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有道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為什麼古代帝王為了皇位殺害他人,包括自己的親人,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普通人殺害他人就是十惡不赦呢?

    這是因為帝王與普通人的評價標準不同。普通人殺人放火是法律所不容許的,是犯罪。而帝王為了國家統一大業甚至可以發動戰爭,殺人無數。也可以為鞏固政權殺害很多居功自傲的大臣。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後,就殺死了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為了自己的皇位而殺人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李世民殺害兄弟,逼迫父親讓位也是合情合理的。再加上李世民在位22年,為國家做了很大的貢獻,開創了唐朝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所以後世都稱李世民是一代明君。那麼李世民在位時為國家做了那些貢獻呢?

    一、使國家吏治清明

    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 ,任用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等正直的大臣當宰相,處理政府的諸多事務。同時這些大臣還負責監督皇帝的行為。皇帝有錯誤 ,這些大臣可以直接指出來,或者寫諫議書直接呈給皇帝。而皇帝李世民每次都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從不惱怒生氣,更沒有因為別人批評他而殺人。

    比如,有一次李世民為自己最愛的女兒長樂公主準備嫁妝,有人建議長樂公主的嫁妝可以是永嘉公主的兩倍。魏徵知道了以後堅決反對。說永嘉公主是姑姑,這樣做違反了禮制。唐太宗也只得作罷,但是也沒有怪罪魏徵。因此唐太宗年間的官員能做到從諫如流,官場令行禁止,風清氣正。

    二、使人民安居樂業

    隋末年間 ,國家動盪不安,戰火連年。老百姓居無定所、缺衣少糧,餓死病死的人不計其數。唐高祖李淵統一中原,建立了唐朝以後,百姓的生活安定了一些。但是日子仍然不好過。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對內提倡節儉,從不鋪張浪費。對百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這樣老百姓手中的糧食變多了,徭役負擔減輕了,日子一天天地變得安定。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很好的社會基礎。

    三、使國土面積擴大

    唐太宗當上皇帝以後,帶領官員和百姓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國家慢慢變得富裕了,有錢了。有錢就可以有物力和財力打仗。於是唐太宗派兵平定突厥、回紇、高昌、吐谷渾等少數民族。公元642年,唐太宗還親自帶兵攻打高句麗,也就是今天的北韓一帶。把高句麗征服了。國家的版圖也因此擴大了很多。

    四、使制度更加完善

    唐太宗當上皇帝以後,除了整頓吏治,讓百姓修養生息,還很注重國家的制度建設。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完善漢代以來就有的郡縣制。此外,他還推行府兵制,讓士兵在不打仗時種田,農閒時練兵,打仗時去殺敵。這樣士兵就能做到打仗種田兩不誤。同時,均田制、科舉制、租用調製在唐太宗時期也都得到了發展。

    唐太宗對國家做了這麼多貢獻,當然可以稱得上明君了。他的耀眼光芒自然也就掩蓋了自己殺兄逼父的汙點了。

  • 2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你知道在印度有個人,叫甘地麼?

    這個人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人,是印度的聖雄。他這一生以身作則,透過遊行、絕食等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抗爭,呼籲和平。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這個人在南非的時候,是個律師。當他看到印度人被白人欺壓的時候,他想的不是種族平等,而是希望白人不要把印度人當做黑人“野人”那樣對待。

    他認為,印度人是高人一等的,並且認為白人欺壓黑人是理所應當的。

    他多次以野蠻的方式稱呼黑人,並支援白人進行種族隔離。

    你說他做得對不對?不對。

    但這能影響他的歷史地位麼?不能。

    同理,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他比甘地好多了,有沒有殺兄弟、逼父親,百姓根本不關注,甚至如果李世民不讓史書寫下來,後世根本不知道。

    百姓關注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住上房子;大臣關注的是,國家是否穩定,邊疆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如果這些做好了,他就是明君。

  • 3 # 與生活交朋友

    李世民殺兄逼父,最終奪得皇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招攬各路人才,虛心納諫,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社會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唐太宗常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告誡眾人,可見唐太宗是深知百姓的重要性的。

    一個國家,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老百姓。

    從老百姓的角度,對於帝王,只要能夠以百姓為重,讓百姓過上安逸的生活,就是個好帝王,是個明君。

    李世民殺兄逼父,劉邦,朱元璋誅殺功臣,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幹了這些為人所詬病的事情,但是他們並沒有殘害百姓,都能為百姓帶來安穩的生活。所以他們都是明軍。

    他們乾的那些事跟百姓又有什麼關係呢?並沒影響到百姓的利益,那些事也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明君。

    與唐太宗形成鮮明的對比就是隋煬帝。無論別人對他的功績怎麼去無腦的吹捧,但他視百姓生命如草芥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普通老百姓,在我眼裡,隋煬帝就是個暴君而已。

