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前帶刀侍衛

    自著名的“應仁之亂”開始,當時的室町幕府的權勢和威信就開始迅速崩盤,陷入到自顧不暇的地步,原本還可以對天皇和朝廷進行保護和幫助,現在簡直就是望塵莫及。當時室町幕府走到了即將分崩離析的境地,國內的大名開始趁亂開始割據,而農民不堪來自領主的壓迫和剝削紛紛揭竿而起發動“一揆”。而在這樣的情形下,原本代表信仰和權威的地方就成為了被破壞的地方,比如公家,寺院,大量的倉庫以及田地被破壞,這對天皇所在的朝廷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朝廷財政上的困難一度造成必要的儀式都難以維持和進行,這裡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公元1500年秋天的時候,當時的日本天皇后土御門天皇離世了,照理說天皇有沒有實權不重要,但是生死之事還是要當大事辦的,畢竟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嘛。可是由於幕府本身沒有錢,導致天皇的葬禮竟然沒有辦法舉行,這位天皇的遺體在皇宮內停留了四十多天之後才被艱難的火化掉。

  • 2 # 喲文化

    日本皇室那時基本上非常貧困,白酒滲水喝,以豆腐代替肉類,到了裕仁天皇時期才有改善,皇室決定不再當軍閥的傀儡,號召全民皆兵,一越成為軍國主義。

  • 3 # 那年今夕

    日本天皇自平源時代開始至明治天皇就是作為所謂神在人間代言人的身份,並不掌握世俗權利。行政、軍事、外交等國家主權都由幕府將軍掌控,天皇及皇室由幕府將軍供養。

    而到日本戰國時期,室町幕府經“應仁之亂”後就徹底沒落,日本諸侯大名林立,並不向幕府將軍上供,甚至不斷的侵蝕幕府將軍的利益。

    也使得室町幕府拿不出資金供養天皇,導致天皇的生活水平簡直“慘不忍睹”!

    平時生活減衣縮食,甚至天皇去世的葬禮都辦不起!在戰國時期,兩任天皇死後都是放了半年以上才草草下葬,儀式幾乎等於零。甚至連下葬的棺材都是大臣抽錢而來。

    新天皇登基大典由於沒有資金,能等25後以後再辦,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這是戰國中前期天皇的生活狀態。隨著兼併戰爭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到了後期織田信長開始崛起,假借天皇之名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名們開始不斷上供,朝拜天皇。才使得天皇生活狀態逐漸好起來,穩定起來了。

  • 4 # 地圖看歷史

    在日本歷史上天皇有很長時期都只是作為一種國家的象徵性而存在的,他們手中沒有任何的權利,受到幕府將軍們的保護和支援,如果幕府強大在某些方面上需要利用天皇手中的“神權”那麼就會對天皇好一點,如果幕府自己本身就出現了問題,風雨飄搖,自身難保的時候,天皇就會“自生自滅”。那麼日本戰國時期的天皇又是怎樣的情況呢?我只想說他們窮困潦倒,你完全想象不到。

     

    自著名的“應仁之亂”開始,當時的室町幕府的權勢和威信就開始迅速崩盤,陷入到自顧不暇的地步,原本還可以對天皇和朝廷進行保護和幫助,現在簡直就是望塵莫及。當時室町幕府走到了即將分崩離析的境地,國內的大名開始趁亂開始割據,而農民不堪來自領主的壓迫和剝削紛紛揭竿而起發動“一揆”。而在這樣的情形下,原本代表信仰和權威的地方就成為了被破壞的地方,比如公家,寺院,大量的倉庫以及田地被破壞,這對天皇所在的朝廷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朝廷財政上的困難一度造成必要的儀式都難以維持和進行,這裡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公元1500年秋天的時候,當時的日本天皇后土御門天皇離世了,照理說天皇有沒有實權不重要,但是生死之事還是要當大事辦的,畢竟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嘛。可是由於幕府本身沒有錢,導致天皇的葬禮竟然沒有辦法舉行,這位天皇的遺體在皇宮內停留了四十多天之後才被艱難的火化掉。

