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史館
-
2 # 煮酒論千秋
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兩個月的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公元699年,才被武則天召回長安,立為太子。
李顯像
-
3 # 小豬說史事兒
廬陵王被貶房州十四年 廬陵王故居在房縣城南。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後被武則天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公元698年,中宗被召回京城, 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
據明• 嘉靖《湖廣通志•鄖陽府》古跡篇(第26頁)記載:“廬陵王城,在縣城南門外,唐中宗廢為廬陵王,遷房州時居此今廢。”
明代《鄖陽府志》古跡篇(第237頁)記載:“廬陵王城,縣南門外,唐中宗廢為廬陵王,遷房居此。創有望北崇臺。今遺址尚存。”
清•同治版《房縣誌》城池篇(第100頁)記載:“唐中宗遷居房州,有廬陵故城,久廢,今南門外遺址存焉。
據房縣地名領導小組1983年編寫的《房縣地名志》“房縣城”(第14頁)記載:“據《房縣誌》記載:‘唐中宗(即李顯)公元684年被武后廢為盧陵王,二年九月遷居房州(今房縣),有廬陵故城(久廢)今南門外遺址存焉 ’,
據《十堰文物志•房縣歷史文物古蹟》(第80頁)記載:“朱家坎遺址,城關鎮南門外。面積約5000平方米。唐代。採集有陶豆座、雞首壺嘴及磚、筒瓦等。據《房縣誌》記載:‘ 唐中宗遷居房州,“有廬陵故城,久廢,今南門外遺址存焉 ’,故有此處為廬陵故城一說。 (見《江漢考古》1985年第4期) ”
十堰市博物館副館長祝恆福、武當山古建專家張華鵬、十堰市民俗學會會長袁正洪等專家在祥查文獻資料的同時,多次專程房縣化龍土城和原房縣南門外朱家坎等考察。從文獻記載和文物考古等研究認為廬陵王故居遺蹟在房縣城南從朱家坎劉家嗣堂至現房縣人民醫院,面積約1平方公里。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初,尚可看到廬陵王故城遺址的有關“城崗子”、“ 城墻凸子” 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有唐代磚、瓦片等。從五個方面考研認為所謂房縣化龍土城“廬陵王故居” 及將清末民初時的民宅掛牌說成是“廬陵王故居” 系誤傳。
-
4 # 睡不醒的郝
流放者中最出名的是唐朝的廬陵王,也就是後來的“六位帝皇完”唐中宗李顯。684年他得罪了他娘武則天,被髮配於此地。據說選擇發配地點時,武則天正與面首扯淡,說了個“幹”,遣送辦負責人聽成了“贛”,於是擬發配江西;不料武則天隨即打了個嗝“呃”,負責人聽成“鄂”,就改湖北房陵了。將權貴流放在房陵,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若將他們留在京城,隱患太大;流放得太偏遠,又不易監視和控制。房陵在當時是最佳選擇。
-
5 # 使用者872472445172
廬陵王是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鳳凰山)。
武后生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後被武則天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
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 中宗比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兩個月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為太子。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 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
上官婉兒同武三思關係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武三思和韋后的關係十分曖昧。兩人玩“雙陸”遊戲(有賭博性質),唐中宗還興致勃勃的幫人家數籌碼。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 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公元707年發動羽林軍共300多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皇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韋后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願去辦。
有個時期,安樂公主自己寫好了詔書,掩住正文拿去讓李顯蓋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蓋上。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在韋皇后的慫勇下,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數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后欣賞。朝臣多數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醜態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中宗和韋后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李重俊死後,太子之位出現空缺,安樂公主就伺機而動,想像祖母武則天一樣君臨天下,當女皇帝。每次見到中宗都要中宗冊封她為皇太女,中宗認為不妥,所以不準。於是安樂公主懷恨在心,全然不顧多年的父女之情,終日和韋后策劃如何解決中宗,奪取皇位。
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年五十五。十一月葬於定陵。曾用年號 嗣聖 公元684年 神龍 公元705—707年 景龍 公元707—710年。
