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史詩
-
2 # 夢過江東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就是漢初真實寫照。至於韓信有沒有造反,我認為他沒有。
當年韓信是項羽手下,得不到重用,恰逢此時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才得以一步登天。韓信說劉邦對他好,同衣同食,願意聽取韓信的意見,所以韓信在劉邦這裡更能找到存在感。那個時候韓信面對項羽的說客,義正言辭的拒絕了要背叛劉邦聯合項羽的誘惑。
能力方面,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韓信自己說過,劉邦擅長將將,就是統領將領,而自己只擅長將兵,何況劉邦擅長拉攏人心,百姓剛經受戰爭的苦難,人心思安,就算韓信造反,又有多少人死心塌地跟隨呢?
韓信知恩圖報,忠是古代社會所提倡的,《詩經》說:“豈日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我和你共一件袍子。劉邦給了韓信飛黃騰達,韓信感恩戴德,報恩的思想也是不反一大原因。當年韓信潦倒時一個給他飯吃的老婦人尚且要報答,更何況劉邦。
綜上所述,我認為韓信不會真的反了劉邦。
-
3 # 長生一念
秦時明月裡面有一句話,“只有你有謀反的能力就有罪”
韓信是否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這個能力。那麼他就必須要死。
-
4 # 拙言說
不是
韓信謀反的記述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陳豨舉兵謀反,韓信為內應。
司馬公是這樣寫的: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大意就是陳豨赴任前,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旁人,一番威逼利誘,跟陳豨議定了謀反計劃。
那問題來了,兩人商量如此重要的事情,又屏退左右,那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這番對話的呢?
後面事情的發展更不符合邏輯,
果然陳豨起兵了,韓信準備在京中策應。結果被一個得罪了他的門人,的弟弟告發了。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史記·淮陰侯列傳》這。。。 謀反那是身死族滅的大罪,做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如此不小心,讓一個自己想殺掉的門人參與進來?接著這個生死攸關的秘密,連門人弟弟這個跑龍套的都知道?
如此行事,那就不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兵仙韓信了。
後來呂后的態度也說明問題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承秦制,漢初也有司法體系啊,韓信這樣國士無雙,不賞之功的重臣,審都不審,直接殺了。哪怕走下程式,屈打成招,也算是給史書有個交代吧。
劉邦得知訊息的反應也很有意思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又開心又憐憫他,
開心的是,這個一直想殺又沒有藉口的人終於死了,
憐憫的是,畢竟韓信戰功無數,為漢立下不世之功,
而且,死的有點冤
-
5 # 茹叔敬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不想長久維持開國功臣們的高位。早在剛剛平定西楚時,劉邦就勸說韓信交出了兵權,改封為楚王。過了不久,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因漢朝廷要緝拿他,無奈之下便躲藏在好友韓信處。劉邦得到密報後,即令韓信抓捕鍾離昧。又假裝巡視雲夢澤,宣受封的王侯到陳地接駕。韓信接到聖旨,思前想後,無法,只好以實情告知鍾離眜。鍾離眜狠狠地說:算我瞎了眼,投錯了人,不過今天是我死,明天就要輪到你韓信亡了!說完就自刎而亡。韓信提著鍾離眜的首級(人頭)來見劉邦,劉邦命武士將韓信綁了,要治其罪。到洛陽,劉邦赦免了他,降職為淮陰侯。又過了幾年,將軍陳稀造反,劉邦親自率兵討伐叛軍,劉邦之妻呂后趁劉邦不在京都,呂后與蕭何設計將韓信騙至長安末央宮中,(則是呂后後宮)。韓信見後宮全部都是宮女,可能韓信心想:自己一生沙長奮戰,今天擁有豔福了。呂后知我心阿。韓信全無戒心,很輕鬆的進了呂后的宮中,韓信與呂后說話之際,宮女們露出了身上的肉體給韓信獻殷勤,搧風捶背,韓信已經陷入了宮女的色謎,最後宮女把繩索套在了他的脖子上。一代悍將,慘死於宮女之手。呂后不動聲色,用韓信意想不到的方法殺了他!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6 # 葉飄刀
韓信應該是真的謀反了。
關於韓信謀反的事情,記載在《史記》中,《史記》在歷史上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而且司馬遷所在的年代和韓信所處的年代並不遙遠,雖然這並不能證明《史記》中記載韓信謀反就一定是正確的。但可以從幾個側面例子證明。
1.司馬遷的史記,並沒有刻意幫劉邦掩飾什麼,在史記中,司馬遷明顯更偏向於項羽,對於劉邦的記載,相比於很多後世史書也更加的真實敢寫,所以可以從這裡看出司馬遷沒有必要刻意在韓信一事上特意來幫劉邦打一個掩護,畢竟劉邦呂后殺的功臣也遠遠不止韓信一個,就算是遮掩了韓信,又能說明什麼,這不是司馬遷的風格,所以韓信謀反一事應該是真實發生過的。
