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小羅老師

    首先,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的重要性有:

    一、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學會愛與被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感情上。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從而學會愛與被愛。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技能。

    當然很多家長會說,他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就感受不到愛了嗎?是的,我承認爺爺奶奶是肯定會愛孫子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溺愛,都是有求必應。這會讓孩子覺得,爺爺奶奶都是應該的。現在很多孩子與父母在一起都不怎麼溝通。都說年齡差距大了都有代溝,不知道說什麼。那跟何況自己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呢?

    二、家長的陪伴會讓幼兒形成積極的性格

    影響孩子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來說,父母是家庭環境的創造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這些都是建立在家長陪伴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參與幼兒成長過程,如何培養幼兒積極向上的性格,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家長的陪伴,幼兒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成長得到了一切保障,性格才會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沒有人願意看到孩子走上一條黑暗充滿荊棘的人生道路,當然這就少不了父母的陪伴。

    三、父母的陪伴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

    孩子的自信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是在後天慢慢培養而成的。同樣要想讓孩子有自信和積極性,就必須有父母的鼓勵和理解。都說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有的孩子在懵懂懂事的時候父母都不在身邊,他們又能夠學到什麼呢?

    其實很多事實也是可以看的見的,大部分自信的孩子都是有父母的陪伴。有時候孩子在挫折的時候,就只是需要父母一個簡單的擁抱給予安慰。孩子在得到老師的表揚之後,就只是需要你滿臉的笑容給予的肯定等等。這些都是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的。可是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不能感受到這些的,父母也不能夠和孩子一起經歷這些重要的瞬間。

    四、父母的陪伴會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他們能有什麼想法呢?都說“人小鬼大”,這就說明孩子雖小,但是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要是父母沒有從小陪伴在身邊,是根本不可能知道孩子心裡的想法的。在碰到問題的時候無從下手,不知道怎麼去解決。

    缺少父母陪伴教育的孩子,在成長中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豐富而脆弱,依賴性和獨立性、衝動性和理智型、自覺性和任性並存,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時期父母陪伴教育對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重視幼兒時期父母陪伴教育對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

    其次,該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我的建議是:

    一、以身作則,共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 。疫情期間許多家長會長時間面對電腦和手機 ,在這種情況下想讓孩子關上電腦,放下平板手機, 去看看書,他們又怎麼會願意呢 ?

    正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家長嚴格要求自己的時候,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行動上也會自覺仿效。

    所以家長應該以身作則 ,在閒暇的時候放下電腦和手機 ,給孩子多一些陪伴 ,讓他們慢慢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

    同時,適宜的閱讀氛圍也很重要, 家長可以在家裡創設一個溫馨,舒適,易於取放圖書的閱讀環境 。

    比如:在安靜的角落用矮櫃隔出一個半封閉的空間作為閱讀區 ,營造一個光線充足、寧靜、舒適的閱讀環境, 讓孩子在放鬆、愉快的親密氛圍中與家長共同閱讀,享受閱讀的過程 。

    在兒童早期閱讀時 ,漂亮的插圖和簡單而引人入勝的故事有助於啟用孩子大腦的多個區域, 並且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閱讀 ,用互動的方式更適合孩子進行閱讀學習 。孩子的閱讀如果缺少家長的陪伴與引領,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我們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父母的閱讀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在孩子面前饒有興趣地閱讀和漫不經心地玩手機,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自明的。

    二、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做家務,是培養孩子熱愛生活與家人的最好方式,能讓孩子貼近生活,覺得自己是家裡的主人,從而擁有更強的歸屬感、價值感與責任感。

    三、幫助孩子學習新技能

    每個人都需要有自我進步的感覺,這樣才能感到充實。在家這段時間裡,陪孩子學習樂高、繪畫、練毛筆字、手工等。所有能透過不斷練習獲得進步和成長的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不僅僅是透過電視、電子遊戲消磨時間,而是有成長和進步。

