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徽公子

    在中國古代,一個大臣官員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就是“配享太廟”,無論是幾朝老臣都沒有能配享太廟的榮譽高,那麼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榮譽呢?

    太廟在古代皇帝的宗廟,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這種供奉祖宗的地方在夏朝時就有了,自秦漢之後,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就叫太廟,歷代皇帝都要下跪磕頭燒香的。

    作為皇帝自己家的祖廟,裡面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父母一類人,受後代皇帝的磕頭跪拜也是當之無愧的,不過後來為了褒獎一些功臣,允許非皇帝親族或是遠親的人配享太廟。

    這些配享太廟的人和先帝一樣,可以受後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頭,享受到大型的祭祀,這是古代一個死者的最高榮譽,因為皇帝死後也不過是如此。

    古代的太廟是一個王朝最為神聖的地方既然是極高的榮譽,所以能夠得到這種榮譽的大臣是非常罕見的,在此只列舉中國古代史上主要王朝的配享太廟的情況。晉朝晉朝總共155年,進入太廟的人員中,皇族2人,皇后1人,大臣4人。如果你是晉朝的大臣,那麼大約是40年有一次機會能進入太廟。唐朝唐朝配享太廟43人,其中宗室2人,其餘41人都是大臣,主要集中在初唐時期,從唐高祖時代到中宗時代,92年裡有28人配享太廟,剩下的15人都分佈在之後的197年裡。其中40多年的玄宗一朝也只有1人,甚至有些皇帝在位的時候1人都沒有入選過。

    從張廷玉個人經歷來看配享太廟的難度整個清朝只有張廷玉一位漢人享受到了這種榮譽,但也是他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為整個大清服務了50年的結果,50年下來矜矜業業,工作一絲不苟,才在換來了雍正的一紙詔書,給了他享受太廟的榮譽。

  • 2 # 3D地理視覺

    太廟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廟,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漢才正式稱為“太廟”。再到後來,太廟不僅會供奉皇帝,也對少數人開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麼叫配享太廟?就是說臣子去世後,名字刻在一塊木頭上,然後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這代表著什麼?後代皇帝到太廟祭祀祖先,給先皇牌位磕頭的時候,順便把配享太廟的臣子也跪了。這在古代可以說是為人臣者的最高榮譽,比黃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幾個層級。

    含金量高就意味著門檻高,能夠獲此殊榮的人自然少之又少,連再造大清的曾國藩也沒進太廟,一般也就三種人能夠拿到配享太廟入場券:

    一、皇帝在世時寵愛的皇后,並且有較大的家族影響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馬炎的武悼皇后楊芷,出生弘農楊氏,這個家族在漢朝就已經是大豪門;在教養方面,史書記載楊芷“婉嫕有婦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廟,只在魏晉時個別政權存在過,並非後世主流。

    二、得到皇帝認可的有功之臣或宗親。這類人需要有檯面上看得到的功勞,或開疆拓土,如常遇春、徐達、沐英、清初鐵帽子王,或有擁戴之功,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樹,如司馬光、趙普。

    三、皇帝極其信任的人。這種人,既無蓋世之功,但就是會做人,會與皇帝建立密切關係,讓皇帝在生前就離不開,比如張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廟,並不代表著可以一勞永逸,如果家人不爭氣,還是會被撤銷牌位,比如和珅倒臺後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齡的兒子謀反,也導致房玄齡配享太廟的資格被取消。

    隨著帝王的變更,臣子的歷史評價往往是動態的,這也會影響配享太廟的資格,比如武士彠,在世的時候沒什麼特別功勞或關係,但生了女兒武則天。武則天稱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被追加進太廟,後來武則天去世,武士彠又被撤出太廟。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爭議不斷,名聲時好時壞,雖然進了太廟,但隨著評價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廟。

    有兩個人需要特別提一下,一個是司馬光,他是北宋名臣,《資政通鑑》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敵,屬於保守派。別人往往只能配享一個皇帝的太廟,而他卻能拿到兩張入場券,同時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兩個皇帝的太廟。一人佔兩坑,唯涑水先生,也不知是不是小時候砸缸修來的福氣。

    還有一個是張廷玉,他是大學士張英的兒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不過這張入場券拿得有點曲折。在雍正年間,張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許諾,將來配享太廟。一個臣子一旦位極人臣,想平安著陸的難度係數太高了,張廷玉也遇到這個問題。

    等到了乾隆繼位,張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動搖,一大把年紀了,還多次被乾隆責罰。

    退休前為了配享太廟問題,張廷玉還跟乾隆過了幾招,最後輸得爵位也沒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廟的資格也被剝奪了。後來,張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沒過幾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還是讓他進了太廟,不過張廷玉已經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廟,不管是對配享的本人,還是其家族,都是一項莫大的榮譽,但也像是虛名,可以帶來關注度,並不能為後代帶來實實在在的權利與富貴。傳之後世的是爵位、財富與家學,以及官位恩蔭附帶的利益。

  • 3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太廟是幹什麼的,它最早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和本朝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一些有卓越功績的宗室甚至大臣的靈位也可以放在裡邊。

    可見,皇帝如果說誰誰誰可以配享太廟,也就是說,以後的皇帝都得認誰為祖宗,祭祀的時候是要磕頭的。

    這個經常在清宮戲裡可以看到,清朝之前極少有大臣得此殊榮,清朝也一般為宗親,怎麼著也都算滿族貴族,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