    一個連當代治下的百姓都不知道愛護君王,難道還指望他能想到千秋萬代?挖運河也不過是以無數白骨為代價,勞民傷財,去穩固他的統治而已。

  • 4 # 梅落肩香

    客觀的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逼不得已,李世民不殺親兄弟,就會被親兄弟所殺,這是皇室家族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程序中,至高無上的皇位,引發了無數次腥風血雨的爭鬥,為了爭奪皇位,手足相殘、父子反目,屢見不鮮。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廣施仁政,功績卓著。對於百姓而言,能讓他們生活在太平盛世裡,不被壓迫和剝削,可以衣食無憂,安穩的過日子,這樣的皇帝便是一代明君。

    “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皇宮中發動的政變。

    唐史記載,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魏王元吉,名義上是進宮面聖,實則欲發動政變,秦王李世民,進宮護駕,進至玄武門,秦王制止太子不軌行為,太子反殺秦王,太子被秦王部下所殺。

    唐史的記錄明視訊記憶體在漏洞,李建成已經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一直很支援他,他沒有理由發動政變。李世民弒兄逼父,奪取皇位,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李世民為何要要這麼做呢?

    一、父子同心,建立唐王朝。

    在起兵反隋時,李淵父子“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齊心協力,並肩作戰,共同開建立立了唐王朝,李世民的貢獻尤為突出。

    唐高宗李淵即位後,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常駐宮中處理朝中事物。次子李世民封為秦王,繼續統領軍隊平定天下。漸漸的便形成了兩個集團,一個是以太子為首的文官集團,另一個是李世民領導的武官集團。

    二、李世民功高蓋主,威脅到了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統治地位。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第一功臣,因此身兼多職,秦王、太尉,並且兼尚書令,“天策上將”。李世民智勇雙全,位高權重,最主要的是兵權在握,因此很具影響和號召力,身邊聚攏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發展成朝中最強大的勢力。

    太子李建成忌憚李世民的實力和威信,於是兩個集團開始了長期的明爭暗鬥,太子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李淵也有意打壓李世民集團,最終引發了玄武門政變。

    三、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1.起兵打隋朝,為唐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開放國門,發展經濟,合理的外交政策,促進了商業和文化的興盛。

    3、對外開疆拓土,設立安西四鎮,並處理好複雜的各民族關係,被少數民族奉為“天可汗

    4、完善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虛心納諫,創立三權分立的管理制度。

    5、厲行節約,勸科農桑,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政要》中記載: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大意是: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在興國富民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多君主做不到的,但可惜的是,他在正心修身方面不足,有愧於先帝們,辱沒了皇室。

    結束語

    歷史對唐太宗的評價,有褒有貶,客觀公正而又真實。我覺得,對於帝王們一味的歌功頌德,只會失去人性的本真,我們從歷史的呈現方式中解讀歷史,一直在不停的追求和探索著它的本來面目。

  • 5 # 興子安自媒

    個人認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家庭糾葛不可與社會發展相提並論,李世民時代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創舉,將中國封建制度和文化,經濟推向了人類歷史的最高峰!在倫理中,他是一個逆子,違揹人倫,而在治國理政方面確實一代明君!不喜勿噴。

  • 6 # 史地一席談

    秦王李世民作為皇子能征善戰,能力及戰績遠遠高於其兄太子李建成,對其繼承皇位有很大威脅。在玄武門之變前夕,雙方已劍拔弩張。秦王府人才濟濟長孫無忌、尉遲恭、李靖⋯紛紛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親率一班人馬於玄武門殺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他們的兒子,並刪除他們在宗室上的名字。武德九年七月十四,高祖退位,同時太宗即位。即位第二年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稱貞觀之治。從古至今,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司馬光《資治通鑑》"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柏楊:"華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典範。”

  • 7 # 秋在這裡

    請允許我也來回答。

    我覺得,李世民被稱為明君,與他殺兄逼父,似乎是兩回事。理由如下:

    一、李世民不是一個尊崇儒家思想的人物。

    李世民不是中原人士,他出身於隴西貴族家庭,身上沒有受到孔子之道的束縛。雖然他從小也受過一些儒家思想教育,但僅僅瞭解一下而已,並沒有學而習之。

    李世民身上有鮮卑血統,是胡化漢人。他的祖母獨孤氏、母親竇氏、妻子長孫氏,都屬於鮮卑族拓跋部胡人。鮮卑族是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他們身上沒有一丁點兒的孔子學說的影子。

    他主要信仰道教,偶然也信佛教。在實踐中以法家思想為行動準則。

    歷史總是具驚人的相似。我們可以追溯到劉邦時代,秦末各地造反起義,那些首領們無一打著儒家旗號的。

    劉邦造反時,重用的都是下層人物,像蕭何,原只是沛縣一個小小芝麻官;像張良,倒出身不凡,可他不信孔子,精通黃老之術;像韓信,不拘禮節混在鄉下的貧民;像陳平,也是喜歡黃老之術。更不要說像做狗肉生意的樊噲、養馬駕車的夏候嬰、坐過監牢的英布、做過強盜的彭越等人。