    四、居家體育鍛煉

    把居家體育鍛煉變得有競爭性。長期呆在家裡不動,身體會懈怠,精神也會萎靡。但是在家裡只能從事非常有限的活動,比如仰臥起坐、俯臥撐、跳操、瑜伽等。這些對於小孩子來說都非常枯燥,而且一個人很難堅持。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行動起來,在家裡一起進行體育鍛煉,甚至搞一點競爭性、娛樂性、趣味性的活動。

    六、感恩教育

    引導孩子們認識父母工作的辛苦以及各行各業默默付出的醫生、護士、警察、公務員等英雄人物,懂得他們這種不怕生死、不計報酬的大愛正是愛家、愛國的最好表現。

    高質量陪伴孩子還需注意一下幾點:

    1. 成人要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放鬆,全然和專注(不要帶著補償心理);

    2.強調專注,陪伴孩子時將注意力專注於孩子,而不僅僅是身體與孩子在一起;

    3.用愛的方式陪伴孩子,傾聽孩子(傾聽情緒往往是衡量愛的關鍵)。

  • 2 # 大帥小娟學習課堂

    陪伴並不是父母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才是有效陪伴。

    “我很忙”錯失有效陪伴:經調查顯示,50%的爸爸每週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在孩子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等成長的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爸爸媽媽都不能缺少,否則將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社會壓力大,很多家長們為了工作掙錢都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照顧或阿姨照顧,長期以來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糟糕的親子關係。沒有人是一天24小時都是工作的,下班回到家後一定是有時間陪伴孩子的,請家長們一定珍惜父母與孩子的陪伴時間。

    孩子儘量放在身邊: 每年春節後,每個在外打工的人們要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時候,此時此刻看到最多的場景是哭泣的孩子嘴裡一直說著:“媽媽,媽媽......”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出現在我們身邊, 孩子長期沒有在父母身邊,會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以及孩子缺乏安全感,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最初的十年教育是非常關鍵的,是孩子認知社會,性格形成以及父母感情培養的最好時機,如果一旦錯過黃金時機,再去彌補也晚了。如果能把孩子帶在身邊教育是最好的,但沒有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時也要抽出更多時間和孩子影片哦。

    陪伴不是監督:有效的陪伴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多需要的是溝通,這種溝通不是孩子寫作業你的指責,不是孩子頑皮時你的嘮叨,不是孩子無聊的時候你隨口一句去玩吧,而是父母需要花心思和孩子相處,和孩子多一些“走心”的溝通,才可以起到有效陪伴的作用。

    陪伴做到心靈溝通:陪伴就要做到心靈溝通,透過真正的內心感受來和孩子交流與溝通,傳遞愛、信任和安全感,讓彼此互相瞭解,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建議以感情緊密為基礎的良好關係。所以請各位父母在忙碌中抽出一點時間用心陪伴孩子,和他們談心、說說學校今天發生的事情,說說他們遇到的麻煩,和他們分享快樂等,家長要學著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 3 # 李建學心理諮詢

    如何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呢?

    01 陪伴並非緊緊地盯著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陪著孩子玩遊戲;也不是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情,把孩子晾一旁,讓他自己玩耍,最後哭鬧不休。

    在孩子1歲前,的確需要媽媽經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後,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緊緊盯著他玩耍,你甚至可以做一些工作。

    這裡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工作,而是指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比如家務、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能明白也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這樣養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這兩種陪伴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後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尤其是在家裡,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於一種扼殺,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那麼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02 陪伴時的狀態很重要

    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愛的連結,如果父母是心煩意亂的、焦慮的、憂鬱的、勉為其難的,會難與孩子達成連結,甚至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如果雙方的狀態是愉悅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因此,父母工作時的狀態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閒自在地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

    有些人很不解,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很專心,好像根本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麼會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呢?

