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四有料

    想要了解北洋軍閥,袁世凱是必然繞不開的人物。清朝末年,中國掀起洋務運動,一大批地方軍隊如湘軍、淮軍等紛紛誕生,而李鴻章的淮軍,正是北洋軍的雛形。在袁世凱的主導下,北洋新軍成為清朝末年最為強大的軍隊,連革命軍都難以與它抗衡。經過政治博弈以後,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同時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就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上位,揭開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北洋軍閥比較統一,各地軍閥也紛紛宣佈接受北洋政府的領導。然而袁世凱被慾望衝昏頭腦,開歷史的倒車,復辟帝制。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引發全華人民的聲討,即使是北洋軍內部也激烈反對。1915年121月25日,蔡鍔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地緊隨其後,相繼宣佈獨立,討伐袁世凱。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並在身體以及精神的雙重打擊下抑鬱而死。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分裂伊始,以段祺瑞主導的皖系在日本人的支援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佔據上風。馮國璋主導的直系在英美西方列強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與皖係爭鋒相對。奉系不是袁世凱的嫡系,所以它的實力一開始遠不如皖系和直系,但它藉助日本人的扶持,盤踞在東北三省,伺機而動。

    除北洋軍閥分裂出的皖、直、奉三大派系以外,當時的中國還存在許多地方軍閥。在山西等地,閻錫山被稱為“土皇帝”,掌管晉軍大權。馮玉祥、楊虎誠等則盤踞在陝西、察哈爾等地,在蘇聯的扶持下實力強勁。四川更是軍閥林立,劉湘主導著軍政大權。蔡鍔將軍去世以後,唐繼堯繼續領導著滇系軍閥,陸榮廷則領導著桂系軍閥。在袁世凱去世以前,這些地方軍閥在名義上歸附中央,但等到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內部分裂,他們便趁機獨立,發展自己的實力,經營各自的地盤。

    皖系、直系、奉系儘管前身都是北洋軍閥,許多人還是同門師兄弟甚至是師生關係,但在政治鬥爭與權力博弈面前,三大派系依舊常常兵戎相見,而直皖戰爭與兩次直奉戰爭便是例證。

    1920年7月14日,直系的吳佩孚、曹錕不滿皖系的段祺瑞獨攬大權,與奉系組成反段聯盟,討伐段祺瑞。最終皖系戰敗,直、奉兩系軍閥控制北京政權,皖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直皖戰爭以後,直系與奉系共同控制國內政權,但很快兩派的關係就勢同水火。張作霖上臺以後,極力推薦親日的梁士詒出任內閣首領。梁士詒向來與直系不合,英美扶持的直系也不能允許親日的梁士詒上臺,所以吳佩孚等人堅決不同意梁士詒出任總理。直系的不配合令張作霖十分憤怒,他決心用武力解決問題,於是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然而這場由張作霖主動挑起的戰爭,卻以奉系的慘敗告終,奉軍被迫撤出關外。

    1924年9月,直係軍閥軍閥齊燮元與皖系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張作霖覺得有機可乘,於是以援助盧永祥為名,再次進攻直係軍閥。戰爭初期,雙方各有勝負,但直係軍閥馮玉祥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於是臨陣倒戈,導致直系全軍潰敗。最終,馮玉祥與張作霖等推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當然,實權其實已經落入奉系手中。

    這幾場戰爭對於國內的局勢影響深遠,它不僅決定了三大派系的勢力範圍以及政治格局,還讓民眾認清北洋軍閥的黑暗性。在戰爭當中,不論是皖系、直系還是奉系,都是為爭權奪利而挑起戰爭,軍隊時常發生搶劫百姓的惡性事件。所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人們群眾反對北洋軍閥的呼聲愈發高漲。

    而且,在北洋軍閥亂戰期間,國民革命政府在南方成立。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組建“北伐軍”,從廣東出發,討伐兵力數倍於自己的北洋軍閥。在北伐軍英勇作戰以及人們群眾的支援下,北伐軍連戰連捷,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勢力。西北軍的馮玉祥以及山西的閻錫山審時度勢,加入北伐軍,一起攻打最為強大的奉系。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張作霖被迫撤回東北,並在路上被日本人刺殺身亡。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接受中央領導,自此,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實現統一。

