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項羽與劉邦的楚漢爭霸,實際上是貴族與平民爭霸,最後是平民勝出。

    為什麼先入關中者王,劉邦勝出?

    因為能夠抵抗楚國反秦的力量仍然是平民,他們對階級成份與自己相同的劉邦放棄了抵抗。

    之前進攻關中的原楚國貴族周文就招到了平民的強力反抗,因而敗北。

    故此,秦王朝名義上是敗於六國貴族之後,實際上是亡於平民之手,因為秦始皇實施了“焚書坑儒(平民)”,而平民沒有任何的反彈或者不滿,是應該不可能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事出反常必有妖”,應該才是真實情況。

    只不過,後來的話語權被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的平民理論擁有者儒家掌握,他們有意的淡化了平民及儒家事實上的對秦王朝的反抗及作用,以樹立自己對封建帝王的絕對忠貞不二的形象。

    事實上,項羽就算先趕到關中,也不一定就穩入關中,因為他領導的是原六國“華人”貴族,而廣大的秦王朝原“黎民”群體,現在的平民儒家,為了爭奪自己的權益,爭奪自己的話語權,可能會強烈的反抗。

    秦王朝的覆滅,實際上是上古中國特色的一次“民主之戰”,就是治理國家是徹底依靠華人貴族(炎黃聯盟力量),還是依靠平民群體(蚩尤九黎力量)之爭,這一大戰應該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代表華人全面集權於貴族開始,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以全面集權於平民結束。

    上古的“人”指的是起於炎黃(百姓)聯盟的奴隸主貴族。

    “民”則指的是起於蚩尤九黎的奴隸後裔。

    其實從黃帝開始,一直到周公旦創立儒教,都是炎黃聯盟的華人貴族代表奴隸主統治蚩尤九黎的黎民群體,是標準的奴隸社會,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其實就是炎黃聯盟內部的“盟主”身份的變化。

    炎黃聯盟的國家管理理論據說是黃帝著述的《道經》,後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失傳,只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

    奴隸主貴族的治國管理及理論研究群體,就被稱之為道家,而對外可以軍事的奴隸主貴族,則被稱之為兵家。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武王伐紂”之後,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吸取商王朝失去“盟主”地位的經驗,開創了儒教事業,實際上就是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廢奴運動”,也基本上意味著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因為儒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透過“德”的方式變“民”(奴隸)為“人”(自由民)。

    “德”是上古的一種登山運動,由道家奴隸主貴族組織黎民奴隸參加,爬上一定高度的奴隸,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載入榮譽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的刑罰,使其可以得見“整個的光明(不再當獨眼龍)”,這種制度就叫做“明德慎罰”。

    這種“根據需要而(從民中)選拔產生的人”,就被稱之為“儒”。

    黎民奴隸就成為了儒家自由民(平民)。

    道家人物周公旦為了選拔平民儒家而建立的宗教,就被稱之為“儒教”。

    秦始皇打破周王朝平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傳統,將儒家這個平民的代表打入黑名單,不予錄用,對堅持儒教原教旨主義的道家書籍予以了焚燬,對其核心方士予以了誅殺,這就是著名的“焚(道)書坑儒(教)”。

    所以霸主項羽能夠逐鹿中原,根本原因不是他“力拔山兮氣蓋世”,而是“民心所向”,藉助了平民的力量。

    項羽當時可以按照周王朝的統治模式進行分封,但必須以周公旦作為學習物件,給儒家平民能夠有一個地位上升空間,標誌可以是既分封劉邦為“漢王”,同時像周王朝對周公旦那樣,封劉邦為“西楚”相國,這樣就不僅可以得到“人心”,也可以得到“民心”,取得貴族力量及平民力量的全面支援,從而得以鞏固政權。

  • 2 # 冷清先生

    【項羽假借義帝之名分封諸侯,弒殺義帝而天下大亂】

    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是楚將項燕的孫子,其父司馬遷沒有交代。前224年秋冬,項燕兵敗戰死,項羽的父親可能一起戰死了,這一年項羽八九歲的樣子。項羽是被叔父項梁養大的,並教給項羽讀書、擊劍、兵法,項羽就是不好好學,知道個大概而已。大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郡,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威儀,就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什麼意思呢?那個人(指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項梁把項羽的嘴捂住說:“不要亂講,這是要滅族的。”

    項羽從小不好好學習,從他想取代秦始皇來講,項羽屬於志大才疏之人,唯一的強項就是個子大力氣大,據說力能扛鼎,適合做個舉重運動員。項羽跟隨項梁起兵反秦,渡淮之後發展壯大為七八萬人。陳勝被莊賈殺害以後,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假楚王,項梁率兵擊殺景駒、秦嘉,收編了景駒、秦嘉的部隊,擁兵十幾萬。項梁在薛城召開大會,范增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

    熊心是楚懷王的孫子,楚國滅亡後雖然淪落為放羊娃,從小接受楚國王室教育的熊心,是一個懂得帝王之術的年輕人。熊心雖然是項梁擁立的傀儡楚王,但是熊心卻一點都不簡單。陳嬰在東陽起義後,自己不願意稱王,就率領2萬東陽軍跟隨了楚懷王熊心,被任命為上柱國,和楚懷王熊心駐紮盱臺。項梁在定陶兵敗身死之後,呂臣父子統帥的10萬蒼頭軍撤退到彭城以東駐紮,項羽率領的5萬楚軍撤退到彭城以西駐紮,劉邦率領的3萬沛豐軍撤退到碭郡駐紮。

    楚懷王熊心立即從盱臺趕往彭城,解除了呂臣、項羽的兵權,由於呂臣父子有10萬蒼頭軍,就把呂臣父呂青任命為令尹(宰相)、呂臣為司徒,封項羽為魯公,封劉邦為碭郡長武安侯,統帥碭郡的兵馬。項梁戰敗損失楚軍數萬,但是楚軍主力20萬猶存,兵權都被熊心收到自己手裡。當時的形勢,章邯、王離率領40萬秦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多次向楚懷王求救,熊心在彭城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楚軍主力16萬救趙,以偏師3萬進攻關中。

    項梁在定陶部署抵抗秦軍的時候,齊國派使者來楚地商議共同抗秦之事,宋義帶著齊國使者見到楚懷王熊心,宋義說:“武信君項梁必敗”,後來項梁果然在定陶兵敗身死。熊心就想:“還未開戰,宋義就預測項梁兵敗,宋義這個人是知兵之人”。楚懷王熊心遂決定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領16萬楚軍主力救趙;命令劉邦率領3萬偏師進攻關中,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想和劉邦一起去,楚懷王熊心沒有答應。