    事實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麼,但他卻在無意識中感知著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許多成年人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幹活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父母不匆忙、不焦慮,他們慢悠悠地,滿懷歡喜地幹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多年後仍能印刻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在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

    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03 陪伴可以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陪伴,可以是很多方式。

    如跟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或打球,可以一起聽段音樂或唱歌,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沙灘上聽海浪的聲音,講解大自然的知識,可以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觀察小動物、小花兒、小草樹木。

    這些事情對孩子的認知和行為教養的發展有著積極且巨大的作用。

    在陪伴的過程中,要記住自己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不要企圖透過這些方式教會孩子什麼,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遊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有的狀態。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04 陪伴是參與互動的

    接觸可以是不加評判、沒有指責、沒有輕視、 沒有打擊、沒有打斷。只是很單純、很欣賞、很專注、很幸福的,靜靜聆聽孩子訴說。

    在聆聽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後呢?還有呢?接下來呢?等迴應。在陪伴的過程中,儘可能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頭,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裡,擁抱孩子等等。

    還有,很欣賞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還有很多,而最關鍵的就是:在那個片刻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當父母和孩子都能夠參與投入進去,他們會感覺互相連結在一起,互動共鳴越多,對孩子越好。

    廣州心理諮詢結語

    陪伴孩子成長,需要耐心,需要韌性,更需要愛。

    陪伴,不僅是給孩子,也是給父母的。只要用心,可以創造高質量的親子連結,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夠享受這樣的時光。

  • 4 # 酷炫腦科學

    在說父母的陪伴缺失前,我們先來說說一個良好早教的重要性。

    外界虐待

    近年來幼兒園爆虐童案頻發。幼小的孩子受到虐待,心理自然會受到傷害,但這種傷害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呢?

    嚴重虐待可能會改變幼兒的大腦發育和基因表達。

    比如孩子在遭到虐待後,他們大腦中負責身體控制區域的功能發育會因此收到影響,而這些區域在調節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的心臟和荷爾蒙反應起著關鍵的作用。

    所以,那些受過虐待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會對外界威脅特別敏感,對壓力有著過激的反應,這類人甚至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和情緒障礙。此外, 孩子早年經歷的一些重大壓力事件還會增加他們日後患上如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的可能性。

    (小孩疑似被扎針)

    在對靈長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從小受到虐待的小猴子,它們大腦的壓力反應系統出現了損壞,日後這類小猴子在為猴父母后也更發生虐待自己的孩子的情況。也就是說,這個虐待的迴圈一代一代地給傳遞下去了。

    研究人員對此做出的解釋是,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動物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即基因的表達改變了。

    換句話說,壓力對大腦的影響是透過表觀遺傳學實現的,即透過改變基因的表達實現的。但基因表達的改變,並不會影響基因本身,因為這知識透過在DNA不同位置的甲基化來決定不同基因的表達與否。

    父母的存在/陪伴缺失

    外界對兒童施加的虐待,其消極影響顯而易見,但父母在幼兒成長中的存在缺失,如為了工作而把一兩歲大的寶寶甚至幾個月大的寶寶交給他人看管,或是給幼兒施加的過大壓力,如“為了孩子好”的課外補習班,像這樣父母自身給兒童大腦發育造成的終身消極影響,卻是很多父母所不覺的。

    那麼,父母的存在缺失又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麥吉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曾在小老鼠身上做了一個關於“後天哺育環境影響壓力相關的基因表達”的實驗。

    實驗員發現,在小老鼠剛剛出生時,老鼠媽媽會用舌頭不停地給小老鼠舔毛,而這種用舌頭梳理毛的愛撫行為會影響小老鼠日後的焦慮水平。那些得到老鼠媽媽經常舔毛的小老鼠,它們的焦慮水平會比較低。而受到老鼠媽媽舔毛比較少的小老鼠則會有高水平的焦慮,並且它們在面對壓力時的恢復能力比較差,它們認知表現也會相對遜色。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表現差的小老鼠,它們大腦中關閉壓力反應的迴路反應較為遲緩。原因是這些小老鼠大腦海馬體中和這個迴路相關的受體有著更高水平的 DNA 甲基化程度,所以這個在這類小老鼠身上的基因表達就比較少;而那些經常被舔毛的小老鼠則正好呈現出了相反的趨勢。

    但要注意的是,這裡舔毛的多少,倒不是用來區分老鼠媽媽是好媽媽還是壞媽媽的標準,這只是反映了不同的養育模式,或是說對於環境條件的一種間接反映。這是什麼意思呢?

