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為大智慧大力

    印度從來都沒有成為超級帝國,我個人覺得,有這幾個原因:,1、印度國家統一過程很奇葩,印度次大陸這塊土地上,印度從來都是一個地理名稱,而不是一個國家名稱,印度境內邦國林立,處於分裂狀態,歷史上也誕生不少大帝國,但無一例外都是外來民族征服者建立的,但最大區域也只佔印度的一部分,沒有完全統一印度過。。17世紀初,印度迎來了真命天子——英國殖民者,英華人用高超的統治技術,用200多年的時間統一了印度次大陸,也就是英屬印度,印度國家雛形才形成。也就是說印度統一是被英華人強行捏合在一起的,歷史太短,民族眾多,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融合消化。看似對外張牙舞爪的印度,實際內部很脆弱,獨立勢力遍地都是,只要有外力大力扶植,印度就可能被瓦解。2、印度內部的種姓制度是一個極大的軟肋,該制度雖然在官方被廢除,但根深民族基因的東西怎麼可能說根除就根除,若這個赤裸裸公民其實無法根除,就無法發揮印度人的創造力和潛力,靠著少數上層精英努力成為超級大國就是痴人說夢了。、印度綜合實力很弱,超級大國無異例外擁有龐大的國土和規模相當的人口,綜合實力更不用說,要非常強。而印度人口規模絕對夠數,但國土面積狹小不足以支撐超級大國的目標,這也就是印度一直有侵略擴張的霸道思想的原因。而且印度國內經濟落後,更是拖累了印度向外擴充套件影響力的腳步,印度的當務之急就是發展經濟,讓國民吃飽飯。之後再想著構建“超級大國”的宏偉藍圖,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很虛。

    、印度綜合實力很弱,超級大國無異例外擁有龐大的國土和規模相當的人口,綜合實力更不用說,要非常強。而印度人口規模絕對夠數,但國土面積狹小不足以支撐超級大國的目標,這也就是印度一直有侵略擴張的霸道思想的原因。而且印度國內經濟落後,更是拖累了印度向外擴充套件影響力的腳步,印度的當務之急就是發展經濟,讓國民吃飽飯。之後再想著構建“超級大國”的宏偉藍圖,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很虛。

    4、印度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不好,導致印度在防禦外敵上耗費太多精力,比如世仇巴基斯坦,印巴衝突以及持續半個多世紀,還有印度一直視北方大國為敵人,很不明智,在沒有足夠實力時,就到處招惹是非無異是自取滅亡。苦練內功才、與周邊國家達成和解才是印度首要任務。

  • 2 # 講理

    要知道為什麼印度沒有建立長期統一大帝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外敵入侵頻繁

    很奇怪,印度本身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區域,但是偏偏在興都庫什山這邊有一個平坦的山口,是外敵能夠輕易地入侵印度,而偏偏印度歷史上沒有一個強大的王朝可以像中國一樣修建堅固的工事,而外地頻繁入侵又不利於建立強大的王朝。

    2,氣候環境不利

    先講一點地理知識,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是由雨季和旱季兩個季節,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想必很多人還能記得前段時間印度大幹旱,這樣的氣候對人們生產十分不利,即使在農業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擁有世界第一耕地的印度糧食產量反而只有中國的一半。說了這麼多,只想說明一件事情:環境不好,導致印度歷史上糧食產量遠遠不夠維持一個大帝國的經營。

    3,地形條件不利

    印度地形跟中國地形不同,中國的地形一邊高一邊低,而印度都是中間高四周低,也就是說,如果印度東海岸的國家想去征服西海岸,那麼他需要跨過德干高原,很不方便。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太抬舉印度了。

    雖然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自古有之,但只有東方大國從一而終,不曾間斷。而在其他三大文明中,印度又是最名不符實的一個。

    因為印度數千年來的所謂文明階段,不是類似於中國的朝代更迭,而是外來文明不斷入侵併顛覆印度文明的過程。

    印度最早的文明時“哈拉巴文化”,作為印度的原生文明,哈拉巴文化”雖然輝煌但終歸難逃衰亡厄運。隨後在4000年前開始,雅利安人從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開伯爾山口南下,開啟了南亞次大陸被外來民族入侵被殖民的歷史。

    由於南亞次大陸南北高中間低的特點,這使得外來入侵的文明雖然不斷試圖征服印度南部但始終難以如願。

    雅利安人的入侵不僅造就了吠陀文化等輝煌的文明,也成就了早期的種姓制度。而因為這一時期佛教發源於尼泊爾,南亞次大陸隨即成為佛教聖地。

    吠陀文化衰落後,南亞次大陸進入分裂時代,隨後遭遇波斯與馬其頓入侵,為南亞次大陸帶來了希臘文明。

    隨後除了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相對統一和強大, 其他時期幾乎都是外來文明入侵建立的帝國,例如被匈奴人驅逐的大月氏人南下南亞建立的貴霜帝國。

    後笈多王朝滅亡後,被中原王朝擊敗的突厥人開始南下入侵南亞,在被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開啟了印度的突厥化程序。

