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菲心語

    只要你認真地研究史書,從那些自相矛盾欲蓋彌彰的字裡行間,你就會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讚美”的“英雄”的光環籠罩著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頌德譽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實是一種“虛偽”的假像。

    一.軍事上屢打打敗仗......推過於人,誇功於已

    李世民在軍事上一敗於薜舉二敗於李密三敗於宋金剛四敗於劉黑闥。據史書所載,第一次出戰薛舉時,李世民患了瘧疾,臥病軍營,將兵權交託於劉文靜和殷開山,並囑託他二人不可輕易出兵。.但二人不聽囑託,私自出兵,結果在淺水原被薛舉偷襲而大敗,士卒死亡竟高達十分之五六,許多大將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殘兵退回長安,以致“京師騷動”......李世民在此次大敗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驕兵致敗的責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說,以李世民治軍之嚴,劉文靜又長期做他副手,豈有不聽將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噓的河東道打敗劉武周、宋金剛,其實都是高祖李淵親征的結果。當時李世民不但沒有功績還打了敗仗,被撤去太尉之職。李世民縱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聲極臭。

    在鎮壓河北、山東劉黑闥叛軍時,差點被劉黑闥叛軍活捉。最後還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並進,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屬,慰諭遣之,人心始定”。一舉平定山東、河北一帶多年的反叛勢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幷州擊突厥。結果,李建成大勝,而李世民敗於突厥,丟了幷州,張謹戰死,被高祖一頓臭罵,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陝道行臺之職權。.

    通常史書上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實,有史料證實: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趙郡王李孝恭打下來,李孝恭橫掃江南如卷席。玄武門事變後,軍事天才趙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軟禁了起來。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國不正、逼父、弒兄、屠弟、奪妻、滅侄,血腥篡權上臺。為了給玄武門陰謀製造合理依據,就對父皇、兄弟和武德大多數功臣大潑汙水,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把一切罪過歸於別人,竭力為自己貼金。

    史載突厥退兵後,李淵命兄弟三人馳射角勝,李建成將一匹劣馬付於李世民,結果劣馬連蹶三次,李世民都適時跳離馬背,免於遭殃。此事疑點有四:一是李世民與李建成明爭暗鬥多時,如何會讓李建成為其挑馬,又如何會乘上此馬?二是李建成如何會在父皇面前使出這等拙劣手腕?三是李世民久歷沙場,騎術高超,如何不識蹶弓劣馬?四是即便礙於情面騎上劣馬,一蹶即當換騎,如何三蹶?

  • 2 # 心淚殘痕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天下。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649年逝世,享年50歲,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網路配圖

      客觀評價李世民的歷史功績,他最多不過是花花腸子怪皇帝,由於大量的真實史料已經為李世民本人所篡改,導致了我們對那個特定時代觀察的失真。我們在史書上所看到的,多不過是李世民英明神武,縱橫沙場,擊敗了一個又一個草莽英雄的戰事,根本找不到唐軍大規模屠殺百姓的記載。

      然而,大隋帝國時代超過兩千萬的人口,確曾消失於歷史的煙塵之中。

      史載:李世民曾經找過房玄齡,強烈要求看一下史官記載的史實,房玄齡開始還不答應,但李世民大吵大鬧,威脅外帶恐嚇,最終迫使房玄齡屈服了。而史書的記載是說,李世民在看過史料後,指示房玄齡道:要真實,客觀,準確的記載歷史,以警醒後人……然而最終,我們看到的卻是虛假,主觀及不準確的歷史記載,如果這段歷史的記載是真實的,至少我們能夠找到總數超過一千萬的人口的死因。

    李世民銷燬了這些資料。

      銷燬了也沒有關係,一旦我們知道了李世民的性格為人,也就能夠將這段歷史復原。真實的李世民,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個性帶有明顯的顛狂傾向,可以說是好色如命,嗜血如狂。他能夠為搶奪親弟弟的妻子,而殺戮滿門,也幹得出為了搶奪前朝的皇后,不惜大動干戈的事情。是什麼樣的喪盡天良,才能幹得出來這些令人髮指的獸行?李世民,實際上是一個明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全部思維為下半身所操縱,不懂得什麼是愛,也不懂得什麼叫珍惜,所行所為,完全顛覆了人類理性的正常性認知。正是因為他的舉動完全出乎常理,所以才會輕而易舉的在玄武門殺害了親哥哥和親弟弟——僅僅是因為,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都是正常人,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正常人是不會在自己家裡突然拎起刀子來砍人的,正常人更不會把自己的獸慾延伸到弟弟的妻子身上。

    網路配圖

      可是這些違逆人倫的獸行,於李世民而言,卻是輕而易舉的選擇。因為他對自己的家人,壓根就沒有什麼感情——一個對親人都沒有感情的人,卻想象他英明神武為天下人著想,這隻能證明我們這個民族腦子進水了,寧肯相信絕不可能的事情,也不肯稍微正常一點。

      一個民族,決不能把希望寄託於一個嗜血如狂,好色如命的男人身上,如果我們一定要肯定貞觀之治與李世民之間的聯絡,那麼我們只能說:正是這個殺人狂,他以他那嗜血的殘殺,削減了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讓餘下來的人得到了更為充足的資源。

