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李雜談666

    古時候的冶煉技術是很低下的,從石頭中提煉的鐵,雜質是很高的,農具中的鐵,都是生鐵,只有硬度,沒有韌性,製作一般的刀劍等武器,也是隻有硬度沒有韌度,很容易折斷,大家看春秋戰國時期士兵的兵器都是長戈居多,也就當鐵棍使喚。而吳越寶劍,就體現了冶煉技術的高度發展,在鐵中參雜銅和錫,使武器既有硬度又有韌度。這樣的話,這樣的劍就不容易折斷,而生鐵鑄造的劍,遇到外力很容易斷,這樣以來拿著吳越寶劍和普通劍對砍的時候,吳越寶劍就顯得神奇。被譽為寶劍,再說為何不重視兵器改進,還是由於冶煉技術的問題,這種合金的鐵,需要其他金屬元素,可人們對其他金屬的認知還很少。都是無意間發現的其他金屬礦石,這種金屬礦石,大家只知道隕石中有,可去哪裡找到隕石供冶煉足夠的金屬。這是個致命的問題。所以古時候為了一塊隕石,滅國滅城的都有,干將莫邪窮其一生,也就鍛造了那兩把劍,可見困擾大家鑄劍的根本還是原材料。俗話說,有鋼使到那刀刃上,可去哪裡找鋼呢。

  • 2 # 3D地理視覺

    答案是否定的,春秋時期各國對兵器的使用和改良可以說各有千秋,各國之間相互攻伐,兵器也在不斷地發展變換!下面簡單的描述春秋各國的兵器特點!

    《考工記》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是記錄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手工業規範跟工藝的文獻,在書中記載了大量的先秦時期各種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可以說《考工記》是一部中國古代的設計寶典大全!在《考工記》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制車系統、弓矢兵器護甲製作系統、銅器製造系統等等。透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製造兵器的工藝和規範都有著詳細的要求。

    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製造的青銅兵器的工藝十分的精湛,許多剛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武器都鋒利如新。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劍身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劍身上還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在春秋末期,人們掌握了生鐵冶煉技術,到了戰國末期,南方楚國跟北方三晉都開始用鐵製兵器裝備部隊了。

    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藝術的發展,兵種多樣性決定了士兵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種多樣的。按照長短可以分成長兵器和短兵器,戈、矛、戟、殳、鉞、鈹等這類屬於長兵器;劍這樣的就屬於短兵器。除了長短兵器外,還有拋射武器,比如弓弩;攻守城武器,比如雲梯、巢車。

    戰國時期的長兵器,比較常用的有戈、矛、戟等。《考工記》中記載這些長兵器的長度;“ 廬人為廬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這段文字說明了戈、殳、戟、矛的長度,並且還表明了兵器的長短是要看使用情況的,因地制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像戈類的兵器,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長度,分別用於步戰,車戰、步戰兼用和車站專用的。

    短兵器中的劍,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赫赫有名的。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到有記載的干將、莫邪、巨闕、太阿、龍淵、魚腸、湛盧……等等。到了戰國時期,鋼鐵劍開始投入戰鬥,因為堅固度和韌性都遠超青銅劍,這時候的鋼鐵劍長度可以達到一米甚至一米以上。

    春秋戰國時期的拋射兵器可以分成弓和弩兩類。根據《考工記》記載跟出土的實物來看,戰國時期的弓多為複合弓,製作工藝十分的複雜和講究。取六材,幹、角、筋、膠、絲、漆。弓乾的取材也有七種,以柘為上,竹為最下。因為這種弓需要用動物的角片來增加弓體的韌性跟彈力,弓體兩側掛弦的弭也是動物的角製作的,所以這種弓被稱作為“角弓”。

    弩是一種機械裝置,現在發現的主要是臂張上弦的臂張弩。在《史記》中還記載了一種以足踏上弦的蹶張弩,據說射程可達六百步之外。《墨子》中還提到了用連弩車守城。可見,弩在戰國時期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守城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攻守城戰中,攻守城武器多數都是處於史料的記載。根據《墨子》的記載,雲梯是最常用於登城的工具。公輸班就曾經為楚王造過雲梯進攻宋國。戰國時期的雲梯一般分成兩種,一種是斜靠在城牆上,供戰士攀爬的;一種是底部有輪子可以移動,梯身的角度可以調整,前段有鉤子一樣的東西,可以勾住城牆,防止敵人推拒。

    巢車,也被稱作樓車,“兵車高如巢,以望敵也”,根據《左傳》的記載,在鄢陵之戰中,楚共王就登巢車以望晉軍。

  • 3 # 最後的守門人

    據古代文獻記載,早在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中國就已經開始冶煉銅器了。晉朝王嘉所寫《拾遺記》中記載:“神農採峻嶺之銅,以為器。”司馬遷的《史記》上也說:“黃帝採首山銅鑄鼎。”但是這些都沒有實物進行佐證。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很多古書都有關於夏禹鑄鼎、鑄幣等記載,但是一直被很多歷史學家否認。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在傳說中的夏都陽城附近,發掘出大批青銅器。經鑑定,這批銅器距今約3500年以前,不但符合夏代的時間,而且出土位置在古書中所說夏朝採銅地昆吾附近,所以有理由相信,夏代已經可以冶煉青銅器了。

    商代是青銅器的集大成時代。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而到了周朝,技術更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青銅是由銅,錫、鉛三種金屬組成的合金。大致青銅中錫的比例在17%-20%時最為堅韌,成書於春秋時代的《考工記》規定,“戈戟之齊”含錫應在20%,這正好符合戈、戟之類兵器刺擊,勾割等作戰的要求;又如,大凡青銅中錫的含量在30%-40%時硬度最高,而《考工記》中規定,“削殺矢之齊”含錫量達到28.57%,也符合鋒刃兵器需要較高硬度的作戰要求。