    比方說,在一個有著眾多捕食者的環境中,老鼠媽媽因為警戒而自然會減少對小老鼠的舔毛次數,這樣子哺育出來的小老鼠的焦慮水平會更高,而小老鼠對於環境中的這些威脅更加敏感的表現,也能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環境中的捕食者威脅

    (留守兒童)

    但在如今的人類社會中,人們已不需要增加焦慮程度來應對捕食者。因此,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缺失只會增加孩子在日後產生不必要的高水平焦慮和患上抑鬱的可能性。

    我們現在知道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撫摸和其他型別的肢體接觸都可以改變孩子的基因表達。得到更多撫摸的孩子有著更多的安全感,性格也更穩定,這其中也有著基因基礎。

    在相應的動物實驗中,在出生頭一個星期中得到充分撫摸的動物寶寶,它們應對壓力的基因表達會發生變化,這會使得它們在壓力面前的反應更小。而這種基因表達的改變可以持續到成年,這就是能令這些得到充分撫摸的孩子在撫養自己的下一代時,也更加地盡心盡力。

    由此可見,早教機構對兒童健康發育的重要責任毋庸置疑,但是父母自身對孩子的陪伴也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 Anthony King , Neurobiology: Rise of resilience. Nature 531, S18–S19 (03 March 2016) doi:10.1038/531S18a

    [2] Kaffman A1, Meaney MJ. Neurodevelopmental sequelae of postnatal maternal care in rodents: clinica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of molecular insight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7 Mar-Apr;48(3-4):224-44.

    [3] Christopher A. Murgatroyd,a Catherine J. Peña,b Giovanni Podda,a Eric J. Nestler,b and Benjamin C. Nephew. Early life social stress induced changes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sociated neural pathways which are correlated with impaired maternal care. Neuropeptides.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16 Aug 1.

    [4] Coan JA, Beckes L, Allen JP. Childhood maternal support and social capital moderate the regulatory impa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 Int J Psychophysiol. 2013 Jun;88(3):224-31. doi: 10.1016/j.ijpsycho.2013.04.006. Epub 2013 Apr 29.

  • 5 # 小勇安全平臺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有了父母的陪伴,可以及時瞭解孩子的各個方面的發展,也可以更好培養孩子的正確三觀,對不好習慣以及行為及時糾正。

  • 6 # 劉老師醫學統計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成長髮展非常非常關鍵。如果想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我有以下的建議:一、為孩子閱讀書籍,在閱讀時切記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想讀哪頁,你就給他讀那頁,不一定按照原書的順序,這一點特別要記住。二、教孩子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但不要用漢語解釋,要用實物或者照片兒來對應。在教給孩子簡單句子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動作或者玩偶來演繹。三、還可以給孩子做數學的啟蒙。但此時要注意的是心態一定要平和,不要急。數學啟蒙的關鍵是實物的數量和數字的對應。這是數學抽象認知的第一步。

  • 7 # 連式逆襲

    爸爸的重要性在於培養孩子的剛性,具體可以做到的高質量陪伴有:陪伴孩子做感統訓練,包括跑,爬,蹲,跳,夾珠子等,也可以到戶外運動,比如打球,跑步,拉雙槓等。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孩子和爸爸一起去參加親子活動,比如讓爸爸蒙著眼睛走到對面尋找自己的孩子等

  • 8 # 陽陽颯颯

    世間萬事唯有:“父母之於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並且,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是不可逆的,錯過將不會重來。

