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斌說歷史易經

    如何正確客觀的去請假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三國中孫權這種人物,要充分的瞭解該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階段時代背景和生存環境。任何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註定是複雜的。對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不熟悉不瞭解的話,做出的評價就會越簡單,最後只以好人和壞人來區分。

    三國期間有三場最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魏、蜀、吳三方各參與兩場。魏、蜀均為一勝一負,只有孫權領導的東吳政權兩戰兩勝。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的感慨成為千百年來對孫權的最高評價。曹操與孫權的父親孫堅同歲,若論詩詞歌賦皆在孫權之上,但論亂世中忍辱負重、縱橫捭闔卻都難比孫權。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孫策受重傷去世。死前把家族基業傳給了二弟孫權,並說下了那段著名的遺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此時,只有19歲的孫權成了江東之主,開始了他長達52年的政治生涯。家兄弟五人,孫權的相貌最好,“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孫權又有兩點異相:一是紫髯,二是長上短下。站起來矮,坐下去高,屬於被別人伺候的“貴相”。與勇猛的孫堅、孫策不同,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孫策有時候和孫權討論謀略,孫權的看法頗為中肯,常令孫策自嘆不如。而另一方面,孫權具有與生俱來的凝聚力和人格魅力,“好俠養士”,禮賢下士,對朋友很講義氣,手下人願意為他拼命。孫權身上有一股濃厚的江湖氣,喜歡與群臣喝酒,不醉不休。在後來的江東群臣中,孫權尤其與尚豪俠的魯肅、呂蒙等習氣相投。

    綜合來說,我認為孫權主要是這幾點1:孫權很善於識人,用人,使人各盡其才,凝聚人心。當年赤壁之戰時朝廷分為主戰主降兩派,文臣以張昭為首主降,武將以周瑜為首主戰。最後在周瑜的勸說下下定決心迎戰曹操,但是他並沒有棄用和打壓當時力主投降的人,並任命張昭為總提調官,君臣上下一心,最後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周瑜死後魯肅接任,魯肅之後呂蒙,都成功完成了當時的歷史任務。最後當劉備傾全國之力攻打孫權時,當時處於節節敗退之時,以非凡的眼光用陸遜為大都督,最後在他的正確率領下打敗了劉備。

    2:孫權自身軍事實力有限,但也很有自知之明。孫權的父親孫堅,兄長孫策都是當時的名將,孫權掌管江東基業時,版圖基本確定,自己終其一生,除了荊州基本上沒有什麼開疆擴土。自己親自指揮的合肥之戰,也被張遼打敗。

    3:孫權是個很好的守成之主,晚年性情大變,猜疑成性,孫權晚年實際上變得逐漸昏庸。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發生了“二宮之爭”,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孫權去世後,孫吳開始走向衰落。

  • 2 # 上下五千年歷史學徒

    孫權。三國時期少年英雄,三國是個亂世,亂世一般好出英雄,但是一般出的都是成年英雄,少年英雄極少出現,孫權就是其中一個最優秀的少年英雄,這是毫無爭議的。

    他在十歲的時候已經跟著他爹孫堅去討伐董卓,見過大場面了,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孫堅無意中拿下了數百年的帝都洛陽城,當然是董卓留下的空城,在這裡孫堅得到了一件意義非凡的東西那就是傳國玉璽,得到玉璽的孫堅激動不已,認為這是天意,老天讓自己做皇帝,跟隨的眾將也是如此看法,只有孫權眼光放的非常長遠,他認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傳國玉璽只能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拿著它誰就是眾矢之的,禍及自身。孫堅聽了一笑了之,後面證明孫權說的是對的,自從得到玉璽之後,不但袁紹袁術兄弟想搞死自己,荊州的劉表也有這個想法,袁紹袁術還好說,兄弟倆是想明搶,自己還能應付,劉表這小子完全是玩陰的,孫堅完全應對不了,最後把性命給丟了,屍體被劉表的軍隊搶去,這裡也是孫權,以一個幼子的身份出使荊州,感動並說服了劉表,要回了父親的屍體安葬,這份心智,就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辦的到,十歲的孫權辦到了。