    劉幫本人不信孔子,他深知,信孔子思想的是打不來天下。所以他輕視儒生,罵他們為“腐儒”,會把儒生的帽子當尿壺用。

    每當天下大亂時候,兵荒馬亂,諸侯混戰,爭奪天下,什麼仁義禮智信根本不值一提

    李世民也一樣,自詡老子的後代,相信黃老之術。他將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乾貨,運用得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最後圓了皇帝夢。

    他重用的人是些什麼人

    如長孫無忌,鮮卑族人。他雖出身將軍家庭,但少年喪父,與母親、妹妹被異母兄長趕出家門,由舅舅撫養長大。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史文,頗有計謀,與李世民成為布衣之交。

    如房玄齡,出身於官宦之家,漢族人。他倒是精通儒家經書,但他從沒有向李世民嘮叨過什麼儒家禮制,反而積極出謀劃策,充當李世民的總管。

    此外,李世民手下武將,多是江湖之人。如徐茂公、程咬金,為瓦崗軍起義軍分子;李靖,隴西人,具“文武才略”,不喜歡做讀書人,一心想遇明君、建功業,求富貴;秦叔寶,也是瓦崗造反一分子,曾在隋朝部隊當低層軍官;尉遲恭,也是鮮卑族人,年少時以打鐵為生,後參加反隋造反隊伍。

    所以說,在李世民的帳下,沒有一個一本正經的儒生。孔子說的“事親孝”,“事兄悌”的孝悌說教,不管李世民知道不知道,反正他都可以忽視。

    二、李世民殺兄逼父屬於迫不得已的行為

    唐初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發生的 “玄武門之變”,是以李世民為首的新興集團,和以李淵為首的保守集團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一千多年來,這一歷史事件受到了一定的歪 曲,李世民為此少不了遭到儒家學派的攻擊。如北宋的司馬光在他編纂的《資治通鑑》裡說:李世民為 “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在儒家看來,這是“骨肉相殘”,“篡奪君位”,違反了禮義,是無法容忍的事。

    但是,“玄武門之變”事出有因。

    首先,“玄武門之變”,反映了地主階級內部不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願望。

    唐王朝的創始人李淵,是關隴地區著名計程車族豪強大地主。公元 617年 (隋大業 十 三年 ) 五月,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已到了徹底崩潰的前夕,李淵為了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據太原起兵,舉起了反隋大旗。

    他憑藉著顯赫的貴族身份,很快得到了上層豪強地主的支援。遭到農民起義打擊計程車族豪強地主,懷著復辟的願望,紛紛麇集到李淵的麾下,“爭求立效”。

    正當強大的瓦崗軍阻擋了東都隋軍的歸路時,李淵集團趁機順利進入關中, 不戰而下長安,繼而又取得了富饒的巴蜀,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地主武裝集團。隨之不久,建立了唐王朝。

    在初唐政權中,士族豪強地主佔有絕對優勢,他們都竊居要職,執掌朝政。例如身居宰輔地位,分任尚書左右僕射的裴寂和蕭踽,都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委 以心腹,凡諸政務,莫不關掌”。

    其他如侍中陳叔達、中書令竇威,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吏部尚書封德彝、禮部尚書李綱、民部尚書裴矩、刑部尚書皇甫無逸、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兵部尚書屈突通,都是出身於士族豪強地主的隋朝舊臣或皇親國戚。唐初 “創業君臣 ,俱是貴族。”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本來就是李淵集團中的重要成員。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曾參與謀劃,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起兵以後,李世民率軍南征北戰,為李淵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 》中所說:“高 祖所以有天下 ,皆太宗之功”。

    在長期作戰的過程中,農 民起義所引起的社會大震 動,不能不反映到李世民的頭腦中來。他“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 鬥爭的實踐,使他逐漸意識到要想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必須改革隋朝弊政。

    同時,在李世民周圍,已經集結了一批不講門第的謀士猛將,他們代表著中下層庶族的利益,這不能不影響這位年青的李世民。主客觀因素,促使李世民從李淵集團中逐漸分化出來 ,形成了一個以庶族分子為主體的集團。

    在李世民集團中,庶族地主甚至普通百姓出身的將領、幕僚佔絕對的優勢,上述已有提及。

    其次,李世民的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民族關係的各個領域中,所進行的有限做法和提出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李淵集團的利益,這就引起了李淵集團分子的強烈反對。

    李建成和李元吉“外結小人 ,內連嬖妾”,聯絡宮妃、外戚和寵臣,“共傾世民”。

    李元吉汙衊李世民平定東都洛陽後,“散錢帛以樹私恩”,企圖謀反。諸嬪妃也涕淚縱橫 地向李淵訴說:“陛下萬歲後 ,妾母子必不為秦王所容,無孑遺矣!”