    秦軍有120多萬,陳勝起義天下反秦後,秦長城軍團30萬崩潰分裂,其中20萬六華人投奔六國軍隊,王離只帶回10萬秦人。以長城軍團的老秦人為骨幹,招募40萬驪山徒,組成章邯、王離秦軍團。任囂、趙佗50萬南越軍團,發生了嚴重的內亂,桂林、象郡相繼獨立,根本沒有能力揮師北上。章邯、王離率40多萬秦軍團,在鉅鹿城攻打趙國時,秦軍關中軍團的30多萬人,駐紮在滎陽、函谷關、南陽、嶢關、武關拱衛秦都咸陽。楚懷王熊心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以楚軍主力救趙,會同各國救趙的兵力,在鉅鹿和秦軍主力決戰。派劉邦以3萬偏師進攻關中,可以吸附住秦關中軍團,避免秦關中軍團向鉅鹿戰場增援,劉邦要是打的好還真能打進關中滅秦。

    宋義率領16萬楚軍主力救趙,快到鉅鹿的時候就不走了。諸侯聯軍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都想讓別人衝鋒陷陣,自己躲在後面坐收漁翁之利,宋義之所以不走了就是這樣想的。楚軍主力待著不動就是40多天,這就讓項羽抓住了宋義的把柄,殺人奪權是項羽的長項,項羽怎麼肯放棄這個機會呢?於是,項羽藉口宋義統兵不利而殺了宋義,項羽奪取了楚軍的兵權,隨後向楚懷王彙報,生米已經做成熟飯,楚懷王能怎麼樣呢?只好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楚懷王熊心就這樣被項羽給架空了。

    前207年10月,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兵10萬駐紮在霸上。鉅鹿之戰後,40多萬諸侯聯軍殲滅15萬王離秦軍,章邯退守棘原和諸侯聯軍對峙,秦王子嬰投降後,詔命各地的秦軍向各路起義軍投降,數十萬秦軍都被各路起義軍給收編了,項羽收編的最多,項羽把秦軍中的老秦人都坑殺了,率領40萬楚軍進軍關中。劉邦關閉了函谷關,項羽派兵擊破函谷關,進入關中駐軍鴻門。

    鴻門宴之後,劉邦、項羽和各路諸侯推舉楚懷王熊心為皇帝,至少是名義上的皇帝稱“義帝”。皇帝推選出來了,各路諸侯面臨封王瓜分領土的問題,項羽請示了義帝熊心,熊心的回覆是“如約”。有權利分封各路諸侯的是義帝熊心,實際操盤的是項羽,出主意的是范增。當時的情況,楚軍共有50多萬,項羽掌控著40萬,劉邦掌控著10萬(實際不能叫楚軍了,其中六七萬都是收編的秦軍),義帝熊心所能指揮的只有陳嬰的2萬人馬,駐紮在首都彭城。其他各國諸侯和獨立起義軍的兵力不下60萬,趙國、齊國這兩個大國均有十幾萬兵力,燕國、魏國、南韓各有幾萬人馬,吳芮、黔布、彭越、梅鋗等人,各自掌控著兩三萬人馬。

    如果按照義帝熊心的“如約”封王,劉邦理所當然封秦王,佔據原秦國的地盤,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趙王歇、齊相田榮等人都擁有十幾萬軍隊,這對於項羽來說就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分封諸侯的權力名義上是義帝熊心,項羽是分封諸侯的操盤手,既然按照義帝熊心的約定分封,對項羽是非常不利的,那就不能按照義帝的約定操作。項羽是一介莽夫,他是想不出辦法來,但是范增卻是天下第一謀士,范增的主意就是打擊、分化、肢解各國諸侯的勢力。

    項羽首要打擊的物件是劉邦、趙王歇、齊相田榮,這三個都手握十幾萬重兵,對自己構成了巨大威脅,將楚國外的新興六國分化瓦解成十幾個國家,這是最佳的方案。然後規定諸侯王中的大國3萬軍隊,小國2萬軍隊,無形之中也起到了裁軍的作用。當然楚國的軍隊不裁減,項羽依然擁有40多萬軍隊。既然分封諸侯違背義帝熊心的約定,分封的標準就是項羽看你是否順眼了,不順眼的一律裁減縮編,順眼的提拔封王。

    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滅秦,不分封劉邦這是說不過去的,但是也不能把秦國都給劉邦,把秦國最不發達的漢中蜀地給劉邦,劉邦封漢中王有口難說,劉邦如果要質疑項羽,項羽就說這是義帝熊心的意思,一點脾氣都沒有。這樣項羽還不放心,把投降的秦軍將領封在富庶的關中,讓他們當狗看著劉邦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章邯封庸王都廢丘、司馬欣封塞王都櫟陽、董翳封翟王都高奴。劉邦的10萬軍隊被瓜分給章邯、司馬欣、董翳,劉邦只能帶3萬人馬入漢中。意想不到的是,各國裁減的六七萬人,自願跟隨劉邦入漢中。

    趙王歇沒有親自帶兵跟隨項羽入關中,趙國被一分為四,趙王歇改封為代王,趙將司馬昂封殷王,趙國相張耳封常山王,陳餘沒有跟隨項羽入關中,環封三個縣。齊相田榮沒有親自帶兵跟隨項羽入關中不封,齊國被一分為三,原齊王田市改封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燕國一分為二,原燕王韓廣改封遼東王,燕將臧荼封燕王。魏國一分為二,原魏王魏豹改封西魏王,張耳的近臣申陽封河南王。韓王成都舊都、義帝臣共敖封臨江王、楚將黔布封九江王、蕃君吳芮封衡山王。蕃君梅鋗、楚將彭越沒有封王。

    項羽真的很想當皇帝,但是皇帝已經有了,那就是義帝熊心,項羽沒有辦法再當皇帝了,怎麼辦呢?項羽只好學習春秋五霸,而自稱為西楚霸王,領九郡之地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既然是仿照西周模式的分封制,原則上來說諸侯王都是義帝熊心分封的,雖然很不公平,但是隻要義帝熊心活著,這個局面就會維持下去。幾十年以後,老的諸侯王都不在了,新的諸侯王繼承了,那麼這個格局就基本定型了。項羽的問題是,太想當皇帝了,半年之後,就派人把義帝熊心給殺了,天下立即大亂了。

    公元前206年10月,在彭城的義帝熊心,項羽越看越不順眼,就對義帝熊心說:“自古以來,皇帝應該居住在上游,湘江上游郴州很不錯,義帝就遷到那裡去吧!”義帝在遷徙的時候,項羽暗中命令衡山王、臨江王、九江王,讓他們沿途截殺義帝熊心,義帝熊心被截殺在長江之中。義帝熊心一死,意味著分封諸侯王的皇帝不在了,分封不公平的矛盾立即暴露出來,不滿意分封的諸侯王們就開始行動了。劉邦出漢中並關中三王,擁兵20多萬;趙王歇聯合陳餘擊敗常山王張耳,復有自稱為趙王,擁兵十幾萬;田榮起兵擊敗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合併三齊自稱齊王,擁兵十幾萬;燕王臧荼追打遼東王韓廣,天下登時大亂。