  • 2 # 希爾大大

    北洋軍閥主要一分為三:直系、皖系、奉系 直係軍閥:因為派系多數是直隸人 勢力範圍: 北京,天津,直隸(河北)、湖北、江西、江蘇 盟主:馮國璋(直隸總督、曹錕(直隸督軍)、吳佩孚(直魯豫兩湖巡閱使)、馮玉祥(陝西督軍)、孫傳芳(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 皖系軍閥:段祺瑞是安徽人 勢力範圍: 安徽、山東、陝西、甘肅、上海、浙江、福建 盟主:段祺瑞(湖廣總督) 奉系軍閥:張作霖是奉天督軍 勢力範圍: 奉天、 黑龍江、吉林、熱河、察哈爾、綏遠 盟主:張作霖(奉天督軍) 元老堂主:張景惠(察哈爾督軍)、張作相(吉林督軍)、湯玉麟(熱河督軍)、孫烈臣(黑龍江督軍)、吳俊升(黑龍江督軍)

  • 3 # 愛古典的好娃娃

    軍閥混戰時期,是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勢力都處在不同的變化狀態,基本上沒有哪一家能傲視群雄(奸)。

    在北洋軍閥初期,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實力最強,其次是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在東北還有北洋別支奉系張作霖。在西南則形成非北洋系的地方軍閥勢力,如唐繼堯為首的滇系,陸榮廷為首的桂系。其他各地均有大小軍閥割據勢力,如山西的軍閥閻錫山等。

    軍閥初期,段祺瑞是北洋軍閥皖系首領,幾次起落把持北京政府。早年毛澤東有相當長生活在段祺瑞執政時期,毛澤東雖認為段祺瑞終究不是一個好東西。 段祺瑞一心想效仿頂頭上司袁世凱,妄圖以武力和權術統一中國。

    各路軍閥勢力相當於透過從社會徵收軍費以獲得利潤的企業。各勢力都需要不斷增強自身兵力,以便與對手競爭時處於優勢。但同時又不希望與對手進行決戰,消耗自身資本。另外,當時的軍官雖多為畢業於士官學校的新型精英,但士兵卻是貧農出身的僱傭兵,故鄉都有雙親要贍養,每月需寄餉錢回鄉。

    參軍便意味著“有吃、有穿、有錢”。他們並不認為當兵是多麼危險的職業,一次突擊,即可領到三個月的餉錢。不少人在戰場上為了不傷及對手而放空槍,或者索性繳械逃跑。逃兵大多成為土匪,或再加入別的軍隊。

    1920年,直皖之戰之際,中國軍隊整體上戰爭能力依然有限,戰爭的烈度也不夠強。飛機基本沒有參戰,裝甲部隊也沒露面,而有限的大炮,用的時候還不會間接射擊,看不見敵人就無法開炮。戰爭的勝負,往往不取決於交戰雙方的兵力多寡,武器的優劣,而要看雙方計程車氣。

    那時候,儘管士兵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炮灰,但戰爭道義上的多寡,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士氣,進而影響戰爭程序。在直皖之戰之前的幾場戰事,比如討袁之役,段政府的南征,以及直軍撤防後南軍對北軍的戰鬥,都是弱勢者只要有了比較好的道德口號,就往往會在戰爭上佔上風,甚至勢如破竹地打敗實力佔優的一方。比如湖南軍隊“驅張”,幾天工夫,1萬槍械不足的湖南軍,就將北軍的7萬之眾趕出了湖南,打得北軍全軍潰散。

    直皖之戰,即使算直接參戰的部隊,皖系的兵力也優於直系差不多三分之一強,武器裝備給養方面,更是具有優勢。但是,仗只打了7天,皖系的兵力還沒有展開,前線總指揮段芝貴就被生擒,皖軍全線潰敗,段祺瑞、徐樹錚多年經營的看家本錢,都成了人家鍋裡的菜。

    戰時,直軍方面共有兵力約五萬七千人,其中吳佩孚第三師一萬一千人,第二、第三混成旅合計一萬六千人。另外,屬於直系的外省軍隊約有十二三萬人。皖系方面,北京政府所轄的軍隊分屬各省督軍,中央政府此時實際能調動的軍隊,實際上只剩下段祺瑞組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軍”近十萬人。比較起皖系參戰軍的無實戰經驗,吳佩孚部隊一向以吃苦耐勞敢打硬戰著稱。吳佩孚部率先發動攻擊,突襲徐樹錚的西北邊防軍司令部所在地松林店(位於今河北省涿州市內)。皖系前線總指揮段芝貴一擊之下倉皇逃跑,軍隊失去了指揮,頓時無所適從。雙方一交戰,皖系的兵力還沒有完全展開,就已呈潰敗之勢。吳佩孚乘勝追擊,率三萬直軍向北京揮師直進。

    實際上,在1918年下半年,中國曾出現了一段被稱為“霸權均勢”的短暫穩定時期,各派軍閥間未發生大的戰爭和軍事衝突,南北雙方前線停戰,代表議和,國會、政府間亦無大的政潮發生。

