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閱閱世界

    《說唐》中描述隋末天下群雄並起時用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的說法,數字是虛指,卻真實的描述了當時天下之亂,豪傑之多。

    那當時天下主要的割據勢力都有哪些呢?

    李淵:李淵於公元617年從晉陽起兵,直取長安。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國號唐。

    薛舉:薛舉於公元617年在隴西起兵,定都天水,國號秦。

    李軌:李軌於公元617年在河西起兵,據有河西青海之地,國號涼。

    劉武周:劉武周於617年在山西北部起兵,公元618年,突厥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稱帝。

    竇建德:竇建德佔據河北,於公元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

    王世充:王世充佔據中原,定都洛陽,國號鄭。

    李密:即瓦崗寨,佔據山東,國號魏。

    蕭銑:蕭銑勢力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越南河內),北至漢水,國號梁,雄踞南方。

    杜伏威:杜伏威據江淮,國號楚。

    李子通:李子通據蘇南,國號吳。

    梁師都:梁師都據陝北,國號梁,突厥封其為毗伽可汗。

    劉黑闥:劉黑闥在竇建德死後重據河北,國號漢。

    輔公佑:杜伏威降唐後據江淮,都南京,國號宋。

    此外,還有山東徐圓朗、河北高開道、江西林士弘、殺隋煬帝的宇文化及等等,天下之亂怕是隻有漢朝末年的三國時期差可比擬。

    公元619年的群雄割據

    唐朝是怎樣掃滅群雄的呢?

    1、瓦崗降唐――奠定基礎;

    2、平定薛舉、李軌――穩定後方;

    3、擊敗劉武周;

    4、杜伏威降唐;

    5、取洛陽――逐鹿中原;

    6、平定南方及殘餘勢力,隨後至此,唐朝一統天下;

  • 2 # 深二少

    隋煬帝楊廣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於是爆發了農民大起義。隋朝大業七年,楊廣徵集大批士兵準備進攻高麗時,鄒平(今中國東部山東省鄒平西北)人王薄在長白山(今鄒平南)率眾起義,當時徵役的人多數都去歸附他。同時在山東、河北地區起義的,有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後來起義範圍擴大,起義軍每支發展到幾萬至10餘萬人。

    當年六月,隋國禮部尚書(官職名)楊玄感在黎陽(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浚縣東北)舉兵反叛隋朝,圍攻首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隋統治集團的分裂,卻有利於農民起義的發展。此後兩三年間,農民起義便席捲全國。先後起義的農民軍約百餘支,人數達數百萬。起義軍在同隋軍作戰中,雖屢遭挫折,但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炻軍。

    瓦崗軍原來由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翟讓在瓦崗寨(今滑縣南)發動起義而組成,士眾多是漁獵手,勇武善戰。曾跟隨楊玄感起兵的隋朝失意貴族李密,也投奔瓦崗軍。李密說服附近的起義軍與瓦崗軍聯合,並向翟讓提出席捲二京(長安、洛陽)、誅暴滅隋的主張。瓦崗軍採納李密建議,決定首先攻佔滎陽(郡治今鄭州),獲取軍糧,然後再圖進取。瓦崗軍用李密之計策,利用隋軍輕視起義軍的驕狂心理,事先分兵千餘人埋伏,交戰時,誘敵進入伏擊區,大破隋軍。後來,瓦崗軍又按照李密的謀劃,乘洛陽守備的軍隊空虛,以7000的軍隊,一舉攻破了距洛陽百餘里的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起義軍開倉濟貧,深得民眾擁護,隊伍迅速壯大。 瓦崗軍接連取勝,翟讓就推舉李密為首領,稱號魏公,在洛口建立政權。瓦崗軍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人,控制了河南地區大部郡縣,兩度襲佔洛陽城北的回洛倉。起義軍釋出檄文,列舉隋煬帝十大罪狀,號召各地官民共同討伐。後來楊廣命令關內軍兵援助洛陽,事瓦崗軍戰鬥失利,退回洛口。楊廣為了保住洛陽,命江都通守(官職名)王世充等率精銳部隊北上增援,致使瓦崗軍久攻沒有攻破。

    在瓦崗軍不斷獲勝的同時,竇建德的起義軍轉戰於河北中部。竇建德原來在清河(今中國中北部河北省清河西北)高士達的起義軍中當士兵。隋朝大業十二年十二月,隋國涿郡通守(官職名)郭絢率兵萬餘人進攻起義軍。高士達推舉竇建德為軍司馬大將,指揮反擊。竇建德乘其無備,突然進襲,大敗隋軍,斬郭絢,又乘黎明大霧突襲隋營,隋軍大潰,自相踐踏,死傷很多。此戰,削弱了隋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力量,有力地支援了瓦崗軍。後來,起義軍佔有河北許多郡縣。