    他們採取行賄、拉攏和調離、驅逐等各種辦法,千方百計地想分化、瓦解李世民力量。李建成和李元吉曾致書秦王府重要將領尉遲敬德,贈送金銀器物兩車,“欲誘之使為己用",對秦王府的另一名重要將領段志玄,也“以金帛誘之”。但都被“拒而不納”。

    李淵集團又利用權力,捏造罪名,把“秦府智略之士”房玄齡、杜如晦等盡“逐之”。李 世民周圍的一批謀士猛將,或調任外官,或以罪貶黜,到“玄武門之變” 發生的前夕,秦王府僚屬已所剩無幾。

    李建成他們還用行刺、下毒等手段,企圖謀害李世民。李元吉曾向李建成表示:“當為兄手刃之” 。李世民和李淵去齊王府,李元吉藏護軍宇文寶於臥室中,企圖行刺李世民。由於李建成怕行刺不成反而過早地暴露了計劃,因此被他勸阻了。 公元624年 (武德七年),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請李世民入宮夜飲,宴會後,李世民胸口“暴痛”,吐血數升,幾乎喪 了生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突厥貴族侵擾邊境,李淵命令李元吉率軍討伐。李建成和李元吉藉口抵抗突厥貴族的需要,把秦王府中的重要將領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段志玄及其所屬部隊,全部調歸李元吉指揮,不露聲色地奪走了李世民的兵權。接著,李建成準備以歡送李元吉為名,在昆明池舉行宴會,邀請李 世民參加 ,然後“使壯士拉殺於幕下”,並把李世民周圍的謀士、猛將 “悉坑之。”

    關鍵時刻,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政變”。從此,唐朝即將迎來了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

  • 8 # 瀘州一諾家政

    被稱為明君的李世民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是一個以民為天的領袖人物。其殺害兄弟實屬迫不得已,大家都知道李家大公子李建成是個貪生怕死、沒主見、心胸狹窄之人。而李家三公子李元吉則是挑撥離間、嫉妒、算計之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得了大事。在李世民為父掛帥征討期間,李建成和李元吉則在李淵(李世民的父親)後宮與前朝妃子亂後宮,之後又嫁禍給李世民。就這李世民念在兄弟情分承擔了罪責。而這些李淵卻不知情,還將李世民關了起來(可見李世民是個識大局的人)

    隋朝滅亡後各路好漢紛紛崛起,李世民吸收了各路好漢。之所以這些好漢為什麼願意跟隨李世民?是因為他們都能在他身上看見希望,認定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果不其然李世民帶領各路好漢打下了大唐江山,開創了大唐盛世,成為了唐太宗。

    這裡再補充一點,唐朝是隋朝大臣李淵在隋朝滅亡前逼反的時候建立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唐高祖。

  • 9 # 韓之豫史話

    大家好,我是韓之豫。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明君的定義,顧名思義,明君即是指賢明的君主,早在春秋時期,“明君”就出現在《左傳》裡:“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由此可以看出,“明君”所對應的是普天之下的百姓,只有對天下的百姓有利的君主,才能稱的上是明君。

    李世民之所以稱為明君,就在於他的統治是真正有利於百姓的。說他殺兄弟、逼父親登上皇位,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沒有孝義的表現,但是,如果這是歷史的必然性,百姓生活因為他的登基而更加美好,那麼在天下蒼生面前,這一切都是可以允許的瑕疵。而且,當初的“玄武門之變”,本身就隱藏著很多秘密,在社會和個人的不同層次,社會永遠比個人更重要。

    讓我們來看看李世民為百姓做了什麼。

    第一,唐初,經歷了隋末群雄爭霸的動亂和滅亡,李世民登基後深刻的認識到機場安生利民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他一方面重視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讓人民休養生息,使國家人口增長,全國農田耕耘面積擴大。另一方面他提倡戒奢從簡,並且率先垂範,李世民禁止大興土木,並且嚴格規範官員們的奢侈行為,以給百姓們做榜樣。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進一步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他命令房玄齡、長孫無忌在原有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貞觀律》,明確刑罰制度,而且,李世民制定了死刑復奏制度,以示對生命的重視,到現在還被大陸法系所使用。另外,李世民在位期間,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使得王公貴族都不敢違法亂紀,唐初的法令能通行天下,百姓自然也是遵紀守法,路不閉戶。

    唐朝街景

    第三,李世民重視對百姓的教化,他進一步加強了科舉考試的制度,注重選拔和任用官員,求賢納才,知人善任,為寒門百姓提供一條出路,而且他重視學校教育,即使目標不在科舉,小時候也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技之長。

    第四,李世民虛懷納諫的事情就不用說了,“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這是現在小學生都知道的李世民的名言。善於納諫,善於剋制自己的皇帝,難道不是“明君”麼?