      事實上,李世民只是一個瘋子,而不是一個傻子,這個嗜血狂魔以驚人的理性設計他的殘殺手段,並以此為號招,將以尉遲敬德為首的殺人狂聚集在一起。在史書上,多次記載了李世民的親弟弟李元吉對尉遲敬德的友善,李元吉不止一次的送禮物給尉遲敬德,而李元吉得到的回報,卻是尉遲敬德夥同主子李世民於玄武門大打出手——正是因為李元吉善待他,所以他要在李世民面前表現得更為兇殘,這種摒除了人性至善的邪惡,構成了李世民殺人團伙的最明顯特徵。

      證明李世民的心性不正常,還有著更為充足的遺傳學上的證據。

    李世民登基而後,立了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然而李承乾卻患有明顯的心智障礙。他愛上了自己的書僮,這並不能證明他心智不正常,最多是口味非同一般。但是李承乾卻嗜血如狂,經常帶著兩夥人互相撕殺,不打得鮮血淋漓,就不能夠盡興。這種對於鮮血的渴望與衝動,表明了李世民血統的不正常。僅僅是李承乾一個人患有精神病,只是一個孤證。要命的是,李世民的幾個兒子,居然沒有一個正常的,個個表現出極為怪異的返祖現象,有的是和李承乾一樣性取向出現麻煩——這是最輕的。還有的表現為對殺戮那過於濃厚的興趣。

    網路配圖

      比李世民的兒子更要命的,是他的女兒——高陽公主。

      高陽公主被許配給了名臣房玄齡的兒子,可這位公主卻是位女權主義者,撇下老公不理會,勇敢的衝出門去追求婚外戀。你婚外戀就婚外戀吧,畢竟是大唐時代,講究一個人性開放,可是這位公主精心挑選的婚外戀情人,卻讓世人跌破眼鏡——他就是,自東土大唐赴西天取經的和尚唐僧——就算你挑唐僧做婚外戀情人,這也不算變態,畢竟唐僧也是名士高僧啊,可是高陽公主的戀人,卻是唐僧的徒弟——猜猜他幸福的傢伙是誰?

      都不是,和高陽公主於歷史上綻出一朵美麗的婚外戀情之花的,是唐僧的徒弟辨機和尚。事發之後,辨機和尚被處腰斬,行刑之事,辨機看到刀刃上有一隻螞蟻,便小心翼翼的用手將螞蟻拈了下來,然後坦然受死。而那隻螞蟻……甭管那隻螞蟻的事情了,單隻從李世民的兒子女兒們的表現來看,李世民的精神頑疾,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大腦返祖現象。

    什麼叫大腦返祖現象呢?

      我們知道,人類的嬰兒,從母親腹中生出來的時候,都是光潔溜淨的,但李淵的妻子獨孤氏生下來的時候,卻長了一身的毛髮,這種現象,就叫返祖。是指人的基因出現了麻煩,導致了一個上古猿類的誕生。而有些人,雖然生下來身體沒有多餘的毛髮,很文明很現代,但他的大腦,卻與太古時代的猿類沒什麼兩樣。儘管這種人在表面上看起來,與正常人沒什麼區別,能吃能喝,會說會走,但因為其思維仍然是類人猿的思維,所以這類人的舉止表現,具有著如下特徵:

    網路配圖

      第一:嗜血如狂,好色如命。

      第二:生性冷漠,無視血親。

      第三:不懂得愛,也不懂得感恩。

      看看這三個特點,它們在李世民身上體現得,近乎絲絲入扣,這種返祖現象,簡直就是為李世民量身訂做的。

      所以,李世民說到底,不過是一個返祖的類人猿,徒具人的外表,卻缺少人的感情與感恩的情懷。然而,恰恰是因為他這個特點,所以才會出乎哥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的意料之外,讓他殺哥宰弟,竊居了皇位。

      正是因為李世民不過是一個大腦嚴重返祖的類人猿,所以他打下來的江山,在兒子李治手中,終於出現了疵漏。

  • 3 # 大鵬人文

    講三個故事,你就大概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了。

    一、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是鐵勒人,突厥的一支,契苾何力是他們部族的可汗。說是可汗,其實一共也就管著幾千人。起初因其部落因與吐谷渾衝突失利,舉族歸降唐朝,李世民將他們安置在今天的甘肅一帶。貞觀十六年十月,李世民派契苾何力回涼州省親,並且順道安撫其部落。當時鐵勒族的另一個部落薛延陀勢力逐漸強大,在今天的蒙古一帶很有影響力,所以,在甘肅的契苾何力部落中很多人都想歸附薛延陀,畢竟是同族嘛。

    他們想拉契苾何力下水,契苾何力說:“上於爾有大恩,且遇我厚,何遽反?”契苾何力部落的人說:“可敦、都督去矣,尚何顧?”意思是他弟弟、他媽都回歸本族了,你還猶豫啥?契苾何力說:“弟往侍足矣,我義許國,不可行。”

    部落的人一看他不肯就範,就將其捆綁起來,送給了薛延陀真珠可汗。契苾何力伸直雙腿,拔出佩刀向東面大聲喊道:“有唐烈士受辱賊延邪?天地日月,臨鑑吾志。”於是將左耳割掉,以表示絕不叛唐的決心。

    上面就是一個外族將領在面對本族人遊說時的反映,是不是有點震驚呢?其實更我讓吃驚的是李世民的反應。

    剛剛聽說契苾何力叛逃這個事的時候,李世民不信,堅持認為不是契苾何力本意。身邊的近臣說:“人心各樂其土,何力今入延陀,猶魚之得水也。”李世民說:“不然,此人心如鐵石,必不揹我。”恰巧有使者從薛延陀那裡回來,詳悉講述真情,李世民聽完就哭了,對身邊的人說:“契苾何力竟如何?”意思就是,你們看看,我說什麼來著,契苾何力是什麼樣的人啊!當即派人去找薛延陀,表示可以嫁給真珠可汗唐朝公主,以換回契苾何力。