    義帝不死天下不亂,項羽正確的做法就是維持現狀,等待諸侯分封的格局穩定下來。義帝熊心是天下諸侯推舉的,要廢黜義帝熊心,也必須走合法的渠道,在合適的時機會盟諸侯,重新推舉天下共主。義帝熊心作為天下共主,他的影響力遠大於項羽自己,項羽必須繼續尊奉義帝熊心,穩定住分封的18個諸侯王的局面。假如,項羽活得比義帝熊心長久,等義帝熊心駕崩了,把義帝的後代降封為王,項羽的西楚霸王自然升格為天子了。假如,項羽活不過義帝熊心,那就讓自己的後代去處理這件事情,最終是什麼結果只能聽天由命了。

  • 3 # 醉美木瀆

    項羽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以將軍身份分封天下,名不正言不順,而是項羽推翻了秦朝卻沒有佔據關中做“新秦王”,“服其勞卻不得其利”,一心只想做楚王,所佔據的魏楚九郡之地,不足以威懾天下,導致分封后不久就天下大亂,最後被佔了關中秦國故地的劉邦給消滅了。

    關中之地在秦末群雄並起的過程中遭到的破壞最小,再加上地形優勢,原本是定都的不二之選,這點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心知肚明,但是兩人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劉邦在關中“約法三章”,收買人心,一直謀求做關中王。而項羽則是採取了鴕鳥政策,在關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力求最大限度的破壞關中經濟以及戰爭潛力,然後回家做“西楚霸王”。

    在項羽分封之前,就有人勸說過項羽要定都關中,結果項羽說了一句特別不專業的話:“富貴了就要回家衣錦還鄉,炫耀一下,不然在外面這麼玩命幹什麼?”這個人出來後就諷刺項羽沒眼光,沐猴而冠,結果被項羽殺了。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小編認為,這個故事有點小看項羽了,項羽不是不知道關中的重要性,只是項羽認為自己在戰爭中和秦人結的仇太深了,當年因為缺少軍糧,就在新安阬殺了秦國降卒二十萬,進入關中之後更是一路燒殺搶掠,報當年滅國之仇,和關中百姓結下了深仇大恨。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相對於項羽,劉邦則是從一開始就打算做關中王,所以在關中四處拉攏人心,名聲極好,甚至到了滅了秦國之後,關中父老擔心劉邦不能做關中王的地步。

    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後來雖然劉邦被項羽封在巴蜀之地,但是劉邦打從入蜀開始就和韓信一直在謀劃殺回關中,在蜀地呆了不到四個月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兵殺了回來,在項羽和齊地一堆姓田的殺的昏天黑地的時候,劉邦佔領了關中。此時,天下形勢逆轉,佔領了舊秦地以及巴蜀的劉邦事實上成為天下最強諸侯,風頭一時無兩,這也是後來劉邦組織第一次諸侯聯軍的時候,天下諸侯“望風影從”的原因之一,大家相信跟著佔據秦地的劉邦完全能消滅項羽,諸侯一哄而上都等著“殺豬分肉”。

    西楚霸王完全不是後人想的這麼無腦,項羽的分封方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將大國拆分,讓諸侯兵各自歸國,限制諸侯軍隊規模,只是項羽苦心孤詣設計的分封方案,在分封之後迅速崩潰,西楚霸王名不副實,天下迅速重回“戰國時代”。

    劉邦在稱帝之後,有人給他進言,天下有兩塊地方是絕對不能交給外人的:一塊是關中地,一塊是齊地,要制衡天下這兩塊地方是必須捏在自己手裡。項羽在分封之後把這兩塊地都交給了別人,最後項羽就是被這兩塊地搞死的。

    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

    按照項羽的分封方案,項羽把關中地一分為三,讓他們一起看著巴蜀的劉邦,把齊地一分為三,分給姓田的一家人,把魏國一分為二,把趙國一分為三,總之除了原本就很小的南韓,其他諸侯國都進行了拆分。

    分封之後,項羽家門口的齊國就先鬧了起來,這估計也在項羽的計劃之內,只是項羽沒想到,齊地居然這麼難打,不管項羽怎麼殺,手段多麼酷烈,齊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他親自帶兵陷在齊地無法脫身,趁此機會,劉邦反出巴蜀,吞併關中,陳餘聯合齊國驅逐張耳,另立齊國,代國,項羽所設計的“國際平衡局勢”迅速崩潰。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

    以當時的形勢,項羽想要長期統治天下,首先要定都關中,牢牢把劉邦釘死在巴蜀,然後逐漸蠶食三晉地區,擴大地盤,還要時刻緊盯齊地,讓一窩田互相爭鬥,逐漸內耗。

  • 4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項羽與劉邦約定:攻下咸陽滅秦者為王,結果項羽滅了秦朝卻沒有稱王稱帝,而是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封將,這是開歷史倒車,想把國家重新拉回到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四分五裂早已被有識之士反對,因此他這是逆歷史朝潮流和人心而動,必然會天怒人怨。如果他稱王稱帝,廣羅人才知人才,順應民心而不是剛愎自用,可能就沒有劉邦喝的湖湖了。(妄談)。

  • 5 # 傲虎樓主

    項羽當年以楚國將軍的身份分封天下,導致天怒人怨,那麼他正確的做法應是什麼?

    個人認為,正確的做法還是分封。但是項羽在分封過程中,犯了兩個錯誤,導致各諸侯國的叛變。

    第一個錯誤,按照個人好惡分王

    項羽在鴻門宴之後,軍事實力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且在鉅鹿之戰的時候,奠定了威望基礎。無論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威望上,項羽已經成了天下的領袖人物。這個時候,項羽分封了18路諸王。

    然而這18路諸王分封的成分太複雜

    原王為王。魏王豹原來本是魏國大王,分封為西魏王,轄區面積減少;韓王成分封為韓王,後又被項羽殺掉;趙王歇分封為代王,遷出原來的轄區;燕王韓廣封為遼東王,遷出原來的轄區;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土地面積減少;田都參加了鉅鹿之戰封為齊王;田安呼應了項羽的鉅鹿之戰,封為濟北王。

    戰功為王。劉邦先入關中,封為漢王;申陽,迎楚有功,分封為河南王;司馬卬立有戰功,分封為殷王;張耳跟隨項羽有功,分封為趙王;英布跟隨項羽有功,分封為九江王;吳芮率兵跟隨項羽入關,分封為衡山王;共敖立有戰功,分封為臨江王;臧荼參加了鉅鹿之戰,分封為燕王。

    友情為王。

    降者為王。章邯投降項羽,分封為雍王;董翳勸章邯投降,分封為翟王;司馬欣曾經對項梁有恩,分封為塞王。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基本分封的原則就是看看有沒有跟隨自己參加作戰,反是沒有跟隨自己的,大多沒有封王,比如在齊國呼聲很高的田榮。而且項羽對待原來的諸王太刻薄,韓王成被殺,直接導致張良死心塌地的輔佐劉邦。韓廣、趙王歇異地分王,偏偏還讓原來自己的手下當上了王,這不是明擺著奚落他們嗎。這也導致了趙地、燕地的動亂。

    可以說,項羽的這一次分封已經埋藏下了禍根。齊國的分封,導致了齊國的動亂,項羽不得已親自去平叛。結果,劉邦趁這個機會,迅速入關,擊敗了章邯,使得原本的秦國降將迅速背叛。原來的各地趁機發生動亂,像魏王豹立即投降了劉邦。中原形勢大亂,加之沒有心腹坐鎮中原,迫使劉邦不得不兩面顧及。

    第二個錯誤,殺掉共主義帝

    義帝雖然是名義上的,但是項羽太過於操之過急,匆匆忙忙將義帝殺死,這給了天下諸王一個藉口,成了“出師有名”,使得項羽在道義上失去了正統性。

    東周王朝四百年,已經形成了周天子的意識。誰做天子不重要,但是需要有個天子,使得天下有個形式上的秩序。項羽殺掉項羽後,在理論上,人人都有正當天下共主的資格。而且項羽也是一個王,並沒有地位上的正統性和繼承的合法性。

    因此,項羽殺掉了義帝,不僅失去了原來楚地人民的支援,而且使得中原各國有了反叛的藉口,在輿論和道統上失去了優勢。

    項羽應該怎麼做?

