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俑兩千年》這本書來看,對於秦始皇為什麼修建兵馬俑,我們或許找到了答案。這是秦國統治者透過工藝技術在傳統與實用之間艱難平衡的結果。由於有了製造兵俑的技術,傳統獲得了延續,凸顯了千古帝王的不同尋常,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現實需求,避免殺害太多勞動力,給不穩定的帝國統治雪上加霜。
既然說到技術,那龐大的“地下軍團”是怎麼快速建立起來的?秦代以前的中國,並沒有大型塑像的傳統,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古代工匠如何造出近萬名陶俑大軍?還有,看看那些兵俑各具特色的髮型,他們代表的真的是上陣殺敵的將士嗎?
下面,我們就抓住“謎團”這個關鍵詞,看看考古學家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答案。 在這裡,要先說一句,剛剛提到的那些謎題,其實直到今天還沒有蓋棺定論,但這本書記錄了很多最新的考證,在這裡介紹給你。如果你有更好的解釋,歡迎在文後留言。 目前,兵馬俑開放了三個坑,坑中兵俑的身高大多在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五之間,意味著這是一群高大威猛的精神小夥兒。兵俑的塗繪和色彩做得很棒,單說黑色的眉毛,就非常精細。在衣服顏色方面,有硃砂紅、粉紅、綠色、灰綠色、翠綠色、丁香紫和天藍色。他們各具特色,但整體風格統一,就像是照著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做出來的。 這裡有個疑問,根據考古研究,秦代以前中國的墓葬中,只出土過幾釐米高的微型雕像。當然還有一些是浮雕青銅器,像兵馬俑這種栩栩如生的大型人像,秦朝以前是沒有的。那兵馬俑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技術顯得那麼成熟?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盧卡斯認為,兵馬俑在秦朝的出現,可能和古希臘雕塑有關係。他提出,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曾經到達中亞地區,希臘文化以及一些希臘人就被帶到那裡。公元前3世紀,中亞一帶出現了一個叫巴克特里亞的國家,它可能是中國的史書中記載的“大夏”。這個大夏王國和中國的新疆地區、甘肅地區有廣泛交流。 而今天的甘肅天水,是秦國發源的地方。也就是說,崛起於甘肅的秦國,可能長期與西域、中亞有著比較密切的來往。在甘肅發掘出戰國末期的文物中,就有裝飾著金、銀、玻璃珠的戰車,具有鮮明的歐亞大草原風格。 那盧卡斯憑什麼說兵馬俑和古希臘雕塑有關呢? 盧卡斯提到,《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秦國為了防止民眾反叛,收繳了民眾的武器,在首都咸陽熔化,鑄成“十二金人”,這裡的“金”指的是青銅。這十二尊青銅雕像很可能和希臘傳統雕塑有關係。古希臘有人像雕塑的傳統,而且“十二”這個數字或許對應古希臘的十二主神。另外,一些出土的舞女和馬戲雜耍雕塑,它們在運動時,骨骼、肌肉和肌腱結構與古希臘雕塑作品很接近。還有,考古學家也在西北地區的一些死者遺骸中檢測到具有歐洲特徵的DNA序列,盧卡斯猜測,他們或許是來自歐洲的技術工匠。 不過,一些學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首先,兵馬俑和希臘雕像在製作材料、工藝上有巨大差異。希臘雕像多是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兵馬俑是用陶瓷製成的,是陶藝作品。另外,兵馬俑的製造動機來源於現實需求。上一部分我們提到,上古中國有人殉習俗,秦國為了避開這種陋習,革新出全身像人俑,這是合理的演變。還有,雖然中國西北發現了具有歐洲遺傳基因特徵的頭骨,但它們並不一定屬於希臘人。畢竟,一些希臘人獨有的遺傳基因並沒有在那些頭骨中找到。 關於兵馬俑的創意來源,我們已經獲得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那我們接著來看一件更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兵馬俑中有軍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騎兵俑還有馬俑等等。作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兵馬俑的建造是跟整個陵墓工程共同進行的。據計算,秦始皇陵的整體面積是56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這麼浩大、繁重的工程是怎麼完成的?