    而後蒙古人後裔南下南亞,建立了強大的莫臥兒帝國,印度又開始了伊斯蘭化程序。

    18世紀開始,葡萄牙、法國和英國先後從海上入侵南亞次大陸,經過激烈的火併,英國最終成為南亞主人。隨後莫臥兒帝國滅亡,東印度公司成為南亞的統治者,後轉給英國政府。

    可以說,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征服和殖民的歷史。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是地理概念而不是國家名稱,是英國殖民者最終將所有土邦統一在英屬印度的旗幟之下,這是印度最終統一的基礎。所以今日印度才高調地以英屬印度繼承者自居,並對英國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感恩戴德。

    從印度在歷史上不斷被入侵和殖民的悲哀歷史來看,印度最悲哀的地方在於它的區位太靠近中東和中亞。因為沒有青藏高原等天險的阻擋,印度從開始就處於無險可守的狀態。

    雖然開伯爾山口最窄處只有600多米,但在技術水平並不發達的古代,印度並不是修不了長城,而是因為印度的緯度太低,尤其是低於青藏高原。這使得古代自西向東征服的強大文明在遭遇了青藏高原的阻擋後,向南進入南亞的難度要遠小於向北進入中亞草原。

    自中亞南下的文明自不必說,自古北方文明就比南方尤其是熱帶文明強悍,這是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決定的。

    也正因為青藏高原緯度基本等同於中亞和中東,所以自古以來蒙古高原乃至西伯利亞南部等緯度高於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始終能穿過阿拉山口、阿爾泰山等更高緯度的山口,進而像掘堤的洪水一樣自東向西傾瀉,出現一次又一次西征,比如匈奴西遁及蒙古西征等。

    而因為南亞緯度低於青藏高原,所以自東向西傾斜的文明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南亞。

    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即便在開伯爾山口修建長城,也必然難以固守,這是地形和氣候條件決定的。

    也只有進入工業文明的英國,能夠自南向北統一英屬印度,並和瘋狂南下的沙俄形成對峙態勢。

    所以,印度始終無法形成統一而強大的帝國。既然如此,加上印度並不在中東這個兩洋三洲五海,又距離澳洲和歐洲太過遙遠,所以印度自然也不存在地跨幾大洲的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心向青山

    世界史上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不多,只有六個:

    東方的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

    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不可否認,這六大帝國的面積確實很大,但如果與中國古代史上的秦漢~隋唐~明清相比,也並無絕對優勢。

    而這六大帝國之所以能夠地跨亞歐非,本質上其實是因為地理位置,還有就是亞洲、歐洲、非洲這樣的概念本就來自西方,東方文明是沒有這些概念的。所以,中國也好、印度也罷,未形成跨越大洲的帝國也屬正常。

    回到本問題的印度,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古印度似乎從未統一,一直被入侵,從未雄起過,直到大英帝國幫助其完成了統一。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古印度人只是不喜歡記載歷史,但並不表示那裡從未形成過大帝國。

    當中國處於春秋戰國之時,古印度也進入了“十六雄國時期”。

    最終統一印度的是孔雀帝國,這是一個與中國的秦朝同時而略早的大帝國,其版圖面積超過了400萬平方公里,甚至比秦朝還要大。

    孔雀帝國之於印度,猶如秦漢之於華夏。

    秦漢之後,華夏文明在隋唐時期復興;

    同樣,孔雀帝國之後,印度文明也在笈多帝國時期達到巔峰,時間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

    笈多帝國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猶如中國的唐朝在整個古代史上的歷史地位,佛教正是在這一時期傳遍了東亞和東南亞。

    笈多帝國之後,印度陷入了分裂,之後隨著西亞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而進入德里蘇丹國時期,也就是伊斯蘭化時期。

    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滅亡之後,帖木兒的後裔巴布林進入印度,建立了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莫臥爾帝國。莫臥爾帝國幾乎完全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面積同樣超過了400萬平方公里。

    如果與中國相比,莫臥爾帝國相當於中國的清朝,當中國在清朝時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時,印度則完全均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因此,印度與中國一樣,歷史上確實沒有跨越大洲的帝國,這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但同時印度歷史上是有版圖巨大的帝國的,如果與中國相比,大約是這樣的:

    孔雀帝國VS秦漢

    笈多帝國VS隋唐

    莫臥兒帝國VS清朝

  • 5 # 皓月千山

    這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在山人看來本身就是不很嚴謹的,按照現代的劃分,古代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更像是一種獨立的文明樣式,和現在意義上說的國家並不是同一個含意。

    至於說印度沒成為一個橫跨幾個大洲的帝國,可能和印度的地理環境有關,由於其半島的地理特徵,因為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使印度在地理上相對封閉,和臨近的東亞大國也只有零星的交往,如果熱代地區無強國的這一惡咒是有效的,那麼印度就可以說是這一惡咒的體現。