    12歲之前,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最佳時期。6歲前的孩子,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6歲前的孩子,各項能力都很薄弱,需要溫柔有耐心的母親悉心的照料和教導;6歲以後, 建議爸爸多陪伴孩子,因為6歲以後的孩子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逐漸增強,需要爸爸這位充滿陽剛之氣的人,灌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為人處世的大格局。

    並且,孩子越大離開父母視線的時間就越久,別看現在一天到晚的在你跟前晃悠,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學,離開你的時間可能會有原來的一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變成三個月、半年甚至是一年;到時你一定會懷念孩子在跟前的快樂時光。所以,趁著現在還來得及就多抽點時間陪孩子吧!

    建議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思想上儘可能跟孩子處於一個頻道,多跟孩子進行一些語言上、肢體上、表情上的互動,這樣你才會儘可能多的瞭解孩子此刻的想法和感受,才能更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不要邊看手機邊陪孩子,家長自以為是在陪孩子,其實卻不然,這是很多家長容易混淆的概念。

    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用眼睛注視著孩子;孩子正說話的時候不要去打斷孩子;陪孩子一起做些親子游戲、手工,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給孩子講講故事書。總之,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 全身心的陪伴,讓孩子時刻能感受到您的關注和愛。

    另外,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刻苦、勤奮、謙虛、自律、Sunny、善良等,用好的行為去影響孩子。

  • 9 # 魚娃媽媽愛育兒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早有古人說過,教育好孩子的重要性。

    看看前段時間炒的很火的新聞,剛上初一13歲的羅林向母親要錢上網,沒要到錢,他和爸媽爭吵無果,竟用自家鐵錘打死父母。

    羅林的媽媽和姐姐患有先天性智障,羅林的父親羅華軍,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父母對這個健康的小兒子極其寵愛,有求必應。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對孩子給予得太容易,孩子就會失控。

    父親以為扛下所有的累與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生活,自己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沒想到害了孩子,也害了全家!

    那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瞭解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正確引導好孩子,多讀育兒相關的書籍,瞭解孩子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成長特點,比如《捕捉兒童敏感期》《正面管教》等等!

    孩子成長有三個關鍵期:0-6歲是情感形成的關鍵時期;11-12歲意志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13-18歲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

    父母在關鍵期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才會成為一個人格、心理和品質上健全的人。

    那些問題孩子,就是因為錯過這些關鍵期,才變得後患無窮。倘若時間逆轉,如果羅林的父親,能多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高質量陪伴孩子,給孩子樹立好三觀,也不會出現開頭的那一幕了!

    那我們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呢?

    在家庭教育領域,我們常常講陪伴孩子的的境界有這麼幾種:最好的境界就是人在心在,第二境界是人不在心在,第三是人在心不在,最次的就是人不在心也不在。

    陪伴最重要的不是“陪”而是“伴”,不能長時間陪沒關係,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心和高質量的“伴”。

    1.我認識的一個奶爸是軍人,他因為工作原因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兩歲的孩子,但是他每天都會,抽出半個小時,和孩子接影片或者打電話。

    2.我是全職媽媽,每晚睡前,我會陪魚娃講故事,從出生到現在五歲了,他每晚聽完故事睡覺,已經養成了習慣!

    魚娃爸爸,上班回來,負責陪孩子玩遊戲,在陪孩子過程中,就一心一意玩陪孩子,放下手機。

    3.其實陪伴孩子也簡單,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魚娃自從上幼兒園,回來都會和我嘰裡呱啦說一堆,學校發生有趣的事情,他說話的時候,我就認真傾聽他說話!

    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就開心幫助他,他需要我們和他玩的時候我們就投入和他玩。

    4.掙錢養家也很重要,但是請父母也記得,書房,永遠比學區房重要。

    高質量陪伴,永遠比只砸錢重要。你給孩子買一堆玩具,他多年以後可能沒印象了,但是你從小在家,陪他在床底下躲貓貓,他會記憶深刻!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你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新的一年又來了,或許過去一年你在養育孩子上,有些許遺憾和不足。但是隻要你一直在學習,就會是很棒的父母。我們一起加油!