我們先算一筆時間賬。秦朝只存在了十多年,這個工程顯然不是秦朝建立後才開始的。據記載,在秦始皇嬴政即位那一年,他的陵墓修建工作就啟動了,那時的嬴政才13歲。這個工程持續了39年,直到秦始皇去世兩年後才結束。按照習慣,君王死後,陵墓工作要迅速收尾,當時的秦國正在風雨飄搖,全國各地爆發了起義。也就是說,這裡有兩個剎車,一個是秦始皇去世,陵墓需要迅速建好,一個是秦國政局動盪,大型工程需要儘快完工。就算是這樣,秦始皇陵工程的收尾工作都用了兩年。可以想象這個工程的規模有多大。 算完時間賬,再看人力賬。司馬遷記載,參與這組大型工事的有70萬人。當然,這70萬人會被分為幾波,分頭負責不同的事情。比如,修建阿房宮,修建陵墓主體,製造兵馬俑等。先不說別的,組織管理這麼多人放在今天也相當困難。司馬遷那寥寥幾語,可信嗎?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70萬人工作是有可能的。根據漢代文獻,秦始皇下葬不到20年,漢代第二任皇帝漢惠帝搞了個大專案,他在原來秦國都城咸陽的東南方造了一座新的城市,這就是長安。
秦始皇陵墓的修築只比漢惠帝這個工程早了幾十年,做法應該是類似的。當然,規模應該更大一些。作者進一步推測,因為秦始皇陵的建造是個漫長的工程。70萬勞役中,有很大比例可能是女性,她們負責拾材生火做飯和紡織等後勤工作。另外《史記》記載,有三萬戶家庭被遷到陵墓區工作。這些人不僅全家搬過去,甚至他們的鄉里鄉親都搬過去,秦國政府便可以透過戶籍系統進行更低成本的有效管理。
說完了時間和勞動力的問題,還有一個更要緊的問題。製造兵馬俑不只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甚至是藝術創造。這並不是說,秦國政府把70萬人呼呼啦啦趕過去就能搞定的。 作者給出三個答案:學徒制度、模組化生產和質量抽檢。秦代的法律文獻記錄,秦國有很多國有作坊,想要學技術的人可以申請,但透過率只有30%。通過後,他們有兩年的學徒期,師傅會手把手教學培訓。 在兵馬俑的批次生產環節,作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模組化,比如一個站立式的兵俑可以分為七個部分 , 基座、腳、衣服下的雙腿、包括衣服在內的軀幹部分、手臂、手、頭。每一部分都是單獨製作的,最後再組裝起來。 如何保證工程質量呢?秦國的辦法是定期定量抽檢。從原材料到成品,從兵馬俑各個部件的重量、尺寸都有巡檢員檢查。工匠被要求在完成的作品上簽名,用這種辦法迫使工匠謹慎負責。完工一年後如果發現質量問題,相關人員會遭到鞭刑或罰款的懲處。 就這樣,成千上萬的兵俑被造出來了,他們共同組成秦始皇的地下軍團。秦始皇的陵墓在西邊,軍團在東邊面朝東方,背對秦始皇陵,這既代表著秦國興起於西陲,向東進發的魄力,也象徵著秦始皇在死後,仍然要監視東方六國的決心。 但有人提出反駁,兵馬俑名不副實,兵俑並不是士兵、不是軍團。
陝西師範大學的劉九生老師有三個證據。先說兵俑的扮相,兵馬俑計程車兵都沒有佩戴頭盔,這顯然不是在戰場廝殺時候的狀態。而且他們的頭髮造型各異,看樣子就很難打理。我們很難想象士兵們在戰場上衝鋒的時候,突然叫停三分鐘,擺弄自己被風吹亂的頭髮。再看兵俑的武器。很多兵俑手中的武器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作戰常用的弩、匕首、長矛,而是一些禮制武器。也就是說,其中有很多人可能是儀仗隊。最後看兵俑的站位,兵俑距離秦始皇距離不算很遠。秦始皇生性多疑,為了避免被刺殺,他禁止任何人攜帶武器靠近他,甚至在各個宮殿修建了廊道,避免自己暴露。能夠靠近他的都地位很高的貴族、大臣。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說,兵俑更像是僕人或保鏢。
但這種觀點的反對聲也很大,理由是,兵俑中更多的還是攜帶武器計程車兵。另外,秦國士兵作戰時可能就不戴帽子。這是為了不給秦兵留後路,讓他們拿出十二分的勇氣衝向敵人,不把敵人的頭顱砍下,就把自己的頭顱留在戰場。正因如此,秦國士兵被逼成一支虎狼之師。
對於這些謎題,人們眾說紛紜,到現在還沒有定論。其實,不只是今天的我們,兩千年來,很多人都在談論秦始皇和他陵墓的故事。只不過,由於這一切都被深埋在地下,無人知曉,甚至到四十多年前,很多人還都堅信,秦始皇陵的事情只是人們口中的傳說。
從《秦俑兩千年》這本書來看,對於秦始皇為什麼修建兵馬俑,我們或許找到了答案。這是秦國統治者透過工藝技術在傳統與實用之間艱難平衡的結果。由於有了製造兵俑的技術,傳統獲得了延續,凸顯了千古帝王的不同尋常,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現實需求,避免殺害太多勞動力,給不穩定的帝國統治雪上加霜。
既然說到技術,那龐大的“地下軍團”是怎麼快速建立起來的?秦代以前的中國,並沒有大型塑像的傳統,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古代工匠如何造出近萬名陶俑大軍?還有,看看那些兵俑各具特色的髮型,他們代表的真的是上陣殺敵的將士嗎?