    後面孫權又沉默下去了,直到他的哥哥小霸王孫策被人刺殺,傷勢嚴重,要找人託付基業了,當時那種亂世中,孫策有兒子但是都太小,不足以託付大業,弟弟孫權就成了不二人選,事實證明,孫權確實乾的不錯,他接位以後,沒幾年就獲得了江東子弟的擁戴,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江東之主,要知道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江東百姓對外來人員一般都是比較抵制的,他能真正獲得擁戴,跟自己的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期間,他先是任用周瑜為大都督,統領主力部隊,開疆拓土,打下了不少領土,周瑜病逝以後,又先後任用魯肅呂蒙陸遜為大都督,可以說每次在最危急的時刻,他都慧眼識人,找到了合適的替代人選,替他解決了面臨的危機,這份做主公必備的識人之明孫權是真的做到極致了,這些人分別為了他揍過曹操,辦過劉備,劉備更慘一些,多年積攢下來的兵馬錢糧都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乾乾淨淨。孫權也是先稱吳侯,吳王,然後又稱帝,創下了東吳數十年的帝業。

    但是晚年的孫權過於昏庸,殘殺忠臣,廢嫡立長,孫權外侵的仗從來沒打贏過,本土的仗沒打輸過。一把好牌打的稀爛,當然這也和吳人只想自保,不想擴張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孫權大概也是很無奈的。總之孫權是前期精明,後期昏庸,對於孫權,還是應該分開看的。

  • 3 # W龍的傳人

    如何評價孫權這個歷史人物?孫權是個聰明有智慧,有仁心,有雄心有策略的人,同時孫權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猜忌多疑。

    不管是《演義》中的孫權,還是歷史上的孫權,都沒有其父“江東猛虎”孫堅的勇敢剛毅,沒有其兄“小霸王”孫策的蓋世銳氣,沒有一代奸雄曹操橫掃北方、詩蓋寰宇的震撼氣魄、沒有亂世梟雄劉備艱難創業、布衣起家的傳奇經歷。可能唯一使他顯得卓爾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類相貌。

    其實,若仔細透視這個歷史人物,就可發現,作為“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的一代亂世君王,孫權是一個擁有非凡政治才華的大英雄!

    首先,孫權用人當屬一絕。他繼承父兄基業,缺乏沙場磨礪,算得上在鬥爭中學會鬥爭的人。他以容納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將為自己盡忠,讓江東真正做到了人才濟濟。

    孫權知人方面有個很經典的案例。吳楚之戰的時候,諸葛瑾給劉備寫一封信,就勸說劉備應該以大局為重,主要的敵人是曹操,不是孫權,勸說劉備化干戈為玉帛。孫權弄死了關羽,劉備和關羽情深,一則利用關羽在士兵中形象,藉此吞併荊州。二則替關羽報仇,維護自己重感情的仁義形象。

    孫權幫派裡,不斷有人毀謗諸葛瑾通敵賣國,孫權都不為所動。孫權說我和諸葛瑾有生死不改變的誓言,我不負他,他不會負我。我與諸葛瑾一起共事很多年,感情很深,就想骨肉至親一樣。他的為人,符合道義要求。有次孫權對諸葛瑾說,你和諸葛孔明是親兄弟,何況弟弟應該順從哥哥,你可以將孔明留下來,我可以對劉備說,諸葛瑾回答孫權說。諸葛亮已經投靠了別人,就該忠心耿耿,不能在投靠第二個人,就像諸葛孔明不會留下來,我也不會投靠別人。孫權對諸葛瑾的認知,是透過感情和行為來判斷諸葛瑾。首先考察的是自己的內心,然後考察諸葛的行為,至公至明的典範。

    孫權在用人方面也是很有智慧的。選丞相不用張昭而用顧雍,就充分提現了孫權用人的智慧。當吳國設定丞相的時候,眾人推舉張昭,孫權拒絕了,當孫紹死了以後,眾人又推舉張昭,孫權拒絕了,孫權的理由很充分,張昭性情剛直,不聽從他的意見就會產生怨恨,這不是件好事情。

    沒過多久,孫權讓顧雍當了丞相,顧雍這個人沉默寡言,行為舉止都很合理,處事非常得當。孫權常說顧雍不說話,一說話就能猜中事實。在宴會慶祝中,只要顧雍在,大臣們就不敢太放縱自己的情感。孫權說顧雍在座,常使人感到壓抑不快樂,對他盡然如此害怕。在拜候封相期間,家裡盡然不知道他盡然被封候了,當了丞相之後推薦賢能,用人都能各展所長。