    杜伏威、輔公炻於隋朝大業九年聚眾起義,先進入長白山,後向淮南發展,合併苗族海潮等幾股起義軍,殲滅前來鎮壓的隋軍,聲勢日漸壯大,逐漸控制了淮南、江北各縣,嚴重威脅著當時楊廣所在的江都。瓦崗軍等三大支起義軍,在各地其他起義軍的配合下,不斷殲滅和擊敗隋軍主力,佔領了河北、山東、河南及江淮等廣大地區,隋王朝土崩瓦解。隨著農民起義鬥爭的高漲,不少地方官吏豪強也乘機起兵反隋,紛紛割據一方。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後不久,便乘虛攻破長安(今中國中西部陝西省西安市)。十四年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官職名)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在江都絞殺了隋煬帝,隋朝滅亡。

    在有利形勢下,瓦崗軍卻出現了內爭,在軍事上也因久頓洛陽堅城之下而失去了發展機會,李密懷疑翟讓要奪權,竟謀害了翟讓。後來他又重用隋朝降官降將,不愛惜士卒,致使部眾逐漸離心。宇文化及率軍10餘萬人北上到了河南地區時,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隋朝的殘餘勢力楊侗也在洛陽稱帝(史稱皇泰主)。此時,李密不能利用楊侗與宇文化及之間的矛盾,反為楊侗所利用。當楊侗派人招降李密時,李密為了避免兩面受敵,竟接受了楊侗的官封,調集精兵專擊宇文化及軍。後來瓦崗軍與宇文化及軍大戰於童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浚縣西南)下。這次作戰,瓦崗軍雖取勝,但實力大為削弱。竊取了洛陽軍政大權的王世充乘機進攻,瓦崗軍在不利情況下與之決戰,結果敗於偃師(今屬河南)。李密率餘部投降李淵。不久,又離唐以圖再舉,為唐朝大將盛彥師所殺。

    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竇建德攻破聊城(今山東省聊城東北),擒殺了宇文化及,接著又攻下許多州縣。但他曾派使者去洛陽朝見皇泰主楊侗。後來唐朝的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的王世充,王向竇建德求救。竇擔心唐滅王后將危及自己,就率軍10餘萬人前往援救,被李世民軍打敗了。此時全國大部地區已為唐軍所有,至此,隋末以來農民起義戰爭基本結束。

    隋末農民起義規模巨大,起義軍作戰勇猛,指揮靈活,採取攻其不備、誘敵輕進、以逸待勞、迂回奔襲等謀略和戰法,節節獲勝,擊敗了隋軍主力,摧毀了隋王朝統治。但由於起義軍在後期模糊了鬥爭方向,在戰略上和作戰指導上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不善於利用敵對勢力之間的矛盾,加之有的起義軍內部團結受到損害,以致先後均遭失敗。

  • 3 # 小龍女5505

    隋末十八路反王各自招兵買馬自成勢力起兵反隋各霸一方自立為王,就形成了隋朝未年割據天下的十八路反王,最有名的幾位瓦崗寨程咬金、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劉黑闥、江南沈法興、河北朱燦、李子通、山西劉武周、山東輔公祐、杜伏威、河東薛舉等。

  • 4 # 詩雨花魂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地烽火,亂者如麻。小說《說唐》把隋末農民起義軍稱為“十八路反王”。那麼,這十八路反王都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們先看看小說中的名單:

    1、瓦崗程咬金稱混世魔王

    2、相州高談聖稱白御王

    3、蘇洲沈法興稱上樑王

    4、山後劉武周稱定陽王

    5、濟寧王溥稱知世王

    6、濟南唐璧稱濟南王

    7、湖廣雷大鵬稱楚王

    8、江陵蕭銑稱大梁王

    9、河北李子通稱壽州王

    10、魯州徐元朗稱淨泰王

    11、武林李執稱淨梁王

    12、楚州高士達稱楚越王

    13、明州張稱金稱齊王

    14、幽州鐵木耳稱北漢王

    15、夏州高士遠稱夏明王

    16、沙陀羅於突殿稱英王

    17、陳州吳可宣稱勇南王

    18、曹州孟海公稱宋義王

    根據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的統計資料,十八路反王,其中十路是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

    一、瓦崗軍

    瓦崗軍由東郡人翟讓建立,最初在東郡一帶流竄作亂。隋朝沒落貴族、蒲山郡公李密到瓦崗入夥後,先是勸說翟讓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而後籌劃了宏大的戰略計劃,瓦崗軍的規模越來越大,號稱天下義軍之首。