    第五,李世民在位期間,解決了邊境上少數民族勢力不斷襲擾的問題,打敗東突厥,穩定北部邊境,又透過和親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族,使得唐朝貞觀年間邊境百姓再沒有受到異族侵犯的恐慌。

    為文成公主修建的布達拉宮

    透過李世民一系列有利於百姓民生的舉措,使唐朝的社會、經歷、文化、政治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他在位的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唐朝經濟繁榮,實力強大,百姓生活富足,文化昌盛,引得周圍國家的使者、商人、學者、僧侶紛紛前往唐朝學習,絲綢之路也因此被重新開啟。

    從唐朝“貞觀之治”以後,海外的華人都被稱為“唐人”,唐朝因此而享譽世界,我們提起唐朝也總會想到“盛唐”“貞觀盛世”這些詞,一切自唐太宗李世民始。

    所以,終其一生來說,唐太宗李世民利國利民利天下,推動甚至說引領了歷史的程序,文治武功,樣樣俱全,是大家公認的“明君”。

  • 10 # 三思堂

    中國自古就有家國天下的觀念,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題目中的“百善孝為先”就涉及到“齊家”的問題,“殺兄弟,逼父親”又涉及到“治國”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到底有沒有“齊家”?他的“齊家”與“治國”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李世民在“平天下”方面被稱為“一代明君”?

    家、國、天下三位一體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坐擁天下,都城所在地被視為中央,也就是中國。周天子分封同姓或異性王,是為諸侯國。諸侯王再在王國裡給卿大夫們分封領地,這就是家了。很顯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含義遠不止我們所說的“一屋不掃何以平天下”那麼簡單。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帝制,這樣“家、國、天下”就成為一體了。既然是一體,對於帝王家來說,“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同一個意思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李世民為了達到平天下的目的,在齊家、治國方面有一些過失,也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明君。

    但是,是非功過畢竟要接受街尾巷頭的熱議,同樣是在儒學文化影響下的老百姓怎們看待家國天下的關係呢?

    無非就是“君臣父子”的關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所謂“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意思。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很顯然是不孝,有違封建倫常,從這一點上看,他不能稱為“一代明君”。果真如此嗎?

    官二代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其名"”世民"二字李淵取“濟世安民”的意思。李世民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同時學習騎馬射箭。

    李淵任太原留守期間,接受李世民的建議,發動了推翻隋朝的起義。李淵答應李世民以後立期為太子,這是父子間的一次承諾。

    但是,後來隨著李世民的功勞增大,功高震主,李淵遂改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於是,父子間出現間隙。

    李淵作為家長違背當初諾言,挑起家庭糾紛,勢必造成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這就是“齊家”與“治國”的矛盾演變成了“君臣權力爭奪”的矛盾,似乎離“百善孝為先”遠了一點。

    玄武門之變

    爭權期間,李建成曾下毒謀害李世民未成。後來,突厥犯境,李建成建議由四弟李元吉統兵禦敵,藉機削奪李世民的兵權。

    李世民得知訊息後,先發制人,在玄武門用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同時,李淵宣佈宮中大小事交由李世民處理,後來立李世民為太子。

    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尊李淵為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可以說北魏以來至北周、隋,國位爭奪亂局中的常見現象。對於有鮮卑血統的李世民犯下的過失,在當時並沒有太多的爭議。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奪嫡之爭,本質上是朝中大臣的派系之爭,以及與皇權李淵之爭。雖然有違“齊家”的含義,但李世民並未殺掉李淵,同時這屬於“治國”的範疇,是達到“平天下”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點上,李世民是明智的。

    至於李世民治下的“貞觀之治”大家都耳熟能詳,不再贅述。至於李世民本人回首往事時,會不會對玄武門之變後悔,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在“家、國、天下”三位一體的中央集權帝制統治之下,李世民的做法無疑達到了“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犧牲小家保全了大家。李世民可以說是位開國皇帝,李淵只是樂享其成罷了,後來李世民在傳位李治時留下了《帝範》一書,書中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 11 # 開灰機的舒克舒克

    客觀來說,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兩派勢成水火,誰都不會輕易退出儲位之爭,這連他們的爹高祖李淵也是很難決斷。

    無奈,世上的事就是這麼兩難,兒子不爭氣吧傳位不放心,兒子太爭氣且有兩個都不錯,那必然就爭奪激烈,想必這就是政治家必須承受的皇家無情和骨肉之痛。二月河老師的《九王奪嫡》描繪雍正登基的兇險中也可見一斑。