    其實劉邦的做法可以糾正項羽的第一個錯誤,四百年後曹操和他兒子的做法可以糾正項羽的第二個錯誤。關於第一個做法,我在前期回答的“如果給項羽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輸給劉邦嗎”,分析了階級性重塑和社會秩序的形成,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至於第二個錯誤,就是採用“禪讓制”,也許四百年才有了這個想法,不過項羽不殺義帝,義帝也是沒有翻盤的機會的。

    所以說,項羽的正確做法還是分封,不過分封的階級和社會秩序的架構需要認真思考。

  • 6 # 神龍大師

    第一,應該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只要解決這個終極對手,以後他怎麼折騰都有迴旋的餘地,因為項羽雖然是楚王,手下的人很多都不服,殺了這個劉邦,繼續攻打劉邦的殘餘勢力,能夠把項羽手下的人領成一股繩,同仇敵垓,為以後的統治能力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第二,解決劉邦以後,不應該分封天下,應該繼續掃清劉邦的殘餘勢力,讓自己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第三,最後,再按功勞封王,但要收回一定的兵權,天下已定,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仇人,以顯示自己的寬容心,不然很容易激起叛變。這個項羽比劉邦差遠了。封王一定要多封,封幾十個最好,不能讓自己封的王地盤跟自己差不多大,至少要差好幾個等級,最後,再慢慢收拾他們。一定要趁自己有領導力的時候,想辦法把老二和老三幹掉,因為老二和老三對自己的威脅最大。項羽分封的時候,劉邦一直保持著和他差不多的勢力,項羽自己的手下也有幾個勢力跟自己差不多的,這樣太危險,一定要在分封之前把這些最大威脅找個藉口幹掉。

    最後,自己給自己留的底盤,一定是幾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比如四川。這個傻子項羽竟然直接給了劉邦,讓他一直處於不敗之地。自己雖然有最富裕的地方,但是不好防守。

    第四,一定要馬上大力發展生產,恢復國家次序。選擇合適的地方定都,這個非常關鍵。

    第五,要慢慢打破原有的貴族階層,大力提拔新的有才農民階層,讓有才之人來進入管理層,讓國家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渠道。秦始皇就是因為太仁慈,沒有繼續打壓六國貴族階層,才有後來的隱患,所以要建立新帝國,一定要打破原來的貴族階層。

    這個是最重要的,項羽帶領的都是六國原來的貴族階層,跟劉邦帶領的農民階層有本質的區別,你一定要代表農民的利益,你才能獲得農民的支援,畢竟那個時代農民才是群體數量最大的,這就是為什麼劉邦的人越打越多,項羽的人越打越少的終極原因。

    第六,滅了秦二世以後,不能在城內殺人放火,要知道,敵人永遠是消滅不完的,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敵人,自己的統治地位還沒穩定的時候,對前朝都城趕盡殺絕,這樣不利於贏得民心。要知道秦朝雖然敗了,但是他們在邊疆仍然有幾十萬的邊防軍,如果對秦朝士兵殺的太狠,可能會樹敵太多,最後自己也會失敗

    第七,拒絕享樂主義,剛破了秦二世的都城,就大力搶劫裡面的財物和美女,這點顯得志向太小,要繼續堅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應該把錢用來改善民生,美女解散回家。

    第八最重要,一定要建立中央集權制,文官負責糧食生產管理,武將負責邊疆。

    這兩種權力不能同時集中在一個人手裡。掌握兵權的地方官不能有收稅的職能,意思就是有兵權的人手裡不能有太多錢,有錢的人手裡不能掌兵。如果武將也能自己負責收稅,那他們也等於一個個小國王了。沒有戰爭的時候必須收回兵權,有戰爭再發放權力。項羽錯在他的夢想是恢復秦朝以前六國的狀態,要知道社會已經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時代幾十年了,沒有誰願意回到以前的戰亂時代。大部分老百姓是認同中央集權制的。只是缺少一個上升的通道。項羽就特別瞧不起農民人才韓信,結果韓信在劉邦這裡大放異彩。要知道,貴族再有學問,他們人數也只有幾萬人,農民再無知,人數也有幾千萬,你從幾萬人裡挑人才還是很難的,幾千萬農民裡,雖然人才少,但是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他們一旦有表現的機會,肯定會非常賣命。這拿在現代的創業來說,項羽相當於富二代加各種高智商的人創業,看起來團隊很豪華,其實誰都不服誰,大家股份都差不多,領導沒有佔有絕對股份,也沒有一票否決權,真正做事起來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方向。但是屌絲創業團隊就不一樣了,他們都窮,非常珍惜創業的機會,只要給個方向,都是拼命努力,能力都是在不斷協作中越來越默契。能力也越來越高,而且他們對賞識他的領導非常衷心。即使賣命都願意。劉邦這邊士兵看到韓信這樣的普通有才華的農民也能當將軍,意味著每個士兵都有當將軍的希望。事實上劉邦也是這樣做的,誰殺了項羽,那個普通計程車兵真的當上了將軍。要知道這樣的任命,項羽是不可能給的。把一個普通人直接提拔為將軍,項羽不敢想象。沒有那個魄力。

    而且農民在項羽那裡是沒有多少上升通道的,即使你再有才,只要項羽從內心認同農民這個群體,他的兵肯定越來越多,事情上,在鴻門宴前期,很多有才之人都是第一選擇投奔項羽,可惜項羽太高傲,瞧不起謀生,也沒有伯樂的眼光,不善於發現人才,做領導最核心的才能就是會發現人才。敢於越級提拔。

    也有一個這樣的原因,項羽本身就是楚國的貴族,他不應該那麼早稱王,因為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跟他一樣的其他五國貴族,如果項羽能稱王,那我們也能,項羽太早稱王給他們樹立了非常差的榜樣,應該像曹操一樣,狹天子以令諸侯,除非時機成熟,否則應該隱忍。