-
6 # 全球兵器庫
廬陵王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個爵位,其等級大概是郡王級別。
廬陵王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個爵位。在中國古代,目前可以考究的獲得了廬陵王這個爵位的人有14個。在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唐中宗李顯,因為李顯曾經是個皇帝。對,是曾經。
李顯是武則天的兒子,不過他僅在位55天就被他的母親趕下了臺。公元684年,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根據樓主的提問,若廬陵王指的是李顯,那他就是被貶到了均州、房州等。
-
7 # 2月16日晴
廬陵王是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鳳凰山)。武后生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後被武則天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
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 中宗比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兩個月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為太子。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 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嫁給之武三思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
上官婉兒同武三思關係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武三思和韋后的關係十分曖昧。兩人玩“雙陸”遊戲(有賭博性質),唐中宗還興致勃勃的幫人家數籌碼。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 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浚,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公元707年發動羽林軍共300多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皇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韋后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願去辦。
李重俊死後,太子之位出現空缺,安樂公主就伺機而動,想像祖母武則天一樣君臨天下,當女皇帝。每次見到中宗都要中宗冊封她為皇太女,中宗認為不妥,所以不準。於是安樂公主懷恨在心,全然不顧多年的父女之情,終日和韋后策劃如何解決中宗,奪取皇位。
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年五十五。十一月葬於定陵。
-
8 # Olmana
廬陵王就是唐中宗李顯,李顯是歷史上應該說最悲慘的皇帝了,被流放到房州。
房州就是現在的湖北省房縣(房陵),古代最大的流放地,四大流放地之一。
-
9 # 豫言文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簡單的說幾點自己的看法:
1,題主問的歷史上廬陵王,首先廬陵王是一個古代的郡王爵。歷代的叫廬陵王的郡王有好幾個,涉及六個朝代,十三個郡王。
2.我的理解,你問的應該是比較著名的唐朝的廬陵王,也就是唐中宗,被武則天貶為廬陵王的李顯。
3,李顯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則天生的第三個兒子,李顯是在他的兩位兄長被武后廢了之後立的太子,他即位皇帝后,比他的父親李治還要庸柔無能,自然武則天是越看越覺得他無能窩囊。
4,他為啥被貶呢,原來是因為一次事情惹怒了母后武則天。中宗一直想脫離自己母親的控制,所以想建立自己的圈子,想重用韋皇后的父親韋元貞為侍中。裴炎認為不妥,結果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結果裴炎把這件事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大怒,覺得自己的兒子不行,於是即位才2個月的中宗就被武則天廢了。被貶為"廬陵王“。
5,那李顯被貶出長安城之後,貶到哪了呢?據史料記載,他先後被軟禁在了均州和房州兩地長達14年之久。
6,均州是今天的湖北省均縣,房州是湖北省房縣;這14年間只有他的妃子韋氏陪著他。期間每當武則天派使臣去看中宗,李顯都嚇得要死,都是他的妻子安慰他,鼓勵他,勸慰他。李顯很感動,曾告訴韋氏,有朝一日自己重回帝位,一定滿足她的所有要求。
7,隨著武則天的年齡越來越大,最後武則天又把李顯召回長安,重新恢復了太子位,在武則天死了後,他又重新登上帝位,要說李顯真不是當皇帝的料,什麼事都聽媳婦兒的,讓韋氏親戚掌握實權,最後卻被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同韋皇后合謀毒死了。因為安樂公主也想當女皇帝,多次告訴李顯立她為皇太女,可是李顯就是不答應,所以她就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殺了李顯。
-
10 # 墉上閒人
廬陵王是古代的郡王爵位,從劉宋的劉義真到宋朝的趙思正,共有十多位襲封廬陵王之人。其中天下無雙世上最牛的廬陵王當屬大唐天子唐中宗李顯。
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
曾兩次榮登皇帝寶座,第一次684年1月23日至684年2月7日在位。雖然在位兩個月被廢,比起說過“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的宇文化及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武則天垂暮之年時,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因為狄仁傑說了句“陛下以為是母子親還是姑侄親。”這才給了李顯第二次榮登皇位的機會,於705年至710年又做了六年皇帝。