    我們評判政治家,當然可以對他的私德或者私事指指點點,或者從私人感情上來說道,比如李後主有才多情,曹操奸雄無德。但是如果因此而有意無意忽略政治家其為政之道,在國家治理和民生髮展以及政治安全上的作為,脫離了當時實際情況,就往往會不客觀和準確。

    就像對待企業家,我們總要以業績或是企業表現來說話的,政治家也一樣。

    首先,他在繼承高祖皇位後,文攻武衛真正實現了國家再次統一。要知道,把老爹李淵推上皇帝寶座,打天下的最大功臣就是李世民,少年將軍才華畢現,還團結了一批文臣武將,都是當世英雄,這也為他以後發展建立了雄厚的班底。

    雖然隋朝實現了南北統一,但是畢竟還不徹底,在隋煬帝治理下,國家實力耗費太巨,隋朝末年又陷於混亂戰亂,群雄爭霸,才給了給了李家晉陽起兵崛起的好機會。

    要知道,從西晉八王之亂分裂到後期的南北朝,期間歷經數百年,直到大唐時期才真正完全統一而崛起。

    統一後,其實好皇帝都幹得差不多的事情,輕徭薄賦,關注民生,發展生產,治理清明,於是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社會繁榮,國家富強。漢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以及明朝的仁宣盛世都是如此。

    如果僅此而已,那麼唐太宗也沒有後來那麼著名。就如同漢武帝大敗匈奴,為國家解除了生存危機;唐太宗也有一個勁敵,同樣來自北方的突厥,什麼頡利可汗的,就在李世民剛上位的時候就大兵壓境,還沒恢復元氣的大唐屈辱地拿出國庫全部家底才訂了個便橋之盟。

    這對心高氣傲的太宗可謂是奇恥大辱,不雪恥怎麼行?而且,抵禦外辱也是最能凝聚國立的。

    最後經過合眾聯橫突利可汗等反對頡利的勢力,特別是大練騎兵,在名將李靖指揮下終於奇襲奇兵大勝。

    由此,大唐勢力向西北擴充套件,最終被各部落尊為“天可汗”。這也是漢朝後中華版圖得以大為擴散的輝煌時期。

    以河西走廊為通道,直達西域,聯通諸國,大唐在太宗治理下的貞觀之治,不僅為國內樹立了治理的典範,也為周邊小國所欽佩和羨慕敬仰的巍巍大國。

    僅此內外兩項大功,足以在歷史上留下不朽功名。更何況唐太宗在政治治理上的清明開放,豪邁奔放,比如和魏徵的明鏡之鑑,隋朝延續下來三省六部治的確立,和李靖談兵法留下的李衛公問對……

    可以說,他無愧於老爹高祖開創的事業,也給後代子孫留下了一個富強的大國,開創了大唐的堅固基業。一生兢兢業業為國操勞,不像隋朝隋煬帝那樣晚節不保,留給了兒子高宗的是名將李靖和長孫無忌等一批有為大臣,保證了國家在他的制定道路上繼續前進。

    這樣的難得的皇帝稱為明君,不過分。

  • 12 # 鳶飛九天2018

    一個帝王是否是“明君”,是由他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來決定的,而不是由他的道德水平來決定。很顯然,李世民雖然道德上有瑕疵,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並逼迫父親李淵退位。但這些道德方面的瑕疵,並不能阻礙李世民成為一個優秀的君主。

    李世民在位期間,輕徭薄賦,鼓勵生產,勸課農桑,透過一系列惠民政策是經過隋末戰亂的人民紛紛安居下來。國家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發展。開啟了大唐第一個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而對外,則滅亡了草原上對大唐的最大威脅——西突厥,透過和親安撫吐蕃,經營西域,遠征高句麗。透過一系列南征北戰,消滅了大唐的外患,贏得了各民族的一致擁戴,被稱為“天可汗”。

    文治武功均達到鼎盛的唐太宗李世民,稱一宣告君,當之無愧。

  • 13 # 小石頭LEO

    明君都是好皇帝,但是好皇帝一般都不是好人。李世民確實是殺兄殺弟,但那是到的層面上的,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好皇帝。

    當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聲名遠播,在朝野民間擁有巨大的聲望,身邊聚集了很多的能人志士,他們甘心聽從秦王李世民的號令,在他的麾下,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無往而不利。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李世民才會遭到自己的父親和兄弟的疑忌。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正常情況下,是不能繼承皇位的。

    在走上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也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的。畢竟要他親手殺掉自己的兄弟,甚至有可能會殺掉自己的父親,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容易下的決定。但是對於天下的渴望,和一展胸中抱負的強烈願望,最終還是戰勝了身為人子,兄弟的骨肉之情。所以,一場流血的政變,在所難免。