    瓦崗軍打破回洛倉,任百姓取食。李密火併翟讓獨霸瓦崗軍後,率兵圍攻東都,部眾擴大到三十餘萬人。瓦崗軍與王世充大戰連年,王世充被打的損兵折將,幸賴洛陽城高池深,才得以苟延殘喘。後來宇文化及率隋驍果軍北上,經過瓦崗軍的地盤。李密錯誤地實行了兩面作戰的策略,不顧死敵王世充仍在後方,貿然與宇文化及開戰。驍果軍是隋末實力較強的軍隊,李密硬碰硬地迎戰,雖然將宇文化及打垮,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瓦崗軍的實力也大受損失。王世充趁機出擊,將李密的殘部擊潰,李密不得已投降李淵,瓦崗軍遂亡。

    唐朝開國名將,有許多都是從瓦崗軍中投降來的。諸如胡國公秦叔寶、英國公徐勣、盧國公程咬金、鄖國公張亮等,都是李密的手下。瓦崗軍的首領,起初是翟讓,翟讓被殺後李密成了帶頭大哥。至於小說中所謂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只不過是李密的心腹部將,從來沒有當過寨主。

    二、沈法興

    沈法興是江南武康人,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家族,沈氏一族幾達數千家。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江南大亂,時任吳興太守的沈法興遂以討伐宇文化及為名,招兵買馬進攻江都。他聚眾六萬餘人,趁亂攻下江都一帶十餘郡,成為江東最大的割據勢力。後來沈法興自稱梁王,與杜伏威、李子通、杜稜等人混戰。沈法興驟然得勢,不免有些忘乎所以,不思建充穩固的根據地,反而先作威作福起來,對待部下殘酷無恩,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彼時天下農民起義軍戰鬥力,以山東河南為冠,沈法興部下大都是江東子弟,聚眾雖多,大多都是戰五渣,沈法興被山東流竄來的李子通打的連連喪師失地,最終被賊人襲殺。

    三、劉武周

    劉武周是隋朝軍卒出身,隋末天下大亂,他效法項羽,襲殺馬邑太守王仁恭,因而據州造反。劉武周大開糧倉賑濟貧民,又與突厥聯兵,擊敗前來圍剿的隋朝官軍。突厥可汗遣使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雖然實力一般,胃口卻很大,他不滿足於做突厥人的傀儡,自己建號稱帝,建元為天興。劉武周又招納上穀人宋金剛,封其為宋王,舉眾南下進攻河東。河東是唐高祖李淵的起家之地,但彼時李淵大軍悉數進入關中,河東空虛,被劉武周打的措手不及,幾乎吞併了整個河東。李淵顧不上關中形勢不穩,親率大軍北上反擊劉武周,經歷數年苦戰,終於將其擊敗。劉武周、宋金剛都被突厥人所殺,其帳下大將尉遲敬德歸降於唐朝。

    四、王薄

    王薄是山東人,號稱知世郎,他作的《無向遼東浪死歌》是隋末農民起義的典型呼號。王薄的根據地長白山,在今山東章丘境內,系一帶低矮的丘陵。王薄聚眾數萬人,縱橫馳騁于山東中部,屢次擊敗官軍。隋朝猛將張須陀受命收剿王薄,由於起義軍屢勝而驕,張須陀又驍勇善戰,王薄被打敗北逃。沒過多久,王薄糾合孫宣雅、郝孝德等起義軍,率師返回章丘再戰張須陀,結果再次戰敗。

    王薄遂率殘部轉戰于山東,避開隋軍的鋒銳。此時山東已是遍地烽火,民力困竭,王薄也無法擴大力量,只好來迴流竄,勉力維持,可以說,已與土匪強盜無異。直到宇文化及殺隋煬帝后率兵北上,王薄無法東山再起,便依附宇文化及,做了個可恥的投機分子。

    竇建德與宇文化及火併,圍攻宇文化及的偽都城聊城,王薄見勢不妙,便開城迎敵,引竇軍活捉了宇文化及。可見所謂的造反英雄,只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唐軍興起後,隋朝故將和農民起義軍紛紛降唐,王薄被授官為齊州總管,後來因為陷害了潭州刺史李義滿,被李義滿的兒子李武意殺死。

    五、蕭銑

    蕭銑是南朝梁代的皇族後裔,隋統一後,蕭氏家道中落,賴祖輩餘蔭和族人蕭皇后的關係,做了個小官羅川縣令。隋末大亂時,嶽州一帶的低階武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趁勢舉兵造反,郡縣的官屬想推舉董景珍為主,但董景珍自認名望不足,他看中蕭銑是前代皇族出身,故而把蕭銑拉過來推為首領。蕭銑大悅,遂自稱梁公、梁王,繼而登基稱梁帝,盡復南朝梁代的規制。江漢一帶民眾聞訊都來歸附,兵力達到四十萬人。