684年2月,在位兩個月的中宗李顯被母親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先是貶當均州(今湖北省均縣),後又被貶到房州(今湖北省房縣)。
李顯被貶房州時,不是一般的充軍流放,不像明朝一哥王守仁被貶貴州龍場時,無時無刻不在與死亡抗爭,整日過著一種煉獄般的生活。畢竟李顯不是亡國之君,他的頭上帶有王的光環。
當時正值大唐盛世,武則天對自己的兒子只是在政治上剝奪了他的皇權,物質上還是享受了皇家的豪華奢侈的待遇。據史料記載,李顯被貶房州時隨行人員達300人之多.其中有嬪妃、子女、近臣,但也不乏文人墨客和一些能工巧匠。正是他帶去的濃郁的宮廷文化和當地的民俗文化長期的融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房州文化。
-
11 # 仗劍天涯是書生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是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李顯雖然名字型現了長輩的希望,但他的個人品行和能力都比不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賢,根本不是治國所需的幹才。在公元680年,李賢被廢為庶人,在他之前,李弘已經被殺。這樣,皇太子的位置便落到了李顯的身上。
由於高宗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在第二年的七月,高宗讓裴炎任侍中(相當於宰相),輔佐太子李顯監國,也就是主持朝廷政務。在公元683年,高宗病逝,留下遺詔讓李顯在自己的靈柩前繼承帝位,同時由皇后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臨朝聽政。中宗這時二十八歲,本該一展抱負,但沒想到母親的權利慾望超過了他很多倍,他這個皇帝從即位起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李顯想要自己做主,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與武則天抗衡。他的主要支援人是他的妻子韋皇后的親戚。李顯把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提拔為侍中(宰相職),裴炎立馬錶示不可。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見中宗如此剛愎自用,便向武則天尋求支援,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繼皇帝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事後,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李顯被貶為廬陵王,軟禁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均州鎮)和房州(今湖北十堰市房縣)。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他被囚禁後不久,李旦上表遜位,母后武則天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一代女皇,李唐宗室子弟被殺戮者不可勝數。中宗聞聽後也是心驚膽顫。這期間,揚州發生了徐敬業等人的兵變。不久,宗室琅玡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也相繼起兵。他們都打出了反對武則天、匡復廬陵王的旗號。這一形勢,不僅沒有讓被廢的中宗皇帝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劇了內心的憂懼。中宗多年來一直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夢驚醒。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在房陵忐忑度日,一度惶恐異常想要自殺,韋氏勸慰他說:“禍福倚伏,這是沒有常理的,人哪能沒有死呢,何必現在就去。”此後,李顯與韋氏多年同甘共苦,情義非常深厚。李顯向韋氏許願,如果有一天重見天日,絕不會辜負她。
武則天稱帝后,由誰來繼承帝位,一直困擾著她。她在立子還是立侄上猶豫不決。此時,狄仁傑進言:“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武則天頓時感悟。武則天知道,假如以後讓侄子即位稱帝,她這個姑姑因為是嫁出去的人,所以不可能被放進宗廟裡祭祀,享受死後的榮耀。但如果讓兒子即位,即使他們對自己再有怨恨,也不會把她這個母親怎麼樣的。在當時,封建法制中的“十惡”罪名已經有了,對父親和母親必須孝順,否則就上犯了“十惡”之一的“不孝”罪。封建的倫理道德、武則天的封建意識決定了她的這個決定。同時,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常藉口這個皇太子的問題發兵騷擾,這時很重要的外部因素。699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為太子。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的病情加重,而這時在身邊常陪侍她的是男寵張易之兄弟倆。宰相們害怕武則天一旦病逝,張易之兄弟藉機作亂。於是,宰相張柬之聯合其他大臣和京城的將軍,領兵五百前去請太子、即原來的中宗李顯即位。李顯害怕得要命,不敢去,最後是屬下將他抱到了馬鞍上。政變因為謀劃得好,又有軍隊支援,取得了全勝。張易之兄弟被殺,然後,張柬之對武則天說張易之兄弟要謀反,已經被誅殺,請求她讓位給中宗李顯。年邁的武則天只好同意了。李顯再次即位後,給母親上了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中宗正式恢復了大唐的國號,武則天建立達十五年的“周”王朝到此結束。旗的顏色也從大紅色改回到唐朝原來的黃色。將長安重新定為首都,洛陽去掉了“神都”的名號,還是陪都。