     

    去世了一位天皇就要來一位新天皇繼承,這個時候繼位的天皇是後柏原天皇,天皇登基是大事,也需要有個像樣的儀式給全部國民看,但是幕府同樣是沒有錢,這讓天皇很尷尬也很無奈,只好暫時作罷。這位天皇繼位後的第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這位天皇才正式舉辦了登基大典,而這一年,後柏原天皇已經有五十八歲的“高齡”了。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皇帝或者是統治者在繼位大典之後為了表示普天同慶都會舉辦盛大的宴會,雖然這位天皇的登基大典辦的有點晚但形式也要走啊,宴會也得辦啊,不過遺憾的是,天皇在進行完登基儀式後剩下的錢已經不足以支撐一次宴會了。並且可悲的是這位天皇在正式“登基”以後三年,傷心欲絕的離世了,可是更悲哀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因為他的葬禮沒錢舉行。

     

    這位後柏原天皇去世的很不是時候,當時正值酷暑難耐的夏天,遺體已經開始膨脹,朝廷湊錢打了一副棺材差點因為太小而放不進去。此後這樣的事情在天皇家族裡層出不窮,公元1556年當時的日本天皇后奈良天皇因為去世的時候,室町幕府的足利義輝將軍不在京都,這位天皇的遺體被放置了兩個月,直到朝廷徵收完當年的糧食和賦稅後才湊足了錢對天皇進行下葬。

     

    既然天皇的處境都如此的惡劣,那麼朝廷中其他的王公貴族情況更是可想而知了,很多公家都開始選擇逃離京都,利用各種關係投奔到全國各地割據一方的大名那裡,也有一部分除了京都以外在別的地方還有領土或者居所,也都開始搬離,這一部分人在此後的歲月裡漸漸變成了割據一方的大名。

     

    不過有弊就會有利,當時的室町幕府已經不能統治管理全國的大名,而天皇也不能再指望來自幕府的幫助,因此割據大名和天皇都尋找到了合作的機會。日本進入戰國時期後,各地的大名為了尋求存在以及戰爭的合法性,會在天皇那裡獲得權威和承認,方法就是進貢給天皇和朝廷大量的財富,以謀求一個官位。

     

    我認為在日本戰國時代,原本需要根據家族品級高低來衡量,多部門嚴格審批的官位儼然已經成為了只要貢錢到位就有求必應的謀利謀生存的工具,這和天皇公然賣官已無本質區別。也算是一個皇族在亂世的悲哀吧

  • 5 # 春風解語

    引言: 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日本的天皇頭銜,聽起來比較牛,可是實際上是沒有多大權利的,特別是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天皇毫無帝王的尊嚴,和傀儡沒有區別,不但待遇極為苛刻,還沒有人身自由,連宮廷開支都被將軍嚴格限制,收入甚至還不如一般的大名,常常因入不敷出而淪落到向將軍“乞討”的地步,日子過得太悽慘。

    一、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奴隸制階段是由推古天皇開始,不管稱謂如何變化,始終是最原始的氏族首領,這是最早的“天皇”萌芽狀態。

    天皇照片

    隨著日本與中國的來往交流,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的制度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家族國家”的概念在日本被普遍認同。

    日本的社會變革與學習中國製度、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在奴隸制社會結束其生命之後,日本迎來了大化改新之後的封建階段,此階段日本頻繁派遣使者來往大唐,他們仿效唐朝律令從新制定了“天皇制度”,這一時期的天皇制度是日本封建社會的開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正式成立,可是好日子不長,很快時間推移到了1185年,封建武士領袖源賴朝在鎌倉開府,由武士當道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鎌倉開府之後,日本的“天皇”成了徹底的傀儡,在東漢時期,曹操就這樣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此刻的鎌倉幕府把持了日本的實際權利,開始了長達600多年的武士當道的局面。

    自鎌倉幕府建立以來(1192年—1333年),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天皇權力被架空了六百八十二年之久。

    這段時間日本天皇的日子並不好過,可以用悲慘形容,皇室就是一個空架子,日本天皇甚至要靠“乞討”來生活,簡直不要太慘,實際上他們就是一群穿著皇袍的乞丐。

    二、“天皇”為什麼從來沒有被推翻過

    在日本的幕府時代,“天皇”過得如此狼狽,實際權利被剝奪了,但是依然有一個空架子支撐著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的改革也好,變動也罷,為什麼“天皇”從來沒有被推翻過呢?