    後來,因唐朝答應許諾和親,契苾何力得以回國,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李世民取消和親。李世民很為難,作為一個皇帝,出爾反爾還行?契苾何力出主意,“臣非欲陛下遽絕之也,願且遷延其事。臣聞古有親迎之禮,若敕夷男使親迎,雖不至京師,亦應至靈州;彼必不敢來,則絕之有名矣。夷男性剛戾,既不成昏,其下復攜貳,不過一二年必病死,二爭立,則可以坐制之矣!”意思就是讓真珠可汗到唐朝境內來迎親,他肯定不敢來。於是,這樣就不是唐朝毀約,二是他自己不敢娶了。李世民採納了他的建議,果然沒有賠女兒。

    二、黨仁弘

    黨仁弘原是隋朝的一名武將,李淵起兵反隋後,他率兩千多人投唐,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算是李世民的嫡系。唐朝建立後,他在廣州任都督,後來有人舉報他貪汙,貪的還不少,李世民把他找來,他自己也承認了,按照唐朝律法,這就是死罪。

    這下李二就犯難了,李二對待功臣、特別是自己嫡系跟別的皇帝相比還是很不一樣的。按照別的皇帝,趁你出事,正好殺了,省的以後麻煩。李二很不想殺黨仁弘,不想到什麼程度呢?連飯都吃不下去。

    隨後,李世民在朝上幹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向百官求情。他說:"國家的大法,是作人君的從上天那裡接受的,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可以看作私有之物任情決斷而失信於天下。現在我偏愛黨仁弘而想赦免他的死罪,是破壞國家法律的行為,上負於天。我想在南郊鋪草而跪,每天只吃一餐素食,向上天謝罪三日。"就是他自己受罰,換黨仁弘一條人命。當然,往下就是大臣們哭求,最後李世民也就就坡下驢,只罰了自己一天。但是黨仁弘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貶為庶人,流放欽州。

    三、李靖

    當然,李世民也非完人,他也有自己忌憚的臣下,其中的代表就是李靖。

    單以軍功而論,唐初所有的將領中,李靖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位,其攻滅東突厥的戰功堪與衛霍相比,然而李靖這個人卻非李世民的嫡系。

    李靖來到李淵這邊的經歷也比較奇特,他一開始是忠於隋朝的,而且察覺到了李淵企圖造反,所以他把自己偽裝成囚犯,讓人把他送到江都去告發李淵。

    然而尷尬的是,當他走到長安時,李淵已經佔了長安,混亂中李靖就被當做真的囚犯送給了李淵,李淵不假思索的要殺他,然而李世民很欣賞他,保了下來。在李世民看來,這是李靖欠了他一個人情。所以,後來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去找李靖,讓他幫忙。但是李靖的態度出乎李世民意料,李靖表示中立。史書上說李世民對這種態度很欽佩,然而我是不信的。欠了我的人情不還,叫你幫忙你不幫,坐山觀虎鬥,李世民要是沒有意見,那就不是大度不大度的問題了,而是根本就是個弱智。

    然而,即使這樣,李世民還是委派李靖為行軍大總管,出征東突厥。其實李世民一開始也沒想到,這次戰役竟然能夠滅了東突厥。本打算趁突厥饑荒且內亂,教訓他們一下。如果一開始就是滅國之戰的思路,沒準他會自己掛帥出征。誰承想李靖藝高人膽大,千里行軍突襲惡陽嶺,竟然使突厥內部大亂,一舉而殲之。這點著實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所以在李靖攻滅東突厥後,御史大夫蕭瑀劾隨即彈劾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打了超級大勝仗,御史隨即彈劾主帥,要是這個御史背後沒有人撐腰,真是活見鬼了。按說比起滅東突厥這個事,搶點東西實在算不上大事,可是到了李世民這就算了。他這麼說的,“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不予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朕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這段話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我知道你打了勝仗,但是搶東西是不對的。我本來應該治你的罪的,人家隋朝皇帝就是這麼幹的。然而我聖明英武,所以我不治了,還有給你賞賜,你就不要謝我了。真是恩威並施啊。然後呢,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比起當年衛霍的封賞,這個賞賜著實不算豐厚。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準備親征高句麗,這時候李靖已經73歲了,李二還是把他叫來,想讓他隨行。李靖表示雖然我很想去,但是年邁體衰,真的去不了了啊。李世民拍著他的背說,“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勳魏室。”意思就是當年司馬懿雖然看起來病歪歪的,然而他卻很能自強,在魏國建立了功勳,你要向他學習啊。熟悉歷史的朋友們應當都知道司馬懿晚年在魏國建立了什麼樣的功勳。李靖一聽,嚇得立刻表示願意隨行,果不其然,行至半路,李靖因病再也無法隨軍前行,停在了相州。

    上面三件事,一個外華人,一個自己的嫡系,一個非嫡系功臣。李世民作為一個帝王,對外族將領推心置腹,甚至不惜用女兒去換;對自己的嫡系,甘心以身相代,代其受罰;對非嫡系功臣,前有首鼠兩端之意,後有功高震主之嫌,依然待之以高位,恩威並施,不加刑傷,終能善終。能做到以上三點的人,歷朝歷代一個都沒有。