  • 10 # 夜空寒

    人的行為源於模仿,而嬰兒會本能的模仿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所謂的教育孩子,更多的透過孩子來完善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好。高質量的陪伴就是放低姿態!保持冷靜!養育一個孩子就相當於重新養育自己,這是一個重塑的過程。你需要在這個孩子身上看到自己,要時刻記得反省!陪伴孩子不僅僅是將她養大同時也是將自己養大~

  • 11 # 清韻之律

    最見效的是,陪伴孩子越多,孩子越對你不設防。孩子能從父母的陪伴中獲得安全感與愛心以及幸福感。

    這些都是難求的。當孩子從你這裡得到愛允的滿足,她會對世界充滿愛。這就是愛的傳遞。

    因著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也會在無形中培養髮現孩子的優點及缺點,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成長。

    因此,陪伴不僅僅陪伴,父母也要跟孩孑成長,學習。先自律,才他律。律為知識,文化,常識,生活,情緒等等家庭包含的各種。

  • 12 # 美好的明天8246

    謝謝邀請:每個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小孩子從出生到一歲即使他不會走都會用各種動作去模防父母的動作和言行,看著都很搞笑,由其6歲在去小學以前的模防力最強,去了幼`兒園回來會學啟老師的樣子,怎樣教小朋友,要不怎麼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肺,可見父母陪伴孩子是多麼的重要。 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快節奏,為了生活的需要我們農村的父母丁封1丁們都選擇了離開孩子去打工了,他們成了留守兒童,把孩子送進了封閉式:的私利學校這樣以來孩子好常時間見不到父母,即使打一次視潁電活去談心裡活,孩子也聽不到心裡,父母們為了愛他們就金錢來滿足對他們的愛,文化知識學到學不到有吃有化的啦,缺乏家庭教育,由其是孩子到了叛逆期更需要父母們關教和陪伴更為重要,孩子在叛逆期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引導,怎能談得上優質成長,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陪伴比打工掙錢更為重要。

  • 13 # 高三家長

    父母陪伴孩子,能增進感情,也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孩子出現的問題(無論學習上遇到問題還是生活上),也讓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愛,以及給孩子安全感,也能避免一些事情的發生,比如有些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特別是女孩子一個人在家,出現了安全問題,甚至有些傷害會影響一生,後果不堪設想,到那時才後悔一切都為時已晚。

  • 14 # 寶兒185208009

    陪伴孩子要真心的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伴他們,有時候孩子感覺無聊想要和你玩,但家長們為了圖省事就扔給他們手機或者平板,自己呢也玩手機。孩子是需要爸媽語言和行為上的陪伴的,孩子們都是很單純簡單的,他們有時只需要玩一些簡單的親子小遊戲就會很開心了。

    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感覺不管多累回到家,總歸要抽點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和他們搭搭積木,聊聊天,問問他們在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和他們像朋友一樣的聊天,氛圍輕鬆。睡前麼和他們比賽講故事,一般都是鼓勵孩子們先講,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孩子們還很願意說,畢竟有兩個孩子,他們都想得到媽媽的讚美,還會有點小競爭。

    我覺得孩子需要的陪伴是要讓他們心情愉悅的,還可以學到點知識,學習上要培養自覺性,家長要善於引導陪伴,讓他們自己做主,陪伴他們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樣才能促進他們優質的成長。

  • 15 # 西柚姆媽

    很多父母只是負責生,而將孩子養大的重任託付給了雙方老人,或者是請保姆月嫂。

    生養,生養,生而不養,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孩子呱呱落地,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他會本能的依賴生育他的父母。作為父母也需要提供孩子後天發育成長的環境和條件,抵抗各種疾病及種種不利發展的因素,使兒童能夠得以生存。

    孩子出生後,家長給他創造了生活的第一個環境。家庭能否給予孩子親切的擁抱撫摸,合理而充足的營養、寬鬆而暖和的衣服、空氣流通和Sunny充足的生活場所,以及能促進其體力,智力發展的有豐富資訊刺激的物質環境,如事宜的玩具與活動器械、圖書與兒童自由探索的機會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

    兒童身心的發展是和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環境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長的重要起點。

    孩子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和陪伴,您有多久沒有陪您的孩子了?