  • 7 # 小小恱悅

    分封沒錯,輸在了一個時間差,項羽陷在齊國太久,而劉邦卻迅速還定三秦,並在章邯未滅的情況下,果斷出關,東進彭城,且佔據了滎陽成皋等有利地形。東出彭城劉邦雖然大敗,卻讓項羽損失慘重,國都淪陷不說,連齊國都無法擺平,劉邦雖然大敗撤出彭城,但項羽因此未能拿下齊國,也算大體上完成了東進的目的。

    一句話,項羽贏了彭城之戰,但基本上輸了未來。劉邦也沒想過東出就一口氣就滅了項羽。彭城之戰後,劉邦佔據有利地形,戰術上處於防守狀態,但戰略上對項羽則長期處於進攻狀態。

    項羽的失敗在於劉邦迅速還定三秦,而自己卻陷於齊國不能自拔,而被劉邦打了一個時間差。假如劉邦還定三秦之後,沒有迅速出關東進,那麼項羽還有翻盤的機會。但劉邦卻是天縱英才,抓住機會,留下部分人媽圍困章邯,自己則率餘眾劫五國聯軍迅速出關,打了項羽一個時間差。劉邦走了這一步,覆滅項羽,已是時間問題。

  • 8 # 歷史小知

    題目已經說了項羽只是個將軍,名義上他沒有進行分封的權力,因此他來分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涉及到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其次他在分封中的不公問題

    項羽進行分封自己說的原則是按滅秦的功勞進行分封

    先撇開劉邦不談

    滅秦之功只有隨軍進入關中的有資格

    而留守後方的就沒有功勞、推翻秦國在六國的統治只是沒隨軍入關也沒有功勞。

    以趙國為例,陳餘、張耳共同打敗秦軍復立趙國以趙歇為王。張耳隨軍入關滅秦,被封為常山王,而陳餘卻沒有封王。

    攻入關中滅秦,只有和項羽聯軍的諸侯才有功,跟隨劉邦入關的都沒有功。

    南韓為例,韓王派韓王信隨劉邦入關,結果是韓王被項羽以滅秦無功被廢,韓王信也沒有被封王,直到劉邦滅項羽後才被封王。

    再有就是分封的方式

    滅秦之後,按功封賞本是應該。

    但是放著秦國原有的國土給降將,但卻想著帶著六國聯軍將領衣錦還鄉,還不想屈居於已復國的國君之下,將原有的六國土地,一分為二、一分為三。

    導致前線將領同留守後方的國君之間的衝突。

    項羽的分封可以說很不智,基本上除了跟隨項羽的人高興,其他的都不高興。

    因此他的分封應將功臣,分封在關中地區,這樣避免引起各國國君的怨言和不滿。

    這樣做還有個好處,就是天下兵馬皆在項羽手中,六國無人敢於其爭鋒。

    他如果不想一統天下的話,只想做個霸主的話,在關中地區進行分封是最好的選擇。但卻聽了個謠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吵著回楚國。

  • 9 # 黎家第一湯

    分封,對當時的情況是沒有錯。錯主要是在項羽,只有稱霸的心,沒有統一天下稱帝的野心。

    項羽,統領四十萬大軍,自認為天下無敵,當個霸王就很滿足了。而劉邦,不僅是要跟項羽爭天下,他有一統天下的野心,象秦始皇一樣稱帝,天下大一統。

    我們看項羽,當時有謀士跟他說,關中這地方,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又有險關,當年戰國盟軍,都被秦擋在關外,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叫項羽稱王關中。可他怎麼說,壯士不能衣錦還鄉,那還有什麼意思。

    結果是殺子嬰,秦幾百年心血建的宮殿,城牆,一把火燒燬,並把個富饒的關中燒殺搶掠個底朝天,然後東歸。

    如果定都關中,不燒不搶,保留秦宮,首先在經濟上,人力上,戰略地位上,就是第一的,各諸候就算反,只能從前面進攻,沒有後面的威脅,後面,那是被秦打怕的匈奴,當時也不成氣侯,一個將軍就能擋。而匈奴,最多也就是搶搶邊關,搶了就跑,也沒有要入來搶地的意思,因為當時匈奴習慣遊牧,不習慣城池與耕種,也沒有文化。

    可是項羽,你們可以看一下當時分封天下的地圖,他把自己封在了四戰之地,成為一個弓形,周圍全是諸侯,背後是海。只要諸候一反他,從哪個方向都能打他,甚至很容易把他的封地切斷。

    那麼,如果是定都秦地關中,再把能進攻關中的外圍,封給自己親近的手下,讓他們擋外圍。如果有人侵犯了外圍,可以從關中出兵幫忙,自己的封地,也免遭生靈塗炭。

    我說的對不對,劉邦出益州爭天下,第一步,並不是直接出擊項羽,而是先爭關中,把三王滅了。有了關中和巴蜀,劉邦一直都是在外圍打,而蕭何在後,依靠關中和巴蜀,源源不斷的給前方劉邦,輸送兵源,糧食,和物資,劉邦所以可以和項羽正面撐個幾年持平。等到韓信收了燕趙代,滅了齊,這個時候,地勢和軍力天枰,已經倒向劉邦,除非韓信自立。

    那麼,現在的關鍵是項羽後面的英布和彭越,如果能爭取他們反項羽,地形上一刀就能把項羽後方切斷。事實上,劉邦做到了,英布和彭越真的把項羽後方切了。到這個時候,韓信引兵出齊,項羽就成甕中之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按照我分析的,項羽如果定都關中,關中前面封兄弟,就算不稱帝,當個霸王,劉邦韓信又怎麼能動搖他。

    如果外面各諸侯互相攻擊,打來打去,他憑自己的國力軍力,一樣想滅誰誰死。

    起碼,他的霸王,可以善終,子孫如果有能人,可憑基礎成下一個秦始皇,沒有劉邦什麼事。而劉邦當時五十歲了,也活不了幾年。項項才二十八歲,可惜,轟轟烈烈短暫的一生,成為一個大英雄。

  • 10 # 歷史痴

    項羽這個人充滿了矛盾,年輕時第一次看見秦始皇的車架就敢口出狂言“彼取而代之”,到了後來真的有能力有機會取而代之的時候,他又沒有那份格局。

    他是楚國的將軍和諸侯聯軍的統帥,卻又極度藐視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義帝,自行分封天下,名不正言不順。

    這還不算什麼,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其他諸侯也不敢明確反抗,但是在分封的過程中他僅憑個人喜好親疏遠近來劃分勢力範圍,導致分贓不均,卻又沒有讓自己保持在諸侯勢力中佔有絕對優勢,最後各諸侯紛爭四起相互吞併,逐漸產生了幾個實力強大的對手,對自己造成了致命威脅,尤其是沒有有效遏制劉邦集團的發展。

    然後項羽鄉土觀念太重,想做天下霸主卻放棄膏腴之地關中,一心回到楚地衣錦還鄉,實在是格局太小。

    個人以為,項羽的正確做法,應該是:

    1、牢牢佔據關中地區,建都咸陽,這可是帝王之基,從商周到後世的漢唐,關中一直都是政治權利中心;