    蕭銑起兵本非首義,部將又是四方歸附而來,實權都握在諸將手中,蕭銑的控制力不強。早在起兵之初,嶽州系將領董景珍就與潁川系將領沈柳生髮生矛盾,二將火併,導致沈柳生被殺,削弱了自身勢力。

    蕭梁集團不斷進行擴張,把都城遷到梁朝舊都江陵,佔據了自荊州以南直至交趾的廣大區域,成為江南勢力最大的割據政權。蕭銑大封其屬下為王,同時為了加強對下控制,實行了“放兵營農”的策略,表面上罷去軍隊,大興農事以恢復民力,實則藉此削奪諸將兵權。諸將對此反應強烈,引發了兵變。元老董景珍、張繡相繼在兵變和政變中被殺。蕭銑本身沒什麼雄才大略,“放兵營農”策略又進行的過急,嚴重削弱了軍事實力。後來隋亡唐興,唐朝派大軍進攻江陵,蕭銑身邊只剩下數千宿衛兵力,根本無力抵抗。為了避免百姓生靈塗炭,蕭銑投降於唐軍,蕭梁政權便告滅亡。

    蕭銑本事一般,名頭卻大。他被俘入長安後,唐高祖李淵怕夜長夢多,再有人藉著蕭梁旗號造反,便數其罪而殺之。

    六、李子通

    李子通是東海人,隋末山東大亂,李子通投靠起義軍左才相部。李子通為人仁俠好施,不像其他起義軍首領殘暴寡恩,名聲極好,故而起義才半年,慕名而投者就有萬餘人。左才相非常忌憚,李子通便棄之而去,南下渡淮,與另一大股義軍杜伏威匯合。

    農民起義軍首領出身大多較低,一旦擁兵割據,無不是一副暴發戶的心態,他們各自忙於爭權奪利,之間相互火併當時是常態。杜伏威甚有勇力,部眾極盛,李子通害怕他日後勢大,便以精銳騎兵偷襲杜伏威,幾乎將之消滅。 隋將來整趁機來剿殺義軍,李子通便南奔海陵,率眾進攻江都。

    其時淮南江東有三大勢力,一是敗而復起的杜伏威,一是江浙本地豪強勢力沈法興,一是李子通部,他們都覬覦江都這個江南政治中心,紛紛出兵進攻。李子通設計引誘杜伏威和沈法興互相攻殺,他趁亂取利拿下江都。於是建立吳國,自立為帝,建元明政。

    杜伏威見李子通擅自稱帝建國,便發大兵討伐之。江東三大勢力,沈法興打不過李子通,李子通又打不過杜伏威。李子通一邊不斷蠶食沈法興的地盤,一邊又接連敗於杜伏威之手。李子通的都城江都被攻陷後,急忙打破沈法興的餘杭而遷移過去,結果杜軍窮追不捨,李子通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好降於杜伏威。杜伏威為討好唐朝,將李子通俘送長安,後來李子通本性不改,企圖逃歸江東,事敗被殺。

    七、徐圓朗

    相比上面兩位,徐圓朗的勢力小的多。徐圓朗是山東兗州人,他在隋末農民起義大潮中趁亂起兵據有本郡,但因為實力太弱,僅有二萬餘兵力,故而一直跟風投奔強者。起初他歸於瓦崗軍系統,李密降唐後,又投入王世充帳下。王世充被唐朝消滅後,徐圓朗又投降唐朝。當時唐朝對山東的控制還比較弱,出於安定人心的考慮,任命徐圓朗為兗州總管,仍領本部人馬鎮守。後來劉黑闥在河北作亂,勾結徐圓朗一同反唐。唐朝派大軍征討,徐圓朗兵少無力對抗,與親信乘夜逃走,被百姓所殺。

    八、高士達

    高士達是河北蓚縣人,起兵於清河,自稱東海公,部眾僅有千餘人。後來不斷吞併竇建德、孫安祖等小股起義軍,兵力擴大到萬餘人。高士達部下有才能者唯竇建德一人,他自知才略不及竇建德,便任命竇為軍司馬,掌管行軍作戰的大事。

    在竇建德指揮下,高部義軍戰勝隋將郭絢,聲勢越發浩大。高士達隱隱覺得自己地位受到威脅,恰巧這時隋名將楊義臣率兵剿殺義軍,高士達便不顧敵我力量懸殊,撇開竇建德,自率主力迎擊楊義臣,結果先勝後敗,被楊義臣於陣上斬殺。高士達的殘餘勢力後來全部歸於竇建德麾下。

