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三國演義》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4.舌戰群儒(諸葛亮)
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5.老驥伏櫪(曹操)
比喻人雖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曹操《步出夏門行》第四章《龜雖壽》
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