    對於朝政表達看法意見,如果被採納,不採納也不抱怨發牢騷。有功勞則功歸於上,有過錯則自己承擔,孫權有啥決策要釋出,總是先諮詢顧雍,若合顧雍的心意,事情就可以馬上實施,如果顧雍不說話,孫權自己就慎重深思。顧雍在位年間,勤勤懇懇,一切以國家為重,功勞顯著,對於孫權而言,更像一面鏡子,不斷讓孫權三思而行。

    在對內方面。孫權聽從陸遜之言,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且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孫權也主動興修水利,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孫權派校尉陳勳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

    晚年的孫權也有多疑的缺點。他對太子和魯王的待遇相差不大。陸遜就勸說要守禮,應該給太子獨享的尊榮,孫權就懷疑他和太子已經勾結在了一起。陸遜功高震主,而且在江東士族中很有地位。孫權先下手為強,找藉口殺死了陸遜的親人和好友,最後把陸遜逼死了。

  • 4 # 王海鵬先生

    孫權

    東吳皇帝

    孫權(182年7月5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東漢末三國時期吳的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同時也是吳的締造者及建國皇帝。而在孫權稱帝之前,吳的群臣等對其稱呼為將軍或至尊。在位23年,享年69歲,諡號為大皇帝,廟號太祖。

    評價

    時人評價

    孫策臨終傳權時:“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孫權)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曹操於濡須之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吳歷》)於孫權稱臣時“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晉書·宣帝紀第一》)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關羽:“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周瑜:“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今主人親賢Quest,納奇錄異。”

    魯肅:“將軍神武命世。”“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張紘:“自古帝王受天命的君主,雖有皇靈在上輔佐,文德傳播天下,也要靠武功顯著。要開墾種植,任賢使能,務崇寬惠,順天命去誅討,這樣不勞師眾定天下。”

    陸遜:“陛下(孫權)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曹操)烏林,敗備(劉備)西陵,禽羽(關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諸葛亮:“海內大亂,將軍(孫權)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權有僭逆之心久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袁子》)“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司馬懿:“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晉書·宣帝紀第一》)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程昱:“權有謀。”(《三國志·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陳琳:“夫天道助順,人道助信,事上之謂義,親親之謂仁。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兇賊。”(《檄吳將校部曲文》)

    彭羕:“僕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趙諮:“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曹丕),是其略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賈詡:“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劉曄:“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權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後,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為無禮以怒陛下。”(《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諮。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

    鍾繇:“顧念孫權,了更嫵媚。”(《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後世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陸凱:“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跡。”(《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孫楚:“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逃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於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

    陸機:“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孫權)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淩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辯亡論》下)“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諮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東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輳,猛士如林。於是張昭為師傅,周瑜、陸公(陸遜)、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甘寧、淩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聲名光國,政事則顧雍、潘濬、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奇偉則虞翻、陸績、張溫、張惇以諷議舉正,奉使則趙諮、沈珩以敏達延譽,術數則吳範、趙達以禨祥協德,董襲、陳武殺身以衛主,駱統、劉基強諫以補過,謀無遺算,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辯亡論》上)

    華譚:“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今以陳敏兇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

    裴松之:“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暗塞,實為無道。”

    孫盛:“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淩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荊州先德傳》:“權好嘲戲以觀人。”

    王勃:“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用能南開交趾,驅五嶺之卒;東屆海隅,兼百越之眾。地方五千裡,帶甲數十萬。”

    朱敬則:“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全唐文》)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司馬光:“文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歷代名賢確論·卷五十七》)

    蘇軾:“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蘇轍:“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託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欒城後集·孫仲謀》)“今夫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謝採伯:“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

    何去非:“權之勇決進取,無以逮其父兄,然審機察變,持保江東,於權有焉。”(《何博士備論》)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呂祖謙:“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吳論》)

    晁補之:“吳人輕而無謀,自古記之矣。孫堅、孫策皆無王霸器。雖賴周瑜、魯肅輩輔權嗣立,亦權稍持重,故卒建吳國也。”(《雞肋集》)

    蕭常:“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於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籲,惜哉!”(《蕭氏續後漢書》)

    葉適:“權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髪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習學記言·讀吳志》)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颺,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徵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續後漢書》)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資治通鑑注》)

    朱元璋:“君臣之間,以敬為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明太祖寶訓》)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有詩讚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磐虎踞在江東。”

    孫承恩:“仲謀強明,委任才智。聽言能斷,業乃鼎峙。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文簡集·卷三十八》)

    王夫之:“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宋論·卷一·太祖》)