    而李建成籠絡尉遲敬德,雖稱布衣之交,然而卻是以金銀賄賂之,手段平常。而他死之後,他的嫡系原班人馬像薛萬徹、馮立、王珪、魏徵個個投誠,立馬成了李世民的干將,沒有一個有啥義憤之舉。所以,在我看來,建成太子或許是個好人,但是單以能力而言,跟李二相比差太遠了。

  • 4 # 謙語謙尋

    這個人在史書上的形象是完美的。在位期間大唐國力鼎盛八方來朝,人民安居樂業,民風開放。

    當年“玄武門之變”雖說事出有因:老父親在明明立了太子建成的情況下,見他軍功卓著還明裡暗裡給他畫大餅,此舉引起太子黨排擠,最後他不得不反戈一擊上位開創盛世。

    但是那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親手射死一母同胞的太子大哥建成、殺小弟元吉,事後甚至以“謀反”的罪名將他們兩家斬草除根,襁褓中的嬰兒都不放過。

    然後將他父親李淵軟禁了十年之久!李淵嚥氣的時候都不敢去面對……

    很多靠弒父殺兄篡位的皇帝,晚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怕死、猜忌、嗑金石藥以求長生不死、愛做噩夢。漢武帝、武則天、李世民的晚年就是在這種折磨中度過的。

    佛教之所以能夠在楊堅統治下進入中國,又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天統治下大放異彩,想必佛教的“因果輪迴”理念深得上意,為了減輕罪惡感,大肆宣揚佛教教化民眾“行善事、死後登極樂”,一時之間,佛教在國內達到了鼎盛狀態……

    看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放在首頁還是有它的道理!

    和天下一統的穩定以及“貞觀之治”比起來,今天我們來評價這個開創新紀元的人,是不是可以用“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來弱化他本人的過失,但是,弱化並不等於忘記。

    李家二郎狠角色!

  • 5 # 愛麗說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李世民出生於貴族家庭,生活環境非常優越,可是這並沒有讓他養成一些壞習慣。李世民在位期間,吸取隋朝經驗,從各方面治理國家,為唐朝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十分重視人才,他設立了弘文館,供人們自由學習。他用人唯賢,不分貴賤,吸引了很多寒門賢士,這些賢士是治理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個知人善用的君主,他十分尊重朝中大臣,他自己也在努力學習治國的方法。朝中任用大批的賢臣,他積極聽取大臣們的意見,還鼓勵他們進諫。當李世民與大臣們在某件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時,他並沒有生氣,而是虛心地接受他們的意見,然後加以判斷。他的身邊聚集著一大批為官清廉的忠臣,正是這些忠臣,輔佐李世民建立強盛的國家。

    李世民對貧苦百姓常有憐憫之心,因此對他們格外照顧。貧苦百姓看的的李世民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樣子,因此百姓們都很喜歡他。

    貞觀年間,李世民對地方割據勢力十分包容,雖然他主張削弱,可是從不強迫他們。李世民還聽取別國的治國方略,儘量滿足他們的意願,因此,各國之間相處得十分和睦。李世民治理國家的政績是很出色的,他積極發展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他在位期間,唐朝與外國的關係發展良好。這也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吐蕃和唐朝的關係越來越和睦。

  • 6 # 穿插游擊隊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

  • 7 # 黑水布衣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歷史對其的評價還是以正面為主。他的功過是非其實早就了定論,而我要說的是:中國歷史的編纂自李世民開始以官方為主,因為統治者要掌握話語權,而帝王篡改歷史也是從李世民開始。

    而李世民篡改歷史主要從兩個方面:

    一、貶低父親

    歷史上關於李世民的出生就頗具傳奇色彩,當然也是歷代帝王的慣用伎倆,無非就是為自己日後登基賦予天命所歸的使命。而李世民不僅這樣做,還貶低了自己的父兄。

    唐高祖李淵,他是李唐王朝的實際建立者,但在歷史上他的太原起兵都是受到李世民的慫恿的,無論是《新舊唐書》還是後來的《資治通鑑》都是這樣寫的。而事實上在當時的太原記室參軍溫大雅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比較詳細的記載了李淵的起兵過程,李淵才是大唐開創的核心人物。

    李淵算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倒黴開國皇帝。其他的開國鼻祖往往都被自己的子孫描述得英明蓋世,然而李淵卻是例外。為了突出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李淵留在歷史中的身影,顯然被平庸化了。

    二、玄武之變

    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被描述成李世民被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所致,其實不然。

    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也就是真正的太子,抹黑的更為嚴重。在起兵之時,起碼兄弟倆是並駕齊驅的,後來李建成成了太子,外出領兵的機會必然會減少,這並不能說明李建成的實力差。另外就是李建成的人品問題,說他與后妃通姦,並極力的迫害李世民,才導致他用極端的方式反擊。

    但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就明確地指出《太宗文皇帝實錄》中關於玄武門之變的部分不可輕信。

    兩者之間確有爭鬥,但明顯李世民誇大了自己的被迫害。尤其是“玄武門之變”的前幾天,李世民被毒害,說是“吐血數升”。用現代醫學的角度,遭遇這種傷病還能在幾天後生龍活虎的出現在玄武門,並射殺了李建成,這隻能說是醫學奇蹟了。

    只能說李世民對歷史撰寫的控制力真的強。

    而李世民對於史書的控制,也開創了官修歷史的先河。隋唐以前的史書大多為私人著述,隋文帝時曾下令禁止私人撰修國史,但隋朝享國太短,所以唐朝更重視史書的編纂工作。唐太宗設定史館,由史館徵集史料,修撰前代和本朝的歷史,並由宰相兼領史館,從此成為定製。