    但是在中國南北軍閥混戰的末期,那發源於東北的“奉系”,可說是一枝獨秀了。

    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怪胎”。它本質上具有濃厚的封建性,但又往往以民國的面目出現,袁世凱就是他們的“始祖”和代表人物。

    以後北洋軍各派系的首領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士珍等,當時都在袁世凱手下當軍官,後來都是隨著這支反動武裝的發展而爬上去的。

    袁世凱大量地出賣民族利益,換取各帝國主義對他的支援,成為各帝國主義共同統治中國的總工具。因此,在他死前,“北洋軍閥”集團尚能維持表面的“統一”。他死了以後,“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強盜分別收買和互相爭奪下,分崩離析。

  • 4 # 愛依人

    北洋軍閥,是指民國軍閥勢力之一,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名義上受北京領導,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北洋軍閥主要分為皖系,直系,奉系。

    直系:直係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控制著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江西,湖北三省。大約有25萬兵力。

    皖系: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控制著安徽,福建,浙江,山東。大約兵力20萬左右。

    奉系:奉系的稱號是因為其領袖張作霖來自於奉天,故稱之為奉系。當時的東北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皆屬於張作霖的地盤。主要控制著東北三省華北等地。兵力大約在四十萬。

    四川軍閥

    代表人物:劉湘,劉文輝,劉存厚,楊森

    控制範圍:四川及雲貴部分地區

    兵力控制:20萬

    滇系軍閥

    代表人物:唐繼堯,龍雲

    控制範圍:雲南全境和四川貴州部分地區

    兵力控制:10萬

    桂系軍閥

    代表人物: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

    控制範圍:廣西,廣東

    兵力控制:15萬

    粵系軍閥

    代表人物:陳炯明,陳濟堂

    控制範圍:廣東

    晉系軍閥

    代表人物:閻錫山,傅作義

    控制範圍:山西,熱河部分地區

    兵力控制:12萬

    西北五馬

    代表人物:馬步芳,馬步清,馬鴻逵,馬鴻兵,馬仲英

    控制範圍陝西西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控制兵力10萬

    西北軍閥

    代表人物:馮玉祥,宋哲元,韓復渠

    控制兵力:15萬

    大小軍閥過多這裡只是大概介紹了控制兵力十萬以上早期排名靠前的十大軍閥,同時軍閥變更控制範圍變動過於平凡這只是1927年前的大概統計,可能還有一定出入。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 5 # 癸辰淼淼淼

    一:北洋軍閥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清末權臣李鴻章,袁世凱於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併成為清廷的精銳武裝力量。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民國實現第一次形式上的統一。二:直係軍閥: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起首領。主要人物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三:皖系軍閥: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為首的一派,被稱為皖系軍閥。系北洋軍閥的主力,勢力最大。主要頭目有徐樹錚、盧永祥、靳雲鵬、倪嗣沖、陳樹藩、段芝貴等。四:奉系軍閥: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系奉天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五:晉系軍閥: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晉系軍閥集團以閻錫山為首領,還有幾位主要將領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六:滇系軍閥:滇軍是舊中國軍閥割據時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軍閥勢力。以唐繼堯為首的一些新軍軍官熱衷於獨裁專制、窮兵黷武。它們靠在反清反袁鬥爭中鑽營,把雲南新軍變成一支控制滇政,稱霸西南的軍閥隊伍。七:桂系軍閥:民國時期以廣西及當地人為中心結成的一個軍政派系。依時間和代表人物可以分以下兩派:陸榮廷等為代表的舊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等為代表的新桂系。八:西北軍:西北軍泛指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初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發跡的軍閥,主要成員有馮玉祥所統帥的“國民軍”。後來楊虎城所部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於1919年改編為“西北邊防軍”,名稱之始。九:黔系軍閥黔系軍閥也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由於貴州是一個貧瘠、弱小的省份,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奪性兩個突出的特點。所謂依附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其形式和發展過程中,常常要依附鄰省如滇系軍閥等大勢力;所謂掠奪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對外發展過程中,矛頭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較富庶的地區。其他還有一些軍閥,比如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四川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浙系軍閥:孫傳芳。

  • 6 # 小鯨魚說電影

    直係軍閥:分佈在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頭目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靠山是美國、英國。

    皖系軍閥:分佈在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頭目是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靠山是日本。

    奉系軍閥:分佈在奉天、黑龍江、吉林,頭目是張作霖、張學良,靠山是日本。

    基本簡介: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突然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也不會,我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