    九、張稱金

    《說唐》中所說的張稱金,本名張金稱。張金稱與高士達同鄉,他勢力較大,流動性也很強,屢敗隋朝官軍。張金稱為人貪狠殘暴,攻下的郡縣統統燒殺一空,在河北南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隋名將楊義臣率師征討,他避開張金稱的鋒頭,深溝高壘拒不交戰,故意消磨張金稱的銳氣,等到其全無戒備之時,率精兵偷襲,一舉殲滅張金稱的主力。張金稱被官軍擒獲,官軍惱恨其殘暴狠毒,便當眾立一根大木頭,把張金稱“懸其頭,張其手足”,讓遭受張金稱掠害的百姓來割他的肉。張金稱倒是頗有骨氣,他一邊被千刀萬剮,一邊大聲謳歌。所唱內容史書缺載,估計是痛罵隋朝暴政、歌頌起義有理之類。

    十、孟海公

    《說唐》中孟海公有黑白二夫人,武藝高超,與唐朝名將尉遲恭大戰數場,結果都被尉遲恭收去做了夫人。

    歷史上的孟海公沒這豔福。他本是山東曹州人,起兵為群盜,眾有數萬人。孟海公是個粗鄙無文的武夫,極其痛恨文人,凡是俘獲“稱引書史”計程車人皆殺之。這也註定了孟海公的成色和出息。山東諸股農民軍,有的在本地做大,有的流竄到江南成事,孟海公卻一直居守曹州一地,勢力很弱。後來竇建德勢力擴張,吞併了孟海公。虎牢關之戰後,孟海公和竇建德都被俘入長安,論罪斬殺。

    十八路反王中,瓦崗軍、劉武周、王薄都屬於名聲較大者,但除了瓦崗軍之外,實力都一般。反倒是名氣不大的蕭銑等人,做出的聲勢卻著實不小。

  • 5 # 走陵訪古

    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山東河北破壞甚為嚴重,隋末大起義的序幕首先在這裡拉開。山東自稱“知世朗”的王薄率民眾起義,號召人民反對遼東之役,農民,義軍紛紛響應,有山東劉霸道,張金稱,杜伏威,河北孫安祖,竇建德,高士達,河南滑縣翟讓等。

    大業九年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裂,貴族楊玄感借農民起義之機起兵反隋,雖很快鎮壓,也消耗了統治集團的實力,十年全國各地義軍多達百餘支,人數百萬,形成了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三支大的起義軍。十二年竇建德佔領河北大部分郡縣,杜伏威起兵山東轉戰淮南控制了淮南各縣,並對駐守江都的煬帝成三面包圍之勢,十三年瓦崗軍攻佔洛陽興洛倉,展開了爭奪洛陽城的大戰。同時太遠留守的李淵起兵攻克長安,聞煬帝死訊後建立唐朝

  • 6 #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曾有隋末十八路反王的說法,這主要指的就是隋朝末年的十八路義軍。其實,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十八路,在隋煬帝被殺的當年,隋朝產生了大概十支武裝力量,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隋朝末年的各路起義軍勢力。

    隋末最具代表性的勢力就是李淵建了,其最初的根據在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地區。後來,李淵西征進入長安,又逐步消滅了各路勢力,才有了以後的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唐軍消滅了最後一支割據力量梁師都,唐朝才算完全統一了全國。

    除了李淵,隴西地區還有薛舉、薛仁杲父子建立的秦國,其建都於天水,到了公元618年,李世民則平定隴西。隴西以西,有河西李軌的涼國,其建都於張掖,公元618年,李軌受到唐軍逼迫,不得已投降唐朝。

    唐高祖李淵起家的河東地區也有許多割據勢力,所謂的定楊王劉武周就是其中之一,劉武周於617年殺死馬邑太守起兵反隋,其一度佔據整個河東地區,後來到了618年李世民東征,劉武周則被唐軍擊敗,只好北投突厥。

    夏王竇建德是隋末河北地區一大勢力,其於617年自稱長樂王,後來又建都樂壽,建立大夏。虎牢關之戰後,竇建德為唐軍俘虜,其勢力崩亡。

    王世充的鄭國政權曾是唐高祖李淵和瓦崗寨李密的主要對手,其勢力主要分佈於河南,公元618年唐軍東征,王世充被困洛陽,無奈投降。

    李密的瓦崗寨大魏政權曾經是勢力最強的農民起義軍,公元617年,李密為王世充擊敗,李密本人則轉投唐朝。

    李密、王世充之外,南方還存在著大量的割據政權。梁朝後裔蕭銑就曾在岳陽建立梁國政權,唐大將李孝恭南征時,梁國覆亡。

    除了梁國,今天的江南地區還存在杜伏威、李子通、輔公佦、沈法興等勢力,其中杜伏威後來歸順唐朝,沈法興為李子通消滅,輔公佦則因叛亂為唐軍所剿滅。

    隋末今天的江西地區還存在南楚政權,它是由林士弘所建。公元616年,林士弘在豫章稱帝建國,他改國號為楚,並雄踞一方。

    朔方梁師都是唐朝最後一位消滅的軍閥,梁師都曾在雕陰稱帝,改國號為梁,因為其長期與唐朝作對,後來便被唐太宗所消滅。

    竇建德在河北覆亡後,其餘部並沒有完全歸順於唐朝,武德後期,竇建德部下劉黑闥曾在河北起兵,他以洺州為割據,繼續開始反對唐朝的鬥爭。公元624年,唐太子李建成東征,劉黑闥勢力覆滅。