  • 16 # 生活的修行者

    “安全感”是一個人一生幸福很重要的標誌之一,有沒有安全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而培養安全感最佳的年齡段就是0-6歲這段時間,0-3歲尤為重要。

    現在我們的社會缺乏安全感的人是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更是不少見,有許多嬰幼兒雖然父母從小陪伴在身邊,但是仍舊和“留守兒童”一個樣子,這就是所謂的“身邊的留守兒童”,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麼多人缺失“安全感”呢?

    身邊有很多年輕的父母結婚生子後,很幸福對我說:“我又能工作、逛街、看電影了,我媽/婆婆幫我帶孩子,心裡真是舒坦啊!”記得當時的我是有多羨慕這些有人幫著帶孩子的女人啊,頓時感覺心裡充滿了怨氣。可是幾年下來後我心裡暗自慶幸——幸虧我的孩子是我自己帶,為什麼呢?因為我收穫了一個自信滿滿、安全感十足、開朗活潑、懂事機靈的寶貝,這就是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重要性。

    經常會有很多的媽媽們問我:“你是怎樣培養你家姑娘的?怎麼我家孩子一見陌生人就嚇得哭個不停,遇到熟人也不打招呼躲在我背後都不肯出來?”要麼就是有媽媽說自己家的孩子總是調皮搗蛋不聽話,還故意破壞東西來引起我們的注意;還有的孩子是屬於那種見了生人一句話也不敢說,任由你怎麼問都不理會等等此類問題,再瞭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大多都是孩子從小被留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長大的孩子,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安全感嚴重缺失,以致於會出現上面幾類問題的出現。

    還有一類常見的孩子是屬於“身邊的留守兒童”,這類孩子的父母從小雖然在身邊陪孩子長大,但是隻限於“陪”沒有“伴”,“伴”的工作是由電子產品比如電視、Ipad等來完成的,他們和孩子沒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更缺失“愛的陪伴”,父母雖然在身邊,但是孩子依然感受不到“愛的流通”,這和真正的“留守兒童”有什麼區別呢?甚至還遠不如“留守兒童”“幸福”呢,他們至少還有老人的陪伴。

    所以高質量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精神上的關愛要多與身體上的關愛,每天多抽出一些時間來和孩子互動交流遊戲比只陪不伴重要的多的多!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一生的幸福具有重要的作用,童年時的記憶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擁有“安全感”的人不論走到哪裡,心裡都是光明溫暖舒適的。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呼籲“爸爸媽媽請你們多陪伴我們一些吧,我們的健康幸福比什麼都重要!”

  • 17 # 小雨151545902

    非常重要,你陪在孩子身邊她能感受到快樂,發自內心的開心,她的開心和不開心你都有參與,孩子的童年就那麼幾年,慢慢的孩子長大就會不在需要你的陪伴,那時後悔已來不及。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在同齡人裡顯得那麼孤獨可憐,時間長了心裡會留下陰影,即便父母想要彌補,還是無法填滿心裡的空白,總覺得有一天他們還會離開,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做什麼都沒心勁