李顯對與他患難與共的韋后非常信任,與她同參朝政,將她的父親封王,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得參政,獲大權。安樂公主希望李顯能將她立為皇太女,以繼他的帝位,韋后這時也對他越來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學武則天當皇帝。710年有人指責韋后亂淫,韋后怕李顯這次追究,於是與安樂公主一起決定將他毒死。然後,將中宗最小的兒子,只有十六歲的太子李重茂暫時送上皇位。韋皇后和原來的武則天一樣攝政,掌握大權,準備以後取而代之。
他們做著美夢,想把李旦、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太平公主除掉,然後,像武則天一樣建立新的王朝。沒想到李隆基卻先下了手,率領羽林軍上萬騎包圍後宮,誅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將韋氏一派基本除掉。李旦又一次登上皇位,但由於夾在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沒有實權,所以這次僅僅兩年就厭煩了,主動讓位給了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他將唐朝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
12 # 路遙lgy
廬陵王李顯,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於公元656年生下的第三個兒子。李顯起名顯,賜名哲,是武則天期望這個兒子能成為聰穎賢達之士,以穩固她在後宮的地位。
然而,李顯逐漸長大後,各方面與兩位兄長李弘,李賢都相差甚遠。做事得過且過,既無治國的膽略,更無理政之才。
武則天做了皇后時,廢除了非親生太子李忠,立長子李弘為太子。不久廢李弘立次子李賢為太子。後來對李賢也不滿,改立三子李顯為太子。
唐高宗去世後,李顯繼位,稱為中宗,太子妃韋氏被立為皇后。韋氏成了皇后便開始盤算起弄權的計劃,在她的教唆下,軟弱的李顯提拔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為豫州刺史。
成為皇太后的武則天時刻把權利把握在自己手中,韋氏不能為所欲為,不到一年的時間,唐中宗李顯就得罪了武則天。武則天出面將李顯貶為廬陵王,發配邊緣的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李顯在房州大約住了一年,又按照武則天的旨意遷到了鈞州(今河南禹州)。大約兩年以後,武則天又命李顯搬遷到了房州居住。從此,李顯在房州居住約十五年之久。故此,廬陵王李顯是被貶到了房州。
-
13 # 啄木鳥405
廬陵王屬於古代社會里的郡王爵位,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一樣,只是通常王爵高於其他爵位。有廬陵王爵位的歷史上有多人,整個南朝宋齊梁陳,代有廬陵王名號,只是人各不相同罷了。但與貶到廬陵為王史實相符的,卻只有唐朝的李顯。李顯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所生,高宗駕崩後繼位僅二個月,武則天出於權力的考慮,廢掉中宗皇帝李顯貶為廬陵王,改立弟弟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後武則天廢睿宗稱帝。 改國號唐為周。
李顯被貶廬陵為王,時間長達十四年。直到神龍元年,被則天皇帝召回京復立為太子。翌年,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二人,擁立李顯成功復辟,史稱中宗。中宗在位五年半,仍重用武三思,因昏聵闇弱,韋后欲效法武則天, 夥同武三思排擠反武勢力的代表張柬之出朝,進而把持朝政。中宗太子李重俊在707年起兵欲誅殺武三思,兵敗而亡。 710年,韋后作死與女兒安樂公主同謀毒死了中宗,妄圖一圓帝夢。只是夢只做到一半,不想李隆基已率兵殺進宮來,落得個黃粱夢碎,身首異處。韋后禍平,李隆基擁父李旦登基,是為睿宗,說來也奇特,這李顯(哲)李旦二人,同為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所生,可能繼承了乃父遺風,都不同程度有些闇弱,都兩度登基,又都是傀儡。
言歸正傳,被貶的廬陵王到底被貶到哪裡了?唐時的廬陵就是今天湖北省房縣。
回覆列表
廬陵王李顯被貶地應該在今十堰市房縣城南。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後被武則天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公元698年,中宗被召回京城, 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
據明• 嘉靖《湖廣通志•鄖陽府》古跡篇(第26頁)記載:“廬陵王城,在縣城南門外,唐中宗廢為廬陵王,遷房州時居此今廢。”
明代《鄖陽府志》古跡篇(第237頁)記載:“廬陵王城,縣南門外,唐中宗廢為廬陵王,遷房居此。創有望北崇臺。今遺址尚存。”
清•同治版《房縣誌》城池篇(第100頁)記載:“唐中宗遷居房州,有廬陵故城,久廢,今南門外遺址存焉。
據房縣地名領導小組1983年編寫的《房縣地名志》“房縣城”(第14頁)記載:“據《房縣誌》記載:‘唐中宗(即李顯)公元684年被武后廢為盧陵王,二年九月遷居房州(今房縣),有廬陵故城(久廢)今南門外遺址存焉 ’,
據《十堰文物志•房縣歷史文物古蹟》(第80頁)記載:“朱家坎遺址,城關鎮南門外。面積約5000平方米。唐代。採集有陶豆座、雞首壺嘴及磚、筒瓦等。據《房縣誌》記載:‘ 唐中宗遷居房州,“有廬陵故城,久廢,今南門外遺址存焉 ’,故有此處為廬陵故城一說。 (見《江漢考古》1985年第4期) ”
十堰市博物館副館長祝恆福、武當山古建專家張華鵬、十堰市民俗學會會長袁正洪等專家在祥查文獻資料的同時,多次專程房縣化龍土城和原房縣南門外朱家坎等考察。從文獻記載和文物考古等研究認為廬陵王故居遺蹟在房縣城南從朱家坎劉家嗣堂至現房縣人民醫院,面積約1平方公里。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初,尚可看到廬陵王故城遺址的有關“城崗子”、“ 城墻凸子” 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有唐代磚、瓦片等。從五個方面考研認為所謂房縣化龍土城“廬陵王故居” 及將清末民初時的民宅掛牌說成是“廬陵王故居” 系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