    曾經太史公著《史記》時,漢武帝都未曾干預,這樣能保持歷史的客觀和真實性。但自李唐開始,史家之風開始敗壞。

  • 8 # 白馬嘯長安

    有勇有謀,看問題很透。像馬化騰一樣,少說多做。目標感很強,知道往哪使勁。能心理平衡,伐高句麗無果,退回來還挺高興,說雖然沒成功,但得一大將(薛仁貴)足矣。暴躁的脾氣,卻能自我剋制,忍受魏徵進言,這是大人物所為。缺點是虛榮好名以及好色。

  • 9 # 閣下可知司馬懿

    1、唐太宗被後世史家給予非常高的評價,尊為理想聖君、政治完人,這是值得商榷的。這主要源於唐太宗非常在意自己給後世的形象,其刻意修史是肯定有的。

    (影視劇裡的李世民形象)

    宣武門之變殺兄奪位,應該說是李世民精心掩蓋了自己父親李淵的開國功勳及武德之治,將自己的爭儲暴行美化為與周公“誅管、蔡,季友鴆叔牙”一樣的義舉,而父親被說成了老年昏庸好玩樂的平庸之輩,而哥哥李建成的人設則坍塌為貪戀美色、懶惰成性。

    《舊唐書》及《資治通鑑》均記載了李世民要求檢視《起居注》一事。在這之前,帝王是不能檢視《起居注》的,因為這樣的干預會對後世的歷史考據帶來困擾。李世民開了個不好的頭,從此皇帝看《起居注》成了慣例,到了宋代《起居注》甚至需要“每月先進御,後降付史館“,可信度大大降低。

    也難怪章太炎如此批評李世民:

    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影視劇裡的李世民與武則天)

    其實,唐太宗刻意修史是有跡可循的,儘管李世民對史官加以引導和“點撥”,但依然有疏漏之處,詳加考證,便能找到諸多矛盾及不合常理之處。並且,縱觀《資治通鑑》裡記載了他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拿出來作為優秀皇帝演講稿的樣板。太過完美,反會讓人生疑,不是嗎?

    2、唐太宗絕對可稱為影帝,特別擅長政治作秀。 聽我來繪聲繪色描述一兩件《貞觀政要》裡記載的事。

    (請頒座小金人給李影帝)

    公元628年,京畿地區發生大規模蝗災,太宗在御花園看到蝗蟲,抓起幾隻怒罵道:“民以食為天,你卻吃了百姓救命的稻穀禾苗。就算百姓有錯,那也應由我來擔當!你們把這些咒怨都歸到朕身上吧,來來,吃我的心,掏我的肺,千萬不要傷害朕的子民!”於是作勢要吞掉,侍臣連忙阻止:“皇上使不得!您龍體要緊,可別吃了生病啦! “太宗說:朕為民受災,怕什麼疾病?遂一口吞下,後來蝗災便不滅自破了。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

    蝗災不攻自破這一神奇的結局肯定是為了給帝王拍馬屁而新增的,事情本身倒應該不是杜撰的,這幾乎是太宗的一貫風格, 比如對大臣說“我是億萬天下黎民百姓的父母,唯有自己勤儉節約。我想賞賜天下所有人,讓他們富貴,所以如今輕徭役,讓他們田間耕作……只要能讓天下人富有,朕從此再不聽絲竹管絃,再不引工狩獵,也會覺得猴嗨森猴嗨森啊!“

    “朕為億兆人父母,唯欲躬務儉約,必不輒為奢侈。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絃,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

    3、平服東突厥、制衡西突厥的軍事才能及治理國家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貞觀之治並非浪得虛名。唐太宗早年勤政,從諫如流,重用良臣,推崇節儉之風,很少勞役百姓。輕徭薄賦對任何一朝的百姓都是幸事,百姓因此可以安居樂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因此奠定了大唐的基業。

    但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太宗過於自負, 經常炫耀武功,並且開始鋪張浪費,大興土木。公元629年,他不顧大臣勸諫,開始大規模地重修宮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如634年建成大明宮,637年飛山宮,640年的襄城宮,647年玉華宮……並且在繼位後期,完全忘記自己曾說的“不從畋獵”,經常進行隆重的大狩獵活動。

    綜上,我認為唐太宗雖然形象被略拔高了些,也確實有些黑歷史,但瑕不掩瑜,對其一黑到底、剝奪其政治成就是沒必要的。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拒絕貼上複製,從不百度抄襲。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 10 # W王者歸來Z

    真實的李世民也稱李二 是個心胸狹窄的人 害死哥哥弟弟還不算 殺光所有的親侄子。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壞蛋!