    2、在打壓劉邦的問題上,將錯就錯,一錯到底,既然把他趕進蜀地了,就直接封為蜀王,而扼守出蜀通道漢中,讓劉邦困守蜀地無法發展壯大;

    3、既然如此藐視義帝,不如找個機會名正言順地逼迫他禪位再做處置,而不是直接把他殺了給人口實授人以柄;

    4、建立中央集權,明確自己同六國後人的主從關係,而不是同一個層級的最強者,強幹弱枝的道理不能不懂。

  • 11 # 謝金澎

    項羽這個人,有壯志無雄心,雖然自己一度推翻大秦帝國,統一天下,但是卻無心建立自己的新帝國。以致於縱橫一生,南征北戰,終歸卻只是一代霸王,錯失統一國家、君臨天下的機會。

    其實從一開始,項羽的格局就小了,他推翻秦朝,只不過是要為六國復仇,為先祖項燕討公道而已。從來不曾有天下之志,以致於用人處世,他都是在凸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大楚情懷。

    秦朝推翻後,他恢復了六國格局,將天下進行了分封。而他自己並沒有做一代帝王,而是雄踞楚地,成為一個調停各方、維持平衡的霸王。而且他很為那種地位陶醉,說透了,還是被虛名所累,枉為大丈夫。

    那麼滅秦後他應該如何做呢?

    一、果斷的逐一解除各諸侯國的兵權,對反抗的軍閥勢力進行掃蕩、消滅,像劉備這樣包藏禍心又組織齊全、有潛力成就霸業的勢力應該堅決予以消滅,建立真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

    二、學習秦國強大的秘密,建立法度,招賢納士,獎勵農商,讓民眾安居樂業,過上穩定富足的生活。

    三、沒有什麼好遮掩的,放下虛名,原本歷史也是憑實力說話的,直接建立新朝,什麼楚國,讓他成為歷史吧。

  • 12 # 長島男爵

    照常分封,照常打齊國,步驟不變,接下來就是改變了。

    不殺義帝,讓他食一城放在身邊。

    不殺韓王,任命一個親信為韓丞相。

    不要殺齊國降兵,約法三章恢復齊地秩序,立田假(或其他諸田)為新齊王,任命一個親信為齊相,吞併濟北郡、膠東郡。

    加上項他管理的西魏國,到了這一步,霸王直接控制的領土達到12個郡,間接控制領土達到5個郡,接近天下一半。

    如果項籍不多作殺孽,應該比劉邦平定三秦前平定三齊。

    乘戰勝之威,挾持諸侯增援關中,擊敗劉邦,順利的話可以擊殺之,或者把他趕回巴蜀。

    之後趁機廢除,或者間接控制一批諸侯國。

    具體廢除哪些,間接控制哪些,要看作戰得不得力,作戰不得力就廢了他,作戰消耗太大也廢了,其他透過任命高階官員間接控制。

    比如以雍王守國不力為由廢除其王位,貶為侯。

    改塞王司馬欣為雍王,並任命親信為雍丞相,塞王原先的地盤吞併之改為郡。

    到了這一步,直接控制天下夥伴,間接控制又一半的一半,就該稱帝了。

    最重要的奪取河南國,鼓動其他諸侯勸進,義帝退位,遷都洛陽。

    接下來的步驟跟劉邦差不多,找異姓王毛病,逐個擊破。

  • 13 # 鴻哥iouyh福小鋪

    天下人苦秦已久。

    這個才是重點。

    大澤鄉起義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個就是時代潮流。

    恢復六國後裔的封地,項羽的腦袋是給驢踢了。

    很簡單,此舉篡奪了天下人共同推翻暴秦的勝利果實。

    只要是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只要揭竿而起反秦,誰都會認為自家擁有很大的功勞,該得到報酬。

    代表人物:劉邦。

    劉邦尚且不滿,其餘人更不滿,更不用提那些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六國。

    所以啊,項羽的做法導致天下人不滿,各路諸侯不滿,天怒人怨是應該的。

    正確做法,劉邦就是正確做法。

  • 14 # 水一白聊歷史

    說項羽當時的分封導致天怒人怨,實際上是對項羽的一種誤解。

    項羽當時的分封本身並不算什麼錯

    當時項羽的位置正如題主所說,是“楚國將軍”,他上面還有一個楚懷王。所以說,雖然他掛著一個“諸侯之上將軍”的頭銜,但是終歸只是個將軍,連個王都不是。

    項羽靠的是鉅鹿之戰把這些作壁上觀的諸侯給打服了,氣勢上起來了,但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而且跟著項羽一起入關的,既有諸侯王本人,也有諸侯王的代表,更有象齊國這樣實際統治者根本沒跟著入關的。

    項羽分封諸侯,既是要抬高自己,也是要把一些跟著他混的加封,拉攏自己的勢力。

    很多人認為項羽當時已經統領了諸侯,甚至認為他可以直接稱帝,這都是對當時局勢的一種誤判。絕大部分諸侯都是表面上服從,私下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的,要不然也不會在項羽打鉅鹿之戰的時候,在一旁看好戲了。

    項羽分封諸侯的目的

    項羽分封諸侯本身就是為了打破舊有的諸侯統治,利用自己當時名義上的“諸侯上將軍”發號司令。他想要的恰恰是一些諸侯反他,他才可以一舉滅之,從而實現真正的統治。而他的第一目標恰恰是齊國的田榮,只不過他高估了三秦的戰鬥力,也低估了劉邦的能力。

    項羽為了分封諸侯,先把楚懷王推為義帝,從而他自己成為了楚王;

    分封三秦為了看住劉邦這個漢王,結果被劉邦輕鬆出關。

    項羽把他比較信任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封在了南面戰線;

    原六國所在地的王,全部被削弱,魏王豹遷為西魏王、趙王歇遷為代王、燕王韓廣則遷為遼東王、齊國更是分成三個王,實力最強的田榮則沒有獲得分封;

    與此同時,對跟著自己入關的功臣也進行了分封: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陽、司馬卬、張耳都來自趙國,而臧荼則是燕將。

    可見,項羽在分封這件事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性上也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再一次分封,項羽估計也只會把劉邦的勢力進一步削弱了,但實際上,用處並不大。

    當時劉邦去漢國就封的時候,項羽實際上只給了劉邦三萬人馬,但是卻有數萬“粉絲”願意一同前往,而其中恰恰就包括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作為第一個入咸陽的,其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在鴻門宴上不方便殺,在分封之時也不方便不加封,這是項羽的不得不做的事。

    項羽的問題是:

    1、殺義帝殺早了,當然如果義帝真的是項羽派人殺了的話。

    2、雖然打敗過劉邦數次,卻沒有一次能一次性把劉邦打死,反而讓劉邦發展壯大了。

    3、開天眼把韓信提前幹掉。

    當然,這都跟分封都沒有什麼關係了。

  • 15 # 伏羊羅漢

    戲下分封實際是一眾軍閥們的談判結果,歷時4個月,項羽最多算個主持人,排排隊分果果,有人歡喜有人憂,一切以戰功來排名,眾人對項羽沒有什麼 不服的問題!不滿的應該是4個人,對反秦大業沒有功績更沒有封地的田榮、彭越,還有與基友鬧翻跑掉的陳餘(總也算得到了一塊地方),還有一個就是偏遠地區的劉邦!