下面,我們就抓住“謎團”這個關鍵詞,看看考古學家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答案。 在這裡,要先說一句,剛剛提到的那些謎題,其實直到今天還沒有蓋棺定論,但這本書記錄了很多最新的考證,在這裡介紹給你。如果你有更好的解釋,歡迎在文後留言。 目前,兵馬俑開放了三個坑,坑中兵俑的身高大多在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五之間,意味著這是一群高大威猛的精神小夥兒。兵俑的塗繪和色彩做得很棒,單說黑色的眉毛,就非常精細。在衣服顏色方面,有硃砂紅、粉紅、綠色、灰綠色、翠綠色、丁香紫和天藍色。他們各具特色,但整體風格統一,就像是照著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做出來的。 這裡有個疑問,根據考古研究,秦代以前中國的墓葬中,只出土過幾釐米高的微型雕像。當然還有一些是浮雕青銅器,像兵馬俑這種栩栩如生的大型人像,秦朝以前是沒有的。那兵馬俑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技術顯得那麼成熟?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盧卡斯認為,兵馬俑在秦朝的出現,可能和古希臘雕塑有關係。他提出,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曾經到達中亞地區,希臘文化以及一些希臘人就被帶到那裡。公元前3世紀,中亞一帶出現了一個叫巴克特里亞的國家,它可能是中國的史書中記載的“大夏”。這個大夏王國和中國的新疆地區、甘肅地區有廣泛交流。 而今天的甘肅天水,是秦國發源的地方。也就是說,崛起於甘肅的秦國,可能長期與西域、中亞有著比較密切的來往。在甘肅發掘出戰國末期的文物中,就有裝飾著金、銀、玻璃珠的戰車,具有鮮明的歐亞大草原風格。 那盧卡斯憑什麼說兵馬俑和古希臘雕塑有關呢? 盧卡斯提到,《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秦國為了防止民眾反叛,收繳了民眾的武器,在首都咸陽熔化,鑄成“十二金人”,這裡的“金”指的是青銅。這十二尊青銅雕像很可能和希臘傳統雕塑有關係。古希臘有人像雕塑的傳統,而且“十二”這個數字或許對應古希臘的十二主神。另外,一些出土的舞女和馬戲雜耍雕塑,它們在運動時,骨骼、肌肉和肌腱結構與古希臘雕塑作品很接近。還有,考古學家也在西北地區的一些死者遺骸中檢測到具有歐洲特徵的DNA序列,盧卡斯猜測,他們或許是來自歐洲的技術工匠。 不過,一些學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首先,兵馬俑和希臘雕像在製作材料、工藝上有巨大差異。希臘雕像多是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兵馬俑是用陶瓷製成的,是陶藝作品。另外,兵馬俑的製造動機來源於現實需求。上一部分我們提到,上古中國有人殉習俗,秦國為了避開這種陋習,革新出全身像人俑,這是合理的演變。還有,雖然中國西北發現了具有歐洲遺傳基因特徵的頭骨,但它們並不一定屬於希臘人。畢竟,一些希臘人獨有的遺傳基因並沒有在那些頭骨中找到。 關於兵馬俑的創意來源,我們已經獲得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那我們接著來看一件更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兵馬俑中有軍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騎兵俑還有馬俑等等。作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兵馬俑的建造是跟整個陵墓工程共同進行的。據計算,秦始皇陵的整體面積是56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這麼浩大、繁重的工程是怎麼完成的?