2.司馬遷對於彭越的記載,彭越是漢初名將,和韓信一樣,被劉邦封為異姓王,最後被劉邦誅殺,罪名幾乎都是相同的,謀反,可以說他的命運和韓信的相同點是很多的。但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說了,彭越是被冤枉的,也就是彭越並沒有謀反。那麼既然一個各方面都和韓信類似的人,司馬遷都可以給他鳴冤,而如實記述他不是真的謀反,不去幫漢皇室掩飾,那麼反過來說他記載的韓信謀反就應該真是確有其事。否則司馬遷為何幫彭越鳴冤,說他是冤枉,偏偏說韓信卻是謀反呢?司馬遷和這兩人都隔了幾代人,也沒有私人恩怨。
所以從上邊兩點可以看出,韓信在最後,應該是真的謀反了。
-
7 # 90後進化論
韓信是否真的謀反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問題重點是什麼時間想謀反,在楚漢戰爭後期,韓信當上齊王的時候蒯通曾給韓信獻計,讓韓信保持中立,根據時局而謀天下。韓信最好而且最有機率能得天下的機會韓信最終放棄了,最終與劉邦合兵垓下最終擊敗項羽,這個時候可以看出韓信沒有反意。
當上楚王的韓信在劉邦前往楚地召見他的時候,恐懼之極甚至獻上好友鍾離昧的頭顱送給劉邦以表忠誠,這個就要分析韓信如果沒有謀反的意思他為何恐懼?但這裡也可以分兩方面看:
1、料到劉邦已經要誅殺功臣,韓信又是滅楚戰爭頭號功臣,故而恐懼。
2、韓信這時有了謀反的打算並且走漏了風聲,所以恐懼。
我個人偏向於第一點,這時候韓信還沒想謀反,為什麼呢?韓信在被抓捕後,在囚車裡說了一句話流傳至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果真謀反了,韓信作為亂世英雄,也沒必要在說這句話給自己喊冤。
那麼這之後韓信是真的有了謀反的心,莫須有的罪名被貶淮陰侯,從第一功臣變成了罪臣;之後蕭何將韓信騙入宮,最終被呂后誅殺,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由此而來,這時候的韓信是確實謀反了,為什麼?否則也沒必要讓蕭何去將韓信誘進宮中再殺,當時雖保留了韓信侯爵有名無實,相當於被軟禁在洛陽,這時候想殺他,太容易了。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可能,韓信這時既有反意也有一定實力,所以才必須這麼做。國士無雙的韓信就這樣給自己一生畫上了句號。
-
8 # 以賤傾心
楚漢相爭時,劉邦讓韓信圍攻項羽,韓信按兵不動卻討要假齊王的封號,劉邦很憤怒卻又假裝大方,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韓信才肯出兵,所以劉邦心裡是記恨他的,但當時需要安撫他打敗項羽的,等項羽垓下自刎後,天下大定,劉邦就要秋後算帳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那個時候的韓信即使不打算謀反也會被逼反的
-
9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冬,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進住齊國王宮,收編的楚軍與齊軍有四十餘萬人,人生的聲望和權威升到了巔峰。
接下來,他幹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兒:向劉邦邀功。
他以齊人狡詐為由,要求劉邦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齊地,而這個齊地代理王的人選,就是他自己——韓信。
這時的劉邦,還在滎陽與項羽苦苦相鬥,兩軍陣前,劉邦前胸中了一箭,小命差點不保。項羽為了要挾劉邦,把俘虜來的劉邦的父親推出陣前,架起大鍋,要油炸了老人家。
劉邦真是欲哭無淚,要多慘有多慘。他曾多次下令韓信速來滎陽支援,韓信不來也就罷了,還在這節骨眼兒上邀功,要自己封他為齊王,劉邦差點兒沒罵出聲來。張良、陳平兩人又是使眼色,又是暗中踩他的腳,他才醒悟過來,打著哈對韓信派來的使者說:“大丈夫定諸侯,要做便做真王,做代理王有什麼意思!”馬上冊立韓信為齊王,徵調韓信的軍隊攻打楚軍。
項羽和劉邦二虎相爭,已經筋疲力盡,如若韓信的四十萬大軍加入抗楚行列,楚軍必敗。
想到這一層,項羽急得睡不著覺,抹開了臉面,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齊地規勸韓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
武涉的說辭非常富有技巧,他對韓信說:“天下共苦秦已久,各路諸侯相與鮸力擊秦。待秦朝破滅,大家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以休士卒。如今漢王興師東進,侵人之境,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又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向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不肯罷休。且漢王乃是奸猾小人,不可信任,其多次身落項王之手,項王仁義,不忍加害,他這才活了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反覆進攻項王。這種小人,不值得親近,也不值得信任。雖然大王您自認為與漢王交情深厚,為之盡力用兵,終有一日還是被他所擒。大王您現在平安無事,是因為項王還存在。目下楚漢相爭,決定勝利走向的人就是您。您站在漢軍一邊則漢王勝,您站在楚軍一邊則項王勝。假若項王今日亡,則下一個被消滅的就該是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若放過這個時機,你只能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了,這可不是一個聰明人做的事。”