    日本雖然是彈丸小國,但是他們善於學習的習慣還是好的,日本天皇長期從中國學習先進的制度、文化、禮儀,甚至是思想。

    中國古代有“天授神權”的理念,這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麻痺民眾的手段,而日本把這種思想直接複製了過去,用神話傳說打造“天皇”的神性形象,甚至不惜創造一個虛假的歷史故事,一部開天闢地的“神國史”讓日本的形象立刻昇華了起來。

    日本神話傳說

    就像中國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一樣,日本也把“神國史”的高度建立到人類創造上來,所以在日本國民心中“君權神授”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天皇就是上天之子,是領了神的法旨來拯救人類,管理人類的,這樣思想上的洗白,使民眾接受了“天皇”的存在。

    在與中國的來往中,他們不僅僅學到了麻痺民眾的思想,還把秦始皇的“萬世一系”的理念複製過去,在這個理念上還發展了新的思想,那就是“神國的萬世一系”。

    大唐之時,日本與中國互通友好,在唐朝“家族國家”的影響下,日本把這個理念傳播到本土,並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此時“忠君”思想在日本開花結果,並且被廣大民眾所接受,中國自古說“忠孝難兩全”,這種思想在日本也是存在的,但是他們把忠看得比孝更加重要,這些思想、理念的植入,使“天皇”在民眾中得到了普遍支援。

    就算到了權利沒落的幕府時代,雖然武士掌握了實際權利,但是從來沒有“篡位”之舉,只是在權利上架空了“天皇”而已,形式上的“天皇制度”仍然存在。

    幕府時代

    幕府的武士只能躲在天皇這個空架子後面,做著木偶提線,但是並不能走到前面去代表國家發言,“天皇”雖然生活不如意,但是想要取而代之還是不可能的,甚至幕府要進行什麼活動,還要借“天皇”頒佈召令。

    三、近代天皇制度

    幕府時代的“天皇”確實不是太好過,甚至可以用“慘”來形容。

    德川時代的將軍

    直到明治維新後,天皇才漸漸形成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國家,德川幕府時期,天皇的日子沒有比之前更好過,依然是依附幕府生活,可能還時不時打個“秋風”,說個好話,雖然表面上光鮮,實際上沒落而悽慘。

    德川幕府中後期的政策,使得日本的經濟漸漸凋敝,而此時資產階級萌芽思想正在漸漸形成,所以這個時候的日本也正處在社會變革的新時代。

    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漸漸代替了小農生產,日本的農業生產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社會到了需要深刻變革的時候了,於是推翻德川幕府的聲音出現了,以下層武士為首的改革集團打著“天皇”的旗號與幕府抗衡,在此過程中,他們提出“尊王攘夷”,“王政復古”的口號。1867年倒幕府運動,推翻了長期以來幕府掌握實權的時代,幕府統治者還政於“天皇”。

    明治天皇像

    自此,“天皇”的才掌握了實際權利,從乞討度日中解脫出來。

    從日本的歷史來看,“天皇”是他們的精神象徵,哪怕是大權旁落的“幕府時代”,日本“天皇”依然在日本國民心中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 6 # zone豆豆

    天皇的財產、收入來源,與天皇的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大和朝廷時代,大王(後來的天皇)以諸豪族的盟主兼最強豪族的身份實行統治。據目前的研究顯示,那時候的大王擁有直轄地,稱為屯倉、御廚等。另外,大王當然有直屬的部曲民,當中有稱為名代、子代的民眾。他們負責提供勞動力、還要納貢,這些土地和任命便是大王們的基本收入來源。