我們先算一筆時間賬。秦朝只存在了十多年,這個工程顯然不是秦朝建立後才開始的。據記載,在秦始皇嬴政即位那一年,他的陵墓修建工作就啟動了,那時的嬴政才13歲。這個工程持續了39年,直到秦始皇去世兩年後才結束。按照習慣,君王死後,陵墓工作要迅速收尾,當時的秦國正在風雨飄搖,全國各地爆發了起義。也就是說,這裡有兩個剎車,一個是秦始皇去世,陵墓需要迅速建好,一個是秦國政局動盪,大型工程需要儘快完工。就算是這樣,秦始皇陵工程的收尾工作都用了兩年。可以想象這個工程的規模有多大。 算完時間賬,再看人力賬。司馬遷記載,參與這組大型工事的有70萬人。當然,這70萬人會被分為幾波,分頭負責不同的事情。比如,修建阿房宮,修建陵墓主體,製造兵馬俑等。先不說別的,組織管理這麼多人放在今天也相當困難。司馬遷那寥寥幾語,可信嗎?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70萬人工作是有可能的。根據漢代文獻,秦始皇下葬不到20年,漢代第二任皇帝漢惠帝搞了個大專案,他在原來秦國都城咸陽的東南方造了一座新的城市,這就是長安。
漢惠帝把握了三個要點: 第一,工程分階段進行。比如營建新都,漢惠帝先下令在都城附近召集了14萬勞役建造城牆,一個月內加急完工。修整幾個月後,又調集2萬囚犯,進行後續的工程。兩年後再次召集14萬臨時工做接下來的事情。第二個要點是強化管理。比如,為了防止那些戴罪之人在幹活的時候,趁亂逃走。漢惠帝下令把所有刑徒的頭髮、鬍鬚剃光。這些人只要溜掉,就會被發現揪回來。第三個要點是統籌糧食,為了保證工程正常進行,皇帝下令“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咸陽三百里範圍內不能吃穀子,把各郡縣的糧食調集起來,供應工地需求。秦始皇陵墓的修築只比漢惠帝這個工程早了幾十年,做法應該是類似的。當然,規模應該更大一些。作者進一步推測,因為秦始皇陵的建造是個漫長的工程。70萬勞役中,有很大比例可能是女性,她們負責拾材生火做飯和紡織等後勤工作。另外《史記》記載,有三萬戶家庭被遷到陵墓區工作。這些人不僅全家搬過去,甚至他們的鄉里鄉親都搬過去,秦國政府便可以透過戶籍系統進行更低成本的有效管理。
說完了時間和勞動力的問題,還有一個更要緊的問題。製造兵馬俑不只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甚至是藝術創造。這並不是說,秦國政府把70萬人呼呼啦啦趕過去就能搞定的。 作者給出三個答案:學徒制度、模組化生產和質量抽檢。秦代的法律文獻記錄,秦國有很多國有作坊,想要學技術的人可以申請,但透過率只有30%。通過後,他們有兩年的學徒期,師傅會手把手教學培訓。 在兵馬俑的批次生產環節,作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模組化,比如一個站立式的兵俑可以分為七個部分 , 基座、腳、衣服下的雙腿、包括衣服在內的軀幹部分、手臂、手、頭。每一部分都是單獨製作的,最後再組裝起來。 如何保證工程質量呢?秦國的辦法是定期定量抽檢。從原材料到成品,從兵馬俑各個部件的重量、尺寸都有巡檢員檢查。工匠被要求在完成的作品上簽名,用這種辦法迫使工匠謹慎負責。完工一年後如果發現質量問題,相關人員會遭到鞭刑或罰款的懲處。 就這樣,成千上萬的兵俑被造出來了,他們共同組成秦始皇的地下軍團。秦始皇的陵墓在西邊,軍團在東邊面朝東方,背對秦始皇陵,這既代表著秦國興起於西陲,向東進發的魄力,也象徵著秦始皇在死後,仍然要監視東方六國的決心。 但有人提出反駁,兵馬俑名不副實,兵俑並不是士兵、不是軍團。
陝西師範大學的劉九生老師有三個證據。先說兵俑的扮相,兵馬俑計程車兵都沒有佩戴頭盔,這顯然不是在戰場廝殺時候的狀態。而且他們的頭髮造型各異,看樣子就很難打理。我們很難想象士兵們在戰場上衝鋒的時候,突然叫停三分鐘,擺弄自己被風吹亂的頭髮。再看兵俑的武器。很多兵俑手中的武器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作戰常用的弩、匕首、長矛,而是一些禮制武器。也就是說,其中有很多人可能是儀仗隊。最後看兵俑的站位,兵俑距離秦始皇距離不算很遠。秦始皇生性多疑,為了避免被刺殺,他禁止任何人攜帶武器靠近他,甚至在各個宮殿修建了廊道,避免自己暴露。能夠靠近他的都地位很高的貴族、大臣。所以,對於秦始皇來說,兵俑更像是僕人或保鏢。
但這種觀點的反對聲也很大,理由是,兵俑中更多的還是攜帶武器計程車兵。另外,秦國士兵作戰時可能就不戴帽子。這是為了不給秦兵留後路,讓他們拿出十二分的勇氣衝向敵人,不把敵人的頭顱砍下,就把自己的頭顱留在戰場。正因如此,秦國士兵被逼成一支虎狼之師。
對於這些謎題,人們眾說紛紜,到現在還沒有定論。其實,不只是今天的我們,兩千年來,很多人都在談論秦始皇和他陵墓的故事。只不過,由於這一切都被深埋在地下,無人知曉,甚至到四十多年前,很多人還都堅信,秦始皇陵的事情只是人們口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