    王懋竑:“至權時,張昭、張紘雖見尊禮而不復任用,昭且幾不免,而翻竟以竄死,惟顧雍、潘濬輩從容諷議,得安有位。陸遜有大功,而以數直諫憤恚而卒。周瑜、魯肅幸已早死,不與陸遜同禍,而亦恩不及嗣。有所愛重者,惟呂蒙、淩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萬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三國志集解》)

    趙翼:“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徵,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三國志集解》)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越縵堂讀書筆記》)

    蔡東藩:“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後漢演義》)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三國志集解》)

    柏楊:“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當今惜無孫仲謀。”(《毛澤東讀古書實錄》)

  • 5 # 魔童丶哪吒煮歷史

    孫權是一個很能幹的人——這是毛澤東的評價。

    孫權在歷史上各大名家哪裡都是好評,無論品德,才能,魄力,才藝,治國能力等等。下面是各朝代名家對孫權的評價

    人物評價

    漢末三國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4]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鍾繇:顧念孫權,了更嫵媚。

    17張

    孫權各類形象

    周瑜:①今主人親賢Quest,納奇錄異。②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5]

    魯肅:①將軍神武命世。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程昱:權有謀。[6]

    陳琳:夫天道助順,人道助信,事上之謂義,親親之謂仁。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兇賊。

    賈詡:孫權識虛實。[7]

    陸遜: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

    諸葛亮: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②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8]

    劉曄:①權有雄才。②權善用兵,見策知變。

    彭羕:僕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9]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趙諮: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諮。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

    陸凱: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跡。

    兩晉

    陳壽:①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②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孫楚: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逃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於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

    陸機:①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淩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②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諮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湊,猛士如林。

    華譚:①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②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今以陳敏兇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

    裴松之: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孫盛: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②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淩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荊州先德傳》:權好嘲戲以觀人。

    唐宋

    王勃: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用能南開交趾,驅五嶺之卒;東屆海隅,兼百越之眾。地方五千裡,帶甲數十萬。

    朱敬則: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司馬光:大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蘇轍:①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託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②今夫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晁補之:吳人輕而無謀,自古記之矣。孫堅、孫策皆無王霸器。雖賴周瑜、魯肅輩輔權嗣立,亦權稍持重,故卒建吳國也。

    何去非:權之勇決進取,無以逮其父兄,然審機察變,持保江東,於權有焉。

    呂祖謙: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

    蕭常: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於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籲,惜哉!

    辛棄疾:①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葉適:權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髪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元明清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徵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

    朱元璋:君臣之間,以敬為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

    羅貫中: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孫承恩:仲謀強明,委任才智。聽言能斷,業乃鼎峙。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

    王懋竑:至權時,張昭、張紘雖見尊禮而不復任用,昭且幾不免,而翻竟以竄死,惟顧雍、潘濬輩從容諷議,得安有位。陸遜有大功,而以數直諫憤恚而卒。周瑜、魯肅幸已早死,不與陸遜同禍,而亦恩不及嗣。有所愛重者,惟呂蒙、淩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萬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徵,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近現代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

    30張

    孫權影視形象

    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蔡東藩:①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②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

    柏楊: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 6 # 白衣小太爺

    作為弟弟,他不恭敬。

    孫權稱帝之後,只給孫策封王爵。要知道他的東南半壁江山都是從自己大哥手裡接過來了,最後他是稱帝了,他只給老爸孫堅追贈皇帝,唯獨哥哥只追封個王位,再想想嘉靖皇帝給自己沒當過皇帝的老爸爭取到皇位的故事,令人唏噓。

    作為哥哥,他不慈愛。

    嫁了孫尚香又騙回來。

    把妹妹當作政治工具,作為兄長,完全沒考慮過親妹妹的終生幸福,最後鬧得劉備和自己這個大舅哥翻臉。

    作為君主,他不仁德。

    對待功臣翻臉不認人。

    張昭是他老管家,最後一步步被他架空。

    陸遜幫他打劉備,滅曹休,安定東南30年,最後被他活活氣死。

    這麼薄涼的君王,你會喜歡麼?

    作為父親,他不嚴厲。

    放任兒子爭權,

    立太子而寵魯王,養不教父之過,為父不嚴,導致繼承人上出了大問題。

    作為盟友,他不義氣。

    偷襲荊州殺關羽。

    背叛盟友,說明他是一個不義之人。

    作為盟友,孫權想的不是配合進攻合肥,而是下黑手幹掉隊友,

    從戰略上可見他的目光短淺。

    從人品上看出他的反覆無常。

    作為一個領袖,孫權如果這點格局和氣度都沒有,那還不如繼承他祖父的家業,回家種地得了。

    唯獨作為兒子,相當的優秀!