      到了公元七世紀,大王改稱為天皇,仿效唐朝而匯入的律令制度隨之實行,王家領地也進入制度化管理的時代。那時候的御領主要由宮內省下的大炊寮和內膳司管理。宮內省便是天皇的家政機關,輾轉延續至今。

      當時與唐朝制度一起匯入的還有儒家思想,著名的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是天皇堅信的觀念。因此,國家的山澤資源、田貢租稅等納貢品,當然皆為天皇財產。那時候的國家稅收則由中務省的內藏寮和縫殿寮兩個部屬負責徵收。

      後來,律令制度失效,九世紀的平安時代前期改行莊園制,國內土地的租稅轉變為由貴族為領主的莊園貢稅。簡單地說,莊園制便是將國家土地分割,交到貴族、寺社手上管理,而莊園領主則有責任繳納朝廷制定的租稅額,來維持朝廷運作。

      在這些莊園領主中,最高位的便是天皇和天皇家的家長——院,即天上天皇(後稱上皇)。不過,為免被世人非議一國之君斂財自肥,有失君德,天皇和上皇習慣將這些莊園中的大部分轉為皇室寺院名義下的莊園,作為供神佛禮的貢地,由上皇來來管理,因此這些莊園在當時一般被稱為院領。

      上皇也會把遺產分給自己的妻妾或女兒代官,期待她們日後將遺產還給上皇屬意,但又未成年的後繼人。這些暫時轉給妃子、公主管理的領地,被稱為女院領。當然,天皇、上皇的收入不只有田產。

      在莊園盛行的時代,古來的國家祭祀活動繼承執行,相關的祭祀供品和費用當然從官、私兩種莊園裡徵收。而負責為皇室莊園調配物資的供御人,受惠於為天皇辦差之便,慢慢形成了後來稱為座的特權商人,為天皇和上皇提供生活所需、享樂物資。

      到十三世紀,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相繼成立,武士強搶貴族莊園的問題十分猖獗,但兩個幕府的將軍均以勤王作為大義名分,積極地保護皇室莊園的安全。但結果,國家的租稅徵收權便落入幕府手上,皇家的經濟能力大幅下降,顯然不足以獨自負擔執行國家事務和祭祀所需的資金。在室町時代,天皇要進行即位、祭祀的儀式時,基本上都要靠幕府全資支付。

      正所謂唇亡齒寒,天皇與朝廷全面依靠室町幕府來支援,幕府的穩定顯得尤其重要。但當時幕府經歷了公元1467年的應仁文明之亂,元氣大傷,對天皇與朝廷的支援便顯得有心無力了。當時天皇的即位典禮、葬禮,都因為缺錢而無法如期進行,以至於後奈良天皇與後柏原天皇兩代,無法按祖制讓位給新皇,鬱悶地死在皇座之上。

      為求活路,戰國時代的天皇曾一度依靠各地新崛起的戰國大名索求官職的獻金來維持生計。雖然天皇對賣官的行為多次表達不情願,但幕府默許,朝廷又需要經費維持國務運作,加上換來的政治獻金實在可觀,諸多利誘使得這樣的行為持續了四十年左右。

      織田信長於公元1570年代掌握京都,代替室町幕府管治,京畿一帶局勢回穩,皇室財政終於回春。在豐臣政權時代,正親町天皇終於獲得資助,重啟讓位大典,續行祖制。而且,豐臣政權繼承織田政權保護皇室權威的方針,使各種皇室領地和貴族領地得以迴歸。到了德川幕府時代,大部分儀式和費用繼續獲得資助,皇室與貴族迎來了最安定的時期。

      德川幕府沿襲織田、豐臣時代以來,出資修護天皇皇宮和太上天皇居住的仙洞御所,皇室與朝廷貴族獲幕府保證的領地總額也超越了織田、豐臣時代,約為十二萬石,已經相當於一箇中級藩。到了這時,日本天皇的“王之財寶”終於穩定下來,可以順利維持朝廷運轉。