    與劉黑闥同時起兵的,還有山東魯地的徐圓朗和燕地的高開道,徐圓朗早年曾先後依附於李密和王世充,王世充敗亡後,他割據于山東,並長期與唐朝為敵。後來劉黑闥覆亡,徐圓朗也走向了失敗。高開道原是河北義軍格謙的部下,格謙死後,高開道在漁陽稱王,並建國號為燕。其與劉黑闥一起起兵,劉黑闥敗亡之後,高開道也走向了滅亡。

    短暫一時的許國宇文氏政權也是隋末群雄之一,宇文化及在江都殺害隋煬帝后,便帶驍果軍北上,去長期與李密交戰。公元618年,宇文化及敗走許縣,其在當地建立了短暫政權,半年後便被竇建德擒殺。

    幽州的羅藝也是隋末一代梟雄,雖然其曾依附於唐朝,但其也為割據性政權之一。羅藝與李建成聯結,玄武門之變後,羅藝興兵犯疆,長孫無忌設計誘使其部將叛亂,羅藝被殺,幽州即平。

  • 7 # 譚天說帝

    十八路反王為中國古典小說《說唐》、《大唐秦王詞話》裡的主要人物。而在評書中,四明山圍攻隋煬帝的有十八路反王,他們是瓦崗寨大魔國混世魔王程咬金、大涼王李軌、小梁王蕭銑、濟寧王王薄、江南王沈法興、冀州王高士達、江淮吳王杜伏威、南陽王朱燦、河北鳳鳴王李子通、金提王張金稱、西秦霸王薛舉、曹州宋義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談聖、兗州魯王徐圓朗等人。關於十八路反王有很多說法,比如洛陽王王世充、定陽王劉武周、夏明王竇建德、北平王羅藝、西魏王李密、高麗王李鳳、英王哈洪太、燕王高開道、甘肅王薛仁杲、沙陀羅王羅鐵漢、襄陽王雷大鵬、荊州王林士弘等等,每個說書者都有自己的說法。

    一、瓦崗軍

    瓦崗軍由東郡人翟讓建立,最初在東郡一帶流竄作亂。隋朝沒落貴族、蒲山郡公李密到瓦崗入夥後,先是勸說翟讓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而後籌劃了宏大的戰略計劃,瓦崗軍的規模越來越大,號稱天下義軍之首。

    瓦崗軍打破回洛倉,任百姓取食。李密火併翟讓獨霸瓦崗軍後,率兵圍攻東都,部眾擴大到三十餘萬人。瓦崗軍與王世充大戰連年,王世充被打的損兵折將,幸賴洛陽城高池深,才得以苟延殘喘。後來宇文化及率隋驍果軍北上,經過瓦崗軍的地盤。李密錯誤地實行了兩面作戰的策略,不顧死敵王世充仍在後方,貿然與宇文化及開戰。驍果軍是隋末實力較強的軍隊,李密硬碰硬地迎戰,雖然將宇文化及打垮,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瓦崗軍的實力也大受損失。王世充趁機出擊,將李密的殘部擊潰,李密不得已投降李淵,瓦崗軍遂亡。

    唐朝開國名將,有許多都是從瓦崗軍中投降來的。諸如胡國公秦叔寶、英國公徐勣、盧國公程咬金、鄖國公張亮等,都是李密的手下。瓦崗軍的首領,起初是翟讓,翟讓被殺後李密成了帶頭大哥。至於小說中所謂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只不過是李密的心腹部將,從來沒有當過寨主。

    二、沈法興

    沈法興是江南武康人,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家族,沈氏一族幾達數千家。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江南大亂,時任吳興太守的沈法興遂以討伐宇文化及為名,招兵買馬進攻江都。他聚眾六萬餘人,趁亂攻下江都一帶十餘郡,成為江東最大的割據勢力。後來沈法興自稱梁王,與杜伏威、李子通、杜稜等人混戰。沈法興驟然得勢,不免有些忘乎所以,不思建充穩固的根據地,反而先作威作福起來,對待部下殘酷無恩,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彼時天下農民起義軍戰鬥力,以山東河南為冠,沈法興部下大都是江東子弟,聚眾雖多,大多都是戰五渣,沈法興被山東流竄來的李子通打的連連喪師失地,最終被賊人襲殺。