  • 11 # 密探零零發

    今天要“黑”李世民一下,為大家展現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人。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業吹了一千多年,承認他還是比較牛的,今天就不在這一點贅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黑”他一下。

    一、美化自己,開了歷代皇帝之先河。唐太宗殺兄逼父,還霸佔自己的弟媳婦,有著這一段黑歷史,他為了掩蓋這段黑歷史,就干涉史書的記載。實際上,在古代有專門的史官像司馬遷那樣專門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以達到規範皇帝行為的目的,即使帝王也難以干預。而唐太宗了掩蓋自己的黑歷史,干涉史書的記載,美化自己,給別人潑髒水,開了歷代帝王之先河,這是一個很壞的開頭,嚴重影響了史書記載的客觀性。

    二、十足的偽君子,唐太宗與魏徵的君臣關係成為千古佳話,但實際上,在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就找了由頭,砸了魏徵的墓碑。砸完又後悔了,為了保持自己的光輝相信,各種懺悔,他是一個十足的偽君子,而且他的功績也是作為“二胎”的身份被現實逼出來,一個不受寵的兒子,只能逼著自己去變得更加優秀。

    三、唐太宗好色,晚年還昏聵。唐太宗李世民十足的色胚子,玄武門後,強佔自己的弟媳婦,後來又娶了隋煬帝的寵妃蕭貴妃,那應該是他長輩才對,最後他更是迷戀長生之術,嗑藥把自己給毒死了。

    總之,人無完人,今天我們就是一起來“黑”他的,主要想展現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各位,你們說呢?喜歡的,關注點一波,更多精彩等著你喲!

  • 12 # 風雨中傳說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

    對於李世民,由於他早年所做過的一些事,導致後世至今對其褒貶不一。然而從統治國家長久安穩的角度來看,他是一位合格的君王。

    原因有以下10點: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釋出,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

    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援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汙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

    但是為了皇位,從弒兄逼父的角度來看,那他就未必是什麼賢弟孝子了。

    縱觀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早年從軍,曾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勢力,為唐王朝立下過赫赫戰功。開創貞觀之治,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吏治清廉,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這些苦心所完成的事,切切實實的讓唐王朝成為當時全球最強大的王朝,國家。就這一點,李世民也算深入後世之人心了。

    而他發動的玄武門之變、霸佔弟媳,晚年多疑嗜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卻也是他一生的敗筆。世上不存在真正的聖人,只可嘆人無完人啊。

  • 13 # 歷史people

    打仗的時候,他喜歡孤身深入敵人陣營,拿自己當誘餌,來感受敵人的虛實強弱,這是李世民年輕時愛乾的事。

    有人說過:即使當了皇帝,他還是那個渴望敵人鮮血的孤膽英雄。

    16歲:從軍雁門之圍營救出隋煬帝

    17歲:平定山西反隋叛亂,成功抵禦突厥

    18歲:太原舉義起兵,擊敗隋朝名將宋老生,攻克長安。

    19歲:淺水原之戰擊敗薛仁杲平定隴西

    20歲:收服秦叔寶,程咬金

    21歲: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大唐河東地區

    22歲:擊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中原地區,進封天策上將

    23歲:擊敗劉黑闥,鞏固大唐河北地區

    25歲:平定楊文幹叛亂,擊退突厥

    27歲:登上帝位,以六騎渭水嚇退突厥

    28歲:改元貞觀,精簡官吏,開始貞觀之治

    29歲:降突利可汗,滅梁師都,完成大一統,放宮女三千餘人,冊封夷男為薛延陀可汗

    30歲:申明審駁制度,發10多萬大軍開打滅東突厥之戰

    31歲:滅東突厥,牂牁、党項附唐,俘頡利可汗,成就天可汗霸業,小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朝拜唐太宗

    32歲:重申死刑五奏,繼續開疆拓土,鞏固大唐天下

    33歲:焉耆王遣使入貢,鐵勒契苾部附唐太宗的旗下

    35歲:平吐谷渾

    39歲:松州之戰大敗松贊干布

    41歲:滅高昌,置安西都護府

    42歲:擊敗薛延陀,冊封百濟王

    43歲:擊敗西突厥咄陸可汗

    44歲:命人畫凌煙閣24功臣像

    47歲:滅薛延陀,將外蒙古高原,貝加爾湖首次納入中國版圖

    48歲:滅龜茲,設定燕然都護府,開參天可汗道,骨利幹入貢,車鼻可汗入貢

    49歲:作《帝範》松外蠻附唐,契丹首領曲據內附,阿史那賀魯降唐,置松漠府、饒樂府

    50歲:徒莫祗等蠻內附,于闐王伏闍信入朝。五月唐太宗駕崩。四夷之人入仕於朝及來朝貢者數百人,聞喪皆慟哭,剪髮、剺面、割耳,流血灑地。八月,葬於昭陵,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殺身殉葬,未獲準

    他使一個國家有了傲視群雄的氣度,使一個民族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

    他令世界各國紛紛前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可謂萬國來朝,德化遠播。

    他鑄造的強盛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使一個民族贏得了外族空前絕後的尊重。

  • 14 # 東吳周郎

    像俺這樣一個普通人,平時有寫日記的習慣,寫多了才發現,真正那些說不出口的事情,是不敢寫到日記裡的,比如家庭矛盾啊,工作裡的一些涉及商密的事情啊,因為日記總要傳給子孫後代讀一讀的,所以寫起來會遮掩一些事情。

    就像曾國藩,他的日記雖然很出名,流傳後世,但事實上他的生活可不像他日記裡寫的那樣,他曾經花費相當大的精力重新改寫修正他的日記,像季羨林季老那樣寫“這輩子就想多**幾個女人”這種日記的人,鳳毛麟角。

    李世民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是政治人物,一輩子幹過的齷齪事必然不少。曾經在他手下一直擔任核心幕僚的房玄齡,就曾經對家人說過:許多事情,我只能永遠藏在肚子裡,隨著死亡埋葬。

    那麼,真實的李世民是怎樣的人呢?是不是我們就不可能看到真實呢?遺憾的說,確乎如此。

    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側面,從歷史上的事實記錄,來推斷真實的李世民是什麼樣的。

    我只重點說說李世民某個方面的真實形象——作為一個父親,李世民是失敗的,即使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也掩蓋不了這個事實。