武涉不提項羽的交情還好,一提項羽的交情韓信就來氣,他憤然答道:“我當日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入到漢營,漢王授我上將軍的印信,予我數萬之眾,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我才能混到今天這個位置。漢王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項羽的想法,恕我不能相從,你回去告訴他,讓他死了這條心吧。”
武涉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回。
武涉的話雖不能打動韓信,卻打動了韓信身邊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以一言而成就韓信滅齊大功的辯士蒯通。
蒯通找了個左右無人的機會,悄悄對韓信說:“我對相術深有研究,能預測一個人的禍福貴賤。”
哦?韓信奇怪地看著他,問:“先生用什麼方法給人看相?”
蒯通自信地回答說:“人的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面色,成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不一失。”韓信大感興趣,說:“如此,先生看我的相如何?”
蒯通點頭,故弄玄虛地說:“看您的面相,位不過封侯,而且危機四伏。看您的背相,卻又貴不可言。”
韓信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問:“怎麼會這樣呢?”
蒯通搖頭晃腦地說:“天下初發難之時,英雄豪傑紛建立名號,一呼而天下有志之士雲集,踴躍奔走之勢,如狂風驟起。當此之時,人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滅亡秦朝。而今,楚漢紛爭,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腦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華人從彭城起事,追南逐北,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而軍隊被漢王困在京、索之間,阻於成皋一帶,三年不能寸進。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於鞏縣、洛陽,憑藉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甚至遭受挫折失敗,幾至於滅亡,這就是所謂的智勇俱困了。楚漢兩軍的銳氣盡挫於險塞,糧食也已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盪,無依無靠。以我看來,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
說到這兒,他的眼睛一個勁兒地朝韓信眨巴。韓信知他意有所指,卻沉吟不語。
蒯通料韓信已心有所動,便繼續大噴口水,說:“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您一人的手裡。您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我願意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就擔心您不採納。大王若能聽從我的計策,可以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於世上,大王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互相牽制,則沒有誰敢輕舉妄動。而憑藉大王的賢能聖德,擁有幾十萬大軍,佔據著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制約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紛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沒有誰不聽從的!彼時,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則天下感恩戴德,順服聽命於齊。大王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以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俗話說‘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這件事。”
沉默,又是沉默。
沉默了許久,韓信這才幽幽地說:“漢王待我恩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麼能圖謀私利而做出背信棄義的事來呢?”