  • 18 # 哎喲稻草芭比

    一、母親陪伴的重要性 生命最初的幾年,是人生的黃金期,幾乎奠定了孩子一生髮展的基礎。母親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在孩子幼年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代生活中,一些學歷高、事業心強的女性過分看重自我奮鬥,忽視了母子相處的價值,經常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放棄陪伴孩子的機會。孩子的童年如果缺失了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母愛的溫暖,正常的生命潛能就有可能無法被啟用。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出生後本來奶水很好,但為了心無旁騖地工作,硬生生給孩子斷了奶,把孩子交給婆婆帶,她只是週末去看一下孩子。由於生活環境比較閉塞,到了3歲要上幼兒園時才發現不對勁。孩子膽小與小夥伴交流比較內向。他對媽媽似乎沒很少表現出一般孩子對母親的親近和留戀,90%%以上的幼兒在幼年早期和母親有較長時間的分離,由老人或保姆帶大。從而與父母的感情無法建立連線。

    二、父親陪伴的重要性 父親對孩子幼年陪伴的重要性,是很多家庭都容易忽視的。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由媽媽陪伴著長大。父親是孩子成長的路標,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關係著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孩子的智力和體格成長。 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去西北當兵,每年只能回來一次。後來我出生了,母親一個人帶我們兄妹三個,還要種地,是典型的農村婦女。在我八歲的時候,一家人終於團聚了,可我對父親的陌生感一直延續到成年。自卑、膽小的心理一直如影隨形,這是童年時我與父親缺乏連線造成的。後來我在痛苦中努力的追尋,逐漸有意識的去改變與父親連線,我整個人才慢慢變得有力量起來。我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本分、規規矩矩的人,但他的性格帶給我的影響,卻是我人生中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這是我從事心理工作之後才意識到的。

    三、孩子幼年缺少父母的陪伴,錯過了情感連線的最佳時間,就很難再度連線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緣固然是一條紐帶,但僅靠血緣溝通親情,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父母和孩子早期相處不足,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而這種連線正是在孩子幼年時期發生的,錯過了就很難再建立新的連線。這一點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所發現和證實。 我的一個好友,她一歲半時被送回老家由奶奶來撫養。當時交通不便,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繼出生,她直到4歲才再次見到父母。父母在她眼裡完全是陌生人,連“爸爸媽媽”這兩個再平常不過的稱呼,她想喊卻都喊不出來,還為此遭到批評。兩年後,父母準備把她接到身邊,當她知道這件事時,心裡的恐懼卻遠遠大於興奮。 為了見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媽媽”,一個6歲的孩子,居然獨自藏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悄悄練習這兩個發音,尤其是“媽媽”這個音。她說: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們也想努力愛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後來她終於克服心理障礙,學會喊爸爸媽媽了,但是,和父母的隔閡卻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話說就是:“我和父母之間,永遠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間那種貼心貼肺的感覺,我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孤兒。”

    四、任何事情,都不應成為我們放棄陪伴孩子、與孩子連線的藉口 如果父母因種種原因不能陪伴孩子的童年,孩子幼小的心靈不懂得如何去化解思念的痛苦,當他們的感情需要不被滿足時,就容易變得敏感、斤斤計較。情感上的欠缺也會在孩子生命中留下一些無法痊癒的內傷,甚至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如:婚後不會和伴侶相處、外表傲慢、心裡自卑、難和別人合作……這些成年後才顯現出來的問題,往往都可以追溯到孩子幼年時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對父母來說,一切養兒育女的目的中,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了。無論出於“教育”或其他什麼目的,犧牲陪伴孩子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任何事情都不應成為我們放棄陪伴孩子的藉口;不應成為我們放棄與孩子建立連線的藉口,更不能成為我們沒時間愛孩子的藉口!童年只有一次,成長不能重來。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快樂的成長,與孩子保持連線,用愛心、耐心、和細心來陪伴,讓孩子擁有一充滿愛的童年。

  • 19 # 杜若花兒開

    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一生盈滿愛,一生幸福!

    用心陪伴~心在哪兒,愛就在哪兒

  • 20 # 隆平精神病醫院院長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就是最高的教育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人睡到下午三點是不是有點奢侈?