    首先,他的長子李承乾,最後和李世民的關係鬧到了打算造反,請李世民早點下臺的一步,玄武門之變差點重演。要說其中的責任,李世民脫不了絕大幹系。

    李承乾於公元619年出生於承乾殿,李世民來不及為長子的出生感到激動,就不得不披掛上馬,率軍出征,當時的唐朝初建,內憂外患,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大勢力帶來的壓力,讓李世民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戰場上。

    從李承乾小時候起,李世民南征北戰,父親這個角色他是缺失的,然而,儘管後來李世民給了李承乾太子之位,榮華富貴,都彌補不了父親在兒子成長時期缺位帶來的巨大影響。

    太子並不是那麼好當的,他要承受著父皇殷切的希望,還要受到其他皇子無情的競爭,而李世民本來就是強人,對子女的期望自然也不低,種種壓力之下,李承乾“變形”了,行事乖張,甚至到了和小道童搞男男之戀的地步,李世民對待李承乾的種種古怪行為,完全缺乏忍耐力,基本上都是以殺光李承乾身邊那些壞人為手段,加劇了父子之間情感的隔閡。

    最後,李承乾走上了反叛李世民之路,也徹底擊碎了李世民的心。

    而李世民最為偏愛的皇子——魏王李泰,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很會討好李世民,然而,很多孝行不過是臺前幕後的表演罷了,但李世民仍然被哄的很開心,家裡有幾個孩子的家庭都有這個現象——父母一定會偏愛其中某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必定也是最會討好父母的,人性本來就是如此。

    當李承乾被廢黜,李泰看到了自己當上太子的最好機會,表演更加不遺餘力,甚至說出:“我登上皇位後,立即殺死自己的兒子,等我死後,傳位給弟弟李治。”李世民聽到這句話的反應,竟然是感動……褚遂良站出來指出其中的荒謬之處——兄弟之情怎及父子之情,李泰這番話,過頭了,不通人情。

    原來,自己最為喜愛的這個兒子,到頭來還是隻想登上皇位罷了,帝王之家無親情,李世民一下子老了很多。

    兒子不爭氣,女兒也如此,最出名的莫過於高陽公主,這位開唐時期最為風流的公主,不知道多少次讓李世民臉上蒙羞。李世民寵愛高陽公主,把她指婚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房家是李世民的心腹,這段婚姻理應很靠譜,可沒想到,不靠譜的是高陽公主。

    婚後,高陽公主先是與和尚辯機私通,事情敗露後,李世民勃然大怒,腰斬了辯機,並且把高陽公主身邊奴婢數十人全部杖殺,此舉徹底毀滅了父女之情,高陽公主從此對李世民極度怨恨,仍然肆無忌憚繼續私通,先後和僧人智勖、惠弘,道士李晃私通,李世民駕崩後,高陽公主甚至都沒有掉眼淚。

    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21個女兒,也有像長女襄城公主這樣體貼人意的孩子,兒女多了,早夭的也就多了,其中晉陽公主之死,給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晉陽公主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女兒,長孫皇后死時,晉陽公主才三歲,從小晉陽公主就早慧,五歲時明白了生死之別後,因為母親早逝,非常哀傷,偏偏李世民為了補償女兒,把女兒放在宮中養育,晉陽公主常常在母親長孫皇后居住過的宮殿裡思母痛哭,幸好還有哥哥李治陪伴著他,但李治年齡稍長,就不能再住在宮裡了,晉陽公主非常傷心,哭著對李世民說:“哥哥現在也和大臣們一樣,不能留在宮裡住了嗎?”李世民聽後也忍不住落淚。

    晉陽公主死時只有十二歲,李世民一度悲痛欲絕,連著三十多天吃不下飯,每天傷心哭泣幾十次,人也消瘦了很多,大臣們前來勸慰,李世民說道:“我哪裡不知道哭泣無濟於事呢?只是忍不住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作為一名父親,李世民是失敗的,他對子女鐵漢柔情,可對兒子的期望值和要求也相當高,而且他的子女給他帶來幸福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悲傷,失望,痛苦,氣憤,就和我們每一個家庭一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從家庭和父子親情的角度來看,真實的李世民有血有肉,完全就是一個普通人罷了,每每讀到這些歷史,這位偉大帝王的形象反而增添了幾分鮮活。

  • 15 # 雲上小詩文

    李世民凱旋而歸,寫下這首詩,雄才大略盡顯其中

    作為名留青史的一代明君,李世民先是在大唐開國的創業歷程中東征西討,幫助父親李淵剷除了許多割據一方的地方豪強,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透過“玄武門之變”繼位後,李世民又勵精圖治,開創了四海昇平、萬國來朝的“貞觀之治”。時至今日,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只不過,比起在政治、軍事等領域十分突出的歷史功績,李世民的文學才情則似乎很少被人們提及。其實,在盛行詩歌的大唐時代,李世民同樣不能免俗,留下了許多詩作。而相比於附庸風雅、創作了四萬多首詩歌的乾隆皇帝,李世民則是一個追求質量而不追求數量的皇帝詩人,留下的詩作不過幾十首。

    有意思的是,與乾隆皇帝在詩作上的高產和無人問津不同,在浩如煙海的唐朝詩壇中,李世民不僅佔據了一席之地,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說在詩作的質量上,李世民要比乾隆皇帝強得多。比如李世民在《賜蕭瑀》這首詩中所寫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就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綜合來看,李世民的創作水準雖然比不上李杜這樣的頂級詩人,卻也遠超許多無病呻吟、附庸風雅的三流詩人。正所謂“詩歌合為事而作”,李世民作為一位人生閱歷相當豐富的皇帝,文韜武略都相當出眾。他的詩作不僅合乎規範,而且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