    年少有為,獨自一人前往荊州向劉表討要父親遺骨。

    曹操和辛棄疾都認可“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是一個苦命的人,有著一個杯具的人人生。到頭來也只算是半個英雄。

    公元200年,年僅18歲的孫權即位獨霸一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徹底擊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大夢。

    公元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公元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到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處置不當,引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黨爭,史稱“二宮之爭”,造成朝局不穩。

    公元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 7 # 阿離小栗子

    孫權能夠在亂世三國謀得一席之地,可以說能力是十分出眾的,並且其與曹操、劉備勾心鬥角的十多年間不落下風,自然也是有兩把刷子的。就像曹操所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是論英雄氣概,比起他的父親孫堅,兄長孫策,就稍遜一點。

  • 8 # 幸福的我快樂著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字仲謀,建安五年,其兄孫策去世,從兄長孫策那兒接管了軍國大事,從此開創了孫吳基業直至稱帝雄霸富庶江南,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偉業。

    孫權無疑是東漢末年動亂年代英雄中的俊傑,善於重用人才,吳國將軍青年俊才周瑜就是孫權的幹才,孫權放心放手讓手下戰將在外帶兵打仗,選擇恰當的時機與蜀漢劉備集團結成聯盟,對抗強勢的北方曹魏,取得了赤壁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勝利,成為古代經典戰例之一,孫權的功勞是可圈可點的。

    孫權最大的成就就是尊崇有計謀之士,稱帝前和稱帝初期禮賢下士,能夠委屈自身忍受屈辱,使得吳國逐步強盛起來,是對抗曹魏的主要力量之一。

    但是,孫權對內生性猜忌多疑,晩年聽信讒言濫施暴行,就連親生兒子也被廢被殺,動搖了江山社稷的根基。對外則挑起盟友事端,殺害蜀漢大將關羽,損害到一致對抗北方曹魏的盟國友好關係。要不是諸葛亮顧全大局,孫吳政權有可能會縮短壽命呢。(圖片選自網路)

  • 9 # 濱城老王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對孫權的高度評價。孫權確實有超人之處,他同歷史上的許多帝王一樣,首先在長相上就有兩點異於常人。一個是長著一把“紫髯”。純天然的紫色鬍鬚,無須美容染色,或許有外來血統也未可知。其二是身材上長下短,說白了就是腿短身子長,這在當今眼光來看,長得有些比例失調,應該是個缺點。這個缺點在孫權身上卻成了貴人的標誌,劉備似乎也是上長下短的身材。孫權兄弟五人,為什麼最後他能接孫策的班,坐上吳國第一把交椅?是因為他有兩個其他兄弟沒有的長處,一是為人做事,“仁而多斷”,即仁慈又不優柔寡斷,處事果斷。二是講究哥們義氣,身邊養了一批在關鍵時候能為他賣命的死士。他年紀輕輕不到二十歲就繼承父兄基業,能夠把父兄手下的那些老幹部老部下老朋友(廬江太守李術除外)都緊緊地團結在自己身邊,為己所用,這是需要有相當的政治手腕的。曹操與孫權本是政治上的競爭者和死對頭,卻對孫權讚賞有加,那是因為曹操在孫權身上碰過釘子摔過跟斗。著名的火燒赤壁自不必說了,大軍壓境,形勢十分緊張,孫權聽取了正確意見,與劉備兩家聯手抗曹,打得曹操大敗而歸,吃盡苦頭。曹操為了控制孫權,曾要孫權把兒子送給他當人質,說得好聽點去做“任子”。孫權拒絕了曹操的無理要求,曹操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後來,曹操在佔據荊州後,又對孫權放出話來,“將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哪裡是什麼打獵,分明是對孫權嗮肌肉亮拳頭,進行武力威脅和軍事訛詐。曹操的舉動,非但沒有嚇到孫權,反倒是加快了孫權稱帝的速度。孫權在位時間很長達52年之久,享壽實歲71歲。宋代詞人辛棄疾所作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以其豪邁的詞風風靡全國,影響至今,為孫權增粉加分不少。全詞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如我沒有發生搶奪行為,只是用兇惡的眼神看著對方,對方就把錢給我,算不算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