    在商周時代,銅礦是戰略資源,能夠擁有銅礦,便可以大量冶煉青銅,製作兵器,長江流域盛產有色金屬,所以楚、吳、越能夠憑此與中原諸國抗衡。

    在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青銅兵器為殳,戈,戟、矛、劍等,稱為“五兵”。

    其中戈,戟等長兵器,因為更加適合車戰,所以主要用武之地是在地區廣闊的中原地區。

    劍,短小,主要用於近戰搏鬥,更加適合水網密佈,草莽橫生,不利於車戰的江南水鄉,既吳越一帶。

    所以,吳越等國非常重視劍的生產及技術的研發,因此聚集了當時一大批著名的鑄劍名家,如歐冶子、風胡子。干將。莫邪等。

    不過到了戰國時代,車戰逐漸淘汰,步兵對抗成為主流,劍也逐漸成為了主流裝備,不單單侷限於南方吳越一帶地區了。

  • 4 # 愛自學的羊先生

    春秋時期各國是否以吳越寶劍為榮,中原兵器的發展情況又是什情況,我個人覺得我們應該回到歷史的那個時代的史實或歷史文獻提供的佐證中去推理分析,才能得到清晰和客觀的認識。

    1、春秋時期以擁有吳越寶劍為榮,是很有可能的。

    在當時,吳越地區的鑄劍水平遠遠超過中原各國。

    我們知道西周之後,兩軍交戰以戰車為先鋒,步軍跟進。遠距離採用弓箭對射,近距離採用戈戟對戰,很少採用劍作戰。那時在中原地區有劍,都比較短小,主要用於隨身攜帶,作近身防衛用。

    吳越地區是中國現江蘇南部和浙江這部分地區。這部分的地形,不是水網縱橫就是林莽山地。馳騁平原的戰車,在這樣的地形無從行軍作戰,廢物一個。兵種也只能以步兵水兵為主,而且短兵器適合翻山越嶺,武裝泅渡。所以,劍成為了吳越地區的重要武器。

    既然劍對於國防安全如此重要,必然會引起吳越地區王候旳重視,並著重發展。史傳,越王勾踐特地請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寶劍,分別是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據說都能削鐵如泥。據說勾踐兵敗求和時,把湛廬、勝邪、魚腸獻給吳王求和。後來,湛廬流失到楚國,為此吳楚還爆發了場戰爭。由此可見吳越地區領導人對寶劍的重視程度了。

    如今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世人也已經看到,它確實是古代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我們可以確信,當時吳越地區出產的劍確實是最好的。

    雖然春秋時期,劍不是中原戰場的主兵器,但是作為近身自衛的重要兵器,得到王公貴族和將士們的偏愛也是常情,如果手裡有一把當時產劍最高水平地區,吳越地區出產的寶劍,值得引以為榮,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2、其他兵器也是受到中原各國重視的。

    (1)弓箭

    弓箭是春秋時期文獻中所能見到的唯一長距離殺傷武器。《左傳》中31次提到弓箭,由此可見它受重視之深;除了弓箭還出現了弩,這是對弓箭的發展。

    (2)戈

    它是春秋時期戰場上的常規武器,《左傳》裡18次提到戈,可見它是當時普遍應用的武器。

    (3)戟

    戟是春秋戰場五兵之一,戰場上的常規裝備。

    (4)殳

    殳在戰場應用較少,但是作為古代車戰時期的五兵之一,它確定無疑是存在的。

    (5)刀

    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期已有刀存在。但未大量出現,可見正是兵器發展出現了初期的刀。

    (6)鉞

    鉞很早就出現,類似斧子。

    3、從文獻資料和考古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認為,春秋時期吳越出產的寶劍在當時確實是天下最好的,人們以擁有為榮,是符合人之常情的。除了寶劍,在當時爭霸混戰的大環境下,其他兵器的發展和應用也必然會受到各國的重視,因為軍隊是他們爭霸的工具,而兵器是軍隊的作戰工具。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指導。疏漏與不足之處,還請提問的樓主多多提點,不吝賜教,共同探討我們大中華的文化歷史。

  • 5 # 汪學智

    《吳越寶劍》:

    ①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地區平原開闊,適合騎兵和戰車步兵打運動戰,武器多為斧鉞,槍,戈,戟一類的長兵器。

    而在江南水網地區卻適合短兵器,就是人們所說的短兵相接,適合的武器是劍,刀,匕首之類。

    ②春秋以前的兵器是青銅製成,殺傷力弱。戰國時期鐵的使用不光是用在犁地的鏵尖上,更重要的是用好鐵〈鋼〉來鑄造武器。

    ④吳越爭霸時,先是越國有傑出的鑄劍師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了有名的“勾踐劍"。該劍已是出土一級文物。

    吳王闔廬的兒子夫差下命令讓鑄劍師莫邪給自己鑄一把好劍。經過多次反覆試驗,劍鋒不夠鋒利。於是莫邪之妻干將來到劍池旁邊,她割腕把自已鮮血流入劍池,莫邪心疼地向妻子瞪了一眼,隨即把鍛打好的寶劍插入劍池,隨即劍池裡血水沸騰。寶劍終於煉成。有的文獻上說,干將整個身子浸入池中,冷水劍池突然血水沸騰。

    ⑥天目山北端有一支脈山峰名“莫干山"就是紀念莫幹夫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配享太廟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