蒯通頓足說道:“你自認為漢王對你好,你就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的。試想,當初張耳、陳餘身為布衣,結成了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鉅鹿一戰,卻反目成仇,生死相殘,為天下人所笑。是什麼東西使得曾經的刎頸之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個字:貪。貪得無厭的人心會吞噬掉一切仁義愛好。如今即使您竭誠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也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當年的交情更鞏固,而從漢王修武奪兵、你在齊地封王的事來看,你們之間的嫌隙比張耳、陳餘他們又要多得多,所以我認為您一廂情願地以為漢王不會危害您是完全錯誤的。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起死回生,並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可是,大功已成,大名已就,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野獸已經打完了,獵犬就該被烹殺了。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比不上張耳、陳餘;以忠誠信義而論,也趕不上文種、范蠡之於越王勾踐。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況且我聽說了,勇章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大王既是勇略震主者,也是功蓋天下者;既具有威脅君主的威勢,也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您歸附楚國,楚華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華人震驚恐懼。您同時擁有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哪裡還有您可去的地方呢……”
韓信面色蒼白,打斷了蒯通的長篇大論,無力地揮手,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過了數日,蒯通又語重心長地告誡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就能預見事物發展的變化;能夠反覆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而不做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實在天下少有,當斷不斷,其事自敗。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所有的時機都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
韓信猶豫良久,終於痛下決心,宣佈絕不背叛漢王,拒絕了蒯通的提議。
蒯通面如死灰,知道韓信的好日子不能長久,就假裝瘋癲流落江湖。
事情的發展,果然被蒯通不幸言中。韓信加入反楚陣營,率領軍隊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迫得項羽在烏江自刎以謝天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於雲夢澤綁了韓信,押回洛陽,改封他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八月,代國相陳豨自立為代王,侵佔趙、代。劉邦被迫北上,御駕親征。恰在此時,韓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誰知這個家臣的弟上疏告變,向呂后告密,說韓信與陳豨相勾結,圖謀造反。此事疑點重,真假莫辨。但為帝國的安全起見,呂后的意見是:寧可錯殺,不可錯放。她與蕭何定計,謊稱高皇帝劉邦已在前線大破反賊,陳豨授首,傳令在京朝臣均到長樂宮慶賀。
韓信百無聊賴,本不想參與此事,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進宮。蕭何便親到淮陰侯府勸說道:“這是國家幸事,即使有病,也當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
看著這位於己有大恩的蕭相國,韓信無從推託,勉強進宮。這一進宮,便是自投羅網,小命休矣。
呂后命令埋伏在宮中的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將之押到鍾室擊殺。韓信身遭大棒擊打之際,連呼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一代將星,竟此隕落。
但事情並沒終結,為了斬草除根,呂后又傳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
10 # 悠然過客
所謂韓信謀反的命題,其實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層次去分析
1韓信是否有謀反的實力!答案自然是有的,韓信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多次領兵單獨對付諸侯國,趙國,齊國,魏國乃至三秦都是韓信領兵攻滅的!在控制齊地之後,韓信實際控制幾十座城池,擁有幾十萬精銳大軍!也有李左車等人多次勸韓信鼎足而三!
2韓信謀反能否成功,答案是不好說!首先韓信缺乏自己的文武班底,韓信手下的大將樊噲,曹參,周勃等等都是劉邦的死忠!而韓信自己收復的人,在歷史上有點存在感的只有鍾離魅和李左車,即使中下層軍官有韓信的死忠,但是劉邦幾次奪也證明,軍中仍然是隻知有漢王,不知有將軍!所以,韓信謀反究竟能有多大號召力很難說!
3韓信是否有必死之道,答案是自然的!1天下已平飛鳥已盡!2劉邦已經開始剷除韓信,彭越,英布,三大異姓王!3劉邦年老,太子無能!
回覆列表
我覺得把這個問題一分為四比較好。
一.韓信有沒有考慮過叛漢自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原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後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豪氂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局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原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韓信考慮過叛漢自立,但是權衡得失之後,否決了這個念頭。
二.韓信有沒有反心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信欲發兵反,說明反心是有的
三.韓信有沒有謀劃反叛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唆教陳豨造反,自己謀劃襲擊呂后和太子。
四.韓信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的發兵造反行為
結論是沒有,因為自己尚在謀劃階段又被人告密了,然後被呂后和蕭何計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