    田榮的實力非常強大,他三下五除二就把三個齊地的封王給解決了,本來大家應該共同討伐他以維護會議結果的權威,結果唯一敢出兵的只有項羽!田榮又支援彭越、陳餘,趕跑了趙國的張耳!而劉邦乘著項羽在齊國苦戰,圖謀關中,還寫了三封信給項羽,意思是,你只管慢慢打,兄弟我野心不大,不敢東進得!......

    所以,戲下分封並非項羽有什麼錯,那本就是大家反秦成為聯盟時的約定,唯一的矛盾是楚懷王與大家的矛盾,一句“如約”就是關中之地要給劉邦,那麼章邯他們三位秦將怎麼安排?我想,分封之際章邯應該跟劉邦吵得不可開交,後來大家違背了楚懷王的意見,強行將關中之地給了章邯他們,這也是埋下了動亂的禍根,齊國一亂,劉邦就跟章邯幾個打了起來……

  • 16 # 淮涉之水

    從歷史上看項羽只是一員打天下的戰神,缺少經營天下的謀劃。從做人的品德來講是光明磊落,可從做事風格講格局太小。這樣的條件不會受到天下人擁護。

  • 17 # 減水書生

    正確的做法還是分封天下,原因就是形勢就得如此。

    在一眾造反派看來,秦人就是暴政、秦制一切都是壞的,這是造反的原因;而推翻秦人暴政、顛覆秦制,則是造反的目的。

    所以,兵抵咸陽、秦人投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顛覆秦制、分封天下。

    根本輪不到項羽思考郡縣好還是分封好的問題,因為有多少路大軍就有多少利益集團,而大家彼此之間都是合夥人的關係,而不是上下級的關係。

    表面旗幟是替天行道,底層邏輯則是為了富貴,而富貴之極就封土稱王。

    所以,項羽必須滿足天下諸侯的要求。

    至於,項羽是不是楚國將軍,倒是沒什麼關係。

    亂世稱雄,憑藉的是武力,項羽最霸氣、楚軍最能打,有這個條件就足夠了。

    但是,在肯定分封的基礎上,項羽還是可以施展策略的,因為他是實際的諸侯共主。

    1.上策:關中之地不能放棄

    周人以鎬京為都、以關中為基,取商而代之,其後分封八百諸侯,而有八百年江山。

    秦人以咸陽為都,以關中為基,攻滅六大戰國,而後郡縣天下、唯秦獨尊。

    歷史已經證明了關中之地太重要,以關中足以制天下。

    而且諸侯聯軍與秦人軍團在關外六國打了個遍,無一寸土地不遭戰火。

    這個時候,也就關中秦地還能勉強保持往日基業。

    形勢上看,關中少遭戰火、關東已經殘破,關中的地位就更顯重要。

    所以,作為諸侯共主的項羽,就不能放棄關中。

    而且此時他的阻力最小,其他諸侯都是來自關外,不是隻有項羽想衣錦還鄉,諸侯們也想,所以沒啥人惦記關中。

    2.中策:獨存楚國、細分六國

    戰國之時,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秦、楚、齊,是戰國三巨頭。

    最後能夠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這三個國家。

    而楚國僅次於秦國,原因就是楚國最大。

    面對統一的中原政權,可能荊楚和三吳沒啥優勢;但是面對中原亂局,雄踞江淮的楚國就必須是一等一的強國。

    但是,項羽分封竟把楚國一分為四:自己的西楚、英布的九江、共敖的臨江、還有吳芮的衡山。

    雖然分封下來,西楚面積雄冠楚地諸侯、也雄冠天下諸侯。

    但是,跟楚戰國比起來,西楚就沒有土地面積最大這個優勢了。

    而更要命的是,項羽想得挺好,自己雄冠天下諸侯。

    但是,你項羽自己決策的分封、你肯定要執行,而別人就不一定了。臧荼佔據整個燕國,田榮佔據整個齊國,而陳餘趕跑張耳、與趙王共治整個趙國。

    這個時候,楚國還有什麼面積優勢可言。

    3.下策:必分巴蜀和漢中

    就是一錯再錯,就這麼錯下去了。

    項羽也得關注幾個人,因為這幾個人太厲害:劉邦、彭越、英布以及陳餘。

    為什麼?

    因為這幾個人都是白手起家、空手打天下的。

    他們要麼是亭長、要麼是土匪、要麼是逃犯、要麼是白丁,卻能在亂世中博弈出一方天地、聚攏一眾甲士。這足以說明他們能力太強。

    陳餘也得算一個,和張耳一樣,都是四處流亡後藉助亂世雄起了一把。

    而項羽更應該格外關注的就是劉邦。

    鴻門宴前,項羽諸侯聯軍四十萬,劉邦自己的軍隊就有十萬,如果劉邦VS項羽,在兵力上一點兒都不差。

    這麼個人豈能掉以輕心。

    項羽設計得確實不錯,把劉邦分到巴蜀,巴蜀也是秦地,你劉邦也做了關中王;而且巴蜀遠離中原,進去了就別想再出來。

    但是,巴蜀與關中的跳板就是漢中,這塊地方就是打死也不能再給劉邦了,甚至都得再分一位重將為漢中王,死死地看住這塊地方。

    項羽不是沒有謀略,而是太大意,或者說他太小瞧劉邦以及那些平民出身的亂世英雄了。

    到最後,垓下會戰,圍攻項羽的四大軍團:劉邦的關中兵團、彭越的梁國兵團、英布的九江兵團以及韓信的齊國兵團,看看領兵的這些狠角色,沒有一個是貴族,而全是亂世博弈勝出的平民英雄。

  • 18 # 帝國烽火

    公元前207年12月進入關中,項羽入關之後,將秦王子嬰給殺了,又燒了阿方宮。此時項羽坐擁40萬大軍,是所有諸侯王中實力最強的一位,雖然職位是上將軍,但其它諸侯對項羽也是非常畏懼。

    之前楚懷王有“先入關中者王”的詔令,所以項羽非常不爽楚懷王,又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楚懷王殺死,然後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項羽分封各國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說到底是大家討價還價的結果。項羽所封的十八個諸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此次封王的意圖比較明顯,首先是按照七國的故地對七國後人進行分封,其次是將威脅最大的劉邦調往益州,這樣既不違背“先入關中者王”的詔令,又可以削弱劉邦的力量。但是對於此次分封有一些諸侯並不滿意,其中陳餘、田榮就是典型,他們自己的國內拉起隊伍單幹起來。

    應該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封王就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式,國家一統才是人心所向,但是由於反秦義軍都是六國之後,他們都有各自的地盤和軍隊,項羽不封給他們,他們也會獨立存在,所以項羽封他們也有很多無賴之舉。