  • 4 # 陽高快樂

    太廟是皇室的家廟,只有皇親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皇親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有功於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經皇帝允許,也可以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並以郡王之禮厚葬。

    在很多影視劇中大家都能注意到,大臣都把配享太廟當做是非常高的榮譽,那麼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呢?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間),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

    由於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歷史上,還有一些入太廟之人很特別,我們需要認識:

    1、在清代,配享太廟是一種對大臣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有清一代近三百年曆史中,除了帝后和愛新覺羅的那些功王們能進入太廟,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其中在東配殿的功王中,只有額駙策凌是博爾濟吉特氏),而配享太廟的功臣中,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其他都是滿人,也正說明桐城張氏父子的影響力。

    2、在明代朱棣登基以後,姚廣孝建議朱棣遷都北京,並幫其設計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這樣看來姚廣孝還是一個建築學專家,真的是無所不通啊。就這樣,無所不通的姚廣孝主持編撰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這本大典字數多達三億七千萬,可惜的是沒能流傳於世。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端坐而逝,終年84歲。死後的他配享太廟,光憑這一點足可以證明他的功勞。畢竟在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廟者,僅有姚廣孝一人。

    3、和琳,字希齋,鈕祜祿氏,滿洲人,清朝權臣弟。和琳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與哥哥和珅從小都受到較好的教育,乾隆時由生員補吏部,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職。驍勇善戰,行事節儉,(1795年)赴貴州從鎮壓領導的苗民起義,次年福康安死,他代為主帥,在圍攻平隴戰役中染病身亡,追封一等公爵,年僅42歲。乾隆晉贈其為世襲一等公爵,諡“忠壯”,賜祭葬。有一子豐紳宜綿以及女兒二人,長女嫁與質親王之子綿慶為。公元1799年,和珅受誅,廷臣論議和琳藉勢邀功,嘉慶帝亦追咎其會剿苗匪,牽掣福康安,師出無功,命撤出太廟,毀去其專祠,奪其子豐紳伊綿公爵之位,改襲三等輕車都尉。

  • 5 # 甲良生日記

    牛的很!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夏商周時期分別稱作“世室、重屋、明堂”,秦漢時起改稱“太廟”。

    最早的太廟是供奉皇帝的祖先以及歷代皇帝,後來皇后、宗親、有特殊功勳的大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從規格上說,我們就知道配享太廟有多牛了。

    再舉幾個配享太廟人的例子:

    唐朝時期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李靖、褚遂良、狄仁傑、郭子儀等;

    宋朝時期的韓琦、王安石、司馬光;

    明朝的湯和、徐達、常遇春、鄧俞、李文忠、姚廣孝、劉伯溫等;

    清朝的多爾袞、多鐸、十三爺胤祥、阿桂、張廷玉(清唯一漢臣)等。

    因而,從規格上和配享太廟的這些人來看,牛不牛,有多牛就不言而喻了!

  • 6 # 小島知風

    太廟屬於皇帝的祖廟,裡面供奉都是歷代先帝和皇家的祖先,一般只有皇室嫡系後裔才有資格死後進入太廟,一般的皇室宗親和外姓大臣來說只有對國家社稷有巨大貢獻才能在死後配享太廟。

    對於外姓大臣來說配享太廟其實是一種死後比較虛的榮譽,因為家裡人得不到任何好處,跟爵位不一樣,如果有封爵的話可以子孫繼承,而配享太廟是不能繼承的,它純粹是一種蓋棺定論,朝廷認為你是皇家忠臣給你的死後一種虛榮。

    同時配享太廟也是封建統治者一種拉攏人心的手段,它是出於純粹的政治需要,因為這樣可以起到拉攏人心,同時凝聚大家為皇家拼死賣命的政治行為。

    在歷朝歷代凡是享有配享太廟資格的人都是每個朝代的佼佼者,是非常厲害的人物,具體有多厲害,給你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了,滿清國祚272年,這272年中出現過多少能人重臣,但是配享太廟的外姓大臣只有26人,其中25人都是滿清宗室或王公貴族,漢族大臣只有張廷玉一個人。

    那麼配享太廟的資格有多難呢,還是舉例子來看,配享李世民廟庭的大唐名將李靖,他是在大唐統一天下初期就立下赫赫戰功,在李世民登基以後又先後率軍攻滅東突厥和征討吐谷渾,他為大唐盛世初期縱橫天下奠定了非常強悍的軍事基礎,從李世民之後歷代大唐皇帝都尊李靖為大唐戰神,他是用這些赫赫戰功才在死後獲得了配享李世民太廟的殊榮。

    配享太廟以後的殊榮還得看你家裡人的表現,如果你死後你的家裡人還犯了大罪,那麼還要再把你移除出太廟。

    比如清代將軍和琳,他是著名大貪官和珅的弟弟,是乾隆時期與福康安齊名的名將,為乾隆的十全武功立下赫赫戰功,嘉慶元年和琳在鎮壓苗民起義中染瘴氣病逝。已經成為太上皇的乾隆對和琳之死甚為悲痛,他特意親自點名讓和琳配享太廟,結果後來乾隆死後,嘉慶開始收拾和珅,由於和珅罪孽太大,嘉慶帝本來就討厭和珅兄弟,順手把和琳從配享太廟中移除出來了。

    所以配享太廟的人一般都是對國家社稷有巨大貢獻的人,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名臣重臣或者名將。一般得到配享太廟的資格,是封建王朝對這個人最大的肯定,肯定了這個人對國家社稷立有大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末世與衰世為什麼與康雍乾盛世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