    三、劉武周

    劉武周是隋朝軍卒出身,隋末天下大亂,他效法項羽,襲殺馬邑太守王仁恭,因而據州造反。劉武周大開糧倉賑濟貧民,又與突厥聯兵,擊敗前來圍剿的隋朝官軍。突厥可汗遣使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雖然實力一般,胃口卻很大,他不滿足於做突厥人的傀儡,自己建號稱帝,建元為天興。劉武周又招納上穀人宋金剛,封其為宋王,舉眾南下進攻河東。河東是唐高祖李淵的起家之地,但彼時李淵大軍悉數進入關中,河東空虛,被劉武周打的措手不及,幾乎吞併了整個河東。李淵顧不上關中形勢不穩,親率大軍北上反擊劉武周,經歷數年苦戰,終於將其擊敗。劉武周、宋金剛都被突厥人所殺,其帳下大將尉遲敬德歸降於唐朝。

    四、王薄

    王薄是山東人,號稱知世郎,他作的《無向遼東浪死歌》是隋末農民起義的典型呼號。王薄的根據地長白山,在今山東章丘境內,系一帶低矮的丘陵。王薄聚眾數萬人,縱橫馳騁于山東中部,屢次擊敗官軍。隋朝猛將張須陀受命收剿王薄,由於起義軍屢勝而驕,張須陀又驍勇善戰,王薄被打敗北逃。沒過多久,王薄糾合孫宣雅、郝孝德等起義軍,率師返回章丘再戰張須陀,結果再次戰敗。

    王薄遂率殘部轉戰于山東,避開隋軍的鋒銳。此時山東已是遍地烽火,民力困竭,王薄也無法擴大力量,只好來迴流竄,勉力維持,可以說,已與土匪強盜無異。直到宇文化及殺隋煬帝后率兵北上,王薄無法東山再起,便依附宇文化及,做了個可恥的投機分子。

    竇建德與宇文化及火併,圍攻宇文化及的偽都城聊城,王薄見勢不妙,便開城迎敵,引竇軍活捉了宇文化及。可見所謂的造反英雄,只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唐軍興起後,隋朝故將和農民起義軍紛紛降唐,王薄被授官為齊州總管,後來因為陷害了潭州刺史李義滿,被李義滿的兒子李武意殺死。

    五、蕭銑

    蕭銑是南朝梁代的皇族後裔,隋統一後,蕭氏家道中落,賴祖輩餘蔭和族人蕭皇后的關係,做了個小官羅川縣令。隋末大亂時,嶽州一帶的低階武官董景珍、雷世猛等人趁勢舉兵造反,郡縣的官屬想推舉董景珍為主,但董景珍自認名望不足,他看中蕭銑是前代皇族出身,故而把蕭銑拉過來推為首領。蕭銑大悅,遂自稱梁公、梁王,繼而登基稱梁帝,盡復南朝梁代的規制。江漢一帶民眾聞訊都來歸附,兵力達到四十萬人。

    蕭銑起兵本非首義,部將又是四方歸附而來,實權都握在諸將手中,蕭銑的控制力不強。早在起兵之初,嶽州系將領董景珍就與潁川系將領沈柳生髮生矛盾,二將火併,導致沈柳生被殺,削弱了自身勢力。

    蕭梁集團不斷進行擴張,把都城遷到梁朝舊都江陵,佔據了自荊州以南直至交趾的廣大區域,成為江南勢力最大的割據政權。蕭銑大封其屬下為王,同時為了加強對下控制,實行了“放兵營農”的策略,表面上罷去軍隊,大興農事以恢復民力,實則藉此削奪諸將兵權。諸將對此反應強烈,引發了兵變。元老董景珍、張繡相繼在兵變和政變中被殺。蕭銑本身沒什麼雄才大略,“放兵營農”策略又進行的過急,嚴重削弱了軍事實力。後來隋亡唐興,唐朝派大軍進攻江陵,蕭銑身邊只剩下數千宿衛兵力,根本無力抵抗。為了避免百姓生靈塗炭,蕭銑投降於唐軍,蕭梁政權便告滅亡。

    蕭銑本事一般,名頭卻大。他被俘入長安後,唐高祖李淵怕夜長夢多,再有人藉著蕭梁旗號造反,便數其罪而殺之。

    六、李子通

    李子通是東海人,隋末山東大亂,李子通投靠起義軍左才相部。李子通為人仁俠好施,不像其他起義軍首領殘暴寡恩,名聲極好,故而起義才半年,慕名而投者就有萬餘人。左才相非常忌憚,李子通便棄之而去,南下渡淮,與另一大股義軍杜伏威匯合。