    雖然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了皇位,贏得了天下。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諾言,他真正的給這個國家,給這個天下帶來了榮譽,發展,和尊嚴。他親手建立一個足以光耀萬世的盛世王朝。他讓中華這個泱泱大國,真正成為了萬國來朝的天朝上邦。而他自己也被稱為“天可汗”。這不僅是一個稱謂,更是一種榮耀,一種信任,一種在當時的國際地位和周邊民族眼中的信任。那是一種真正從心底裡擁護你,才會給你的稱呼。

    所以,即便李世民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了皇位,但是歷史從來只記住結果,成王敗寇。而李世民也的確做得非常出色,所以,沒有人再揪住這一點不放,大家記住的是作為“天可汗”的李世民,是雄才大略,千古一帝的唐太宗,而不是那個喋血玄武門的李世民。

  • 14 # linux每日談

    明君和殺兄弟是兩碼事,殺兄弟只能說是為了爭奪權利的一種手段,但是明君則是看其在治國的政績上。

    從道義上講,李世民蓄謀已久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上的皇帝,手段確實不光彩,而且還殺了自己的兄弟,更是後人所詬病的。但是換個角度看這件事,本身李世民屬於篡位登基,那為了江山永固該怎麼辦?只能也是必須將同宗有威脅的兄弟除掉。因此在人倫道義層面,李世民做的是不完美的。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登基後,大臣一個都沒殺,而且都得到了重用。

    但是從治國方面,李世民絕對是個明君,千古難得的明君。李世民執政期間,唐朝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段時期被史學家稱之為“貞觀之治”。主要是由於他重用了一批如魏徵等老臣,廣納言論,重視貿易發展,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功大於過。

  • 15 # 黑禮服1649

    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被立為太子。後唐高宗退位,李世民登基,年號貞觀。

    李世民不拘一格的用人,慧眼獨到,對人才達到了充分的肯定。此外李世民充分認識到人無完人,對大臣們的各種進步之言予以採納,不獨斷專行,確立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的管理制度。在治國上更是採用了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認識到人命的重要,立了不可亂殺的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複審完畢後方可行刑。

    貞觀四年全國判死刑的為29人,貞觀6年全國死刑犯為290人,李世民審查時讓290人回家過年,過完年之後再回到監獄 ,結果過完年290人無一叛逃。這個數字令人瞠目結舌,在古代做到這樣的成績,不可謂不偉大啊。

    李世民在外交方面也有著豐功偉績,對玄奘佛學的支援,打通絲綢之路以及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由此可見稱李世民為明君一點不為過。

    在古代為爭皇位手足相殘的事情是司空見慣的,也許李世民不殺太子李建成,等李建成登基死的是李世民也不一定。你們覺得呢?

  • 16 # 知常容

    一個人是不是明君,要看他治理天下的水平,李世民把整個大唐打造成了貞觀天下,這一點是不可抹殺,為大唐奠定的基業,大唐的強盛,現在的人提起來還是非常的自豪。大唐就如同高山一樣,那個時候萬國來朝賀。老百姓不捱餓,所以是盛世,盛世的君王就叫明君。

    至於爭權奪利的事情,是他皇家內部的事情,比如武則天,比如雍正,比如唐玄宗他們或許都是靠非正常手段上去,但是他們治理天下也是非常好,所以他們也稱得上是明君,或是在提起治理天下的時候,依舊是把他們當做學習的榜樣。

    而有些才華橫溢的,品德上也找不出瑕疵的,但是治理天下治理不好的,那麼他就是個昏君。評定一個君王,應該是從他管理百姓的角度來評定。

    但是唐太宗奪得天下之後,對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極盡汙衊之事,並且篡改歷史,當然現在已經達成共識了,這一點是為人不恥的,但是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明君,說明此人的品德很有問題。

  • 17 # 溫讀

    李世民殺兄殺弟,那是私德,而明君稱號,是因為他為唐朝,為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就好比,一個人,他的私德可能不好,但是並不能代表他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

    而李世民,就算的上是一個私德有汙點,但是能力極強的人。

    再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你說李世民殺兄殺弟,私德不好,狠心之至。

    那如果李世民沒有玄武門殺兄殺弟,那可能早死的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秦王李世民了。

    政治鬥爭想來是最為黑暗,沒有對錯,只有權利之爭。

    自古以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李建成就被史書上寫的昏庸無道,比楊廣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是,也不是。

    雖然李建成也算的上是一個極為合格的繼承人,守成之主。

    但是相比於開創貞觀之治,被尊為天可汗的李世民,還是有差距的,畢竟優勝劣汰。

    我記得琅琊榜2裡,蕭元啟起兵造反失敗最後臨死之前曾經說過:

    “如果是我開闢了大梁王朝的百年繁華,誰又敢說是我蕭元啟錯了?”