  • 7 # 再言春秋

    引言

    日本戰國時代是從公元1467年開始的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公元1615年安土桃山結束。在這一百多年中,日本長期處於,戰爭不斷,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中。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天皇,也不免受到嚴重的影響。

    分析

    時代背景

    日本戰國時代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應仁之亂:在結束了日本南北朝並立局面之後。僅僅過了不到一百年時間。公元1467年,圍繞著足利將軍的繼承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由於各大名之間的利益衝突,這場戰爭最後演變成整個日本的大混戰。雖然,戰爭雙方由於主戰領袖死去而和解,但已經為後來的戰國分裂埋下了隱患。

    2、戰爭不斷:應仁之亂之後,雖然足利義昭將軍有意恢復他對各大名的權威,但根本無法阻止各大名圍繞著私仇與利益而發動的多次戰爭。而此時,又崛起了一些軍事實力,財力比較強大的新的大名。但同時,也出現了多次以下克上的事件,諸多大名被屬下所殺。

    3 一家獨大:到了戰國的中後期,織田信長消滅了今川,控制了美濃,兩次設定包圍圈,完成了天下布武的路線,基本統一了日本。但之後,本能寺之變中,被心腹家臣所殺害。開啟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時代。

    4 亂世終局:豐臣秀吉死後,一直隱忍的德川家康取而代之。徹底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建立德川幕府,開啟了數百年的江戶時代。

    戰國對於日本的影響

    戰國時代在日本的歷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對日本的影響極其深遠

    1、織田信長摒棄日本傳統墨守成規的作戰理念,投入了大量的新式火器。改變了此前以正面突破為主的單一作戰風格。為之後作戰中所採用的正面牽制,側後迂迴等較為新的戰術理念奠定了基礎。並出現了“兵農分離”制度,“兵農分離”制度的出現後,日本軍隊開始職業化訓練,使武士的培養比例大幅提高。

    2、由於織田信長的支援,西方基督教在日本興起。為日本後來學習西方,進行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礎。

    3、戰國時期的風俗習慣一直影響著日本各個城市的生活習慣。以大阪和東京為例,這兩個城市的特點就與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相似,有著大氣和內斂的特質。

    4、因為戰亂的頻繁死人,讓人們對生命和死亡有了重新認識。使得日本後期的文學作品,飽含憂鬱悲慼之風。正因為如此,讓日本人有了人生苦短的生命認知,促使了他們形成了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

    天皇的經濟收入

    在日本,高高在上的天皇,是透過何種而獲得經濟的收入

    1、在公元645的大化革新時,透過改革土地佔有制度,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制,確立封建土地土地國有制。規定天皇是日本全部土地和奴隸的主人。此時,日本所有的土地都是天皇的公地,全體百姓都是天皇的臣民。封建土地國有制確立了天皇專制的經濟基礎:即日本百姓的錢,就是天皇的錢。各個地方大名替天皇收取稅收,而收繳上來的稅收完全由天皇自由支配。

    戰國時期天皇經濟情況

    透過舉例,咱們詳細的瞭解一下天皇真實的生活情況

    1、後柏原天皇在位期間,由於上代天皇時期的戰亂,國家經濟衰微。天皇對地方几乎沒有影響力。甚至連後柏原天皇繼任典禮的費用都沒有。這一期間,越前大名朝倉氏獻金五百貫,幕府將其中的三分之二獻給朝廷。但當時的日本,一兩黃金只能夠一個成年人生活一年,這五百貫對皇室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公元1526年天皇駕崩,幕府送來六百貫葬送費。在安排完正常的生活需求後,天皇的安葬一直拖延到盛夏。此時,天皇的遺體已經腐爛。