    從項羽的分封上看,項羽存在幾個比較嚴重的戰略失誤。

    首先項羽不應該立足於西楚霸王的分封制,長遠考慮應該建立統一的國家,如果建立統一的國家,項羽就需要在分封的時候設定矛盾,讓諸侯國之間先打起來。故而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要交錯分封,比如:這塊土地明顯是趙國佔領,我就把他分給燕國。這樣燕趙兩國就會因為這個分封問題大大出手,他們的實力就會削弱,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有矛盾就不會形成聯合,這樣項羽的壓力就會少很多。

    項羽現在這種分封必然造成諸侯的不滿意,而且是絕大多數不滿意,諸侯國之間沒有矛盾之後,他們就會將矛盾統一集中到項羽身上,所以後來劉邦一處關中,諸侯國倒戈的一大片,這就是政治上所謂“樹立了太多敵人”。

    其次項羽要封賞自己的功臣,項羽分封的都是一些六國後裔,但是自己的弟兄沒有得到封賞,他們就會心中不爽,比如英布。所以項羽應該將六國封地面的減少,增加自己的部下的封地,這樣子就會有更多的人跟著他幹。

    然後項羽要對劉邦進行提防,不能給劉邦漢中。最開始降劉邦分封到益州是正確無比,但是後來在張良的忽悠下,又給了劉邦漢中之地,這一塊地是益州進攻關中的跳板,劉邦要是沒有這一塊地,他很難有作為,所以分封劉邦的時候,不應該讓他有漢中。

    分封看上去是一件威風鼎鼎的事情,實際上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分封的結果總有人不滿意,所以項羽應該不殺楚懷王,讓楚懷王名義上主導分封,由於楚懷王沒有實權,分封的決定權還是在項羽手上,而楚懷王卻成了這個背鍋的人。

    最後是項羽對自己的封地太小,而且是處在一個四戰之地,後方糧草成很大問題,所以他可以將英布分為到關中,而將九江王的地盤納入到楚國的面積 ,這樣既可以防止劉邦,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後方根據地。

    項羽做完這些之後,天下諸侯肯定有很多不滿意,各地矛盾四起,但是這正是項羽應該要的結果,然後項羽就可依次掃平一些諸侯王,建立以楚國為中心的中央王朝。

  • 19 # 歐洲軍武通訊

    公元前206年,項羽迫使劉邦撤軍灞上,項羽可以說是真正的雄霸天下。鉅鹿之戰項羽命令楚軍把船弄沉,只帶了三天的軍糧。他以死的決心贏得了秦軍,並俘虜了秦軍主帥王離。鉅鹿之戰不僅摧毀了秦軍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項羽一戰成名。

    自從項羽一戰成名後。劉邦知道自己實力不敵項羽,於是放棄了關中,一切聽從項羽安排。當時,在項羽的帶領下,打進秦帝國的都城咸陽已經不遠了。秦朝早已為劉備所接受。當時蕭何也有心把秦國的所有檔案檔案都收集起來。劉備為了不得罪項羽,於是秦宮的財富和絲綢美毫他一點也沒有拿。

    由於項羽的心軟,劉邦在鴻門宴上逃過了一劫。鴻門宴之後,項羽達到了他權利上最巔峰的時刻。可以說天下已經是項羽的了。

    實際上,分封天下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誰是盟友,誰是對手,項羽心裡很明白。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又復國,但在摧毀了秦軍主力軍並挺進咸陽之後,天下實際上掌握在了一群士兵手中,而並不是恢復六國的王室。因為在秦朝後期洶湧的農民起義中,項羽奪得天下之後,把天下分給了和自己曾經打天下的將軍,而不是六國王室的後代。

    按照“楚懷王之約”的約定,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是王。項羽利用劉邦的優勢,以藉口說巴蜀也是秦國,讓他去巴蜀。為了漢中的領土,劉邦不惜動用張良,否則他的結局估計與劉備的結局是一樣的。

    除楚國將軍外,項羽還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司馬卬為趙王,田都為齊王,田安吉北王,臧塗為燕王,申陽為河南王。這六位被封的王中,張耳、司馬卬、申陽曾為趙國將軍,田都、田安曾為齊國將軍,臧塗為燕國將軍。加上楚國的前四位將軍中,十九個王中顯然有十位是將軍。自從這些將軍稱王以後,不僅政治待遇有所改善,而且他們的領土也是天下最好的。主要是因為秦朝滅亡後是項羽主持了這個分封秩序,他的意思"史記"寫得很清楚:"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相對而言,對於六國國君的待遇並不是那麼好了。最糟糕的是楚懷王,他被項羽封為一個沒有權利的“義帝”,並且在去就職的半路被項羽殺害。原齊國的齊王也一樣沒有好下場,項羽刻意封了兩個齊國的將軍田都和田安為王。雖然韓王韓誠挽回了面子,但他沒有實權。然後找了一個理由也把他給殺了。反正六國以前的後裔都沒有好下場。

    一心相當王的劉備從漢中反攻秦朝。只有關中三王章邯在反抗劉備中中掙扎,而其他兩位王則被韓信拿下。在劉邦反攻之前,田榮自立成為齊王,首先打破了項羽立下的規定。這就惹惱了項羽。但此時項羽正忙著攻打田榮,這就給了劉備一個造反的機會。劉邦圍攻章邯,張耳又投奔了劉邦,河南王申陽又被劉邦收服。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遭到了很多人的埋怨,後來,九江王英布起義,西楚盟友越來越少,項羽逐漸從勝利走向失敗的結局。

    總結:項羽的失敗有兩點:一、分封的權利不平等,而且得罪了以前六國的後裔。二、由於劉邦的原因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

    其實項羽應該首先讓劉備當老二,罷了他的實權,然後就是把領土分給六國的後裔,畢竟他們的祖先有管理國家的經驗,然後項羽可以控制這些六國的後裔,以加強自己的統治。

  • 20 # 國史記聞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項羽最終走向失敗,除了他的在用人以及個人性格上的缺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並沒有鞏固和擴大勝利。

    在滅秦的過程中,項羽已經是天下各路諸侯中勢力最盛者,並且已經驅逐劉邦,佔據了秦朝的都城咸陽。此時他鞏固勝利的手段非常簡單:定都關中,以“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至於擴大勝利的手段,說起來也非常單純:加強集權,打擊各路諸侯的實力。

    但是項羽卻想著反方向前進了——他焚燒阿房宮,搶掠咸陽城,定都彭城以衣錦還鄉,這就讓他失去了居高臨下的區位優勢。另一方面,他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相當於是恢復了周朝的分封制,後來卻又驅逐和刺殺了義帝熊心。

    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想著採納謀士酈食其的建議,大量分封六國之後以共同牽制項羽,但是這個建議被張良否決了,原因很簡單啊,現在項羽是你劉邦唯一的敵人,如果分封諸侯的話,大家各自為戰,各自為政,與你都是平等的關係,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誰還會聽你的?

    項羽就失敗在了這裡,分封諸侯不僅僅會因為分封不公而產生怨恨,更重要的是把天下大權再次分散,每個諸侯都成為項羽的潛在敵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木傢俱會含有甲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