    在李世民所留下的諸多作品中,他在領兵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大獲全勝,為唐朝平定關東地區後,凱旋而歸時所寫的《還陝述懷》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李世民這首有感而發的作品,不僅生動形象地還原了戰爭的場面,還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李世民濟世安民的情懷,讓人得以窺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這一年,李世民率領唐軍攻打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並與前來營救王世充的竇建德展開大戰。在李世民的巧妙安排下,唐軍以少勝多俘虜了竇建德,走投無路的王世充最終只得向李世民投降。經此一戰,關東地區盡數落入唐軍手中,奠定了大唐的基業。在關中的李淵收到捷報後,也為李世民立下如此功勞感到十分高興,親自下詔書嘉獎他。立下如此顯赫戰功的李世民,在班師回朝時有感而發,揮毫潑墨,寫下了《還陝述懷》這首詩。在這首不為人所熟知的佳作中,李世民的文學水平充分發揮出來,讀後令人記憶猶新,為之驚歎: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在這首詩的開頭,我們看到了一個撫摸著長劍發出感慨的李世民。剛剛經歷了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大戰,作為指揮官的他為大唐又一次立下赫赫戰功,但李世民這時候所思所想的卻並不是這場勝利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怎麼樣的功名利祿,而是自此之後戰事得到平息,可以實現濟世安民的宏願了。隨後,李世民回憶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這一聯詩,描寫的是風風火火的行軍場面。由於軍情緊急,唐軍出發時日夜兼程,不捨晝夜地奔赴前線。唐軍在星夜下高舉旌旗快速行軍,在日光裡肅穆前行。儘管路途遙遠,唐軍還是保持住了高昂計程車氣。旌旗舞動像閃電一樣迅捷,佇列行進則紀律嚴明,沒有任何的異動,顯得莊嚴肅穆。這兩句詩僅用了十個字,就把一支行動迅速、紀律嚴明而又聲勢威嚴的雄師展現在讀者面前,唐軍的威武霸氣躍然紙上。

    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這一聯詩,描寫的則是唐軍抵達前線後駐紮在營帳裡的畫面。由李世民統率的千軍萬馬屯駐在山野和平原之上,漫山遍野的唐軍井然有序地被分為五個營寨,彼此呼應聲援,有條不紊地與敵軍展開對峙。與行軍時的場面相比,此時的唐軍又顯得鎮定自若、處變不驚。

    隨後,李世民回憶起了與敵軍作戰的畫面。“登山麾武節”,李世民登上高山麾動武節,與敵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背水縱神兵”則是指李世民效仿韓信當年背水一戰擊敗敵軍那樣,派出奇兵出其不意地採取迂迴戰術發動突襲,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統帥,李世民自然精通兵法,懂得行軍打仗要講究“奇正相合”,出其不意地取得勝利。這兩句詩也從側面反映出李世民的能征善戰。

    在中國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認為一支部隊如果想要取得勝利,就要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不動如山、侵略如火”。而透過李世民的回憶與描寫,我們不難看到,在李世民指揮下的唐軍的的確確做到了這幾點,因此唐軍自然而然可以擊敗敵人,取得輝煌的勝利。

    最後,李世民不無深情地寫下:“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這一聯詩是指李世民回憶起自己領兵出征的時候,為了取得勝利,不得不大動干戈,在激烈的戰爭中,許多英勇的戰士都喪生在“戎戈”之下,而令他感到慶幸的是,經過一番艱苦奮戰後,唐軍如今順利班師回朝,天下太平已經指日可待了。

    在這首詩的結尾處,李世民或許會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率軍出征的時候,那時還是勝敗未知,命運難測,而如今則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可以說,李世民故地重遊的時候,雖然看到的景色依舊,心態上則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了。因此,儘管整首詩都沒有直接描寫出李世民凱旋而歸的歡欣喜悅,但透過前後境遇的比較,“今來宇宙平”的李世民為勝利而感到欣慰喜悅的心情還是躍然紙上。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提起長劍東征西討,並不是為了博取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安定混亂不堪的局勢,讓紛爭不斷地亂世終結,救濟苦不堪言的平民百姓。在回顧了消滅王世充、竇建德這兩大強敵的戰爭過程後,李世民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天下太平就在眼前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指日可待。也難怪這位兼具文韜武略的一代明君會因此有感而發,寫下這篇五言古詩了。

    李世民的這首《還陝述懷》,只有短短的五聯十句,卻能夠集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結構緊密而又不失靈動。這首詩不僅生動形象地還原了戰爭的來龍去脈,而且語言凝練精準,一氣呵成,更讓人透過字裡行間感受到了作者那種濟世安民的雄才大略,實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與舞文弄墨的傳統書生相比,李世民則是一位文韜武略、建樹頗豐的一代明君。正因如此,李世民有著許多酸腐文人所不具備的眼光和境界,因此才能夠寫出一般人無法企及甚至是難以領略到的名篇佳作。可以說,《還陝述懷》的創作既需要文人的才情與寫作技巧,也需要李世民身上獨有的雄才大略和濟世情懷,兩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見,李世民在文學創作上同樣有著值得人們關注和了解的一面。

    關注檢視更多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物皆可盤,你都喜歡哪些“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