    是的,李世民成功了,玄武門之變奪了合法繼承人的位置,而後逼宮,李淵退位。

    隨後文治有貞觀之盛世,武力可滅東突厥,滅薛延陀,被尊為天可汗,萬朝來賀。

    文治武功,在歷史上所有的君主裡是可以排的上號的,稱為一代明君,實至名歸。

    而玄武門之變,是這位明君身上唯一一個洗不掉的汙點,但是終究還是瑕不掩瑜的。

    一個是私德,一個是公德,還是不能混在一起談。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 18 # 小鎮月明

    李世民發動玄門事變,弒兄殺弟,迫使李淵不得不將皇位傳位給李世民,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李世民在位期間,對內開創貞觀之治,對外大破突厥,奠定了盛唐氣象的基業。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玄武門之變,不用說肯定是李世民早有預謀的,說是自保也好,蓄意謀殺為之也罷。總之透過血染玄武門,李世民成功的清除了所有的絆腳石,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

    凡為王為帝者, 心狠手辣居多,李世民也不例外。在大唐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不世之功,隨之而來是野心的膨脹和父兄的猜忌。玄武門之變,是必然的。

    對於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淵來說,他們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遇到李世民,在權力面前,親情只不過是次要的。

    但是對於大唐的百姓來說,他們又是幸運的。李世民至少給了他們一個安定而又繁榮的生活環境,沒有無休止的戰爭和徭役,統治集團也算的是英明。而這些就足夠了!

    弒兄殺弟,那是帝王家事,與普通百姓何干!而貞觀盛世,那是實打實的,百姓都能感受的從中所帶來實惠。

    所以,玄武門之變,不妨礙李世民被後世稱之為明君!

  • 19 # 紫風墨蘭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只是因為看待問題的關鍵點不同,李世民殺兄殺弟看起來是很喪心病狂,但是他的出身決定了他不是尋常百姓,自古以來生在皇室哪裡可能沒有勾心鬥角,從來也只是成王敗寇;即使李世民有這樣的人生汙點,但是他的豐功功績也是值得後人欽佩敬重的。

    而評論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就事論事,以他的功績作評,他在歷史上開創了唐朝盛世“貞觀之治”,即位後積極採納群臣意見,虛心納諫,最有名的就是魏徵這個大諫官,魏徵去世時李世民哭訴他從此少了一面明鏡。正因為有明君,才產生了一批對國家大有用處的諫士,從而成就了大唐的盛世。另外,李世民不分種族,善待少數民族,結交友邦,使大唐邊境和睦;國家趁此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大力發展農業,為大唐盛世奠定穩固的經濟基礎。

    李世民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正是他的這些良舉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大繁榮盛世!

  • 20 # 知未是也

    李世民是有道明君,還表現在他深刻懂得民眾是水,皇帝是船,船和水是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上。這個思想,在中國自秦始皇以來,總共408位皇帝當中,只有李世民才具有。李世民之所以能善待功臣,體恤子民,在於他非常明白船和水互相依存的道理,所以他把民生問題作為天下長治久安的大事來抓,而不是用殺人和刑罰來鞏固李唐江山。

    李世民是有道明君,還表現在他完善和發展了中國封建社會旨在制約各種特權的"三省六部"政治制度。基於對隋朝最終滅亡的認識,李世民認為隋朝之所以滅亡,在於隋煬帝的政治腐敗和殘暴統治,最根本的原因是楊廣破壞了隋文帝楊堅建立的大臣議政政治制度,搞個人專治和濫殺無辜所致。為了限制皇權,一方面,他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基礎上,完善和建立了唐朝的"三省六部"政治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由中書省負責擬旨和草令,門下省進行稽核簽署,爾後交皇帝審批,再由尚書省下到六部執行,三省制極大的制約了皇帝的權利,避免了因皇權得不到有效制約產生的各種濫用職權和腐敗。另一方面,李世民鼓勵大臣向皇帝提意見和建議,當面指出皇帝的問題和錯誤,從而減少了皇帝在處理朝政上出現的弊端和過失,很好地制約了皇帝的特權。李世民建立的"三省六部制",比西方國家標榜的"三權分立"整整早了一千多年,為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夯實了政治基礎。

    李世民是有道明君,還在於他招賢納諫,以身作則。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李世民從隋朝的滅亡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他廣招賢良為國家所用,他鼓勵大家評論朝政,提醒他不可妄為,他嚴格要求自己,不讓上行下效的事情發生,由於他模範帶頭,使唐初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使大唐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這不正是一個有道明君的所作所為嗎?

    李世民在歷史上曾幹過殺兄殺弟的事情,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歷史對他的評價和肯定,一些人老拿玄武門事變來否定和貶低他,這不僅僅是對李世民個人的挑釁,更是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嚴重挑戰和考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也是受中華民族世代尊重的有道明君,他的一生,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貶低和詆譭他顯然是不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品毛利率越來越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