    農民起義軍首領出身大多較低,一旦擁兵割據,無不是一副暴發戶的心態,他們各自忙於爭權奪利,之間相互火併當時是常態。杜伏威甚有勇力,部眾極盛,李子通害怕他日後勢大,便以精銳騎兵偷襲杜伏威,幾乎將之消滅。 隋將來整趁機來剿殺義軍,李子通便南奔海陵,率眾進攻江都。

    其時淮南江東有三大勢力,一是敗而復起的杜伏威,一是江浙本地豪強勢力沈法興,一是李子通部,他們都覬覦江都這個江南政治中心,紛紛出兵進攻。李子通設計引誘杜伏威和沈法興互相攻殺,他趁亂取利拿下江都。於是建立吳國,自立為帝,建元明政。

    杜伏威見李子通擅自稱帝建國,便發大兵討伐之。江東三大勢力,沈法興打不過李子通,李子通又打不過杜伏威。李子通一邊不斷蠶食沈法興的地盤,一邊又接連敗於杜伏威之手。李子通的都城江都被攻陷後,急忙打破沈法興的餘杭而遷移過去,結果杜軍窮追不捨,李子通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好降於杜伏威。杜伏威為討好唐朝,將李子通俘送長安,後來李子通本性不改,企圖逃歸江東,事敗被殺。

    七、徐圓朗

    相比上面兩位,徐圓朗的勢力小的多。徐圓朗是山東兗州人,他在隋末農民起義大潮中趁亂起兵據有本郡,但因為實力太弱,僅有二萬餘兵力,故而一直跟風投奔強者。起初他歸於瓦崗軍系統,李密降唐後,又投入王世充帳下。王世充被唐朝消滅後,徐圓朗又投降唐朝。當時唐朝對山東的控制還比較弱,出於安定人心的考慮,任命徐圓朗為兗州總管,仍領本部人馬鎮守。後來劉黑闥在河北作亂,勾結徐圓朗一同反唐。唐朝派大軍征討,徐圓朗兵少無力對抗,與親信乘夜逃走,被百姓所殺。

    八、高士達

    高士達是河北蓚縣人,起兵於清河,自稱東海公,部眾僅有千餘人。後來不斷吞併竇建德、孫安祖等小股起義軍,兵力擴大到萬餘人。高士達部下有才能者唯竇建德一人,他自知才略不及竇建德,便任命竇為軍司馬,掌管行軍作戰的大事。

    在竇建德指揮下,高部義軍戰勝隋將郭絢,聲勢越發浩大。高士達隱隱覺得自己地位受到威脅,恰巧這時隋名將楊義臣率兵剿殺義軍,高士達便不顧敵我力量懸殊,撇開竇建德,自率主力迎擊楊義臣,結果先勝後敗,被楊義臣於陣上斬殺。高士達的殘餘勢力後來全部歸於竇建德麾下。

    九、張稱金

    《說唐》中所說的張稱金,本名張金稱。張金稱與高士達同鄉,他勢力較大,流動性也很強,屢敗隋朝官軍。張金稱為人貪狠殘暴,攻下的郡縣統統燒殺一空,在河北南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隋名將楊義臣率師征討,他避開張金稱的鋒頭,深溝高壘拒不交戰,故意消磨張金稱的銳氣,等到其全無戒備之時,率精兵偷襲,一舉殲滅張金稱的主力。張金稱被官軍擒獲,官軍惱恨其殘暴狠毒,便當眾立一根大木頭,把張金稱“懸其頭,張其手足”,讓遭受張金稱掠害的百姓來割他的肉。張金稱倒是頗有骨氣,他一邊被千刀萬剮,一邊大聲謳歌。所唱內容史書缺載,估計是痛罵隋朝暴政、歌頌起義有理之類。

    十、孟海公

    《說唐》中孟海公有黑白二夫人,武藝高超,與唐朝名將尉遲恭大戰數場,結果都被尉遲恭收去做了夫人。

    歷史上的孟海公沒這豔福。他本是山東曹州人,起兵為群盜,眾有數萬人。孟海公是個粗鄙無文的武夫,極其痛恨文人,凡是俘獲“稱引書史”計程車人皆殺之。這也註定了孟海公的成色和出息。山東諸股農民軍,有的在本地做大,有的流竄到江南成事,孟海公卻一直居守曹州一地,勢力很弱。後來竇建德勢力擴張,吞併了孟海公。虎牢關之戰後,孟海公和竇建德都被俘入長安,論罪斬殺。

    十八路反王中,瓦崗軍、劉武周、王薄都屬於名聲較大者,但除了瓦崗軍之外,實力都一般。反倒是名氣不大的蕭銑等人,做出的聲勢卻著實不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複合後和前男友聊著聊著他不回覆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