    2、後陽成天皇在位期間,這一階段,日本前後經歷了豐臣秀吉政權期和江戶幕府。在豐臣秀吉政權時期,皇室恢復了皇室應有的禮制和相應的財政收入。但到了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對天皇態度強硬。皇室的財政收入再一次出現危機,只比一個最低階的大名好一點而已。

    結語

    戰國時期的日本,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從國家整體的情況看,經濟情況就有嚴重的問題。而且天皇也因為沒有實權而被有實力的各大名所架空。作為提供天皇經濟來源的各大名,他們架空天皇之後幾乎就不再向皇室提供收入。這就導致了天皇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僅有的一點來源,也是各大名的集資或者幕府的財政支援,這還要根據人家心情而定。如果出現了像德川家康那樣根本不在乎皇室的幕府,即便是天皇生活都非常的拮据。就連基礎的生活必需都無法滿足,更不要說是享受了。

  • 8 # HuiNanHistory

    早在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年)以前,天皇就已經大權旁落了,需要依靠幕府的支援。

    我們最熟悉的德川幕府,並不是開創幕府的第一個家族。

    早在距今800多年前,鎌倉幕府的首任大將軍源賴朝就開創了幕府制度,結束了天皇與貴族聯合執政的時代。

    天皇只能任命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而自己則帶著貴族們蝸居於京都,朝廷與幕府維持著表面上的和平。

    在鎌倉幕府之後是室町幕府,這就到了15世紀。幕府的崩潰和內部大名的爭鬥,也就造就了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名將相繼出現的戰國時代。

    由此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以前,天皇就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

    當然,天皇和貴族們雖然不掌握實權,但勢力的衰退是按部就班而非一蹴而就的。

    例如,在室町幕府時期,天皇仍然擁有領地(御料地),貴族公卿也有自己的領地,這些領地的產出可以維持朝廷的財政,在一等程度上脫離幕府的控制。

    但是,在戰國時代這些領地逐漸被地方豪族霸佔,所以後期的天皇要依靠幕府的各類“財政補貼”度日。

    總的來講,最初天皇並不是完全沒有財力的,都是隨著時代沒落的。

  • 9 # 解讀歷史迷霧

    隨著戰國時代的推進,天皇同樣入不敷出,就連退位、繼位、葬禮的錢都沒有,只能依靠大名的政治獻金,以及參與大名間的調節獲得收入,維持天皇家及朝廷的運轉。

    其實,日本戰國時代是天皇家最困難的時候。當時天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朝廷因為缺錢無法運轉,天皇雖然失去權利,但對日本中上層仍有影響力。如果朝廷無法運轉,這種影響力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

    更為嚴重的則是中下級公卿們,由於朝廷沒錢無法運轉,自然無法獲得薪水,只能依靠賣出祖業度日。但祖業總有賣光的一天,為了生存,只能離開京都到其他大名甚至商人處充當門客,維持一家的生存。

    還有部分公卿,甚至假冒天皇使者、拿著偽造天皇書信肆意坑蒙拐騙,極大動搖了天皇所剩不多的威信,這也動搖了天皇在日本中高層心目中的地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天皇不得不多次親自參與到敵對大名的調節中,以此獲得相應的報酬,勉力維持朝廷的基本運轉,但高階公卿也免不了餓肚子的窘境,天皇的境地也好不到哪。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織田信長開始逐步掌握日本,天皇及朝廷的境遇得到大幅改觀,關於朝廷的各種制度被重新規範,天皇乃至公卿的生存情況開始好轉,停辦數十年的和歌會再度出現。

    到了豐臣秀吉時代,天皇及朝廷基本不用為資金髮愁。進入德川家康時代及之後的江戶時代,關於武家和公卿的制度徹底完善,天皇及朝廷專注於日本文化的傳播,雖然偶有衝突,但整體朝著平穩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日本戰國時代,天皇在前、中期相當落魄,到了中、後期,隨著局勢的變化,實力大名需要來自於天皇的支援,天皇的狀況開始有了明顯的改變。整體而言,情況越來越好並趨於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蘿蔔褲搭配什麼上衣比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