    如果把歐亞大陸稱為世界島,那麼印度就像一個微型的非洲,在近代以來,兩地的命運也差不多,無奈地成了強國的殖民地。古代印度如果要成為一個橫跨幾個大洲的大帝國,現在看來,先就要具有遠洋的航海技術,沒有這一技術基礎,就只有成為殖民地的份。

    印度之所以不能成為那種地域遼闊的帝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印度這塊地方是以農耕為主的文明,這種文明除了向外擴張的動力,也缺乏對外戰爭的技術和物質的保障,山人所知的農耕民族對外 取得過決定性勝利的,可能只有中原王朝漢武帝時代,此後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沒有改變過被動挨打的局面,這同樣也是作為農業文明的印度的先天劣勢。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印度版圖遼闊的時候是貴霜帝國時期,那時印度的版圖除了今天原屬印度文明一脈的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還包括了今天東南半島的絕大多數地方,但是,這個帝國和今天的印度沒有多少關係,因為這個帝國和蒙古帝國一樣,仍然是遊牧民族也就是中原王朝所說的大月氏所建立的,當時印度更像是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因此也不能說印度曾建立過疆域廣闊的大帝國。

    農業文明建不了那種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因為過於遼闊的國土,會使帝國的統治和管理都變得極為困難,帝國的政令和徵稅等都會受到距離的制約,如果國土過大,邊疆地區總有獨立的傾向,這就會限制農業帝國在空間上的規模。但是,作為補償,農業文明無疑穩定得多,這也就是所謂的歷史悠久的四大明古國,從來都是農業型別的文明,而遊牧文明的帝國,就算一時的疆域廣大,但也很快就和人會分崩離析。

    題主這樣的提問,山人也覺得有道理,印度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給人的感覺一直都太憋屈,波斯、希臘、安息等民族都輕易地侵入了印度,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好像完全沒有抵抗的意識, 如果硬要找一個原因,我認為就是印度的教權高於政權的奇葩政體,這一統治方式除了僧侶階層,國家和人民都遭到了巨大的削弱,這一點上和中原王朝的法家都還不如,法家雖然弱民,但天子和君王還是要集權,要一個富國強兵的目的去支援的,這大概也近代以來兩國有不同的命運的原故吧?

  • 6 # 歷史風暴

    其實,這也不能怨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建立過地跨幾洲的大帝國。

    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文明作為世界上第1個原生文明,這個文明建立之後雖然建立過強大的古巴比倫帝國,但是他主要的統治範圍就在兩河流域附近,等周邊民族崛起之後,這個文明就逐漸衰落了,到今天連創造這個文明的人都找不見了。

    第2個原生文明是埃及,最強大的時候,他也只不過將影響力擴大到了西納半島,整個國家的總人口最多的時候也就五六百萬,遠遠稱不上是大帝國,等羅馬帝國崛起之後古埃及就淪為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東方的華夏文明雖然在歷史上建立過好幾個大帝國,並構建了屬於自己的儒家文明圈,將國家影響力擴張到了歐洲甚至是非洲地區。

    可是,華夏文明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地跨好幾個大洲的大帝國,最多的時候也就只把國土輻射到了中亞一帶,距離歐洲和非洲還有上千公里呢。

    以上三個文明都沒有建立過地跨好幾個州的大帝國,印度沒有做到也不奇怪!

    四大文明古國沒有建立地塊跨好幾個洲的大帝國各有各的原因。

    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是因為他們戰鬥力不足,在他們強大的時候無法征服周邊的民族,而當他們衰落的時候,卻很容易被周邊的蠻族所征服。

    華夏文明之所以沒有建立過地跨好幾個洲的大帝國,是因為他位於亞洲的東部。而亞洲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在古代人口稀少、交通閉塞、生產力不發達,華夏文明就算是再強大也無法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

    比如,秦朝的時候,秦始皇南征百越出動了50萬大軍。倒不是因為當地的民族能打,而是環境惡劣讓秦軍的非戰鬥減員極為慘重。

    漢武帝時期西征大宛國,窮盡國力也只能將對方逼降,就是因為後勤的供應受到了地理環境的限制!

    印度之所以沒有建立起地跨好幾個洲的大帝國,是以上三個文明古國原因的集中體現!首先,印度人不能打。

    古印度人並不是一個能爭善戰的民族。,他們生活在印度河、恆河流域,雖然建立了輝煌的文明,但是由於這裡經常遭受洪水的侵襲,所以他們逐漸養成了安於現狀不願意抗爭的心態,也就失去了尚武精神。

    於是,在面對外來民族侵略的時候既麼有反抗能力又沒有反抗的精神。

    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建立起面積龐大的大帝國呢?

    第二,地理條件的限制。

    古印度文明產生於印度河、恆河流域,但這裡受到了地理條件的限制,南部是高高的德干高原,翻過德干高原就是印度洋了;往東面去是叢林密佈的東南亞,這裡人煙稀少,瘴氣叢生;往北就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所以古印度文明只能縮小小的印度和恆河流域了。

    北方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文明之後,雖然向四周擴張,也仍然侷限南亞次大陸就是這個原因!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珠》未來篇裡面的悟飯為什麼那麼弱,打不過人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